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学科建设制度的重构.doc

合集下载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及评价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及评价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及评价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及评价2014 年3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贯彻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研究和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符合时代特征,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体系,用以指导教师准确把握体育教学,才能彰显体育学科的特定价值导向功能。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向和定位到底在哪里?如何提炼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科学的构建该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要素?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理论思考热门问题,也是开展该领域实践研究热门课题。

该文主要从核心素养的内涵、提炼思路、建构及评价上进行研究。

1 核心素养的内涵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就中国而言是个舶来品,它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key competency)。

世界各国可能用词不一样,如英国继续教育联盟描述为经验和素养(10个领域),澳大利亚梅耶委员会认为核心素养指向能以整合的方式将知识和技能用于工作情境中(7大核心素养分支),OECD 用胜任力(3方面),欧盟提出终身学习核心素养(八大核心素养),美国用21世纪技能,日本用能力等。

归纳和总结国外核心素养的研究结果,可以清晰地厘清核心素养的本质脉络共同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主线。

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 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学科基本素养是学生或学者在该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所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从而达到某门具体学科所要前进的基本目标。

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几个方面。

大学体育“四位一体”特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大学体育“四位一体”特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大学体育“四位一体”特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本文在分析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和大学体育的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教学、训练、科研、群体“四位一体”的大学体育特色模式,用以构建大学体育的学科、课程、高水平运动队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建设,同时辐射至周边社区体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高校体育发展模式,为高校体育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学体育四位一体特色模式近年来,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体育场馆等设施建设速度加快,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群体性体育活动日益活跃,运动训练水平大幅度提高,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学校的体育工作仍然是高等院校教育中较为薄弱的一环。

大学体育实践的深入发展得益于中国高等教育与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然而在外部环境发生剧变,自身实践又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长期拘泥于学校体育理论的大学体育发展模式明显滞后于时代,滞后于逐步深化中的高校改革实践。

本文在结合北京物资学院的体育实践经验以及对北京高校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发展的“四位一体”体育特色模式。

“四位一体”大学体育教育模式,是在现代高校大教育观引领下,依据大学体育学科特性和“现代人”培养模式,依据科学发展观“将绿色体育、知识技能、人文素质”等教育要素结合起来,以形成高校体育之于本单位教育教学和周边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高校体育发展模式。

其目的是更新大学体育教育观念,探索构建大学体育多元整合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深化大学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大学体育更加良性健康发展。

大学体育的职能是构建大学体育特色模式的基本依据“高校体育”、“大学体育”、“高等学校体育”、“大学公共体育”等都是指大学体育的词语,虽表达不同但指向对象是一致的,内涵是一致的。

高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及评价研究

高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及评价研究

RESEARCH ON SPORTS THEORY|体育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02-(2021)-05-183-2-LXY高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及评价研究李继锋(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吉林吉林132022)摘要:高等学育阶段体育学科的学学群体全部都已经成年,因此,高校体育学科的学学体系构建应当重点关注学学对象的自主性、差异性特征,以及关注学学对象的基本运动需求。

在学学中渗透“健康”、“终身运动”、“终身体育”等体育运动理念,破除高校体育学科学育中存在的被动学学问题。

通过推动高校体育学科体系的分层化、专业化、选拔化建设,提升其整体学育学学水平。

帮助高校学生将体育学科的学科技能转化为终身受用的运动技能与健康意识。

实现高校体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学育目标。

关键词:高校体育核心素养学科体系构建学科评价前言本文将从高校体育学科构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从高校体育教育的使命岀发,明确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实践方向,结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体特征、心理特征等要素,同时,兼顾高等教育阶段体育学科发展与建设可调动的资源,提岀导向发展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学科构建与评价模式。

1、高校体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迫切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体现了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在身体形态、技能、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定要求。

相关体育锻炼方向的政策与标准的制定,意在全面提升国民身体素质。

而高校在读学生作为国家、社会发展与建设的可短期转化,且投入实践工作的人才储备资源,该群体的身体素质可以说直接关乎国家与社会建设发展的效率。

任何精英化的人才培养与储备战略,根本都要基于良好的国民身体素质。

于个人而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于国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而言,普遍良好的国民身体素质,将有效保障各个社会领域高效、有序地发展。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一)、大学体育课程的目的1、以教书育人为宗旨,以体育教学、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高尚的团队精神,发挥体育教学在实现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目标中的特殊功能。

2、以学生较娴熟地掌握1-2门体育运动技能,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能力为任务,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3、发挥教师的教学专长和场地设施的潜力,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开设课程项目,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4、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注重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努力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常识和体育运动的专项知识,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5、注重体育教学的课内外有机结合,努力在课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外锻炼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热爱体育、参与运动的热情。

6、教学内容适应全民健身发展的需要,努力做到现代体育项目和民族体育项目相结合、竞技体育项目和大众体育项目相结合、时尚新型体育项目和传统教学体育项目相结合。

7、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 因材施教”原则,在考核评分中体现“区别对待”原则。

(二)、课程设置和类型1、课程设置(1)、根据学校的教育目的和学制,结合我校实际,规定本科学生在一年级开设体育基础课(或叫普通体育课),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

(2)、大学体育课程的总学时为136学时,男女分班上课。

一年级以自然班进行教学;二年级以兴趣爱好、按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进行选项编班上课,以同年级同时上课的班级编成40人左右的教学班。

2、课程类型(1)、基础体育课(共56学时):一年级本科班开设以田径、武术、球类、形体与健美和发展运动基本能力为主要内容。

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掌握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加强身体全面训练,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改善身体形态、机能,增进健康。

体育学科建设方案

体育学科建设方案
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实践基地主管
科研项目申报
研究并申报体育科研项目
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负责人
校园体育活动策划
策划校园体育赛事和活动
促进校园体育发展
校园体育主管
学科教学资源建设
确定并建设教学资源
提升教学资源质量
学科主管
学术交流与合作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寻求与其他高校合作机会
提升学科影响力
学科主管
学科评估与反馈
进行学科建设效果评估;收集师生反馈意见
体育学科建设方案
活动内容
具体任务
目标
负责人
备注
学科调研与规划
调研当前体育学科发展情况;制定体育学科建设规划
了解学科发展趋势
学科主管
师资队伍建设培训现有师资;招优秀师资提升师资水平学科主管
课程设置与优化
审视现有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
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组负责人
实践基地建设
确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筹备实践教学设备
调整优化建设方案
学科主管
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部
专业认证申请
准备专业认证申请材料
提升专业认可度
学科主管
学科成果展示
展示学科建设成果
提升学科影响力
学科主管

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我们将概述体育学科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基本内涵、核心要素及其特征,旨在明确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在构建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将分析现有的体育学科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将中国特色体育理念融入学科体系,以及如何加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推动体育学科的创新发展。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完善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我们将从政策层面、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以期为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体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体育学科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借鉴了苏联的体育理论,同时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科体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体育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方面,我们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例如,我们在体育训练、体育教育、体育管理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和实践方法。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们的体育学科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们的体育学科体系还需要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建设。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能力的评价 ,把体育爱好的培养 ,作为体育考核的一项重 要指标,以积极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 ) F
( 自《 摘 首都体育 学院学报 》双 月刊 20 年第 6 杨 05 期
乃彤 尹博 文 )
1 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可以根据 自己的师资情况、 。
场地 、设施情况 ,灵活地设 立选 修项 目。 2 有偿 教育不得 以盈利为 目的 ,同时 又不等于没 有盈 .
价值的过于偏重,违背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 。从根本上
说 ,教育的本质在于 “ 培养人的社会活 动” ,而体育的本质 也首先是人 自 身的 “ 身体:化” 殳 。 = 在此基础上 ,人们对 学校体 育功 能的开 发也 日趋多元 化 ,如强身健体 、文化 传承 、个 性养成 、促进 社会 化 、愉 悦身心 、 会交往等 等 ,这无 疑为我们 确立 多元化 体育课 社 程 目标奠定 了重要基础 ,同时也 为我们 改变传 统体育 课程
() 1 新课程 虽然实 现 了课 程 目 的多 元化 ,但是依 据 标
两条主线索将课程 目标领域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5 个方面的做法,仍有待
商榷 。
体 育科技 文献通报
第 1 4卷第 2 期 20 06年 2 月
维普资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教学改革
( ) 2 对体育课程 目标具体化的追求明显移植 了行为 目
标理论 ,虽然确保 了学习 目标 的达成 和学习评 价的可行性。
目标 过于重视认 知 、技 能类 目标 ,而忽视学 生情感 、态度 、 个性等 目标的弊端 ,提供了理沦依据。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革,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改革的需求。

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行重构和创新。

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课程模式重构,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中,注重的是运动技能的培养和比赛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

而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课程模式则将学生的健康、情感、品德等方面都纳入考量,使体育课程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重构体育课程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水平。

也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培养更具有竞争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提升学生素质和促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介绍】1.2 研究意义体育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学生身体健康的保障,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传统体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僵化、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难以适应当代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

重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通过将核心素养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能力,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研究重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还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课程模式可以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化、个性化发展,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不仅对学生个体成长具有重要价值,也对高校教育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重构分析,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改进建议,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2. 正文2.1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1. 多样性: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包含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和活动,涵盖了传统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也包括新兴体育项目如瑜伽、攀岩、慢跑等,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体育专业合格体育学科课程建设方案

体育专业合格体育学科课程建设方案

体育专业合格体育学科课程建设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体育学科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为了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体育人才,满足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需求,本方案致力于构建完善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置原则1. 科学性:课程内容应遵循科学原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系统性:课程设置应覆盖体育学科的各个方面,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3. 实用性: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创新性:课程设计应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1. 基础课程:涵盖体育学基础知识,如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等。

2. 专业课程:针对不同体育项目进行深入学习,如篮球、足球、田径等。

3. 实践课程:通过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运动会、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拓展课程:涉及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领域,拓宽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教学:引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项目式学习: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网络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五、评价与反馈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 成果评价:以学生的实践成果为主要评价依据。

3. 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教师意见,对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

六、师资队伍建设1. 培训与进修: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进修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 引进人才: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浅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浅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浅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中国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生活品质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成为了各大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好高校体育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高校体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体育场馆及设施建设体育场馆及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良好的场馆及设施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为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保障。

目前,各大高校已经建设了许多高水平的体育设施,如多功能体育馆、游泳馆、排球馆、篮球馆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场所。

在场馆的建设上,应该注重场馆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以满足学生日常锻炼和各种比赛的需要。

二、建立完善的体育锻炼体系建立完善的体育锻炼体系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制定适合学生的锻炼计划。

例如开设体育课程,让学生在课程安排的体育锻炼中,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锻炼;组织各类健身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加体育文化的普及率;还可开展大型体育比赛,创造健康、自信、团结、协作的体育文化氛围。

三、加强体育师资培训加强体育师资培训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要认真制定并实施体育师资培训计划,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体育理论,还要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待遇和激励力度,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四、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

高校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和广泛深入的宣传宣传活动,让学生内化体育文化,提升身心素质。

例如,开展校园马拉松、体育文化节、毅力定向挑战赛等活动,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扩大体育文化的影响力。

同时,体育文化的宣传也应该深入学生的生活中,例如运动健康咨询、体育健身视频推广、身体素质测试等,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知识和锻炼技巧,积极参与健身活动,为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做出贡献。

浅谈我国高校体育教育

浅谈我国高校体育教育

浅谈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摘要:中国的体育要进步,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首先发展好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为我国的体育事业打好基础。

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和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对策。

关键字:高校体育教育对策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军团再掀夺金热潮,国人为之骄傲,世界为之艳羡,辉煌的战绩向世人表明: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崛起。

但中国的体育事业承担了太多的政治、社会因素。

而美国这个同样在各项体育赛事中呼风唤雨的金牌大户,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于是建设“体育强国”还是“体育大国”这个问题的选择上,中国和美国走着不同的道路。

举国办体育依旧是中国体育走向强盛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为了取得好成绩,国家下大力气抓,成立专门的集训队,苦练强拼。

从建国初期到90 年代,我们需要的是在世界赛场上的好成绩为中国争得荣誉,获得认同。

但是,在步入新千年之后,我们在举国家之力出体育成果的同时,是否可以运用“拿来主义”,强力推进大学体育教育体制改革,走出一条新的体育强国之路呢?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众所周知,美国不但是体育强国,更是公认的体育大国。

这不仅体现在奥运会上夺得多少金牌,也不在于有多少知名的超级体育巨星。

真正让美国人自豪的是他们无所不在的运动场所,随处可见的运动设施,庞大的运动人群,一流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层出不穷的各类体育人才。

其中以其体育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最为人称道。

美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在学校,多年以来依靠业余训练为主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所谓的国家队,也只是在重大比赛之前,将参加各类选拔赛选拔出获得参赛资格的运动员集中起来,做一些适应性训练和为比赛而进行的技术指导。

和美国的NCAA联赛及一些大学生体育联赛相比,中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似乎走着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美国高校以培养体育人才进入职业联赛为主,大学生联赛是为了让喜欢体育的人走进体育,让擅长体育的人更加专业,而中国高校在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体育人才时则多以接受职业运动员为主,并没有起到培养专业人才的作用。

体育学科建设的汇报

体育学科建设的汇报
2020.8-2021.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资培训。对派出学习的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 性,并对培训学习进行认真总结。改善教师职称、学历结构。争取派出 教师进修、培训、学习、交流15-20人次/年。改善教师职称结构,晋升 各级职称10-15人次/年,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1-2人/年。
2021.2-2021.7:
4、人才培养
专业升本以来,共向社会输送了近2千名体育教育专业本 科人才。近三年平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3.63%,达到全省 平均水平,教师编制考试录取人数占学生总数的33%,公务 员占5.1%,研究生占10%,自主创业占5%,就业总体情况 良好,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
5、基础条件
教学资源能够基本满足教学与训练需要,学校保障投入逐 年增加。现有室内综合体育馆1座,标准田径场3块,室外篮 球、排球、网球场地若干,综合实验室1个,综合办学条件 优越。
五、保障措施
(一)经费使用计划
1、人才培养
主要用于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修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认证,大学体育 俱乐部制改革等,邀请高校和体育企业专家进行论证所发生的费用。2万元/年,共计6万 元。
2、团队建设
用于学科学术团队的培养,包括到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进修、培训、学习、交流等 所发生的费用。5万元/年,共计15万元。
3、科学研究缺少标志性成果。在科学研究方面,体育学科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体育科学研究带来了发展机遇,但我院体育科学研究尚缺少一定数量标志性的成果。
二、学科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体育学科建设的定位为地方 特色学科。立足**、面向全省,服务社会,以本科教育为本。以大学体 育教育和体育专业教育为学科建设重点,实现体育学科的特色发展和体 育专业的多元化发展。改善学科团队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结构 ,提高团队整体素质,提升办学实力;加强教学、科学研究,加强实验 室、实践基地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科建设在 省内高校体育院系中具有一定的特色与影响力。

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建构目标的探讨

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建构目标的探讨

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建构目标的探讨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课程的体系建设。

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是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建立起合理、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建构目标,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整体思路1. 调查需求:首先要对学生的体育需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性别特点等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进体育课程。

2. 明确目标:在制定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时,要明确体育课程的建设目标,包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等。

3. 综合整合:在体育课程的建设中,要综合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体育课程体系。

4. 创新发展:在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中,要注重创新发展,不断引入新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丰富和完善体育课程。

二、建构目标1. 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

2. 培养兴趣:建构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乐于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3. 提高技能: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还包括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4. 塑造性格:通过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5. 培养领导力: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协作能力。

6. 引导行为: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还包括引导学生正确的体育行为,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合作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礼仪和行为规范。

以上即是关于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建构目标的探讨,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人关注和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工作。

建立大学体育教学新体系

建立大学体育教学新体系

建立大学体育教学新体系(一)、建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人爱好,教学模式由单一的竞技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向大众化、健身化体育教育转变,以学生较娴熟地掌握1-2门体育运动技能及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树立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健康教育体系,做到五个结合。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坚持课内引导,课外鼓励体育锻炼的方法,注重方法与技能教学,注重实践与运用体验,为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打下牢固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

2、“身体素质练习与选项课”相结合课堂既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又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把身体素质练习贯穿于每一堂课中,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3、“课堂教学与运动队训练” 相结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组成各专项运动队,进行课外训练,提高体育特长生的运动技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教学班与体育俱乐部”相结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和特长选择活动项目,通过体育俱乐部活动形式,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

体育素质较差学生可选择素质提高班,通过教师的辅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实现课内与课外统一运动体系,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5、“校体育协会与系及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相结合充分发挥各学生体育协会、学生社团的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开展各种体育健康专题讲座,积极开展校内外有组织的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

(二)、以健康为本,以终身体育为目的,突出课程教学改革特色。

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由竞技体育(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武术、、舞龙舞狮、毽球等)项目,大众健身体育(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形体与表演等)项目,休闲体育(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定向运动等)项目构成。

1、教学内容的改革:(1)、加强体育理论课的传授,进行启发性的教学。

理论课的比重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并注重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努力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常识和体育运动的专项知识。

2024年体育专业建设方案

2024年体育专业建设方案

2024年体育专业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体育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不仅仅具有强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促进国民健康、提高体育水平、推动国际间的体育交流与合作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专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学科设置、专业特色、师资队伍、实践环节和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便更好地推动体育专业的发展。

二、学科设置1. 基础学科: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2. 专业核心学科:包括体育教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质测定与评价学等;3. 专业拓展学科:包括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科技学等。

三、专业特色1. 专业特色一:国际化教学建立国外教学交流平台,引进国际知名学者,组织国际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和竞争力。

2. 专业特色二:专业结合实践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设置多样化的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

3. 专业特色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产业发展。

四、师资队伍1.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专业教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与国家级体育队伍、体育产业企事业单位合作,为体育专业提供实践基地和教学资源。

2. 提供教师培训机会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素养和学术能力。

五、实践环节1. 实践基地建设与国家级体育队伍、体育产业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共同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2. 实践课程设置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实践课程,包括体育竞赛、社会实践、实习等,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国际交流1. 国外留学机会提供国外留学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拓宽视野,提高外语水平和国际化素养。

学校体育制度体系健全完善

学校体育制度体系健全完善

一、健全学校体育管理制度1. 完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体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体育部门,负责学校体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学校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 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规划。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规划,明确体育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体育工作有序推进。

3.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监督考核。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考核制度,将体育工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体系,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二、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1. 开齐开足体育课程。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程,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加强体育课程与德育、智育、美育的融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2. 优化课程内容。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体质状况,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技能和健康素养。

3. 创新教学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推广体育特色课程,丰富学生体育生活。

三、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1. 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按照国家规定,为学校配备足够的体育教师,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体育教育工作。

2. 加强教师培训。

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3. 建立激励机制。

对在体育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四、完善学校体育设施设备1. 加大投入。

各级政府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条件。

2.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规划学校体育场地,提高场地利用率。

加强体育器材的维护与管理,确保器材安全、可靠。

3. 推广公共体育场馆资源。

鼓励学校利用公共体育场馆开展体育活动,拓宽学生体育活动空间。

五、加强学校体育竞赛和活动1.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

定期举办校运会、体育节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大学体育教学部各项规章制度

大学体育教学部各项规章制度

大学体育教学部各项规章制度体育教学部体育课教学常规制度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上课教师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要认真负责,为人师表,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全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教书育人,要把素质教育融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的要求上课。

认真备课并带教案上课,要求教案内容与上课的进度同步进行。

1、教师要提前10分钟到教学场地,做好上课准备工作;上课所用场地、器材等必须课前准备好。

2、教师必须按时上下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如天气热、天气冷、考试课等)迟到、早退、旷工。

特殊情况下或必要时由单位统一安排。

3、教师上课要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着装整洁,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穿适于活动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上课,不得穿短裤、背心上课,不得戴墨镜、手套、口罩等上课。

4、要求教师必须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必须自己带准备活动及放松活动。

同等条件下,教师应迎风、面向太阳站立,使学生背风、背向太阳站立。

5、教师因病、因事不能上课时,需按请假制度提前半天请假,事后补假。

不得无故旷工。

6、教师不得私自调课、换课、合课、代课,如有特殊情况,必须报请单位领导批准。

7、教师上课要严格考勤,认真点名,及时掌握学生出勤情况。

8、上课时间不得会客、抽烟、坐、靠、聚集闲谈或接打电话,不得随意离开教学现场,严禁教师酒后上课。

9、教师应教育学生爱护运动场地器材,课后督促学生及时归还器材,对场地器材无故损坏或由于任课教师管理不善而造成器械丢失,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赔偿。

10、教师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由单位组织统一进行定期考核,对教师的各项评定、业务考核、奖励、处罚等均纳入教授本人业务档案,作为各类评选、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

体育教学研究部导师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推进教研室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体研部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第二条教研室根据导师的任职条件和需要培养的青年教师人数来推荐确定导师人选。

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建构目标的探讨

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建构目标的探讨

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建构目标的探讨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体育课程的建设不仅关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更关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对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建构目标进行深入探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应当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素质教育为宗旨,注重学科融合和学校教育的多样性。

具体而言,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整体思路。

以学生为本。

在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当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成长特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安排和评价体系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态度习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坚持素质教育。

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当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注重学科融合。

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跨学科的教学合作,丰富学科内涵,提高教学成效。

通过体育与文学、音乐、美术、数学等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倡导多样性。

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当倡导多样性,鼓励学校建立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通过多样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尽情享受运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日常运动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

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各项运动技能,包括体育基本功、球类运动、田径项目、健美操等。

通过系统的训练和练习,提高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运动水平,培养学生的运动天赋和兴趣爱好。

学科交叉视野下我国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

学科交叉视野下我国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

学科交叉视野下我国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的新时代背景下,学科交叉已经成为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特别是在体育学领域,学科交叉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我们对体育现象的理解,还可以为体育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我国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作为培养体育人才、推动体育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必须积极适应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加强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学科交叉视野下我国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

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系统梳理我国大学体育学学科交叉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存在问题。

结合国内外体育学学科交叉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提出促进我国大学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体育学学科交叉的认识,还有助于推动我国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发展,培养更多具有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体育人才,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概述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科交叉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对于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而言,同样如此。

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大学体育学,不再局限于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融入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形成了多元化、综合性的学科体系。

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这种交叉融合为体育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更为丰富的研究方法,推动了体育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另一方面,学科交叉也要求体育学者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研究能力,这无疑增加了学科建设的难度和复杂性。

在我国,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在学科交叉的视野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科定位更加明确,体育学不再仅仅被视为一门技能型学科,而是成为一门集理论与实践、技能与素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二是课程设置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体育技能课程外,还增加了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生物学等交叉课程,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三是研究方法更加多样,体育学者开始运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四是国际交流更加频繁,我国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吸收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推动了我国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国际化进程。

体育学院学科建设年工作方案课件.doc

体育学院学科建设年工作方案课件.doc

体育学院学科建设年工作方案为了深入落实宁大党发【2011】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订我院学科建设年工作方案,具体细则如下:一、建设原则使体育学科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很大发展,形成学科优势,树立先进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全面发展指导思想,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二、建设内容——学术队伍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同时制定适应本学科的人才引进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科学研究依据学校新的科研奖励办法,修订《体育学院科研津贴核算办法》及《体育学院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工作办法》,鼓励教师积极结合学院科研方向开展科研工作。

——人才培养认真贯彻《体育学院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开展学生基本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认真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立足学院发展稳定的体育教育专业、较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结合学院目前科研成果,以及未来体育学院发展方向,学院将加大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研究的经费投入,使学科特色更为突出,并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学术交流加大对学院教师外出学习的支持力度、通过学术研讨会、邀请校外专家来学院讲座、交流等形式,为学院教师提供交流知识、经验、成果,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进行探讨、论证、研究活动的平台。

——基地建设依托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进一步实施学院服务地方经济举措。

做好地方民族传统体育教练员培训、运动员培养工作;做好学校及地方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做好对区体校与石嘴山体育教师培训及业务指导工作。

三、综合配套措施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保证学科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学院围绕学科建设目标,制定了一套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配套措施,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体育学科建设制度的重构
摘要:大学体育学科不仅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大学体育现实发展的根本需要。

在大学体育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稳定地进行学科建设,这是体育工作者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

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方式应确立适当的建设目标,以特色、创新为指导,走多元化、综合性人才培养之路。

建立科学的教师队伍结构,培养体育专才。

关键词:大学体育;学科建设;制度反思;重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综合类的学校逐渐成为中国体育学科建设中重要的力量,这不仅能够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还是社会进步的需求。

但是,怎样将新的高校融入到原来就存在的体育教育格局当中,保证高校自身的特点,将这些特点融入到体育学科建设当中,是应当思考的主要问题。

如果仅仅只是沿用当前的体育教育格局,那么只是重复性的培养人才,不能够实现教育的创新性,体育学科也不能在这些综合类的高校中得到长久的发展,这极大限制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此外,综合类高校的体育学科建设毕竟比不上专业的体育学校,这也就需要综合类的高校实施具有特色的体育学科建设,准确找到自身在体育学科建设当中的位置,实现体育的个性化发展。

一、当前大学体育建设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培养人才方面
大学体育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能够帮助培养大学生的人格以及价值观,在大学学科建设当中,学科结构建设以及培养的人才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是衡量一个学校学科建设成败的主要因素。

很多大学都崇尚全面的学科建设,随着体育专业人才的层次不断提高,这也就为大学体育建设带来了先进的理论和观念。

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培养目标不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专业的设置方面,没有进行针对于体育专业的专门的专业设置,而且在课程设置当中存在着只进行理论课程设置,没有实践过程的问题;在招生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不高,这也就不能够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科研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高;学科方向比较单一。

2.队伍建设方面
在大学建设当中,一个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进行学科建设,在大学当中,进行学科建设的主要方法包括提高学科的科研水平、将更多的研究经费投入到学科当中,提高学科的人才素质。

在学科建设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优秀的专业人才、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明确的研究方向。

在学科建设当中,学历比较高的人员是科研的中流砥柱,但在体育专业的研究队伍中,存在着的现象就是:高学历人才比较少、大多数教师的平均年龄都比较高、研究队伍的结构也不合理[1]。

综合类的大学需要进行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大学体育教师也需要完成多重使命和多样目标,但是,体育教师和研究人员在职务上晋级时都被要求具有各方面的知识,这也就使得在实际研究及教学工作当中感到巨大的压力。

二、大学体育学科制度建设进行重构的必然要求
1.大学体育学科建设需要以高水平成果为准
有限的资源大大限制了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高校体育学科建设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产生比较好的科学研究成果。

很多高校都鼓励教师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并且也为此设立了一些奖励制度,但是,很多体育教师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不能够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或是研究的成果达不到学校的要求,这也就使得学校体育研究的成果并不高,造成极大的经费以及各个方面上的浪费,甚至是有的教师为了追求研究成果而发生抄袭甚至学术造假等行为。

所以,为了保证高校体育学科建设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就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

体育学科的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体育知识的传播以及学科的建设当中,但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具备高水平的知识。

高等学校要进行好体育学科建设,就必须寻找到适合本学校体育专业发展的途径及特色,要将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专业人才以及提高科研成果纳入到学科建设当中,促使体育学科科学稳定的发展[2]。

2.大学体育学科建设要结合大学职能进行重构
在大学教育体系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大学体育教育。

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的体育知识,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和素质。

体育课程的根本理念就是要不断培养学生对
于体育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与价值观,还要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所以,大学体育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还要将创造力融入到学科专业建设当中,不断增强研究力度。

学生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最根本因素,要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体育知识以及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由于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仅要进行长期的科学研究,还需要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科研水平,这样才能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体育学科制度建设的重构策略
1.制定体育学科建设目标
在设定体育学科建设目标时,要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还要将学校的特色融入到学科建设目标中,建设适合体育学科发展的目标。

在目标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以下两点:第一,要勇于创新,走适合自己的创新型道路。

第二,要将学校自身的特色融入到学科建设当中,发挥学校的传统优势。

检验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校的办学要具有特色。

因此,学校在制定体育学科建设目标时,要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将学校有优势的学科融入到体育学科建设当中。

2.完善体育学科发展方式
大学体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服务国家战略要求,开展社会性的服务,将中国传统的文化传承下去。

大学体育在进行学科建设时,要充分利用本校先进的教学方法、教育资源以及学校所处的地区优势,将综合类的知识运用到体育学科建设当中,培养多元化、综合性的人才,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学科,建立体育学科的创新点与突破点。

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的培养目标,培养多元化的体育人才,避免重复性地进行人才的培养,合理运用体育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体育学科优势。

3.调整体育学科队伍结构
要优化科研队伍,调整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以及知识结构。

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及科研投入。

运用不同的方式,将适合学科发展的高层次的人才引入到学科建设中,并要建立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度,优化大学体育教师及科研的队伍结构。

就当前的形式而言,进行队伍建设的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教师的学历结构进行调整,由于学历在学科的发展以及科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科建设中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就是要调整学历结构,特别是要注重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协作能力,因为他们很可能决定着以后学科的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3]。

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要将终身制观念引入到体育学科建设中,建立长效的学科建设制度,尤其是在人才的选择以及培养上面。

4.改变体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类的大学具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能够将不同学科融入到体育学科建设中,这样不仅能够使本校的体育学科具有鲜明的特色,还能够促进新兴学科的建设。

要将综合类学校自主招生的优势与学科优势与体育学科的建设结合起来,建立跨学科的创新性研究方法,培养更高层次的体育专业人才。

在课程设置时,要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将先进的体育理念与体育教学方法运用到学科建设中,多层次设置体育课程,增加选修课的种类,并且要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体育的氛围,培养综合性的体育人才。

四、结语
在我国很多大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科在进行学科建设时往往是独立进行的,也不能够共同分享各种各样的知识及资源。

大学体育学科的建设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出现体育的研究方向比较单一、只是专门的体育人才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体育学科建设的科研方面,要建设一支研究水平比较高和结构比较合理的科研队伍,改变科研力量及学科优势薄弱的现象。

在大学体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思考及总结,不断引入新的学科建设理念,促使学科和科研上的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