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及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诊疗指南
一、定义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 )是指因骨质疏松导致脊柱椎体发生变形或碎裂。
二、病因
(1)骨质疏松。
年龄增大、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等因素使椎体骨质减弱,容易发生压缩性变形。
(2)创伤。
轻微撞击或过重负重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椎体发生压缩骨折。
三、分类
(1)症状性骨折:有明显症状如腰背疼痛。
(2)无症状骨折:即早期线检查可见骨折影,但无明显症状。
四、诊断
(1)线检查:早期线可能未见变化,脊柱线3个月后可见骨质减毁或重建征象。
(2)检查:灵敏度高,能更清晰显示骨折部位变形程度。
(3)检查:对软组织损伤显示明显,但诊断骨折主要依赖线和。
五、治疗原则
(1)缓解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2)预防进一步骨折。
(3)恢复脊柱力量和功能。
六、治疗方法
(1)针对症状进行:外用止痛药、物理治疗等。
(2)治疗骨质疏松:钙剂、骨密度影响药等。
(3)严重病例外科减压或钉固定术。
(4)随访线监测治疗效果。
以上内容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初步参考。
具体应视个案进行个体化处理。
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药物治疗

• 该部位是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处,为解剖薄弱处 ,一旦遭受外力,容易发生骨折。
• 在中老年,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随着年龄增 加,逐步上升其与高龄及女性绝经后的骨质疏松 相关。
• 对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多采用锁定加压钢板(LCP )内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钉板系统内固定术
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 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症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 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 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 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 疾病。
WHO: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 低骨量 正常骨量
-4.0 -3.5 -3.0 -2.5 -2.0 -1.5 -1.0 -0.5 0
『骨质疏松症』危害:
➢ 骨折后行动不便
有一半的病人会因股骨骨折而导致行动不便, 需要别人照顾。
➢ 脊椎疼痛及变形
驼背除令外形不美外, 还会妨碍肺部扩张, 加速肺功能衰退。
• 死亡!!!
哪些人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妇女绝经过早 遗传因素 体形瘦小 钙质不足 缺乏运动 吸烟、酗酒
哪些人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骨折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 行术
髋部骨折
• 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人,致畸、 致残率高,康复过程慢,病死率高,常并 发其它内脏器官或系统疾病。
• 卧床制动后加速骨质疏松。 • 骨折前就卧床的患者及情况差的患者不建
议手术。 • 手术包括: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等。
股骨颈骨折
• 老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高,股骨头坏死 率高,若移位不明显,经牵引复位后可采 用三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若内固定疗效 不确切,可考虑关节置换。对于高龄老年 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应该把股骨头置换 作为首选。
骨质疏松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治疗原则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降低、骨质变薄、骨骼易碎等症状。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也有一些年轻人会患上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治疗原则是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多种手段来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的风险。
药物治疗是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雌激素、钙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等。
雌激素是一种能够促进骨形成的激素,可以有效地提高骨密度。
但是,由于雌激素会增加患乳腺癌、子宫癌等疾病的风险,因此只适用于绝经后妇女。
钙剂和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它们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骨密度。
双磷酸盐是一种能够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可以减缓骨质疏松的进展。
除了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也是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饮食中富含钙、维生素D、蛋白质等营养素可以促进骨形成,从而提高骨密度。
建议患者多食用牛奶、豆制品、鱼类等富含钙和维生素D 的食物,同时减少摄入咖啡、酒精等会影响钙吸收的食物。
运动锻炼也是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骨形成,提高骨密度。
建议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运动方式,如散步、跳绳、举重等。
但是,患者在进行运动锻炼时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跌倒等危险行为,以免造成骨折等意外伤害。
除了上述治疗手段,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如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避免抽烟等不良习惯。
此外,患者还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及接受医生的定期随访和治疗。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但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的风险。
患者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接受医生的定期随访和治疗,以保持骨骼健康。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治进展

迥jE医药兰Q塑生12旦筮≥!鲞筮丝期望!匦丛型堡!!』!坠里堂:至Q塑,!型!!里璺竺堕!:丝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治进展魏培健支忠继邸军【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58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86(2009)24—3417—03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OP最严重的后果,属脆性骨折,由于骨强度下降,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一般轻微暴力可造成的骨折。
此类骨折属完全性骨折,在老年人中常见,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影响其生活质量,致残率、致死率均显著增高,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目前我国正逐渐走向老龄化社会的阶段,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
本文将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治进展作以下综述。
l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1.1OP的危险因素,人种的差异(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的危险高于黑人)及遗传因素¨。
、老龄化、女性绝经¨1;低出生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或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缺少阳光照射、饮食中钙或维生素D缺乏、同时合并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泌乳素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结缔组织疾病、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慢性肝脏病、器官移植术后等)或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肝素、抗惊厥药、抗癌药、含铝抗酸剂等)。
1.2外伤暴力史和既往骨折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好发部位为脊柱、髋部和尺挠骨,长骨的骨折多有轻微暴力史,而椎体的骨折可由于身体自身的重力因素所导致,不一定有外加的暴力因素。
既往有过脆性骨折史(尤其是50岁以后)对于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有蓖要价值,它代表着骨骼本身质与量的下降以及存在着骨骼系统以外的骨折危险因素,如体能的下降、营养不良、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能力下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等,这些患者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高p。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罗先正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随着杜会入口老年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严重的后果是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量减少,骨结构退化,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日常生活或轻微创伤就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
临床上,最常见的骨质疏松骨折部位为脊柱、髋部及桡骨远端。
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如肱骨近端、胫骨近、远端骨折。
脊柱骨折多发生在椎体,无明显外伤史或轻微外伤,如平地跌倒等。
与年青人非骨质疏松性骨折不同。
后者骨折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暴力损伤,有明显外伤史。
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降低生存期的生活质量,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增加经济负担。
如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严重时可出现剧烈腰背疼痛,影响呼吸循环功能的驼背畸形,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由于畸形、疼痛引起的心理障碍,可使患者出现抑郁,甚至萌发自杀意念。
骨折多发生在T。
与L。
之间,以胸腰椎最为常见。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发生,提示全身骨微结构的退变。
骨强度的下降,新的椎体骨折及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将增加25%~50%。
因此,能否减少新的椎体骨折发争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评定标准。
髋部骨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骨折后第一年的病死率为20%,1/3患者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庭护理,不足1/3的患者能恢复剑骨折前的生活质量。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及进展1临床表现①一般表现:可出现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也可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或表现为原有疼痛加重。
功能障碍也可很轻微,甚至患肢仍可活动。
②特有表现:可出现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但iN床上也有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③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可出现身高变矮、脊柱侧凸或驼背畸形等。
2常规X线摄片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我国多数医院,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常规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质疏松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2022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1条

2022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1条临床问题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特点?推荐1: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治疗难度大(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
临床问题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推荐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症状为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可能出现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等骨折专有体征,但也有患者缺乏上述典型表现(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临床问题3: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选择哪些影像学检查?推荐3: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首选X线检查,必要时可行CT、MRI、E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骨折情况并行鉴别诊断(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临床问题4:骨密度检查是否为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必须检查?推荐4: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根据骨折的临床症状、专有体征和影像学等检查,对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建议行骨密度检查(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临床问题5: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推荐5:骨质疏松性骨折可由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等多种病因所致,必须与恶性肿瘤、结核以及能导致骨折的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相鉴别(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临床问题6: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推荐6:复位、固定、康复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治疗原则。
应根据骨折部位、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患者全身状况等进行个性化治疗(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
临床问题7:如何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推荐7:患者年龄及病史,尤其是轻微外伤后出现胸腰部疼痛、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变形或活动受限是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重要参考(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临床问题8: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推荐8: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应根据骨折的程度、症状、全身情况及患者需求等选择保守治疗、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推荐强度:GPS)。
临床问题9: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策略?推荐9: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需根据骨折类型、年龄、全身状况、预期寿命等尽早采用手术治疗(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及桡骨髋骨远端骨折及围手术期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治疗和康复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加、已成为临床骨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重要难题,本文整理相关检查、诊断与治疗注意事项,并分别讲述了各种常见脆性骨折诊治。
概述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 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
椎体压缩骨折5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50岁以后椎体骨折的患病率随增龄而渐增,80 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6.6%。
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①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②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③再骨折发生的风险高。
④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⑤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⑥多见于老年人群,常有合并症,全身状况差,并发症多,治疗复杂临床表现1、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部分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
骨折后骨折部位出现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骨折特有的表现。
2、身高变矮、驼背骨质疏松老人,椎体主要由松质骨组成,较早出现骨量减少,发生压缩性骨折,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3、疼痛.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导致疼痛或疼痛加重。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折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1、X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 线片除具有骨折的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
2、CT 平扫 + 三维:常用于判断骨折的程度和粉碎情况,椎体压缩程度、椎体周壁是否完整、椎管内的压迫情况,还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
骨质疏松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治疗原则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下降和骨质变薄,容易导致骨折等并发症。
治疗骨质疏松的原则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预防为主预防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首要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增加锻炼、合理膳食、避免长期卧床等措施,以减少患上骨质疏松的风险。
1.增加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骨细胞生长和代谢,有助于提高骨密度。
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和重力训练,如散步、跑步、爬楼梯、举重等。
2.合理膳食膳食中含有丰富的钙和维生素D可以帮助促进骨细胞生长和代谢。
建议多吃牛奶、豆制品、海产品等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
3.避免长期卧床长期卧床会使骨骼负荷减少,导致骨密度下降。
因此,应该注意保持适度的运动和活动。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骨吸收剂、促进骨形成剂等。
1.抗骨吸收剂抗骨吸收剂可以抑制骨吸收,减缓骨密度下降的速度。
常用的抗骨吸收剂包括双磷酸盐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等。
2.促进骨形成剂促进骨形成剂可以刺激新骨细胞生长和代谢,有助于提高骨密度。
常用的促进骨形成剂包括钙剂、维生素D等。
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严重或复杂性骨质疏松的最后手段。
主要包括植入人工关节、脊柱手术等。
1.植入人工关节植入人工关节是治疗骨质疏松相关骨折和关节炎的有效手段。
通过手术将人工关节植入到受损部位,可以恢复关节功能,减轻疼痛。
2.脊柱手术脊柱手术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柱压缩性骨折、脊柱侧弯等。
通过手术修复或重建受损的脊柱结构,可以减轻疼痛和恢复运动功能。
四、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的综合性措施。
包括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等方面。
1.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是保证骨细胞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基础。
除了合理膳食外,还可以使用口服营养补剂或静脉注射营养液等方式进行营养支持。
2.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主要针对已经出现骨折等并发症的患者。
通过康复训练可以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治疗原则】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核心:早期诊断、规范治疗、降低骨折风险。
1.基础措施(1)调整生活方式、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充足日照,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及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骨健康基本补充剂主要为钙剂和维生素D。
其中碳酸钙含钙量高,吸收率高,易溶于胃酸。
2.药物干预(1)抗骨吸收药物:如双磷酸盐类、降钙素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及雌激素类。
双磷酸盐类药物为焦磷酸盐的稳定类似物,能抑制破骨细胞功能,降低骨转换,从而促进骨量的增加。
降钙素能作用于破骨细胞上的特异性降钙素受体,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阻止骨量丢失,增加骨量。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及雌激素类同样作用于破骨细胞,抑制其活性。
(2)促进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是当前促进骨形成的代表性药物,它对骨代谢的调节表现出双重性。
间断小剂量可促进骨形成,而持续给药可引起破骨加快,导致骨丢失。
锝[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具有抗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双向作用。
(3)其他药物:如锶盐、活性维生素D及维生素K2(四烯甲萘醌)、中成药等均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
3.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适用于新鲜不伴脊髓或神经根症状、疼痛严重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4.疼痛治疗多数骨质疏松导致的疼痛能够通过治疗骨质疏松得到缓解,如果疼痛持续不能缓解,可加用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
持续压缩性骨折所导致的疼痛、不能手术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后疼痛持续存在的,可酌情行神经阻滞及射频治疗,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5.外科治疗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原则,对于确需手术者,要充分考虑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量差、愈合缓慢等不同于一般创伤性骨折的特点。
根据患者病情可酌情采取特殊内固定或外固定材料、自体或异体骨移等治疗。
【康复与预后】人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当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8大难点以及6种应对方法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8大难点以及6种应对方法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原则和一般骨折一样也是复位,固定(强烈推荐使用高分子绷带夹板),功能锻炼,多疗程抗骨质疏松治疗。
其特点和治疗的8大难点为:①加重原有骨质疏松。
罹患骨折卧床后会发生快速骨质丢失,将加重原有骨质疏松;②骨折粉碎。
骨量低,骨质量差,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③内固定治疗失败率高。
高龄老人因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吸收;④康复过程漫长。
老年人身体储备力低,康复能力下降,常伴有智力障碍,依从性差,难以配合功能锻炼,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所以建议老人骨折后使用安信高分子绷带夹板进行固定。
⑤并发症多。
进入老年阶段后,机体往往合并有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全身状况差,常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心肺和脑血管意外,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⑥致残率高。
骨折后即使治疗结果满意,也难以恢复至伤前的机能状态,如髋部骨折后仅一半左右的病例能恢复到骨折以前的功能状态;⑦致死率较高。
由于器官系统功能减弱,如髋部骨折后,无论手术或保守治疗对老年人的生命力都是一次严峻考验,有时成为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⑧患方期望值较高。
容易出现医患纠纷,需要医患双方之间充分沟通。
措施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确需手术者,要充分考虑它与一般创伤性骨折的不同之处,酌情采取以下6种应对措施:①使用特殊内固定器材,如锁定加压钢板、粗螺纹的螺钉、膨胀型髓内钉、具有特殊涂层材料的器械等;②使用应力遮挡较少的器材,减少骨量的进一步丢失;③采用特殊的内固定技术,如螺钉固定时穿过双侧骨皮质,增加把持力;④采用内固定强化技术,如螺钉周围使用骨水泥、膨胀器及生物材料强化;⑤骨缺损严重者,可考虑采用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以及生物材料(骨水泥、硫酸钙等)充填;⑥视骨折的牢固程度,酌情选用外固定。
外固定应采用安信高分子绷带夹板,安全可靠,有足够的时间,尽可能减少对骨折临近关节的固定。
2017版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xdh

2.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 中华骨科杂志. 2008,10(28) : 875-878
药物干预
骨质疏松性骨折干预药物按照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2017版指南关于药物干预的分类和推荐意见
药物分类 基础药物: 钙剂、维生素D 抗骨质疏松药物药物: • 抑制骨吸收类药物: 双膦酸盐类 SERMs 降钙素类 雌激素 用药建议 钙剂和维生素D可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不推荐同时联合应用同一作用机制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5mg)、伊班膦酸 钠 SERMs: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降钙素:包括鲑鱼降钙素、鳗鱼降钙素等,改善疼痛效果好 雌激素: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运用 rhPTH1⁃34:促进骨形成 骨化三醇以及类似物:不推荐作为日常补充
6.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 药物治疗
7. 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再骨折风险评估及再骨折处理
8. 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与并发症预
其它内容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药物干预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更新变化”
2017版更新点:本指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干预”部分进行重 大调整,药物分类更规范、治疗原则更详细 2017版与2008版指南“药物干预”更新对比
• 促骨形成类药物 • 活性维生素D类
• 维生素K类
• 中成药
四烯甲萘醌
人工虎骨粉、异黄酮类及淫羊藿类复合物等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药物干预
指南新增: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原则
需要根据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注重个体化原则,考虑药物的适应证和禁 忌证、临床疗效、安全性、经济性和依从性等诸多因素,合理应用。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

DOI:10.3877/cma.j.issn.1674—134X.2015.06.021 作者单位 :100730 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 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 和医院骨科 ;610041 成学 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100853 北京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100730 北京 ,卫生部北京 医院骨科 ;215006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骨科 ; 150081 哈 尔 滨 医科 大学 附属 第 二 医 院 骨 科
折 达 20% 。
准 ,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二 )骨质 疏 松症 骨折 的治 疗 原 则
4.实 验室 检 查 。
骨质疏松性骨折 的治疗 基本原 则是复 位 、固定 、功能 锻
常规术前检查 ,必要时检查血钙 磷 、24 h尿 钙 、25(OH)
炼 和 抗 骨 质 疏 松 。
VitD、降 钙 素 和 甲 状 旁 腺 激 素 等 。
二 、骨质疏松症骨折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情需要 ,有条件 者可检 测骨转 换生 化标 志物 (包
(一 )诊 断
括骨形成和骨吸收 指标 ):(1)骨形成 指 标包 括血 清碱 性磷
1.病史 、症状 和体 征 。有 骨质 疏松性 骨折 史或 轻微 外 酸 酶 、骨 钙 素 、骨 源 性 碱 性 磷 酸 酶 、I型 前 胶 原 C 端 肽
共同第一作 者 通信 作 者 :邱 贵 兴 Email:qguixing@ 126.eom 注 :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8(5):371—375.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study first reposed i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2015,8(5):371—375.
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处理及术中注意事项

70及术中注意事项张关平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低能量暴力所致骨折,继发于骨质疏松症。
由于我国人口构成处于老龄化发展阶段,老年人口数量逐渐上升,而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其中又以女性老年数量比重较大。
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年龄通常较大,因此合并内科疾病较多,手术治疗风险较高,围手术期注意事项较多。
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处理原则与治疗原则与常见骨折具有一定差异,需要谨慎处理。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临床诊疗难点与治疗原则(一)临床诊疗难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主要诊疗难点有:①患者多为老年人,同时由于年龄较大,多合并其他内科基础疾病,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
②患者多为粉碎性骨折,采取内固定治疗方案稳定性较差,由于患者骨质疏松导致内置固定物较易脱落,由于老年患者骨吸收量上升,因此植骨治疗将会导致所植骨块被吸收。
③由于老年患者骨形成速率较为缓慢,因此术后患者极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情况,患者还有可能骨折久不愈合。
④患者术后卧床制动期会有骨量快速丢失现象,患者发生再次骨折风险较高。
⑤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⑥患者术后再次发生骨折风险较高,以髋骨骨折患者为例,一年内发生二次骨折的风险高达20.9%。
(二)治疗原则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系统功能锻炼与抗骨质疏松治疗。
针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需要对其身体器官、治疗风险和预后加以系统评估,了解手术可行性。
患者围手术期必须要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可使用的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以及运动疗法。
处于绝经期的女性处于骨质吸收高时期,因此需要使用骨吸收抑制剂进行治疗。
根据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特点,可配合使用骨形成抑制剂促使患者骨量形成,改善患者骨微结构,用以降低患者术后二次骨折风险。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和术中注意事项(一)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需要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加以综合分析,经过系统分析后做出临床诊断。
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

骨质疏松是一系统性代谢性 病理生理改变 。骨质 随 着年龄 的增加均经历从松软一 结 固一 松脆 的过程 , 因此骨质 疏松在老年人群 中普遍存 在 , 骨折是骨质 疏松最 常见 、 最 严重 的并发症 。高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 主要 的流行 病 学 因素 , 据统计在 绝经 妇女 中预期 有 ] / 4人 将 发生骨 质 疏松性骨折 , 6 0岁以后每增加 5岁 , 骨折发生率 将增加 1 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 , 老年 人机 体状 况 和重要 脏 器功 能 衰退 、 低下 , 以及骨 折创 伤和外 科治疗 干扰 , 也势 必严 重 影响患者整体状 况甚 至危及 生命 , 有 报道显 示 与骨质疏 松性骨折相关 的死亡 率 已超 过乳 腺癌 、 宫 颈癌 和子宫 体
1 治 疗 理 念
固定方式如何 、 采 用何 种手术 径路 等放在 改善患 者总 体 状况的整体 治疗 中加 以考虑 , 均应 以减 少并发症 、 改善 患 者全身状况为中心点 。在是否选择手术 内固定治疗骨 折 时, 对上下肢骨折应要有不 同取 向。下肢 骨折 ( 尤其是髋 部骨折) 的处理 , 应 以尽早 离床 活动 、 减少并 发症 和改 善 患者全身状况 为主要 目的, 原则 上应 予 以足 够坚 强的 内 固定 , 满足早期离床 活动 的要求 。绝大 多数 股骨转 子 间 骨折通常均 有手 术指 征 , 手 术 禁忌 证是 : ① 不能 耐 受手 术; ②预期生存- <3个 月 ; ③年轻患 者 、 能较长 时 问卧床 。 上肢骨质疏松性骨折 的处理原则是在不影 响全身状况前 提下 , 考虑对骨折进行相关 治疗 , 以达到改善 或恢复肢体 功能的 目的 。 2 内固定方式 骨质疏松骨最基本变化是骨量丢失和骨密度 降低 , 表 现为骨皮质变薄和松质骨稀疏 , 骨脆性增加 , 因此 内固定常 难 以获得稳 固的固定 , 而且容易出现术后内固定失败。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一、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后,造成骨密度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又会加重骨质疏松症,形成恶性循环。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容易松动、脱出甚至断裂,且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致残率、致死率很高,骨折即使愈合后康复也很缓慢。
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已严重威胁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寿命。
鉴于上述特点,要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同时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二、临床表现(一) 骨折的一般表现:出现压痛、疼痛或原有疼痛加重。
(二) 骨折的特有表现:出现畸形、骨擦感、反常活动、功能障碍等。
(三) 脊柱变形: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常导致身高变矮或出现驼背畸形。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也可见于男性。
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
仅为轻微外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一) 临床表现:可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二) 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线片除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
一般要求拍摄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可加拍特殊位置。
拍片时应包括损伤部位的上下临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脊柱骨折应包括尽可能多的节段,以免漏诊。
要合理应用CT和MRI检查,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于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原则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密度减少、骨骼易碎。
对于患者来说,骨质疏松症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增加骨折的风险。
因此,治疗骨质疏松症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原则。
首先,正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对于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
鉴于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可能不明显,对于高危人群,如更年期妇女和老年人,应在早期进行筛查。
其次,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也非常重要。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原则包括预防骨折、减轻疾病进展、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和骨密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保证足够的钙摄入,增加体力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钙是构建骨骼的重要成分,因此,患者应采取补充钙剂或通过饮食摄入足够的钙。
建议每天摄入1000-1200毫克的钙,可以通过食物(如牛奶、酸奶、豆腐)和补充剂等途径获得。
此外,适度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和力量训练等,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和力量,减少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药物治疗也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药物包括双磷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钙调素。
这些药物不仅可以抑制骨质疏松症的进展,还可以减少骨折的风险。
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如已经发生过骨折的人或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这些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饮食中应充分摄取富含钙、维生素D和其他重要营养素的食物,同时尽量避免饮酒和吸烟。
此外,合理控制体重、避免长期卧床、避免过度使用长期使用激素和避免过度使用镇痛药也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
综上所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原则是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和综合干预。
通过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患者可以减轻病情,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骨密度,从而预防骨折的发生。
预防是最好的治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饮食营养和体力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护骨骼健康。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 ppt课件-精品文档

《上海医学》2019年3月 曾炳芳 李晓林 章振林 2019-2019年卫生部科教司全国10大省会城市10大医院调查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可出现疼痛 压痛 肿胀和功能障碍
特有表现
畸形 骨擦感和反常活动
骨质疏松症的表现
身高变矮,脊柱侧凸或驼背畸形
65%左右的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易造成漏诊
中国骨质疏松骨折发病率极高
70 62.5
髋骨骨折发病率(%)
60 50 40 30 20 10 0
40岁 50岁 60岁 70岁
35 22.6 14.9 7.9 0.4 1 2.8
Li NH et al, Chin Med J 2019;115(5):773-5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报告
-4.0
-3.5
-3.0
-2.5
-2.0
-1.5
-1.0
-0.5
0
+0.5
+1.0
T-值
分类
预防 骨松 药物 治疗
T-值
-1.0 和以上 -1.0 到 -2.5
正常 骨量低下
骨质疏松 严重的骨质疏松
-2.5 和以下 -2.5 和以下并伴有一处或 多处骨折
受检者的骨密度-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均值 青年人骨峰值测量的标准差
.Trombetti A, et al. Survival an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after hip fracture in men and age-matched women. Osteoporos Int. 2019;13(9):7317.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9年9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性骨折及治疗原则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3亿。
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及东北五大区,对40岁以上汉族人群5 602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2.4%(男8.5%,女15.7%)。
全球大约有2亿人口罹患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导致骨折。
美国绝经妇女中预期有1/4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60岁以后,妇女每增龄5岁,骨折发生率将增加一倍。
欧洲1999年统计资料显示髋部骨折达48.5万余人。
美国因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治疗者40万人,另有250万人需接受门诊治疗。
北欧的瑞典和丹麦,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与脑中发生率相近。
中国张向明等调查60岁以上老年骨折2 242例,髋部骨折21.41%。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2050年,全球半数以上妇女髋部骨折将发生在亚洲。
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全球所关注的有关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因与常见部位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并发症。
在脊椎骨折与四肢骨折中,脊椎骨折的发生率最高,而且与骨量丢失及微结构破坏密切相关,在体重的重力作用下即可导致脊椎变形、压缩骨折。
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且多见于高龄患者。
北京地区对50岁以上妇女的一组调查结果显示,脊椎骨折的患病率为15%,其中50~59岁组仅4.9%,而80岁以上组高达36.6%,是前者的6倍以上。
肱骨近端、桡骨远端、踝部、髌骨等部位都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好发部位,肱骨近端、桡骨下端骨折约占老年人骨折的1/3。
四肢骨折也是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四肢骨折除了与骨量减少、骨松质与骨皮质的结构与物理性能下降有关外,都与外伤因素有关。
髋部骨折造成较高病死率及致残率,对老年患者危害最大。
尽管老年人髋部骨折几乎都与跌跤有关,但是这种损伤绝大多数属于非严重暴力损伤。
视觉、听觉功能下降,神经-肌肉运动系统功能减退,使损伤的机会明显增多。
欧洲一个统计资料表明,老年人每年跌倒一次者为30%,跌倒两次者为15%。
使用现代技术,可以准确的测定骨密度,根据身高、体重,可以计算出跌倒时骨骼所受到冲量的大小。
对髋部骨折人群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其股骨颈骨密度,并与所受冲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显著相关。
即随着骨密度增加,造成髋部骨折时所需的冲量越大,两者的关系决定着骨折的发生。
取骨密度与冲量的比值作为骨折发生的危险系数,为便于计算,将骨密度值扩大1 000倍,则髋部骨折的危险系数计算公式为:危险系数(R);BMD×1000/(m?g?h)(BMD为股骨颈骨密度,m为体重,g为重力加速度,h为身体重心高度:男性为身高的56%,女性为身高的55%)。
在统计分析中,发现R值为0.251±0.043,小于此值者有髋部骨折的危险。
并且在近3 a的临床观察发现此计算公式对髋部骨折有良好的预测效果,能及时发现骨折危险人群从而提早治疗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避免骨折的发生。
表1各部位骨折愈合时间(周)骨折部位青壮年老年肱骨上端3~8 4~10肱骨干4~6 5~8 肱骨下端2~1 4~6尺桡骨上端2~4 4~6桡骨下端5~6 6~8肋骨2~4 3~6脊椎骨10~12 12~14股骨颈6~8 8~12股骨转子间3~4 4~6股骨干8~12 12+股骨下端6~8 10~12+髌骨6~8 8~10+踝骨6~10 10~12趾骨2~4 4+ 骨愈合特点骨折早期,骨愈合的启动过程与非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同,8~12周时骨的吸收仍较旺盛,骨矿化相对较少,胶原纤维形成不足,骨痂成熟及骨形成迟缓。
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时间如表1所示。
骨愈合有如下形态学特征;板层骨形成迟缓;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骨小梁纤细;破骨细胞活跃;软骨性骨痂发育为成熟骨痂迟缓;骨痂质量差。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难点4.1 高龄患者中同时存在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及认知障碍、呼吸功能及肾功能障碍等。
高龄高危患者(有两个系统以上并存症者)使治疗增加了复杂性,导致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
本院一组439例髋部骨折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岁,因室内受伤骨折患者平均年龄为76.7岁,60%以上患者同时具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疾病。
4.2 老年人创伤后免疫功能低下,尤其在伤后3周内,易并发感染性疾病。
4.3 经历骨折与手术的创伤,老年人机体代偿功能低下,体能恢复缓慢,康复过程延长。
4.4 骨质疏松使骨折部位骨的质量降低,强度变弱,且骨折类型以粉碎性骨折居多,复位及牢固的内固定十分困难,人工材料的植入也易发生松脱而导致失败。
4.5 重度骨质疏松、粉碎性骨折、固定的强度及骨痂愈合的质量相对较差,使固定时间延长,负重时间延迟。
4.6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脆性骨折,属重度骨质疏松症。
忽视原发病——骨质疏松的治疗,则有极高的骨折再发生率。
髋部骨折后约20%患者在1 a内死亡,25%的患者能恢复到伤前生活质量,其余55%患者将残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髋部骨折的主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是肺炎、褥疮、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泌尿系统感染与肾衰、老年性痴呆及衰竭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目标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康复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外科处理基本原则:(1)对全身健康状况及重要脏器功能作出正确评估,确定外科治疗指征。
(2)治疗方法的选择要符合降低并发症、早期离床、早期康复的目的。
(3)治疗方法的选择宜适应对老年人预期生存年限作出的评估。
(4)治疗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尤其是骨的质量。
(5)外科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提高骨质量,防止再骨折。
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6.1 股骨转子间骨折6.1.1 压滑动鹅头钉固定方法(DHS)适合于各种类型转子间骨折及转子下骨折,有一定的抗旋转移位作用和滑动加压作用,有利于骨折愈合。
因其固定作用较强,稳定性骨折固定术后两周即可负重。
6.1.2 股骨近端髓内钉(重建钉和Gamma钉)负重力臂较短,髓内钉贴近中轴线,重建钉有附加防旋转螺钉。
皮肤及软组织切口小,在X线诱导下完成。
适用于转子间稳定型骨折、反转子间骨折及转子下骨折。
上述两种内固定术(固定能否满意与术中能否达到解剖学复位密切相关)术后负重时间取决于骨折类型、骨质量、固定的质量和老年人体能恢复情况。
6.1.3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仅适用于极少数高龄转子间骨折又因并存症不适宜较长时间卧床的患者。
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使之早期恢复髋的负重功能离床活动。
必须重建大、小转子及肌肉附着以确保髋部功能恢复。
不适合手术者仅能卧床牵引治疗,而长期卧床往往难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6.2 股骨颈囊内骨折6.2.1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65岁以下的股骨颈骨折。
虽有20~40%的股骨头坏死率,但依据年龄与健康状况仍有机会再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6.2.2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适用于75岁以上高龄患者,如有多种并存症,生活活动能力较差,预期生存期为5~7 a,宜选作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因手术简单、安全,又能满足生存期生活质量的要求。
6.2.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年龄65~75岁之间,健康状况良好,预期生存期10 a 以上,宜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根据骨折部位的骨质量选用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人工假体。
年龄相对轻,而且骨质量好的病例宜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
6.3 脊椎骨折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支具保护及肌肉训练等。
对于极少数爆裂性骨折合并神经损害者,可考虑行椎管内减压、骨折复位,并用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等方法。
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症者,椎弓根钉固定极易导致失败,为手术禁忌症。
6.4 椎体成形术用于多发脊椎压缩骨折等重度骨质疏松症病例。
X线诱导下经椎弓根注入低粘度骨水泥或羟磷灰石,以恢复椎体的高度及抗压能力,能达到止痛及早期起床活动的目的。
但技术要求高,且注入的填充剂易外溢造成椎管内占位和压迫,此外还可能经血窦进入血循环。
气囊置人的方法可增加本方法的安全度。
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驼背畸型。
6.5 肱骨外科颈骨折大结节撕脱骨折、二块或三块骨折可以用经皮穿针固定法。
三块骨折也可以切开复位用张力带钢丝或钢板固定。
对老年患者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内固定应以低创或微创方法为主导,压缩骨折40%以上者,人工假体置换是一个选择,尤其是骨质疏松较重、固定较困难的老年患者。
三块以上骨折用人工假体置换有利于功能早期康复。
需要强调的是,术中肩袖功能必须重建。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治疗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分成三类:骨吸收抑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改善骨质量药物。
(一)骨吸收抑制药物以降钙素、雌激素、双膦酸盐为代表。
其它如活性VitD3及近年开发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也属于骨吸收抑制药物。
此类药物具有抑制骨吸收,间接增加骨量的作用。
(二)促进骨形成药物氟化物、同化性类固醇、生长激素、PTH1-34、活性VitD3等均被认为具有促进骨的形成,增加成骨细胞分泌胶原及基质的形成,并有促进基质矿化等不同的成骨作用。
近年发现他汀类制剂及锶盐类均有促进成骨的作用。
(三)改善骨质量药物PTH1-34;降钙素;活性VitD3及第二代、第三代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及利塞膦酸钠等),后者能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40~50%;髋部骨折降低40%;其它非椎体骨折33~39%。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目的,一方面防止骨折早期及卧床制动期间骨量的进一步丢失;另一方面能增加骨量或改善骨质量,达到降低再骨折发生率。
● 双膦酸盐有较强的抑制骨吸收及增加骨量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脊椎BMD增加了5.3%,股骨颈BMD增加2.6%,转子间区增加了3.1%。
椎体骨折发生率比对照组下降了62%。
但双膦酸盐口服制剂在下肢与脊椎骨折的早期,尤其对卧床、行动不便的患者,在使用上受到较大限制。
近年发展的静脉用制剂和长效剂型,如zoledronate,扩大了用药途径和适应征范围。
● 降钙素(鲢鱼降钙素及鳗鱼降钙素)虽然对骨量的增高不如双膦酸盐显著,但对骨折的预防及降低骨折再发生率均有一定作用,椎体骨折三年的再发生率比对照组低40%。
若以降钙素与活性VitD3加钙剂联合应用,骨折再发生率下降更为显著,优于降钙素或活性VitD3的单独使用组。
● 活性VitD3,包括了1α(OH) VitD3及1α-25(OH)2 VitD3,尤其是后者(骨化三醇)是VitD3最终活性物质,能直接作用于1α-25(OH)2 VitD3的受体,促进肠钙吸收,抑制PTH对骨的吸收,并促进骨的形成和基质矿化,改善骨质量。
同时增强肌力,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降低跌倒机率和骨折的发生率。
92例绝经妇女用药4年的观察,股骨颈BMD比对照组增加4.6%,椎体BMD增加1.5%,髋部和椎体骨折发生率均有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