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对荆轲的看法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a52177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1f.png)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嘿,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好好梳理一下《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的知识点。
首先,咱们得知道这故事的背景。
那时候啊,秦国强大,六国瑟瑟发抖。
燕国太子丹心急如焚,就想出了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这个大胆的主意。
说说荆轲这个人吧。
他可是个有胆有识的壮士!他的形象鲜明得很,一身义气,为了国家,甘愿冒险。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在公园里看到两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的风筝挂在了高高的树上,另一个小朋友勇敢地爬上树帮他取下来。
这种勇敢和荆轲为了国家挺身而出有点像呢。
再看文章里的情节,那叫一个紧张刺激!荆轲准备出发前,易水送别那一段,“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多悲壮啊!这场景描写烘托出了荆轲视死如归的决心。
就像咱们参加运动会,临上场前,同学们在旁边加油打气,那种氛围是不是也能让咱们鼓足劲儿?还有荆轲见到秦王时的表现,那得心理素质多强啊!他要献上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的地图,这过程中得稳住心神,不能露出破绽。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参加朗诵比赛,心都快跳出来了,但还是努力保持镇定,把朗诵完成。
字词方面,有不少需要咱们注意的。
比如“偏袒扼腕而进”中的“偏袒”,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偏向某一方,在这儿是“袒露一只臂膀”的意思。
还有“愿大王少假借之”中的“假借”,是“宽容、原谅”的意思。
文中的句式也不少。
像“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这是个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秦王购之千斤金,万家邑”。
就好比咱们说“那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如果说成“那个女孩穿红衣服的”,是不是就感觉有点别扭啦?文化常识也不能忽略。
古代的座次可是有讲究的,“坐西向东为尊,坐北朝南为次,坐南朝北为再次,坐东向西为最卑”。
这就好像咱们在教室里选座位,靠窗的位置大家都喜欢,感觉比较特别。
总之,《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情节精彩,知识点也不少。
咱们认真学习,就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荆轲一样,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好啦,今天的知识点就梳理到这儿,大家加油!。
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
![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c4904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7.png)
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件著名的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
这起事件的主要角色有荆轲和秦王,其背后涉及到的背景和动因也是相当复杂的。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荆轲和秦王之间的关系、刺杀动机以及影响等方面来一一剖析这个知识点。
首先,来看一下发生这起事件的历史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时间是公元前227年,那个时候,中国正处在战国时期的末期。
七雄纷争,百家争鸣,形势复杂。
秦国在秦始皇的统治下逐渐壮大,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对其他国家实行强力统一政策。
秦王嬴政一方面通过权谋和政策打压其他国家,一方面还要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和发展,以加强国家的实力。
这样的历史背景为荆轲刺秦王提供了土壤。
其次,我们来谈谈荆轲和秦王之间的关系。
荆轲是一个来自齐国的刺客,被齐王使者派到秦国为齐国效力,他以剑术高强闻名。
而秦王嬴政是当时中国权力最大的国君之一,他的统治手段比较极端,同时他对自己的保护措施也极其严密。
荆轲与秦王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敌对关系,但是荆轲刺杀秦王的目的可以从他所代表的齐国的利益出发。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荆轲刺杀秦王的动机。
据历史记载,荆轲的出发点是为了齐国的利益。
当时,秦国的实力对于其他六国来说越发强大,这对七国联手抵抗秦国的情况构成了威胁。
因此,齐王将使者灌输给了荆轲一个使命,那就是刺杀秦王来挑起七国联合起来反抗秦国的战争。
荆轲身负使命,义无反顾地进入秦国,为刺杀秦王付出了生命。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影响。
首先,荆轲的刺杀行动固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其次,荆轲的形象也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被赞誉为一个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英雄。
再次,荆轲的行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其他国家对秦国的警惕和抵制,对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产生了影响。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事件,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历史背景相当复杂。
通过对荆轲和秦王之间的关系、刺杀动机以及事件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并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920895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0.png)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1500字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27年。
下面是对这一事件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 背景:- 强秦政权的崛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朝。
- 杀异姓王的政策: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了杀掉各个诸侯国的异姓王的政策,引起了很大的不满。
2. 荆轲的生平:- 荆轲,楚国人,相传是楚国丞相荆燮的后人。
- 被封为游击将军:荆轲有过出色的军事表现,被封为游击将军。
- 入秦刺秦的决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楚国被灭,荆轲决心为国家复仇。
3. 田氏密谋:- 田氏兄弟的计划:田文和田单是楚国的重要官员,他们联合荆轲,策划暗杀秦始皇。
- 暗斗诬陷:为了保持荆轲的秘密身份,田氏兄弟和荆轲实施了一场表面上的暗斗,以诬陷荆轲为刺客。
4. 刺秦过程:- 荆轲出使秦朝:荆轲伪装成田雍的随从,带着一把宝剑出使秦朝。
- 刺杀秦始皇:荆轲在秦始皇举行宴会时,以刺探情报为名接近秦始皇并刺杀。
- 失败与牺牲:荆轲被秦始皇的警卫发现并杀死,此事件未能成功暗杀秦始皇。
5. 影响和评价:- 政治上的影响:荆轲刺秦未遂,导致秦始皇进一步加强了对统治者的保护,加大了对异己的镇压。
- 历史评价:荆轲刺秦的行为被后人认为是为国家复仇的英雄行为,受到了广泛赞赏。
- 文学艺术的影响:荆轲刺秦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传奇故事,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和现代作家、剧作家的关注和创作。
6. 荆轲刺秦的故事在文学和艺术中的表现:- 《战国策》:一本记载战国时期历史的书,记载了荆轲刺秦的故事。
- 京剧表演:荆轲刺秦在京剧中有特别的表演,被认为是京剧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 电视剧和电影:荆轲刺秦的故事被拍成了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如《申公豹》、《荆轲刺秦王》等。
总结:荆轲刺秦王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反映了秦朝统一中国后的政治局势和人民的抵抗情绪。
荆轲刺秦的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文学和艺术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表现。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490c37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1.png)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荆轲,亲赴秦国,试图刺杀秦王。
这个故事被后来的文人墨客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荆轲刺秦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荆轲刺秦王的原因荆轲刺秦王的根本原因是韩国的外交政策。
当时,齐国、楚国和赵国联合对抗秦国,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向秦国示好,派遣荆轲前往送书。
荆轲利用这次机会,准备刺杀秦王,换取韩国的助战。
2.荆轲的背景和资历荆轲是韩国的一个小官员,没有什么高深的技能和经验。
他并没有接受过特殊的刺杀训练,也没有实施过类似的行动。
但是,荆轲有一颗勇敢的心,而且有一种不怕死的精神。
他认为,刺杀秦王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3.荆轲的计划和实施荆轲在来到秦国后,一直等待着机会。
他利用一种传信的方式,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韩国国王,并得到了韩国国王的授权和支持。
在举行一次宴会时,荆轲试图刺杀秦王。
但是,他没有成功,反而惨遭毒打。
后来,他挣扎着离开了宫殿。
4.荆轲刺秦王的影响荆轲刺秦王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事件。
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战国时期的结束和秦始皇帝的统一。
荆轲成为了一位英雄,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形象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得以传承。
荆轲也启示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教会人们勇敢、坚定和努力。
5.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价值荆轲刺秦王虽然是一个故事,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它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普通人们的心态和生活状态。
它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披露了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
荆轲刺秦王还启示了人们永不失去勇气和斗志,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必须坚定不移地前行。
总之,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闪光的故事,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和深度。
它也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2)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2)](https://img.taocdn.com/s3/m/25dfc27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1f.png)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2)
荆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古代著名的刺客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
的一位传奇英雄。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荆轲刺秦王被推崇为“刚毅坚定,视死如归”的典范人物。
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对荆轲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1. 武艺高强、机智过人的英雄形象
荆轲刺秦王是公元前227年的一件大事,当时秦国的统一进程进入了关键时刻,荆轲
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超武艺的人物。
荆轲在周朝时曾是一位官员,他在读书人和
武士之间游走,学有文化又善于武术,所以不乏人才之名。
荆轲具有超凡的武艺和机智过
人的头脑,这也是他能成功刺秦王的原因。
荆轲曾在一个战役中与秦军激战,他用一根竹杆练就的钩镰刀,打满了血路,虽然身
受多处重伤,但他却凭借其过人的战斗技能力挽狂澜,被周朝诸侯推崇为“鬼谷子助战天下,荆轲披坚战金身”的英雄人物。
2. 忠勇爱国、坚定信仰的文化英雄形象
荆轲虽是战争中的胜利者,但他却不为功名利禄所迷惑,而是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忠
诚和爱国。
荆轲刺秦王的目的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而是为了挽救周朝,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
他自视为天下忠臣,认为刺秦是为了天下,不是为了自己。
所以,荆轲被广泛认为是
中国历史上的忠臣良将和爱国将领。
荆轲对信仰的坚守也是他人物形象的一大特点。
荆轲是道家的信徒,他深谙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对于道教宗旨、修道方法和自然哲学等有自己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他的信仰
和道德观念在刺秦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荆轲和秦王对话的最后一幕中,荆轲更是选择自
我牺牲,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爱国烈士。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3dc200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b.png)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传世佳话之一。
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27年,目睹了荆轲以身犯险,刺杀秦始皇嬴政的壮举。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经典之一,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影响深远。
下文将对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动机、事件和影响进行较为详细的总结。
首先,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是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荆轲是楚国人,被派往秦国进行刺杀,意图破坏秦国的统一计划。
荆轲刺秦王的背后有楚国的支持,楚国是当时的劲敌,不愿见到秦国统一,因此支持荆轲进行刺杀计划。
其次,荆轲刺秦王的动机是楚国为了削弱秦国的统一力量。
荆轲身为楚国人,自然会考虑到楚国的利益,希望通过刺杀秦王,使秦国内乱,分裂秦国的统一力量。
同时,荆轲也有自身的政治抱负,希望在削弱秦国的过程中取得楚国的重用和功名。
在荆轲刺秦王的时间和过程中,他以使者的身份进入秦国,接近了秦王嬴政,并成功进行刺杀。
据史书记载,荆轲带着一柄匕首,藏在一册书之中,进入秦王的行宫。
荆轲趁着机会,刺向秦王的心脏,但不幸被秦王的身边侍卫所杀。
荆轲虽未能刺杀秦王,但他的这一英勇壮举震惊了整个中国,并成为后世流传的佳话之一。
荆轲刺秦王的影响深远。
首先,荆轲的壮举激发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革命烈士的斗志和勇气。
他的刺杀行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反抗暴政、追求自由的象征之一。
其次,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使得秦国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统治力量。
秦国在荆轲刺秦王后,对于政权的安全和稳定更加重视,加强了统治措施,进一步巩固了秦国的统一地位。
最后,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也使得秦国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
荆轲的刺杀行动对秦国而言是一个深刻的耻辱,成为了秦国历史上的一块阴影。
总的来说,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具有深远的影响。
荆轲作为楚国刺客,他的行动既体现了个人的政治抱负和忠诚于楚国,也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反抗暴政的精神和勇气。
荆轲刺秦王不仅震惊了当时的中国,也对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895562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a.png)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暗杀事件之一,发生在公元前227年。
荆轲是赵国人,也是赵国的一名特务,他被赵王派往秦国刺杀秦王。
这个事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对于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荆轲的背景:荆轲是赵国的一名特务,被任命为特使,负责执行敏感任务。
他因为才智和勇敢而被赵王所器重,并被赵王选中刺杀秦王。
荆轲的行动准备:荆轲接到了任务后,开始了详细的行动准备。
首先,他深入研究了秦王的习性和行踪,掌握了关键情报。
其次,他通过各种手段搞到了一把特制的匕首,并进行了长时间的训练,以保证行动的准确和迅速。
最后,他还与其他赵国官员密切合作,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行动计划。
荆轲的行动过程:据史书记载,荆轲在公元前227年的某一天,混迹于秦国宴会上。
在宴会上,他化装成秦国官员,并且利用一段时间的机会,成功接近了秦王。
当秦王没有察觉到荆轲的存在时,荆轲突然拔出匕首,向秦王刺去。
然而,秦王身边的丞相强章眼尖,发现了荆轲的异常行为,并挺身而出,将他拦住。
虽然荆轲成功刺中了秦王,但被强章拦住的时间足够秦王的保镖反应过来,并将荆轲击毙。
荆轲刺秦王的影响: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荆轲的刺杀行动是赵国对秦国发动的一次秘密行动,显示了秦国统一中国后周边国家对其统治的不满和抵抗。
其次,荆轲的刺杀行动虽然失败,但却引发了秦国内部的动荡,使得秦王采取了更加严密和残酷的控制措施,加剧了内外矛盾。
此外,荆轲的刺秦行动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成为了中国古代英雄形象的典范,被后世赞颂为忠义的楷模。
其次,他的行动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称颂,被视为是一种反抗暴政的象征,激励了后来的抗秦斗争。
最后,荆轲的刺秦行动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被戏剧、小说、诗歌等艺术形式广泛传颂。
总结: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暗杀事件之一,发生在公元前227年。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e61018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3.png)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当时,秦国势力强大,已先后灭掉了韩、赵等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决定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等结交,深受燕太子丹的信任。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他一直致力于抵抗秦国的侵略。
为了实现刺杀秦王的计划,他精心策划,并全力支持荆轲。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他具有雄才大略,致力于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
三、故事情节1、密谋策划燕太子丹找到荆轲,向他表明了刺杀秦王的想法。
荆轲起初有所犹豫,但在太子丹的一再恳求下,最终答应了。
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还找来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边为他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场面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歌词充分表达了荆轲此去的决心和义无反顾。
3、秦廷行刺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进入秦宫。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突变,引起了秦王的怀疑。
荆轲机智地解释,缓解了局面。
当荆轲向秦王展示地图时,图穷匕见,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
但秦王在群臣的提醒下,绕柱躲避,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反被侍卫所杀。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3、一词多义(1)发①发尽上指冠发,头发。
②顷之未发发,出发。
③发图发,打开。
(2)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兵器。
②不及召下兵兵,士兵。
4、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921273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b.png)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战国末期,秦国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兼并各国。
燕国面临被秦国攻灭的危险,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侵略。
二、人物分析1、荆轲荆轲是一个勇敢、有谋略、重义气的侠客。
他接受太子丹的委托,决心以死相拼,刺杀秦王。
他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但最终刺杀失败,英勇就义。
2、燕太子丹太子丹急于救国,想出了刺杀秦王的计划。
他对荆轲有知遇之恩,但在筹划过程中显得有些急躁和考虑不周。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和果断的性格。
在面对荆轲的刺杀时,展现出了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信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亲自去说服樊於期自刎,取得首级。
同时,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为他送行。
场面悲壮,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义无反顾的决心。
3、秦廷刺杀荆轲和秦舞阳来到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露出胆怯之色,引起秦王怀疑。
荆轲独自上前,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刺杀,但被秦王挣脱。
秦王绕柱躲避,荆轲最终被赶来的侍卫所杀。
四、重要语句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句生动地表现了荆轲出发时的悲壮心情和坚定决心。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这是荆轲在刺杀秦王时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他的目的和期望。
五、文学手法1、对比通过荆轲的勇敢无畏与秦舞阳的胆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荆轲的英雄气概。
2、烘托易水送别的场景烘托出荆轲此行的悲壮和决绝。
六、历史影响荆轲刺秦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英勇行为被后世传颂,成为了反抗暴政、英勇无畏的象征。
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战国末期各国对秦国兼并的恐惧和反抗。
七、重点字词1、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482a55da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6.png)
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荆轲刺秦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戏剧性和争议性的事件。
对于荆轲的这一行为,人们的看法历来众说纷纭。
从勇敢和忠诚的角度来看,荆轲无疑是令人钦佩的。
他接受了刺秦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明知前路艰险,却依然义无反顾。
这种勇敢并非一般人所能拥有,他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为了自己所坚守的信念和使命,决心以一己之力去改变历史的走向。
其对燕国太子丹的忠诚更是令人动容,面对强大的秦国,他没有退缩,没有背叛,而是选择了勇往直前,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对太子丹的承诺。
然而,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或许是一种逆潮流而动的举动。
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进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强大,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和条件。
荆轲的刺杀行动,试图阻止这一历史进程的推进,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在阻碍历史的发展。
从策略和效果上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行动是不够明智和成功的。
首先,刺杀一国之君并非解决国家间矛盾和争端的根本之道。
即使荆轲成功刺杀了秦王嬴政,秦国也未必会因此而停止统一的步伐,反而可能会激起秦国更大的愤怒和报复,给燕国带来更加沉重的灾难。
其次,荆轲在行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失误和不足。
例如,他在准备工作上不够充分,与秦舞阳配合不够默契,最终导致行动的失败。
从人性的角度去审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充满了悲剧色彩。
荆轲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他深知此行凶多吉少,但为了国家和朋友的重托,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他的内心或许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舍生取义。
这种人性的光辉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让人们对他的遭遇感到惋惜和同情。
再从政治和外交的角度来看,燕国在面对秦国的威胁时,选择刺杀秦王这种极端的手段,反映出燕国在政治和外交上的无能和无奈。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发展来增强实力,不能通过合理的外交手段来解决争端,而仅仅依靠刺杀这种冒险的行为,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d1d017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c.png)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灭掉韩、赵两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进攻。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与高渐离等结交,被燕太子丹所赏识。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逃回燕国后,一直谋划抵抗秦国。
他是荆轲刺秦的策划者和支持者。
3、秦王嬴政即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当时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燕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礼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私自会见樊於期,说明来意,樊於期为报太子丹之恩,自刎献上首级。
荆轲又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在匕首上涂上剧毒,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出发前,太子丹及宾客在易水岸边为荆轲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悲壮。
3、入秦宫荆轲和秦舞阳到达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大变,引起秦王怀疑,荆轲巧妙解释化解危机。
4、图穷匕见荆轲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持匕首刺向秦王。
秦王挣脱,绕柱而走,群臣惊慌失措。
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被秦王侍卫所杀。
四、文学手法1、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义无反顾。
2、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从准备刺杀的周密策划,到易水送别的悲壮,再到秦宫刺杀的紧张激烈,充满了悬念和转折。
3、运用对比手法。
如荆轲的勇敢果决与秦舞阳的怯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五、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今义指生活贫困。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3ac6a1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6.png)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之一,发生在公元前227年。
这次刺杀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是中国古代权谋斗争的经典例子之一。
本文将从背景、荆轲的身份、刺杀过程、影响等方面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场事件发生的背景。
当时的中国处于战国时期,秦国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其他六国只能暂时停止争斗,向秦朝称臣。
然而,秦王只是上任不久,他对国家的管理十分严厉,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压迫和苦难。
这样的统治方式导致了很多人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荆轲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看到了秦王的暴政,决定为民除害,刺杀秦王。
他很清楚这个行动的危险和困难,但他认为这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值得去冒险。
荆轲的身份也是这个事件的关键。
荆轲原本是赵国的一名官员,因为对赵国的政治与外交活动不满,他决定去秦国效力。
他深知秦国朝廷对外官员的不信任,为了保持自己的安全,他选择成为秦王身边的侍卫。
他以聪明、勇敢和忠诚的表现得到了秦王的重视,成为秦王信任的人。
刺杀行动的过程中,荆轲利用了自己的特殊身份和与秦王的亲密关系。
他告诉秦王,自己得到了赵国的消息,建议秦王亲自去赵国巡视,并告诉秦王,他愿意成为他的使者。
秦王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对他信任有加。
荆轲成功地陪同秦王进入赵国后,他毫不犹豫地刺向了秦王。
然而,秦王有意避开了他的攻击并逃脱了。
在逃脱的过程中,秦王的左臂被刺伤,而荆轲也被秦王的侍卫追捕并杀死。
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显示了战国时期权谋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
荆轲刺秦王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但他的行动很快被其他国家利用为自己的政治目的。
这件事让人们看到了政治斗争的无情和残酷。
其次,荆轲刺秦王的失败也使人们认识到,靠单纯的个人行动难以改变大局。
荆轲虽然勇敢,但他的刺杀行动并没有改变秦王的统治方式和暴政。
相反,秦王更加加强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控制。
这一事件使人们认识到,为了使国家和人民真正得到解放,需要集体的努力和智慧。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a1907b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9.png)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也是中国古代反暴政、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
这段历史经典故事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究。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归纳梳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历史经典事件。
一、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荆轲刺秦王是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互相攻伐,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秦国兵强马壮,四处扩张,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秦始皇在位期间,试图通过“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建立人治”的手段来加强统治,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荆轲本是魏国人,因对秦王手段用尽,秦国力量强大,所以毅然决然地决定刺杀秦王,为民除害,谋取民族利益。
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1、隐身荆轲为了刺杀秦王,荒唐地留髯长发,装扮成一位两旁带着学童,访问名山大川的道家*. 在访问时,切实表现出能够明辨是非的智慧和知识水平,赢得道家的赏识,成为了道士门下弟子。
2、挑事荆轲在首都咸阳的城门口叽里呱啦地说出了他的心声:秦国英明神武,亦有一帝。
愿统一天下,匡扶中国。
这时,门口人们听到这些言论,就汇聚起来,引发了秦王的注意,并派人将荆轲叫了去。
3、刺杀荆轲见到秦王汇报,表示:“我是魏国人,因为尊敬知识和行仁德见识各异人,珍惜人生,就刺了秦王。
”秦王不相信,要荆轲举刀给他看。
荆轲举刀,秦王没有看清,接着教他再举一次。
这时,他举刀刺了秦王,定住技,被压制在身旁的秦国士兵杀死。
三、荆轲刺秦王的意义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虽然并没有达到原本的目标,但这个事件后来成为了反抗暴政、爱国主义的标志事件。
荆轲刺秦王不仅代表了个人最后一条绝路,也象征着一国民族主义的觉醒。
同时,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荆轲这个人物也成为了文化艺术中的经典形象,诸如歌剧、电影、戏曲、音乐、绘画、雕塑等等各个艺术门类都有许多刻画荆轲的艺术品,可见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6d4570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8.png)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一部极具震撼力的历史剧,它描绘
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悲剧。
荆轲作为主人公,他的
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刺秦行动更是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
一段传奇。
在《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是一个勇敢、忠诚、有正义感的人。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正义的追求。
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成为了一个有志向的人。
他深知
秦国的暴虐和残暴,他决心要为百姓谋取公道,为国家除去暴君。
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最终决定用自己的生命去刺杀秦王。
他的
行动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也表现了他对正义的坚守。
荆轲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的刺秦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他被秦王的卫士所杀,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他的牺
牲和坚持,让人不禁为他的遭遇而感到悲伤和惋惜。
他的一生也成
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通过《荆轲刺秦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
治斗争和社会风貌,更可以看到一个有志向的人所展现出的勇敢和
忠诚。
荆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他的一生,不仅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更是一种对正义和国家的坚守。
他的故事,也让我们深刻地思考了人性的悲剧和政治的黑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3ad4c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2.png)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二(10)(11)班复习资料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5.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二、古今异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三、词类活用【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远】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祖】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朝服】(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2篇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f01df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60.png)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2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也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忠于国家、不顾个人利益的勇士,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以下是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总结。
1.荆轲和秦王荆轲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人物,相传出身于淮阴。
他十分聪明,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了各国游历学习。
后来他来到了秦国,成为了一名谏者。
在秦国,他结识了太后和丞相章邯。
太后深知秦王的残忍和独裁,希望有人可以消灭秦王而让天下太平,于是便将此事交给了荆轲。
之后,荆轲便开始策划刺杀秦王的行动。
2.刺秦行动荆轲的刺秦行动需要很多前期的准备和筹备。
他找到了象王、韩丞相等人,向他们借兵器作为刺秦的武器。
他还组织了几百个人,其中不乏刺秦的志士。
最后他等到了一个恰当的机会,就在秦王看樊哙舞剑时进行了行动。
荆轲假扮成使者,携带兵器进入秦王的宫殿。
然后,他突然间出现,将刀插入了秦王的身体。
3.荆轲的死亡荆轲在行动时深知自己的生死。
他刺秦王后,立即被周围的卫士围攻,被刺数次。
最后荆轲倒在了秦王的身旁,渐渐失去了生命。
他的临终遗言:“愿天下有好的君王,不再有暴君占据天下,三晋得享太平,封建专制走向死路......”4.事件的影响荆轲刺秦王事件发生后,秦国震动,天下闻名。
秦王的儿子赵盾继位后,开始重用赵高,继续实行严厉的暴政,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荆轲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许多传说和传统的体现。
以上就是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虽然已经历史悠久,但是该事件中“忠于国家、不顾个人利益”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迹之一,这个故事鼓舞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也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以下是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总结。
1.荆轲的背景荆轲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人物,出身于淮阴。
他年轻时游历于各国,最终落脚在秦国。
荆轲聪明机智,成为了一名谏者,并与秦国的太后、丞相章邯结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16e4d6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0.png)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1. 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发生在公元前227年。
这一事件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涵盖了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以下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2. 时代背景荆轲刺秦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严重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的政治局势混乱,各个国家互相争斗,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逐渐崛起。
3. 荆轲的背景荆轲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武将。
楚国是战国时期七大国之一,地势险要,威胁着秦国的统一大业。
荆轲因为家族被秦国迫害,决心刺杀秦王,为楚国复仇。
4. 荆轲刺秦王的计划荆轲有着精心的计划。
他深究秦王的习性,了解到秦王喜欢游历,于是选择了秦王出巡时进行刺杀。
他利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气,设法混入秦王的近身侍卫,为接近秦王创造了机会。
5. 刺杀失败尽管荆轲的计划看似完美,但是在刺杀行动中,他没有成功刺杀秦王。
秦王警觉,侥幸逃过了一劫。
不过,荆轲并未杀身之祸,而是被秦王逮捕。
6. 荆轲的死亡刺杀失败后,秦王将荆轲刑死于市,由此表明秦国王权的威严和不可侵犯性。
荆轲的死亡成为了一个鲜明的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7. 荆轲刺秦王的影响荆轲刺秦王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它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荆轲的勇敢和忠诚精神被后人所推崇,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这次事件引发了对秦国暴政的质疑和反抗,加速了秦国的衰落。
最后,荆轲的死亡也成为了一段传奇,被后人广泛传颂并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题材。
8. 后续影响荆轲刺秦王事件发生后,秦王对于内外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对秦国的统一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这次事件也成为了后来秦国崩溃的一个导火索之一,加速了秦国的灭亡。
9. 总结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荆轲的计划和刺杀失败,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都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对荆轲的看法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对荆轲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a6c912b8daef5ef7ba0d3c60.png)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对荆轲的看法荆轲刺秦王看法对荆轲刺秦王的几点讨论荆轲不是凡夫俗子,他具有政治价值观和抱负的理想主义者,他超越物欲,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国家民族、自由正义等形而上的信念上。
但作为理想主义者,要想在社会上建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功业,必须要具有勇气和智慧。
所谓勇气就是那种明知行动会招致自身的伤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对方挑战的只知正邪、不计损益的高于常人的气概。
政治事业是对大道高义的奋争,是拯济天下的伟业,它需要那种“虽千万人,我往也”的执着和勇气,需要那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论万世不论一生,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节义。
真正的政治家是无所畏惧的理想主义者,他不是政客,他要为某种价值观而献身。
没有这种勇气、节义,政治家就会成为投机分子,在事业关头权衡个人的利益得失,将一己之利置于政治事业之上。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事已定。
在方时的形势下,即便是行刺成功,也无法阻挡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所以荆轲舍身行刺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个悲剧。
就如同是蚂蚁和大象,蚂蚁是斗不过庞大的大象的。
然而面对秦军的屠刀,像荆轲那样的侠士谁愿意伸出脖子等敌人来砍?哪个有血性的男子不拿起武器反抗?正因为荆轲明知赴秦的路上有去无回,却依然慷慨赴死,笑面死亡,更加反映出他品格的高尚。
荆轲那种舍生忘义,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动着历史。
说他扶弱济贫,可事实上荆轲受到燕太子丹的恩惠和优待,刺秦王是为了报恩,没有济困之说。
至于他对于秦王政,他并未受到秦王的迫害,原本对于政事也并无兴趣,只是一介武夫,又哪里能说他反对强暴?至于说他说他刺秦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更是无稽之谈,上面说了,他只是为了报答恩惠才受命去刺秦王,一切只是燕太子丹的谋划,他只是实施者。
何况燕太子丹未登大位,荆轲即使刺秦成功,他也是必死,怎么达到政治目的?所以,可以说,荆轲只是有着个人的武者节操,受人点滴,报以涌泉。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e73161fa763231126fdb11f4.png)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整理一本课须掌握:1、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首要人物。
2、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
3、熟悉课文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二重点段落背诵赏析: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零。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作者是如何描写易水死别这一场面的?①抓住特点。
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突出重点。
在很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顾及周全。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零〞“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气氛和戮力同心的气魄。
④井井有条。
人物运动按时刻次序描写。
⑤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对话〔信物:樊於期人头〕比照反衬〔太子丹与荆轲秦武阳与荆轲〕动作〔荆轲刺秦王〕场面〔易水送别〕荆轲刺秦王的看法:同情弱小、对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可取;企图凭借个人拼杀来改变历史进程不可取。
四成语1.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怒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开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没有方法,无法可想。
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人物形象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763792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b.png)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物形象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物形象:勇猛⽆畏,英武侠义,视死如归,刚烈率直。
荆轲⾏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感奋。
荆轲⼈物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
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
⾏刺失败,他仍宣称欲⽣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
准备信物,深谋远虑。
迟发见疑,他怒叱太⼦。
取道易⽔,慷慨悲歌。
才能:⼯于⼼计,善于⾔辞。
事前胸有成⽵,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
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畏精神。
明知“⼀去不复还”,仍然⼀往⽆前,“终已不顾”,⾏刺不就,⾝受重伤,仍拼死⼀搏,英雄⽓概,值得称道。
图穷⼔现,荆轲刺杀秦王,秦王惶急反抗。
这⼀部分描写⼈物⽣动形象,荆轲的勇猛⽆畏,秦王的狼狈惊慌,群⾂侍从的失态⽆奈,⽆不跃然纸上。
荆轲刺秦王介绍
《荆轲刺秦王》出⾃《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章通过⼀系列情节和⼈物对话、⾏动、表情、神态等表现⼈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另外⼀种观点认为,战国末年,秦国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六国国君为⾸的旧贵族,即奴⾪主阶级,虽然已经临于末⽇,但他们还在⽤⼀切的⼒量,政治的、军事的乃⾄卑劣的暗杀活动,来做最后的挣扎,⽽荆轲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对荆轲的看法荆轲刺秦王看法对荆轲刺秦王的几点讨论荆轲不是凡夫俗子,他具有政治价值观和抱负的理想主义者,他超越物欲,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国家民族、自由正义等形而上的信念上。
但作为理想主义者,要想在社会上建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功业,必须要具有勇气和智慧。
所谓勇气就是那种明知行动会招致自身的伤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对方挑战的只知正邪、不计损益的高于常人的气概。
政治事业是对大道高义的奋争,是拯济天下的伟业,它需要那种“虽千万人,我往也”的执着和勇气,需要那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论万世不论一生,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节义。
真正的政治家是无所畏惧的理想主义者,他不是政客,他要为某种价值观而献身。
没有这种勇气、节义,政治家就会成为投机分子,在事业关头权衡个人的利益得失,将一己之利置于政治事业之上。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事已定。
在方时的形势下,即便是行刺成功,也无法阻挡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所以荆轲舍身行刺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个悲剧。
就如同是蚂蚁和大象,蚂蚁是斗不过庞大的大象的。
然而面对秦军的屠刀,像荆轲那样的侠士谁愿意伸出脖子等敌人来砍?哪个有血性的男子不拿起武器反抗?正因为荆轲明知赴秦的路上有去无回,却依然慷慨赴死,笑面死亡,更加反映出他品格的高尚。
荆轲那种舍生忘义,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动着历史。
说他扶弱济贫,可事实上荆轲受到燕太子丹的恩惠和优待,刺秦王是为了报恩,没有济困之说。
至于他对于秦王政,他并未受到秦王的迫害,原本对于政事也并无兴趣,只是一介武夫,又哪里能说他反对强暴?至于说他说他刺秦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更是无稽之谈,上面说了,他只是为了报答恩惠才受命去刺秦王,一切只是燕太子丹的谋划,他只是实施者。
何况燕太子丹未登大位,荆轲即使刺秦成功,他也是必死,怎么达到政治目的?所以,可以说,荆轲只是有着个人的武者节操,受人点滴,报以涌泉。
他的身上体现的是大勇的精神,杀身未成仁,却也到达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实践了自己的信仰。
无可奈何的荆轲,为燕太子丹、田光、樊於期所裹挟的荆轲,心情复杂地迈出了西去刺秦王的步伐,但他心里没有任何把握,也深知此去凶多吉少,所以,当他面对送行的人群,在易水河畔,情难自已,发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苍凉感慨。
这与其说是荆轲的豪言壮语,不如看做是荆轲绝望心情的写照。
对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即使我们没有读过司马迁的原著,但我们一定也听说过一个成语——“图穷匕见”,这已经是汉语成语里很常用的一个词语了。
即使我们不是十分清楚这个成语的来历,我们依然能十分熟练地使用这个成语。
近年来,有三位顶级导演先后以自己的理解和才华,演绎过这个故事,他们分别是1995年周晓文的《秦颂》、1998年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后来还拍过电视连续剧《荆轲传奇》。
同一个历史故事被反复搬上银幕,这在电影史上估计是很少见的现象。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喜欢英雄,说明我们尊敬英雄,说明我们崇拜英雄。
从喜欢到尊敬再到崇拜,也说明可能英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其实不仅仅是当代人喜欢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古人同样也喜欢讨论这个故事。
很多大名鼎鼎的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涉及过这个故事,譬如陶渊明、王昌龄、柳宗元、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苏东坡、朱熹、梅尧臣、龚自珍可能有一点大家没有注意到,这些诗人们旗帜鲜明地分为两派,并且是反方占了绝对多数。
批评荆轲刺秦王的人很多,其中不乏著名人物——柳宗元如此质疑荆轲:“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意思是开始的时候你是多么雄心勃勃、锐气逼人,为什么到了关键时刻,却步履不稳、不能一击致命呢?北宋苏洵更是出语尖刻,他咄咄逼人地对荆轲的行为做了盖棺定论:“始速祸焉。
”意思是,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加速了燕国亡国的速度。
苏东坡和父亲的观点有些相近,只不过他更愿对荆轲等人的英雄气概进行品评:“荆轲不足说,田子老可惊。
燕赵多奇士,惜哉亦虚名!”苏东坡的话说得更刻薄,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他由荆轲说开去,直接否定了传说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说法,不留情面地说他们“惜哉亦虚名”。
持这一观点的人还有很多,譬如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时说:“轲不足道也。
”譬如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相比于柳宗元、苏东坡,李白的观点稍稍中立一些:“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
”李白仅仅说了荆轲之后英雄的悲剧结局,并没有对荆轲本人做出过多的评价。
赞扬荆轲的是少数,陶潜、龚自珍是赞扬派的代表人物。
陶潜如此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这一评价里显然充满了敬佩。
龚自珍则称荆轲为“江湖侠骨”。
龚自珍在诗里这样议论荆轲:“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相关的评析、吟咏还有很多,但不论正方、反方还是中立方,他们的论点基本上不脱一个套路,就是对荆轲刺秦王的性质和影响进行探讨,其分析和评论往往都是从很宏观的角度来考虑的,这就是所谓的“宏大叙事”第二便是他的侠肝义胆,他虽然谋略不行,但是十分有胆识:荆轲明明早在易水河畔慷慨悲歌时就早已知道自己的下场,他“心知去不归,徒有世后名”可是他依然义无反顾,为了自己的国家慷慨赴死,这样的侠肝义胆难道不是可歌可泣的吗?壮士荆轲有一种像革命先烈一样的要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虽然他的做法并不可取,不值得我们学习。
可是他的精神应该为我们所称道!我们应该做一个像荆轲一样能为祖国付出一切的爱国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畔的这首悲壮的歌至今传唱不衰,荆轲作为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颂扬。
荆轲刺秦未遂的历史事件,千百年来都为文人们深感遗憾,无数的诗词文赋,都是以暴君来形容秦王,而肯定荆轲的英雄行为和侠义精神。
然而从战国历史中政治成败的角度去审视这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值得思考的东西。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前人误入失败的陷阱,可作为我们今天行事的前车之鉴;而前人获得的成功经验,可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路标。
学习了荆轲刺秦王这篇文言文,我的感触非常深,我被荆轲那种爱国精神和对国家勇于献身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他面的这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在对手面前从不低头,他的心中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自己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高于自己的生命,为国献身,无怨无悔。
有大家,才有小家,如果国家都灭亡了,有何谈小家那,何谈自己的幸福那?只有国家富强,自己的小家才会更加的幸福,只有自己的国家更加的强盛,自己才不会成为亡国奴,成为了为来国家的奴隶,就会失去人人平等的生存环境。
如果自己的国家没有像荆轲这样为国家勇于献身的英雄,那么自己的国家又何谈兴盛,又何谈走向世界各国前列,成为世界强国?荆轲以他勇于献身精神证明了这一点,要想强国,就必须进行斗争,就一定会有人为之流血牺牲,他们的死,重于泰山,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文天祥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荆轲之死,对于燕国来说,他之死重于泰山,他是为国家人民之利益牺牲了自己,他是以个国家的英雄,他理应受到国家每一个人的尊重。
荆轲,燕之伟人,燕之英雄,燕之智人,燕之勇人,荆轲名之垂史,荆轲以之鲜红的血液,渲染着燕国人的灵魂。
荆轲:杀手乎?侠客乎?《史记》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的意见是:“荆轲不是杀手,而是一个侠客。
”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本是卫国人,其先人乃是齐国人,后来秦灭卫国,他逃亡到了燕国。
在燕国,荆轲不被当局者重用,整日在市井放歌纵酒,酒醉之后往往与好友高渐离等相对而泣,旁若无人。
根据史料的记载,荆轲“好读书击剑”,“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也就是说,荆轲是一个有学问的沉稳之士,决非一介山野莽夫。
至于他在刺秦王之前是否操过杀人的营生,历史上是毫无记载的。
后来燕太子丹找人行刺嬴政,首先找到田光,田光因年老力衰,故而推荐了他门下的荆轲。
荆轲起初推辞过,但太子将他尊为上卿,给予他极为优厚的礼遇。
荆轲本打算再等一个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国,但因太子催之甚急,只得带领秦舞阳离燕赴秦,慨然践诺。
在很多人的眼里,荆轲是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
但在史学家眼中的荆轲并非如此简单,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大相同的。
韩兆琦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
他与燕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嬴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
”史学家张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词来诠释荆轲的行为。
“太子丹开始并没有重用荆轲,甚至后来让他去刺秦,也没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韩兆琦解释说,“所以,荆轲并非要…为知己者死‟,他的行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义气,而在于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北大历史系教授、秦汉史专家张传玺说:“荆轲处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他被一种…义‟的观念所驱使,虽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竟是个人的小…义‟,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才是大…义‟。
因此我认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陈成军有着更为有趣的见解。
他根据《战国策·燕策》中的相关记载认为,荆轲根本就不是一个擅长打斗的武士。
他说:“荆轲甚至是不具备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领的。
事实上,荆轲应该更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有一定的学问,可以说他是个侠士,但他不是一个武夫。
”根据这个观点,陈成军合理地解释了荆轲为什么开始婉拒太子丹让他刺秦的要求,后来又一拖再拖。
“他是在等一个真正的刺客,一个有能力行刺的武士。
但是太子丹不容许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阳一起去,而舞阳只是一个在市井中杀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里自然吓得变了色。
而荆轲只得自己来扮演这个他并不愿意扮演的角色。
”陈成军进一步说:“战国时候这种侠士很多,遇到国家有难就挺身而出,但他们多是有助手的。
荆轲自己作了刺客,我个人认为他实在是死不得其所。
”。
”韩兆琦也说:“我们肯定秦始皇的统一,但同时也要肯定荆轲的精神,荆轲是个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他刺秦不为报私仇,也不为太子丹个人,而是为了所有深受战争灾难的人民。
就像在拿破仑发动的战争中,拿破仑推进文明的进程,但反抗拿破仑的人同样也是民族英雄。
文革时期,因为批儒评法,颂扬秦始皇这个大法家,人们就批判荆轲,其实这是不对的。
秦顺应历史潮流,但荆轲并不因此就算反动,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我认为荆轲行刺秦王是极端错误的。
当时是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互相争斗,战争的乌云笼罩了整个中原,许多百姓葬身于水火,流离失所,百姓哀声载道,和平和统一的心愿冲彻了人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