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古诗原文

合集下载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下面和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其中一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

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

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

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

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

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

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

自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

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

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

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居相位4年。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

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

(完整版)杨万里的诗悯农拼音

(完整版)杨万里的诗悯农拼音

杨万里的诗悯农拼音《悯农》是宋代杨万里的作品,诗中借闰年比平年时间长来表达农民对歉收 饥馑的无奈和悲凉。

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 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杨万里的诗悯农拼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mǐn nóng 《悯农》sòng yáng wàn lǐ 宋 杨万里 dào yún bù yǔ bù duō huáng, qiáo mài kōng huā zǎo zhuó shuāng.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yǐ fēn rěn jī dù cán suì, gèng kān suì lǐ rùn tiān cháng.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注释】悯农:同情农民。

悯,怜悯,同情。

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积大。

黄:成熟。

荞(qiáo)麦:荞麦,顶花生长的一种早熟的粮食作物,叶心形,互生;花 散穗状,白色*;果实近三棱锥形,果皮灰黑色*,磨成的面粉为白色*,可食。

空花:是指无实之花,即光开花没结果。

着(zháo):受到。

已分:早就料知。

分,料想,料到。

更堪:即更哪堪,哪里又经得起或经受得了。

闰:即闰月。

闰月,闰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个月。

【古诗今译】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 的日子就更长了。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 年-1206 年),字廷秀,号诚斋。

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 县黄桥镇湴塘村)。

南宋大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进士。

悯农的诗句 古诗

悯农的诗句 古诗

悯农的诗句古诗《悯农》其二 - 唐代·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咏田家 / 伤田家 - 唐代·聂夷中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悯农》其一 - 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观刈麦 - 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杜鹃花 - 唐代·方干未问移栽日,先愁落地时。

疏中从间叶,密处莫烧枝。

郢客教谁探,胡蜂是自知。

周回两三步,常有醉乡期。

系乐府十二首·贫妇词 - 唐代·元结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

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凄。

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麑。

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

出门望山泽,回头心复迷。

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

悯农二首 - 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贻曹郎中 - 唐代·张蠙所作高前古,封章自曲台。

细看明主意,终用出人才。

省印寻僧锁,书楼领鹤开。

南山有旧友,时向白云来。

陶者 - 宋代·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吴兴杂诗 - 清代·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农家 - 唐代·颜仁郁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观田家 - 唐代·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二年级悯农古诗

二年级悯农古诗

二年级悯农古诗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其中一首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农民们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然而,尽管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地,但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却仍然无法摆脱贫困的同情和关注。

另一首《悯农》是宋代杨万里所作,内容为:
稻田水入秋,贫家独无收。

负薪老翁往,易米新妇愁。

不为无家归,其奈有身留。

他日相逢处,萧萧两鬓秋。

这首诗描绘了因久旱无雨,稻田缺水,秧苗大半枯死,贫家因此无米下锅的悲惨情景。

老翁负薪换米,新妇因愁而泣,表现出农民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悯农》小学一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一等奖

《悯农》小学一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一等奖

《悯农》小学一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一等奖1、《悯农》小学一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悯农》小学一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禾、日、午、下、土、中”这6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汗、谁、知、盘、粒、辛、苦”的读音。

2、理解每行诗的意思和全诗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内容。

(二)能力教学点: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生字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看图,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懂得农民劳动的.艰辛,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爱惜粮食。

实践和创新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理解古诗内容,学习生字。

难点: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解决办法:教师要通过范读,领读,指导学生读好古诗,结合看图,体会诗意。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习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进行猜字、抢读、找朋友的游戏。

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借助拼音读熟课文,理解字、词意思,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练习背诵。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分析字形、学习生字,并练习默写古诗。

(二)整体感知这篇课文是一首古诗,全诗共4行,两句,有两幅插图,第一句讲农民头顶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第二句讲看到农民辛苦劳动后的感想:粮食来之不易,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艰辛劳动之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古诗《悯农》及解释篇1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作者简介: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2023年《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年《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年《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2023年《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1悯农二首·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空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大民空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空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空“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空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空巨大贡献和无穷空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空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大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空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空大民以他们空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而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空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洞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空:“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空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空,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洞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空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大夫犹饿死”空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空印象。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空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空形象和深刻空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古诗悯农·老天不悯农翻译赏析

古诗悯农·老天不悯农翻译赏析

古诗悯农·老天不悯农翻译赏析
《悯农·老天不悯农》作者为宋朝诗人杨万里。

其古诗全文如下:老天不悯农,遍地起黄风。

无云难下雨,百姓少收成。

【赏析】
此诗四句皆因果顺承。

首句“老天不悯农”以拟人化手法突显天公无情。

次句由“老天不悯农,引出“遍地起黄风”。

三句“无云难下雨”写黄风将云吹走,故致天旱无雨。

末句写天旱无雨的结果:“百姓少收成”,从而引出全诗主题。

全诗明白如话,气韵深沉,于朴实铺叙中显出对民生艰难的悲悯。

作之似娓娓道来,读之则如泣如诉.怆然于胸。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

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

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悯农》是宋朝文学家、诗人杨万里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原作】悯农——[宋]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二、【注释】悯农:同情农民。

悯,怜悯,同情。

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积大。

黄:成熟。

荞(qiáo)麦:荞麦,顶花生长的一种早熟的粮食作物,叶心形,互生;花散穗状,白色;果实近三棱锥形,果皮灰黑色,磨成的面粉为白色,可食。

空花:是指无实之花,即光开花没结果。

着(zháo):受到。

已分:早就料知。

分,料想,料到。

更堪:即更哪堪,哪里又经得起或经受得了。

闰:即闰月。

闰月,闰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个月。

三、【古诗今译】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四、【赏析】杨万里(1127~1206),宋代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宝谟阁学士。

他力主抗金,刚直敢言,后因忤权相韩某,罢官居家十五年,忧愤而死。

他的诗同情民疾,构思新颖,感受别致,语言生动活泼而富有风趣。

他的诗歌今存四千二百多首。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杨万里由临安(今浙江杭州)暂返故乡吉水,这首诗作于这年冬天。

这一年天旱且又早霜,收成不好,偏又赶上这年闰十一月,因此才诗中才有“闰添长”之语。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稻”字后边附着一“云”字,说明了稻田面积之大。

“不多黄”,意思是说,绝大部分都没成熟,即收成极为不好。

悯农二首古诗内容及翻译

悯农二首古诗内容及翻译

悯农二首古诗内容及翻译1、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赏析: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

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

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

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

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

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

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农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诗人在抒发感慨。

盘,盘子,这里指碗。

餐,指饭食。

皆,都。

意思说: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借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吗?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

悯农·锄禾日当午

悯农·锄禾日当午

【悯农·锄禾日当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象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1、《悯农》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3、常见翻译版本:____________________4、诗歌赏析的重点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5、对诗歌社会意义的探讨:____________________11 《悯农》简介111 《悯农》是一首反映农民劳作辛苦和粮食来之不易的古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

112 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农民辛勤耕耘的场景,引发了人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粮食的珍惜之情。

12 《悯农》作者121 《悯农》二首的作者是李绅。

李绅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

13 诗歌原文131 《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4 常见翻译版本141 其一翻译: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142 其二翻译: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15 诗歌赏析的重点方面151 语言简洁生动1511 诗人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困苦。

1512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仅用十个字就展现了春种秋收的农业生产过程。

152 对比手法的运用1521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形成鲜明对比,田地丰收却仍有农民饿死,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1522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将人们日常的饮食与农民的劳作相对比,提醒人们珍惜粮食。

153 情感真挚深沉1531 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诗中自然流露。

1532 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农民生活的悲惨和社会制度的缺陷。

16 对诗歌社会意义的探讨161 教育意义1611 教导人们珍惜劳动成果,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二首·其二》译文
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终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状况形成鲜亮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
第 2 页 共 12 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 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劝说力。尤其是把粒
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样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 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 很清晰,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
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理。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照旧在田里劳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也许是人人习见,
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 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索一些问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简介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 绘了处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 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 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终以“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怜悯之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