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C

合集下载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必刷题含详解 第五单元 植被与土壤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必刷题含详解 第五单元  植被与土壤

2023年广东新教材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模拟试卷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一、选择题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东北黑土相比南方红壤()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D.气温使土壤的增黏作用强2.土壤颜色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水分条件变化B.热量条件变化C.农业类型差异D.地势高低差异【答案】1.B2.A【解析】1.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温度低,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弱,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故A、D项错,B项正确;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降水少,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弱,C项错误。

故选B。

2.从青到黄再到白的分布规律,符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降水逐渐减少,故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故选A。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ρb)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其中M表示物质质量,V 表示物质体积。

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

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

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土壤容重越大()A.有机质含量越低B.土壤孔隙度越高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D.越利于作物生长4.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A.东南丘陵的红壤B.松嫩平原的黑土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5.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A.引水灌溉B.秸秆还田C.深耕土地D.红壤掺沙【答案】3.A4.B5.A【解析】3.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越不利于作物生长,A正确,BCD错误。

高考地理《土壤》考点真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土壤》考点真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土壤》考点真题复习含答案(2023·新疆)小李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为研究“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野外挖掘了一处土壤剖面,并带回少量土壤用于实验研究。

下图为“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各土层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①-淀积层B.①-腐殖质层C.①-母质层D.①-有机层2.小李同学欲增加带回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以提高该土壤肥力。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浇纯净水B.倒入熟石灰C.加入腐烂食物D.拌入细沙【答案】1.B 2.C【解析】1.根据森林土壤一般结构特征判断,图中①位于最表层,应为有机层,①位于有机层之下,应腐殖质层,①位于淋溶层之下,应为淀积层,①位于母岩层之上,应为母质层。

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净水、熟石灰、细沙均不含有有机质,且对有机质的补充和分解影响不大,因此浇纯净水、倒入熟石灰、拌入细沙并不能直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排除ABD;腐烂食物含有大量有机质,加入腐烂食物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提高土壤肥力,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从下至下依次分为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颜色较深)、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坚实)、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

(2023·北京)读“黑龙江省沿47°N附近地形剖面、植被与土壤分布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3.(1)小兴安岭的主要植被类型为,三江平原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2)松嫩平原的主要土壤类型是。

这里气候湿冷,枯草、落叶等有机残体分解速度(快、慢),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腐殖质含量(高、低),土壤肥力(高、低)。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

该省黑土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其数量和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一地理《土壤》练习题含答案

高一地理《土壤》练习题含答案

高一地理《土壤》练习题含答案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1.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A.黑土B.红壤C.水稻土D.寒漠土2.在适宜的日照和温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的沉积作用B.风力的侵蚀作用C.苔藓类生物活动D.高等植物的生长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A.生物B.气候C.成土母质D.人类活动4.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5.下列地区中,风化壳厚度最厚的是()A.热带雨林B.热带荒漠C.温带草原D.亚寒带针叶林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

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成土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7.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A.赤红壤B.砖红壤C.红壤D.黄壤8.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和地质B.气候和岩石C.气候和生物D.成土母质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1示意东北平原黑土的分布,图2示意东北平原黑土厚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10.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有机碳浓度是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案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2020版地理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5.第二节 土壤和答案

2020版地理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5.第二节 土壤和答案

知识点一观察土壤提示: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知识链接]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土壤剖面示意图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特别是绿色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集中地表并积累,促进肥力发生和发展。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思考2为什么冷湿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提示: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温暖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

地形:主要起再分配作用,使水热条件重新分配,从而使地表物质再分配。

不同地形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其性质和肥力不同。

时间:决定土壤形成发展的程度和阶段,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

思维拓展:1.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影响农业类型、耕作方式、生产效率等(2)对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产生影响2.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1)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助于地表土壤的保持和土壤环境的改善(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下降4.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例如,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知识点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的功能(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一) 母质因素1、岩石风化的产物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2、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3、母质层具有不同的质地层可影响土壤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

4、不同母质对土壤的次生矿物有影响。

5、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6、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二)气候因素1、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

因此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2、气候影响次生矿物的形成,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般情况下,降水量增加和温度增高,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土壤粘粒含量增多。

(三)生物因素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也是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活跃因素。

1、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再以有机生物残体形式聚集于母质表层,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2、土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还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3、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各种昆虫等的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它们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四)地形因素1、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差异。

2、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斜坡:排水快,物质易遭淋溶-砾质薄层土壤。

低洼: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

3、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4、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五)时间因素土壤发育的时间(成土年龄)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南北跨纬度50 多度,东西占经度达60多度,面积约为960 万平方公里。

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

此外,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人类生产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于人类的需要,这些生产活动不仅能加速土壤的演变,甚至能改变土壤的发展方向。

因此,中国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与自然条件以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

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5 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但是,在不同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的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一)地形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士壤迥然不同。

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

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笔。

例如,秦岭是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团都有阻滞作用,所以山地南坡和北坡的土壤有显著不同。

在南坡形成酸性的黄棕壤,而北坡形成中性至微碱性的褐土。

又如,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和太行山脉,同东南季风呈直角相交,在夏季,迎风面降水量大,有利于土壤中物质的化学分解和生物积累:背风面受气温增高、湿度小的焚风影响,土壤的淋溶和生物积累都较弱。

因此,这些山地就成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分界线。

例如,大兴安岭东坡为暗棕壤,而西坡为灰色森林土。

山地和高原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还表现在:海拔越高,土壤变化越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就越多。

这是因为,气温随山地海拔增高而递减: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大:植被类型也相应地更替,所以土壤类型也不同。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答案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答案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习目标:1.记住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2.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重难点)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3.土壤的形态(1)颜色: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化的依据,是土壤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

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质地: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

(3)结构: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和片状结构等。

(4)松紧度: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5)孔隙: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

是土壤水分、空气的通道和仓库,影响着土壤的养分和温度状况。

(6)干湿度: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

二、土壤剖面1.概念:土壤剖面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

2.土壤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

可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发生的土壤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与其上的淀积层是逐渐过渡的。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的性质。

2.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1)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1)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

(2)影响因素:高度、坡度和坡向。

5.时间: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6.人类活动(1)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2022版新教材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学案-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含解析

2022版新教材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学案-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含解析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1.通过野外实践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造,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说明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概念: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二、土壤剖面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等。

2.生物: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1)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速度。

(2)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坡度和坡向上。

5.时间: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6.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判断题1.土壤与土地是同一概念。

(×)2.土壤水分越多越适合植物生长。

(×)3.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物质组成不同,但颜色相同。

(×)4.土壤淀积层往往和淋溶层相伴存在。

(√)5.热带地区土壤的厚度比温带地区薄而比寒带地区厚。

邯郸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邯郸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9. 滏阳河图示河段的地形地貌特征是( )
A. 起伏较大
B. 地势平坦
C. 多 V 形谷

10. 导致滏阳河该河段蜿蜒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
A. 流水沉积
B. 流水下蚀
C. 流水搬运

11. 滏阳河沿线发育多处牛轭湖,推测牛轭湖的形成过程是( )
D. 河床较 D. 流水侧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15. 对树干下部进行一定高度的涂白,可以( )
A. 有效减少树木病虫害
B. 加快树木的蒸腾作用
C. 使树木春季萌芽和开花提前
D. 提高阳光吸收率,降低冻害
16. 地质史上,裸子植物迅速发展的时代是( )
A. 太古代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答案】14. C 15. A 16. C
【解析】
霍界面。泸定县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 16 千米,由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
中,即莫霍面以上,即②圈层,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4 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是生物圈,②是地壳,③是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④是水圈,⑤是大气
圈。②为地壳,岩浆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A 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及地幔软流层以
银杏观赏性高,是公园常选的树种。秋季,我国北方公园迎来了一年最美的时节,银杏 的落叶如黄色地毯铺盖在地面上,银杏树树干都进行了高度一致的涂白(如下图)。银杏属 于裸子植物,被称为“古生物活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银杏属于( )
A. 热带雨林树种
B. 常绿阔叶林树种
C. 落叶阔叶林树种
D. 亚寒带针叶林树种
邯郸市 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质量检测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二)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二)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二)综合题1、读我国某区域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甲地区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植被的类型。

(2)请说出图中甲地区的典型自然土壤类型及该类土壤的特点。

(3)对于图中甲地区土壤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加以改良?(4)图中乙平原是该岛主要的水稻种植区,请推测该平原的土壤类型。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红壤。

特点:有机质含量少,肥力较低;土壤酸性较强;土质黏重。

(3)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矿物肥料,丰富协调养分;增施生石灰;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结构。

(4)水稻土。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及改良措施等知识点。

(1)通过图中海陆轮廓、行政区界和山脉、河流等,可以判断出图示区域主要为福建和台湾地区。

甲地区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为红壤,由于高温多雨的气候,致使土壤有机质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较低,土壤呈酸性,且土质黏重。

(3)改良甲地区红壤的措施是种植绿肥作物,增施有机肥;加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结构。

增施矿物肥料,丰富协调养分。

(4)图中乙平原为台湾岛的西部平原,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水稻土。

小提示:红壤改良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客土掺砂、加强水利建设、增加红壤有机质含量、科学施肥、施用石灰、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等。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尔梅里亚省位于西班牙南部,东南部山地较多,土质瘠薄。

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当地人民在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引水灌溉,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使过去的贫瘠之地成为“欧洲蔬菜之都”。

下图为阿尔梅里亚省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二:阿尔梅里亚市气候统计资料。

(1)据材料简析阿尔梅里亚东南部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第5章 第2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第5章 第2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土壤学习目标:1.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2.掌握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重点)3.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常见的养护措施。

(重难点)一、观察土壤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比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的剖面构造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

1.功能(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

2.利用与保护(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2)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黄土。

()(3)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4)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5)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A.江南丘陵红壤B.青藏高原寒漠土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D.东北平原黑土提示:(1)×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多属于耕作土壤。

2022届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汇总

2022届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汇总

(每日一练)2022届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汇总选择题1、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A.成土母质B.土壤质地C.生物D.基岩(2)生物与土壤关系密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植物为土壤提供无机质C.动物不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D.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质分解、转化及腐殖质的合成,促进土壤发育答案:AD【提示】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形成。

(2)本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形成。

【解答】(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A对。

故选A。

(2)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密切相关,但土壤中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母质,故A错;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是来自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因此,动植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故B、C错;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质分解、转化及腐殖质的合成,促进土壤的发育,D对。

故选D。

2、读“印度半岛东西向自然带剖面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自然带①②③类型可能依次为()A.热带雨林自然带、热带季雨林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B.热带雨林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季雨林自然带C.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雨林自然带、热带季雨林自然带D.热带季雨林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雨林自然带(2)据图分析甲地自然带形成的原因为()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B.位于山脉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C.受西风和副高交替控制的影响,降水较少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答案:AB【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解析:(1)本题考查主要的植被类型。

(2)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解答】(1)①位于西高止山的西侧,纬度低,距海近,受海洋的影响,位于西高止山西侧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11讲土壤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11讲土壤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1讲土壤一、选择题(2021·东莞质检)读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排序组合,正确的是( )A.黑土、水稻土、红壤B.水稻土、黑土、红壤C.红壤、水稻土、黑土D.红壤、黑土、水稻土2.下列关于a、b、c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土壤可通过掺入沙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B.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C.a土壤和黑垆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与培育下形成的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解析:第1题,a的有机质含量最低,是我国南方地区贫瘠的红壤;b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c的水分含量最大,是水稻土。

第2题,红壤改良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掺入沙子、石灰中和等措施;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水稻土和黑垆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与培育下形成的;水稻土的透气性最差。

答案:1.D 2.A读土壤物质分布图,回答3~4题。

3.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含有腐殖质的是( )A.①B.②C.③D.④4.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地形B.人类活动C.气候D.生物解析:第3题,腐殖质是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转化而来的,在土壤中的特征有二:一是占的容积比较小,二是分布在土壤的表层。

第4题,生物除了使土壤富含有机质外,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3.B 4.D(2021·北京临川中学期末)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

“牙刷草,开紫花。

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

据此完成5~6题。

5.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A.生物B.气候C.地形D.成土母质6.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壳逐渐加厚解析:第5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三十九)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三十九)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三十九)综合题1、读图“某城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观察图,该城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是____,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有____(双项选择题)。

A.市区汽车尾气、工业生产等排放的温室气体多 B.市区海拔高、降水量少C.郊区空气质量差、太阳辐射弱 D.郊区植被覆盖率高、建筑密度小(2)绘制出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标出近地面气压的高低状况。

(3)自然界中为该类地理现象提供主要动力的是____。

城市为了降低市郊气温差异常,加强公园绿地建设。

图就是一公园的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

(4)图中生物滞留设施不具有的作用是____。

A.在雨水排放到接雨水管渠系统后可以对径流污染进行控制B.进行渗滤、滞蓄处理C.发挥削减径流流量峰值、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D.将径流雨水用于补充地下水(5)北京要修建上述生物滞留设施,最适合北京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____。

答案:(1) 从市区向郊区递减 AD(2)(3)地面冷热不均(4)A(5)温带落叶阔叶林解析:本题以某城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城市热岛效应、热力环流、以及生物滞留设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读图可知,该城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是气温从市区向郊区降低,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城区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汽车尾气、工业生产等排放的温室气体多,市区温度高;郊区绿地多,建筑物密度小,郊区温度低,AD正确。

郊区与城区的海拔高度相差不大,郊区的空气质量好,BC错误。

所以选AD。

(2)市区与郊区之间,市区为热源,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郊区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高空风由市区吹向郊区。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巩固练习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巩固练习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自然土壤剖面从上到下的顺序正确的是( )A.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淀积层、淋溶层、母质层和母岩层B.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C.腐殖质层和泥炭层、凋落物层、淋溶层、淀积层、母岩层和母质层D.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淋溶层、凋落物层、淀积层、母岩层和母质层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2~3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3.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B.是气候的作用C.是生物的作用D.是地形的作用4.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读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右图所示),完成第5~6题。

5.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6.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A.温暖多雨B.炎热干燥C.温和湿润D.寒冷干燥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

读下图,完成第7~8题。

7.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8.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A.富士苹果B.山丁子C.久保桃D.山桃入渗率指水分自地表渗入土壤中的强度,以每小时若干毫米表示。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十二)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十二)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十二)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夏求。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主要由白河和黄河主河道构成(下左图)。

白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宽浅,自然状态下河湾迁移频繁。

某科研团队于某年夏季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凸岸湾顶处为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上覆砾石和少量淤泥,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发育了湿生植被,草本植被和灌木植被三种不同的植被种群,呈条带状环绕凸岸(右图),不同的植被种群彤成于河湾迁移的不同时期。

(1)从水循环的角度简析若尔盖湿地的形成条件。

(2)指出右图中凸岸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异的规律,并从水分和土壤因索分析原因。

(3)随着右图中地区河湾不断迁移,推测右图中湿生植被区域植被种群的演替并说明原因。

答案:(1)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径流汇入多,来水量大;河道弯曲起伏小,径流流速慢,排水不畅;冻土发育,难以下渗。

(2)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西南少,东北多。

原因:西南为砾石边滩,丰水期易被淹没,土壤湿度过大,影响植被根系发育;土壤发育较差,植被较少。

东北形成时间较长,土壤发育较好,植被较多;地势略高,湿度不至于过大。

(3)由湿生植被向草本植被演替。

随着泥沙沉积,凸岸将向西南方向扩展,原湿生植物区域土层加厚,含水量下降。

解析:本题以若尔盖湿地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湿地的形成条件、土壤性质与植被演替原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从水循环的角度简析若尔盖湿地的形成条件要从水循环的环节来思考,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径流以及下渗等环节,从蒸发的角度来说,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

从径流的角度来说,径流汇入多,来水量大,河道弯曲起伏小,径流流速慢,排水不畅。

从下渗的角度来说,冻土发育,难以下渗。

(2)根据右图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凸岸植被生物量为西南少,东北多。

成土母质名词解释

成土母质名词解释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成土母质又称母质,母质颗粒间存在空隙,具有透气、透水性,有一定的可溶性矿物质营养素,只能满足一些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植物矿质营养元素的最初来源;母质因素在土壤形成上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土壤矿物质的基本物质,另一方面,也是植物矿物质养分的来源。

坚实的大块岩石变成碎屑后,产生孔隙,具通气、透水性。

化学风化使部分营养元素成为易溶盐状态供植物吸收。

母质中细小黏粒也具一定保蓄养分和水分的性能。

因此,母质具备初步的肥力性质,为生物生长繁殖和土壤形成奠定基础。

据母质的形成和搬运,分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后者是指经重力、水力、风、冰川等搬运后沉积的母质。

有坡积母质,冲积母质、风积母质、冰碛母质等。

按形成因素,分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两类。

按不同外力作用分以下几类:
洪积母质是风化的岩石碎屑物质。

山洪水来临时被冲走,搬运到山前平原,随洪水冲击力下降逐渐沉积形成。

冲积母质是风化的碎屑物质,经河水长年累月冲刷、搬运,在河流两岸沉积形成。

它是构成广大平原的主要物质。

坡积母质是山坡靠上部的风化产物,重力和因降雨形成的细小流水的共同作用下,在山坡中部或山麓处堆积形成。

常见于山地及山麓一带的高阶地带。

湖积母质是交接低洼地及湖泊洼地形成的沉积物,不像冲积母质受流水的影响,属静水沉积。

多分布地形低洼的盆地,其中牛轭湖形成的母质也属湖积母质。

海积母质与大海有关,海水作用下,沿海岸一带堆积的松散物质。

多数呈水平叠层(一层叠一层)。

土壤的形成因素练习题

土壤的形成因素练习题

土壤的形成因素练习题一、单选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

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是()A.终年高温地区不利于植被生长B.终年高温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C.终年寒冷地区生物生长量较小D.终年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快2.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北平原()A.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C.植物生长量大于南方低山丘陵区D.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多3.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①大量施用化肥①增施熟石灰①掺沙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4.读图回答,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A.有机质含量B.质地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D.土层厚度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

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完成下面小题。

5.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成土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6.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A.燥红土B.砖红壤C.黑土D.黄壤读土壤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A.人类活动B.成土母质C.气候D.生物8.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A.有机质积累多B.自然植被茂密C.矿物养分流失快D.生物残体分解快不同初始利用方式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情况不同。

下图为被开垦为耕地后,我国新疆昌吉州1980-2018年不同初始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80-2018年不同初始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9.图中a最有可能是()A.盐碱地B.裸地C.低覆盖草地D.高覆盖草地10.开垦为耕地,对土壤影响正确的是()①收获农产品利于有机质增加①持续的施肥和灌溉等活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①不同的土壤,种植同类作物影响是一致的①作物残茬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土壤养分的流动与转换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11.草地对该区土壤形成的影响有()①草的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①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①产生新的矿物质元素①改善成土母质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①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二、综合题12.读“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植被与土壤——一轮复习

植被与土壤——一轮复习

植被与土壤——一轮复习一、植被(一)植被的分类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人工植被: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二)植被类型及特征(三)不用区域森林的的作用针对性练习1:乞峰千里木生长在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下3600~4300米的地带,树高3~10米。

其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

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

图为乞峰千里木景观图。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1-2小题。

1.推测乞峰千里木生长地的气候特征是()A.高温多雨 B.干、湿季分明 C.炎热干燥 D.昼夜温差大2.乞峰千里木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的最主要原因是()A.保湿 B.保温 C.防风 D.防晒答案:1.D 2.B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乞峰千里木生长在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下3600-4300米的地带,这里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太阳辐射较强,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比较弱,昼夜温差较大。

乞峰千里木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也是为了白天散热、夜晚保温,以应对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条件,D正确。

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炎热干燥不会使千里木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ABC错误。

故答案选D。

第2题,乞峰千里木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夜晚降温比较快,易产生低温冻害,乞峰千里木枯萎而不掉落的叶子可以起到保温作用,保护植株茎干不被冻伤,B正确。

保湿、防风、防晒不是最主要原因,ACD错误,故答案选B。

二、土壤(一)土壤的组成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二)土壤剖面图(三)土壤的影响因素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2.生物: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及分布规律。

4.地形:通过海拔、坡度、坡向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6.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双向的。

针对性练习2: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 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 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生物在土 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 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 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对比森林地区和草原地区植被的根系生长情况, 试说出这两个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区别及原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本P70页活动题思考:
图中有哪些圈层,水在组成各圈层的要 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联系:四大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 水循环、地质循环)
深 居 内 陆

干旱大陆性
地表水贫乏,河流多不发育,多为内流河
水文
稀少
植被
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土壤
地貌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物理风化和风力作 用显著,形成戈壁沙漠

深厚 水分状况
接受太阳辐射能多, 蒸发量较大,水 阳坡 温度状况好 分状况差 接受太阳辐射能少, 蒸发量较小,水 阴坡 温度状况差 分状况好
阅读以下材料,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鄂尔多斯的毛乌素沙 地,原是一块殷实的草原。 在清光绪末年,大片草原 被开垦,而且只用不养。 最初产量很高,随后就急 剧下降,几年后即行撂荒, 再开新荒地,致使原来的 生荒地变成熟荒地,熟荒 地又变成老轮荒地,最后 成为流动沙地。
(四) 地形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由于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 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 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 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 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 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度 陡峭的山坡
平坦的地方 坡向
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 发育土壤 移速度 厚度
较快
较慢 温度状况
裸 风化作用 露 岩 石
成 土 微生物 母 质 低等植物
原 始 草本植物 土 壤 木本植物
成 熟 土 壤
耕作培育
生土 熟土 肥土
耕 作 土 壤
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
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 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 响因素。 从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中,我们 可以看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 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这种整体特征不仅表现为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所有要素各自的属性,而且具 有它们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更多属性。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 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 重要意义。
成土母质
土壤形成
气候
地形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土壤的形成过程 裸 露 的 岩 石
风化作用
成 土 母 质
原 苔藓类生物 始 土 壤
高等植物
成 熟 土 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物理性状)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 学元素和养分(化学性状)
比如:塔里木河上中游过度引水,造成下游径流量减少,河床干涸,植被枯萎, 动物死亡,生态环境更加干旱。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的疏松表层.
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 接触地带的自然地理要素是什么?
有机质
气候 地形 生物 水文
岩石风化物
生物
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 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质地一般 较粗,含 沙粒较多
黄河中游,含沙量大
1、两则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 哪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 化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土高原 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3、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河下 游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小结:
启示?
1、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 改变。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 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 定的影响。
思考
根据下列材料,想一想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怎 样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1.塔里木河上中游过度引水,造成下游径流量减少, 河床干涸,植被枯萎,动物死亡,生态环境更加干旱。 2.黄土高原土地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 农业减产,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洪涝、 盐碱化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每生产出1吨铜,需要消耗相当于35吨煤炭的能源, 会产生142吨废渣。同时,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废 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西北内陆区
1、本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 哪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2、该地区主要的地貌特征 是怎样的?
材料一: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确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 环境优美的地方。 但由于历史上几次农牧业经营方式的改易, 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以及这里经常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 族厮杀的战场等原因,林草植被被大量破坏。 材料二:山丹丹花是陕北黄土高原特有的生长普遍的野生花,但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黄土高原由于过度放牧,水土流失,连年干 旱,使林草几近灭绝。
南方湿热,化 学反应活跃, 淋溶作用强, 土壤中的有机 质含量较低。
东北,气温 低,土壤的 淋溶作用很 弱,有机质 含量多,土 壤颜色很深, 成为黑土。
(三)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 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 切关联。
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质地一般 较细,含 沙粒较少
(二) 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 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 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 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 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人类活动也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壤的形成过程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北大荒—北大仓
(1) 改造方式:灌溉、施肥、翻耕等 (2) 合理改造:形成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如 北方的黑垆土,南方的水稻土等。 不合理的耕作经营,通常会导致土壤沙化、 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 (3)利用时必须: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做 到用养结合,促进土壤不断改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