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汉代儒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政治、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基本内涵包括天人合一、道德化身、中庸之道、经世致用等几个方面。

首先,天人合一是汉代儒学的核心。

这一理论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万物都是有机联系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因此,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从而创造出和谐美满的社会。

其次,道德化身是汉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直接决定了其行为和言语,提倡弘扬道德美德,具体表现为重视廉洁、诚实、礼貌、恭敬、敬业等美德。

再次,中庸之道也是汉代儒学的一大特点。

中庸之道强调追求道德的平衡和中和,同时提出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关系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平衡,并且认为这些关系都必须保持和谐才能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最后,经世致用是汉代儒学的实践性特征。

这一理论强调严谨治学、注重实践、重视创新,提倡将学术理论与实践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实践能力、探索思维,促进社会的发展。

总之,汉代儒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闪耀的一颗明珠,其内涵不仅涵盖了天人合一、道德化身、中庸之道、经世致用等重要思想,而且
承载着中国文化血脉的传承和发展,是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

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

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答案:由于汉代统治者的提倡,汉武帝时期设置太学、表彰儒家经典,做了很多推行儒学的工作.是汉代的统治需要所促使的:首先是汉代的历史背景:因为汉朝是在秦朝之后,而秦是以法家思想治国并以失败而告终,所以汉朝统治者便不得不采用相对柔和的方法治理国家.儒家政治体系正适合了这种需要.其次,汉代刘邦引入儒家礼制、汉武帝正式采纳董仲舒的策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使儒家思想走上了正统位置。

扩展: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2、糅合了儒、法等多家学说的思想。

3、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

4、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

5、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

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西汉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

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3、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5、儒学的繁盛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有其历史的、政治的、文化教育政策的及其思想自身的诸多原因。

1、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受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历程,随着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它具备了成为正统思想的历史可能性。

2、汉武帝时代,一方面国力日盛,“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而新儒学恰恰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汉武帝遂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了三项重要政策。

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知识点

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知识点

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知识点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学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并成为了统治者和社会精英们的重要学问。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儒家学说的兴起汉代儒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西汉朝刘邦建立汉朝后,他秉持着“才能治天下”的思想,重用儒家学者。

当时,他任用的大臣中有很多是儒学的学者,这使得儒学在政治上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2. 文化的兴盛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在文化方面,儒学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汉朝皇帝设立了太学,儒学成为了官学的主导学科,更多的人可以接受儒学的教育。

3. 经典的整理和编纂在汉代,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编撰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个时期编辑了诸子百家的典籍,并且将儒家经典整理成本《五经》之一的《周礼》等经典著作,这使得儒学的内容更加系统完整。

4. 董仲舒的学说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学家,他的学说对于汉代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倡导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与天地自然相协调,追求道德修养和道义之道。

5. 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的《史记》是汉代最重要的历史书籍之一,也是一部兼具文学和历史学价值的巨著。

他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使得后世对于汉代儒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6. 创新思想的兴起汉代儒学不仅延续了先秦儒家学说的传统,还出现了一些创新思想。

比如王充的《论衡》中提出了“言达者无所不达”的观点,主张言辞应该准确、直接,以表达人的真诚和智慧。

7. 孔子学派的传承汉代儒学对于孔子学派的传承也非常重要。

虽然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学者研究和传承孔子的学说,但是汉代儒学让孔子思想得到更加系统和广泛的传播,使得孔子成为了儒家学术的核心。

综上所述,汉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儒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汉代儒学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以及儒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
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 制度化②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 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巩固: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
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
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
建统治者所沿袭。
汉代儒学
• 一、“焚书坑儒”批判 • 二、罢黜百家(标志) • 三、太学的出现(途径之一) •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途径之二)
三、
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立太学
(2)【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 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 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令天下郡国皆 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 统
汉代讲学图
[总结]
• 汉武帝通过哪些措施确立了儒学的 正统地位?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 „„ 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 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 材料四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 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汉代儒学
与天地君亲并位 的万世师表
光大儒家仁政 学说的亚圣
立人定胜天学说 的唯物思想家
孔子
孟子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

《汉书· 董仲舒传》

赞曰: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无) 以加,管晏之属,伯(霸)者之佐,殆不及也。”至 于向子歆以为“伊吕乃圣人之耦(偶),王者不得则 不兴。故颜渊死,孔子曰‘噫!天丧余。’唯此一 人为能当之,自宰我、子贡、子游、子夏不与焉。 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 潜心大业,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然考其 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游夏,而曰管晏弗及,伊 吕不加,过矣。”至向曾孙龚,笃论君子也,以歆 之言为然。
扬雄
扬雄其人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 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 之思,清静无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徼 名于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担石之储,自若也。自有下度: 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杨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 召以为门下史,荐杨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 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 平间,王莽、董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杨雄 三世不徙官。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 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 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 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 皆斟酌其本,相与仿依而驰骋云。用心于内,不求于外,时人皆 轻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醒潭以为杨雄之文绝伦无比。 《汉书· 扬雄列传》
《法言》
1、体现扬雄为儒家学术旨趣的代表作。 山径之蹊,不可胜由矣.向墙之户,不可胜入矣.日:恶 由入?日: ”孔氏。孔氏者户也。 《法言· 吾子》 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 路者有矣,窃自比于孟子。 《法言· 吾子》 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捶提仁义,绝灭 礼学,吾无取焉耳。《法言· 问道》 2、阴阳家之说,不合于圣人。 3、人性善恶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 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 修身》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汉代儒学的背景1. 随着秦朝的灭亡,儒家学说再次兴起。

秦始皇推行法家主义,强调集权统一,打压儒家思想。

而刘邦在汉初建立了儒家主义的文化体系,将儒家学说重新推崇,使得儒家思想在汉代得以复兴。

2. 汉代对儒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许多经典文献在此时得以重新整理、修订和传播。

二、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1.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天人合一”观念,提出“道教”的主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崇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等理念。

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汉代被广泛传播和发扬。

孔子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后世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6)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了《史记》,在作品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儒家思想。

三、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强调恪守道德规范,以仁义为行为准则,推崇人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 礼儒家主张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文明教化,提倡礼仪之道,认为礼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协调。

3. 孝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大核心价值观,孝顺父母是三纲五常中的一个常,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推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强调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

四、汉代儒学的影响1. 在孔子、董仲舒等著名儒家思想家的影响下,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流传,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观念。

2. 汉代的思想家和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为后世的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述汉代儒学的发展300字

论述汉代儒学的发展300字

论述汉代儒学的发展300字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学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汉代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代对儒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汉初儒学家开始对儒家经典进行整理和编纂,形成了儒家经典的正式版本。

同时,儒学家还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儒家学说和思想体系,如汉代儒学家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和发展。

其次,汉代对儒学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在汉代,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崇。

同时,汉代还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儒学家,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传播。

最后,汉代儒学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汉代,儒学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儒学的经典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儒学家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精英,他们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汉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儒学在理论研究、思想传播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对中国古代儒学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一、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在汉代之前,儒家学说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但在汉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深化。

在汉代初期,主要是以孔子的学说为主,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流派。

汉代王朝不仅相续四百年之久,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朝满盈国土,倾其政治伦理之道,多姿多彩的儒家学说在汉代得以繁盛发展。

1. 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西汉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有一些学者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他编撰了《史记》,成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同时,汉武帝时期也实行了贾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 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兴盛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的学者们纷纷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汉武帝时期的学者有司马迁、贾谊、刘向、扬雄等人,他们都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不同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汉武帝时期的学术争议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学术争议。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文帝时期的儒学是以刘向和扬雄为代表。

”一方面,刘向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并且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另一方面,扬雄是汉代儒家流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儒家学说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儒学的研究和理解也产生了一些分歧,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4. 汉代后期的儒学变革汉代后期,儒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当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儒家学派,他们对儒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改革。

最有名的是王莽的“新政”,他试图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推动儒学的发展。

二、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在汉代,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发展在汉代,儒家经典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研究和传播。

第2课 汉代儒学

第2课 汉代儒学
Dream
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历史原因: 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 到打击。 (焚书坑儒)
Dream
焚书坑儒
探究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 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 化? (1)变化: 战国:百家争鸣; 秦朝:焚书坑儒。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 国纷争的局面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Dream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 (先秦)世官制——(两汉)察举制——(魏 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科举制 —— (明清)八股取士 2、 科举制的演变: 确立——隋朝:隋文帝“分科举人” 完善——唐朝:明经、进士科为主 发展——北宋:取士人数大增 强化——明清:八股取士 3、特点: 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Dream
Dream
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历史原因: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 受到打击。 (焚书坑儒) 2、社会背景: ①汉初黄老之术成为统治思想。
②汉朝中期王国问题、民族问题、土地兼并严重 威胁中央集权,黄老学说已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Dream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 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经济上—— 实行铜、钱、盐、铁官营制度 民族关系上—— 北击匈奴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文化专制 Dream
扼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实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专制

汉代儒学详解

汉代儒学详解
(儒家经典)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大者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
予也。”
君权神授
材之与料天三同与者天而同用者之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天,人故感为应人主,之天道人,合莫一明于在身
材料四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
有利于国家统一, 但钳制思想,不利于思想自由发展。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 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 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法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 根本着眼点是( )
政治管理人才
做官
中央官学—— 太学……
官学
汉代
地方官学——郡国学 ……
学校 系统
察举制
私学
• 察举制科目:孝廉、明经……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汉书·韦贤传》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百有余年…枝叶蕃滋…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儒林传》

太学

儒家思想

察举制


儒方
家意
学识

形 态
读书 ——做官
社会:
①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② 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文化:
①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成为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②功名利禄、八股取士,导致思想僵化,科技人才薄弱
频繁换相,破格用人、设立中朝、颁布推恩 令、设刺史,行察举
盐铁官营;
开通丝路

高二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

高二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区别与联系?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 主流地位,主要还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 “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 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 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 为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第二课
汉代,儒学兴起
秦始皇
汉武帝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 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 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 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 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 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⑸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阻碍了 社会进步和发展;
消极: ⑵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⑶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
⑷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 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⑸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阻碍了 社会进步和发展;
二、汉代儒学内容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 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

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人民高二必修历史专题一汉代儒学ppt

人民高二必修历史专题一汉代儒学ppt

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
3、打破了贵族官僚垄断仕途的局面;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 (3)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
出的统治思想是 C 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缓和矛盾、社会安定
思想统一、加强 中央集权
2、措施
(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重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将 儒家定经为典教科
书;兴办太学与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问题:太学的兴办产生了哪些影响? 1、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
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贵族官僚垄断仕途的局面; 4、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
势力有所收敛。
3、影响
(1)消极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科举制 1、确立:隋唐 2、特点 (1)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 (2)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 3、影响 (1)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2)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 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
D 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
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
C 的含义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历史-:汉代儒学pptPPT优秀课件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历史-:汉代儒学pptPPT优秀课件

三 年


3、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汉书 董仲舒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臣、父子、夫妻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
董仲舒的思想
2、董仲舒的新儒学 “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三纲五常”——稳定社会秩序
(名校课堂)人民版高中必修三历史- :汉代 儒学pp tPPT- 优秀课 件【标 准版本 】
(名校课堂)人民版高中必修三历史- :汉代 儒学pp tPPT- 优秀课 件【标 准版本 】
6. ①“君为臣纲”
() A
④孝为“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7. 汉武帝问太子:“我刘家天下是从何处而来?”太子以下的 C( )
•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
汉武帝
董仲舒
董仲舒的思想
1、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人君受命
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人君无道,天就会
降灾祸进行来谴责和警告。人君必须遵循天
道,实行仁政。
“天人感应”
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
传》
“春秋大一统”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④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削弱了贵族特权
A.①②③B.
C.①④ D.②③
【分析】 本题易错选B,错选原因在于对③的表述没有正确
理解。科举制的确立虽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但由于
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了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技研

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汉书·食货志》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
汉初黄老之学实行的背景
背景:①客观上: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②主观上: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巩固统治。
影响:积极:黄老思想适应汉初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一直是政治
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有利于汉初社会经 济迅速恢复,促进了西汉社会稳定,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 治”。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消极: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土地兼并激 烈,匈奴为患,时刻威胁西汉稳定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时间里,
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黄老之学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
想又有所改造,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
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探究一: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动活跃; 秦朝时期: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 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 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汉武帝时期的“儒术”完全是孔孟学说吗?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1、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遭到打击 2、汉初黄老学说下的发展概况 3、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
当PaO2 >100mmHg时SpO2不再升高; PaO2 <90mmHg时, SpO2较敏感 PaO2特别<60mmHg时 SpO2下降更为迅速。
血氧饱和度监测的护理
不要在同一肢体上同时进行SpO2和 NIBP的 测量。
不要长时间在同一手指测量, 定期更换血 氧饱和监测夹,并观察指端状况。
异常血压的评估
高血 压 成人
≥140/90
原发性、 继发性
低血 压
<90/60
大量失血、 休克、急 性心衰
脉压 异常
增大:主 动脉硬化 等
减小:心 包积液等
中国高血压分类标准(2010版)
分级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和(或)
80~89
高血压:
循环血量 血管容量
心率
舒张压
缓冲
主动脉和 大动脉管 壁的弹性
外周阻力
舒张压的 高低
正常血压的评估
临床意义: 1、收缩压:保证脏器的供血
2、舒张压:维持冠状动脉灌注压
3、平均动脉压:与心排血量和体循环血管阻力有 关,反映脏器组织灌注良好的指标之一
正常血压的评估
血压的生理变化: 正常血压:成人:90-139/60-89mmHg 脉压30-40mmHg; 儿童:80mmHg+年龄X2
报警值设定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基础状况、
医嘱或医生目标值来设置;原则:必须保证病 人安全;
及时发现并处理报警;
请谨慎地使用报警关闭的功
能!!!!
感谢聆听
参考文献: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汉代儒学的兴起与演变

汉代儒学的兴起与演变

汉代儒学的兴起与演变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因其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成就而得到广泛的赞誉。

在汉代,儒学经过了一个深刻的变革和发展,影响了后来几千年的文化和思想。

汉代儒学的兴起汉初,随着汉高祖的崛起,他采取了儒家思想来统治国家,开始逐渐倡导儒家思想。

虽然当时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可程度还比较低,但随着儒家学派的重视和推崇,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代主流思想。

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加强儒学教育体系,设立了官方儒学,使得儒家思想在汉代达到了巅峰。

汉代儒学的演变汉代儒学的演变主要分成两个阶段:前汉时期和西汉时期。

在前汉时期,主要是以经学为主,知识分子以阅读经典为主要学业,经学重视继承和研究先秦典籍,强调对先圣经典的遵守和解释。

尤其强调的是周礼和春秋等各类礼制。

而在西汉时期,则主要以经学和学问学为主。

经学逐渐走向僵化,学派纷争激烈,不仅难以统一学术界,也使得学派之间的口水战愈演愈烈。

而学问学则注重实际,运用儒家思想去规范社会生活,为治理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基础。

汉代儒学的影响汉代儒学的兴起和演变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学提倡“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主张的是平等、公正、宽容、互惠等),为中国社会和睦相处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儒学倡导的“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仪规范。

最后,儒学把孔子经典的思想成分深入解读,推陈出新,为后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及其他许多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总结综上所述,汉代儒学的兴起和演变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于经世济民、传承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汉代儒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经典的传承和发展。

汉代儒学在儒家经典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儒学家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和思想观点。

二、儒家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汉代儒学在儒家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汉代儒学家提出了“天人合一”、“仁义礼智信”等重要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发展。

三、儒家学术的传播和推广。

汉代儒学在儒家学术的传播和推广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招收天下有才之士,培养儒家学者,推广儒家学术。

同时,汉代儒学家还通过著作、讲学等方式,将儒家学术传播到全国各地。

四、儒家学术的政治化。

汉代儒学在儒家学术的政治化方面也有一定的倾向。

汉代儒学家将儒家学术与政治相结合,提出了“君为臣纲,臣为君纪”、“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为汉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汉代儒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基本内涵包括儒
家经典的传承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儒家学术的传播和推广以及儒家学术的政治化等方面。

这些内涵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汉代儒学的成就

简述汉代儒学的成就

简述汉代儒学的成就
汉代儒学是指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兴起的儒家学派,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汉代儒学的一些成就:
- 经学的兴起:经学是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它是汉代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的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它们在儒家经典的研究方法、注释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

经学的兴起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也为后世的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 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是汉代儒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天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系,人的行为会影响到天的变化,而天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的命运。

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为汉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世的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 儒家思想的官方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了官方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官方化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也为后世的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 儒家经典的整理和注释:汉代的经学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注释,为后世的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其中,《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的注释成为了后世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总之,汉代儒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科技文化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进步性。
11.D
பைடு நூலகம்【解析】
试题分析: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种思想有利于神化君权,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
8.A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②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④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以上都属于汉武帝时期创办的太学意义。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汉代思想大一统
点评:如何看待汉武帝独尊儒术
1.使儒家取得了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可见将统治者的庆赏罚刑与上天的春夏秋冬归为一类,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故选C。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 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从而董仲舒得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故选B。A项错误,材料探讨的是人性论,并未涉及到孔子的仁的主张;C项错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材料思想相反;D项主张的是以儒家思想统一思想,因此与材料不符。
5.B
【解析】
试题分析:西汉时期,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了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B项符合题意;A是汉武帝选拔人才的方式;C是孟子的思想;D是孔子的主张。
16.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A.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B.当时的经济状况
C.文人学者的喜好 D.现实政治的需要
17.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问题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15.汉武帝时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和隋唐科举制的实行( )
①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②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③有利于儒家的显贵 ④阻断了官僚子弟入仕的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君主要爱惜民力和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这对君主专制构成一定的约束,答案选D,A是孟子的主张,B是荀子的政治主张,C是“君权神授”思想不符合题意。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4.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 )
《汉代儒学》复习题
1.“……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刑罚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向当朝统治者提出该主张的是
A.孟子 B.李斯C.董仲舒D.李贽
2.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光大儒家B.恢复礼乐秩序C.建立教育体系D.加强中央集权
12.“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4.A
【解析】
试题分析:④项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对人们的束缚极大。因此④不能体现民本思想,排除BCD项。故选A。儒家思想中的“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天下为主,君为客” 等思想都能体现重民的内容。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儒家思想强调重民、爱人,反对苛政。儒家思想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虽然经过了很大的发展,内容不断的充实,但是并未偏离这一核心的思想。与此相关的是中国古代的其他思想流派,他们和儒家思想一致,一同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崇尚清谈,无为而治
10.董仲舒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当时其进步性在于
A.君权神授 B.天人感应 C.限制君权 D.独尊儒术
11.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13.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考点:董仲舒的新儒学
点评: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10.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主旨是在阐述天人感应,灾异谴告,被认为是天对君主的爱护和关心,通过天谴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对君主专制权力的一种限制,防止君主任意妄为,所以其进步性是C,答案为C。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
A.用政治统一保证了思想统一 B.用阴阳五行思想巩固统一
C.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A.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 B.反映了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
C.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以人为本,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0.汉武帝之后儒学之所以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原因有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②儒家经典被国家规定为学校教科书
③中央太学的设置④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为汉武帝加强政治统治,建立大一统政权提供了思想工具,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3.但也抑制了其它各种思想学说的正常发展,实质是一种思想专制。
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西汉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选C。
8.汉武帝时期创办的太学意义在于 ( )
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②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④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9.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
A.独尊儒法,大一统B.阴阳五行,加强法治
考点:董仲舒的新儒学
点评: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
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且此时的儒家思想已是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原因。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的建议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18.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A.墨子“兼爱”思想B.孟子“性善论”
C. 老子“无为”思想D.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