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整合课件湘教版选修

典例根据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湿地的是( )。 ①纳木错 ②滩涂 ③黄河 ④渤海 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建为鱼塘 (3)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没有湿地 B.湿地的形成都是天然的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于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D.停止围垦三江平原是因为湿地的肥力不高,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专题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界重要生态系统之一,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 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与上述生命形成有关的非生命的水、光、 热、无机盐等组成。这些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动 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湿地的功能:①调蓄水量和调节气候;②独特 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类型;③良好的珍稀动物栖息地;④净化污 水。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 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 益,被誉为“地球之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湿地的作用有( )。 ①湿地能为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一片湿地就是一个“聚宝盆” ②湿 地是许多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 ③调蓄水量 ④为人类提供旅 游资源 ⑤调节气候 ⑥提供大量木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解析第(1)题,海洋不属于湿地。第(2)题,长江中下游的湿地主要指 湖泊。第(3)题,干旱地区也有湿地分布(如湖泊);水稻田就是人工 湿地;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主要是为了保护湿地。第(4)题,湿地的作 用不是提供矿产资源,湿地也不可能产出大量木材。 答案(1)D (2)B (3)C (4)C
高中地理选修之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全)

原因 自然原因:1、总量丰富,淡水少 2、有限的淡水资源在陆地上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很不均匀。 人为原因:1、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与管理不善――水浪费严重 2、水体污染严重 3、人口激增和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大增。
①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影响粮食的产量②影响生态环境 ③损害人体健康④引起国际冲突
1、开发水源:修水库蓄水,跨流域调水、开渠引水,合理开
(二)我国耕地资源短缺
表现 各地耕地不足和人均耕地少
自然原因:1.山区占2/3,耕地比重小, 2.耕地地区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地区差别很大,尤其是南方山 原 区人均耕地特别少 因 3.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占2/3 人为原因: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 4.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人均耕地的减少(如城市建 设,交通、水利、工矿业等建设用地) 5.土地退化,污染严重 如次生盐碱化,土地沙化,土层变薄, 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工业污染等使土壤污染 6.生态退耕,耕地减少 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一)水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 (赤潮和水华)
海洋水体污染
水体毒害 (如日本水俣病)
赤潮、水华产生原因:
污染源:近海石油开采、加工;运 化工厂排放有毒
①排入水域中的工业废水,生活 输中石油泄漏。及城市生产、生活 (如汞化物)的
原
污水,农业用水中含有大量的的N、 P等营养物质。
污水排入
主要污染物: 污水,有毒物质
开采、运输和存放中产生: ①破坏地表,②占用土地,③污 染空气、水源和土壤, ④破坏景 观。 利用中产生: ⑤大量污染气体,造成大气产生 可吸入颗粒、酸雨、烟雾和全球 增温
1.大力发展替代资源,如新能源 1.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_7

第四章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并掌握森林锐减的原因。
②运用世界森林分布示意图,能说明世界森林种类和分布地区。
③理解森林生态功能。
①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世界森林的主要分布及成因。
②通过视频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森林的功能。
③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说出不同角色会对森林造成哪些破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②增强学生关心和保护森林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生活、消费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
2.森林的生态功能。
难点: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视频。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列表比较法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由此可见,森林对于我们地球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但是,自从人类产生之后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于森林的开采、破坏,导致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大家能说说你们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森林破坏带来的后果吗?(比如:我们感觉夏天越来越热了、空气越来越差了、河流越来越浑浊了、需要保护的动植物也越来越多了)所以,保护森林使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第四章第一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2>.巩固基础•梳理知识1、森林的特点(1)森林是陆地上①___最强大____、最复杂、最能②__长久存在____的生态系统。
(2)森林是最丰富的③__物种库__,尤其是④___热带___和亚热带森林。
(3)⑤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是生态系统保护的核心。
2、森林锐减(1)森林面积的变化:8000年前,原始森林占陆地面积的47.7%,现代世界森林覆盖率仅为①30 %。
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时代原因②刀耕火种、游耕制度人口增多,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变化趋势③对原始森林有所破坏,但是因人口稀少,森林仍然有自然更新的机会面积逐渐减少面积锐减(3)世界:全球现存天然林中未受人类干扰的森林不足④_40%_,工业化国家中,除加拿大和⑤__俄罗斯___外,大部分森林为人工林,或“半天然”林。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学习笔记 第三章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学习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
2.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说明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式和效果。
3.结合实例,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目标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产生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________。
2.表现:________________、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拓展延伸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人为原因自然原因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森林火灾等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过度放牧、垦殖气候干旱、降水减少退耕还牧、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三江平原,湖滨、海滨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退田还湿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人口稠密、过垦严重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土地西北、华北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降水少、气候干多途径解决生活用能问题;荒漠化半干旱区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旱、蒸发旺盛严禁乱砍滥伐;上下游统一分配水资源;合理放牧3.影响(1)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生态退化的危害是逐步累积的,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
4.措施:设定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
高中地理·选修6-第3章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答案】B 解析:城市森林并不以提供有形林产品为主,A项错误;C、D两项 为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城市森林改善了城市的投资环 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原始森林面积的减少,是否可以以人工造林的方式得以 补偿?人工林和原始森林具有相同的生态环境效益吗?
【答案】虽然原始森林面积的损失,可以人工造林部分得到补偿, 但是原始森林的生态功能却往往不是人工林所能弥补的。原始森林,尤 其是热带雨林砍伐后所造成植物物种的损失、动物的迁徙和被消灭,连 片林地变成破碎小斑块后对大型哺乳动物的毁灭性影响,这些方面都是 人工林所无法补偿的。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森林资源破坏 读下图,回答(1)~(2)题。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1)该图揭示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
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
D.保护农田
(2)若图中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特征变化的是
()
①河流含沙量增加 ②河道淤浅 ③水患加剧
④结冰期延长
【答案】D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 在,故A项错误;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 分脆弱,故B项错误;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 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项错误;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 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生物 多样性减少。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复习课件

(2)自身调节 (3)生态退化: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 和森林病虫害剧增,恶性杂草大量繁殖。 物种: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气候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增加;降水减少;空气湿度降 低等。
受损生态系统的表现系原统有的的结动构态、平功衡能被发打生破障碍 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特别提醒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过程
方向 特点
单向
物质循环
循环流动 收支平衡
读“某森林中食物网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该森林内的生态系统是平衡的,它具有哪些特征? (2)如果该森林内蛇大量减少,但鹰的数量变化并不大,说明生 态系统具有________作用。 (3)如果该地森林被大量砍伐,可能带来哪些后果? (提示:从生态、物种和气候三个方面归纳)
【答案】AB。
要点二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我国 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等半湿润、 北方农牧交错区,绿洲边缘区等
分布
湿润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 原因
自然原因:地形陡峻,土质疏松, 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多暴雨、风 力等。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 用方式,毁林毁草、乱垦选答案: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土地荒漠化;③水土流失;④受损生 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要点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1.几个概念 (1)种群:一个物种可以以个体形式独立存在,同一个物种在一 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 (2)生物群落: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 构成生物群落。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

选修⑥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2)原因:【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人为原因】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过程的不可逆性3、规模的全球性1.3环境观(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1.4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环境污染概述(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3)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高中地理选修6 第1页(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2.2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2.4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2)污染物:石油★(3)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具体内容: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希...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3、基本过程: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概况(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点)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生物物种减少(1)生物物种减少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
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和非法贸易,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有的甚至以土生生物为食,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病,也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森林资源减少原因: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湿地概念:湿地指不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6米的水域。
湿地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湿地破坏现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也在不断退化。
在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为调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
(4)湿地减少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
②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以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完全干涸。
③人类的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泊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
④环境污染使湖泊和近海岸海水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的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1.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完全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生态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加快了大部分生态问题产生的速度。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2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含解析3

第2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建议用时:45分钟)1.依据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 A.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B.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自然保护区C.一级自然保护区和二级自然保护区D.重点自然保护区和一般级自然保护区B[《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一条: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市、县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
]2.下列不是按照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划分的是()A.资源管理保护区B.自然遗迹保护区C.科研保护区D.管理区B[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四类。
]3.如图中的动物是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该动物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A.神农架自然保护区B.武夷山自然保护区C.青海湖自然保护区D.卧龙自然保护区D[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四川的卧龙、王朗、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大熊猫等生物(金丝猴,藏雪鸡,牛羚,白唇鹿,珙桐,水青树,连香树),D 选项正确。
点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熟知我国主要的自然保护区及其保护对象.]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据此回答第4题。
4.下列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研究珍贵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等特征B.保护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C.保护代表不同地带的生态系统D.是进行自然保护的唯一有效途径D[自然保护的途径有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等许多途径。
]5.我国修建的青藏铁路,在穿过可可西里、楚马尔河、加索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这样做()①能减少青藏铁路的建设投资②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③有利于保护当地的动物④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D[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有利于保护当地的动物和生态环境。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掌握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理解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和表现(1)概念: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主要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①森林覆盖率低。
②人均拥有量少: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左右。
③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西南、东南、东北多,西北、华北较少。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①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②草场严重退化,生产力不断下降原因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家畜超载乱采滥挖工业污染鼠害虫害等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及生物多样性减少1.水土流失(1)我国的水土流失①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
②水土流失面积:2002年全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1%。
③类型:水蚀、风蚀。
(2)形成原因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②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3)危害①直接危害: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
②间接危害: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
2.土地荒漠化(1)分布: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
(2)成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其作用的过程缓慢。
②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是主导因素。
(3)危害①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②形成沙尘暴a.条件: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
b.危害: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人们的出行,破坏生态环境。
人教版本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6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草原退化及其防治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由。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绘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针对某一世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举措及其作用。
教课目标:1.运用世界主要草地散布图,说明草地的种类和散布。
2.认识草地的特色和退化的原由、过程、危害以及防治举措。
3.理解草场资源的价值和保护草地的举措、方法,并建立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
教课重难点:要点:1.草地特色、种类和散布2.草场资源价值和保护草地的举措和方法难点:草场退化的原由、过程及危害教课方法:讲解法、事例剖析法、研究教课法等教课过程:新课导入:用我国内蒙古高原草地退化的景观图进行设问,剖析草地退化的原由及影响,导入新课——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课前自主学习:一、草地退化1.环境特色:草原地域一般雨量_____,自然环境比较______,易受______损坏。
2.世界主要草地的散布(1)地带性散布:_______草原、温带草原、寒带苔原。
(2)非地带性散布:草山、草坡、草滩等。
3.载畜量:必定面积牧场所能__________牲口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饲养的牲口数一旦超出了该牧场的__________,就会致使牧场退化,以致损坏。
4.退化的原由:__________→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大→盲目扩大放养牲口数目→________________→牧场退化。
5.退化的表现:草群变得__________,产草量减少,草质__________。
6.退化结果:使整个____________发生变化。
惹起土地沙化和_________。
使______________受到损坏。
(1)物种濒于灭绝。
7.地域差别地域退化状况欧洲状况较好北美经历开发、滥用___________三个阶段,当前好转和澳大利亚曾____________,最近几年来有所改良其余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大多数牧场因为牧场超载,面对8.中国牧场(1)现状:______________状况严重。
高中地理 第4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森林及其保护 第2节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一、二节 森林及其保护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学习目标:1.了解草地的种类及世界草地、森林的分布。
2.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及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重点) 3.通过材料讨论保护森林的措施。
(难点)一、森林及其保护 1.森林的特点(1)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
(2)最丰富的物种库,全球物种的一半乃至2/3以上,可能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之中。
2.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导致森林覆盖面积有所变化。
(2)人为原因: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和游耕制度。
②农业社会: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
③工业社会: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是世界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3.森林的生态功能及毁林的危害4.保护森林(1)世界: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①政府⎩⎪⎨⎪⎧1984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简称《森林法》)2002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②民间团体:不仅积极植树造林,而且发起各种保护森林的行动。
二、草地退化及其防治1.草地退化(1)草地概况①类型:热带草原、温带草原、寒带苔原、草山、草坡、草滩。
②载畜量: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2)草地退化①原因:由于人口的压力,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
②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③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会使整个自然环境恶化。
(3)地区差异地区退化状况欧洲情况较好北美经历开发、滥用和逐步改善三个阶段,目前好转澳大利亚曾过度放牧,近年来有所改善其余大洲大部分牧场因为超载,面临草场退化和沙化问题中国牧场:退化、沙化情况严重。
2.保护草地(1)草地退化的本质:社会经济问题。
(2)措施:①控制人口增长,②改善经济结构,③加速经济发展。
第3节生态环境保护PPT课件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 【思维导图】
• 【答案】(1)合理利用水资源。
• (2)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 (3)推广省柴灶;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利 用太阳能和风能。
• 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 (1)发展生态农业。 • ①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 组装、调整、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 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 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
• ②主要措施。
• 加强政策引导措施主要是从政府政策方面出发, 引导农民走综合治理和开发的道路,制定生态建设 和开发的激励政策和补偿政策,制定的政策要着眼 于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住区建设主要是从农村能 源利用角度出发,既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又要从 农民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农民能源使用问题。生态 环境保护既要堵更要疏,不许农民破坏森林的同时,
• 读下面“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 图”,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
• (1)多年来,昆仑山麓的绿洲逐渐向河流上游移 动,河流下游地区荒漠化现象加剧,扭转这种局面 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 (2)三道防线中,林带的作用是什么?
• (3)近年来,绿洲周围地区由于过度樵采而加剧 了荒漠化,对此可采取哪些改善措施?
部小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降水,减小风速。 2.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及人类减缓地球变 暖的措施: 总体的原则是: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②海拔较低的岛国,将被淹。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是地球上第一个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受影响的国家。 ⑦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计算出某地太阳能板放置的角度就必须知道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见图2) 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而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这就引起了太阳 太阳能:核聚变反应。 交通 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等根据暴雨强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2)原因: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②人为原因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C.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D.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②过程的不可逆性;③规模的全球性。
1.3环境观(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①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②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良性方向发展。
1.4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环境污染概述(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3)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2.2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1)涵盖多种生态系统,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 (2)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 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3)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4)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 与宣传教育平台。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大气污染、旱涝灾害等加剧。 ( ) 2.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土地荒漠化。 ( ) 3.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属于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 )
提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是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 复,属于人工修复。 4.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等活动。 ( ) 提示: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等活动。 5.解决我国湿地面积逐年减小的问题,可采取退耕还湿、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措 施。 ( ) 6.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可以保障经 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 )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沿海滩涂湿地)、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
统类型
然保护区(红树林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
(1)核心区:自然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或者虽遭 受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是取得 环境本底信息的所在地,也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价的来源地。核心区内严 禁一切干扰(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 (2)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地区。只准许进行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3)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可以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实 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还包括有一定 范围的生产活动,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5.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
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④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②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 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
达,需水量大等.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4)、土壤盐碱化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
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①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②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
③治理措施:a 控制抽取地下水;b实行雨季回灌;c跨流域调水(14)生态问题的地区分布①东北地区:松嫩平原洪涝灾害和低温冻害;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地盐碱化、森林火灾与病虫害②东部平原地区:暴雨与洪水灾害,春旱与伏旱、地震、土地盐碱化与沙化,沿海台风与风暴潮、渤海冰冻③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塌陷、滑坡、干旱、地震、雹灾④华南地区:台风、暴雨、风暴潮、春伏旱、地震、水土流失、洪水⑤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森林火灾与病虫害⑥蒙新区:风沙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草原病虫害与鼠害、雹灾、冻害、地震⑦青藏地区:风暴、冰雪与冰雹、草原虫害与鼠害、地震6、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1、洪涝灾害①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c台风的影响;d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e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地形)h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围湖造田;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③治理措施: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
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2、沙尘暴现象①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降水少;b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c地表植被稀少等;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
③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c营造“三北防护林;d退耕还林、还牧;e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f禁止采伐发菜等7.问题地理的区域分布黄土高原存在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人口压力大,土地负载重;毁林开慌,过度放牧,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千沟万壑;地处自然地理的过渡地带,旱涝灾害,地质灾害多发;生活贫困。
①、西北的地理主题往往是荒漠化、盐碱化问题;②、西南的地理问题往往是石漠化、滑坡、泥石流、酸雨问题;③、东北往往是黑土肥力保持和湿地保护问题;④、江南往往也是水土流失、土地的立体利用问题。
⑤、而近海则往往是海洋污染、生态破坏、休渔问题。
(7)开凿隧道问题: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
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