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痤疮
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特点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已有悠久历史,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
一、中医理论对痤疮的认识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体内湿热蕴结、气血不调所致。
湿热蕴结会阻塞毛囊,导致毛孔堵塞,形成粉刺。
气血不调会导致毛囊供血不足,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使炎症难以消退。
因此,治疗痤疮首先需要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方案。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一)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痤疮初起、症状严重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黄连、黄柏、连翘等,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此外,还可以配合中药汤剂,如白虎汤、龙胆泻肝汤等。
(二)祛风化湿法祛风化湿法适用于痤疮病情较轻,伴有湿热症状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等,可以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此外,还可以搭配中药方剂,如败毒散、龙胆泻肝汤等。
(三)活血祛瘀法活血祛瘀法适用于痤疮有明显瘀斑、疮口难以愈合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当归、赤芍、桃仁等,可以活血化瘀、消散疮痕。
此外,还可以选用中药方剂,如血府逐瘀汤、逍遥散等。
(四)调理气血法调理气血法适用于痤疮伴有气血不调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黄芪、党参、当归等,可以益气养血、调理气血。
此外,还可以搭配中药方剂,如四物汤、血建汤等。
三、中医辨证施治的注意事项(一)个体化治疗中医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草药。
因此,在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时,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等,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调节饮食中医治疗痤疮还需要调节患者的饮食。
根据中医理论,痤疮与湿热蕴结、气血不调有关,因此,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等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三)合理护肤中医治疗痤疮还需要患者合理护肤,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用手挤痘痘,以免感染加重。
辨证论治痤疮的体会
2 痤 疮 的病 因病 机
瘀 , 血 消痈 。方 用桃 红 四物汤 加减 。药 用 : 仁 、 凉 桃 红
花、 芍、 赤 苏木 、 当归 、 川芎 、 丹参 、 蒲公英 、 紫花地 丁 。
3 4 三焦郁 滞 .
症见 : 颜面 、 胸背 部皮疹 , 熬夜 或精神
重要 , 多食蔬 菜水 果 , 持 大便 通 畅 , 食 辛辣 、 腻 、 保 忌 油 甜食及 其发物 。最后 生 活 作 息要 有 规 律 , 可能 保 证 尽
[ 3 朱 进 忠 . 证 经 验 与 方 法 [ .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0 3 2,] 临 M] 北 人 20 :
中 医 对 痤 疮 的 认 识 历 史 悠 久 , 观 历 代 文 献 不 难 纵
2 4 三焦 郁滞 .
精 神 紧张 、 劳累导致 肝气郁 滞 。肝 具
有 协调脏 腑 气 机 、 理 三 焦 的作 用 , 三 焦 主 运 化 水 调 而 湿 , 湿不化 , 水 湿热 内生 , 形成 痤疮 。 2 5 气 阴两 虚 湿 热 壅 滞 湿 热 内蕴 ,3久 耗 气 伤 . 1
阴, 阴伤则虚 火旺 , 为血帅 , 伤则血行 障碍 , 使痤 气 气 致
疮 反 复发作 , 日久不 愈 。
3 痤 疮 分 型 治 疗
《 病源候论 ・ 面候 》 : 嗣 面者 , 诸 嗣 云 “ 云面 皮 上 有 滓 , 如 米粒者也 , 由肤 腠受 于 风邪 , 于 津液 , 此 搏 津液 之 气 因虚 作 之 也 。 《 科 正 宗 ・肺 风 粉 刺酒 齄 鼻第 八 十 ”外
临床 中尽 管 各类 痤疮 病 因不 同 , 状 、 则 、 药 症 治 方 各异, 然而 防 治都 需 从 以下 几 点 做 起 : 先 是 心 理 护 首
【痤疮、寻常性痤疮、粉刺、痘:辩证治疗】精
【痤疮、寻常性痤疮、粉刺、痘:辩证治疗】精痤疮,又称寻常性痤疮。
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颜面及胸背散在发生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见黑头,能挤出粉渣样物,俗称“粉刺”。
多见于青年男女,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
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肺风粉刺”范畴。
辨证论治1.肺热火旺(1)主症青少年期发病,皮疹以红色丘疹和粉刺为主,伴有脓疱、红色结节和疼痛,口干心烦,遗精耳鸣,多梦,大便秘结,小便黄。
舌红,苔黄,脉数或弦数。
(2)处方知母、黄柏、地骨皮、桑白皮、赤芍各10g,女贞子、旱莲草、鱼腥草、蒲公英、连翘、丹参、生地各1 5g,甘草6g.皮损感染明显者,加千里光、蚤休;皮脂多,伴瘙痒者,加生山楂、蝉衣;有结节或囊肿者,加猫爪草、浙贝母。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脾胃积热(1)主症皮损多见于颜面、前额,严重者亦可发生胸背部,皮疹散在分布,色红或稍红,如针头或高梁、黄豆大小,逐渐增多,顶端有黑头,挤压可出粉刺,有时亦见脓头,颜面油滑光亮,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薄黄或厚腻,脉滑数。
(2)处方黄连、黄芩、山栀各10g,茵陈、生薏苡仁、生山楂、白花蛇舌草各15g,甘草6g.(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热毒蕴结(1)主症皮损见于颜面、胸背,皮损以丘疹、脓疱为主,局部疼痛,伴口干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赤。
舌红,苔黄燥,脉数。
(2)处方金银花、紫花地丁、生石膏各30g,野菊花15g,黄芩、知母、白芷、赤芍、牛蒡子、连翘、大黄各1Og,甘草6g.(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痰凝瘀结(1)主症面颊及下颌部之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皮损以红色或暗红色的结节、囊肿为主,伴有凹凸不平的瘢痕和色素沉着,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结。
舌红或暗红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或濡滑。
(2)处方桃仁、法半夏、丹参、象贝母、川芎、夏枯草、猫爪草各10g,红花、甘草各6g,牡蛎30g,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5g.(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一、痤疮的病因病机分析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好发于男女青春期的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上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的范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1.肾阴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2。
肺胃血热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
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
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
痰瘀互结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
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4。
冲任失调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
1.内分泌失调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
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的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
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的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的发生有关。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的辨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
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1. 肺经风热型:表现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5g,桑叶30g,荷叶15、黄苓9g,桑白皮12g,侧柏叶12g,连翘12g,芦根30,花粉10,生甘草6g。
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加天冬12g,象贝母9g,玄参12g ;如面部痒甚者,加白藓皮12g,白蒺藜12g;心烦急躁者加丹皮12g,栀子12g ;脓疱较多者,加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面部出油多者,加苡米30g、白花蛇舌草30g。
2. 胃肠湿热型: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按之疼痛,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苓9g,黄连6g,黄柏12g,山栀9g,土茯苓15g,全瓜蒌18g,白花蛇舌草15g,丹皮15g,生川军(后下)6g,生甘草6g。
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野菊花9g;皮损出现红肿者加连翘15g、银花30g;疼痛者加乳香10g、没药10g ;皮疹作痒者,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3. 热毒型:以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苏丹(四川省珙县宜宾市矿山急救医院中医科)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愈,故俗称“青春痘”。
痤疮好发于面部,常伴有皮脂溢出.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使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脂增多,造成毛孔堵塞,致使皮脂淤积形成脂栓,产生炎症,引起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
痤疮在中医学中称为“粉刺”。
中医认为年轻人血气方剐,气血充盈,乃生此病。
青年人紊体阳热偏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窒,体表络脉充盈,气血郁滞,因而发病,故有“年少气充,而生寇疮”之说。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嗜食辛辣油腻肥甘之品,或酗酒,伤及脾胃,使中焦运化失司,生湿生热,结于肠内,肺胃积热上塞,阻于肌肤,而诱发此病。
肺主气,调节全身的气机和血液的运行.又与皮毛相表里,不洁尘埃或粉脂附着于皮肤腠理,使玄府不通,气血凝塞;或冷水洗面,气血遇寒凉而郁塞。
以致粟疹累累。
肝主疏泄和藏血。
若思虑太过,情志失调.使肝气琉泄不及,气血郁滞,而发病。
若病情旷日持久不愈,使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聚湿生痰,痰血互凝,可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使病情加重。
中医药治疗痤疮,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随证加减治之。
①肺经风热:症见颜面潮红,皮疹隐臆,淡红或鲜红色,顶有黑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
兼见I=1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清肺散热。
方用枇把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菊花、黄连、赤芍、白茅根、苦参。
②肺胃积热:症见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I/I臭,伴有便秘,尿黄、纳呆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通腑。
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黄芩、益母草、大青叶、白鲜皮、大黄、甘草。
③脾失健运:症见皮疹色红不鲜,反复发作,或结成囊肿,伴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濡滑。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痤疮需要考虑以下方面:①病程,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
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1.肺经风热型:表现为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疗可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可加天冬、象贝母、玄参;如面部痒甚者,可加白藓皮、白蒺藜;心烦急躁者可加丹皮、栀子;脓疱较多者,可加败酱草、蒲公英;面部出油多者,可加苡米、白花蛇舌草。
2.胃肠湿热型:表现为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按之疼痛,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可选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可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皮损出现红肿者,可加连翘、银花;疼痛者,可加乳香、没药;皮疹作痒者,可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3.热毒型:表现为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口干唇燥者,可加玄参、天冬、沙参;大便干结者,可加枳实、生大黄;若结节久治不消,可加乳香、没药、山慈菇、皂刺。
多见于下巴、颈部和下颌部位,伴有月经不调、腰酸腹胀等症状,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归脾汤加减:当归12g,白芍12g,茯苓12g,白术12g,党参12g,甘草6g,川芎9g,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山药15g,丹皮12g。
痤疮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痤疮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
痤疮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痤疮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施治对痤疮的治疗疗效。
方法:将2009年6月-2010年11月月就诊于我科的142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医治疗组86例采用辨证方剂施治,配合面膜治疗,西医治疗组56例采用红霉素、维生素b6、外用洗剂治疗,10天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后总结疗效。
结果:中医治疗组治愈55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治疗有效率为88.4%;西医治疗组治愈25例,有效15例,无效16例,总治疗有效率为71.4%,中医组疗效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疗效可靠,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痤疮;中医;辩证痤疮是一种与机体内分泌功能、精神因素等相关,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多见于头面部、颈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易形成色素沉着、毛孔粗大甚至瘢痕等遗留病症。
好发于青春期,对患者的心理及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研究对2009年6月-2010年11月就诊于我科的痤疮患者采取辨证施治,现将治疗疗效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临床资料:2009年6月-2010年11月与我科就诊的痤疮患者142例,中医治疗组86例,男24例,女62例;年龄在l5-32岁,中位年龄19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4年。
寻常型痤疮75例,聚合性痤疮8例,暴发性痤疮3例。
西医治疗组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在l7-29岁,中位年龄21岁,病程最短1.5年,最长4年。
寻常型痤疮45例,聚合性痤疮9例,暴发性痤疮2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进行诊断[1],中医辨证参考《新编中医皮肤病学》[2]。
肺经风热型:外感风热,蕴阻肌肤,表现为颜面潮红,粉刺焮热、瘙痒,或有脓疱,以前额部位较重,苔薄黄,舌红,脉细数等症状。
脾胃湿热型:脾主运化,运化失调则水湿内停,皮疹红肿瘙痒,常伴有大便不畅,消化不良,腹胀,神疲乏力,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60例
陕西中医 2008 年第 29 卷第 8 期 型分别为 19 例、 9 例, 痰湿瘀阻型分别为 26 例、 12 例 , 观察临床各组疗效。 治疗方法 治疗组: 肺经风热型: 丘疹色红, 或有 痒痛 , 或有脓疱, 伴口渴喜饮, 大便秘结 , 小便短赤, 舌 质红 , 苔薄黄, 脉弦滑。 治宜疏风清肺, 凉血解毒。 药用: 杷叶 12g, 菊花 15g, 葛根 30g, 栀子、 生地、 丹皮、 升麻 各 10g , 紫草、 甘草各 6g。 脓疱多者, 加紫花地丁 15g, 白花蛇舌草 30g; 经前加重者, 加当归、 白芍各 10g , 益 母草 12g。 肠胃湿热型: 颜面、 胸背部皮肤油腻 , 皮疹红肿疼 痛, 或有脓疱 , 伴口臭, 便秘 , 溲黄 , 舌红 , 苔黄腻, 脉滑 数。治宜清热除湿解毒。 药用: 玫瑰花、 凌霄花、 茵陈、 栀子各 10g, 大黄 6g, 生槐花 20g。舌苔厚腻者, 加白扁 豆 20g, 生苡仁 15g, 生山楂、 鸡内金各 10g; 砂仁 6g, 脓 疱多者, 加白花蛇舌草 30g, 野菊花、 金银花各 15g。 痰湿瘀滞型: 皮疹颜色暗红, 以结节、 囊肿为主, 久 经难愈, 伴纳呆 , 腹胀 , 舌质暗紫, 苔白腻 , 脉弦滑。 治宜 健脾除湿化痰 , 活血化瘀散结。药用: 萆 15g, 生苡仁 30g, 丹参 20g , 当归 10g, 赤芍、 红花、 陈皮、 半夏、 茯苓 各 6g , 甘草 3g。 伴经行 腹痛 者, 加 益母草 12g , 泽兰 10g; 伴结节、 囊肿日久不消者 , 加皂刺、 莪术各 10g, 夏 枯草 15g。 以上辨证分为 3 型 , 每日 1 剂, 水煎 2 次混匀, 约 500m l, 分早晚 2 次温服, 2 周为 1 疗程 , 2 疗程后观察 疗效。 对照组 采用口服 红霉素 片 0. 25g, 维 生素 B 6 片 20m g, 每日 3 次 , 连服 2 周为 1 疗程 , 2 疗程后观察疗 效。 疗效标准 主要依 据临床症状改善状况 进行评 估, 结合实验室血清睾酮检测的水平来综合判定。 经两 个疗程治疗 , 皮疹、 色素沉着症状 100% 消退 , 血清睾 酮水平下降大于 20% 为临床痊愈; 经两个疗程治疗 , 皮疹、 色素沉着症状消退 50% 以 上, 血清睾酮水平下 降 10%~ 20% 为有效; 经两个疗程治疗 , 皮疹、 色素沉 着症状消退不足 50% , 血清睾酮水平下降不足 10% 者 为无效。 各项指标的改善百分率 (% ) = ( 治疗前值 - 治 疗后值) �治疗前值× 100% 。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睾 酮水平变化比较见表 1、 表 2。 表 1 两组治疗两个疗程的疗效比较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一)内治法1。
肺经风热证证候: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伴红色丘疹,颜面潮红,鼻息气热,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加减:皮脂溢出多加生白术、生薏米、生枳壳;口臭加生石膏、栀子。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
2。
脾胃湿热证证候:可见红色丘疹、脓疱,皮损红肿疼痛,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可伴口臭、便秘、尿赤。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加减:脓疱多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冲任不调者,加益母草、当归、白芍。
中成药:桅子金花丸、连翘败毒丸、小败毒丸等。
3.痰瘀互结证证候:皮损主要为结节及囊肿,可见脓疱,反复发作,易形成瘢痕。
大便干结。
舌质淡暗,或有瘀点或瘀斑,苔腻,脉滑或脉涩.治法:清热散结,化瘀祛湿方药:海藻玉壶汤合桃红二陈汤加减。
加减:结节、囊肿多者加夏枯草、丹参、三棱、莪术等;脓疱多时加蒲公英、双花。
中成药:大黄虫丸、丹参酮胶囊等.(二)外治法1、中药湿敷马齿苋、紫花地丁、黄柏等水煎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用于炎性丘疹、脓疱,达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的作用。
2、痤疮面膜中医验方颠倒散(大黄、硫磺等量研细末),用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皮损处,30分钟后清水洗净,每晚1次。
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起到破瘀活血,清除油垢的作用。
(三)其他疗法1、耳穴贴压取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胃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在穴位上,并嘱患者每天轻压1分钟左右,5日更换1次.2、耳尖点刺放血在耳廓上选定耳尖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耳尖穴上点刺,然后在点刺部位挤出瘀血6—8滴。
每周治疗1—2次。
中医辨证分型配合火针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
不 良反应 的发生 , 降低 了患者皮损 程度 , 而且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值 得患者信赖 和在 临床 中推广 。
关键 词 : 中 医 辨 证 分 型 ; 火 针 ; 痤 疮 ; 疗 效 观察
d o i : 1 0 . 3 9 6 9 /j . i s s n . 1 0 0 4 — 4 3 3 7 . 2 0 1 7 . 0 8 . 0 0 4
痤疮 是一 类青春 期常 见的皮 肤毛囊 的慢性 疾病 , 该 疾 病 发 生 时 主要 表 现 为 额 头 、 脸颊、 胸部 等皮 脂腺较 丰 富 的地方 , 出现 一 些 粉 刺 、 丘疹、 脓疱 以及 一些 囊肿 结节 等 , 是 临 床 青 春 期 的多 发 疾 病 _ 1 ] 。症 状 较 轻 的 患 者 在 青 春 期 可 自行 消 退 , 还 有一些 出现 结 节 及 囊 肿 的患 者 症 状 较 严重 , 需 进 行 药 物 治 疗[ 2 ] 。在 临 床 中 治 疗 青 春 期 痤 疮 的 方 法 主 要 包 括 西 医 治 疗 和 中药调理治疗 , 西 医主 要 应 用激 素 进 行 序 贯 疗 法 治 疗 , 但 对 人 体伤害较大 , 不 良反应较 多 , 而且 具有 局 限性 , 所 以 在 临 床 中 逐渐不被采用 [ 3 ] 。在 我 国古 代 就 有 “ 肺 风粉刺 ” 的 中 医说 法 , 随 着 社 会 的发 展 , 中 医也 逐 渐 完 善 提 高 ] 。 目前 , 已有 许 多 学 者 证 实 了在 临 床 上 中 医 治 疗 痤 疮 的 临 床 效 果 较 好 , 值得 应用 。 本 文 主 要 进 行 进 一 步 的 研 究 中医 辨 证 分 型 配 合 火 针 治 疗 痤 疮 的疗效 , 选取 1 1 O例 患 者 进 行 对 照 分 析 , 汇 总 结 果 做 以 下 报
痤疮的中医辨治方法
痤疮的中医辨治方法一、什么是痤疮?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作于毛囊或皮脂腺位置,是美容皮肤科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
病症表现为在面颈部、胸背部、肩膀、上臂等位置出现的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包、结节等等。
这种疾病在青春期的年龄段比较多发,但是并不完全取决于年龄段,从儿童到成年人的各个阶段都有发病的可能性。
痤疮按皮损的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痤疮、结节痤疮、囊肿痤疮、聚合型痤疮、暴发型痤疮等。
除了上述的症状以外,痤疮还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
比如色素沉着、持久性红斑、凹陷性或是肥厚性瘢痕等等。
色素沉着主要表现为,痘痘发炎后出现暗褐色或是黑褐色的色素沉积,痘印的持续时间较长,且颜色暗沉,红色痘印出现没有经过恰当地处理,就会导致色素沉着。
持久性红斑大多出现在痘痘炎症消退后,严重影响到美观。
凹陷性或是肥厚性瘢痕大多是由于痤疮比较严重,没有经过恰当地处理,或是经常挤压粉刺等等,就会导致瘢痕,非常影响美观。
一般情况下,痤疮多发生于以下几种人群之中:第一,青春期人群,因为青春期年龄段的人体内雄激素的分泌非常旺盛,由此导致皮脂腺的皮脂分泌量和细菌代谢产物增多,进而引发痤疮疾病。
第二,乱用护肤品或化妆品的女性群体,油性过高或是质量不符合标准的护肤品可能会导致毛孔堵塞。
第三,因情志不畅引起内分泌环境紊乱,雄性激素与雌性激素的比例失衡,皮脂腺对雄激素敏感性增加,皮脂分泌增多,进而导致痤疮。
第四,洗面奶或是皂类产品中富含脂肪酸盐,多度清洁破坏角质层的结构和水油平衡,使皮脂分泌反馈性增加。
图1 痤疮的各种类型病理表现二、什么原因导致痤疮?痤疮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得到科学明确的论证。
痤疮的引发大多与皮脂腺分泌油脂过盛亦或是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多度或堵塞,微生物(主要是痤疮丙酸杆菌)代谢产物增多刺激毛囊及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雄激素在痤疮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现在还有争议,绝大多数患者血液中的雄激素水平并未高出正常范围,而可能与发病部位的皮脂腺上分布的雄激素受体的数量和敏感性有关。
老中医30多年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林东方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工作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痤疮的治疗有独特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陈师认为痤疮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大多是虚实夹杂,以实证为主,虚证为辅,主要是由于肾阴不足,相火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理,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郁滞而成。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痰瘀互结于脸部而发病。
2 辨证施治实证多用清热理气之剂,虚证予以滋补肝肾为宜。
内外兼治缺一不可。
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配合外用洁美保健露。
饮食偏嗜及精神紧张、疲劳过度等均可导致痤疮加重。
强调生活调摄,饮食清淡,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常用温水清洗,忌用矿物洗面奶及美白产品,避免用手挤压痤疮。
2.1肺胃热盛证金某,女,2l岁,2013年8月7日初诊。
前额、两颊散发红色丘疹,质硬、面部油脂较多,平素喜食辛辣,大便干燥,睡眠尚可,舌红苔稍黄腻,脉数。
诊为痤疮,属肺胃热盛证。
治以清胃泻肺。
药用南沙参15g,知母15g,炒栀子15g,炒黄芩15g,赤芍15g,炒白芍15g,淡竹叶15g,白鲜皮15g,制大黄6g,蒲公英15g。
7剂,每日1剂,早晚水煎分服,且配合四物黄连洗剂外用。
二诊面部丘疹质瘪、色淡红,仍有较多油脂,大便及睡眠均可。
前方减大黄,加用养阴活血补血之白蒺藜15g、墨旱莲15g、鸡血藤15g,继服l4剂。
三诊面部丘疹逐渐消,进食辛辣食物后偶有少数皮疹散发于前额,在前两方基础上减炒栀子、蒲公英、鸡血藤,加麦冬15g、丹参15g。
继服l4剂,嘱清淡饮食。
面部丘疹消退,未再复发。
老中医认为此型多为素体胃肠有热,或饮食不节,平素喜食辛辣、油腻等刺激之物,导致脾胃积热、湿热内蕴、上熏于肺、外受风邪、肺卫失宣、皮毛被郁而发。
常好发于前额,皮损以丘疹为主,伴有皮脂分泌较多,甚或小脓疱,便干,舌红苔多腻,脉滑数。
治以清胃泻肺,药用南沙参、知母、炒山栀、淡竹叶、炒黄芩、金银花、炙枇杷叶、白鲜皮、火麻仁。
并强调清淡饮食,方可达到内外兼治目的。
中医治疗痤疮所用的八味中药及验方
中医治疗痤疮所⽤的⼋味中药及验⽅痤疮在中医学中被称为 “粉刺”“酒刺”“肺风粉刺”“⾯粉渣”“风刺” 等。
多发于青春期,其特点是颜⾯及胸背⽪肤上发⽣针尖或⽶粒、⾖粒⼤⼩的⽪疹,或见“⽩头”、“⿊头”,或为脓疮、结节、囊肿,因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甚⾄造成疤痕,⾊素沉着⽽损害⾯容。
中医认为痤疮多因体⾎热偏盛,加之饮⾷不节,脾胃蕴湿积热,或外邪侵袭,熏蒸肌肤⽽致,久则⽓⾎凝滞或痰瘀互结,致粟疹累累。
抗痤疮常⽤中药主要有丹参、黄芩、黄柏、⼤黄、硫磺、蒲公英、茵陈、栀⼦、⼤青叶、龙胆草、紫草等。
其中活⾎类丹参及清热类黄芩、黄柏应⽤较多,外⽤硫磺较为常⽤。
现将常⽤的抗痤疮中药和配⽅总结如下:01丹参丹参具有活⾎化瘀、抗炎、抗皱、减肥、保湿的功效。
丹参含有的丹参酮对痤疮杆菌⾼度敏感,并有温和的雌激素样作⽤,可对抗雄激素,有抗炎作⽤,为治疗痤疮的活性成分,丹参酚酸有美⽩、抗衰⽼作⽤。
丹参提取物通过抑制⼈增⽣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抑制转化⽣长因⼦TGF-B1的分泌及胶原合成,⽽发挥抗瘢痕的作⽤,可使瘢痕软化,厚度变⼩。
应⽤:外治:可⽤25%的丹参酮霜,或⽤丹参饮⽚煎⽔熏洗;内服⽅:五参丸《普济⽅》,⼈参、丹参各3g,沙参、苦参、⽞参各30g,上药共研细末,⽤胡桃仁15g,捣碎为丸,如梧桐⼦⼤,储瓶备⽤。
⼝服,每服30丸,茶汤送下,每⽇3次,饭后服。
坚持⽤治疗痤疮效果明显。
②丹参15g,桑⽩⽪、黄芩、⽣栀⼦、牡丹⽪、⾚芍各12g,连翘9g,⽣⽢草3g,⼤黄(后下)6g,⽔煎服,每⽇⼀剂,可祛⾯上痤疮。
02黄芩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解毒作⽤,有抗粉刺、防晒、保湿、抗皱及抗衰⽼美容功效。
黄芩根中含有的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可清除超氧⾃由基,有抗菌、抗炎作⽤,可治疗痤疮。
外治⽅:①四黄洗剂(《经验⽅》),⼤黄、黄芩、黄连各50g,硫磺15g。
将硫磺先⽤75%的⼄醇溶解,将余药共研细末,上药共⼊500ml蒸馏⽔中摇匀,密封,7⽇后备⽤。
痤疮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人体会
两个方面 : 一是肺具有宣发卫气和津液以营养皮肤的作 用 。 皮肤的营养 , 当然 与 脾 胃 的 消 化 吸 收 功 能 相 关 , 但 依赖于肺气的宣发 作 用 才 能 使 养 料 到 达 体 表 皮 肤 。 二 是汗孔排泄有协助 肺 排 泄 废 物 的 作 用 。 汗 孔 为 汗 腺 直 接开口于皮肤表面的 一 端 , 其 排 泄 汗 液, 有调节体温的 作用 , 同时也排出部 分 代 谢 产 物 。 从 部 位 辨 证 上 看 , 皮 疹发于皮肤之上 , 好发于面部 、 前胸后背 , 所以就离不开 。 对肺脏论治 皮疹所在部位与相关脏腑关系 , 主要根据 部位可与足阳明胃经 、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手太阴肺经关系 密切 。 世无无源之水 , 也无无源之火 。 热气上腾乃釜底 5. , 薪多火高 釜无焰高 火 旺 , 也 就 谈 不 上 有 热 气 可 腾。 皮 肤病种类繁多 , 但从发病机制而言 , 不外乎四种情况 : 一 二是劳倦所伤 , 三是饮食失常 , 四是情志不 是六淫外邪 , “ 遂 。 四者皆与脾胃有关 。《 医权初编 》 云: 上知脾胃实 , ” 诸病皆实 , 脾胃虚 , 诸病皆虚 , 此医家之大关也 。 简单形 象一点说 , 发于皮肤上的炎性丘疹 、 脓头等热性皮疹 , 乃 是肠胃湿热向上熏 蒸 于 皮 肤 形 成 的 。 没 有 肠 胃 之 火 就 形不成发于肤表的热性皮疹 , 这也是痤疮发病的主要病 。 , 机 但临床上 往往患 者 多 有 风 热 袭 肺 的 表 证 伴 发 , 或 肠胃湿热上蒸咽喉 , 引起咽部不适 。 至于阴虚之火所致 痤疮 , 是比较少的 , 多见于肝肾亏虚型 , 以六味地黄汤配 以银翘散加减 , 而单纯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效并不佳 。 辨证论治 基 本 用 方: 银 翘 散。 金 银 花 解 一 切 疮 疡 疔 疮 肿 1. 毒; 连翘乃 “ 疮家 圣 药 ”入 心 肺 二 经 , 长 于 清 心 火、 散上 焦风热 、 清热解毒 。 芦根清透肺卫气分实热 , 胃热呕逆 , 清心利尿透疹 ; 竹叶上清心火而解热 , 下通小便而利尿 , 吴塘谓其有 “ 通窍 清 火 ” 之 功。 此 两 味 药 解 毒 途 径 是 经 宣开肺气 , 化痰利气 , 无论属 小便而解 。 桔梗辛散苦泄 , 寒属热皆可应用 , 排肺痈之脓痰 , 可宣开肺气而通二便 , 载药上行 ; 牛蒡子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 , 能外散风邪 , 内泄其毒 , 且性偏滑利 , 兼可通利二便 , 有“ 气杀医生草 ” 之称 。 二者均可通利二便 , 利于邪气经大小便而解 。 荆 芥长于发表散风 , 表寒 表 热 皆 可 用 之 ; 淡豆豉发汗解表 之力颇为平稳 , 无论风 寒 风 热 表 证 皆 可 应 用 , 既能透散 外邪 , 又 能 宣 散 邪 热。 在 此 方 中 荆 芥、 防风就有开腠 理, 使邪经皮肤 、 汗孔而解的作用 。 牛蒡子 、 桔梗不但均
中医治疗痤疮十法
中医治疗痤疮十法古往今来,中医学治疗痤疮的方法很多,现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名师的经验,归纳有十种主要疗法。
1、辨证施治法:辨别皮肤形态和主要兼症,进而确定病位,分型证治。
(1)肺热型:红色、丘疹、丘疱疹和少许脓疱,彼此混杂而生。
治宜宣清肺热法,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药用:枇杷叶、焦山栀、连翘、赤芍、黄芩炒皮、银花、红花、凌霄花等。
(2)湿壅型:皮胀油腻感颇重,丘疱疹、脓疱和少量结节等多种皮疹,散在性丛生在面颊、下颏等部位。
治宜化湿散结法,方用平胃散加减。
药用:苍术、姜半夏、茯苓、陈皮、浙贝母、白花蛇舌草、桔梗、夏枯草等。
(3)毒热型:丘疱疹和脓疱等皮疹,遍布在红彤的颜面上,时有少量黄稠脓液外溢。
治宜清热解毒法,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药用:蒲公英、银花、地丁、白花蛇舌草、连翘、玄参、生石膏、桔梗、赤芍等。
(4)血瘀型:在面部反复出现大小不一的结节,囊肿和疤痕。
治宜活血散结法,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用:桃仁、红花、归尾、赤芍、桔梗、蒲公英、虎杖、玄参、天龙等。
(5)冲任失调型:女型患者常在下颏和口周区域,反复发生丘疹、丘疱疹和脓疱,经期前3~5天,上述皮疹明显加重,多数伴有月经不调史。
治宜调理冲任法,方用二仙汤加减。
药用:仙茅、黄柏、仙灵脾、干地黄、乌药、益母草、银花、白花蛇草、当归等。
2、中药提炼剂:近些年来,用中药提炼剂治疗痤疮的报告,日益增多。
如丹参酮(每片0.25克),每日3次,每次四片,连续服药两周,始见好转,6~8周见好,然后维持每日3~4片,无副作用,对寻常性痤疮、囊肿性痤疮的显效率分别为80%和83%,白花蛇舌草注射液2毫升(内含相当于生药4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10~20天为1疗程,治疗9例均获良效。
3、单验方:多数是在临床应用多年,比较得心应手,药简效宏的验方。
肖延令氏肺风粉刺汤(桑白皮25克,当归、生地、丹皮、赤芍各12克,黄芩、桃仁、红花、茜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经治60例,显效28例,痊愈27例。
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
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和背部出现红肿、丘疹、脓疱等症状。
虽然痤疮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它会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传统的中药在痤疮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
首先,中药治疗痤疮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辨证施治”理念。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体内湿热、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痤疮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痤疮的方案通常包括内服和外用两个方面。
内服中药是治疗痤疮的核心。
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中医师会开出不同的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体内湿热较重的患者,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连翘等。
对于气滞血瘀较重的患者,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力等途径来治疗痤疮。
例如,白芍、黄柏等中药可以调节雌激素水平,从而改善激素性痤疮。
外用中药在痤疮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外用中药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痤疮的发展。
常用的外用中药包括皮炎平、芦荟胶等。
此外,中药面膜也是一种常见的外用中药形式,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可以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痤疮的愈合。
除了内服和外用中药,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饮食与痤疮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痤疮时需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油腻食物等。
中医还提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和糖类,保持饮食的均衡。
中药治疗痤疮的优势在于其疗效持久稳定,不易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
与西药相比,中药治疗痤疮的副作用较小,不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明显的损害。
此外,中药治疗痤疮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减少痤疮的复发率。
然而,中药治疗痤疮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药的治疗过程较长,需要患者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到疗效。
其次,中药的疗效因人而异,同一方剂对不同患者的疗效可能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医病因
痤疮是一种多病因性疾病,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由于青春期雄性激素增多,特别是双氢睾丸酮的增加,使皮脂分泌增多,同时使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栓塞,导致皮脂淤积于毛囊内而形成脂栓,即所谓粉刺黑头或白头。毛囊内的痤疮杆菌,在富有营养并相对缺氧的环境内繁殖较快,并产生溶脂酶、蛋白分解酶和透明质酸酶。溶脂酶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酸酯使其成为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蛋白分解酶和透明质酸酶能破坏毛囊壁,使毛囊内含物进入真皮,从而引起毛囊皮脂腺的炎症反应。此外,毛囊内寄生痤疮丙酸菌;体内微量元素特别是锌的缺乏或相对不足。遗传也可能有一定关系。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寻常痤疮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①粉刺、丘疹、脓疱等皮损均消失。②不再复发。2.好转:①粉刺、丘疹、脓疱等皮损大多消失。②少有复发。
预后
待青春期过后,即30岁以后多自然痊愈或症状减轻。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应改变饮食习惯,少食脂肪及糖类,避免饮酒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及水果。常用温水肥皂洗涤患处,不用手挤压损害,可用器械压出黑头粉刺。避免使用含油脂较多的化妆品和长期使用碘化物、溴化物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一、内用药(一)抗生素类1.四环素,每日4次,连服10天,以后改为己每日2次,维持2个月。2.红霉素,用法同四环素。,每日3次,连用1个月。3.甲硝唑,每日3次,连用1个月。(二)维生素类1.维生素B族,常用约有维生素B220mg,每日3次,连服2个月。复合维生素B,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2.维生素A,莓天15万μ,连用4~8周;或维生素A每天15万μ和维生素E每天~,连用4~8周。(三)维甲酸类13-顺维甲酸~1mg/kg/日连服4~8周;维胺脂25mg,每日3次,连服30天。(四)内分泌制剂1.性激素:①乙烯雌酚1mg,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若为女性病人,要在月经后第5天开始使用。②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1000U,每周2次肌肉注射或每周1次肺俞穴封闭。③黄体酮10mg和5mg,分别在月经来潮前10天和前5天肌肉注射,对某些月经前痤疮症状加重的女病人常有效。④口服避孕药物。性激素制剂不宜长期使用,有引起月经紊乱和男性乳房发育等副作用。2.抗雄性激素:①安体舒通片,每次20mg,每日3次,连服1个月。②甲氰咪胍片,每次,每日3次,连服1个月。3.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片,每日30mg逐斩减量,或强的松与女性激素或强的松与抗雄性激素联合使用,治疗囊肿性及聚合性痤疮。(五)锌制剂目前有甘草锌胶囊每次,每日3次饭后服,连服1个月。硫酸锌片2片/次,日3次,口服。葡萄糖酸锌片每次35mg,日3次,饭后服,连用1个月等。二、外用药1.硫黄和雷琐辛制剂:常用的有复方硫黄洗剂,5%硫黄霜、硫新霜和2%雷琐辛酊剂。2.抗生素类:1%红霉素酒精,肤炎宁搽剂,%红霉素洗剂或溶液,1%氯霉素雷琐辛酒精,2%氯霉素水杨酸酒精等,连用1~2月。3.过氧化苯甲酰:5%~10%过氧化苯甲酰乳剂,连用1~2月。亦可与维甲酸或抗生素类联合外用,既可增强疗效,又可减少副作用。4.维甲酸类:%维甲酸霜或酒精,每天外搽1~2次,若局部有明显刺激现象可暂停外用1~2天,然后继续使用,可连用1~2个月。三、其它疗法1.皮损内注射疗法:去炎松混悬液~(10mg/ml),加普鲁卡因少量,作结节、囊肿损害内注射,每次间隔1~2周,注射数次。2.紫外线(红斑)照射,或液氮冷冻(喷雾法或点涂)适应于结节性或囊肿性痤疮。3.激光照射:氦氖激光机25mw扩束照射,每区5~10分钟,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4.面膜和倒模:面膜是由药物与聚乙烯醇等有机物结合而成,方法为涂少许成膜剂涂于面部,约1小时左右将膜揭去,根据病情可2~3天用1次。倒模则是将按摩、药物及石膏倒膜塑形按一定程序进行的治疗方法。目前较多地使用具有美容护肤作用的中药或某些天然植物。5.自血疗法:抽自身肘静脉血5ml,立即臀部肌注,每周1次,4~7次为1疗程。6.冷冻疗法:以喷射法为主,喷口距皮损~1cm,非炎性丘疹1~2秒,炎性丘疹2~3秒,结节囊肿3~5秒,均以治疗后不起疱为度,每周1次。7.磨削术:主要用于治疗痤疮遗留的凹陷性疤痕。
中医辨证治痤疮
疾病名称(英文)
acne
拚音
CUOCHUANG
别名
青年痤疮,中医:肺风粉刺,粉疵,面疱,酒刺,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皮肤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痤疮(acne)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有黑头、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囊肿和疤痕等多种损害,好发于面部和胸背部。常见的有寻常痤疮和聚合性痤疮。本病又称青年痤疮,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常伴有皮脂溢出。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
西医诊断依据
临床诊断 1.多发生于青年男女,常伴有皮脂溢出。 2.好发于颜面、胸背及肩部,分布对称。 3.皮肤有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及疤痕等。
发病
本病多见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开始出现皮疹的年龄城市可在10~12岁,农村多在14~15岁。
病史
症状
体征
临床表现1.症状(1)初起损害多为粉刺,可分为黑头粉刺和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亦称为开放性粉刺,为明显扩大毛孔中的小黑点,略高于皮面,是阻塞于毛囊口部的脂栓,其上端的黑点,系表皮排出的黑色素所致。加以挤压,可见有头部呈黑色而体部呈黄白色半透明的脂栓排出。白头粉刺亦称封闭性粉刺,为皮肤色或略红色小丘疹,约针尖至针头大小,毛囊开口不明显或较狭窄,无黑头,不易挤出脂栓,较易引起毛囊周围炎症。皮疹顶端可出现小脓疱,破溃或吸收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小凹状疤痕。少数严重者,除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外,尚可见蚕豆至甲盖大的炎性结节或囊肿。囊肿可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常形成窦道和疤痕。各种损害大小深浅不一,往往以其中一、二种损害为主。(2)皮疹主要发生于颜面,尤其是前额、双颊部、颏部,其次是胸背部、肩部皮脂腺丰富区,偶尔也发生在其它部位。分布对称,颜面中央尤其鼻部及眼眶周围常不受侵犯。2.体征: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若炎症明显时可出现疼痛及触痛。3.临床分型(1)丘疹性痤疮:皮损以炎性丘疹为主,丘疹中央可有一个黑头粉刺或是顶端未变黑色的脂栓。(2)脓疮性痤疮:皮损以脓疮,炎性丘疹为主。脓疮多发生于丘疹顶端,破溃后可流出粘稠的脓液。(3)囊肿性痤疮:形成多数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肿,常继发化脓感染,破溃流脓,形成窦道及疤痕。(4)结节性痤疮;脓疱性痤疮炎症部位较深,形成厚壁的结节,呈淡红色或紫红色,大小不等,深浅不一。位置较深的可有明显的隆起,呈半球形或圆椎形。若长期存在,有的逐渐吸收,有的化脓破溃形成疤痕。(5)萎缩性痤疮:丘疹或脓疱性损害破坏腺体而引起小的凹坑状萎缩性疤痕。(6)聚合性痤疮:损害多形,有很多的粉刺、丘疹、脓疱、囊肿、脓肿及窦道、疤痕(萎缩或增生性疤痕)集簇发生,迁延不愈。(7)恶病质性痤疮:损害为针头至蚕豆大的暗红色或紫红色丘疹、脓疱或结节,质柔软,并含有脓液及血液。不感疼痛,进展缓慢,经久不愈。多见于身体虚弱的病人。
中医病因
本病的病因为肺气不清,外受风热;或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胃热上蒸;亦可为月经不调,瘀滞化热等。
季节
地区
人群
本病多见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中医认为痤疮是内热炽盛,外受风邪所致,但有肺热、血热、肝热、阴虚内热之分。脓疱等皮损属于风热、毒热所致。囊肿性痤疮聚合性痤疮等炎性症状不明显,慢性过程,为寒疮寒疡之症。又如瘢痕性痤疮可因气滞血瘀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寻常痤疮诊断标准:(一)本病常见于青年男女,多在青春期开始发生。(二)痤疮以面、上胸、背部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等皮损为主要症状。1.粉刺:初起为粟粒或针孔大小丘疹,呈与毛囊口一致的圆锥状,毛囊口有栓塞,头黑体白的半透明状,挤压时可出。2.丘疹:皮脂腺口完全闭塞,形成丘疹,中央有黑头粉刺,可形成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的丘疹。3.脓疱:在丘疹的基础上感染,发生在丘疹顶部有脓疱,破溃后流出粘稠黄脓。4.囊肿:皮损周围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肿,正常皮色或暗红色,按压时有波动感,顶端可有黑头,挤压时可有血性或胶状分泌物排出。5.结节:炎症较深时,脓疱之壁加厚,形成淡红或紫红的结节,或隆起呈半球或圆锥形,可长久存在,亦能逐渐吸收,亦有溃脓结疤或成窦道者。以上诸种皮损,可数种同时存在,亦能互相转化,多数病者伴有皮脂溢出。多数病者无自觉症状,若炎症明显时可引起疼痛及触痛。
病理
1.皮脂腺肥大,毛囊漏斗部及皮脂腺导管开口处角化过度,毛囊扩大,于毛囊口处形成黑头,黑头由角质细胞和皮脂组成。 2.毛囊周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形成炎性丘疹。黑头阻塞引起的毛囊内外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黑头或脓疱穿破毛囊壁进入真皮,可引起异物肉芽性反应,而形成结节。结节继发感染,形成脓肿。长期炎性反应可使毛囊和皮脂腺遭到破坏发生纤维化,而形成疤痕的病理变化。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1.肺热血热治法:宣肺清热。方药:枇杷清肺饮,黄芩清肺饮加减。枇杷叶9g,黄芩9g,桑白皮9g,栀子9g,黄柏9g,知母9g,甘草3g,生地15g,连翘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2.脾胃积热治法:清热化湿通腑。方药:三黄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连3g,黄芩9g,茵陈15g,生山栀9g,生苡仁15g,生山楂15g,白花蛇舌草30g,生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3.热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三花汤加减。银花30g,紫花地丁30g,野菊花15g,黄芩9g,知母9g,白芷9g,赤芍9g,大力子9g,连翘9g,生甘草9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4.血瘀痰凝治法:和营化痰散结。方药:桃仁二陈汤加减。桃仁、制半夏、丹参、象贝母各9g,红花6g,川芎6g,牡蛎30以先煎),吴茱萸15g,银花12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二、外治疗法1.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明矾各60g。加水浓煎,趁热擦洗患处,每次擦洗30分钟,每日1~3次,连用10天,1剂药可用6天。2.鲜马齿苋30g(干品减半),苍术、蜂房、白芷各9g,细辛6g,蛇床子10g,苦参、陈皮各15g,加水煎沸取汁,趁热洗患处,每日3~5次,连洗数日可愈。3.丹参、地丁、当归、白芷、半夏各30g。加水煎开15~20分钟取汁备用。脸部先用温盐水(1%)洗净,黑白粉刺,脓疱用针挑破挤净,用手搓脸部有热感,再用药汁热气熏脸,后将2条新毛巾浸人药液待温度降到皮肤可适应时,捞出毛巾拧半干敷脸,每次30分钟,每日2次。1剂药夏天用2~3天,冬天用4~5天。4.蝮蛇胆汁加冷霜普通雪花膏500g混合均匀即成蛇胆霜。每日早晚用温热水洗脸后,均匀涂搽皮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