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5篇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ab032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1b.png)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5篇在我们的生活中多掌握一些知识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在成语的积累方面,因为它的运用很广泛,在备考的过程中积累一些成语典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好语文。
今天小编和同学们分享几篇关于成语典故的作文素材,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篇一、成语典故作文素材以貌取人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释读】以:根据;貌:外貌;取:衡量。
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才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篇二、成语典故作文素材一窍不通殷纣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为,并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
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
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
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
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来看个究竟!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2c981e7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1.png)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1百发百中【成语】:百发百中【拼音】:bǎifābǎizhòng【解释】:形容射箭或打枪精确,每次都命中目标。
也比方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故事】: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
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
它的意思是在赞扬别人做事要有肯定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进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爱好,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许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爱玩箭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超,他拔出箭,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精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进展,由于观看很认真,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2开诚布公“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意,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方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
开诚意,布公道。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誉。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关心刘禅治理天下,并且恳切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假如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关心平凡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
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托付,已经担当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
马谡〔su〕是他特别看重的一位将,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
最新中考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
![最新中考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5d6c6b910740be1e640e9a05.png)
最新中考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中考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一得意洋洋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政绩卓著。
专门为他驾车的车夫,也倍觉荣耀。
晏婴每次出行,马壮车美,那车夫高坐在华丽的车蓬前赶马驾车,总是露出一副惹路人羡慕的神态。
车夫的表现引起了他妻子的不安。
这天,听闻晏婴车马经过家门,她从门缝里看了个明白。
晚上,丈夫一回到家,妻子便提出要离婚分手。
犹如晴天霹雳,车夫登时愕然:"好端端地为何要散?"只听妻子说道:"晏子个头不高,但肩负国相重任,名扬天下。
他坐在车上,神情稳重深沉,没有一点自满的样子。
而你呢,虽然身材高大,但不过是驾车人而已,却那么意气洋洋,不可一世。
你如此妄自尊大,我怎能继续跟你过下去啊!"一番话使车夫羞愧不已。
从此,车夫行为检点,对人态度谦虚。
车夫转变突然,晏婴纳罕,细问之下,方知原委,赞赏车夫勇于改过。
后来,晏婴还举荐车夫担任大夫之职。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释读】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中考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二畏首畏尾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都是大国,而郑国较弱小。
晋和楚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都想把郑国变为自己的附庸。
有一次,晋灵公为了称霸诸侯,制造声势,他在郑国附近召集邻近小国开会。
郑国因地处晋楚之间,既不愿得罪晋国,也不愿得罪楚国,所以只得找个借口不去参加。
晋灵公没见郑穆公来,便以为郑国对晋国有二心。
郑穆公得知后惶恐不安,急忙写信给晋灵公,陈述了郑国与晋国历史上的友好关系,说明郑国的处境,表明郑国的态度。
信中还说:"我们郑国位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北边怕晋国,南边畏惧楚国,故而未应邀出席会议,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
古话说:'头也怕,尾也怕,全身上下还剩多少地方呢?'古话还说:'鹿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不选择庇荫的地方,只求有地方安身。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大全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e1f832865ce050877321300.png)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大全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分析各种类型题目的做题技巧,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的积累之上。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篇成语典故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
篇一、成语典故作文素材不求甚解【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甚:很;解:了解;理解。
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
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
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篇二、成语典故作文素材百川归海【拼音】:bǎichuānguīhǎi【解释】:川:江河。
许多江河流入大海。
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
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成语故事】: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
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
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
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
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
中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5篇
![中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4df93f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4.png)
中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5篇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看到过很多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在我们的写作中是很有帮助的,在中考写作工过程中,曾加一些成语故事,或许会让你的作文更加明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中考的作文素材,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篇一、中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顾左右而言他战国中期,有一个名叫孟子(又称孟轲)的人。
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据说,有一次,他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请予照顾。
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
你说这该怎么办?”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
你说这该怎么办?”齐宣王说:“撤他的职!”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
你说这又该怎么办?”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即望着两旁站立的随从,把话故意扯到别处去了。
上面这段对话,在《孟子·梁惠王》有详细记载。
原文是: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
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篇二、中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逐鹿中原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位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夸张了点吧!”石勒听后笑着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
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最新中考满分作文经典成语典故素材
![最新中考满分作文经典成语典故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d2fe1ae1dd3383c4bb4cd2e9.png)
最新中考满分作文经典成语典故素材中考满分作文经典成语典故素材一九牛一毛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
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
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
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
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
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
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
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
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
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
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
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巨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变的情况告诉他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中考满分作文经典成语典故素材二恶贯满盈这个成语来源于《书.泰誓上》,商罪贯勇,天命诛之。
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
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
关于中考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
![关于中考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aedb278d26fff705cd170a50.png)
关于中考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关于中考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1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队伍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队伍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之一。
关于中考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2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
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
”庄王说:“你说吧。
”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
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
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
关于中考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3“长驱直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表示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挺进,深入敌方心脏。
这个成语来源于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中考关于成语典故的作文素材
![中考关于成语典故的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f678766687c24028905fc35f.png)
中考关于成语典故的作文素材中考关于成语典故的作文素材1后生可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也!释义赞扬少年聪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
故事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
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
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
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
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
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
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
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
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
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
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
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
![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4aa357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2.png)
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作文来说,结构是文章的主干,那么作文素材就是枝叶。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成语典故的万能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一负荆请罪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
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
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
相如手下的人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
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
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
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
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已十分惭愧。
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释读】“负荆请罪”这则成语的荆是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
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
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二扑朔迷离古时候,有个女孩叫花木兰,她是个非常勤劳孝顺的姑娘。
关于中考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5篇
![关于中考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ec590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d.png)
关于中考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5篇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积累一定的成语典故,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
今天小编和同学们分享几篇关于成语典故的作文素材,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篇一、关于中考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感恩图报解释: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
图:谋求。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
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夠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
」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
」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
」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
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
」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
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夠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
」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着当上大将军。
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
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
中考作文最新素材成语典故
![中考作文最新素材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f8aeb89ed630b1c58eeb503.png)
中考作文最新素材成语典故中考作文最新素材成语典故中考作文最新素材成语典故1不耻下问解释: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中考作文最新素材成语典故2梁上君子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
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
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aa153a81a1c7aa00b52acbbc.png)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1 旧病复发薛蟠在酒席上调戏柳湘莲,遭到柳湘莲的一顿毒打后,觉得没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于是想与手下员工一起外出做生意,请示薛母,母亲没有主意,宝钗认为应该让他去试一试,如果旧病复发也没办法,如果彻底改变同性恋倒也是好事。
旧病复发的意思是:比喻老毛病又犯了。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2 开卷有益【出处】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释义】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
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成语故事】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
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
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3 有备无患【拼音】:yǒubèiwúhuàn【解释】:患:祸患,灾难。
中考作文万能素材成语典故_作文素材
![中考作文万能素材成语典故_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933efb123169a4517723a39e.png)
中考作文万能素材成语典故素材积累贵在持之以恒,要善于发现,精于梳理;素材运用要切题合文,精心裁剪,善于取舍。
下面是橙子为您整理的关于成语典故的中考作文万能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考作文万能素材成语典故一因势利导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膑的大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
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援。
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
在战斗中,孙膑利用敌人骄傲狂妄、轻视齐军的心理,向田忌献策,他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建议用逐日减灶的计策,伪装溃败逃跑,诱敌深入。
田忌采纳了他的计谋。
骄傲的魏军果然中计,大摇大摆地尾随齐军进入一个叫马陵的险恶地带。
这时,早已埋伏好的齐兵万弩齐发,一举歼灭魏军。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利用敌人的骄傲心理,诱敌上当,所以取得战役的胜利。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释读】因:循;势:趋势;利导:引导。
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向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
中考作文万能素材成语典故二坐怀不乱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1 / 3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
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
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
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出处】《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释读】春秋鲁国柳下惠夜宿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怕她受冻,用衣服裹住她抱坐了一夜,没有发生不正当的行为。
作文热门典故素材摘抄
![作文热门典故素材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ba742ce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5.png)
作文热门典故素材摘抄一、破釜沉舟典故: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下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只带三日粮草,以示决一死战,最终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适用主题:决心、勇气、背水一战示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让士兵们明白,此战不胜则亡,唯有拼死一搏,方能杀出一条生路。
这种破釜沉舟的精神,在我们面对人生的重大挑战时,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当我们斩断退路,全力以赴,往往能激发自身的无限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二、卧薪尝胆典故: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他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激励自己不忘耻辱。
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适用主题:忍辱负重、励志、自强不息示例:“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传颂千古,他在遭受亡国之辱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忍辱负重,发愤图强。
每天卧于柴草之上,品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国仇家恨。
最终,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实现了复国大业。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失败,但只要我们能像勾践一样,卧薪尝胆,自强不息,就一定能够迎来成功的曙光。
三、三顾茅庐典故: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亲自到诸葛亮住的茅庐拜访他,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最终答应出山。
适用主题:真诚、求贤若渴、重视人才示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备为求贤才,不惜屈尊三顾茅庐,其真诚之心令人动容。
正是因为他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才打动了诸葛亮,使其甘愿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要想发展壮大,都需要有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重视人才,广纳贤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闻鸡起舞典故:祖逖和刘琨年轻时为了报效国家,每天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刻苦习武。
适用主题:勤奋、自律、立志报国示例:“闻鸡起舞,祖逖刘琨志在四方;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学无止境。
中考满分作文素材:50个经典成语及历史名人故事
![中考满分作文素材:50个经典成语及历史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cb3c31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4.png)
【导语】一篇有血有肉的高分作文,少不了成语典故的支撑。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50个经典成语,50个历史名人故事,希望大家收藏背诵,写作时下笔如有神。
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d518ddc1aeaad1f346933fff.png)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中考作文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很不容易写好,缺少新鲜、有价值的素材是作文不能得高分的主要原因。
那么有哪些成语典故素材呢?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关于成语典故的中考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君入瓮唐朝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
她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用严刑峻法,消除异己。
因此,她手下的一些酷吏,便借机想方设法诬陷自己的政敌,并绞尽脑汁制造酷刑逼供。
朝廷上下,笼罩着高压的恐怖气氛。
武则天的两名大臣周兴和来俊臣,是当时有名的酷吏,成千上万的人冤死在他们手下。
有一次,周兴被人密告伙同丘神勣谋反。
武则天便派来俊臣去审理这宗案件,并且定下期限审出结果。
来俊臣和周兴平时关系不错,感到很棘手。
他苦思冥想,生出一计。
一天,来俊臣故意请来周兴,两人饮酒聊天。
来俊臣装出满脸愁容,对周兴说:“唉!最近审问犯人老是没有结果,请教老兄,不知可有什么新绝招?”周兴一向对刑具很有研究,便很得意地说:“我最近才发明一种新方法,不怕犯人不招。
用一个大瓮,四周堆满烧红的炭火,再把犯人放进去。
再顽固不化的人,也受不了这个滋味。
”来俊臣听了,便吩咐手下人抬来一个大瓮,照着刚才周兴所说的方法,用炭火把大瓮烧得通红。
来俊臣突然站起来,把脸一沉,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命我来审问你,如果你不老老实实供认的话,那我只好请你进这个大瓮了!”周兴听了惊恐失色,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只好俯首认罪。
【释读】比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也是比喻某人用来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它揭露了酷吏的残忍,也教会人们一种以牙还牙的斗法;同时告诫人们不要作法自毙。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二水落石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名文学家苏洵的长子。
神宗当皇帝的时候,采用王安石的变法政策,苏轼因不赞成新法,和王安石辩论。
关于中考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5篇
![关于中考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c8585a2cc58bd63086bd44.png)
关于中考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5篇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积累一定的成语典故,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
今天小编和同学们分享几篇关于成语典故的作文素材,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篇一、关于中考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感恩图报解释: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
图:谋求。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
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夠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
」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
」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
」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
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
」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
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夠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
」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着当上大将军。
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
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
得意洋洋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政绩卓著。
专门为他驾车的车夫,也倍觉荣耀。
晏婴每次出行,马壮车美,那车夫高坐在华丽的车蓬前赶马驾车,总是露出一副惹路人羡慕的神态。
车夫的表现引起了他妻子的不安。
这天,听闻晏婴车马经过家门,她从门缝里看了个
明白。
晚上,丈夫一回到家,妻子便提出要离婚分手。
犹如晴天霹雳,车夫登时愕然:“好
端端地为何要散?”
只听妻子说道:“晏子个头不高,但肩负国相重任,名扬天下。
他坐在车上,神情稳
重深沉,没有一点自满的样子。
而你呢,虽然身材高大,但不过是驾车人而已,却那么意
气洋洋,不可一世。
你如此妄自尊大,我怎能继续跟你过下去啊!”
一番话使车夫羞愧不已。
从此,车夫行为检点,对人态度谦虚。
车夫转变突然,晏婴纳罕,细问之下,方知原委,赞赏车夫勇于改过。
后来,晏婴还举荐车夫担任大夫之职。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释读】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畏首畏尾
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都是大国,而郑国较弱小。
晋和楚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都想把郑国变为自己的附庸。
有一次,晋灵公为了称霸诸侯,制造声势,他在郑国附近召集邻近小国开会。
郑国因
地处晋楚之间,既不愿得罪晋国,也不愿得罪楚国,所以只得找个借口不去参加。
晋灵公
没见郑穆公来,便以为郑国对晋国有二心。
郑穆公得知后惶恐不安,急忙写信给晋灵公,
陈述了郑国与晋国历史上的友好关系,说明郑国的处境,表明郑国的态度。
信中还说:"
我们郑国位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北边怕晋国,南边畏惧楚国,故而未应邀出席会议,这
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
古话说:'头也怕,尾也怕,全身上下还剩多少地方呢?'古话还说:'鹿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不选择庇荫的地方,只求有地方安身。
'我们郑国,现在正是这样,如果把我们逼得无路可走了,那我们就只好去投靠楚国了,如果我们投靠了楚国,那是你
们逼我们不得不这样做的!"
晋灵公见信后,他怕郑国真的投靠楚国,就决定不向郑国兴师问罪,而派人和谈了事。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释读】畏:怕,惧。
前也怕,后也怕。
形容胆子小,疑虑重重。
爱屋及乌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
“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
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
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
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
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
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
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93;sh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
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
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
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
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
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
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
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
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
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
汉朝
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
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
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
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
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
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2]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纣死,武王惶惶若天
下之未定。
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
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
“瞻乌爰止,于谁之家”。
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
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
这句成语,
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
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做“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
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
好乌亦好”。
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
宋朝人陈
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
”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出处】《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
【释读】因为爱一个屋子而连带爱屋上的乌鸦。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
关的人或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