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五节平面及其方程教案

合集下载

平面及其方程说课稿人教版

平面及其方程说课稿人教版

平面及其方程说课稿人教版一、说课背景本次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第五章“空间几何”,主要围绕平面及其方程的概念、性质和求解方法进行讲解。

本章节是空间解析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平面的基本概念,掌握平面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平面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空间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的基本性质,平面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平面方程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利用平面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面图形,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演示平面方程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立体几何知识,引出平面几何的概念。

- 通过实际问题(如:如何确定一个平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 定义平面:平面是没有厚度的二维几何体,由无限多个点组成。

- 介绍平面的基本性质:平面内任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平面与直线的关系等。

3. 平面方程的推导- 介绍平面方程的一般形式:Ax + By + Cz + D = 0。

-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从三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已知点推导出平面方程。

- 讲解法向量的概念及其在平面方程中的作用。

4. 平面方程的应用- 通过例题讲解如何求解平面与直线的交点问题。

- 探讨平面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工程测量等。

5. 课堂练习- 设计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平面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 总结平面及其方程的主要内容。

- 强调平面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第五节平面及其方程教案(最新整理)

第五节平面及其方程教案(最新整理)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授课教案课名:高等数学(上)教研窒:高等数学教研室班级:编写时间:课题:第五节平面及其方程教学目的及要求:介绍最简单也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曲面——平面,平面是本书非常重要的一节,本节让学生了解平面的各种表示方法,学生在学习时领会各种特殊位置平面的表示方法,会求出各种位置上的平面,了解平面与其法向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平面方程的求法2.两平面的夹角教学难点:平面的几种表示及其应用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1.平面的法线向量定义:垂直于一平面的非零向量叫做平面的法线向量。

平面内的任一向量均与该平面的法线向量垂直。

2.平面的点法式方程已知平面上的一点M 0 (x0 , y0 , z0 ) 和它的一个法线向量n = {A, B, C},对平面上的任一点M (x, y, z) ,有向量M 0M ⊥n,即n ⋅MM = 0代入坐标式,有:A(x -x0 ) +B( y -y) +C(z -z) = 0 (1)此即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旁批栏:| A 1 A 2 + B 1 B 2 + C 1C 2 |A 2 +B 2 +C 2 ⋅ A 2 + B 2 + C 21 1 12 2 2 Ax 0 + By 0 + Cz 0 + DA 2 +B 2 +C 2解:设平面为 Ax + By + Cz + D = 0 ,由平面过原点知 D = 0由平面过点(6,-3, 2) 知6 A - 3B + 2C = 0 ,n ⊥ {4, -1, 2} ∴ 4 A - B + 2C = 0⇒ A = B = - 2 C 3旁批栏:所求平面方程为2x + 2 y - 3z = 0三、两平面的夹角:定义:两平面法向量之间的夹角称为两平面的夹角。

设平面∏1 : A 1 x + B 1 y + C 1 z + D 1 = 0 , ∏2 : A 2 x + B 2 y + C 2 z + D 2 = 0n= { A , B , C },n= { A , B , C } 按照两向量夹角余弦公式有:1cos =1112222几个常用的结论设 平 面 1 和 平 面 2 的 法 向 量 依 次 为n 2 = {A 2 , B 2 , C 2 }n 1 = {A 1 , B 1 , C 1}和1) 两平面垂直: A 1 A 2 + B 1 B 2 + C 1C 2 = 0(法向量垂直)A 2) 两平面平行: 1A 2 =B 1 B 2 =C 1 C 2(法向量平行)3) 平面外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设平面外的一点 P 0 (x 0 , y 0 , z 0 ) ,平面的方程为 Ax + By + Cz + D = 0 ,则点到平面的距离为d =例 3:研究以下各组里两平面的位置关系:(1) - x + 2 y - z +1 = 0,y + 3z -1 = 0(2) 2x - y + z -1 = 0,- 4x + 2 y - 2z -1 = 0(3) 2x - y - z +1 = 0,- 4x + 2 y + 2z - 2 = 01 602 1 | -1⨯ 0 + 2 ⨯1 - 1⨯3 | 1解:(1) cos = = ,两平面相交,夹角= arccos (-1)2 + 22 + (-1)2 ⋅ ; 12 + 3260旁批栏:(2) = {2,-1,1} , n ={-4, 2,-2} ⇒ 2 = -1 =- 4 2 1,两平面平 - 2行 . M (1,1,0) ∈∏1M (1,1,0) ∉∏2 ,所以两平面平行但不重合。

7-5平面及其方程

7-5平面及其方程

10( x 1) 15( y 1) 5(z 1) 0,
化简得 2x 3 y z 6 0.
二、平面的一般方程
由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A( x x0 ) B( y y0 ) C(z z0 ) 0 Ax By Cz ( Ax0 By0 Cz0 ) 0
解 (1) cos | 1 0 2 1 1 3 |
(1)2 22 (1)2 12 32
cos
1 60
两平面相交,夹角
arccos
1. 60
(2)
n1

{2,1,1},
n2 {4,2,2}
2 1 1 , 两平面平行 4 2 2
A B 2C, 3
所求平面方程为 2x 2 y 3z 0.
例 4 设平面与 x, y, z三轴分别交于P(a,0,0)、 Q(0,b,0)、R(0,0,c)(其中a 0,b 0,c 0),
求此平面方程.
解 设平面为 Ax By Cz D 0,
类似地可讨论 A C 0, B C 0 情形.
例 3 设平面过原点及点(6,3, 2),且与平面 4x y 2z 8垂直,求此平面方程.
解 设平面为 Ax By Cz D 0, 由平面过原点知 D 0,
由平面过点(6,3, 2)知 6A 3B 2C 0 n{4,1,2}, 4A B 2C 0
外一点,求 P0 到平面的距离.
解 P1( x1, y1, z1 ) d | Pr jnP1P0 |
n P0
Pr jn P1P0 P1P0 n0
P1
N

0705平面及其方程-文档资料

0705平面及其方程-文档资料

616
a1,b1,c1, 6t t 6t
1 63 t 3
1,
t 1, 6
a1,b1,c1, 6t t 6t

1 63t
3
1,
t 1, 6
a 1 ,b 6 ,c 1 ,
所求平面方程: 为
x yz 1, 1 61 即 6 x y 6 z 6 0 .
即 2 x 2 y 3 z 0 .
练习 求通过 x 轴和点( 4, – 3, – 1) 的平面方程. 解: 因平面通过 x 轴 , 故 AD0 设所求平面方程为 ByCz0 代入已知点 (4,3,1)得 C3B 化简,得所求平面方程 y3z0
例4 设平x,面 y,z三 与轴分P(别 a,0,0)交 Q ,(0,于 b,0), R(0,0,c)其 , a中 bc0,求此平. 面方程
------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例5 求平行于6平 x面 y6z50而与三个坐标 在第一卦限内所 四围 面成 体的 体积为一 的个
平面方. 程
解 设平面方程为: x yz 1, z a bc
由题知:
1 1abc1,
o
y
32
x
111
111
a b c, 令a b ct,
616
由平面过原点知: D0,
由平面 (6, 过 3,2)点 知: 6 A 3 B 2 C 0 ,
又 ( A ,B ,C ) ( 4 , 1 ,2 ) ,4 A B 2 C 0 ,
AB2C 0, D0, ∴所求平面方程为: 3
2C x2C yC z0, 33
1 ,
3
cos2

2 3
,
cos3

最新高等数学 平面及其方程精品课件

最新高等数学 平面及其方程精品课件

z R (0, 0, c)
n
Q (0, b, 0)
O
y
P (a, 0, 0) x
第十六页,共25页。
例4 设一平面与x、y、z轴的交点依次为P(a, 0, 0)、Q(0, b, 0)、 R(0, 0, c)三点, 求这平面的方程(其中a 0,b 0,c 0).
解 设所求平面(píngmiàn)的方程为 A x B y C z D 0. 因P(a, 0, 0)、Q(0, b, 0)、R(0, 0, c)三点都在这平面上,所以(suǒyǐ)
所以 A(xx 0)B(yy 0)C(zz 0)0.
这就是平面的方程.
此方程叫做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第八页,共25页。
M0
O
My
x
例1 求过点(2,3,0)且以 n{1,2,3}为法线(fǎ xiàn)向量
面的方程(fāngchéng). 解 根据平面(píngmiàn)的点法式得方程所,求平面的方程为
第十一页,共25页。
方法二:设平面方程(fāngchéng)为A(x-2)+B(y+1)+C(Z-
4)=0
点M3A2、4MB 3满6C足方0程(fāngchéng),代入方程(fāngchéng):
2A 3B C 0
解之得:
B C
9A 14 1
14
A
因此(yīncǐ)有:A(x 2) 9 A( y 1) 1 A(z 4) 0
第十四页,共25页。
例3 求通过 x 轴和点(4, 3, 1)的平面(píngmiàn)的方程. 解 由于平面(píngmiàn)通过 x 轴,从而它的法线向量垂直于 x 轴, 于是法线向量在 x 轴上的投影为零,即A0.

高等数学第五节平面及其方程第六节空间直线及其方程教学教材

高等数学第五节平面及其方程第六节空间直线及其方程教学教材
第五节 平面及其方程 P325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如果一非零向 一量 平,这 垂 面向 直量 于就叫做
的法向量 .
法向量的:特 垂征 直于平面内的量任 . 一向 n
且 设 n 法 过 (A 平 ,B M ,向 0 C ( x )0 .点 , 在面 y 0 ,量 z 内0 ) 任 ,取
一 M ( x , y , z ) , 则 点 M 0 M n , 得 :M 0 M
7
例 4 . 求 x 轴 过 (4 ,和 3 , 1 ) 的 点 的 平 .方 面
解. 设平面 的方程为
A B x C y D z 0 由 ,点 ( 已 0 ,0 ,0 ) ,( 1 ,知 0 ,0 ) ,( 4 , 3 , 1 ) 都 平面 内, 所以,
A0B0C0D0 A1B0C0D0 A4B(3)C(1)D0 D0, A0, 3BC0,
平面的n 法 a 1向 ,b 1,1 c量 .
6
三、平面的一般方程
推知由 平面的一般点 方程为A (x 法 x 0 )n B 式 ( (y A ,B y 0 ,) C 方 ) C (z z 0 ) 程 0
A B C x D y 0 z ( 5 )
(D A 0 x B 0 C y0 )z
n M 0 M 0
M 0 M ( x x 0 ,y y 0 ,z z 0 )
A ( x x 0 ) B ( y y 0 ) C ( z z 0 ) 0 ( 1 ) 1
平 面 上的 M (x,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y,z)都满(1 足 ), 方程
不在平面 上的点都不满 (1)足 , 方程
n
方(1 程 )称为 的 平方 面 , 程
(5)式也很容易 方 化 ,程 设 成 M 0(点 x0,y法 0,z0)式 是平面 ,即 内 M 0坐 一标 点满 (5)足 : 方程

高中高三数学《平面及其基本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高三数学《平面及其基本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8.家校合作,共同关注: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会展示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如书本、桌面、窗户等,并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接着,我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面内的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以下要点:
1.平面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平面几何的基本性质,如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3.平面几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他们的困惑。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平面及其基本性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面几何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包括平面内的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关计算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将平面几何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建筑图纸、地理信息系统等,让学生感受到平面几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a.课本习题第1题、第2题,回顾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b.课本习题第4题,巩固空间几何图形的识别和性质。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每一道题目,注重解题过程和思路。
2.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可以与同学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平面的基本性质》教案

高中数学《平面的基本性质》教案

高中数学《平面的基本性质》教案章节一:平面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面的基本概念,包括平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让学生掌握平面的性质,如平面的无限延展性和平面的包含关系。

1.2 教学内容平面定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无厚度的二维空间。

平面表示方法:用希腊字母“π”表示平面。

平面性质:平面的无限延展性,平面内任意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1.3 教学步骤引入平面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平面例子。

讲解平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通过图形和实例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理解平面的性质,通过实际操作和几何证明来加深理解。

章节二:平面的基本性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包括平面的连续性、平行的性质和平面的包含关系。

2.2 教学内容平面连续性:平面上的任意两点都可以用一条直线连接。

平面平行性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平面包含关系:一条直线可以包含在平面内,也可以不包含在平面内。

2.3 教学步骤回顾平面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平面的性质。

讲解平面的连续性,通过图形和实例进行说明。

讲解平面的平行性质,通过实际操作和几何证明来加深理解。

讲解平面的包含关系,通过实际操作和几何证明来加深理解。

章节三:平面的画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平面的画法,包括平面在坐标系中的表示和平面的方程。

3.2 教学内容平面在坐标系中的表示:平面可以用方程表示,如Ax + By + C = 0。

平面方程的求法:通过已知的平面上的点和平面的法向量来求解平面方程。

3.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回顾平面的概念和性质,引出平面的画法。

讲解平面在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通过图形和实例进行说明。

讲解平面方程的求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几何证明来加深理解。

章节四:平面与直线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平面与直线的关系,包括平面与直线的相交和平行。

4.2 教学内容平面与直线的相交:平面与直线相交时,交点称为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平面与直线的平行:平面与直线平行时,直线上的任意点都不在平面内。

7-5平面及方程

7-5平面及方程

n{4,1,2},
4A B 2C 0
A B 2C, 3
所求平面方程为 2x 2 y 3z 0.
例 4 设平面与 x, y, z三轴分别交于P(a,0,0)、 Q(0,b,0)、R(0,0,c)(其中a 0,b 0,c 0),
求此平面方程.
M(1,1,0) 1 M(1,1,0) 2
两平面平行但不重合.
(3) 2 1 1 , 两平面平行 4 2 2
M(1,1,0) 1 M(1,1,0) 2
两平面重合.
例8 一平面过点 M1(1,1,1), M2(0,3,1)且垂直于 平面 x y z 1 0 求其方程
Hale Waihona Puke 解 (1) cos | 1 0 2 1 1 3 |
(1)2 22 (1)2 12 32
cos
1 60
两平面相交,夹角 arccos
1. 60
(2)
n1

{2,1,1},
n2 {4,2,2}
2 1 1 , 两平面平行 4 2 2
AC {2, 3,1} 取 n AB AC {14, 9,1}, 所求平面方程为 14( x 2) 9( y 1) (z 4) 0,
化简得 14x 9 y z 15 0.
一般地
过不共线的三点
M1( x1, y1, z1 ) M2( x2 , y2 , z2 ) M3( x3 , y3 , z3 )
先介绍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z
n
如果一非零向量垂直 于一平面,这向量就叫做
M0 M
该平面的法线向量.

第五节 平面及其方程.ppt

第五节 平面及其方程.ppt

三、平面的一般方程
设有三元一次方程
Ax B y C z D 0 ( A2 B2 C2 0) ② 任取一组满足上述方程的数 x0 , y0 , z0 , 则
A x0 B y0 C z0 D 0
以上两式相减 , 得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显然方程②与此点法式方程等价,因此方程②的图形是
d Prj n P1P0

P1P0 n n
n P0
A(x0 x1) B( y0 y1) C(z0 z1)
d
A2 B2 C2
P1
d A x0 B y0 C z0 D A2 B2 C2
(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6. 求过点 (1,1,1)且垂直于二平面
第三节
第八章
平面及其方程
一、曲面方程与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 二、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三、平面的一般方程 四、两平面的夹角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曲面方程与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
引例: 求到两定点A(1,2,3) 和B(2,-1,4)等距离的点的 轨迹方程.
解:设轨迹上的动点为 M (x, y, z), 则 AM BM , 即 (x 1)2 ( y 2)2 (z 3)2 (x 2)2 ( y 1)2 (z 4)2
约去C , 得 2(x 1) ( y 1) (z 1) 0

2x y z 0
(C 0)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5. 设
是平面
外一点,求 P0 到平面的距离d . 解:设平面法向量为n ( A, B , C), 在平面上取一点
P1(x1, y1, z1) ,则P0 到平面的距离为

平面的方程与性质教案

平面的方程与性质教案

平面的方程与性质教案一、引言平面方程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平面上的点与坐标之间的关系。

平面的方程可以用于解决直线与曲线的交点、考察平面上的几何性质等问题。

本教案将介绍平面的方程及其性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面方程的知识。

二、平面方程的定义平面方程是描述平面上所有点的数学表达式。

通常,一般形式的平面方程可以表示为Ax + By + Cz + D = 0,其中A、B、C和D为常数,且A、B和C不全为零。

三、平面方程的性质1. 点与平面的关系给定一个平面方程Ax + By + Cz + D = 0以及一个点P(x, y, z),如果将点P的坐标代入方程,使得等式成立,则点P在平面上。

2. 平面的法向量平面方程中的系数A、B和C构成了平面的法向量N = (A, B, C)。

法向量垂直于平面,并且平面上的任意两个不重合的向量与法向量的点积为零。

3. 平面的倾斜角平面的倾斜角表示了平面与坐标轴或者其他平面之间的夹角。

通过计算平面法向量与坐标轴或者其他平面的夹角,可以求得平面的倾斜角。

4. 平面与坐标轴的交点可通过将某个坐标置零,然后化简平面方程,得到平面与坐标轴的交点。

例如,将z置零,可以求得平面与xy平面的交点。

四、平面的方程的应用1.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给定一个平面和直线方程,可以通过联立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求得直线与平面的交点坐标。

2. 平面的平行和垂直关系两个平面平行,意味着它们的法向量是共线的;两个平面垂直,意味着它们的法向量的点积为零。

3. 平面与坐标轴的比较通过平面的方程,可以比较平面与坐标轴的相对位置。

当平面方程中仅有两个坐标分量时,可判断平面与某个坐标轴平行;当平面方程中有三个坐标分量时,可判断平面与坐标轴有交点或者平行。

五、案例分析以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应用平面方程的知识。

考虑一个平面方程为2x + 3y - z + 1 = 0的平面。

根据该方程的系数,平面的法向量为N = (2, 3, -1)。

平面和直线方程教案.ppt

平面和直线方程教案.ppt

由平面过原点知 D 0,
由平面过点(6,3, 2)知 6A 3B 2C 0
n (4,1, 2), 4A B 2C 0
A B 2C, 3
所求平面方程为 2x 2 y 3z 0.
.精品课件.
9
2. 平面的三点式和截距式
过三点 M k (xk , yk , zk ) (k 1, 2,3)
的平面方程为
平面的三点式方程
.精品课件.
10
例 5 设平面与 x, y, z 三轴分别交于 P(a,0,0)、 Q(0, b,0)、R(0,0,c)(其中a 0,b 0,c 0),
求此平面方程.
解 设平面为 Ax By Cz D 0,
aA D 0, 将三点坐标代入得 bB D 0,
y
t
.
z 2 3t
解题思路: 先找直线上一点;
再找直线的.方精品向课件向. 量.
21
例 9 一直线过点 A(2,3,4),且和 y轴
垂直相交,求其方程.

.精品课件.
22
四、线面间的夹角
1. 两平面的夹角
定义 两平面法向量之间的夹角(通常取锐角)
称为两平面的夹角.
n2
n1
1 : A1 x B1 y C1z D1 0,
两平面位置特征:
(1) 1 2 A1 A2 B1B2 C1C2 0;
(2)
1
//
2
A1 A2
B1 B2
C1 C2
.
.精品课件.
24
例10 研究以下各组里两平面的位置关系:
(1) x 2 y z 1 0, y 3z 1 0 (2) 2x y z 1 0, 4x 2 y 2z 1 0 (3) 2x y z 1 0, 4x 2 y 2z 2 0

平面的法式方程教案

平面的法式方程教案

平面的法式方程教案
教案名称:平面的法式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面的法式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如何根据给定的条件,确定平面的法式方程。

3. 能够应用平面的法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的法式方程的概念和确定方法。

难点:如何根据给定的条件,确定平面的法式方程。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熟悉平面的法式方程的相关知识,准备案例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复习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引入平面的法式方程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讲解
1. 介绍平面的法式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2. 分步讲解如何根据给定条件,确定平面的法式方程。

3. 举例说明平面的法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练习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平面的法式方程的理解。

五、拓展
教师展示平面的法式方程在几何问题中的拓展应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六、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同时,要及时总结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授课教案
课名:高等数学(上)教研窒:高等数学教研室班级:编写时间:
1
2
课题:
第五节 平面及其方程
教学目的及要求:
介绍最简单也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曲面——平面,平面是本书非常重要的一节,本节让学生了解平面的各种表示方法,学生在学习时领会各种特殊位置平面的表示方法,会求出各种位置上的平面,了解平面与其法向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平面方程的求法
2.两平面的夹角 教学难点: 平面的几种表示及其应用 教学步骤及内容 :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1.平面的法线向量定义:垂直于一平面的非零向量叫做平面的法线向量。

平面内的任一向量均与该平面的法线向量垂直。

2.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已知平面上的一点),,(0000z y x M 和它的一个法线向量
},,{C B A =n ,对平面上的任一点),,(z y x M ,有向量⊥M M 0n ,即
00M M ⋅=u u u u u u r
n
代入坐标式,有:
0)()()(000=-+-+-z z C y y B x x A
(1)
此即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旁批栏:
3
4 例1:求过三点1M (2,-1,4)、2M (-1,3,-2)和3M (0,2,3)的平面方程。

解:先找出这平面的法向量n ,
k j i k j i
n -+=----=⨯=9141
3
26433121M M M M
由点法式方程得平面方程为
0)4()1(9)2(14=--++-z y x
即:
015914=--+z y x
二、 平面的一般方程
任一平面都可以用三元一次方程来表示。

平面的一般方程为:
0=+++D Cz By Ax
几个平面图形特点:
1)D =0:通过原点的平面。

2)A =0:法线向量垂直于x 轴,表示一个平行于x 轴的平面。

同理:B =0或C =0:分别表示一个平行于y 轴或z 轴的平面。

旁批栏:
5
6
解:设平面为0=+++D Cz By Ax ,由平面过原点知 0=D
由平面过点)2,3,6(-知 0236=+-C B A ,
{4,1,2}⊥-r Q n 024=+-∴C B A C B A 3
2-==⇒
所求平面方程为0322=-+z y x
三、两平面的夹角:
定义:两平面法向量之间的夹角称为两平面的夹角。

设平面0:11111=+++∏D z C y B x A ,0:22222=+++∏D z C y B x A
},,{1111C B A n =ρ, },,{2222C B A n =ρ
按照两向量夹角余弦公式有:
2
2
2
22
22
12
12
1212121||cos C B A C B A C C B B A A ++⋅++++=
θ
几个常用的结论
设平面1和平面2的法向量依次为},,{1111C B A =n 和
},,{2222C B A =n
1) 两平面垂直:0212121=++C C B B A A
(法向量垂直)
2) 两平面平行:2
1
2121C C B B A A == (法向量平行)
3) 平面外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设平面外的一点),,(0000z y x P ,平面的方程为 0=+++D Cz By Ax ,则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2
2
2
000C
B A D
Cz By Ax d +++++=
例3:研究以下各组里两平面的位置关系:
013,
012)1(=-+=+-+-z y z y x 旁批栏:
7
解:(1) 60
13
1)1(2)1(|311201|cos 2
2
2
2
2
=
+⋅-++-⨯-⨯+⨯-=
θ,两平面相交,夹
角60
1
arccos =θ;
(2) }1,1,2{1-=n ρ,}2,2,4{2--=n ρ
2
1
2142-=
-=-⇒,两平面平行 . 21
)0,1,1()0,1,1(∏∉∏∈M M Θ,所以两平面平行但不重合。

(3)2
1
2142-=
-=-Θ
两平面平行
21)0,1,1()0,1,1(∏∈∏∈M M Θ 所以两平面重合.
小结与思考:平面的方程三种常用表示法:点法式方程,一般方程,截距式方程。

两平面的夹角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作业:见作业本7.5
旁批栏: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