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我家乡的巨大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原创版权归上传者所有

改革开放前后我家乡的巨大变化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在正确的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我过城乡经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发展和进步,而我的家乡广西也一样迅速发展起来,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变化家乡农村城镇

一、农村的变化

1. 土地制度改革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使用的重大变革,农民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到现在市场经济的“吃小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过去吃不饱到如今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2. 农业税收改革

中央取消了农民包括土地税在内的各种税收,而且还给种粮的农民补贴。这是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性巨大变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某个角度讲,农民可以把省下的钱用于农业再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3. 农村住房发展变化

农民的住房有了极大改善。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如今的砖瓦房、楼房,过去祖孙三代同居一室的现象不复存在,人均住房面积从五、六平方米变成近三十平方米。数代农民人居有其屋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是历史性的变化。

4. 农村医保实施

农民的医疗保险得以实现,基本解决了多年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两句民谣道出了农民看病的困惑:“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村实行医疗保障制度,一直困扰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是史无前例的大事,农民鼓与呼。5. 农村交通发展变化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实现了公路村村通。30年前,农村交通非常滞后,大多是土路,晴天一街土,雨天一路泥,农产品运不出去,需要的生产资料运不进来。而如今高速公路、国道和乡村公路连接在一起形成连接城乡的公路网,四通八达,使物资交流有了可靠的保障。

6. 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农民的物质需求趋于高档化。30年前,农民盼望的是“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30年后的今天,原来的“三大件”基本作古,取而代之的是“五大件”,彩电、冰箱、空调、电脑和手机。过去这些高档商品对农民来说是梦想,而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

二、城镇的变化

1. 衣

改革开放之前,人们买布做衣都要凭布票,而且常常只有在过年才能添新衣服;那时候,外国货也很少见,所有人都十分向往得到一件外国的衣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装业迅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人民对服装的需求量,而且越来越多“MADE-IN-CHINA”的服装走出了国门。而一些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他们也常趁回国的机会,在国内采购所需物品,带到留学的国家。国内的服装也很漂亮了,有些甚至比国外的还漂亮。人们现在买衣服有了更多的选择,国内的,国外的,都可以。

2. 食

改革开放之前,粮票就是命根子,粮票始于1955年,直至1993年才光荣“退休”,其间一直扮演着调节社会供需的杠杆角色。它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一斤地方粮票大概相当于人民币两毛钱,假如去早点摊上买包子、油条等食品,如果没有粮票,就要相应地多付一些钱来抵粮票。

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老百姓的餐桌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上了货架,冬天也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蔬菜,大白菜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很多家庭开始随吃随买。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进餐馆尝尝鲜再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谁家有喜庆事,都愿意在饭店摆一桌,又省事又有面子。那时候刚时兴自助餐,很多市民都要去尝一尝。市民张存刚一想起第一次享受自助餐的经历就禁不住笑出声来:自己过生日,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吃自助餐,既为了饱口福,又为了庆祝生日。可是每位30元的价格实在不低,大家都想着得对得起那些钱,可是没管肚子的感受,一顿饭吃下来,全家人肚子几乎都鼓了,溜达了一大圈才消下食去。可见当时的老百姓下饭馆要的还是经济实惠。

再往后,餐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90年代中期开始,鲍鱼、海参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尤其以鲍鱼最为吸引人的眼球。那时候,经营粤菜、基围

虾、生猛海鲜为主的饭店,生意特别火。当时,老百姓主要是奔着吃海鲜去的。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全国各大菜系互相渗透,南菜北做。与此同时,老百姓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随着生活的富裕,中餐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驻,人们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

到了21世纪初期,经济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由原来的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近几年,高粱、玉米等杂粮再度走红,它反映了老百姓对杂粮中微量元素的重视,对传统膳食的重新认识。与餐饮形式更加多样化相匹配,人们对就餐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花园式餐饮、园林式餐饮、野外餐饮以及露天餐饮都非常受欢迎。另外,社区餐饮也有了很大发展,今后家庭送餐将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3. 住

在计划经济时代,住房一直作为国家或单位提供给职工的福利之一,住房投资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居民住宅投资严重不足。据统计,1986年,广西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6平方米建筑面积,有近50%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通过向私人出售公有住房和启动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不断建立和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1999年,广西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6平方米建筑面积。到2004年,这个数字增加到21平方米。2007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6平方米。居民购买商品住宅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住房投资和消费的主体

80年代房屋面积都偏小,厨房厕所大家用;目标是经济和适用,解决更多人的居住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房屋的总体布局大多是行列式的,到处都是一排排的板式住房。比如:南宁市的“大板一区、大板二区”的装配式的墙板住宅,大多数面积在50平方米左右,为4~6层之间的多层建筑,保温、隔热性能低于目前的住宅,而且住宅所在小区绿化也较少。

设计上,那时的房屋大量采用内廊式和外廊式结构,一条走廊连接同层所有的住户,最靠里面的住户要经过别人家的窗户才能到家,户型主要以一房一厅和二房一厅为主。另一方面,有些厨房没有设计排气管道,炒菜的油烟直接从窗户排出。厨房面积不大,只能布置简单的案板、锅头等。墙体用材大量使用粘土砖,屋顶用的是普通的油毡和沥青,太阳一晒就发软,房屋渗漏的情况特别严重。

90年代后,单元式住宅大量面世,建筑用材有讲究;逐渐考虑适用、经济和美观,目标是住得下、分得开、住得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