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在中国的当代意义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质和作用,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当代社会中,国家扮演着维护秩序、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角色,但也存在着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对当代社会提出了警示和启示,强调了权力和利益的平衡。
为了实现国家的民主化和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必须不断完善国家机制,确保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当代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未来应该加强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促进国家制度的进步和民主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当代意义、核心理念、国家本质、国家作用、社会角色、启示、权力、利益平衡、现实意义、发展趋势。
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实行对抗性的政治权力并以此来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的主要作用是对外拓展市场和保护资本家的利益,同时维护和管理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垄断。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是为资本家服务的。
马克思认为,国家将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和人民群众的觉醒,逐渐淡化和最终消亡,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们正确看待国家及其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启示。
1.2 当代意义的重要性当代社会正处于快速变革的时代,全球化、信息化等现象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当代意义显得格外重要。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强调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当今社会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产物。
在当代社会中,阶级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不公不断加剧,国家的角色与作用日益受到挑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当代中国的具体指导意义。
一、历史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人们的经济形态决定了他们的政治、法律、哲学等各个方面的意识形态。
在新时代中国,这一理论表明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鼓舞着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二、经济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有关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剩余价值,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剥削机制。
在中国,我们需要根据这一理论,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减少贫富差距。
另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还涉及了社会分工、价值规律等经济学概念,对于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率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政治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其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无产阶级专政,它提出了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政治地位和作用。
在中国,我们需要根据这一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还提出了阶级斗争、国家理论等政治观点,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四、文化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唯物史观,它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想是社会存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现实意义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现实意义与应用马克思主义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为代表的,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最终目标的社会科学体系。
它在十九世纪时诞生于欧洲,曾经对西方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化后,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么,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还有什么当代现实意义和应用呢?一、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现实意义1. 摆脱不公平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存在着一个最为重要的理论观点,即“阶级斗争”观点。
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不断的斗争驱动。
这个斗争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制形式,其中最根本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历史上,无论是封建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各种形式的社会制度,都由于阶级之间的斗争而发生变化。
而当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各地,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思考提供了一个看待现实的新角度,帮助人们摆脱社会制度的成见观念。
2. 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另外一个贡献,就是告诉人们要认真研究和理解社会现象,不能轻信和随意接受传统观念。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由于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同时也变得更加杂乱无章。
因此,如果没有适当的观察方法和思考能力,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和身心俱疲的状态。
所以,通过马克思主义人们也可以解放自己的思想,不受任何限制,思考得到新的认识。
3. 促进民生改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初目标,就是帮助民众摆脱贫困、快速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多层面的问题。
在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能够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比如,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价值1. 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不仅提供了一种理论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种实践方法。
在中国,当代革命革命历程就是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并有机运用,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这离不开现行政策的正确导向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
电动执行机构介绍电动机是电动执行机构的核心部件,它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动机通常采用直流电动机或交流电动机,具有转速高、转矩大、运行平稳等特点。
电动机根据实际应用可以采用不同的类型和驱动方式,例如直流无刷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
传动装置将电动机输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或角度运动,并提供合适的传动比例。
传动装置通常包括减速器和传动元件,如齿轮、蜗轮蜗杆、滚珠丝杠等。
减速器用于减小电动机的转速,从而提高输出力矩;传动元件用于传递力和运动。
执行机构是电动执行机构的末端装置,负责执行实际的工作任务。
根据实际应用,执行机构可以是线性执行机构或旋转执行机构。
线性执行机构通常使用气缸、液压缸或电动滑台,用于实现直线运动;旋转执行机构通常使用电机、减速器和传动装置组成的旋转组件,用于实现旋转运动。
执行机构的结构和材料种类多样,应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执行机构。
电动执行机构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机械制造中,电动执行机构可以用于机器人、自动化设备、车辆等的驱动和控制;在航空航天领域,电动执行机构可以用于舵机、起落架、航空制动系统等的控制;在医疗器械中,电动执行机构可以用于手术器械、床的升降调节等;在家居电器中,电动执行机构可以用于窗帘、门禁、电动床等的控制。
电动执行机构的优点包括精度高、运行稳定、动作灵活、噪音低、能耗少等。
同时,电动执行机构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例如成本较高、维护困难、对环境要求严格等。
因此,在选择和应用电动执行机构时,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总之,电动执行机构是一种重要的装置,可以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用于实现各种工作任务。
它由电动机、传动装置和执行机构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并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动执行机构的性能将会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也将得到进一步扩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对于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十分重要。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为我们深刻理解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提供了基本的工具和思路。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探索,为我们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客观法则,社会的发展必然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在当代中国,我们需要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动力和规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大势和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在当代中国,虽然阶级矛盾表现形式的演变,但阶级斗争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尤其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以便能够更好地推进社会变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社会保障、深化改革开放等措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解决当代世界问题的唯一出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理论自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
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当代中国意义的思考
阶级分析理论并非马克思的独创 , 但马克思批判地继承
了前人 , 并将其置于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 , 了人类 揭示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而为人类解放事业指明了方向。马 克思在致约・ 魏德迈的信中指出:在我以前很久 ,资产阶级 。 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 , 资产阶级 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阶级做过经济上的分析, 我所加上的 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以下几点: ) (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 1 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恩格斯在< l 反杜林论) 中进一
质上反映的是分工关系。因而阶级关系首先是在社会分工体 系的框架中存在的,其政治意义是由其经济意义派生出来 的, 这种政治上对立的阶级关系是从属于分工关系的 。 也就 是从属于经济方面的所有制关系的。因此, 马克思恩格斯曾 基本精神仍然是正确的 , 仍有其内在价值和强大生命力, ’ 经深刻地指出: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 同 。 时也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具体历史条件做出新的发展和进行 关系的产物, 一句话, 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列 理论上的完善, 而不能仅仅视为。 为反对统治阶级的阶级斗 宁进一步明确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 “ 这
பைடு நூலகம்
分析 , 而是 内在 地 包 含在 阶级 分 析 之 中的具 体 方 法 论 要 求 。
【 关键词】 阶级分析 ; 阶层分析 ; 阶级斗争; 唯物史观 【 中图分类号] O D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 2 7 0 {0 6)6 0 2 - 3 10 -4 82 0 0- 0 3 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社会阶级阶 层结构的深刻变革 , 原有的。 两个阶级、 一个阶层” 的传统阶 级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 阶层结构的变化, 如何认识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中国意义及其 命运, 对于我国在新时期调动各阶级阶层的一切积极因素, 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 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直以来 。 我们讲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注重学习其立场、 观点和方法。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学习作为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观根本方法论要求的阶级分析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 因 此, 如何看待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命运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重要论述及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1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重要论述及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市场营销系制阶级这个词语起源于古罗马,它是罗马的人口普查员为了军队义务性服役的目的,以财产状况为基础区分人口时引入了这一词语。
那么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出现了两次大的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及畜牧业从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样,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出现,原先的氏族公社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不再存在,继而瓦解,原始社会也宣告结束。
由此可见,阶级是伴随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那么到底什么是阶级呢?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在列举《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后得出:阶级这个词适合于任何社会中按等级划分的社会集团。
在列举《资本论》第三卷的一篇文章后得出社会阶级诞生于生产资料和生产人员之间的关系。
本质现象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
马克思晚年再给他的朋友约·魏德迈的信中写到“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以下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要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阶级产生以后,国家也随之产生。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
因此必然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为什么会有阶级斗争呢?这是因为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拥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且在产品分配时他们占据了很大部分,一旦他们的剥削和压榨超过了被统治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忍受程度时,他们必然会奋起反抗,因而阶级斗争也就应运而生。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得知阶级斗争在其形式上和规模上是一次比一次更激烈更丰富。
统治阶级的阶级基础随着阶级斗争,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扩大。
被统治阶级为了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但是统治阶级绝对不会任由其发展,他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它必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行遏制,一方面是大棒极武力镇压,另一方面是胡萝卜即思想控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展开,探讨如何运用这些观点来促进当代中国的发展。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而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剥削与压迫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是不可避免的,劳动者被剥削是因为资本家占据了生产资料并控制着生产过程。
而无论是经济剥削还是政治压迫,都是不符合公平正义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消除剥削与压迫的目标,追求社会主义的道路。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关注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
因此,在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和解决社会阶级矛盾是重中之重。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和实践。
这一理论使得中国人民能够成功地进行革命斗争,并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
中国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中国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正义理念也促使中国政府加强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和改革。
马克思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把握和科学分析的重要工具。
它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出发,通过对阶级矛盾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进行深入剖析,为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既是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石,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最早是在《共产党宣言》中被阐述的。
马克思把社会分为两大基本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指出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阶级矛盾的斗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矛盾和矛盾的斗争,这就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实现阶级的消亡,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基本观点对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认识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当今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阶层分化加剧,阶级矛盾与斗争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使我们能够深入分析当代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
只有正确认识当前的阶级状况,深入了解阶级矛盾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为现实的社会变革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措施。
其次,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危机。
资本主义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无限扩张的驱动力,但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使得社会分工的不平等日益加剧,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的不稳定。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帮助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天然存在着矛盾和危机。
对于当前以利润追求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深化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研究与理解,对于寻找并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在实践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相关论文。
仅供大家参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全文如下: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质,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对其的发展,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由邓小平加以实践和阐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它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拨乱反正,彻底结束了“左”的思想束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根据我国建设实际做出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的重要决策。
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这标志着作为一个有整体构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这个理论是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历史经验、全面分析当代国际关系形式,深刻认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和历史走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的提出,极大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基础性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活化了,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不仅迅速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社会中的必要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社会中的必要性【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矛盾的准确把握上。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使其成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有效工具和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能够更好地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不可忽视,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至关重要。
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其价值和必要性,是应对当代社会挑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社会, 社会发展, 变革, 社会问题, 洞察, 社会主义建设, 影响力, 启示, 必要性, 价值, 重要地位。
1. 引言1.1 介绍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对于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法则和规律,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视实践和道德伦理的结合,强调人类自由精神和社会正义的追求,是对当代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一种有效补充和丰富。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路径,促进了社会的平稳发展和进步。
通过信仰马克思主义,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1.2 当代社会背景当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且充满挑战的时代,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等多种新型力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方向等方面都面临着深刻的思考和挑战。
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不公、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未来充满焦虑和困惑。
与此当代社会也充满着活力和创新力量,科技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无限可能,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可持续性也给当代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与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与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对于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当代大学生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所。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史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证实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嘴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时间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达。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其次,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无产阶级不可谋取私利,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与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与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思想基础,对哲学问题进行的科学研究和理论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在当代的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要素。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思想对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的斗争引起的,事物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自己的矛盾和发展的内在需求。
辩证法的思想方法,为我们解决矛盾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三、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中阶级斗争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矛盾推动的,每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规律,为我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一、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和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理论支持。
二、解读全球化时代的社会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批判精神和分析能力,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全球化时代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和不公正现象,引导我们思考和探索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三、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世界的重要理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有关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中国的指导意义
课题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中国的指导意义学院:计算机学院姓名:王凯2016年6月26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中国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的命运始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今天,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社会主义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息息相关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前提的。
16至19世纪初脱胎于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早期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利益的表达。
但由于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这些学说因而具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用唯物史观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在此基础上,他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和斗争的根源和性质,阐明了无产阶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时代特征,科学地揭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胜利后,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但在列宁逝世后,苏联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具有集中过多、管得过死、过于僵化的弊端,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明显。
苏联党和政府也曾试图进行改革,终因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没有创新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致使改革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期成效。
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向多国实践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体现为辩证法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为其关于理想的终极目标。
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并结合中国现实进行新的认识和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辩证的哲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地位,主要是由于马克思将19世纪资本主义的矛盾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出来,并对实践有着十分突出的指导意义,使社会主义制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许多国家成为现实。
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财富的进一步集聚,后工业时代出现,资本主义意识到了其自身的严重缺陷,并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这些并不能说明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过时,而是在灵活的整合当中具有了更为强大的活力。
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建立在现实的辩证法基础之上,具有辩证的哲学内涵。
可以说,资本主义的改革,正是从马克思的思想和哲学精神中得到的启发。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长久的关键在于,他发现了,资本主义最终无法使普遍的人即劳动者自身得到真正的自由,劳动者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商品而失去了自身的精神追求。
如何才能解决这一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呢?“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
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必然会经历很多曲折和矛盾,问题是如何面对现实的问题进行化解。
马克思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国家的观念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见解。
他们的国家观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当代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旧社会中,国家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建立起来的机构。
它的主要职能是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并对被压迫阶级进行剥削和镇压。
马克思恩格斯称这种国家为“资产阶级国家”。
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是它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为己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终稳定。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不是一种永久存在的形式,而是在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向前迈进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国家将逐渐减少与消亡,最终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为后来列宁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国家的本质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国家的发展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
在当前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家仍然充满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因此对国家的观察和分析是必要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还提醒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后,国家不应该成为一个独立于人民意志之外的机构,而应该成为人民的代表和服务者。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通过民主和法治的手段实现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了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消亡,以及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这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方向,以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对我们认识国家的本质、推进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构建共产主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国家观念的研究和思考,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
[修订]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在中国的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在中国的当代意义摘要: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复杂多样,世界总体形势亦是纷繁复杂,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在当代的适用性遭到质疑和挑战,但历史告诉我们,新形势下我们更加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阶级阶层分析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来指导现实,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阶级观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后经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
今天,在世界总体形势渐趋复杂多极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分化,社会矛盾凸显,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是否还具有现实性和适用性遭遇了质疑和挑战。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对当代中国的指导作用,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阶级观马克思,恩格斯阶级观的基本观点可以用马克思在给致魏德迈的信中的三句话来体现。
即“(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经济范畴,社会范畴首先,阶级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现象。
马克思认为,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恩格斯则明确提出阶级的存在是以生产力不足为基础并将被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而消灭。
其次,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占有或不占有)不同,在社会组织、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指挥、统治或服从)不同,参与分配的方式和取得收入的数量不同,因而区分为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
再次,阶级是一个社会范畴。
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4]表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1.2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的意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所创立,具有极其重要的全球意义。
这一理论体系以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为核心,为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于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在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
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剖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
二、阶级斗争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论指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幸福。
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工商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成功地推动了社会公平和经济繁荣。
三、剩余价值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其得到的报酬,资本家通过剥削获得了剩余价值。
中国社会主义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
在中国,通过推进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实施最低工资制度和改善劳动条件的政策,中国取得了在减少剩余价值分配差距方面的显著成就。
四、无产阶级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中国共产党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成功推翻了旧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阶级关系的调整,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相辅相成。
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论、剩余价值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等观点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在中国的当代意义摘要: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复杂多样,世界总体形势亦是纷繁复杂,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在当代的适用性遭到质疑和挑战,但历史告诉我们,新形势下我们更加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阶级阶层分析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来指导现实,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阶级观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后经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
今天,在世界总体形势渐趋复杂多极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分化,社会矛盾凸显,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是否还具有现实性和适用性遭遇了质疑和挑战。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对当代中国的指导作用,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阶级观马克思,恩格斯阶级观的基本观点可以用马克思在给致魏德迈的信中的三句话来体现。
即“(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经济范畴,社会范畴首先,阶级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现象。
马克思认为,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恩格斯则明确提出阶级的存在是以生产力不足为基础并将被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而消灭。
其次,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占有或不占有)不同,在社会组织、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指挥、统治或服从)不同,参与分配的方式和取得收入的数量不同,因而区分为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
再次,阶级是一个社会范畴。
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4]表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1.2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列宁还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不与任何人分掌而直接凭借群众武装力量的政权”的阶级性质和工农联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阶级斗争在新的条件下的继续。
斯大林肯定并继承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同时他提出阶级斗争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决定性力量”,阶级斗争将愈加尖锐化以及“通过无产阶级的残酷的阶级斗争来消灭阶级”的主张。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阶级观2.1重视阶级和阶级斗争毛泽东非常重视阶级及其阶级斗争,1925年他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将中国社会分为5个阶级以此来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他说“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打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8]并在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的特征,由此制定相应的策略巩固统一战线,引导中国革命的胜利。
邓小平继续肯定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已经大大加强,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的长期存在。
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有敌特分子,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坏分子,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新剥削分子,并且这种现象在长时期内不可能完全消灭。
同他们的斗争不同于过去历史上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他们不可能形成一个公开的完整的阶级),但仍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或者说是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遗留。
”[9]江泽民也指出“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
这种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贯彻社会主义与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
[10]胡锦涛在新时期也充分肯定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主力军作用,他指出“中国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11]由此可见,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到现在,党和国家一直都很重视阶级的划分,性质,力量关系变化等发展状况以及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这些都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来指导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引导。
2.2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完成了三大改造,消灭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但毛泽东指出,这并不是说阶级斗争就此消失,阶级斗争的存在是必然的,长期的,不过是由经济领域转换到了意识形态领域,因此毛泽东也格外的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他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以防止复辟和和平演变。
邓小平同样很重视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表现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理论也是邓小平率先提出并创立的。
邓小平说“自由化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没有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自由化,自由化本身就是对我们现行政策、现行制度的对抗,或者叫反对,或者叫修改。
实际情况是,搞自由化就是要把我们引导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所以我们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个提法”。
江泽民,胡锦涛亦继续坚持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江泽民认为阶级斗争“集中表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斗争的核心问题依然是政权问题”,“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要长期坚持下去”。
[13]胡锦涛则提出,要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审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3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当代意义3.1当代更应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自1949年建立新中国以来,我国经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到今天,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阶级阶层结构不断分化,趋向复杂。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就我国当前社会的实际状况来看,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个由以往的阶级分析向现代社会分层研究发展和转型的问题。
认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及其分析方法只适用于存在着阶级剥削和压迫的阶级社会,而社会主义是不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因此,阶级分析方法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也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是要坚持的,不过在分析社会结构时要区别对待,即在分析和阶级相关问题时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而在分析和阶层相关问题时则主张采用以韦伯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也有的主张以实用为原则来进行理论选择,即哪种理论研究更有利于我国的社会结构优化,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就采用哪种理论。
种种主张都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在当代的现实性和适用性遭遇了挑战。
首先,基本国情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我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虽然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了,但是阶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都强调这一点。
江泽民说:“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
这种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贯彻社会主义与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
[14]而且现在世界上还存在两张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使我国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我们仍然受到资本主义的某些影响,而且在客观上,由于我们处在初级阶段,仍然需要借鉴和利用到资本主义的某些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也更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抵御资本主义的类似和平演变的阴谋。
其次,理论价值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个历史范畴,阶级终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消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是以消灭阶级差别,消灭阶级间的不平等,最终进入一个无阶级社会为最终目标的。
新中国建立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但是今天仍然存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不过今天更多的是提农民群体,而不再提农民阶级,提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层,如蓝领阶层,白领阶层等而不提工人阶级。
目前而言,阶级之间,阶层之间都存在矛盾,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严重,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国家不论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反腐倡廉,民主建设等等,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奋斗目标,都是为了消灭阶级之间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最后过渡到无阶级社会,实现人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因此,我们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消灭剥削阶级的残余,消灭阶级差别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实中,我们党也一直坚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时的阶级理论,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中国化。
从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邓小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到江泽民,胡锦涛的继续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可以看出,我们党一直在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并力促其更贴近中国实际国情,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3.2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指导下正确处理我国各阶级阶层的矛盾今天,各阶级阶层分化的速度加快,阶级内部,阶层之间都在分化,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在新时期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态势。
首先,要遵循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社会阶级结构的状况更具特殊性。
所有这些,都是经典作家们始料未及的,因而也不可能提出适用于当代社会阶级结构分析的具体设想,应根据我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
我国阶级阶层结构要动态分析,本身我国目前就是处在一个过渡阶段,这种结构也具有过渡性质和不稳定性。
因此,应该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阶级状况,经济发展状况,采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政策措施。
其次,最根本措施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最根本也起因于经济原因,阶级是种历史现象,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消灭而最终消亡。
因此,要处理好当代我国道阶级阶层状况,最根本的要把经济抓上去。
最后,不仅经济上去了,同时还要处理好思想上的问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我国现在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和黄金发展期,随着改革开放,新旧思想的碰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不断滋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依然严俊,不容忽视。
因此,一定要加强包括青年,领导干部,企业等在内的全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在面对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矛盾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采取宣传,说服,激励等方式,疏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防止再出现邓小平说的“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