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家族世系

合集下载

孟子年谱(1)

孟子年谱(1)

孟子年谱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

据赵歧《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

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

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

其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

楚吴起为相。

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

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

楚宗室杀吴起。

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

赵王翳迁于吴。

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

韩灭郑。

诸咎杀其君。

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

韩山坚贼其君。

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

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

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

燕简公卒。

韩严杀韩衰侯。

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

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

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

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

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

魏败韩于马陵。

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

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

韩赵分周为两。

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

孟氏族谱——精选推荐

孟氏族谱——精选推荐

孟氏族谱孟氏简介孟(Mng)姓出自姬姓,鲁庄公之庶兄庆父共仲之后,以祖上排行为氏孟氏图腾,家族网,孟姓庆父共仲排行老大,故其子孙以其排行顺序为氏,称为孟孙氏,后改单姓孟。

得姓始祖:孟轲(名轲,字子舆),系庆父后裔。

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被视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后人称之为“亚圣”,与孔子学说并称“孔孟之道”。

才高德重,故后人尊孟轲为孟姓始祖。

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四位的大姓。

编辑本段孟氏起源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源于春秋鲁国公族,始祖庆父,以祖上排行为氏。

据《通志孟姓家谱,家族,家族网·氏族略》、《史记·鲁周公世家》等资料所载,庆父因弑君被逼自杀后,因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孟”字在兄弟排行里代表最大,子孙改称孟孙氏。

后来,又简化为孟氏。

②出自姬姓,卫国(今河南一带)公孟氏之后,以祖字为氏。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春秋时,卫襄公之子孟挚(字公孟)子孙以公孟为姓,称为公孟氏,后简化为孟姓,称为孟氏。

是为河南孟姓。

以上两支孟氏均为周文王后裔,故有天下孟姓为一家之称。

③出自少数民族。

金时女真族抹捻氏,清时满洲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盟佳氏、穆颜氏、墨克勒氏等汉姓为孟;土家、蒙古、布依等族均有孟姓。

编辑本段孟氏迁徙始祖:孟轲。

孟姓发源地为山东、河南二地。

早期孟姓迅速播迁于邻近山西、河北等地。

西汉有山东人孟喜(宣帝时立为博士)一族在当地繁衍旺盛,故有东海郡。

东汉时,陕西人孟光迁于吴孟氏祖先,孟姓,孟氏(今江苏苏州),另有名士孟尝出浙江。

魏晋南北朝之际,北方战火连绵,孟姓发展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山东孟姓多徙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河南孟姓多迁楚汉(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

三国东吴大臣孟宗一族在湖北一带发展繁茂,故有江夏郡。

另有猛将孟获出建宁(今云南曲靖)。

唐时,孟姓名人蜂拥,出现了象孟浩然、孟郊、孟云卿等当时著名的大诗人。

孟郊为浙江省德清人,其族人在当地发展势旺,治郡为武康县。

孟家——精选推荐

孟家——精选推荐

仁、义、礼、智、信,这是我国几千年来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我中华民族人格魅力的所在。

“仁”即要人懂得仁爱,当仁不让。

“义”就是要人肯于帮助别人,与人相处“义”字当先。

仁义是儒家有序理想社会里联系上下的绳子。

忠孝是因为仁义而体现的。

除了忠孝之外,仁义在其他许多领域里也都有他不同的体现。

孟家的祖传家训:仁义传家!云南曲靖地区陆良县马街镇尹旗村孟家,在陆良县是孟家的大村庄,孟姓户,达到200家以上,整个家族的由来,记录如下:由南京柳树湾高门坎调拨而来,先祖为三国时孟获,首先到达曲靖市,后从曲靖搬到小白户镇的刘雨村,后来部分搬到陆良县城,再从县城搬至沙河、朱家堡二地,当时沙河以下为海,经常受水灾,而进一步搬至尹旗村,另外一部分搬到罗平等地。

始于弟兄三人。

老大被太官庄太家收养,姓名太汉真。

老三名叫孟绍青,其子为孟长生、孟长发,孟长生移居昆明,其长子孟从飞。

住址:昆明环城南路。

老二是我爷爷的爷爷,姓名不详,于1953年(63岁)随马帮死于路南,其子为孟誉坤,孟誉坤有儿子四人女儿一人,四子依次是:孟云喜,妻子高存香;孟云喜得三子一女,为孟保国、孟保强、孟国强,女儿为孟美卿。

长子孟保国得二子(长子孟治平、次子孟贵友)四女,长子为孟治平生于1972年(本人也),其妻平美芬,得一子二女,子为孟雨龙生于2007年,大女儿为孟雨醒,次女孟雨晶。

孟云东,妻子尚官兰;得五子一女孟云坤,妻子伏秀珍(现移居昆明黄土坡旁大塘子,得五个女儿,分别嫁在昆明各区);孟存志又名存德,其妻王玉兰,得三子二女;根据辈分尹旗辈分比沙河高,沙河孟兴如(60多岁)和我一辈周公摄政之初,兢兢业业。

在周朝新建、殷遗势力蠢蠢欲动、而周成王年龄较小、还不足以控制天下局面的特殊背景下,周公为稳定人心,安抚内外,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这也引起了周王室贵族的疑惧,他们认为周公将对成王不利,有取代成王的企图。

而以纣子武庚为核心的殷商残余势力则趁机连通反周力量商奄、薄姑以及周公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起兵叛乱。

孟子后代名人盘点,食疗鼻祖孟诜开创孟余堂

孟子后代名人盘点,食疗鼻祖孟诜开创孟余堂

孟子后代名人盘点,食疗鼻祖孟诜开创孟余堂在历史上,孟姓的祖先是庆父。

庆父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一带,后来逐渐迁移到河南河北一带。

庆父死后,孟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裔中出现了一个千古圣人,即庆父的第十二代孙孟轲,也就是孟子,所以孟子年轻时总是自称为鲁国的贵族,但实际上到孟子这一代已经是庶民,不然怎么会有“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呢?孟母为了让孟子成才,多次搬家,最终把孟子培育成了伟大的圣贤。

孟氏族谱/孟子后代/孟诜/孟余堂/孟余堂松元集/孟氏中医/九香平孟子的伟大成就不必多说,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无时无刻不受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仁、义、善就是孟子学说的核心,至今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因此孟子也被称之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而我们中国古代封建思想文化的精神也就是“孔孟之道”。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儒家学说,其言论收录于《孟子》,不仅成为了古代封建统治者的必读之书,其中的“仁政”思想也影响至今,并且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上还要学孟子的思想,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等等。

孟子后裔中没出过一个奸臣盗贼,也可见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三个有名的后代:一、孟子30世孙孟诜(shen)公元621~713年,河南汝州人。

曾任同州刺史,同时还是唐代著名药医学家,开创“孟余堂”延续至今。

开元初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

孟诜的著作《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汇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为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

孟诜(shēn)生平尤其重视各类食药禁忌。

晚年因治愈唐睿宗李旦旧疾,睿宗赐孟诜中医膳食养生堂号“孟余堂”,传承至今已经入选河南省和汝州市两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孟子32世孙孟浩然公元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孔孟排辈顺序表

孔孟排辈顺序表

孔孟排辈顺序表
孔孟排辈顺序表是根据孔子和孟子的家族谱系编制的一份表格,用于表示孔子和孟子在家族中的排行和地位。

在孔子家族中,孔子是第75代孔氏家族族长,也是第五代孔子。

他的父亲孔纬也是孔氏家族的一员,而他的儿子孔鲤则是孔氏家族的第六代代表。

在孟子家族中,孟子是第33代孟氏家族族长,也是第二代孟子。

他的父亲孟懿子同样是孟氏家族的一员,而他的儿子孟轲则是孟氏家族的第三代代表。

在孔孟排辈顺序表中,孔子和孟子都被列为家族中的第一代代表,代表着家族的最高荣誉和权威。

他们的儿子则分别被列为孔氏家族和孟氏家族的第二代代表,继承了父亲的地位和责任。

随着家族的发展和演变,孔子和孟子的后代们也在家族中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和地位,成为了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孔孟排辈顺序表是一份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表格,反映了孔氏家族和孟氏家族的谱系和血脉,也展示了孔子和孟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 1 -。

孔孟辈分字辈对照表

孔孟辈分字辈对照表

孔孟辈分字辈对照表
孔孟辈分字辈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一种称谓体系,是按照子孙的世代、亲属的谓称来划分家族成员的身份和地位。

其中,孔子和孟子是其中两位最尊贵的人物,被尊为“先师”,他们的身份地位也相应地高于其他成员。

下面将为您介绍孔孟辈分字辈对照表。

一、孔子后代
1.孔子:为文圣,谥号“文子”,称谓“公元”。

2.孔子之子:为优孟,称谓“千岁”。

3.孔子之孙:为思,称谓“公伯”。

4.孔子之曾孙:为跃,称谓“公明”。

二、孟子后代
1.孟子:为孟轲或孟仲阳,称谓“孟子”或“孟夫子”。

2.孟子之子:为公伯禽,称谓“公元”。

3.孟子之孙:为申徒明,称谓“公孙”。

4.孟子之曾孙:为公孙衍,称谓“公孙文”。

以上是孔孟辈分字辈对照表的详细内容。

可以看出,孔孟辈分字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称谓体系,每一位成员都有特定的身份地位和称谓。

这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但是在特定场合还是会被提到,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孟子历史背景介绍

孟子历史背景介绍

孟子历史背景介绍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
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
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承袭孔子衣钵,世称“亚圣”,与孔
子并称为“孔孟”。

其思想学说影响深远,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被视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邹城人。

生于公元前342年,卒于
公元前289年(齐宣王四十四年)。

孟子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母亲则是一位织草席的村妇。

孟子从小就在农村生活,耳濡
目染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他们的喜怒哀乐。

孟子的母亲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她教育儿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意思是说:“吃粗粮喝清水,弯着胳膊当枕头枕在头下,乐于做
这样的事情,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快乐啊!孟子作为一位著名学者
和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处于
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地位。

—— 1 —1 —。

第1讲 孟子、时代背景

第1讲 孟子、时代背景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滕文公 上)
(四)授徒
教育指导思想:“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
觉”“人之患在好为人师”(4.23)
教育内容:培养人格,实现人生价值;关心人与 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人文主义教育。
教育方法:启发式(引而不发,跃如也7.41)、 原则性(大匠诲人必以规矩6.20,7.41)、灵活性 (男女授受不亲4.17)
第一讲 孟子其人、时代背景
1 2
身世、母教、受业 授徒、游历、著述 战国、百家、学派 孟学、孔孟、孟荀
3
4
(一)身世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省邹县)人,邹为鲁国附 属之国。 生卒年: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公元前385年 至前304年)。 家世:“或曰,孟子鲁公族之后” ---赵岐《孟子题辞》 父亲:孟子父亲名激,字公宜(《春秋演孔图》) “夙年丧其父”(赵岐) “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 三鼎而后以五鼎”(孟子 梁惠王下)
孟子著名弟子:乐正子、公孙丑、万章、公都子、 陈臻、陈代、彭更、屋庐子、桃应、孟仲子、徐 辟、充虞、咸丘蒙
Hale Waihona Puke (五)游历 前329年,率领学生首次出游,到齐国 前323年,去宋国 前322年,回邹国 前322年,前往滕国 前320年,前往魏国 前319年,再往齐国 前312年,离齐归邹,聚众讲学和著述 前289年,去世
孟子晚年著书立说
时代背景


1.政治状况:霸与王——统一趋势 2.经济状况:奢与俭——全面封建 3.思想状况:论与辩——百家争鸣 “处士横议”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时代背景:墨家学派
基本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原始的人道主义与现实的功利原则结合 满足了人们对仁爱的渴求,又合乎人们求利的需 要

孟子后裔南北分支的大致经过

孟子后裔南北分支的大致经过

孟子后裔南北分支的大致经过孟子后裔南北分支的大致经过孟姓的祖先,应该从周公旦开始。

周公旦分封鲁国后,传了八代,到了鲁桓公这代国君后,又下传到鲁庄公。

鲁庄公有三个弟弟,大弟庆父,二弟叔牙,三弟季友。

庆父在鲁庄公四弟兄中排行第二,所以又称“仲孙”,“仲”是第二的意思。

又因为庄公的三个弟弟不是桓公之嫡妻所生,而是庶妻所出,所以庄公的三个弟弟不能与庄公一起排大小,而应该自行排大小。

古人排大小的顺序是按孟仲季排,庆父为老大,庆父的后代称为孟孙氏;叔牙为老二,叔牙的后代称为仲孙氏;季友为老三,季友的后代称为季孙氏。

从此以后,孟姓、仲姓、季姓就这样起源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贵为王公后裔的孟姓子孙逐渐走向衰弱,经历了从贵族到平民的过程。

到鲁国后期,孟姓的子孙大致分布在鲁国和邹国一带,如孟子居住在邹国而成邹城人。

又经历了许多年,孟姓的子孙就散居到全国各地,如:孟尝是浙江上虞人,孟郁是河南人,孟敏是山东巨鹿人,孟宗是湖北江夏人,孟嘉是湖北武昌人,孟表是济北蛇丘人,孟怀玉居住京口,孟浩然居住襄阳,孟云卿是平昌人,孟郊是浙江武康人,其它孟姓散居各地不能一一详述。

虽然孟姓分布范围较广,但考察他们的家谱,大部分出自山东而流寓到全国各地的。

由于孟子是北宋时被朝廷正式得到尊崇的,当时孟子的后代已散居在全国各地,嫡系和旁系已很难分辨清楚了。

北宋元丰年间,兗州太守孔道辅在全国各地寻找孟子的后代,找到了生活在河北洺州的孟公齐,于是孟公齐作为孟子的嫡系迁至山东兗州,现在山东兗州一带的孟姓后裔大部分都是公齐的后代,人们称孟公齐之后为孟子后裔嫡系支脉,也称北支。

在全国各地,很多孟姓子孙也尊孟子为祖先。

江南有一支,尊山东兗州一支孟姓为孟子后裔北支,而称自己为孟子后裔南支,所以人们习惯称江南一支孟姓为“孟氏南支”。

“孟氏南支”是这样形成的?据浙江诸暨仁寿堂《孟氏宗谱》记载,唐朝末年,居住在郴州的孟琯有二子:孟方立、孟方迁,兄弟二人都是唐朝末年的大将。

孔孟的72个字辈

孔孟的72个字辈

孔孟的72个字辈
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和文化。

此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家族世代相传,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世系,被称为“孔孟之门第”。

这个世系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儿子孔鲤,然后是孔鲤的儿子孔龙,以此类推,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家族世系。

同样地,孟子的世系也是如此,可以追溯到孟子的儿子孟懿子,然后是孟懿子的儿子孟轲,以此类推。

根据史书记载,孔孟之门第的世系共有72代,每一代都有一个
特定的字辈。

这些字辈是根据祖先的名字或其他特定的原因来命名的,每一代都要继承上一代的字辈,以此传承下去。

以下是孔孟之门第72个字辈:
孟子之门第:世、乘、吕、戴、谏、戡、谟、谌、谏、谏、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谠
孔子之门第:伯、仲、叔、季、阳、鲁、述、石、钟、鼎、房、辰、贲、孟、仓、禄、侯、秉、称、仲、淳、孝、理、贯、穆、珪、显、球、奉、承、庭、执、就、纪、翮、翎、翼、翊、翕、翃、翥、翟、翢、翬、翡、翦、翮、翯、翱、翷、翥、翻、翮、翰、翩、翮、
翱、翶、翸、翼、翻、翮、翱、翵、翸、翰、翮
这些字辈代表着孔孟之门第的一种传承和延续,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虽然这种家族传统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重要,但它仍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孔孟家谱

孔孟家谱

孔孟家谱按资排辈起名字最讲究的家族,要属儒家孔、孟、曾、颜四大望族(即:孔丘、孟何、曾参、颜回四家)。

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尊重儒学,都到曲阜祭祀过孔子。

尤其是乾隆皇帝曾经先后八次朝孔,并于乾隆九年赐给孔府三十个字:希言公彦承,弘闻桢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子第76代衍孙孔令贻又续20个字:建道敦安定,橘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自从乾隆皇帝赐字以后,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孟府、曾府、颜府也都相随而来,均按此五十个字起名(曾氏从六十三代开始,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

自春秋以后,这四家子孙繁衍很多,遍布国内国外,他们在他乡异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辈,叙罢辈分,定了称呼,便有酒宴招待,问明情况,如果经济困难,还要互相资助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学生,孔子是孟子曾曾(孟子前4代)祖父孟武伯(鲁国国相)的得意门生且为孙女婿。

孔子祖父伯夏与孟武伯为是为益友,亦为两姨兄弟。

孔子娶正妻未能生育,且早亡。

妾(孟武伯之孙女、孟子之姑奶奶)生子孔鲤,鲤生伋(子思),伋乃孟子师。

孔孟家谱前30代(后辈均有时任皇帝排定)均为孔子排定(子思,孟子修承)。

孔孟均从孟子按第一代排定算起。

侍孔子祖父—伯夏、孟子曾曾祖—孟武伯为先祖。

所以孔子不认识成名的后孟子,只熟悉儿时的孟子。

颜徵—颜回之姑奶奶,孔子之母。

曾子—孔子之妹之子,孔子为曾子(曾参)之舅舅。

这就是孟孔曾颜的关系。

还有一说:孟武伯为相时以尚武著称却为人傲慢无礼,止有孔子祖父伯夏一个好友,亦为两姨兄弟。

伯夏在鲁国失去领地后一直跟随孟武伯,孟武伯救活于伯夏与齐人械斗战争中。

伯夏死托孤叔梁纥于孟武伯。

孤叔梁在孔子三岁时死,孔子母子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孟武伯接济救危于贫,至孔子成年。

孟子世系

孟子世系

孟子世系
 【历代追封追谥】
朝代年代帝王封谥
宋朝元丰六年(1083年)宋神宗邹国公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邹国亚圣公
【孟子世系】
历代亚圣公:
四十五代孙孟宁
五十四代孙孟思谅,字友道
五十五代孙孟克仁,字信夫
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字士焕
五十七代孙孟元,字长伯
五十八代孙孟公肇,字先文
五十九代孙孟彦璞,字朝玺
六十代孙孟承光
六十一代孙孟弘誉
六十二代孙孟闻玉
六十三代孙孟贞仁
六十四代孙孟尚桂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简历——精选推荐

孟子简历——精选推荐

孟⼦简历孟⼦ - 简介孟⼦,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东邹城东南)。

三岁丧⽗,孟母将其抚养成⼈。

在孟⼦⼩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个好的学习环境,⽽3次搬家。

后⼈称之为孟母三迁。

孟母教⼦甚严,其“迁地教⼦”、“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盈天下。

”孟⼦站在儒家⽴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师承⼦思(⼀说是师承⾃⼦思的学⽣),继承和发展了孔⼦的思想,提出⼀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阔于事情,”⼏乎没有⼈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归⽽与弟⼦讲学著书,作《孟⼦》7篇。

孟⼦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为本。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

⾃韩愈的《原道》将孟⼦列为先秦儒家中唯⼀继承孔⼦“道统”的⼈物开始,出现了⼀个孟⼦的“升格运动,”孟⼦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书⾸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之⼀,之后《孟⼦》⼀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顺元年(1330年),孟⼦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

其思想与孔⼦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 - ⽣平周烈王4年⼰⾣(公元前372年)孟⼦约⽣于此时周显王12年魏惠王13年韩昭侯6年甲⼦(公元前357年)孟⼦约⼗五岁,受业于⼦思门⼈周显王17年秦孝公10年⼰巳(公元前352年)孟⼦约⼆⼗岁,欲休妻周显王37年⼰丑(公元前332年)孟⼦在邹,答邹穆公问周显王38年庚寅(公元前331年)孟⼦居平陆周显王39年⾟卯(公元前330年)孟⼦到任国,拜访季任孟⼦在邹,与屋庐⼦、曹交问答周显王40年齐威王28年壬⾠(公元前329年)孟⼦约四⼗三岁,⾸次⾄齐齐相储⼦来见孟⼦周显王41年齐威王29年宋君偃后元1年癸巳(公元前328年)孟⼦与告⼦辩论孟⼦劝蚳鼃向齐王进谏孟⼦与匡章交游孟⼦离开齐国,前往宋国周显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甲午(公元前327年)孟⼦⾄宋周显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未(公元前326年)孟⼦在宋,与滕国世⼦相会孟⼦与宋⼈勾践论游说之道周显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秦惠⽂王13年丙申(公元前325年)孟⼦离开宋国,回到邹周显王45年梁惠王后元11年丁⾣(公元前324年)孟⼦在邹,滕⽂公派然友问丧礼孟⼦由邹之滕,推⾏仁政周显王46年魏惠王后元12年齐威王34年戊戍(公元前323年)孟⼦与农家陈相辩论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齐威王37年⾟丑(公元前320年)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孟⼦见梁惠王,时约五⼗⼆岁孟⼦与周霄论出仕周慎靓王2年魏惠王后元16年齐宣王1年壬寅(公元前319年)孟⼦与公孙丑论短丧周慎靓王3年魏襄王1年齐宣王2年癸卯(公元前318年)孟⼦约五⼗四岁,见梁襄王孟⼦在范遇齐王⼦孟⼦⾄齐,答齐宣王问孟⼦论“我四⼗不动⼼”周慎靓王5年燕王哙5年⼄巳(公元前316年)孟⼦出吊滕⽂公周慎靓王6年楚怀王14年鲁平公10年齐宣王5年丙午(公元前315年)鲁平公欲见孟⼦孟⼦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齐宣王问孟⼦伐燕周赧王3年齐宣王8年楚怀王17年⼰⾣(公元前312年)孟⼦墓燕⼈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孟⼦论“⾂视君如寇雠”孟⼦与淳于髡辩论孟⼦约六⼗岁,辞官离开齐国孟⼦遇宋鈃于⽯丘周赧王25年⾟卯(公元前290年)《孟⼦》约编撰于此时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孟⼦约卒于此时孟⼦ - 个⼈影响孟⼦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

孟子世家谱

孟子世家谱

孟子世家谱第一篇:孟子世家谱《孟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實施方案爲确保《孟子世家譜》續修工作有計劃、按步驟、高水平、高質量的完成,特制訂本方案。

第一階段:宣傳發動、組建機構和征集資料階段(2010年3月―2012年3月),時間二年。

(一)召開續修籌備工作會議和中華孟氏宗親會二屆三次理事長會議,做好續修工作啓動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二)成立孟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作爲續修工作領導機構。

然後成立編纂委員會、《孟子世家譜》本次續修各地分支機構,從上至下确定組織架構。

(三)在2010年5月舉行的祭祖大典上,宣布《孟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啓動,宣讀《孟子世家譜》本次續修告全體族人書。

(四)充分利用報紙、電台、電視台、網絡等各種媒體,向全國孟氏族人發布續修信息,大力宣傳本次續修的目的和意義,争取各地宗親的支持與配合。

(五)開始搜集整理孟氏宗親在全國各地分布情況和有無譜牒情況信息。

(六)整理修複現在的舊譜。

(七)召開入譜登記專門工作會議,對有關人員進行培訓。

(八)發放入譜登記表,造冊登記。

(九)接待來訪并答疑。

(十)征集各地現存譜牒。

第二階段:深入調研和審查對接階段(2012年3月―2014年3月),時間二年。

(一)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重點調研、搜集那些疏離久遠、分布偏僻、宗親密集地區的有關信息與散失的譜書,爲續修提供信而可證的資料。

(二)對征集的資料進行甄别鑒定,去僞存真,分類登記。

(三)研究制定續修準則及相關要求。

(四)對已登記入譜的人員名冊及有關資料進行審查、對接。

(五)對審查中發現的問題,返回修改,進行修正。

(六)召開續修工作專門會議,解決審查對接中發現的問題。

(七)接待宗親來訪、查譜、答疑。

(八)辦理其它與續修有關事宜。

第三階段:編纂草拟續修初稿(2014年3月―2016年3月),時間二年。

(一)對征集上來的資料和信息,進行認真細緻地篩選、甄别、分類、梳理。

對能夠和有證可以做出結論的要做出結論;對不能或無法下定論的要待考存疑。

孟子後裔世系及历代大宗嫡裔

孟子後裔世系及历代大宗嫡裔

孟子後裔世系及歷代大宗嫡裔一代:孟子(事略),孟氏尊奉為“始祖”二代:仲子,宋鄭和五年(1115年)追封為“新泰伯”。

三代:睾,鄒之處士,隱居不仕,好靜、多智慮,容貌俊儀,通五經,美詞章。

四代:寓,朝召不受。

性忠厚淳樸,不驕侮人,善於與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代:舒,字子懷。

漢高祖時封“雲中牧”。

六代:之後,隱居不仕。

七代:昭,為漢博士,博覽經史,問貫古今。

八代:但,精易道,漢武帝時封“太子門大夫”。

九代:卿,漢代封淮陽太守,後仕至太傅。

十代:喜,字長卿,漢宣帝時舉孝廉,仕至“郎官”。

十一代: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十二代:興,漢朝仕至尚書郎。

十三代:嘗,字伯周,漢和帝時舉茂才,拜徐令,遷合浦太守。

十四代:展,字君城,不仕。

十五代:,漢桓帝時為濟陽太守,漢靈帝時轉太常,後至嘉平六年(177年)丁已,拜太尉。

十六代:敏,字叔達,漢時為新郡太守。

博學能文,有荷甑墮地不顧事。

十七代:光,字孝裕。

漢靈帝後期為講部史。

昭烈定蜀拜議郎。

後主踐祚,為符節令、屯騎校尉,長魯少府遷大司農。

十八代:康,字公休。

魏明帝時為散騎侍郎,宏農太守,領典農校尉,渤海太守,給事中,散騎常侍、中書令。

後轉監封廣陵寧侯。

十九代:宗,字恭武。

三國時期吳國嘉和年令永寧,後為右禦史,寶鼎三年為司空。

“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筍”之事。

二十代:揖,晉惠帝時為廬陵太守。

二十一代:觀,字叔時,晉惠帝時為殿中郎,後為黃門侍郎。

二十二代:嘉,字萬年。

晉代為安西大將軍長史,後為江州別駕。

性無苟合,言無誇衿,為時所重。

二十三代:懷玉,晉安帝時封鄱陽縣五等侯,後為陽豐縣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將。

二十四代:表,字武達。

曾居南齊蕭鸞馬頭太守,魏孝文帝時輔國大將軍,南兗州刺史,後為豫州刺史,因戰功封汶陽縣開國伯,邑五百戶,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平西大將軍。

二十五代:斌,元魏孝文帝時為右丞相。

二十六代:威,字能重,仕元魏帝時為平北大將軍,光祿大夫,後加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二十七代:恂,字修仁。

孟子的家庭背景资料

孟子的家庭背景资料

孟⼦的家庭背景资料孟⼦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的后裔。

⽗亲孟孙激,字公宜,孟⼦之⽗,元延三年追封邾国公,明嘉靖九年配享启圣祠,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母亲仉⽒。

战国时⼈,以教⼦有⽅著称。

孟⼦的妻⼦是⽥⽒。

孟⼦轶事典故孟母三迁从前孟⼦⼩的时候,⽗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孟⼦的母亲对孟⼦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天孟⼦能成才为贤。

⼀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就和邻居的⼩孩⼀起学着⼤⼈跪拜、哭嚎的样⼦,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我不能让我的孩⼦住在这⾥了!”孟⼦的妈妈就带着孟⼦搬到市集。

到了市集,孟⼦⼜和邻居的⼩孩,学起商⼈做⽣意吆喝的样⼦。

孟⼦的妈妈说:“这个地⽅也不适合我的孩⼦居住!”孟⼦的妈妈⼜带着孟⼦去靠近杀猪宰⽺的地⽅去住。

孟⼦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的事。

孟⼦的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居住!”于是,他们⼜搬家了。

这⼀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夏历初⼀这个时候,官员到⽂庙,⾏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见了⼀⼀都学习记住。

孟⼦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应该住的地⽅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孟⼦受教《韩诗外传》载:孟⼦的妻⼦独⾃⼀⼈在屋⾥,蹲在地上。

孟⼦进屋看见妻⼦这个样⼦,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孟⼦说:“她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说:“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谁在⾥⾯;将要进⼊厅堂的时候,必须先⾼声传扬,让⾥⾯的⼈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措⼿不及,⽆所防备。

⽽今你到妻⼦闲居休息的地⽅去,进屋没有声响⼈家不知道,因⽽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

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你的妻⼦不讲礼仪。

”孟⼦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孟氏家谱大全

孟氏家谱大全

孟氏家谱大全孟氏家族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商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子的贤人,他以其博学多才、忠孝仁爱而闻名于世。

孟子的后代世代繁衍,形成了孟氏家族,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孟氏家谱记录了家族的血脉传承、世系延续以及重要成就,是家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孟氏家谱中,首先记录了家族的始祖孟子的世系。

孟子的父亲是谁,孟子有几个兄弟姐妹,孟子的子孙又分别是哪些人,这些都是孟氏家谱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通过家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孟氏家族的血脉传承和世系延续。

其次,孟氏家谱还记录了家族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自古以来,孟氏家族就以其忠孝仁爱、博学多才而著称,许多家族成员都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传颂不已。

这些成就的记录,使得孟氏家谱不仅仅是一份家族的族谱,更是一部家族的历史文化宝典。

此外,孟氏家谱还包括了家族的重要传统和习俗。

孟氏家族世代相传着许多优秀的家风和家训,这些传统和习俗对于家族成员的行为和处世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家谱的记录,后人可以了解到这些传统和习俗的内涵和价值观,传承和弘扬孟氏家族的优秀传统。

最后,孟氏家谱还记录了家族的重要活动和盛事。

家族举行的重要聚会、祭祖大典、家族联谊等活动,都被记录在家谱之中。

这些活动不仅是家族成员之间情感交流的载体,更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家谱的记录,后人可以了解到家族的生活状态和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总的来说,孟氏家谱是一部家族的史书,记录了家族的血脉传承、重要成就、传统习俗和重要活动。

它承载着家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家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研读家谱,后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家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因此,孟氏家谱对于孟氏家族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孟府旧藏历代流寓支谱(一)

孟府旧藏历代流寓支谱(一)

孟府旧藏历代流寓支谱(一)2010年5月15日,中华孟氏宗亲会在孟子故里邹城隆重举行了孟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启动仪式,发布了告全体族人书,成立了孟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具体负责续修事宜,续修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以往续谱,宗府续修的《孟子世家谱》,只涵盖故里二十户,且女姓不准入谱。

按照族规,迁徒外地流寓的支派,在《修谱事宜》规定的时间,携带老谱、续修支谱、呈文、甘结保结四份材料,送交宗府,待与大谱核对属实,即与办理续修事宜,最后有当代翰博或奉祀官审阅批准,签字授印,并严格规定谱牒印发数量。

每个支派续修的支谱相对独立,不进入《孟子世家谱》。

本次续修,《孟子世家谱》涵盖天下孟氏族人,只要承认亚圣孟子为始祖,地无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天下孟姓各支派均入《孟子世家谱》,修成的是“集各支于大统、合全族为一本”的大谱、总谱。

目前,海内外孟氏族人积极响应,续修工作进展顺利,进展较快的地区,已进行入谱登记。

为便于各支派寻根问祖,查找对接,现将孟府部分支派的宗府存查谱分列於后,权供孟氏宗亲查对各支系渊源时参考。

一、山东省1、泰安府新泰县“孟子世家济寓新泰孟家庄支谱”,续修年代为清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中秋(1908年),签定人系亚圣七十三代翰博孟庆棠作序,该支始迁祖系亚圣五十七代孙孟言直、言素、言强、言坤。

2、“孟子世家流寓登州府黄县九村庄支谱”,续修年代为清宣统元年岁次己酉仲夏(1909年),鉴定人系亚圣七十三代翰博孟庆棠作序。

3、“孟子世家流寓济南府德平县楼子庄支谱”,续修年代为清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仲夏(1906年),鉴定人系亚圣七十三代翰博孟庆棠,始迁祖为亚圣五十八代孙孟公全。

4、“孟子世家流寓曹州府朝诚孟家庄支谱”,续修年代为清同治四年岁次乙丑季春(1865年),鉴定人系亚圣七十代翰博孟广均作序,该支始迁祖系亚圣五十八代孙孟公任。

5、“孟子世家流寓金乡县孟家堂支谱”,续修年代为清道光五年岁次乙酉(1825年),鉴定人系亚圣六十九代翰博孟继烺作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家族世系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

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Z人有传人。

其他11人失传。

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

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知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从孟轲至以后的二十代均为单传,他们是孟轲-仲子-睾-寓-舒-之后-昭-但-卿-喜-镃-兴-尝-展-戫-敏-光-康-宗-揖-观,孟观即为孟轲的第二十代孙。

观生二子,长子曰嘉、次子曰陋。

嘉又生二子,长子曰怀玉,次子曰龙符,他们是孟轲的第二十三代孙。

从孟怀玉以下十代,即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均为单传,即怀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谊-诜-大融-浩然。

浩然即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

孟浩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

长子云卿又生二子,长子曰简,次子曰华,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五代孙,但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孟郊(唐代大诗人)之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三十六代继承人。

孟常谦生二子,长子曰遵庆,次子曰元阳。

遵庆生一子,曰孟琯,琯生二子,长子曰方立,次子曰方迁,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九代孙。

从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五代均为单传,他们是方立-承诲-汉卿-贯-昶-公济-宁。

这时正值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战乱不断,孟公济携全家避乱于山东。

一0三六年,即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被派到兖州为官,孟轲的家乡邹县正好在他的管辖区内,孔道辅认为,孟轲在儒家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贡献最大,应当大加褒扬,于是,他到处寻找孟轲的后代,终于找到了孟公济的儿子孟宁。

孔道辅积极筹划在邹县大修孟子庙,并派专人管理孟轲的祭祀活动。

他还积极向朝廷举荐孟轲的后代为官。

从此,孟轲才开始享受祭祀,其后代子孙也开始受到朝廷的封赐,孟子的社会声望从宋代开始才逐渐提高。

孟宁被朝廷封为迪功郎、邹县主簿、主祀事等职,孟氏族人都把孟宁称为“中兴祖”,即孟氏家族从此又开始兴旺发达了。

孟宁生二子,长子曰存,次子曰坚,长子孟存留在家里守护孟轲的林庙,主祀事,次子孟坚被朝廷委以徐州知州。

孟存生二子,长子曰况,次子曰海。

况生一子曰彬,彬生二子,长子曰澄,次子曰沂。

澄生一子曰德成,德成生三子曰述祖、光祖、荣祖。

述祖生四子,曰惟清、惟忠、惟敬、惟信。

惟清生之平,之平生三子,曰思春、思温、思润。

思春生克刚,克刚是孟轲的第五十五代孙。

这时,已是明朝天顺年间。

克刚无子,不得不以孟坚的第九代孙孟克仁的长子孟希文为继承人,因而孟希文则为孟轲的第五十六代传人。

孟轲从第五十七代起人丁兴旺,孟希文生四子,长子曰元,元生一子曰公綮,公綮生十子,长子曰彦璞,彦璞生二子,长子曰承光,承光生七子,长子曰宏略,宏略生闻玉,明朝天启年间(公元一六二二年),宏略死于战事,这时闻玉年幼,于是改由宏略的弟弟宏誉的儿子闻玺为孟轲的第六十二代继承人,这时,已是清初顺治年间。

孟闻玺生三子,长子曰贞仁,贞仁生八子,长子曰尚桂,尚桂生九子,长子曰衍泰,衍泰生七子,长子曰兴铣,兴铣是孟轲的第六十六代孙,这时已是清康熙年间。

兴铣生毓瀚,毓瀚无子,由兴铣的二弟兴錞的儿子毓纍为继承人,他是孟轲的第六十七代孙。

毓纍生传梿,传梿生四子,长子曰继烺,继烺生广均,广均生四子,长子曰昭栓,昭栓生四子,长子曰宪泗,宪泗生三子,曰庆桓、
庆榕、庆棠。

因庆桓、庆榕均无子,故由庆棠之子繁骥为孟轲第七十四代传人。

孟繁骥于一九三八年去台湾,一九九0年在台湾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由此可知广字辈是孟轲的第七十代孙,昭字辈为七十一代,宪字辈为七十二代,庆字辈为七十三代,以下依次类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