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作者:郭真礼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21年第11期大家都知道不应该给孩子贴标签,但很多家长不知不觉就会给孩子贴标签,例如,“他就是不爱吃饭” “他就是不爱吃肉” “他胆子小” “他脾气大” “他注意力不集中”……还有这些似曾相识的评价:孩子爱笑就是性格乐观;孩子爱哭就是多愁善感;孩子愛生气就是暴躁易怒;孩子害怕就是胆小怕事。
看似简单的话语,其实对孩子而言伤害是很大的。
有的家长就会说:“这就算贴标签吗?贴标签真有这么严重吗?那我该怎样描述孩子呢?”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一直强调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家长们却喜欢给孩子的情绪贴上价值判断的标签。
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的危害在于:一个人,尤其是情绪管理能力还没有养成的孩子,一旦被贴上负面的、不好的标签,不仅不会改变孩子在父母眼中的那些“不良行为”,反而会更容易加入“负面”群体,更容易在“不良行为”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比如,孩子只是正常表达了伤心的情绪,你非要说、反复说他是“爱哭鬼”“胆小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胆小爱哭,等到他长大了,遇到事情他可能会动不动就哭个鼻子。
“贴标签”容易忽略孩子的发展2岁左右的孩子正好进入“可怕的两岁”阶段,孩子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自己的想法会更坚持,当家长没有满足他们要求的时候,会通过哭闹、发脾气,甚至打人来反抗。
这时候孩子最容易被贴上“脾气大” “喜怒无常” “固执” “动不动就哭”的标签。
往往家长就会说:“这孩子倔得很,长大后可怎么办啊。
”对孩子这一阶段的情绪要么采用说教的方式,要么采用打骂的方式。
但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阶段孩子还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如果家长给孩子贴了一个“脾气大”的标签,往往会希望通过严厉的管教来让孩子听话,这样反而可能造成更多的行为问题,影响亲子关系,也会让孩子没机会提高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的任何行为或情绪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应该给孩子某一阶段的行为或情绪“贴标签”,这样百害而无一利。
小孩爱哭如何教育?
小孩爱哭如何教育?1、多鼓励对孩子要少批评,多表扬。
孩子做事没有达到大人所希望的那样,但他只要尽力了,就别批评他。
假如孩子骄傲地告诉父母,“我自己洗手了”,父母不要急于指责他“把水洒得到处都是”,而应先鼓励他自己洗手是件好事,然后再帮助他把水擦掉。
2、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爱哭很有可能是因为缺少自尊心。
家孩子那个再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对孩子过于严苛,孩子犯错时也不要过度责骂,要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
3、坚定而温和的淡化处理对于孩子的错误,父母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乱发脾气,要有耐心地交流。
孩子哭闹时,父母可以给孩子,冷静的时间,让孩子平复自己的心情再去试着讲道理。
无法满足他要的东西时,先告诉他还有东西比这个更好或是和他订下约定,要达成什么样的要求时才可以买。
4、父母学会控制情绪爱哭的孩子特别敏感,所以对大人的焦虑、紧张、愤怒、忧郁等情感,极易被影响,因此大人自己要放松,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不影响孩子。
如果情绪已经表露,最好立即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解释,免得孩子不断地猜想,加重敏感。
但不可将自己的情绪转向孩子,因为孩子没有必要承受父母的情绪。
5、别为孩子乱贴标签不要对孩子贴上敏感、好哭的标签,否则以后就难以摘此标签。
如要把孩子的敏感告诉老师或保姆的话,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更不要动不动就针对孩子爱哭的事情进行议论。
对于性格懦弱、爱哭的。
孩子,必须要多给他们自己去面对难题的机会,不要凡事都包办,要多与人接触,培养出良好的性格。
6、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弱化孩子情绪敏感又爱哭的孩子,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耐心。
孩子哭的时候,你可以跟他在一起,而不是走开,不需要去强化他的情绪,需要弱化一下,减少一些对自己情绪的关注。
孩子在哭泣的时,父母只要待着,跟他待在一起,也不用去安慰他,你只要看着他就好了,拉着他的手跟他在一起。
7、理智沟通,教孩子表达自己当孩子情绪稍微平静了之后,父母可以再找机会跟孩子来聊聊天,孩子很可能是能跟你说出个一二三来的,他可能有他对于那件事情的理解,当他能够表达的时候,父母也就有机会去跟孩子澄清,当我们能够经常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可能孩子也能慢慢地学习到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如何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父母须知)
如何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父母须知)【案例】儿子上初二了,个头快赶上他爸了。
看着眼前高高大大的儿子,我有欣慰也有不安:欣慰的是,儿子乖巧听话,不像其他孩子那么叛逆,特别让我们省心;不安的是,儿子凡事对我们都言听计从,几乎从来没有自己的主见,性格上表现得优柔寡断。
比如,学校春游、秋游,如果去超市购物,问他想买什么东西,他总是选来选去拿不定主意;暑期带他去旅行,让他自己准备行装,什么带什么不带,他也是犹豫不决,折腾上半天;再比如,和同学在一起,他也都是“跟屁虫”,同学说什么,他也从来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
学校老师也反馈说儿子的性格比较“奶油”。
我如何才能尽快帮助孩子摆脱凡事听命于人的性格,成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并拥有主见的人呢?【专家解析】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内向随和,愿意听从和服从他人的决定。
他们并不是没有主见,而是选择了接受别人的意见,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会令他们觉得更舒服。
这种个性,其实未必就不好,只不过,当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很有想法的样子,对比之下就觉得自家孩子好像缺了点什么……于是开始担心孩子没主见,将来会吃大亏。
父母为孩子担心,想让孩子改变性格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不管家长想为孩子做什么,都要先明白一点——孩子的心理、性格是否发展健康,并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他对自己个性的接纳程度,接纳程度决定孩子对自己的满意度,也就是自信。
对于天生内向随和的孩子,家长强制要求其改变个性,恰恰可能违背了孩子的意愿,花费大力气培养孩子的“主见”,却磨掉了孩子的舒适感和“自信”,是否值得,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当然,生活中很多孩子没主见并不是个性原因,而是他们从小就接受家长的教育:“要乖,要听话。
”家长什么都帮他们考虑好、决定好、准备好,于是他们也就习惯了放弃自己决断的权利。
因为家长的原因造成的“没主见”,当然就需要家长自我调整,正确地引导,用适当的方式让孩子重新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为自己做决定。
给孩子立规矩的二十条规范标准
-------2012年4月4日近年来,很多父母接触到“爱和自由”的育儿理念,并付诸实施。
有些父母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困扰:给孩子自由,是不是意味着不“管”孩子?如果约束孩子,是不是意味着我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孩子受到约束后,哭闹得厉害,我是不是伤害他了?的确,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到大都没有享受过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没有享受过真正的自由,没有和父母以及他人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疆界,所以当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爱和自由的度应该怎样把握。
简而言之,爱和自由不意味着对孩子有求必应、包办孩子的生活、听任孩子为所欲为。
爱和自由不意味着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只要一哭闹,家长立刻乖乖“投降”,顺从孩子的一切要求。
这不是自由,而是娇宠,这样“惯”出来的孩子散漫霸道、以自我为中心。
真爱需要我们保护孩子,保护的措施之一就是让孩子过上有规律、有规则的生活。
自由不是放纵,而是与责任相辅相成,有多大自由就要担负多大责任。
大自然的安排是合理的,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他的“破坏力”成正比:孩子很小的时候,力量薄弱,不能对他的环境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恰是他到处爬到处摸的探索时期,我们在保护他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他自由探索。
孩子大一些,“破坏力”提高了,相应的规则也需要逐步引进,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儿童需要成年人树立规则,因为规则给儿童安全感。
曾经有人做过以下两个测试,生动地说明儿童对规则的需求。
例子:5岁的明明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点。
妈妈在着急:“明明,快点,我要迟到了。
再不快,妈妈被开除怎么办?”明明好象真的不关心妈妈似的,仍在慢慢地“品尝”那点粥。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明明妈妈在叹气。
晚上,明明的妈妈生气地把明明的事告诉爸爸。
爸爸更加生气对明明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
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
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
给孩子立规矩的几条原则你知道吗?文案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家长给孩子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而且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家长因为孩子在某件事上没有遵守规矩,就脱口而出“你除了给我捣乱什么也不会”等言语,这样的话会使孩子丧失信心。
家长们要注意就事论事,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
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所以惩罚最好及时。
比如早上吃饭慢这件事拖到晚上,TA很可能早就忘了。
所以家长最好一起床就要告诉孩子:“必须30分钟吃完,否则就端走了。
”吃饭中途,也可以提醒一次,告诉孩子还有多长时间。
第四,倾听孩子想法,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
给孩子立规矩不是为了树立父母的权威,制定规则前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你必须听我的!我说不行就不行!”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共同商定好规矩的“细则”,孩子才更愿意接受和遵守。
第五,家长要以身作则。
孩子潜意识里对父母有模仿和崇拜的心理,父母对规矩的漠视,必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行。
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
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使用文明语言。
第六,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规约孩子。
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以成年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从而立下一些并不符合孩子的年龄阶段、对孩子成长也并无益处的规矩。
立规矩时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孩子发生这一行为的原因,而不能以大人的标准来强行命令孩子。
第七,立下的规矩,要遵守“一致性”。
首先是“内外一致”。
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
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在外一套。
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困惑,无所适从。
其次是“全家一致”。
立规矩最怕的是家庭成员之间不一致,比如你刚定下“每周只能吃一块巧克力”的规矩,家里老人转身就给孩子买一堆吃个够。
孩子第一次撒谎该怎么教育?
孩子第一次撒谎该怎么教育?1、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孩子的说谎往往并不是为了故意伤害他人,父母不要轻易将孩子的说谎行为与品质划等号,不能因为某一次谎言就给孩子定性,给孩子贴上“小骗子”、“谎话精”、“吹牛大王”等标签。
这样做不但对孩子改掉说谎的毛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起到了负强化的作用,可能会促使他今后更多地说谎。
2、站在孩子角度思考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大法宝,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应该时常换位思考。
有句话说的好,不要拿你作为父母的想法去揣测孩子的想法,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为什么会去撒这个谎?我是想通过撒谎保护自己吗?还是想得到什么吗?家长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孩子撒谎不是实现你目的的唯一方法。
3、弄清孩子说谎的原因当孩子预期事情会有负面后果而说谎时,父母应了解孩子的需要,制定更实际的规则。
另外,有些孩子会因为跟父母的接触机会少,所以用说谎的方法去争取父母的关注。
换句话说,父母平日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互动,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
4、给孩子补救的机会如果孩子发生行为性说谎,家长一定要相信孩子会改正错误,给孩子提供补救方案并实施方案的机会。
这样,既可以让小孩自省,同时也可通过给予小孩设法补救方案的机会,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养成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习惯。
孩子撒谎的后果:1、内心不安经常撒谎的人必须强迫自己时刻牢记着自己曾撒过的谎,时刻去圆谎。
所以这样的人的内心一定都是不安的,往往过得提心吊胆,生怕一个谎言圆不住上另一个谎言,露出破绽。
长此以往,性格都会受到影响。
2、失去他人的信任“人无信而不立,”都说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相处的桥梁。
相信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成天满嘴谎言的人打交道吧?经常撒谎的人,十句话里面可能有九句话都是假的,早就失去了别人的信任。
和这样的人相处,桥梁都塌了,还有什么沟通可言?只会让人避而远之。
3、习惯性撒谎习惯成自然!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你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得已撒谎,而是你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谎言就脱口而出!撒谎成性的人,有时候说的谎连自己都相信了。
不要给学生道德贴标签
不要给学生道德贴标签作者:娄小明来源:《中国德育》2016年第13期采用隐性的教育方式,更加适合于德育。
如果非要统计清楚做了多少件好事,得到了多少积分,出现了多少感人的场面等,就带有一定的表演性。
某校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出了“道德护照伴我成长”的口号,并为每位学生设计了一本“道德护照”。
不同颜色护照代表孩子不同的道德水平,内容包括“学生个人信息”“成长记录”“同学印象”“教师评价”等。
学校校长介绍说,道德护照是学生道德水平的真实反映,能够为学生道德成长保驾护航。
可是笔者翻看这些护照,发现孩子填写的都是自己的好事,同学评价说的都是好话,老师评价写的大部分是套话。
有些老师反映,一些孩子为了获得红色的“护照”,伪造了做好事的情节;一些同学策划了相互之间做好事,相互评价投机取巧;还有一些学生,把一些正常的交往,如借笔、和同学交朋友等,也变成了“好事”。
拥有这样的一本“道德护照”,就能让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
一、“道德护照”是在给学生贴标签道德更多地表现为内心的满足和自由。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写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道德是内心的满足而不受外物的驱使。
如果我们做好事是为了换取一定的积分,获得学校的物质奖励,能够在“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得到好处,而把“道德护照”变成个人的“功劳簿”,这是受制于外物的驱使,必然不会获得内心的满足。
有些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因为“道德护照”就要作废了,故意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做些出格的事情,那不能不说是过于追求外物而迷失内心了。
道德不是自我的标榜。
道德离不开自我的发现,但它不是自我炫耀。
韩愈在《原毁》中写道,“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正因为“重以周”,所以做了好事不会任意张扬,把做好事当成平常事来对待。
正因为“轻以约”,所以不会把别人是否报答放在心上,把他人接受自己的帮助当成一种正常现象。
而“道德护照”把个人的良好行为一一记录在案,甚至相互攀比,锱铢相较,这样“做好事必留名”的行为是值得商榷的。
关于学校孤立小孩事件,把推卸给家长的回复。
关于学校孤立小孩事件,把推卸给家长的回复。
关于学校孤立小孩事件,把推卸给家长的回复如下:
1、倾听、接纳,不要急着贴标签
当听到孩子被孤立时,家长千万不要着急给孩子贴上“你做了讨人厌的事”“你太内向了”“你太没用了”这些否定性的标签,而是要认真倾听孩子被孤立的心情,接纳他们低落无助的情绪,引导孩子敞开心扉。
2、尽快找到原因,协助孩子解决
引导孩子描述被孤立的详细情况,同时跟老师沟通,分析孩子被孤立的真正原因,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家长觉得有必要时,可以亲自出面协助,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帮他重塑人际关系,重回集体。
3、防患于未然,帮孩子树立界限感
想让孩子少因别人的行为心理受伤,那就教他强大自己,帮孩子树立界限感,会让他认清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明确自我价值,这样孩子既不会依赖和在意别人的情绪,也不会因别人的冷落或者疏远,而过分受伤。
当孩子被集体孤立,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看到孩子的情绪,既要及时帮助他们重新融入集体,也要引导孩子看到自我,告诉他们不要为了合群,而去刻意迎合,更不要因为讨好别人,最终丢了自己。
带娃抖音文案
带娃抖音文案1、娃上小学,简单数学依旧不好刚上小学的家长说,孩子数学不好,先不要急着给孩子贴标签。
三个小游戏,看看孩子哪里需要加强。
第一个是数字模型的熟练程度。
这里是几个。
是的。
这里呢。
二十四、不假思索的立刻能回答出来,就算完全掌握了,需要加强,可以看我这两个视频。
第二步,快速凑时,我给你一张牌,你要告诉我他加几等于十七加。
九加一等于。
四加六等于十。
我加入的是每个问题在一秒钟内能反映出来,就算过关,需要加强,可以看我这个视频。
第三步,二十以内的加减运算,首先是加法,总共九道题,孩子需要算出交叉的位置。
六加九等于多少,八加九等于多少?之后是减法,也是算出交叉的位置。
十二减七写在这里,十二减八,写在这里一分钟内完成九道题就算过关,看你准备好了吗?好,我们开始。
三十七秒。
需要提升二十以内加减运算的,可以看这两个视频,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能,找到关键点,提升更有效。
在抖音搜索爸爸带娃也靠谱,就可以看到我的其他游戏视频了。
2、到小学,娃简单的加减法老出错很多孩子到了小学还经常算错简单的加减法。
其中一个核心的原因是没有建立数感。
今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来帮助孩子从小建立数感。
三岁的小朋友就可以开始玩了,叫做一眼实数。
好吧,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我这里有十块糖。
我每次呢哪几块糖放出来,然后你要一眼看出它是几个好不好。
几个两个。
这个是个很棒,那我要增加难度了。
现在是。
这是几个对对,是。
七个一开始小朋友可能只能一眼识出一二或者三这样简单的数字。
那随着他的能力提升,他可以快速识别十以内的所有数字。
这也是为了以后数的拆分和加减运算打好基础。
我是佩文爸爸在抖音搜索爸爸带娃也靠谱。
就可以看到我的更多游戏视频了。
3、娃作业不用家长担心,用的哪一招娃作业从来不需要爸爸妈妈操心,你有什么好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吗?我没有一节作业课,一包放学前都可以做完,你们作业多不多啊?作业不太多。
有英语、数学、语文、口算、学习辅导、听写抄写。
这也不少啊,那你一节课能做完,那因为大家都很努力的做作业,老师也会讲题目。
孩子爱撒谎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孩子爱撒谎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妙招1、不要随意给宝贝“贴标签”当宝贝的说谎往往并不是为了故意伤害他人,父母不要轻易将宝贝的说谎行为与宝贝的品质划等号,不能因为宝贝的某一次谎言就给宝贝定性,给宝贝贴上“小骗子”、“谎话专家”、“吹牛大王”等标签。
这样做不但对宝贝改掉说谎的毛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对宝贝的说谎行为起到了强化的坏作用,可能会促使宝贝今后更加努力地说谎。
精一招2、协助宝贝区分现实和想象宝贝说谎并非都是有意的,尤其是年龄小、想像力、创造力丰富的宝贝更易进行想象型撒谎。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告诉宝贝什么是发生的,什么是想像的,让宝贝逐渐把现实和想像区分开来。
精一招3、证实宝贝与否在撒谎当父母怀疑自己的宝贝说谎时,应该首先进行仔细的调查、了解,搞清楚宝贝是不是真的在说谎,因为有的时候父母的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果没有搞清事情真相就鲁莽行事,可能会给宝贝的心灵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精一招4、弄清楚宝贝撒谎的原因当宝贝预期事情会有负面后果而说谎时,父母应了解宝贝的需要,订立更实际的规则;假如是宝贝可以做得到且愿意做的,他自然不用说谎了。
另外,有些宝贝会因为跟父母的接触机会少,所以用说谎的方法去争取父母的关注。
换句话说,父母平日应加强与宝贝沟通互动,多了解宝贝的想法,让宝贝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
精一招5、将计就计,将谎言转变为智慧可能妈妈们没有想到,在小孩的谎言背后还孕育着智慧种子吧!对小孩而言,说谎,尤其是幻想性说谎是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最好见证。
只要妈妈根据小孩撒谎的情况分别看待,并展开恰当鼓励,小孩的撒谎就不再就是而令妈妈头痛的问题。
恰好相反,利用小孩的撒谎犯罪行为,妈妈可以培育出来一个更加充满著想像力与创造力的聪颖小孩。
妙招6、让责罚变得更策略些当小孩说谎,为躲避责罚而撒谎的时候,妈妈不要如临大敌般地看待他们。
这样可以给小孩导致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不见得能够立竿见影地发生改变小孩的撒谎犯罪行为,恰好相反还可能将使小孩更加倚赖撒谎去躲避责罚。
不要再说这3个字了,会害了孩子一辈子!
不要再说这3个字了,会害了孩子一辈子!教育孩子,极易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们要言传身教。
尤其是言语,有时候孩子单调的几个字就会害了孩子。
“你真笨”是一颗毒药“怎么才考59分,丢死人了,你真笨。
”看到舅舅带回来的考试卷,岑岑妈妈气急败坏的正对着岑岑的脑门,河东狮吼仿佛咆哮着。
岑岑在老公的怒吼下,低着头,抓耳挠骚,一语不发。
像个罪犯紧张无助地等待着等候法官的最后判决。
“这么笨,你以后一定是个要饭的。
”岑岑妈自以为是个精准的预言家,对儿子下了最后通牒。
岑岑今年12岁,上小学五年级。
刚上小学时,岑岑在一次期中考试时,得了双百分,坐上了第一名的“宝座”。
那时候,岑岑妈妈看到儿子儿子的学业成绩好,逢人便夸,左邻右舍都晓得岑岑成绩很好。
事情会发生转变的是在二年级的时候。
一次,岑岑的高等数学测验得了98分,而另一个同学却考了一百分,第一名易主了。
岑岑爸爸妈妈看着那道被看着扣分的题目,脸色铁青的对岑岑说:“这么简单的题都太过分,你真笨。
”那是第一次妈妈说他笨。
岑岑听着脑子里很委屈,自己丢了分没人考好,心里愧疚不但不被暗暗妈妈安慰,反而遭到妈妈的数落。
上时第二次说他笨是在一回家长会上。
岑岑被老师邀请上台提问。
可是他离开座位之时,不小心被一个同学伸出的腿不怎么绊倒了。
脸碰到地上,弄了一鼻子灰。
本来摔倒也没什么大不了,可岑岑妈妈怒不可遏地说:“你咋这么笨,走路还摔跤。
”众目睽睽之下,妈妈如此奚落他。
岑岑颜面扫地,他垂头丧气说什么也不肯上台孤立无援发言了。
“你真笨”就像一颗毒药,严重损害了岑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扼杀了他的天智。
后来,无论老师叫岑岑上台作答题目还是叫他朗读,岑岑都不愿上台。
从此,原本开朗活泼的岑岑变得十分内向胆小,越害怕又越被妈妈说笨,如此恶性循环,成绩也是急转直下。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在决定人长的发展与成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人们的行为、情感、甚至方可经常受着自我意识支配。
你把自己想成表现形式那种类型的人能,就会按照那种类型人的特征去行事,去塑造自己。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专家为问题孩子把脉
钱报络版“关注青少年成长”专题报告会昨举⾏ 本报记者⽅云凤 厌学、对师长不敬、惹事⽣⾮,家有“问题孩⼦”,真是让家长伤透了脑筋。
上周,本报关于问题孩⼦的连续报道,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
昨天下午,本报举办的“关注青少年成长”专题报告会在浙江⽇报三楼会议室举⾏,50多名家长和友从各地赶来,聆听了专家的理论分析和案例解析。
三个多⼩时的报告中,家长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
报告结束后,天已⿊了,他们迟迟不肯散去,围着专家⼀⼀讨教。
教育孩⼦遇到的问题,当然不是⼀场报告会就能解决的。
但我们相信,专家的解析,也许能助你⼀臂之⼒。
本次报告会嘉宾:江西庐⼭卓尔教育中⼼校长胡⼀夫,副校长胡顺安,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专家王经忠教授。
你的孩⼦是被带坏的?错! 校长胡⼀夫说,他从事教育30多年,听到不少家长这样说:“我的孩⼦以前是个好孩⼦,但交了坏朋友,就被带坏了。
”他认为,这样推论是不科学的。
胡⼀夫认为,⽬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隔代教育、寄养、离异、⽗母双亡、领养、保姆抚养、家庭过度溺爱、暴⼒家庭、教育观念不⼀致及家长做了歪榜样。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归因、正确归因,科学解决问题。
他举了⼀个例⼦:孩⼦被椅⼦碰倒了,哭了,不少家长会说:“都是椅⼦不好,打它!”这就是错误的归因,会给孩⼦培养出不良的归因习惯。
正确的做法是:询问孩⼦有没有受伤,然后告诉孩⼦今后⾛路要⼩⼼,同时也对⾃⼰没有把椅⼦放好⽽道个歉,这才是正确的归因。
为什么有家长会觉得孩⼦是被坏孩⼦“带坏”的呢?这还要从⾃⾝来找原因。
胡⼀夫把交朋识友分为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滥交狐朋狗友;其次是懂得“近朱者⾚,近墨者⿊”,远离不好的孩⼦,接近好的孩⼦;第三层次是“出污泥⽽不染”,哪怕⾝边都是坏孩⼦,照样做好你⾃⼰;层次是“取⼈之长,补⼰之短”,善于学习他⼈的长处,避免他⼈的缺点。
家长应该引导孩⼦往⾼的境界⾛,⽽不是错误⼀味地归咎给别的孩⼦。
胡⼀夫认为,孩⼦出问题,要从多⽅⾯寻找原因。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原则有哪些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原则有哪些:1、无论在家还是在外,教育孩子的态度要保持一致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心平气和,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听家长的话上。
无论在家里还是外面。
妈妈教育孩子的态度都必须是一致的,不能一边宽松一边严厉,那样孩子会无所适从,觉得家长是两面人,说话靠不住。
2、情绪激动时不要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避免在自己生气的状况下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时态度要温和,一旦作出决定,态度要坚决,这样才能起到作用。
当大人情绪激动的时候,孩子也被调动起来,根本无法静心听大人的话。
所以要等大人自己冷静下来,孩子才能使用自己的理智脑,找出问题改正错误。
3、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和精神一定要影响孩子多读书,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读书。
俞敏洪先生现在仍然坚持每天看书,写读书笔记。
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和爱好会对孩子产生终生的影响。
所以,那些还没有和孩子一起阅读的父母们,让我们尽快行动起来。
4、要给孩子立规矩父母应该为孩子制定规则。
这些规则也应该符合人性。
例如,父母为孩子制定的规则是:孩子们不能玩电脑游戏,玩游戏应该限定时间,学习时门不能关闭。
要让孩子们知道,要得到什么,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此外,一旦制定了规则,夫妻双方必须保持一致。
5、不翻旧帐有些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特别喜欢翻旧帐,这会让孩子反感,别说孩子了,成年人听了都会反感。
而且,翻旧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只会犯错误。
价值感越来越低,越来越自卑。
孩子这次犯错了,就只针对这次进行管教,而不是把过去的所有错事重提一遍。
6、不贴标签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切记,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很多父母,总是会去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
比如,“你怎么这么懒”、“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
这很容易让孩子认为,他就是这样的人。
最后,就成为了父母所定义的那个样子。
避免给小学生“贴标签”的教育策略探析
避免给小学生“贴标签”的教育策略探析作者:谢壁妆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104期【摘要】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给学生“贴标签”的情况随处可见。
“标签”包括负面标签与过度表扬,而无论哪种“标签”,总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家长给学生“贴标签”的现象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度的探讨,以现实中的现象引入,剖析现象,再结合自身为师者与为人父母的双重角色提出一些教育建议,以助力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贴标签”现象;教育策略一、“贴标签”现象呈现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容易遇到这样的情况:部分家长一见到笔者,总爱跟笔者探讨一些有关学生的教育问题,其中,共性的问题不乏以下几个——我家的孩子好懒,怎么办?我家孩子太贪玩了,怎么办?我家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我家孩子学习总是不自觉,又好动,怎么办?……纵观这些问题,无一不透露着一个信息:这些家长都在有意无意中给学生贴上了一个“标签”——比如,懒、贪吃,不够聪明、不自觉,等等。
当然,其中也不乏家长的谦虚之言,但更多的是出自广大家长真实的教育心声。
事实上,生活中像这样给学生“贴负面标签”的现象随处可见。
而家长的这些评价,仿佛真有某种魔力,总会“一语成谶”,被贴上“标签”的学生,真的慢慢长成了家长评价的“磨蹭、内向、胆小、懒”的模样。
然而,神奇的是,有的家长在面对学生的表现时,总是脱口而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是个很完美的孩子”时,这些“正面标签”也没有让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成长,反而使很多学生因盲目自信于自己的天赋而认为自己无需努力,或是认定自己是个完美的人,造成学生过度在意外在的评价而导致承受力差、失去自我。
当然,偶尔为之的一句玩笑话并不算是“标签”,但是如果反复多次的提及,让学生形成了一个固有的自我评价或自我定位的概念,那就成了貼在学生身上的“标签”了。
二、“贴标签”现象随意给学生贴上标签,会对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1.家长是学生的“重要他人”,评价具有定性导向作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贴标签效应”,“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标签是“好”是“坏”,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培养孩子自尊心的十种方法
培养孩子自尊心的十种方法培养孩子自尊心的十种方法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当孩子开始独自尝试新的事物的时候,自尊心将是他走向成功的基石。
下列10条策略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1、爱孩子。
家长爱孩子,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更有尊严,更自重。
多抱抱他、吻他、拍拍他的肩膀,别忘了告诉他,你有多爱他。
2、别敷衍孩子。
如果他想跟你说话,你只要离开电脑或者关掉电视,回答一个问题的时间就够用了。
眼对眼地看着他,以此来表明你是真的在听他说话。
这对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有奇效,因为它传递了一个信息,孩子会觉得他在你的心目中是重要的、有价值的。
3、合理家规。
给你的孩子定几条合理的规则,一些硬性的家庭规定会让他更有安全感。
你可能要一遍又一遍地重申,但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如你所愿地遵守这些规定。
4、冒健康风险。
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些新的探索,比如品尝一种不同的食物、交朋友、学骑自行车。
尽管他很可能失败,但是不冒险怎会成功呢。
所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独自去试验,克制着别介入。
5、允许犯错。
孩子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
从错误中汲取的教训很有价值,能帮孩子培养自信心。
所以,若是你的孩子把盘子放得太靠近桌边,结果翻了,那就鼓励他,想想下次怎么做才不会翻。
这样,他的自尊心就不会受到伤害,他会明白,偶尔犯错是允许的。
6、及时祝贺和赞赏。
每一天你都要努力对他好的表现、好的做法表示感谢和认同。
享受着妈妈真诚的表扬和爸爸鼓舞人心的回应,孩子会觉得温暖、舒适,心里更受用。
7、倾听。
如果孩子想说话,你就放下手里的活,认真听他说什么。
孩子有了情绪,不论是快乐还是悲伤,你要做的就是认可他的感受,并向他表明你重视他所说的话。
如果你跟他分享你的感受,他将更有信心向你表露他的所思所感。
8、切勿攀比。
“为什么你不能多学学你的姐姐呢?”诸如此类的评论只会让孩子备受煎熬,把他往羞辱、嫉妒、争强好胜上引。
即使是正面的对比也同样具有破坏性,如“所有选手中,你最优秀了”,孩子会发现他与这一形象相去甚远。
幼儿园大班教育笔记《请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教育随笔:请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我有幸与无数稚嫩的心灵相遇。
每当我踏入一个全新的教室,心中总是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他们的每一次微笑和每一个眼神,都是我教学生涯中宝贵的财富。
然而,我经常听到一些声音,它们试图定义孩子们的特质,将他们归类于某个特定的“标签”之下。
“他是班上的捣蛋鬼”,“她总是害羞得不敢说话”,“他总是反应慢半拍”。
这些标签,无形中限制了孩子们的潜能,束缚了他们探索世界的脚步。
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天赋和潜力不应被简单的标签所掩盖。
在课堂上,我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无论是大胆发言还是静静聆听,都是他们个性的体现,都值得被尊重和鼓励。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和引导,而非评判和限制。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是创造一个包容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其中自由地成长,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我们不应因为孩子们的一时表现,就给他们贴上永久的标签。
家长和教师们,让我们携手努力,拒绝给孩子贴标签。
让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发现和欣赏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
因为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正是这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没有标签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尊重和理解中,勇敢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14岁男孩谈恋爱家长怎么办?
14岁男孩谈恋爱家长怎么办?1、告诉孩子早恋的危害冷静地坐下来和孩子好好谈谈,告诉孩子早恋的危害,为什么现在不能谈恋爱。
最好是做妈妈,有时候爸爸控制不好情绪,容易激动。
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真相,家里的氛围也要讲道理!让孩子从小就认为讲道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2、陪伴孩子父母可以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聊天,听听孩子对早恋的看法。
不要刻意说教,而是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平和的态度对待。
事实上,父母越开放坦率地与孩子谈论青春期,他们就越能成功地帮助孩子打破早恋的神秘感。
3、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父母不应该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他们应该避免孩子因为早恋而感到羞耻和自卑。
相反,他们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他们可以和孩子谈论他们在那个年龄遇到的一些事情,或者别人可以谈论他们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平等、倾听和指导,而不是盲目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4、清楚地向孩子解释后果这一时期的孩子不能想太多。
他们只是做一些好奇的事情,这取决于他们的身体发育。
但这一时期的人是出不来的。
因此,父母应该向孩子解释后果,而不是威胁他们。
这样,你只能让你的孩子觉得他对你的情况不够热情,他只能找到他的爱人。
最后,它适得其反。
5、树立原则引导孩子坚持三个原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社会。
学会在情感探索的道路上成长,学会尊重,学会负责任,为自己和他人。
青春期儿童的爱情不是以婚姻为目标,而是以情感和管理性关系能力的成长为目标。
一个孩子从来没有机会学习、锻炼和发展爱的能力。
这种悬崖式的成年发展,孩子要么不敢爱,要么不懂爱。
6、丰富孩子的生活有时候因为学习压力大,学习生活枯燥,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丰富孩子的生活。
除了学习,还可以打孩子吃美食,旅游,培养孩子的各种好习惯和爱好。
7、正确开导,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们知道遇到他们喜欢的人是一件非常幸运和美丽的事情。
但良好的关系,就是对对方负责,对未来有计划。
他们还年轻,对未来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记得在小班的时候,孩子的年龄基本上都在3岁半。
我们班有个男孩子,语言发展状况
一直都很出色,不管是平时上课时老师提问他,还是教一些东西他都学得很快,反应的很快,平时他和老师聊天也能很流利地组织语言回答老师,这是相当一部分孩子办不到的,他们也许很想和你聊天,但都是一些片段的词语,无法组成句子,所以我一直很关注他,我觉得这个孩子现在发展的这么优秀,一定跟他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系,他父母一定很注重孩子的教育。
一天我替主班老师整理家园联系档案时,发现这个小男孩的爸爸是大学教授,妈妈是高中老师,原来真的跟家里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有关系。
当然单凭这点我肯定不能立马下结论,
我平时和她聊天时就成问过他:你放学回家以后爸爸妈妈陪不陪你一块学习啊?他告诉我说
学。
学问老师也说他爸爸妈妈每天都会帮孩子复习当天学的内容。
所以我对这个孩子的印象一直很好。
直到有一天,我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一天,他和另外一个小男生在一起玩,两个人因为想要同一本绘本发生了争执。
这个口齿伶俐的小男生急了,用牙齿咬住了另一个小男生的手指,于是那个被咬的自然大哭了起来,老师赶紧跑过去把他俩拉开,发现牙印特别深,差点到了出血的程度,太吓人了。
这个孩子一想表现很好的,怎么会有这种举动,我脑子里马上
浮现了“攻击性行为”这个词,我想孩子的任何行为都能从家庭教育找到渊源,可是他的父母都是很懂教育的人,而且为人举止都很好啊?没理由会让孩子有这些行为,而且我听保育员
老师说这个孩子咬过别人很多次,一不高兴就爱咬别人,并且我们已经告诉他父母很多次了,可是依然没有改进,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于是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明白:托班的年纪比较小,入园前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仅仅处于和家人相处的模式中,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的他们并没有太多和同伴相处的经验。
因此,在面对与同伴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的语言能力缺乏,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出现一些类似攻击性行为的做法,其实,并没我们想的那么严重,不过是他在发泄自己的不满,
不要急于判定孩子的一些行为,将孩子身上贴上我们“大题小作”的标签。
遇到这种事情要正确引导幼儿,告诉他们“······咬人”是不对的,或者你不会解决,可以找老师来帮助你。
有很多种解决的方式,但是不能伤害别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很多时候,相同的行为,在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
作为父母和老师,最好是先观察孩子,看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再根据不同的原因来对症下药,效果就会好很多。
相处久了,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浩浩,老师都知道浩浩有个特点,就是做他喜欢的事情,就非
常专注,超过一般的孩子。
这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有时候这个特点会“坏事”。
比方说,他在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但是接下来,该做别的活动了。
那么,他就显得“不听话”了,常
常会不听老师的话,坚持做自己的事情。
虽然是幼儿园,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活动规则的,老师会指挥从一样活动转移到另一样活动。
而且,以后上小学了,这个问题会更显得突出。
你不能因为喜欢音乐课而非不要上下一堂课。
我很担心以后他入学了,会显得不听老师的话,从一堂课转到另一堂课会比较困难。
而那个时候学生也多,老师一定不会喜欢这种影响大家
正常活动的学生。
那么,怎么办?浩浩的老师很好,没有给孩子贴一个“不听话”或者“不合作”的标签,而是仔细观察,并且找到他“不合作”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根据这个特定的原因,她想了一些小办法,
比如,这个活动,让浩浩当老师的小助手,让浩浩转移对上一个活动的兴趣,积极来参与老师所要求的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他就慢慢接受了,原来在学校,不能完全依着自己的兴趣来,每一项活动都是有时间限制的。
经过老师这样的训练,他以后正式入学,适应地会比较顺利一点。
所以说,我们不能够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可以从这个角度看他,他是这样的;你也可以从那个角度看他,原来他是那样的。
以不同的角度看孩子,就会
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如果我们能够以尊重孩子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理解他们,尽可能了解孩子行为背后得原因,以适合孩子本身的方法来教育他,才能使其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