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集合测量..
医学课件眼屈光学关于调节和集合的问题
![医学课件眼屈光学关于调节和集合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dc7386bf46527d3240ce04f.png)
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镜度数。 (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此时双 眼棱镜总量,例如出现模糊点时右眼4△,左 眼3△,则模糊点为7△;继续增加棱镜度数; 患者报告破裂点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 。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减小基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7)、把双眼旋转棱镜刻度调回0点,嘱患者
仍然注视6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匀 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镜度数,如上所述,令 患者报告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并记录棱 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8)、结果记录:
远距聚散力: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BO:模糊点 /破裂点 /恢复点,无模糊点 时的记录标记为*; 近距聚散力: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BO:模糊点 /破裂点 /恢复点,无模糊点 时的记录标记为* 注: BI:基底向内/ BO:基底向外
的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镜度数 (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此时双 眼棱镜总量;继续增加棱镜度数;患者报告 破裂点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
近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减小基
底向内棱镜度数,当分离的视标重新恢复为 单一视标时,记录此时的双眼棱镜总量。 (7)、把双眼旋转棱镜刻度调回0点,嘱患者 仍然注视40c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 匀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镜度数,如上所述, 令患者报告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并记录 棱镜总量。
集合广度的测定
(4)、嘱被检者双眼注视40cm处的视标,此
时慢慢将视力表盘向患者移近,直至患者报 告视标分离即出现复视时,记录距离 (5)、通过公式集合广度=10*PD/距离求得
调节功能的测定 正负相对调节测定
![调节功能的测定 正负相对调节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e035cd1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3.png)
正负相对调节的临床意义
正负相对调节(NRA/PRA)测定用于精确老视下加光 ADD精确=ADD初步+(NRA+PRA)/2 近视-2.00DS的老花眼,BCC 检查结果调节滞后量=+1.00DS 老花初步近附加=调节滞后量=+1.00DS NRA=+1.50DS; PRA=-1.00DS ADD精确=初步近附加+(NRA+PRA)/2=+1.00DS+(+1.50-1.00)/2=+1.25DS 老花镜= 远用屈光不正度/+1.25DS==-2.00/+1.25=-0.75DS
• 综合验光仪 • 近视力标杆 • 近视力表盘
6
非老视患者的NRA/PRA 测定实例
1.矫正矫正屈光不正 R:-3.00D;L:-3.00D-----(初始值) 2.近视力表盘在40cm,近用照明,最佳近视力20/20 3.最佳近视力(20/20)上1行视标(20/30)作为注视点 4. 眼前以+0.25D 为一档逐渐加正球镜 5.当加到眼前值 为-1.25时,出现视标模糊,3~5秒钟后又变清晰 6.继续以+0.25D /档逐渐加球镜,当加到眼前值 为-0.75时,出现视标持续模糊 7.回退一档,将刚加入的+0.25D 正球镜去掉,眼前终值为:-1.00D NRA=(终值-初始值)=(-1.00)-(-3.00)=+2.00DS
正负相对调节测定
(NRA/PRA)
物体移近时,为视物清晰,调节产生; 保证物像单一,两眼内聚,发生集合
调节和集合联动
注视视标固定不动,保持集合固定不变,维持双眼单视状态下,
能单独发生的调节变化称为相对调节。
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 集合固定不变,调节增加或促发的能力称为正相对调节 负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
调节集合测量
![调节集合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238ffcc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5.png)
降低测量成本: 通过优化测量 设备和材料降 低测量成本和
维护费用
提高测量稳定 性:通过优化 测量环境和控 制技术提高测 量结果的稳定
性和重复性
调节集合测量的未来发展方向
集成化:与其他测量技术相 结合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
微型化:减小测量设备的体 积和重量提高便携性和灵活
性
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实现自动调节和优化
记录测量结果:将测量结果 记录在测量报告中
调整测量方案:根据分析结 果调整测量方案进行再次测
量
调节集合测量的操作技巧
确保测量环境光线充足避免阴影和反光
使用正确的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 等
测量时保持测量工具与被测物体垂直避免 倾斜
测量过程中避免手部抖动保持稳定
测量完成后及时记录测量数据并检查测量 结果是否准确
准备测量 工具:选 择合适的 测量仪器 和设备
设定测量 条件:确 定测量的 环境、温 度、湿度 等条件
进行测量 操作:按 照规定的 步骤进行 测量
记录测量 数据:将 测量结果 记录下来
分析测量 结果:对 测量数据 进行分析 和解释得 出结论
调节集合测量的工具
调节集合测量仪: 用于测量调节集合 的能力
调节集合测量的特异 性
调节集合测量的重复 性源自调节集合测量的线性 度调节集合测量效果的评估方法
测量指标:包括 准确性、稳定性、 灵敏度等
实验设计:选择 合适的实验对象 和实验条件
数据分析:对测 量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比较:与同 类产品或方法进 行比较得出优劣 结论
调节集合测量效果的评估实践
网络化:实现测量数据的远 程传输和共享提高测量数据
的利用率和共享性
关于调节集合与视疲劳
![关于调节集合与视疲劳](https://img.taocdn.com/s3/m/85af03918e9951e79a8927c6.png)
可编辑ppt
3
• 调节时伴有集合与瞳孔缩小。
• 调节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小,因睫状肌 逐渐变弱,晶体逐渐硬化失去弹性。
可编辑ppt
4
3、调节的生理
在调节的过程中,晶状体 前表面的向前拉伸,晶状体后 表面几乎不变。
在非调节状态下,晶状体 的前表面几乎是一球形,曲率 半径为11-12mm。
在调节状态下,晶状体的 中间(约3mm)范围变凸, 成一曲率半径为5mm左右的 球形,而晶状体的周边区几乎 不发生变化甚至有变平坦的趋 势
单眼测量时,模糊启动调节
双眼测量时,加上集合可编启辑pp动t 的调节
15
iii视标大小
AMP
大视标>小视标
12
10
8
6 6/6 6/12 6/18 6/24 6/30
视标
iv注视角度 9.42
10.37 11.20
20° 20° 20°
可编辑ppt
16
12.42
v年龄: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23
二、集合
1、集合的定义
当注视近物时,在发生调节的同时,双眼共 同向内转,瞳孔缩小, 以使双眼同时注视此目标, 为集合,是双眼内直肌收缩的结果。
集合时瞳距减小2~4mm。
可编辑ppt
24
2、集合的参数
• 集合远点:视远时双眼视轴平行,完全不 使用集合,此时物体所在之点。
③动态检影法
可双眼同时做,但检影可只检一眼,可得出 真实的调节反应。
特别适合于儿童和反应差的老人。 移近视标,直至调节反应不再增加,即AMP
可编辑ppt
调节与集合
![调节与集合](https://img.taocdn.com/s3/m/09511003ee06eff9aef807ce.png)
测试方法
正常值
标准差
±2D
调节广度 移近法 18-1/3年龄 镜片法 比移近法少2D 单眼调节灵敏度(±2.00D翻转拍) 6岁 5.5cpm 7岁 6.5cpm 8-12岁 7.0cpm 13-30岁 11.0cpm 30-40岁 双眼调节灵敏度 6岁 3.0cpm 7岁 3.5cpm 8-12岁 5.0cpm 13-30岁 8.0cpm 30-40岁 9.0cpm MEM检影 +0.50 FCC实验 NRA PRA +0.50 +2.00 -2.37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 减小基底向内棱镜度数,当分离的视 标重新恢复为单一视标时,记录此时 的双眼棱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注意:一般由于患者的远用屈光度 已被完全矫正,因此观察6m处物体时, 调节已放松为零,也就是没有可以放 松的调节性集合,所以应该不会出现 模糊点.若出现了模糊点则说明患者 的远用屈光矫正存在正镜不足或负镜 过大的失误,应重新核查远用处方, 在模糊点缺乏的情况下,破裂点代表 着负融像集合的极限。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遮盖左眼,测右眼的调节广度 (3)令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远视 力)的上一行视标,缓慢向患者移近,直至视 标持续模糊 (4)记录距离
测试步骤
(5)距离的倒数即为右眼的调节幅度(例如,在眼 前10厘米处开始模糊,调节广度为0.1m的倒数即 10D) (6)遮盖右眼,检查左眼,重复(3)-(5)步,检 查左眼的调节广度 (7)打开双眼,重复(3)-(5)步,检查双眼的 调节广度 记录:OD:( )OS:( )OU:( )
对于老视患者,如果 NRA 与 PRA 的绝对 值相等,说明试验性下加光度数准确, 如果不相等,则度数应该调整,方法为 将正负相对调节相加除 2 ,加在试验性 下加光上。例:患者试验性下加光为 +1.75D , NRA=+2.00D , PRA=-2.50D ,则 患 者 最 后 处 方 为 +1.75+ ( -0.25 ) =+1.50D
2024年《双眼视觉学、验光学、配镜学》等综合知识试题与答案
![2024年《双眼视觉学、验光学、配镜学》等综合知识试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b10c2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7.png)
2024年《双眼视觉学、验光学、配镜学》等综合知识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关于隐性内斜视的临床表现,说法正确的是()。
A:常取下颌内收头位B:视力通常正常C:不会影响立体视觉D:不会发展为显斜视正确答案:A2.头位正直,两眼保持双眼视觉,两眼注视无限远距离物体的眼位,称为0。
A:第一眼位B:第二眼位C:第三眼位D:休息眼位正确答案:A3、异常双眼视觉不包括0A:复视B:混淆视C:同时视D:抑制正确答案:C4、AC/A计算:如果测量过程中患者瞳距60E,近距离为内隐斜7棱镜度,远距为外隐斜3棱镜度,其AC/A为() A: 2B: 4C: 6D: 10正确答案:D5、调节灵活度是测量评估调节反应的()A:耐力和动力B:耐力和反应力C:动力和反应力D: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A6、调节需求的单位是()4、米角B: A/Dc:屈光度D:厘米正确答案:C7、聚散功能训练项目不包括()4、3点卡B:偏振片立体图C:聚散球D:远近视力表正确答案:D8、患者看远、看近均内斜且斜视度相等是OA,集合过度B:集合不足D:散开过度正确答案:C9、患者AC/A值正常,看远看近均外斜,且度数相等0 A:辐桂不足B:散开不足C:单纯性外斜D:单纯性内斜正确答案:C10、跟随运动的速度慢于扫视运动,约为0 A: 50o /sB: 100o /sC: 150o /sD: 200o /s正确答案:BIK调节功能异常类型不包括。
A:眼运动障碍B:调节不足C:调节过度D:调节疲劳正确答案:A12、使用“跳跃集合”测量时,正常者可达() A:每分10周B,每分20周C:每分30周D:每分40周正确答案:C13、内斜视临床中用0判断其眼位水平情况A: Sheard 准则B: 1:1准则C: Percival 准则D: hering 准则14、患者AC/A值高,看远正位,看近内斜OA:散开不足B:辐桂不足C:辐桂过度D:散开过度正确答案:C15、调节功能训练中的推进训练适应症是OA:调节过度B:调节不足C:集合过度D:散开过度正确答案:B16、相对眼镜放大率等于屈光不正的放大率与眼镜放大率的()A:和B:差C:积D:商正确答案:C17、患者AC/A值高,看远看近均内斜,看近大于看远O A:辐桂过度B:散开不足D:单纯性内斜正确答案:A18、扫视运动特点是OA:速度快B:伴有抑制C:速度慢D:准确性低正确答案:A19、WOrth4点试验确定抑制范围先在()A: 22cm处进行B: 33cm处进行C: 44cm处进行D: 55cm处进行正确答案:B20、有效缓解球镜公式S=P∕A,其中P代表0 A,球镜B:棱镜度C:柱镜D: AC/A正确答案:B21、引起扫视运动的刺激不包括0A:视觉目标B:听觉C:本体感觉D:立体视觉正确答案:D22、调节反应测量方法有()A:动态检影法B:马氏杆c:遮盖试验D:角膜映光法正确答案:A23、关于Worth四点灯检查法说法错误的是0A:主要是检测抑制的方法B:可检测中心凹的抑制C:麻痹性斜视时看到五个光孔D:双眼视功能正常时可以看到两个红光孔或三个绿光正确答案:D24、调节功能异常类型不包括0A:调节不足B:调节过度C:调节灵敏度异常D:散开过度25、调节功能测量不包括0A:调节幅度B:调节灵活度C:推进幅度D:相对调节正确答案:C26、某人外隐斜为9棱镜度,按Sheard准则要求其BO 融像贮备至少为0A: 6B: 12C: 18D: 20正确答案:C27、当用WORTH四点测量时,患者显示看5点说明()A:正常B:单眼抑制C:复视D: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C28、计算法AC/A,已知瞳距64s,近距离40cm处测得exo5A, 5 米处测得 esol∆,其 AC/A 为()A: 2B:4C: 6D: 8正确答案:B29、低AC/A,看远正常,看近有明显外斜视,其情况为OA:集合不足B:集合过度C:散开不足D:散开过度正确答案:A30、AC/A计算:如果测量过程中患者瞳距60mm,近距离为内隐斜5棱镜度,远距为外隐斜3棱镜度,其AC/A约为OA. 2B: 4C: 9D: 10正确答案:C31、集合不足的特点是()A,看远内隐斜B:看近正位C:融像性聚散幅度降低D: AC/A比率低32、NLP 为 B14Zi 加上-LOO 后 NLP 为 BUZi, AC/A 为()A: 1B: 3C: 5D: 7正确答案:B33、扫视运动的检查测试中,常出现的问题不包括下列哪一项0A:扫视不准确B:多个间断扫视C:运动过量出现面部运动D:转换快正确答案:D34、调节训练时所使用的反转拍为0A、 +1.OODB:±1. 50DC: +2.OODD:±2. 50D正确答案:C36,下列与跟随运动有关的是0A:运动物体B:声响C:运动感D:想像运动正确答案:A37.受大或小的中心凹像的运动的刺激而产生的视动眼颤为()A:前庭性眼震B:主动性眼震C:被动性眼震D:反射性眼震正确答案:B38.决定视网膜像的因素是0A、角膜曲率B:眼镜放大率C:角膜厚度D:晶状体屈光力正确答案:B39.为了确定检测距离所需的棱镜符合Shesrd准则,可以OA:观测图形B:调整棱镜量至RF. OODC:应用公式 P=2/3D-2/3RD:调整棱镜量至RF.50D正确答案:A40.调节功能测量项目不包括()A:调节幅度B:调节反应C:调节灵敏度D:集合近点正确答案:D41.患者AC/A值低,看远看近均外斜,看近大于看远外斜度数()A,辐桂不足B:散开不足C:单纯性外斜D:单纯性内斜正确答案:A42.当屈光不正欠矫或者过矫后可能会导致()A:散光B:调节功能失常C:无立体视D:弱视正确答案:B43.某人外隐斜为6棱镜度,按sheard准则要求其BO 融像贮备至少为0A: 6B: 12C: 19D: 20正确答案:B44.决定视网膜像的因素是()A、角膜曲率B:眼轴长度C:角膜厚度D:晶状体屈光力正确答案:C45.不属于调节功能测量项目的是O A:调节幅度B:调节反应C:调节灵敏度D:集合近点正确答案:D46.使用正附加镜的情况是OA: AC/A比率高B:近视C: AC/A比率低D:外隐斜47.两眼将外界同一物体视为两个物体的现象为O A:复视B:异常视网膜对应C:混淆视D:弱视正确答案:A48.黄斑鼻侧的点与另一眼O相对应A:黄斑八侧的点B:黄斑鼻侧的点C:视乳头星期则的点D:视乳头鼻侧的点正确答案:A49.能引起深径觉的视差是()A>垂直视差B:水平视差C:交叉性视差D:非交叉性视差50. AC/A正常,看远和看近有等量明显外斜视,其情况为()A:单纯性内隐斜B:集合过度C:散开不足D:单纯性外隐斜正确答案:D51.患者AC/A值高,看远外斜大于看近外斜,()A:散开不足B:辐桂不足C:辐桂过度D:散开过度正确答案:D52.不属于引起扫视运动刺激的是OA、视觉目标B:听觉C:本体感觉D:立体视觉正确答案:D53.集合近点的英文缩写为OA: AMPB: BCCC: NPCD: DLP正确答案:C54. Panum融合区是指OA、点与区的对应B:点与点对应C:区与区对应D:面与面对应正确答案:A55.患者AC/A值低,看远正位,看近轻度外斜()A、散开不足B:辐桂不足C:辐桂过度D:散开过度正确答案:B56.AC/A计算:如果测量过程中患者瞳距60mπι,近距离为内隐斜5棱镜度,远距为内隐斜10棱镜度,其AC/A为0A、2B: 4D: 8正确答案:B57.外界不同物体的影像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结果为()A:复视B:异常视网膜对应C:混淆视D:弱视正确答案:C58.下列属于调节的检查内容是OA.集合幅度B:隐斜测量C:翻转拍测量D:聚散力测量正确答案:C59.为了使调节幅度的测量更准确,在眼前加-4. OD,使近点远移,测量后再加()A: +4.ODB: +2.ODC: -4. ODD: -2. OD正确答案:A60. “跳跃集合”测量方法是令患者先注视6cm处视标, 然后注视OA: 9cm处视标B: 12cm处视标C: 15Cnl处视标D: 18Cm处视标正确答案:C61.双眼视差又称为OA:水平性视差B:垂直性视差C:生理性视差D:心理性视差62.双眼视野范围()B: 120C: 150D: 180正确答案:D63.观看旋转图片一段时间,致神经疲劳后观看静止物象,发现仍在转动,这种幻觉属于0A:神经性叠加作用B:两眼亮度平均化C:两眼间的后效转化D:两眼视觉掩饰作用正确答案:C64.测量NRA时,数值大于+2. 50D说明()A:远视、近视都欠矫B:远视、近视都过矫C:近视过矫、远视欠矫D:近视欠矫、远视过矫正确答案:C65.人眼所看的实际空间是0A视觉空间B:视幻觉C:三维空间D:位标正确答案:A66.眼位偏斜以后,为避免视觉紊乱的干扰,视中枢主动抑制产生斜视眼物象的反应称OA:混淆B:复视C:斜眼抑制D:弱视正确答案:C67.集合过度的特征不包括OA、看远正位B:看近外斜视C:看远内斜视D: AC/A比率高正确答案:B68.若两眼相对眼镜放大率相等,贝I:两眼视网膜像的大小()A:成正比B:成反比C:相等D:不等正确答案:C69.当用WORTH四点测量时,患者显示看见3点说明OA、正常B:单眼抑制C:复视D:斜视正确答案:B70.患者AC/A值正常,看远看近均内斜,且度数相等()A:辐桂不足B:散开不足C:单纯性外斜D:单纯性内斜71.临床上计算调节需求的起算点是离眼前顶点() A: 5mmB: IOmmC:15mmD: 20mm正确答案:C72.患者AC/A值低,看远内斜,看正位0A,散开不足B:辐桂不足C:辐桂过度D:散开过度正确答案:A73.光学上,视网膜像大小与RSMOA:成正比B:成反比C:相等D:无关74.不属于分离性隐斜检查方法的是OA:遮盖试验B:融像性交叉柱镜C: VonGraefe 法D:马氏杆法正确答案:B75.物象落于分开过大的视网膜非对应点上会产生0A、生理性复视B:交叉性复视C:偏心注视D:偏心视正确答案:A76.以中心凹为零参考点来确定方向的,称为()A:主视觉方向B:次视觉方向C:眼位中心视觉方向D:头位中心视觉方向二、多选题1.如何向患者推荐全视护的镜片OA:非对称离焦设计,符合眼部生理结构,使离焦量更有效B:离焦量精准可选,兼顾近视控制与视觉效果C:近用舒压设计,符合小朋友长时间看近的需求,佩戴更舒适D:通过权威机构证实,近视控制效果优秀(可达6%)正确答案:ABCD2.万里路睿视F360的顾客标签都有哪些A:有一定的调节衰退,但又不希望被视力拖后腿B:工作中属于中流砥柱,对视觉品质有一定要求C:工作生活中,远近视力的切换比较频繁D:基于现代人的用眼情况,尤其对中、近视野要求高正确答案:ABCD3.渐变焦镜片提供自左至右连续全视野的清晰视觉。
调节集合测量ppt课件
![调节集合测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2a2e52d15abe23492f4d30.png)
.
9
老视验配规范程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的
方法
试验性阅读附加度数 年龄和屈光不正状况
FCC
1/2调节幅度原则
精确阅读附加度数
NRA/PRA平衡
最后确定
试镜架配戴和阅读适应调整
测量视力和阅读范围
调整远距处方
.
10
双眼视功能检查流程
在双眼完成了屈光检查的基础上进行 Worth四点视标检查同时视 检查立体视 远/近眼位 AC/A值 调节反应检查(BCC/MEM) 正负相对调节检查,根据需要再做调节幅度 调节灵敏度 辐辏近点 正负相对集合 集合灵敏度屈光参差超过3D应做双眼不等像检查
测量方法:MEM动态检影
BCC视标检测
.
28
测量
将MEM卡粘贴在检影镜上,室内照明为正 常照明。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测量在 双眼注视下进行
MEM卡放于被检者习惯性阅读距离,指导 其阅读卡上的视标
在其阅读时快速检影,观察瞳孔中央区的影 动,并通过镜片使之中和
.
29
如瞳孔区影动为顺动,说明为调节滞后,加 正球镜至中和
将视标置于被检者近点之内并逐渐移远,直 至视标完全清晰,计算对应的调节幅度。
.
25
负镜片法:
顾客配戴CAMP眼镜,将近十字视标固定于 40cm处,眼前每三秒增加-0.25DS的镜片, 边加边询问视标是否变模糊了,如果模糊视 在3—5秒内恢复,可以继续增加屈光度,但 如果超过5秒仍没有恢复,停止测试,记录 最后清楚时所加总值并加上2.5D即为调节 幅度
.
13
调节功能的临床测量
调节幅度 调节反应 调节灵活度 正负相对调节
.
14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ba13904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9.png)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的定义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 是一种评估眼睛调 节和集合功能的检 查方法
通过调节集合功能 检查可以确定眼睛 的调节和集合能力 是否正常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 对于诊断和预防眼 病具有重要意义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 通常包括调节幅度、 调节灵敏度和立体 视觉等检查项目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诊断屈光不正
诊断隐斜视
诊断眼肌疾病
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在神经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诊断脑卒中:通过调节集合功能检查,可以判断脑卒中患者的眼部调节和集合功能是否正常, 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
诊断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调节和集合功能常出现异常,调节集合功能检查可以用于 该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开始检查:按照医生指示,逐步进行调节集 合功能检查的各项步骤,并记录检查结果。
结果分析: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 析,判断患者的调节集合功能是否正常。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后的注意事项和护理措施
注意事项:检查后避免剧烈运动,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揉眼 护理措施:定期复查,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眼部营养的补充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在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综合分析:将检 查结果综合分析, 得出调节集合功 能检查的结论。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的基本原理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的定义和目的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的原理和过程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的异常表现和意义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与其他检查的关系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的生理学基础
添加标题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的原理:通过测量眼球在不同距离下的调节和集合能力,评估视觉系统的调节和集合功能。
禁忌症:患者有眼球震颤、眼部炎症、眼肌麻痹等眼部疾病,以及无法配合检查的精神疾病或身体虚弱者
调节与集合
![调节与集合](https://img.taocdn.com/s3/m/c3c2e639376baf1ffc4fad0a.png)
(一)调节作用正视眼静止时,从无限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后形成焦点在视网膜上,故看远清楚,而近处物体(A)所发出的散开光线势必结像于视网膜后(A′),遂看不清;人眼乃通过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达到明视,此种作用机制称为眼的调节。
1.调节机制至今虽在争论,但一致认为在此过程中晶状体曲率增加,从而使其屈光力大大增强,参加调节作用的组织主要有:晶状体、睫状肌、悬韧带。
三者关系异常密切,当睫状肌静止时,悬韧带紧张,晶状体扁平,屈折力减弱,此为调节休止,又曰眼的静止状态;但当睫状肌收缩,睫状突形成的环缩小,悬韧带松弛,晶状体遂藉其固有的弹性变凸,使其屈折力自动加强,此即眼的调节状态(图1-4-4)。
2,调节范围与调节力、调节幅度:(1)调节远点:在光学中,相对应的物点与像点称为共扼焦点。
当调节静止时,与视网膜黄斑部相共扼的视轴上一点称为调节远点。
换言之,即调节静止时,自远点发出的光线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
由此可知,正视眼远点为无限远距离;近视眼远点在眼前有限距离;远视眼远点在眼后,为虚性的。
(2)调节近点:当眼运用全部调节力量能看清的眼前最近一点。
换言之,即调节作用最强时自近点发出的光线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
(3)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近点间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调节达到明视,这范围即称调节范围。
(4)调节力: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屈光力,以屈光度为单位来表示。
调节力(D)=1/调节距离(m) (1-4-1)(5)调节幅度: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称作调节幅度(绝对调节力,最大调节力)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m)-1/远点距离(m) (1-4-2)而1/远点距离(m)即为非正视眼屈光不正度,故上述公式可改变为:调节幅度=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屈光不正度) (1-4-3)设A为调节幅度,R为远点时屈光力,P为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则A=P+(±R) (1-4-4)如正视眼——远点为无限远,测其近点为10cm,P=1 00/10=10D,调节幅度A=10+(1/∝)=10D。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fef3693844769eae009edde.png)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怀疑集合功能不足或过强的患者。
2.怀疑分开功能不足或过强的患者。
【禁忌证】
因精神因素或全身疾病不配合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融合性集合刚定法
(1)受检者注视远视力表,裸眼或通过矫正眼镜看清1.0的视标。
(2)检查确认受检者具备双眼单视功能。
(3)在试镜架上以一0.5D的梯度增加凹透镜,直至受检者看不清1.0视标即测出正相融合集合力。
(4)然后以相同方法测量负融合集合力。
2.三棱镜法测量正集合和负集合的最大棱镜度数。
3.集合近点检查法
(1)嘱受检者双眼注视由眼前30cm处向鼻尖缓慢移动的视标。
(2)当一只眼出现外斜或者患者主诉出现复视的那一点就是集合近点。
为了精确测量,可使用近点测量仪或者集合测量仪检查。
4.测定调节性集合即AC/A值。
可以通过同视机、隐斜计、三棱镜+遮盖、三棱镜十马氏杆等方法测定。
【注意事项】
1.需要患者具备良好的矫正视力和双眼单视功能。
2. AC/A的测定可为水平内、外斜分类提供指标,并作为手术设计的依据。
调节集合测量
![调节集合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ef02c2d9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6a.png)
案例四:液位调节集合测量
总结词
液位调节集合测量是通过液位传感器和控制 系统实现对液体液位的精确控制。
详细描述
在液位调节集合测量中,常用的传感器包括 超声波液位计、雷达液位计等。这些传感器 能够将液位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控 制系统调节泵的启停或阀门的开度,以实现 液位的精确控制。这种测量方法在水处理、
游标卡尺
用于测量较小尺寸 或精度要求较高的 场合。
计时器
用于测量时间间隔 或速度。
尺子
用于测量长度、宽 度、高度等尺寸。
电子秤
用于测量质量或重 量。
温度计
用于测量温度。
调节集合测量的注意事项
01
确保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2
在测量过程中,保持测量工具的 稳定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差的产
化工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05
调节集合测量的未来发 展与挑战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
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测量数据进 行处理和分析,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
开发新型传感器和测量设备
研究新型传感器和测量设备,提高测量范围、 精度和可靠性。
探索量子测量技术
利用量子力学原理进行高精度测量,为某些 特殊领域提供更准确的测量结果。
提高测量精度与可靠性
优化数据处理算法
加强质量管理与监督
改进和优化数据处理算法,减少误差 和不确定性,提高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测量 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监督。
建立标准与规范
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测量 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应对复杂环境与条件下的测量挑战
集合近点的测量方法
![集合近点的测量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d0fc855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7.png)
集合近点的测量方法
集合近点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动验光仪法:自动验光仪可以通过红外线或红光测量瞳孔距离,从而得出集合近点的距离。
这种方法测量简单、快捷,但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2.手动测量法:手动测量集合近点需要使用一种叫做“近点测量器”的特殊仪器。
该仪器可以放置在眼睛前方,通过调整距离,直到患者报告出现模糊、眩晕等症状,从而得出集合近点的距离。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测量相对较慢。
3.自我测量法:患者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距离,观察目标物体的清晰度和舒适度,从而得出集合近点的距离。
这种方法需要患者有一定的视力和理解能力,测量结果可能存在误差。
需要注意的是,测量集合近点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同时,不同的测量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集合近点尺使用方法
![集合近点尺使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01dc48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5.png)
集合近点尺使用方法
集合近点尺使用方法如下:
1.检查者将一把小尺置于患者的一眼眼眶外侧缘,0点对准外眦角。
2.检查者手持一只削尖的铅笔,在患者前方从远处向其鼻尖缓慢移动。
3.要求患者双眼注视笔尖,观察其双眼随铅笔移动的表现。
4.随着铅笔逐渐靠近患者的鼻尖,患者的双眼会逐渐向鼻梁靠拢。
5.当其中一只眼不再向内转动,而是向外转时,记录此时铅笔尖所对尺的部位,即为患者的集合近点。
根据集合近点的位置可以判断眼睛的集合功能是否正常。
一般来说,集合近点在5~10cm属于正常范围,如果大于10cm则提示集合不足,而小于5cm则提示集合过强。
集合近点检测对于诊断和治疗眼睛的集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如有不适,请务必咨询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测定集合力时,应先测棱镜基底向内然后 再测定棱镜基底向外时的集合力,因为基底 向外的棱镜刺激集合和调节,而基底向内的 棱镜则放松调节和集合。
在测定患者的集合能力时,检查者应该注意 寻找患者的三个反应点: 模糊点:代表患者再也不能代偿由棱镜引起 的视网膜视差,但仍能保持稳定的调节 破裂点:代表患者已动用了全部的集合力量, 但不能再维持双眼单视。 恢复点:代表随视网膜物象分离程度的减小, 患者又可通过本身的集合力来恢复双眼单视。
BCC:是指Binocular Crossed-Cylinder, 它可以提供在40里面处调节反应的信息
融合性交叉圆柱镜
+0.50
对于有老花的顾客BCC提供了一个给予合适 下加光的简便的方法。 对于没有老花的顾客,BCC结果可以说明调 节的滞后。
BCC法
测试视标使用近视力卡上的BCC视标,双眼 前同时放置交叉圆柱镜,-0.50轴红点在90 度,询问病人所看到的十字交叉线中,是横 线清楚还是竖线清楚,横线清楚加正片,竖 线清楚加负片 迅速调整镜片至横竖一样清楚。
近点测量
测量方法:移近法或移远法 负镜片法
移近方法:
在40厘米处放置近十字视标,顾客 佩戴CAMP眼镜,从远到近移动视标, 速度为2cm/s,直到模糊为止,退回 到最后能看清的位置就是调节近点, 根据近点位置计算眼的调节幅度。单 眼分别检测,而后双眼检测。
移远法:
将视标置于被检者近点之内并逐渐移远,直 至视标完全清晰,计算对应的调节幅度。
负镜片法:
顾客配戴CAMP眼镜,将近十字视标固定于 40cm处,眼前每三秒增加-0.25DS的镜片, 边加边询问视标是否变模糊了,如果模糊视 在3—5秒内恢复,可以继续增加屈光度,但 如果超过5秒仍没有恢复,停止测试,记录 最后清楚时所加总值并加上2.5D即为调节 幅度
影响调节幅度检测结果的因素
双眼单视 屈光状态 注视角度 预置镜片 视角改变 双眼、单眼调节幅度差异 近视、正视、远视差异 下方、前方、上方差异 特殊情况需预置镜片 负镜法、移远、移近差异 负镜法小2D左右
调节反应
调节刺激量 调节反应量 当给予一定调节刺激时,人眼将作出相应的 调节反应,根据反应量是否精确分为调节超 前、调节滞后和正常调节反应。 测量方法:MEM动态检影 BCC视标检测
R
调节功能检查
L 双眼
调节幅度
调节反应 调节灵活度 正负相对调节 NRA: PRA:
集合功能的检测
集合近点 正负相对集合 融像储备力 融像性集合
集合近点(NPC)
用来初步估计患者的集合能力大小,通过移 近法来测量
辐辏广度的测定
辐辏广度用来初步估计患者的辐辏能力大小, 可通过移近法来测量
10岁=14D,20岁=10D, 30岁等于=7D,40岁=4.5D,50岁 =2.5D
调节幅度的计算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x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18.5-0.3x年龄 最大调节度=25-0.4x年龄
例如
10岁计算而得的最小调节为A=150.25x(10)=12.5D。 而对一10岁患儿测得的调节幅度为 8.5D,也就是说低于此年龄最小的 调节幅度4D,说明他的调节力比较 弱。
20△ 12△ 32△ 18△ 20△-6△=14△ 12△+6△=18△
远近距离切换法
按照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大小,设置5m和 40cm的远近视标,在眼前5m和40cm视标 开始计时,待清晰后,再次注视5m视标清 晰后为一个周期, 测定一分钟内被测眼完成几个周期 正常值:≧25次/分钟
镜片切换法
标准的检测方法是使用±2.00flippers镜片, 在40厘米处,或在病人习惯的阅读距离,视 标相当于0.6或最好视力上一排视标。 初始将+2.00放眼前,反转到-2.00D开始 计时清晰后再次反转到+2.00D,再次清 晰后为一个周期。 测定一分钟内被测眼完成几个周期
1.慢慢将小视标向患者移近,直至患者报告 视标分离即出现复视时或患者放弃集合而一 眼转向外侧,记录距离。 2.一般为5厘米 3.集合幅度=PD/d (PD cm d m)
聚散
集合(convergence,辐辏)和发散 (divergence)是双眼相互向内或向外的协 同运动。
远/近水平集合力的测定
双眼视功能检查
湖北省眼镜行业协会
霍世雄
秘书长、高级验光技师
概述
人类有一双眼睛,双眼一起并协调地进行视 觉活动。双眼功能并不是一眼加一眼的简单 数学计算,而是能产生单眼视觉所无法提供 的许多功能,为人类更好的生存、更优质生 活和更高效工作提供了条件。当双眼中的一 眼出现问题,或双眼的协同障碍,则会产生 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带来视觉工作的许多不 便。
正负相对调节
负相对调节(NRA):是指在集合保持稳定 的情况下能放松的调节,及在屈光矫正下双 眼同时加正镜至模糊,增加量为负相对调节。
正相对调节(PRA):是指在集合保持稳定 的情况下能做出的最大调节量,即在矫正基 础上加负镜至模糊,所增加的量即为其正相 对调节量。
要求在40厘米处,戴CAMP眼镜,双眼同时 观察病人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双眼同时 加正镜度(或负镜度) 直至找到最后能看清楚的度数,变化镜片的 量即为相对调节 先测负相对调节,再测正相对调节 正常值:负相对调节 +2.00-+2.50 正相对调节 ≧-2.50
本课程将重点讲解双眼视功能临床检查流程, 检测方法,双眼视觉异常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以供大家借鉴和共同探讨。
双眼视的定义
外界物体的影象分别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 上(主要是黄斑部),神经兴奋沿知觉系统 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 觉信号分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 知印象的过程。
正融像性集合(PFC)=正相对集合-隐斜度 负融像性集合(NFC)=负相对集合+隐斜 度 。( 内+ 外-)。
40cm 6eso BI 12/18/15 20/32/16 正相对集合 负相对集合 正向融合力 负向融合力 正融像性集合 负融像性集合
BO
BI破裂点的三棱镜值为负向融合力(负融合 储备力) BO破裂点的三棱镜值为正向融合力(正融 合储备力) BI、BO三棱镜测至出现模糊点时的棱角度 (BI时远距不存在模糊点则为至破裂点值) 此为正负相对集合值(PRC、NRC)。 正负融像性集合(PFC、NFC)即使正、负 相对集合值加减隐斜度值。
双眼单视的含义包括:同时视,感觉性融合, 运动性融合,立体视和深度觉。
验光总程序
一、屈光定量检查 (1)常规屈光定量 (2)老视附加定量 二、双眼视功能检查 (1)检测 (2)分析 (3)矫治
询问患者就诊目的 了解前次处方情况 了解患者目前用眼情况 电脑(检影)验光检查屈光度 检查患者裸眼和戴镜视力 主觉验光获得最佳矫正视力 双眼平衡 同时根据需要做相关检查
调节灵敏度 (Accommodation facility)
目的:评估调节的 灵敏度
单眼和双眼都要测定,正常的测试结果是单 眼每分钟反转12个周期,双眼为每分钟翻转 8个周期
注意事项
视标大小、翻转镜度数、检查距离都会对结 果有影响,应按照标准条件来检查 连续测量3次结果可能会有差异,建议观察 此差异,有临床意义! 分别注意正镜片和负镜片的辨认速度,如正 负速度不同,则测量顾客的相对调节。
正融像性集合=正相对集合-隐斜度, 负融像性集合=负相对集合+隐斜度。 (外隐斜在公式中用负值表示,内隐斜则用 正值) 例如:测注视40cm目标时有6△内隐斜, 测融合力结果为: BO 20/32 BI 12/18
表明: 正相对集合 负相对集合 正向融合力 负向融合力 正融像性集合 负融像性集合
横线更清→调节滞后→加正片 竖线更清→调节超前→加负片
调节灵活度
Facility:是指调节刺激在不同水平变化时所 作出的反应速度,及测量调节变化的灵敏度, 调节刺激在两个不同的水平交替变换,在调 节刺激每一变换后,当视标清晰时立即报告, 计算每分钟的循环次数。 检查方法:距离切换法 镜片切换法
测量
将MEM卡粘贴在检影镜上,室内照明为正 常照明。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测量在 双眼注视下进行 MEM卡放于被检者习惯性阅读距离,指导 其阅读卡上的视标 在其阅读时快速检影,观察瞳孔中央区的影 动,并通过镜片使之中和
如瞳孔区影动为顺动,说明为调节滞后,加 正球镜至中和 如瞳孔区影动为逆动,说明为调节超前,加 负镜至中和 正常量:+0.50D,+-0.50D
(1)电脑(或静态检影)验光获得基础屈光量 (2)将基础屈光量输入综合验光仪(或试镜架) 上 (3)先右后左 (4)首次的MPMVA包括雾视和去雾视 (5)首次红绿测试 (6)JCC定散光轴 (7)JCC定散光度数
(8)再次的MPMVA,包括雾视去雾视 (9)再次的红绿测试 (10)按上述相同的步骤检查左眼 (11)双眼同时开放,加+0.75D雾视 (12)两眼分视(棱镜法或偏振镜法) (13)双眼平衡试验 (14)双眼同时去雾视 (15)双眼的红绿测试 (16)记录试戴验光处方的度数 (17)行走试验
老视验配规范程序
目的 方法 试验性阅读附加度数 年龄和屈光不正状况 FCC 1/2调节幅度原则 精确阅读附加度数 NRA/PRA平衡 最后确定 试镜架配戴和阅读适应调整 测量视力和阅读范围 调整远距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