古诗清平调词三首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清平调词三首》.doc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清平调词三首》.doc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清平调词三首》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清平调词三首》清平调词三首作者:李白年代:唐体裁:乐府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注解】:1、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槛:有格子的门窗。

3、华:通花。

4、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5、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韵译】: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评析】: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第二首,写贵妃的受宠幸。

首句写花受香露,衬托贵妃君王宠幸;二句写楚王遇神女的虚妄,衬托贵妃之沐实惠;三、四句写赵飞燕堪称绝代佳人,却靠新妆专宠,衬托贵妃的天然国色。

诗人用抑扬法,抑神女与飞燕,以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

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

人倚阑干、花在栏外,多么优雅,多么风流!全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离恍惚。

无怪乎深为玄欣赏,贵妃喜爱。

【作者小传】:李白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清平调词三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一)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译文及注释】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1、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槛:有格子的门窗。

3、华:通花。

4、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5、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赏析】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

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

”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清平调词三首唐诗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唐诗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唐诗赏析清平调词三首唐诗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清平调词三首唐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清平调词三首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褴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诗鉴赏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将杨妃的衣饰,描摹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可以理解成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理解为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褴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华贵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显艳丽。

继而,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特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着痕迹,将杨妃喻为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既写色,亦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以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赋予人性,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比得上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是倚仗新妆,哪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施粉黛,便是天然绝色。

这一首抑神女和飞燕,以扬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

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

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

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清平调”是唐代诗人贾岛抒情诗作中的经典代表作,这三首诗歌深刻地抒发了贾岛对自然风光及其他事物而产生的思考和感受。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贾岛是一位思考深刻,有着强烈的抒情感染力的诗人。

第一首“清平调”,贾岛以一个写景的手法,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表达了对佛国安宁的怀念之情,又以宏伟的景象抒写了心中所思:“君臣辩处望两津,鹤唳声里五津。

”他以雄阔的语言,形象地把大自然的壮美描绘得淋漓尽致,还将其与他的心境融合、相联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好、宁静的世界。

第二首“清平调”,贾岛写了一个秋景。

诗人虚构了一个空灵的气氛,对落叶、流水和夕阳的描写,把自然的美景和人思想的深远联系在一起:“白露凄凄,秋分明,鸿雁啼血泪纷。

”他将自然景物的表面写实,也将人内心深处的情绪淋漓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了深沉而又富有抒情意义的诗句。

第三首“清平调”,贾岛描写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春景,诗歌里充满新生、春天气息:“乐游春水江,芳草萋萋。

”他站在自然的前台,将春天的景色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把春天的美丽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唤起人们对于春天的无比的热爱。

以上“清平调”三首,都是贾岛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诗篇,它们体现了贾岛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而且抒发了他心中深厚的诗意,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朴实、淳朴、抒情、宁静的感觉,这也是贾岛诗歌的魅力所在。

“清平调”三首诗歌的原文及翻译如下:一首《清平调》原文:君臣辨处望两津,鹤唳声里五津。

白露把镜晓照,秋风起天末来。

青山堆雪叠翠烟,碧水接云泻碧天。

野老声唱到边塞,青娥花落镜中泪。

翻译:仰望两津之间,鹤唳声在五津循环。

白露把镜子照亮,秋风从天边吹来。

穿越雪堆点缀着翠烟,碧水接着云朵流入碧蓝天空。

野老的歌声唱到边塞,青梅花朵落入镜中泪水。

二首《清平调》原文:白露凄凄,秋分明,鸿雁啼血泪纷。

鱼龙跃见星河清,金沙水深藏洞庭。

上有青冥,下有清波,夜夜凄凉空山歌。

翻译:白露凄凄,秋分明明,鸿雁啼唱出血泪纷飞。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images/20171225/232c11cd615571357deeb98be64e035 9.jpg" width="600"/>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在这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

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

“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

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

古诗《清平调词三首》释义

古诗《清平调词三首》释义

古诗《清平调词三首》释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人用绚烂的云朵和娇艳的花朵来比喻贵妃的衣裳和容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诗人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把贵妃的美丽描绘得如仙子一般。

这里的“群玉山”和“瑶台”都是神话中的仙境,诗人说贵妃的美丽只有在群玉山和瑶台才能见到,暗示了她的超凡脱俗和无与伦比。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一首写贵妃的受宠幸。

首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

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一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

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⑷,会向瑶台月下逢⑸。

其二一枝秾艳露凝香⑹,云雨巫山枉断肠⑺。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⑻。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⑼,长得君王带笑看⑽。

解释春风无限恨⑾,沉香亭北倚阑干⑿。

简析《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

“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

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虽然历史上描写皇帝身边女子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要论起既能够得到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后人一致好评的却不多,而其中最著名的恐怕非李白这三首《清平调》莫属了。

词句注释⑴清平调:唐大曲名,《乐府诗集》卷八十列于《近代曲辞》,后用为词牌。

⑵“云想”句: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群玉:山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因山中多玉石,故名。

⑸会:应。

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

⑹一枝秾(nóng)艳:指牡丹花(木芍药)而言。

清平调词三首 全诗译文

清平调词三首 全诗译文

清平调词三首全诗译文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诗歌,用于赞美杨贵妃的美丽。

以下是三首诗的译文: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可怜赵飞燕也要靠精心梳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清平调的意思和解释

清平调的意思和解释

清平调的意思和解释
1. 词牌名
- 就像许多词牌一样,它规定了诗词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等格律要素。

2. 字面意义
- “清平”有太平、清平世界的意思,“调”表示曲调。

合起来可以理解为一种用于表现太平盛世景象或者美好情感的曲调所对应的歌词形式。

1. 创作背景
-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当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宫中观赏牡丹,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便奉诏而作。

2. 诗歌内容及解释
- 其一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诗句大意: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美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只能在瑶台的月光之下才能相逢。

这里运用了比喻和联想的手法,以云、花来比杨贵妃的衣裳和容貌,将杨贵妃比作天上的仙女,“群玉山”“瑶台”都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强调了杨贵妃的美貌如同仙女下凡。

- 其二
-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 其三
-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 诗句大意:名花(牡丹)与美人(杨贵妃)相互映衬,君王常常带着笑容观赏。

在沉香亭北,贵妃倚靠着栏杆,她的美丽如同春风能消解君王无限的烦恼。

此诗描绘了唐玄宗、杨贵妃和牡丹三者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表现出贵妃的受宠和她的美貌带给君王的愉悦。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鉴赏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鉴赏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鉴赏《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鉴赏清平调词三首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褴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诗鉴赏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将杨妃的衣饰,描摹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可以理解成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理解为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褴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华贵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显艳丽。

继而,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特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着痕迹,将杨妃喻为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既写色,亦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以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赋予人性,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比得上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是倚仗新妆,哪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施粉黛,便是天然绝色。

这一首抑神女和飞燕,以扬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

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

开始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将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 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清平调词三首》古诗词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古诗词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古诗词赏析《清平调词三首》作品介绍《清平调词三首》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4卷第35首。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古诗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就是出自《清平调词三首》这首诗。

《清平调词三首》原文清平调词三首作者:唐·李白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栏杆⑽。

《清平调词三首》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消散。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清平调词三首》译文见到云就使人想到她的衣裳,见到花使人想到她的容貌,春风吹拂着栏杆,在露水滋润下的花朵更为艳浓。

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见到,也只能在瑶池的月光下才能遇到了。

(贵妃)您真像一支沾满雨露、芳香浓郁的盛开的牡丹花啊!传说中楚王与神女在巫山的欢会那只是传说而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宠呢?就算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穿上华丽的衣裳化好妆才能比得上。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doc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doc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爱读诗的我今天给大家带来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平调词三首《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白话译文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清平调》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调》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调》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调》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平调》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清平调·其一唐代: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创作背景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组诗共三首。

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时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本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赏析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爱读诗的出guo今天给大家带来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李白《清平调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白《清平调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白《清平调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平调词 (1)李白 (2)云想衣裳花想容 (3) ,春风拂槛露华浓 (4) 。

若非群玉山头见 (5) ,会向瑶台月下逢 (6) 。

【注释】(1)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李白待诏翰林,时唐玄宗与杨贵妃于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命李白赋诗咏之,李白援笔而就,立进《清平调》三章。

玄宗令梨园弟子“抚丝竹以促歌”,“帝自调玉笛以倚曲”。

《清平调》诗原三首,此选其一。

这首诗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盛开的牡丹比喻杨玉环,以杨玉环比盛开的牡丹,又将杨玉环比作天上的仙女下凡,赞美杨玉环的美貌,故而深得玄宗喜爱。

清平调:唐大曲中调名,后为词牌名。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属甘肃),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属四川)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天宝初,至长安,拜见贺知章。

知章见其文,叹为仙人下凡。

并在唐玄宗面前赞不绝口,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当场写赋一篇。

唐玄宗赐膳,亲自为他调羹,诏供奉翰林。

后李白恳求还山,玄宗赐金放还。

于是浪迹江湖,终日饮酒作诗。

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

璘谋乱,兵败,李白流放夜郎,后遇赦得还。

文宗时,诏称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有《李太白集》三十卷行世。

(3)云想衣裳花想容:此句以明喻的手法写出杨玉环的美貌。

想,像,似。

(4)拂:抚摸,拟人手法。

槛:栏杆。

露华浓:带露水的牡丹更鲜艳。

华:同“花”,此指牡丹。

(5)若非:如果不是。

群玉:山名。

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因山中多玉故有此称号。

(6)会:必然,一定是。

瑶台: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⑷,会向瑶台月下逢⑸。

其二一枝秾艳露凝香⑹,云雨巫山枉断肠⑺。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⑻。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⑼,长得君王带笑看⑽。

解释春风无限恨⑾,沉香亭北倚阑干⑿。

简析《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

“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

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虽然历史上描写皇帝身边女子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要论起既能够得到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后人一致好评的却不多,而其中最著名的恐怕非李白这三首《清平调》莫属了。

词句注释⑴清平调:唐大曲名,《乐府诗集》卷八十列于《近代曲辞》,后用为词牌。

⑵“云想”句: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群玉:山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因山中多玉石,故名。

⑸会:应。

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

⑹一枝秾(nóng)艳:指牡丹花(木芍药)而言。

清平调词古诗原文及赏析

清平调词古诗原文及赏析

清平调词古诗原文及赏析清平调词三首古诗原文及赏析《清平调词三首》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全文如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前言】《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翻译】看到彩云想起她的衣裳,看到花儿想起她的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鉴赏】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解析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解析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解析《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解析《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解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作品介绍】《清平调词三首》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4卷第35首。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古诗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就是出自《清平调词三首》这首诗。

【原文】清平调词三首作者:唐·李白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栏杆⑽。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赏析(2)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赏析(2)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赏析(2)
一首第一句,见了云便想起贵妃的霓裳羽衣,见了牡丹花便想起贵妃玉容。

下句露华浓,进一步点染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他外娇艳,使花容人面更见精神。

下两句想象升腾到王母娘娘住的群玉山、瑶台、月宫等仙人世界,这些景色只有那边才见,实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

第二首指出楚襄王为中神女断肠,那及眼前的绝代佳人。

再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玉貌的杨妃,不须脂粉,全是天然绝色。

这儿以压低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妃。

第三首一、二句把牡丹、杨妃、玄宗三位融合一体。

倾国美人当指杨妃,第三句中“春风”二字即君王之代词。

唐玄宗对此诗很满意,后人编造说,高力士因李白命脱靴,认为受辱,乃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这是不可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清平调词三首翻译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全文如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前言】《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翻译】看到彩云想起她的衣裳,看到花儿想起她的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鉴赏】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
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香》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全文如下: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前言】《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注释】⑴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⑵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⑶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翻译】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
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鉴赏】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

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

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

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

后有人据此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

但这种说法遭到很多学者反对。

这些学者认为: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

据原诗来看,有明显的抑古尊今之意。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全文如下: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前言】《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
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注释】⑴名花:牡丹花⑵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⑶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⑷春风:指唐玄宗⑸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翻译】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鉴赏】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

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

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