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矛盾的根源不在历史
中日关系困难原因
浅论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各国积极探讨合作,期望形成竞合态势。
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格局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现实中的中日关系却崎岖坎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矛盾并非一夜之间就冒出来的,质变都是量变不断累积的结果。
中日关系到这一步,表面上看来是钓鱼岛问题所引爆,事实上中日自建交以来就波折不断,两国关系时紧时缓。
在地缘、经济、资源等方面两国有着共同发展的需求,在历史问题、主权领土方面两国也存在着争议。
一、历史问题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对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
主要表现在:右翼势力通过炮制历史教科书宣传反动史观、日本个别领导人(政要)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等。
二战结束至今,日本一直强调其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极力回避作为加害者对亚洲国家造成的伤害。
从1950年开始,日本就有右翼文人借机对教科书开刀,不断在教科书上做文章,否认侵略。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右翼学者甚至成立“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开始编写新的历史教科书,2009年4月,由该会成员执笔、自由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获得通过,且该教科书将从2011年春季开始投入使用。
我国对此不断进行斗争、抗议、谴责,敦促日本政府以实际行动履行在历史问题上的表态和承诺,并对极少数右翼分子严加约束,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国民,然而日本政府非但置若罔闻,还有意放任、支持这种行为。
靖国神社最初的教义是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靖国祭祀对象包括了14名甲级战犯,2000多名乙、丙级战犯,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具争议性,可以说是邪恶的帝国主义的象征。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作为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和桥本龙太郎参拜靖国神社,但由于遭到中、韩等邻国的反对,在第二年就停止了参拜。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的矛盾根源是什么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的矛盾根源是什么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这一事件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那么,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的矛盾根源究竟是什么呢?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中日两国的矛盾根源可以追溯到多个方面。
首先,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是导致九一八事变的重要根源之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军国主义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通过武力扩张来获取资源和市场,以实现国家的强大和繁荣。
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他们实现扩张目标的理想对象。
他们企图通过侵略中国,获取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以满足日本经济和军事发展的需求。
其次,日本的地缘政治考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市场狭小。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日本认为必须向外扩张,获取更多的领土和资源。
而中国与日本相邻,且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占领中国东北可以为日本提供稳定的资源供应和战略纵深,从而保障日本的安全和发展。
再者,日本的经济危机也是推动其发动侵略的原因之一。
20 世纪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世界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危机,日本也不例外。
经济衰退导致了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动荡不安。
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通过对外侵略,可以转移国内的矛盾,刺激经济的复苏。
他们希望通过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市场,来缓解日本的经济困境。
此外,中国当时的政治局势也为日本的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局面,国内政治混乱,经济落后,国防力量薄弱。
日本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可以趁机侵略中国,实现其扩张的野心。
从国际环境来看,当时的列强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
英美等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对日本的侵略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
中日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思路微析
中日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思路微析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中日关系,却对中日问题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时至今日,以钓鱼岛为主的中日之间的问题甚嚣尘上,中日之间的政治形式也越演越烈。
特此,粗略地将中日问题的根源整理并提出解决的思路。
首先,中日之间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剖析根源必须要先了解中日的历史。
实际上中日之间的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友好相处,互相敬重学习,可是就在日本明治维新后,中日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认为他们已经超过了中国,他们加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列中,导致引发了一系列的中日问题。
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吞并中国属国的琉璃国,改其为冲绳县。
1894年甲午战争是第一次中日战争,之后签订了割地赔款《马关条约》,1900年日本加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列中,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日本不断对中国发动战争,“二十一条”、“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济南惨案”、攻占东北三省、“华北事变”等等,在此期间中国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导致中国备受欺凌。
1937年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也开始统一战线全国性抗战。
在这场战争中,主战场是在中国,两国军队鏖战8年,直到1945年,以中国胜利结束。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日本侵华史中,日本方面做了很多令人切齿的事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比如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光政策、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不择手段的经济掠夺、垄断农业工业交通业、抓捕中国劳工、慰安妇等等。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右翼分子不仅未作深刻反省,相反不断为军国主义招魂,为侵略行径翻案。
近来又相继发生了历史教科书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事件,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对过去那场民族惨祸的痛切回顾。
我认为日本中日关系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困难局面,有许多原因值得我们去探讨。
其中我觉得日本该负主要责任。
首先就是日本对待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
中日战争的历史因素和战争影响
中日战争的历史因素和战争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日两国因为南京事件爆发了全面战争,为期8年的中日战争使中国遭受了沉重的损失。
战争中出现了大量恶行,包括南京大屠杀等,中日两国的关系也持续恶化。
本文将从历史因素、战争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中日战争的问题。
历史因素中日战争是历史的产物,它的爆发不是突然的。
20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一直没有很好的发展,是因为两国之间存在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1.民族情绪民族情绪是中日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从明清时期到民国初年,中日之间存在着种种纷争。
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败北让日本人有所鄙视;而甲午战争后,又让中国人内心抱怨和愤怒。
这种情绪在日本国内也有类似情况。
2.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也是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两国所处的地缘环境决定了两国之间的互动性。
日本在鸦片战争之后一直实施了殖民扩张政策,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促进本国的发展和扩大影响力。
而中国在这种扩张中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地理位置也成为了中日之间激烈竞争的原因之一。
3.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也是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之一。
中国的封建制度加上后期的战乱,给日本人的侵略提供了扩张的机会,使得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而日本政府往往采取军事手段来对抗中国,这也加剧了中日之间的争端。
此外,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恐吓下开始了模仿世界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而中国在十九世纪末开始了新政治制度的改革,但因故事复杂、时间短暂等种种因素,改革未能成功。
战争影响1.经济影响中日战争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不仅许多公共设施被毁,农业、工业生产陷入困境,大量的人员和物资也被日军掠夺。
此外,由于国家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中国经济的发展难以持续,引导了中国此后很长时间内的落后。
2.政治影响中日战争对中国的政治生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中国民众认识到自己与日本的民族大义,深刻地认识到要抵制任何一种外界侵略的诱惑,团结一致,动员全体国民共同抵御外敌。
中日战争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为中国政治体系的调整和坚定奠定了基础。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by 庞浩41201069 (经济)还记得《小兵张嘎》里面的一句歌词:1937年呐,鬼子就进了村。
是的,鬼子进了“村”,进行了以“三光政策”,南京大屠杀,731细菌实验为代表令人发指的暴行,杀害不计其数的中国人。
回顾这一段历史,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都在为日本人这种行为感到愤怒,为受害的同胞感到悲痛。
中国民众对着日本人有广泛的持续的仇恨之情,“反日”已经成为我们的大多数中国人的普遍情感,那么民众为什么要“反日”?在未来应该怎样发展中日关系?中日建交已经40多年的时间,为什么时至今日民众依然要“反日”?其实我想很多人对“反日”的认识都是不恰当的,片面的理解成为盲目的反日,反对所属日本的所有东西,只要带上日本两个字的我们都要反对。
“反日”反的是什么?是日本右翼企图复活军国主义。
民众不希望日本回到以前侵略亚洲国家的时代,如果日本右翼成功的话,这对中国人来说都无疑是一个灾难,历史上遗留下的阴影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幸,让我们希望把这一切都扼杀在摇篮里,而不是不希望中日的和平友好相处,“反日”是有理由的有针对性的。
没有全面理解“反日”的人,盲目“反日”的人,我想是缺乏对认识历史的全面认识,或者认清历史后缺乏面对历史和现实勇气的,只是一味停留在历史中,被蒙蔽了双眼。
针对前一种情况,缺乏对历史的全面认识,我想这和我们自身有很大的关系。
大多数民众对侵华战争历史的了解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教科书,来自于电视,网络。
那么这些信息来源它们提供的信息对侵华战争是怎样的?是不全面的。
写进教科书的内容全都是关于日本人的暴行,却对新中国建立以后,日本对中国的援助一个字没提,新加坡却是把历史的真相完完全全告知于国民;电视里面全是关于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充满爱国情怀;网络铺天盖地全是关于日本如何侵华。
我们收到这样一个信号,日本人十恶不赦,我们要(盲目)“抗日”,否则就是不“爱国”,其实我至今不能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
“爱国”是爱这片土地的人民,盲目的“抗日”就是反对日本,我们国家的利益已经和日本完全是对抗的吗?我国每年和日本的经济贸易达到3000多亿美元,500多万各种人员往来。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摘要中日关系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近年来中日关系始终摆脱不了政冷经热的魔咒,甚至出现过政冷经冷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受国际大环境和国家的固有的政策的影响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比如侵华战争问题﹑南京大屠杀问题﹑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等,日本在这些历史问题上闪烁其词,甚至篡改历史,日本的这种态度深深的刺痛的受害国人民的心,受着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探讨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靖国神社;遗留化学武器的清除问题On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oblem Abstract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nd the world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hips. In recent years,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an not always get rid of the curse of cold politics and hot, cold or even over the political phenomenon of the cold, The reason, besides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 inherent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Japanese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issues, such as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Nanjing Massacre ﹑issue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textbook issues Yasukuni Shrine, Japan evasive on these historical issues, and even distort history, Japan's This attitude of a victim of deep hurt the hearts of people, suffering from the effects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had been a serious constraint. This departure from these problem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outlet.Key words Invasion; the Nanjing Massacre; textbook;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Shrine; left the issue of chemical weapons in clear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浅议中日关系与历史问题
浅议中日关系与历史问题中国与日本同位于东亚,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又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中日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同时也存在分歧和矛盾冲突。
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年友好、七十年对立的历史,恢复邦交、建立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中美关系的改善,日本政府也强烈地意识到,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两国关系正常化也有利于日本的发展。
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两国在1972年9月29日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告恢复邦交。
这揭开了中日关系崭新的一页,并对国际形势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政治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过去建立在自民党、社会党、公民党基础上的中日关系的共识大大削弱,日本对华政策开始变得强硬,历史问题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友好和平条约》中有明确表述,正确认识历史是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
中方历来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愿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但前提必须是正视和承认历史。
但是,战后以来的日本内阁不但没有做到发自内心的对待和反省,而且日本军国主义阴魂近年来有不断蔓延之势:近些年来,随着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复苏,日本屡屡做出不利于中日友好的举动,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时有发生,抛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东京审判非法论”、“南京大屠杀虚构论”等奇谈怪论,否认侵略,或是说侵略有功,并拒绝反省、谢罪,认为远东盟军审判日本战犯是战胜国对战败国强加的“惩罚”;否认南京大屠杀,或是在屠杀人数问题上抵赖。
1996年日本首相桥本继中曾根康弘后,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2001年开始首相小泉纯一郎连续六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战后以来的教科书,对于战前军国主义的罪行不断反复修改,把教科书上对中国的“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是“解放亚洲的战争”、“战争是为了自卫”,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把黄种人从白种人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道歉是对阵亡者的亵渎和不恭”,还说战后亚洲国家从殖民地统治下纷纷独立正是他们“大东亚战争”的战果。
中日关系恶化,领土分歧加剧
中日关系恶化,领土分歧加剧近年来,中日关系一直处于波动之中。
双方的领土争端尤为突出,不同的历史认识、政治立场和战略计划,让双方的外交关系从未真正缓和。
本文将从历史、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剖析中日关系恶化的根源和领土分歧加剧的原因。
一、历史问题引发领土分歧历史是任何两个国家间关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
中日两个国家庞大的历史积累和曲折的历史关系,是两国之间彼此理解和信任的最大障碍。
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对中国及亚太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中国民族意识崛起的今天,这段历史时期已经成为了一块难以回避的死结。
日本在其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让中国人民对日本历史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而这种历史认知基础上,双方的领土争端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其中最大的争端,便是钓鱼岛的主权问题。
中方主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方则主张其拥有钓鱼岛的主权。
由此引起了中日两国之间领土争端的升级。
钓鱼岛问题是在1971年,第三次世界大战后,当所有交战国已决定删除钓鱼岛问题后,才又经由一个普通时期再次引发。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并没有对此给予充分重视,而过去几年来的海洋石油勘探和日本政府购买了钓鱼岛而彻底改变了这样的局面。
与此同时,自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以来,中国与日本的领土争端也开始进一步陷入僵局。
这使得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受到严重挫伤,两国民间交往也遭受了很大损失。
二、政治问题引发领土分歧中日关系的紧张局势,不仅源于两国历史认识、地缘战略等方面的原因,还与两国在地区政治格局中的竞争和博弈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中日两国在地缘战略方面的利益分歧越来越明显,两国在东亚地区的争霸战略也愈发激烈。
中国的崛起给日本造成压力。
日本圈地经营和领海扩张的敏感程度,是日本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而钓鱼岛和相关海域,不仅对日本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也是中国南海和黄海的海上通道。
这使得钓鱼岛和周边海域问题变得十分复杂。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引言:日本与中国是两个亚洲重要国家,虽然地理上相邻,但是它们的历史关系一直存在着纷争与冲突。
本文将围绕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展开详细讨论,探讨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的争端,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1.1 古代时期:在古代时期,古代中华文明和日本的古代文明都独立存在。
中国的中心领土扩展到朝鲜半岛,而日本则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两国之间有一定的文化交流,但也存在着冲突和争夺。
1.2 异族统治时期:日本的异族统治时期是两国历史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曾在13世纪时为元朝的附属国,而在19世纪日本则经历了殖民化的阶段,使得两国之间的政治与经济关系紧张。
二、领土争端与战争:2.1 史书中的争端:有一些史领导载了日本和中国之间的领土争端。
其中最著名的是对于钓鱼岛(Diaoyu/Senkaku)的争议。
两国都宣称它们对该领土拥有主权,这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紧张局势。
此外,还有对于边界线的争议,如朝鲜半岛的归属问题等。
2.2 战争与侵略:在20世纪初,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多次侵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侵华战争(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和南京大屠杀等。
这些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仇恨感。
三、经济与贸易冲突:3.1 扩张经济与贸易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与日本形成了直接的经济竞争。
两国在贸易上存在很多摩擦,诸如关税问题、贸易壁垒等。
另外,中国日益强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市场也是与日本竞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投资与竞争:同时,中国和日本的投资和竞争也在不断扩大。
两国企业在对方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并试图争夺战略性的市场份额。
这使得贸易关系复杂化,也增加了两国之间的难题和冲突。
四、政治价值观冲突:4.1 民族主义与历史歧视:中国和日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与对方国家相关的历史事件。
两国对于彼此历史的解释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对方的历史修正主义和历史歧视。
用矛盾学说分析中日矛盾
用矛盾学说分析中日矛盾从古至今,中国和日本两国渊源颇深,鉴真东渡、甲午中日战争、卢沟桥事件……对于中国和日本两个不同的国度来说,由于两国各自的根本利益不同,所以无论是在中日两千多年前友好交往的历史时期,还是在近代日本侵华时期,以及现如今的21世纪,中日双方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只是在不同时期矛盾的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正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是因为有矛盾才有运动,才会有发展。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中日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我个人认为这个时期是日军侵华时期。
当时日军为了实现自己称霸世界的梦想,毅然发动侵华战争。
日军在华的种种残酷暴行,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家破人亡。
这时中日矛盾是侵略者与被侵略者各自利益之间的矛盾,侵略者为了扩展自己的利益,被侵略者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固有利益。
在我自己看来,中日之间矛盾的根源在于日本国内自身的矛盾。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资源有限,为了满足自己国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日本必须增加自己的可利用资源。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日本为了一己私利,选择了“侵略”这种不人道的方法,由于我国地大物博,自然就成了日本垂涎的对象。
然而殊不知,日本这种通过这种引起另外一种矛盾来解决自己矛盾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不仅侵犯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固有利益,还严重伤害了中国广大人民的感情。
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告诉我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日军的侵略行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全国统一战线的形成显示了中华儿女的抗战决心,也显示了我们的愤慨。
事实证明,日本这种通过引起另一种矛盾来解决自身矛盾的方法之行不通的。
日本侵华之所以会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非正义战争,因为这个方法根本就是错误的。
矛盾——这一对立统一体,可谓是时时有、处处有,正如《矛盾论》中所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贯穿了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中日矛盾关系的主要根源
中日矛盾:最近,随着“钓鱼岛事件”的逐步升级,中日关系日趋紧张。
究其根源中日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中国日渐强大而形成对早已是经济强国的日本的冲击。
主要体现在两国间的贸易和经济方面,并由此引发了诸如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争端。
第一,领土争议存在。
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界线划分、海洋资源分配等复杂问题。
从各方面来看,日本与中国的领土争端都汇集到资源这个焦点上。
进入21世纪,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它对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领土只有38万平方千米,主要由四大岛屿组成,而且国内资源贫乏。
因此,它在二战中四处扩张,掠夺资源,而战争后期资源不足也是它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今日本与多个邻国都存在领土纠纷,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应坚持自己的原则,寸土不让。
钓鱼岛附近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台湾问题。
日本把防守范围扩大至台湾,在美对台协防时将可能提供后勤保障,在台独问题上态度暖昧。
福田访华时公开表明不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不支持台湾加人联合国,不支持“人联公投”。
这是迄今日本领导人对台的最鲜明态度,但同时福田又强调说是“不支持”而非“反对”,其原因在于日国内亲台势力的掣肘。
中国一直在重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但日本对台独势力才去的纵容甚至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台湾的回归。
而且日本首相还会见藏独分子达赖,这是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严重挑衅,破坏中国和平稳定的局面。
而且还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阻碍中国发展,营造紧张局势。
第三,历史问题仍未解决。
参拜靖国神社,由于福田政权的运作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为缓和党内矛盾,福田虽不主张立即修改宪法、不赞成参拜靖国神社,但在自民党大会通过的《2008年自民党运动方针》里仍保留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和“制定新宪法”的内容。
而自民党内部历来鼓动“参靖”和“修宪”的势力仍伺机而动,一些把缓和与中国关系当作权宜之计的战略派政治家也显示出故态复萌的苗头。
中日问题的成因及解决
中日问题的成因及解决一、中日历史问题形成的原因中日历史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这和形成中日历史问题的原因有很大关系。
中日历史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日本二战的投降,不是绝对的“无条件投降”,而是在保留天皇前提下的投降。
美国1945《日本失败后初期美国对日方针》,“根据现在日本社会的性质及用最少的兵力和资源达到美国希望的目的,最高司令官在促进满足美国目的的范围内,通过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统治机构及诸机关行使其权限。
”第二,美国未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彻底的清算。
战后美国主导下的改造日本,在战后初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军国主义右翼势力。
但是由于远东局势的变化,美国改变了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
在众多的战犯中除东条英机等七人被执行绞刑外,其余大多没有受到重大影响,在美国的默许下,战后日本不仅未能像德国那样彻底清算战争罪行,而且军国主义思想余毒得以保存并不断泛滥,导致今天日本在历史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第三,日本社会的整体保守化、右倾化倾向的必然结果。
90年代后半期以来,日本经济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低迷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政坛日趋保守,不健康的民族主义情绪抬头,为右翼势力的泛滥提供了社会环境。
从近两任日本首相来看,小泉和安倍都是日本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反映出日本保守派已在日本取得了胜利。
二、解决中日历史问题的思考在中国对日关系的国家利益排序中,台湾、钓鱼岛属于中国核心利益;东海资源与专属经济区划界为“中间利益”;历史问题为“边缘利益”。
但这几个问题的影响力有时与其利益排序是不对等的,在现阶段历史问题最容易产生“外溢”效应,波及其他两个重大问题,也最容易刺激两国的国民情绪。
因此,客观、冷静、理性的处理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是中国政府的正确选择。
第一,正视中日历史问题的复杂性,积极引导两国舆论,防止历史问题扩大化。
同时这场争执也加剧了中日在其他问题上的对立和斗争,如安大线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钓鱼岛问题等。
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当前和未来的中日关系。
具体而言,文章将分析中日两国在历史认知、历史教育、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的分歧和争议,揭示这些问题的根源及其对两国关系的潜在影响。
通过深入剖析历史问题,文章将提出改善中日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以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回顾中日关系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重要关系之一。
在历史上,两国之间经历了多次波折和挑战,但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友好往来。
在中日关系的各个时期,双方都积极推动和平、友好、合作的关系发展。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政治分歧等原因,两国之间的关系也曾一度陷入紧张和冲突。
在中国方面,我们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同时,我们也愿意与日本一道,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下推动中日关系实现更大发展。
在日本方面,虽然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日本政府一直强调重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作用,希望与中国建立更加平等、互利、友好的关系。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是复杂而敏感的话题。
我们需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事实,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同时也需要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三、当前争议点中日两国在历史认知上存在差异。
日本右翼势力试图歪曲和掩盖历史真相,否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行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亵渎,更是对人类良心的背离。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两国之间的信任关系,阻碍了双方正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中日两国在领土争端和文化差异上也存在分歧。
日本政府企图侵占中国钓鱼岛等岛屿,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也是对两国关系的严峻挑战。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民众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这也加剧了双方关系的紧张程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日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频频炒作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试图从中渔利。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在现代历史中,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一些问题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所引起的。
本文将就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展开讨论。
一、历史渊源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早在古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就已经存在,并互相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分歧和冲突。
二、甲午战争及其后果19世纪末,中国的实力逐渐衰退,而日本迅速崛起。
甲午战争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中国战败后不得不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割让台湾及部分领土给日本,并支付巨额赔款。
这场战争及其后果直接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埋下了后来的矛盾和隐患。
三、侵华战争在二战期间和之前,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侵略。
侵华战争中,日军犯下了诸多战争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对侵华战争罪行的认可、赔偿以及历史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至今仍然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四、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战争中的一起重大事件,据历史记载,日军在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暴行,导致大量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杀害。
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日本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这增加了两国关系中的紧张和不稳定因素。
五、领土争端中日之间还存在领土争端,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东海油气资源的争议。
这些问题在中日关系中长期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也是两国之间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之一。
六、历史教育历史教育是中日关系中的另一个敏感问题。
两国在教科书以及纪念活动等方面的表述和态度存在较大的分歧,这反映了两国民众对历史认知的不同。
历史的认知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日关系中的紧张和矛盾。
七、未来展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尽管两国之间存在诸多历史问题,但也不能否定两国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积极努力。
通过深入的对话、互相理解和历史认知的修正,中日两国有望在未来找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途径,并共同迈向更加和谐稳定的关系。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日民族矛盾引爆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日民族矛盾引爆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是中日两国历史上一起重要的事件。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的爆发,引发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
本文将从中国人的思维角度出发,探讨九一八事变中的中日民族矛盾引爆的原因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九一八事变发生在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内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之中。
清朝的衰落和辛亥革命后的混乱局势给了日本一个机会,他们渴望扩大自己在东亚的势力范围。
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一起炸弹爆炸事件,事后日本借此为由,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全面侵略。
二、中日民族矛盾的根源中日民族矛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日本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然而,日本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和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此外,中日两国在领土和资源争夺方面也存在着矛盾。
中国东北地区丰富的资源和战略位置,一直是日本扩张势力的目标。
同时,日本对中国的殖民统治野心也使中日关系更加紧张。
三、九一八事变引发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日两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九一八事变使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为之后的全面战争埋下了伏笔。
日本的侵略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抵抗,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抗日运动。
其次,九一八事变导致了东北地区的沦陷。
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对中国的领土主权造成了严重的侵害。
这一事件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激发了他们对抗日本侵略的决心。
最后,九一八事变也对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的侵略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各国纷纷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
然而,由于各国的利益分歧和对中国的态度不一,国际社会未能采取有效行动来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
四、九一八事变中的中日民族矛盾的启示九一八事变中的中日民族矛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民族矛盾的根源不仅仅是地缘、资源等方面的利益冲突,更重要的是文化、历史和认同的差异。
民间舆情和宣传攻击引发中日民族矛盾的升级
民间舆情和宣传攻击引发中日民族矛盾的升级近年来,中日民族矛盾的升级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其中,民间舆情和宣传攻击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中日民族矛盾的源头中日民族矛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历史上,中日战争屡屡发生。
这种矛盾在现代也得以继续。
篡改历史、钓鱼岛争议、南京大屠杀等事件都使中日关系紧张。
二、民间舆情引发的矛盾升级在中日矛盾不断升级的情况下,民间舆情也日益激烈。
通过社交媒体、网络互动等渠道,国内外舆论氛围日益热络。
而这一现象被不少媒体利用,加深了中日矛盾。
例如,钓鱼岛争端时期,一些爱国者利用互联网公开抨击日本。
一些明星艺人甚至出现在现场,通过演讲、歌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民间行动虽然有助于加强民众的凝聚力和反日情绪,但也使一些人产生偏见和仇视。
三、宣传攻击导致的中日矛盾升级除了民间舆情的影响外,宣传攻击也让中日矛盾更为严重。
近年来,日本政府频频否认侵华历史,甚至出现了一些否认南京大屠杀、轻视中国人的言论。
这种行为引起了很多国内外人士的反感,造成了对日本的仇视情绪,也使中日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更为严重。
在日本政府否认历史的同时,中国政府也采取了措施。
例如,通过电视、电影等各种方式展示日本军队的残暴行径,让中日两国之间的互相攻击持续升级。
四、和平解决的必要性中日民族矛盾升级一方面源于历史和民间舆情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
因此,必须采取和平解决的方式来减轻矛盾、缓和紧张氛围。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增强相互信任和理解,才能真正实现中日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结语总之,在中日民族矛盾的升级过程中,民间舆情和宣传攻击是加剧矛盾的一大因素。
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才能减轻民众情绪、缓解紧张局势,推进中日关系的合作与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长期和平、繁荣与发展。
双方在历史和文化遗产等领域的争夺和维护成为中日民族矛盾的助推因素
双方在历史和文化遗产等领域的争夺和维护成为中日民族矛盾的助推因素近年来,中日之间在历史和文化遗产等领域的争夺和维护已经成为了两国间内外交往中的一大焦点。
两个国家在很多领域都有着激烈的竞争,而历史和文化遗产则是两国共同拥有的一部分,并且对两国的民族情感和认同非常重要。
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争夺已经成为了中日民族矛盾的助推因素。
首先,中日在历史上的领土争端是这种矛盾的主要来源。
日本曾经强占了中国的部分领土和岛屿,并且对其它领土也提出了要求。
比如,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日之间依然存在着分歧。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但是日本对其拥有主权的声明已经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并且对中日关系的恶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民众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是,这是中日两国的历史领土问题所引发的争议。
其次,中日在文化遗产方面的争夺也是这种矛盾的重要推动因素。
古代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最为重视的资产,所以古代的文化遗产常常成为两国之间争夺的焦点。
在这方面中日两国之间的争夺已经很长时间了,因为中日各自拥有的古迹和文化传统都非常悠久,因而难免会出现争夺的问题。
比如,在敦煌壁画和钦定佛爷的问题上,中日曾经发生过一些冲突,这些冲突显然加剧了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再次,中日在历史上对于二战的看法也是引发两国矛盾的主要源头之一。
在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了中国,并且在中国境内展开了大规模的暴行。
因为中日开战的原因不同,因此对于这段历史中的责任和所要承担的后果的看法也非常不同。
中国认为日本应该为当初的侵略而承担责任,并且为此赔偿,而日本则认为两国之间已经有足够的和解和协议。
因此,历史上对于二战的看法的巨大分歧也成为了中日矛盾的推手。
总而言之,中日之间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争夺和维护成为了中日之间民族矛盾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矛盾无论如何都无法填补中日关系的巨大鸿沟。
因为只有两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实力的相对平衡才能真正地平衡这些民族关系,而历史和文化遗产应该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交流和合作的媒介和方式,而不应成为民族矛盾不可调和的根源。
双方在历史上的冲突和伤痛成为中日民族矛盾的加剧因素
双方在历史上的冲突和伤痛成为中日民族矛盾的加剧因素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治力量的变化,历史上双方之间的冲突和伤痛不断加剧,成为中日民族矛盾的重要因素。
作为世界上两个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的国家,中日之间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此后,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成为世界上最为紧密的邻国关系之一。
然而,在近代以来的数十年中,中日之间却多次爆发冲突,原因复杂,其中地缘政治影响最为显著。
第一次中日战争是中日之间最为典型的冲突。
19世纪末,中国和日本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影响的侵害。
1894年,日本借口中国在朝鲜的“干涉”而发动了战争。
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迫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还赔偿日本2亿两银子的战争赔款。
这场战争使得日本扩大了在亚洲的势力范围,而中国则开始逐渐被列强区分割和控制。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再次成为中日关系的重要分水岭。
当时,八国联军侵犯中国,其中日本军队对北京城进行了极为残忍和恶劣的行为,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此后,日本乘机大肆侵占中国的经济和领土,在这样的背景下慢慢崛起。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日冲突的又一重要事件。
事变发生后,日本趁机吞并中国东北三省,进一步扩大了其领土和势力范围。
中国则在这场战争中遭受到了惨重损失,使得国家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劣势。
1937年的淞沪会战是中日冲突的第三个重要事件。
战争期间,日本对中国各大城市进行了严重破坏和残杀,对无辜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给中国的社会和民族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创伤和伤害。
在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下,中日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虽然双方都表示过要改善关系,但是历史的伤痕和政治上的分歧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复杂且敏感。
中日关系的改善需要的是日本政府历史认识的改变,需要的是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希望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中日两国可以真正实现和解与发展,好像两个友好邻邦一样共同为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奋斗。
历史遗留问题引发中日民族矛盾
历史遗留问题引发中日民族矛盾20世纪初,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亚洲国家——中国和日本,开始了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逐渐成为了两国关系的主要矛盾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成为了盟国之一,也曾向德国宣战。
然而,在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获得对德租借权15年期限内的享有与德国等同的特权”的二十一条要求。
这一条件不仅得到了盟国的承认,也被美国和英国政府所迫于压力接受。
然而,这一条件实际上意味着中国成为了日本的附庸国之一,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和控制也日益加强。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日本在中国展开了一系列的侵略行为。
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成立了“伪满洲国”。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此外,日本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文化侵略,试图削弱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例如,将中国的东北历史上称为“满洲”,称中国自古以来使用的官话为“北平官话”,这些行为引起了中国人的极大不满。
而这一系列的侵略行为,其背后的思想和观念则是日本国家主义和扩张主义的产物。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日本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革,希望通过强化国家实力和扩张领土来提升国家的地位和声望。
而这一思想则是在日本的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大力弘扬和传承。
在日本的各类教育机构中,都有着明显的授予国家主义和扩张主义思想的倾向。
这些教育体系,就像是一种文化武器,对中国人的思想、信仰、价值观进行了尤其是对普通老百姓进行了影响和稳定。
进入二战后,在中国人民和盟国的共同努力下,日本侵略战争最终被终止。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和矛盾,使得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虽然在战争结束后,日本政府曾经向中国赔偿了一定的赔款和物资,但存在着不少的争议和纷争。
在中国人看来,日本的向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是一场全面的战争,日本必须为其在中国造成的伤害道歉和赔偿。
而在日本人看来,他们只是要求扩展自己的国家领土和利益,与中国的关系并不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矛盾的根源不在历史
姓名:郭奇林
学号:2009010811
2010年中日关系风云变幻,上半年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下半年就是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景象。
①上半年中日首脑交流频繁,贸易往来呈上升趋势,呈现久违的暖春之景,但一切变化莫测,九月突如其来的钓鱼岛撞人事件,中日关系迅速转冷,跌入低点,并且无好转迹象。
从上可以看出中日矛盾丛丛,政治关系很脆弱。
从近几年的中日冲突看,每次爆发冲突好像都与历史有关,比如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事件,篡改教科书等。
所以有人说中日矛盾的的根源在历史矛盾,政治冷淡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
②但历史上的矛盾一定是导致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的根源吗?历史上的遗留问题一定是政治冷淡的根本原因吗?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很多矛盾是有历史上的矛盾决定的吗?
虽然中日历史矛盾经常是中日爆发矛盾的导火索,但它并不是矛盾的根源。
历史上,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但我们很少把这段历史的仇恨加在英法德等国家上;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上唯一一次核战发生在日本广岛和长崎,造成几十万日本人死亡,并且留下长久的辐射,但现在日本比亲近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更亲近美国;德国屠杀了那么多犹太人,但现在很少见到犹太人与德国人发生冲突的事件。
所以我认为历史矛盾并不是现在中日矛盾的根源,根源是中日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国家利益的冲突。
首先从我们中国角度来说,中国在十九世纪之前曾是是世界的最强盛的国家,GDP几乎占全球三分之一。
③但进入现代,中国因闭关锁国而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受尽欺辱。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快速发展。
2010年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又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
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不断上升,并很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中国的实力的增强不可避免地威胁到日本这个亚洲野心勃勃的国家。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迅速成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掠夺资源,成为世界霸主,它悍然发动战争,结果战败。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经济一度快速发展,GDP仅次于美国。
但实际上日本只能说是经济大国,却不是世界大国。
日本一直在谋求从经济大国转为政治大国,最后实现军事大国,从而成为世界霸主。
但现在中国如此迅速的发展让日本害怕。
它不希望中国这个近邻成为世界霸主,所以它就要依靠美国不断制造中日之间的矛盾,联合所谓同样价值观的国家共同遏制中国,而那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和仇恨就是制造冲突最好的材料,日本就经常在这些问题上挑起争端。
历史上的矛盾只是现在冲突的表面,谋求国家根本利益是日本的最终目的。
假如与中国作对对于国家利益没有好处,日本也就不会在历史问题上与中国纠缠。
日本与中国作对对于日本有以下好处:第一,日本与中国相隔很近,两强国不可同时共存。
有一个强大的近邻对于日本没什么好处,日本要想在在亚洲甚至世界有绝对话语权,就必须遏制中国。
日本最终的梦想也应该是称霸世界,所以遏制中国是必须的。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强大对于日本的坏处要远大于好处,所以即使在经济上两国如何亲密如何火热,政治上也不可能真正亲密起来。
第二,美国现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拥有绝对霸主地位,依靠美国来发展是日本最有利最省力的的一种途径。
而中国的崛起就不得不威胁到美国的霸主地位。
美国就必须来遏制中国,日本距中国很近,领土领海矛盾尖锐,历史矛盾很深。
所以日本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枚重要棋子。
日本遏制中国能从美国那里得到很多好处。
所以拿历史上的事来挑起争端是日本一定会做的。
反过来,要日本要帮助中国来对抗美国,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①张智新:《中日关系风云突变转圜无期》
②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当日在此间召开的“东亚合作论坛2005”上说,中日历史观冲突是造成“政冷”局面的主要原因,集中体现在靖国神社和右翼历史教科书问题上。
③孙力舟:《晚清GDP世界第一为何挨打》
在从全世界来看,有些冲突是有历史问题的因素,但很多时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冲突有历史上的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
巴以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民族的因素,也有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
④其中重要是民主和宗教矛盾。
中国和印度的矛盾是领土主权矛盾。
历史上很多根本没有历史问题的国家之间也会爆发矛盾。
中国与韩国历史上并没什么矛盾,但作为美韩联盟的一员,她必须帮助美国来遏制中国。
有些国家有历史矛盾,但有时却很友好,比如日本与美国等。
我们常把日本与德国作对比,德国向遇难的犹太人道歉,而日本却千方百计美化那段历史。
这里面有一些德国与日本信仰方面差异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德国道歉对于国家形象有好无坏,而日本向中国承认那段历史并道歉对于日本弊大于利。
历史只是假象,现在的利益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过: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有以上分析可知,中日矛盾的根源不在历史矛盾,中日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才是决定性因素。
④张淑清:《浅谈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