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复习资料(1)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1)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1)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一、单选题1、政策工具本身是(C)的。

A.一元B.单一C.多元D.复杂2、古德诺(Goodnow)认为,国家和地方利益矛盾,(C)可能导致国家解体或集权政府。

A.利益分配B.权力分配C.权利分配D.资源分配3、解决国家和地方的矛盾的方法是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A)的范围。

A.意志表达B.利益表达C.呼声表达D.情感表达4、利益集团最早出现于(B)世纪末的北美13州。

A.16B.18C.19D.205、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B)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A.政治体制外B.政治体制内C.政治体制内外D.政治体制之间6、政策环境是政策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政策活动的(B)客观因素的总和。

A.内部B.外部C.内外部D.所有7、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是指(C)。

A.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B.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C.没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D.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8、政府过程实质上即(C)政策过程。

A.执行B.监督C.公共D.评估9、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C)。

A.主体B.客体C.中介D.环境10、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C)的追求。

A.精神B.公开C.利益D.公正11. Path Dependence 是指(C)。

A.制度依赖B.习惯依赖C.路径依赖D.心里依赖12. public choice theory是指(C)。

A.社会选择B.自我选择C.公共选择D.生态选择13.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A)。

A.政策科学运动B.社会科学运动C.自然科学运动D.工程科学运动14. 行政决策目标的特征不包括(D )。

A.可行B.合理C.科学D.人治15. Inter Market意为(B)。

A.外部市场B.内部市场C.国内市场D.国外市场二、多选题1、公共政策评估具有(ABCD)。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
第四章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间接主体: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2)客体:(a)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b)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1)信息子系统: 2)咨询子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功能和作用:(a)提供预测研究;(b)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c)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d)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e)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
上下来去决策模型 是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
构建决策模型须借助于两种资源:第一是理论,特别是认识论和历史理论;第二是公共政策的经验认识
科学的第一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第二个品格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决策子系统:是中枢系统。基本特征:权威性和主导性。功能和作用:(a)确认政策问题;(b)明确政策目标;(c)组织政策方案设计;(d)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
执行子系统的功能:(a)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b)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c)总结执行情况。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1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看;2.从客观和主观的视角看.
公共问题的分析方法: (1).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包括饱和抽样,诱导性提问和边界估计.(2).多角度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系统的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问题办法的分析方法,包括个人角度,组织角度,技术角度.(3).类别分析法,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包括五项原则,即实质的相关性,穷尽性,相互排斥性,一致性和层次分明性.(4).原因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5).类比分析法,是旨在从类似的问题确认中推导出某种问题的成因,特质与类别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人的类比,直接类比,符号类比和想象类比.(6).头脑风暴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包括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和意见排序几个阶段.(7).假设分析法,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理论假设创造性的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包括确定厉害关系人,呈现假设,评比假设,汇集假设,综合假设几个阶段.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Ch1.公共政策学●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

(3)调控功能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

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4)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分类(了解)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理论模型A**过程模型(P235):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B渐进模型: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1.公共政策的主体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2.公共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显著区别在于支付费用的主体差别。

2、有限理性模型追求的目标:决策追求满意解。

3、精英理论模型:政策是精英们价值偏好的反映基本观点:(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制定。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

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3)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公共政策的变化一定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6)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

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4、团体理论模型的缺陷:过分扩大团体的作用,低估政策制定者作用。

5、政策主体官方决策者:(1)立法机关(2)行政决策机关(3)行政执行机关(4)法院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政党(3)公民个人(4)大众传媒(5)思想库6、政策议程的内外触发机制:(1)内在触法机制:①自然灾害;②经济灾难;③技术突破;④生态变迁;⑤社会变迁(2)外在触发机制:①战争行动;②地区与国际冲突;③经济对抗;④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7、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中权力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对某一社会情况的关注程度及其看法态度,有时候能够把某一社会情况直接推上社会问题的舞台。

(2)社会问题的两种类型:①过失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

②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公共政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2、公共政策学是这么一门学科,他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研究法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期固有的规律,行成系统性知识,并用这种知识进行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3、公共政策是指公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4、政策一般是指从无数具体的个别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5、对政策系统的研究者来说有四个突出问题应予以重视:①、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②、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③、公共政策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④、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1线性结构2职能结构3线性——参谋结构。

6、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1)线性结构;(2)职能结构;(3)线性——参谋结构(4)矩阵结构。

7、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思的贡献:亚当·斯密:(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1776年发表《国富论》,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发展为一种完整的体系。

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三方面:①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经济政策。

②他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③在研究方法上,以经济人的利己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贡献:①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的发展阶段的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总路线、总纲领)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1)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既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峻的批判,又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

3、克劳塞维茨的贡献: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他认为要取得相对的优势,即在决定性地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就往往必须准确地选定决定性地点并使自己的军队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有决心为了主要的东西而不惜牺牲次要的东西。

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马克思的贡献: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1要达到真正的政策方案多重化的要求,使政策方案的设计合理,就要求所设计的多重方案彼此独立。

2由一定数目的专家学者或者利益相关者,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称为头脑风暴法。

3农业政策、工业政策、预算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都属于经济政策。

4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5实行委员会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瑞士.6科珀等学者认为,动员模型通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

7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8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的学者是伊斯顿.9科珀等学者认为,外在创始模型通常出现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

10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经验、直观为主的政策评估方法逐渐演进的方向是以技术计量和价值选择为主。

11政策抉择前期的第一个环节是政策论证。

12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属于公共政策层次中的政策一般。

13公共政策评估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作出评估结论。

14公共政策对象具有的特点有:政策规定性、受动性、主观差异性。

15政策执行研究经历了三代发展路径。

其中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被称为向后推进策略。

16政策抉择的第三个环节是政策采纳。

17政策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被称作政策效率.18政策持续的一个可能的消极后果是政策僵化.19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的内容有:社会公正、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0最早提出“政策分析"概念的学者是林德布洛姆。

21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22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渐进性的。

23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所构建的政策执行模型是互适模型。

24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包括: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措施、政策主体和客体.25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包括: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问题的察觉、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公共政策的个案研究的证据来源包括:文献、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物理人工制品。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概论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概论

各章重点问题提示第一章导论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二、对全社会的利益作权威性分配1、对戴维·伊斯顿定义的分析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思想,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价值分配;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

我们认为,为避免对“价值”一词过于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

具体地说,政府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

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实行权威性的利益分配。

这也是我们前面主张的,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的理由。

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不同的另一点是,我们认为公共政策的功能绝不仅限于分配上。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从社会公共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材料名词解释部份1、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采用匿名和反复函询的调查方式,拟定调查问卷并提供背景材料,经过几轮的征询与反馈后使各种不同的意见渐趋一致,最后把这些意见汇总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果,供决策参考。

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采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靠的分析方法。

2、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Method)又称智力激励法、 BS 法、自由思量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 ·奥斯本于 1939 年首次提出、 1953 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

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者激发创新设想3、结构适中(优良)问题:是指那些包含一个或者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有限数量备选方案的问题4、政策僵化: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执行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与妨碍,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5、政策目标:公共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殊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6、政策合法化: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7、定性分析方法:在缺乏历史数据的条件下,利用专家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主要应用于宏观的、战略的、长期的、总体的和综合的分析,往往是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分析。

8、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

显著特征之一是,数学、统计学知识的大量运用。

9、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一种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审查、研究并对相关机构提出政策前景预测和行动建议的活动。

或者更具体地说,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就问题构建、未来预测、行动建议、实施监控、执行评价展开分析,并创造相关的知识成果。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政策分析”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提出。

2、作为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15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4、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⑴公共政策:具体的个别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实践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某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⑵政策系统: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⑶政策过程:5、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丛书概念。

边际概念是指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十分发达的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7、古代中国重视政策研究的原因:中国古代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我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让学业优良者踏上了“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8、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的原因:古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太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只管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的解释往往是从权威和哲学的原则出发。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资料1.公共政策产生在什么年代?20世纪50年代。

“政策科学”的概念,主要是由美国政治科学家H.D.拉斯韦尔提出的。

1951年拉斯韦尔与D.勒纳合编了《政策科学》一书,首次对政策科学的基本范畴与方法等内容做出来了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

2.伊斯顿的定义是什么?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此它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个定义包含了四层内容:(1)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2)分配的内容是价值(3)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4)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需要特别说明,西方学者提出的“价值”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包括实物、资金,还包括权利、荣誉、服务等等有价值的东西”。

价值≠货币。

3.公共政策的定义。

1.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4.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政策环境)内涵:所谓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对公共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此皆可归为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划分为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两类。

一般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进一部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

工作环境是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

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

(1)经济环境(2)政治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国际环境。

5.公共政策问题。

1.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

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

2.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

3.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

4.团体的活动与力量。

5.政府的必要行动。

6.目标群体政策针对什么人,什么人就是目标群体。

7.政策实验政策实验是一项新政策在正式推广之前,根据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适用范围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局部地区、范围或群体,使用较少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试行政策的方法。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导论一、名词解释元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其基本功能在于如何正确的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执行、评估、分析公共政策。

基本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指导国家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工作而制定实施的行动准则,是用以指导部门政策的主导性政策。

具体政策:亦指部门政策,主要指针对具体的公共政策做出的政策规定。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政策客体:公共社会问题只有列入政府议事议程,涉及到社会上相当多的人的利益的社会问题才是公共政策客体。

政策环境: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即指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变化的因素都是政策环境。

政策议程:政策问题或政策机构的行动计划过程,它提供了一条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过程的渠道和一条给与考虑的事项。

政策问题: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政策规划:是政府针对现实某些政策问题,在未来可能演变成的情形,系统地制定一套解决预案的过程。

即是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政策执行: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资源的混合:指的是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交织在一起,很难分清某项资源的支出究竟应该属于哪一个政策,或每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

政策的重叠:指的是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定并执行各自的政策。

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与方式。

有限理性模型:即满意准则,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C、林布隆 D、科臣 2、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A ) A、公共责任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3、( C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 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 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管理 B、强制 C、管制 D、限制 4、首选的政策工具是( B ) A、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 C ) A、政策效率 B、政策社会效益
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5、(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政策问题 B.政策议程 C.政策目标 D.政策对象 二、多项选择题 1、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 ( BCD )。 A、结构平衡 B、结构优良 C、结构适度 D、结构不良 2、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 ABCD ) 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B、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3、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 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ABCD ) A、政治领导者 B、危机事件 C、抗议活动 D、传媒曝光
C.影响并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D.处于同一个组织之中 5. 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 AB )。 A.官方决策者 B.非官方决策者 C.企业 D.核心主体 第三章公共政策客体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 A ) A.社会问题 B.公共问题 C.集体问题 D.个人问题 2.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 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B )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 D.德罗尔 3.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 C ) A.全球性 B.突发性 C.多样性 D.复杂动态性 4.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B) 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 D.政策目标 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 ) A.社会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汇总(1)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汇总(1)

一、单项选择题1. 最早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的学者是(A.拉斯韦尔)。

2. 秉持“英雄史观”的观点在公共政策学上属于(B.精英理论模型)。

3.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是(C.决断子系统)4.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B.政策议程的建立)。

5.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惟一途径是(B.政策执行)6.首次提出“政策分析”这个概念的学者是(D.林德布洛姆)。

7.“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的(B.基本政策)。

8.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的模型是(A.系统模型)。

9.在当今社会中,被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是(C.大众传播媒介)10.政策咨询机构的职责主要在于(A.“谋”)。

11. 政策规划的核心环节是(B.政策方案设计)。

12.政策方案在向上层层禀报的过程中,在一定层次上有可能根据需要进行合议审批。

这种行政审批形式是指(C.禀议合议结合制)。

13.“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途径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是要求政策的(D.明晰性)。

14.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B.政策执行效果)。

15.政策执行后对客体所产生的影响或结果进行的评估。

这一评估是指(A.效果评估)。

16.判断政策价值的基本手段是(C.政策评估)。

17.监控的根本目的是(B.保障系统目标的实现)。

18.通过视察、检查和组成针对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而对政府各部门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组织机构是(A.立法机关)。

19.在政策客体的立体运行层面上,政策过程的起点是(B.社会公共问题)。

20.一般被认为是公共政策动态运行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其他几个步骤的前提和基础的是(B.对政策问题的认定)。

21.美国总统制是一种最典型的(A.首长制)。

22.政策法律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A.立法过程)。

23.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的理论是(D.交易理论)。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考试总复习资料1.1951年拉斯韦尔与勒纳两位美国编写《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该书首次提出“政策科学”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拉斯韦尔是公共政策学的创始者,编有《政策方向》第一次对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发展方向做了论述。

2.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政策研究+政策分析3.公共政策学内涵:1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2具有准科学的特征3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

4.哪类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的是组织而非个人的决策行为2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3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4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被称为非政府组织。

5.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的公共政策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3政策一般6.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7.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8.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有四种类型:1线性结构2职能结构3线性—参谋结构4矩阵结构9.研究获得第一手的用于定性研究的政策资料,常有方法:1无结构访谈法2实地观察法3非参与观察法4参与观察法10.二手资料的收集1内容分析法2二次分析法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11.公共政策研究常用的方法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已成为公共政策的基础性方法)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法12.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次级概念(系统议程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子概念)和边际概念13.古代没有发展成为公共政策学主要是因为1古代政法体制2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没显露3参与决策的人少且过程“黑箱”运作。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资料

第一讲公共政策、政策科学、政策周期一、为什么研究公共政策随着科技和交通的发展,社会越来越相互依存,流动性越来越大,我们需要对公共政策问题有更多的认识。

我们可以在国家、省市、地方和社区层面都发现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如今日益重要,原因如下:1、从科学角度看,更好地理解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制定更好的政策,从而达致“良好的政府”。

2、从政治角度看,公共政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哪个地方的政府能有效地减缓公共政策问题,那个政客/议员真正代表公共利益。

3、从实际的角度看,一个人理解了公共政策过程就可以知道如何去影响公共政策。

二、什么是政策,政策有什么属性政策可以用来指一种明显的取向/倾向(“我们实行政务公开政策”)政策可以用来标识一种正常行为(“公司的政策是尽可能从本地供应商购买”)政策可以用来指一种具体的承诺(“一项政策决定指出模拟传输将在2010年前被数码传送取代”)政策可以用来指价值观的陈述(“诚实是最好的政策”)政策的属性是:秩序、权威和知识。

首先,政策与秩序相关。

政策意味着制度/秩序和和谐其次,政策建基于权威。

政策意味着它的到了某位有权威的决策者的认可。

第三,政策意味着知识。

政策并不存在于真空,而是与某一认可的实践领域相关,这就意味着知识。

政策知识可以细分成不同的功能领域,如教育政策、交通政策等。

三、什么是公共政策、盖·彼得斯(1999),“简而言之,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活动的总和,不管是政府直接进行的还是通过代理人进行的,这些活动都对老百姓的生活有影响。

”综观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政策的某些属性1、政策是以“公众”的名义制定的2、政策通常是由政府制定或发起的3、政策是由公共或私人主体来解释和执行的4、政策是政府所打算做的东西5、政策也可能是政府所不想做的东西6、很难在公共政策的精确定义上形成共识。

7、公共政策制定是众人之事,因为它对人和利益的影响比私人决定大的多。

8、公共政策非常重要,虽然有时它极富争议性和令人沮丧。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一)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一)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一)一、单选1.【单选题】最早提出“政策分析”概念的学者是A 拉斯韦尔B 德洛尔C 林德布洛姆D 西蒙•我的答案:D正确答案:C.2、【单选题】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A 公共组织B 公共政策C 社会伦理D 公共秩序•我的答案:B正确答案:B3.【单选题】从广义上将公共政策界定为政府机构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是A 伊斯顿B 拉斯韦尔C 艾斯顿D 克鲁斯克•我的答案:B正确答案:C4.【单选题】在政策的类型中,被认为是“政策的政策”的是A 元政策B 基本政策C 部门政策D 一般政策•我的答案:D正确答案:A5.【单选题】邓小平关于在中国建立股票市场的决策,在初始阶段就属于A 竞争型决策B 风险性决策C 鼓励性决策D 零和博弈政策•我的答案:A正确答案:B• 6.【单选题】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A 利益集团B 公民个人C 大众传媒D 代议机关•我的答案:D正确答案:D•7.【单选题】在政策支持系统中,被称为政策系统的“思想库”、“智囊”、“外脑”系统的是A 信息传播系统B 政策咨询系统C 政策监控系统D 政策评估系统•我的答案:A正确答案:B8.【单选题】决策者有限理性命题的提出者是A 西蒙B 林德布洛姆C 贝塔朗菲D 戴维·杜鲁门•我的答案:B正确答案:A9.【单选题】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公共问题B 社会实践问题C 公共政策问题D 私人问题•我的答案:C正确答案:A10.【单选题】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

是政策问题分类中的A 结构优良问题B 结构适度问题C 结构不良问题D 地方性问题•我的答案:A正确答案:B11.【单选题】提出三源流模型的学者是A 尼尔森B 埃尔德C 科珀D 金登•我的答案:A正确答案:D12.【单选题】政策问题认定之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A 确定政策目标B 政策移植C 政策论证D 政策方案评估•我的答案:D正确答案:A13.【单选题】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称为A 政策设计B 政策论证C 政策规划D 政策制定•我的答案:D正确答案:C14.【单选题】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是A 政策制定B 政策执行C 政策监控D 政策评估•我的答案:D正确答案:B15.【单选题】美国学者雷恩和米特尔提出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是A 系统模型B 互适模型C 循环模型D 博弈模型•我的答案:A正确答案:A16.【单选题】公共政策评估的核心概念是A 政策产出B 政策影响C 政策结果D 政策监控•我的答案:C正确答案:C•8-P355公共政策评估须以“政策结果”为核心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地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

公地悲剧是哈丁于1968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公地悲剧》中提出的。

哈丁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

这就是悲剧的所在。

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

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有限理性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

这并不是因为决策者头脑糊涂,一个富有理性的人,如果能够同样顺利求优的话,就不会止步于满意;如果能够做到最好,就不会安于次好或比较好。

但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群体狂想症在决策小组中存在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

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布里丹毛驴效应从决策思维的角度来说,当几种选择方案具有同等的吸引力时,它本应当是最容易作出决定的。

因为无论选中哪一个都会带来愉快的结果。

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决定又如此艰难呢?问题就在于决策者不得不放弃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一般来说,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将获得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减;而一旦要放弃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增,选择的烦恼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霍布森选择:没有选择的选择霍布森选择其实就等于告诉顾客不能挑选,所以,意思是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邦尼人定定律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

人不是静止的物,而是方向不同的能量,相互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

邦尼人定定律首先反映在合作者之间的负面作用上。

这种负面作用一方面表现在相互推诿上,另一方面表现在相互掣肘上。

邦尼人定定律其次强调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合作产生力量,协调是提高合作效率的不二法门。

法益均衡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利益造成不利的影响,行政权力的行驶除了有法律依据这一前提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公民侵害最小的方式进行,即把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

证实偏差当人们确立某一个信念或观点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他们有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观点)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否定这个信念(观点)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资源)设法贬低和攻击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差别原则:最少受惠者最多得益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主要取决于这个社会中生活处境最差的那一部分人。

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性可以存在,但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最大限度地使先天有利条件最少的那部分人受益,只有如此,他们才可能服从和接受这种社会差别的存在。

公共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以什么为标准,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这种行为的引导必然对人的观念变化带来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变革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人的观念变化在这一阶段有着强烈的动机需求。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政策直接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入,必然对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带来影响,起到了农村经济政策间接导向的作用。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从作用结果看,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所谓正向功能是指政策对事物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体现了公共政策与事物发展规律的协调一致。

(所谓负向功能是指对事物发展方向的错误指导,表现了公共政策与事物发展规律的冲突和矛盾)2.管制功能为避免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功能。

这种功能往往通过政策的有关条文规定明确地加以表现,通常采取两种途径达到这一目标。

(1)积极性管制。

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正激励原则,即对某种行为加以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以刺激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从而达到减少其反向行为的目的。

(2)消极性管制。

政策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负奖励原则,即对某种行为加以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惩罚,以抑制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从而达到有效管制的目的。

3.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关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方面。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而且表现在阶段性的特征,利益的差别使冲突不可避免。

为了平衡这种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重要管理手段的公共政策需要承担起调控社会利益关系的重任。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人的利益需要时不同的,而社会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政策对利益的分配不能从中获取利益或损失了原有的利益。

政策的这种利益分配功能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公平政策应如何体现社会公平p48绝对公平恐怕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实现绝对公平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却是可能的,而共识的形成往往需要政策制定者的必要解释。

他们应该告诉人们,现行政策的公平依据的是哪一条标准和理由,这些是不难做到的。

政策制定者的解释如果能够获得公众最大的认同,就算是达到了最大可能的公平。

(百度)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中体现,即分配与公平。

把维护社会公平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健全的制度保障社会公义。

目标群体为什么会对某种政策产生认同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通常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所谓社会政治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对国家、政党、制度、权威、意识形态、权利义务的认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遵纪守法、拥护社会制度等)。

任何国家都会设法通过家庭、教育、传媒等渠道促成人们的政治社会化。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政策往往会对目标群体思想和行为的改变提出一定的要求,其变化幅度的大小早很大程度上影响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接受和服从。

时间的塑造和历史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想快速改变这些习惯模式是极为困难的。

3.对公平过程的看法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公平过程理论,当人们确认程序的公正性之后,他们甚至能够接受这个程序带给自己的不利结果。

所以真正把程序做公平了,事情就好办多了。

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目标群体对某项政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利益得失的判断。

如果他们认为接受此项政策比不接受此项政策所受的损失要大,就会采取抵制的态度。

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虽然人是经济人,但也是社会人,他们不仅会从成本和收益角度考虑问题,而且还会从整体和大局角度进行判断。

如果他们认为某项政策从整体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是照顾大局的,那么即使牺牲一些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他们往往也能够顾全大局,从长远考虑,接受和服从该项政策。

6.避免受到惩罚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没有强制力做依托,政策就难以得到贯彻执行。

作为利益分配与调节杠杆的公共政策,不可避免的会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如果没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他们很可能就会去做违背政策的事情,人们有时候会因为畏惧惩罚而接受和遵从政策。

7.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变化。

一项最初不受欢迎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理解并接受;一项最初深受拥护的政策中可能逐渐被人们认清并抵制。

目标群体为什么会对某项政策产生抗拒心理目标群体之所以产生政策认同障碍,,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合法性危机合法性危机的典型表现就是被统治者视为“合法”事物反被统治者认为“非法”,这种民众与政府权威之间的冲突无疑会导致合法性基础的动摇。

一旦出现合法性危机,作为政府权威“代言人”的公共政策自然会在目标群体中产生认同障碍。

2.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倘若人们缺乏必要的相互信任,社会运行成本必然会大幅度增加。

对目标群体而言,对政策执行者的不信任会通过态度泛化机制向其传递的政策信息投射,即所谓的“爱屋及乌,恨屋及乌”。

3.社会心理负担过大社会心理承受力主要是指公众心理对社会刺激所能接受的程度,更多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变革和政策措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反应程度,即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

理解能力:越是理解的内容,越能够被接受,其与心理承受力成正比关系。

应激能力:面临突发和意外情况时的情绪自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耐压能力:亦称挫折忍耐能力,具有明显的弹性特征。

平衡能力:情感上不能接受,但理智上可以接受,沟通中的消极反应在行为中得到补偿,这种心理的平衡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政策变革如果超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政策认同障碍必然会出现,即所谓不能承受之重。

4.政策自身存在缺陷政策自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从而使政策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公众质疑。

精英主义有哪些基本观点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

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3.从被统治者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者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在非精英阶层中,只有那些能够接受精英阶层共同观念的人才可能被允许进入统治精英的行列。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

比如在美国,精英集团在私有财产、有限政府、个人自由等所谓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观点完全一致。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公共政策的变化一定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6.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

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公民个人如何推动政策议程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而引发的。

将自己的问题告知公众和媒体,或将与之有类似看法的人组织起来,掀起一场群众运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抗议,或以正当形式展开对话并提交政策议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