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随机进入学习
协作学习
1、善于提出有意义能引起争议的问题 2、设计后续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 3、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四)确定教学要素关系, 形成教学过程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的定义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方法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原则
(即情境创设的可行性)
5、学习资源的设计
(1)网络学习资源的特点 (2)网络学习资源的类型 (3)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 (4)网络学习资源的作用
(1)网络学习资源的特点
*多样性 *共享性 *实效性 *再生性
(2)网络学习资源的类型
*网络课件 *网络课程 *专题网站 *案例库 *题库 *多媒体资源库
(一)网络教学设计的发展
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学教并重) 重视结果——重视过程 强调资源——强调环境 体现静态设计——体现动态设计 集体、统一设计——个体化、个性化设计
(二)网络教学设计的内容体系
1、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 2、学习者特征分析 3、学习环境的选择 4、学习情境的创设 5、学习资源的设计 6、学习活动的组织 7、学习评价的设计
*网络课件:知识点的教学 *网络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 *专题网站:专题的学习和研讨 *案例库:典型个案分析 *题库:练习测试 *多媒体资源库:资源浏览
6、学习活动的组织
(1)自主学习的设计 (2)协作学习的设计 (3)指导性活动的设计 (4)结构流程的设计
(1)自主学习的设计
*自主学习的类型 *自主学习的设计原则 *自主学习应注意问题
4、学习情境的选择
(1)情境的类型 (2)情境的设计 (3)注意的问题
(1)情境的类型
真实性情境 问题性情境 虚拟性情境
(2)情境的设计
*确定情境的类型 *选用适当的教学媒体 *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践
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 当今的主要发达国家 ,基本上不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
为让学生充分从视觉 、 空间上对地球有总体的感受 , 我充 分发挥了媒体视觉的独特功效, 利用课件把学生“ 带到” 宇宙 太空, 观察地球。凸现课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 。 课件展现: 感受地球八张地球的不同照片和寻求外星生 命的图片。教师紧接着提问:地球的知识你们已知道有多少? 采取什么办法知道的呢? 你们还想知道地球的哪些知识呢?
主动探索问题
教师:用桌上的器材(篮球, 铅笔, 平板)或其它方法, 如何
证明地球是圆的。学生可上网查找实验方案和查阅书本等解 决问题的途径。 如通过铅笔的笔尖在篮球和平板上运动时, 铅 笔的长度和笔尖的变化不同得出实验结果。(意义: 网络的环 境使学生不局限于书本, 使学生有深层次的认识体验) 3.整合扩大了教学资源的范围 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 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 网 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给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课程资 源的物化载体不再仅仅是书籍 、 教材等印刷制品, 生命载体形 式的资源将更加丰富和快速直接。 近几年来, 许多网站建成了教育资源库。如K12 、 国之源、 清华同方恩科教学资源库, 新课程在线等, 以及VOD视频点播 系统和网络现场直播系统,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网上备课系 统, 建库王, 校园网等。 4.整合促进了教学评价的改革 现代心理学认为,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始性 机制。 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才能使学生在教 学活动中分享应有的权利, 承担相应的义务。 评价便是调动学 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提倡评价 目 内容、 法的多元化。 标、 教师评价实行发展性评价, 强调促 进与提高, 人文性与发展性。 学生评价旨 在促进学生达到学习 目 标而不只是甄别和评比; 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在关注 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 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 价 ;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与情景性。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场面向未来而又立足于现在的教学改革,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让过去一切宝贵成果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并真正实现共享。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计算机辅助教学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建构主义为主要学习理论基础的,以创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为目标的,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而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样的一种教学理论。

这种教学理论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正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在中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信息资源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课外活动资源;作为展示工具,用于课堂上展示一些生活中无法接触或不方便接触的事物,用以突出形象感、体现具体性;作为协作、交流工具,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提供信息反馈,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为信息加工、研发工具,要求师生掌握一些教学软件的使用,用于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利用以及进行课件的开发与课程内容的研制。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条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科教师具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理论知识方面:深刻理解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概念,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方面: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设计方面:能够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

教学实施方面:在教学中,倡导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能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样的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再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再认识
新 课 程 标 准 倡 导 通 过 改 变 学 习 内容 的 呈 现 方 式 ,确立 学 生 的 主 体地 位 , 进 学 生 积 极 主 动 地学 习 , 课 程 实 施 上 注 重 促 在 自主学 习 . 倡 教 学 方式 多 样 化 。 息 技 术 与课 程 教 学 的 整 合 提 信 是 实 现新 课 程 标 准 的 教 学 过程 和学 习方 式 的 重要 方 法 。 时下 , 各 种形 式 的 “ 件 大 奖 赛 ”示 范课 和公 开课 的场 面热 闹非 凡 , 课 、 运 用 多 媒 体 进 行 教学 俨 然 成 了“ 尚 ”大 有 让 教 学 不 用 多 媒 时 , 体 的 教 师羞 愧 难 当之 势 。 面对 这 一 潮 流 ,我 在 为 我 国的 教 育 教 学 技 术 的 现 代 化 深 感 欣 慰 的 同 时 ,也 对 当前 信 息 技 术 和 课 程 整 合 的 一 些 误 区 做 出 了一 些思 考 。 当一 部 分 教 师 追求 教学 的形 式 化 , 略 和 目 相 策 标 倒 置 , 是 围绕 课 程 目标 选 择 合 适 的 教 学 策 略 , 是 把 千 差 不 而 万 别 的课 程 “ 合 ” 一种 教学 模 式 中 , 致 重 教 学设 计 、 教 整 到 导 轻
1 离课 本 , 分追 求 课 外 的“ 资 料 ” . 脱 过 新 。一 些 教 师 在采 用 计 算 机 辅 助 教 学 时 , 教 学 的 重 、 点 于 不 顾 , 命 地 搜 集 和 弃 难 拼 使用资料 , 很多时间查找课本上没有的文字 、 花 图形 、 像 等 , 图
性讲解 。 在 学 一 辅 阶 段 , 重 对 学 生 解 决 问题 能 力 的 训 练 , 侧 开设 软 件 工 程 、 目管 理 、 统论 等综 合 性 课 程 , 项 系 以学 生 自学 , 师 辅 教 导 为 主 ,逐 步 培 养 学 生 为 解 决 计 算 机 相 关 问 题所 具有 的初 步 问题 分 析 能 力 、 划 能 力 、 规 实施 能 力 、 队协 作 能 力 。 师在 此 团 教 阶 段 以任 务 、 目驱 动 式 教 学 。 动 式 教 学 为 主 , 学 生 提 出 项 互 对 问 题 。 学 生 解决 问题 的 同时 给 予 辅 导 。 在 在 自学 阶 段 , 开设 人 工 智 能 、 散 数 学 等 课 程 , 富学 生 离 丰 的 想 象力 , 导学 生 自学 . 握 界 定 问 题 , 象 出 问题 的方 法 , 引 掌 抽 此 阶段 的教 学 重 点 在 于 引 导 学 生 学 会 从 现 有 事 实 、 象 、 形 现 情 中抽 象 出 问题 。 32 法 .学 学 生 在 珍珠 链 式教 学 体 系 中的学 习方 法 主要 有 以下 几 种 。 主 动式 学 习是 指 学 生 保 持 浓 厚 的兴 趣 , 极 探 索 问题 , 积 碰 到 问题 能尝 试 着 解 决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有不少学者专家在理论层面上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本文拟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点实践性建议。

一、数字化备课:包件的开发和积件的建设大量教学改革的现象表明,备课正逐渐从原来以线性的知识结构组合为核心的传统方式走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借助于超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备课具有了超文本、虚拟现实、信息资源集成化、开放性、互动式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特征。

表现为更加注重教学策略、师生关系民主化、知识意义的积极建构、学习方法的多元化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等方面。

我们把这种新型的备课称为数字化备课。

数字化备课是从教师培训的层面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的一种方式。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思考各学科教师利用校园网进行集体合作备课的过程,探索出通过包件和积件的开发与建设实现教师之间有效合作进行数字化备课的方式。

包件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制作的包件,其实是将既分工又合作的教师制作的课件组合起来,形成以教材单元知识组合课件为主要内容的“备课文件包”。

在教师进行集体电子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文本教材进行划块,明确分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分头设计单元教学,最后分别完成课件,这些课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包件。

每个课件的内容均以学科知识单元为基础,恰当地用文本、图表、画面、声音等手段,科学艺术地表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并注重研究师生在共同参与、人机互动、人人交流中进行知识建构式学习的策略设计。

制作优秀的包件并不容易。

个人的智慧、能力、技术毕竟有限,要使包件质量达到理想的境界就要付出很多劳动。

可采取集体备课的办法,把各学科备课组制作的包件专门列成文件夹,利用校园网实行共享,将每一位教师制作的单元性课件在学校内部向所有教师公开展示,并通过校园BBS论坛征求同学科教师的意见、建议,以补充、修改、完善。

学校也可将这一环节设为教学常规,列为集体备课的一个内容,明确作为教师备课的一个任务,每位教师必须针对本学科的包件提出自己的意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具体地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1 .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能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

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

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

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通过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来实现。

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从内容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补充。

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基础的内容,许多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不可能涉及。

例如,前面讲到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检测系统、数据的回归处理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是不可能涉及的。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学生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极大地充实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

3 .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数 学是 很难 学习 的科 目, 但 是数 学 的实 验 性 、 与 生 活 实 际联 学 生 的注意 力 , 调动 学生 的积 极性 。但 对在 课 堂上 怎样 与 学生 互 系性是 极 易激发 学生兴 趣的 。数 学 课堂 教学 与实 际联 系 , 在 抓 基 动, 怎样 启发 学生 思维 , 怎 样培 养学 生 的 自学 能力 却不 太 重视 , 过 本知 识的 同时 , 有 意 识 地联 系 生 活生 产 和 科研 实 际 , 充 分 利 用 现


数学课 程 与信息技 术整 合 , 就是 通过 在数 学 学科 教 学 中应 用 合 , 将信息技术恰当地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之中。 信息 技术 手段 , 把 信 息 技 术教 育 与 数 学 课程 的学 习有 机 结合 , 融 四、 高 中数学 教学与 多媒体 技术 的整合 作用 为 一体 , 使之 与教学 中的 各 要 素实 现 优 化组 合 , 在 通 过教 师 及 学 生 对信 息技术 的学 习和应 用 , 促 进教师教 学方 式 、 学生学 习方 式及
语数外学 习
N o . 0 4 . 2 0 l 3
Y u S h u Wa i X u e X i
2 0 1 3年第 4期
新 课 程 标 准 下 高 中数 学教 学 与信 息技 术 的整 合
杨秀军
( 凯里 市第三 中学 , 贵州 黔 东南 5 5 6 0 0 0 )
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含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通过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学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使之与教学中的各要素实现优化组合在通过教师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师生教学的互动方式等的转变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体会
动法。 1 . 情境 教 学法
也 吸引了学 生的兴趣 ,使学生 自然成 为了课 堂 的主体 ,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果。 三、利用灵 活多样 的课 堂教 学方 法 小学生 的注 意力不 是很集中 ,特别 是在电 脑机 房里,上信 息技术课 更容易分散注意力。 因此 , 信 息技术课 堂教授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 索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 。在信息技术课 堂的教授过程中我常用到情境教学法和任务驱
们 ,你们 有没有兴趣参加呢?”结果 学生们积 极性非常高 ,一下就调动 了课堂 的学 习气氛 。 接着我再发问 “ 那么我们要掌握哪些本领呢?” 学生们都踊跃发 言,把手举 了起来 。通过这样 的情境创设 , 为这堂课 的开头起到很好 的效果。 另外在学 习五年级上册第二 章 《 美化你 的幻灯 片》的第一课 时,我创设 了黑猫警长 抓小偷 的 故 事情境 , 将给幻灯 片添加背景 的两种方法 分 别 用线 索一和线索二给 串起来 ,看 看谁先 抓到 小偷谁就是黑猫警长。整个教学过程用这个故 事贯穿始终 ,学生在寻找线索的过程 中,自主 探究 ,掌握了给幻灯片添加背景 的两种方法 。 利用黑猫警长抓小偷 的故事情境 ,很轻松的完 成 了这 堂 课 的要 求 。
一 —
结果操 作学 会 了,但学 生却 用 它 来 看 些无 关 紧要 的 网页 。 在认 真学 习清华大学 附 中李 冬梅 老师给学 生上信 息技术 课 后,我受 益匪浅 ,总结经
帚 验 。在 第二堂 课时我 特地 引
华 导 学 生关 注 这样 的 问题 : “ 我
亏 能用因特网做什么。” 问题 矗 抛出后,学生们一下就活跃
“ 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 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 的最实际的问题 ,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 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 的课程中。为顺应 中小 学 普 及 信 息技 术 教 育 发 展 趋势 ,教 育部门适时地提出了要加强信息技术与 其他课程 的整合的教育教学新观点。如 何快速、准确地找到 自己所需的资源, 迅速地判 断并对其进行取舍 ,合理地重 新组合为己所用 ,这将是学生成长的重 要 因素之 一 。 堂课是—个例子 ,把信息技术作为 种工具,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 加工信息的素养和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 信 息进行获得和筛选 的过程 中,实现对事 物 的 多 角 度 多 层 面 了 解 ,真 正 实 现 了学 生 “自主发 现 、 自主探

最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

最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
(英国BECTa的资料,2000年)
信息时代教师的能力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技能
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的理论。 从设计的观念与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 教育观念,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 性和创新精神,一切教学的安排从学习 者的需求与特点出发,改变了以往只注 重“教”,而忽视“学”,造成学习者 被动接受、缺乏原创精神的现象。
IT作为工具整合于教学
——问题解决与决策工具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making tools)
学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并做
出明智的决策。 学生把技术应用在策略开发中,以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利用IT创建新型的学习(生态)环境
导师 学伴 情境
E-learning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理论与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空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表述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 的教学过程的结合,在课程教 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 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 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 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 方式。
表述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 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尤其 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 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 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 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 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 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 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 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 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探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探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探究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通过整合使得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师要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合理的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整合后的教学方式。

能够主动的积极的进行自主探索式的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资源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03-0000-02“整合”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判和结构,也是对新型的整合课程的建构。

整合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与界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响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锻炼。

其界定: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传诵、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信息技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功能。

信息技术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电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

其概念: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问题目前,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技术的掌握不够到位。

有些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cai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或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有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照搬课本的内容进行课堂授课,没有有效的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到课堂上。

现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一、优化教学系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明确目标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当人们不了解自己行为的目标时,是谈不上自觉的实践和行动的。

因此,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的关键。

目前,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界定的:其一是从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角度出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丰富课程实施或课堂教学的手段,有利于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二是从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变革的根本力量角度出发的,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与学方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得以实现。

从本质上来看,上述观点实际上是有关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是量变,还是质变的问题。

第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只能为课程变革带来量变,因为从技术的本性来看,它只能受制于传统,只能在一定社会框架下发挥作用,且技术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实际上并没有人们期望的那么大。

就像实践证明的人们认为,电影在教育中的应用将彻底变革教育这种观点最终落空一样,人们赋予信息技术的过高期望是注定无法实现的。

信息技术不过是一种类似于黑板一样的教学工具,它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手段或工具的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渗透着信息技术的身影,信息技术将全面变革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给教育带来质的飞跃。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第一种观点仅仅把信息技术看作一种工具或手段。

实际上,正如《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所指出的那样: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

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本模块我们将一起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内涵,并通过案例研讨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表现方式和问题误区,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框架和各种有效性方法,及了解主题单元的综合特性,并用思维导图创建主题单元的设计框架。

模块二主要研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

包括两个活动:一、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二、探究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课程有四要素:目标、内容、过程、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看信息技术怎样与这四个要素发生关系。

首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不同模式的划分与课程的四要素(目标、内容、过程、评价)有很大关系。

每个要素都需要考虑两个端点:非常封闭和非常开放。

目标。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影响了目标,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

但对于普通的教师来说课程计划是国家审定的,所以从教师的操作层面来讲,目标没有很大的变化。

内容。

从原来的单媒体到现在的多媒体;从原来固定的内容到现在开放性的内容,信息技术对内容有了很大的影响。

活动。

过去比较单调,学生多用纸笔,但现在更多地运用信息化工具,比如信息检索工具、计算工具、交流工具。

评价。

信息技术也带来了很多变化,比如题库、电子档案袋等等。

其次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学习实际上是套路的学习,学会后与自己的教学融为一体,自然形成自己的套路,不要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

图3-2中的曲线代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而目标、内容、活动过程和评价的封闭程度与开放程度各不相同。

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只要在这四个维度上进行调节,就能创造出无数的教学模式。

活动二研究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案例,通过案例提高学员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方法的选择能力。

这就是典型的“以例释理”的编排方法.通过初级阶段的学习,许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并不陌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新课程呼唤信息技术与义务教育课程的整合

新课程呼唤信息技术与义务教育课程的整合

中国 现代椭 装 备
果 ;引入数字化传 感器 技术,革新中学化学实验的 内 容 ,拓展实验方法 ,节省实验时间。在化学训练和评价
中,要 以信 息技 术 为支撑 ,全 面提 高 效率 ”。 可见 ,教师 在 实施 新课 程 的进 程 中 ,应积 极 运用 网 络 、计 算机 模 拟 、传感 器 等现 代教 育 技术 ,借 助现 代 信 息 技术 的 教学 功 能 ,改进 教学 方法 、 教学 手段 。通 过 对 教 学过 程 的精 心设 计 为学 生提 供尽 可 能多 的体 验和 实 践 机会 ,有效 的 启发 他们 的 思维 ,带 动他 们 的主 动 发展 、 自身提 高 。成 功运 用信 息技 术 与学 科 教学 整合 不仅 能 帮 助 学生 拓展 学 生获 取信 息 、展 开交 流 的渠 道 ,学会 有 效 地 获取 信息 、变 革 阅读 方式 ,还有 利 于学 生掌 握基 本 的 知识 、技 能 以及 学 习 的基本 方法 ,有利 于 学生 培养起 知 识建 构 的能 力 ,将所 学 的知 识应 用 于实 践 与创 新 ,从而
信 息技 术相 关 的建议 主要 包括 : 开发与 新课 程配 套 的影 像 资料 、计 算机 辅助 教 学课件 ,利 用相 关 的网站 、公 共 数据 库和专 用数 据库 中的教 学资源 ( 教学 案例 、参 考 如 文献 、音频 视频 、检测 评价 等 ),利用 学 习讨论 室 ,通
下 ,在课 程 学 习活 动 中把 信息 技术 、信 息 资源 、信 息管 理和 课程 内容有机 结 合 ,共 同完成 课程 教 学任 务 的一种 新 型的 教学 方式 。2 0 年 ,我 国相继 颁布 了 《 01 基础 教育
作者简介:曾涛,教 育学硕士 ,讲师。宋国栋,本 科,实验室。王婧,教育学硕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注意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注意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注意问题崔维仁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变得无界限,教育信息化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可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得大的变化,学习者已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主动性学习、探学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与数字化学习,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以研究知识、发现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即学会利用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学会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重构知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反馈性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景十分宽广,也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和突破口。

但是信息技术只是一个因素,加之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方式、环境都是人操作的,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需要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及传统媒体的整合,需要课程各个因素的优化重组,计算机的使用不会自动促进学习,不同的人或学习任务需要不同的技术和方式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教学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出发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新的挑战,既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又使信息技术得到了延伸,使学科教学得到了优化。

在“整合”下,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酝酿着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

本文从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运用信息技术,激励全员参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社会环境,领悟生活真谛;运用信息技术,激励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觉反思中学习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教学。

下面从四个方面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教学。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叶澜指出,新基础教育以人的主动发展为本,最终目标是追求师与生的主动发展。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鼓励、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敢说、会说、大声说。

比如在教学画图软件中的《修饰文字》时,我先放映一幅课前准备好的电脑画,然后告诉学生,老师认为这幅电脑画的主题、签上的名字还不够好看,你们能否当小老师,把老师的这一份电脑画上的文字改得更漂亮一点呢?学生一听,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个“小老师”跃跃欲试。

学生们有的把文字的字体改得更美观;有的通过字形、字号来进行修饰;有的修改文字颜色,使文字的颜色与图画的颜色更加协调;有的加宽标题,设置阴影……学生在编辑操作的过程中,方法是各种各样的,若答错了,不是严加批评,指责,而是因势利导,用话语激励他们,用情感感化他们,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学 生 以展 示 和 引 导.
有 挑 战 性 的. 就 需 要 确 定 高 中数 学 哪 些 内 容 适 宜 与 信 息 那
技 术 整 合 , 要选 好 整 合 点 . 了 加 深 对 数 学 的 理 解 , 时 即 为 有
需 要 借 助 直 观 感 知 . 如 , 何 图 形 的 观 察 、 杂 计 算 过 程 例 几 复
发 生一 些 实 质性 的变 化 , 信 息 技 术 条 件 下 , 将 改 变 人 们 在 必 对 数 学 的 内 容 、 式 、 用 、 文 价 值 以 及 评 价 的 认 识 与 看 形 应 人 法 , 见 信 息 技 术 与 数 学 课 程 理 念 的 整 合 是 数 学 教 育 发 展 可 的 必然 趋 势 .
指 导下, 建在信 息技术这 个平 台之 上 , 宽 教学 资源 , 搭 拓 拓
宽 师 生 学 习 、 流 的渠 道 , 善 教 和 学 的 方 式 , 高 教 和 学 交 改 提 的 质 量 , 升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能 力 . 息 技 术 和 数 学 课 程 的 整 提 信 合 影 响 着数 学教 学 的理 念 、 学 教 学 的 内容 、 学 教 学 的 设 数 数 计 、 生 学 习 方 式 的 变 革 等. 学
【 键 词 】 息 技 术 ; 学教 学 ; 学 整 合 ; 学 观 念 ; 关 信 数 教 教 学
习 方 式
《 准 》 出 : 要 充 分 发 挥 信 息 技 术 、 媒 体 技 术 的优 势 , 标 提 “ 多 为 学 生 的学 习 和 发 展提 供 丰 富 多 彩 的 教 育 环 境 和 有 力 的学 习 工 具 ; 所 有 学 生 提 供 探 索 复 杂 问题 、 角 度 理 解 数 学 思 想 为 多 的 机 会 , 富 学 生 数 学 探 索 的 视 野 . 信 息 技 术 已经 融 人 数 丰 ” 学 教 育 的知 识 体 系 , 为 传 播 内 容 的 最 佳 工 具 和 学 生 探 究 成 知 识 、 验 数 学 、 受 知 识 的 中 介 , 息 技 术 将 使 数 学 教 育 体 感 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 容。”——王湛2001
课程内容新的设置与变化,(普及性、 基础性和发展性 ;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 性)体现现代化的需求,也体现现代信息 技术对教育改革提供的支持。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 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普及信息技 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 用,……”
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
在新课程标准的不同段落里,还分别提出: “充分利用(CAI)多媒体技术。 ” “利用现 代计算机技术,动态地展示 …… ” “鼓励学生 使用计算机……教师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 “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 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难以 呈现的课程内容。” “强调在有条件的地方运用 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 效率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利 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
在新课程标准的不同段落里,还分别 提出: “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 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 ” “重视现代信息 技术的运用。 ”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 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 的学习效率;……要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 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 的个性化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和 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 ,……”
另一种理解见诸出版物的有: “固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理论以至教 育、教学体制,都不能割断历史。……但是,与此同 时注意研究社会生产的发展给教育工作提供了什么新 的条件、未来社会的生产对教育工作提出什么新的需 求,更应是教改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场新的 技术革命中,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是计算机和现代 信息技术,社会生产的最大变化是计算机在各个领域 中的应用。可以说,没有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及发展就 没有现代化。”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1988
新课程标准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
制订新课程标准前,教育部从1996年7月到 1997 年底,对九个省进行调研。 1998 年又进 行广泛的国际比较研究,了解了许多国家课 程改革的经验和策略,以把握世界基础教育 课程教学发展的趋势。2001年6月发布《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年发布全 日制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2003 年发布 除思想教育外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 在这段时间里, 2000 年教育部正式提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时间上理解其
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
在新课程标准的不同段落里, 还分别提出:“理解现代信息技术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重 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 的内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 ‘双基’。……克服‘双基异化’ 的倾向。 ”
二、新课程标准全面表述教育 改革的要求
三、体现新课标要求的 “整合”案例
“计算机这个现代信息手段之 ‘矢’,……要射到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课 题之‘的’。” “……要深入到中学、小学和幼儿园, 深入到各学科的课堂中去,把‘的’找准。这 本身就是一项研究工作,需要改变我国某些教 学研究工作中脱离实际的倾向。” “从难点入手,……发挥计算机的优势, 从已有教学手段解决不了或解决得不好的课题 入手,从广大教师希望解决的教学难题入手。”
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
追溯我国这场新教育改革的初始标 志——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 “三个面向”。 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曾经有不 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按照已有的(甚至是传 统的)教育理念和经验,“认真”抓教 育就是“面向现代化”。
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
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
另一种理解见诸出版物的有: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却存在着忽视差异, ‘一刀切’的做法,这是不利于培养大量人才的。随 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忽视个性所造成的弊病会暴露得 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至教学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教育改革实在必行。”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 建立,各种教学信息库的建立和完善,计算机辅助教 学系统的系列化,很可能引起整个教学体系新的变 化”。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1988
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
内容上,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决定》里提出: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 代化。……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 同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里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 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 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 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
《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2004-3-30
二、新课程标准全面表述教育 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在 三维目标里,明确要帮助学习者“逐步树立辩证 唯物主义 的世界观。”“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 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并逐步形成科学 的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 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也需要明确, 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 “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取讲解、观察、讨 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 短。……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两个不同角度: 一个是从“教育技术学”或“信息技术”角 度出发。可以参考,不可照搬。 另一个是从“课程改革”角度出发,以课程 改革的需求为中心,将各种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 的工具,根据不同学科课程里不同课题的需求灵 活运用工具,设计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还有 不同教师的特色。交流、借鉴与创新。不要“一 刀切”。 贯彻新课程标准和“整合”,不仅是资源库 建设的任务,更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