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心理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节2:落实基础(30分钟) 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新课的内容: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 类、记忆的基本过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及遗忘的一般规律和如何有 效的组织复习。 接下来,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谈谈自己记忆和防止遗忘的 方法,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以调动学 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讨论边思考,从中理清思路,锻 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最后,结合案例法生动的讲授如何将记忆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实际学 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环节3:拓展延伸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相关案例,通过音频资料,拓展学生的思维局限 性,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思 想,提高情商等等 环节4:课后作业 什么是记忆?联系教育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的记忆活 动? 此环节的作用一方面巩固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发挥学生想象力,理 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附:板书设计
第五节 心理学与教育 一、心理与教育的辨证关系 (一)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与前提 (二)教育促进心理的发展 (三)心理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心理学的教育作用
(一)测量与描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发展水平 (二)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 (三)预测与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 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分支 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各种心理现象间的关系怎样?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其意义表现在哪方面? 3.为什么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学习心理学?
3.选择行动的方法 (二)执行决定阶段 1.意志对行动的调节 2.克服内外困难 3.经受成败的考验 三、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 (二)果断性 (三)自制性 (四)坚持性
思考题: 1.阐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2.如何理解知觉的特性? 3.结合实际谈谈教学中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 4. 什么是遗忘?如何与遗忘作斗争? 5. 教学中如何利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 6.如何理解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7.试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8.试述想象的种类及其现实意义。 9. 心境、激情是怎样产生的?它们对现实有何影响? 10.有学生问:“我每周都制订学习计划,却实现不了,这是为什 么?”你将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章节
名称
课时
第一章
导论
4学时
第二章
心理过程
14学时
第三章
心理倾向
4学时
第四章
心理Biblioteka Baidu征
8学时
第五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
8学时
第六章
学习心理
8学时
第七章
教学心理
8学时
第八章
学生群体心理
6学时
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6学时
第十章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五 先修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是:教材教法、教育学 后续课程是:教育实习、班级管理
第一章 绪论 (4学时) 教学要求: 1、正确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树立科学的心理观,理解并牢固 掌握心理学概念。 2、明确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学习、研究心理 学在教育中的意义。 3、了解心理学的历史流派,心理学研究类型与研究过程,掌握研 究心理学的一般方法。 教学要点: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 (二)机能主义 (三)行为主义 (四)格式塔心理学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二、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认知心理学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道德性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 (一)刺激变量 (二)个体变量 (三)反应变量 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选择和确立课题 (二)确定研究设计 (三)搜集资料 (四)分析资料 (五)作出结论 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三)测验法 (四)实验法
1. 知觉的选择性 2. 知觉的整体性 3. 知觉的理解性 4. 知觉的恒常性 二、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1、记忆的定义 2、记忆的种类 3、记忆表象 (二)记忆过程的分析 1、识记 (1)识记的种类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2、保持和遗忘 (1)保持 (2)遗忘 (3)复习 3、再现 (1)再认 (2)回忆 (三)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三、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1.思维的定义
使师范生系统、完整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其他的教 育学科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为师范生将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提供心 理学的理论指导,能把它们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解决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目标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观,理解心理健康所涉及的基本内容,懂得需 要与动机、情绪与情感、意志品质、人格特征和人际交往方式等个体心 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掌握学生心理健康 辅导的原则与方法。 七 教学内容介绍
第三章 心理状态(6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认识心理状态,掌握注意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不同种类注意 的主要因素,了解注意的品质,理解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要点:
第一节 心理状态概述
一、心理状态的概念 (一)心理状态的定义 (二)心理状态的特点 1、动态性 2、直接现实性 3、综合性 二、心理状态与脑的激活 (一)睡眠状态 (二)觉醒状态 (三)注意状态 (四)应激状态 三、心理状态与自我觉知 (一)意识状态 (二)无意识状态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二)注意产生的条件 1、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 )客观因素 (2 )主观因素 2 、随意注意保持的条件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 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 、随意后注意产生的条件 二、注意的特征(品质)
一、人的心理学 (一)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2、心理状态 3、个性心理 (二)社会心理 二、人的行为 (一)什么是行为 (二)行为与心理的关系
第二节 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心理的产生是脑的反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 (二)心理现象的观念性 (三)心理活动的主观性 (四)心理反映的能动性 (五)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五)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 思维的逻辑性 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四、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二)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 2.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3 .幻想
第二节 情绪情感过程 一、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1.情绪情感的定义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二)情绪与情感的机体变化 1.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2.机体外部的表情变化 二、情绪与情感体验 (一)情绪的强度 (二)情绪的紧张度 (三)情绪的快感度 (四)情绪的复杂度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2 .思维的种类 (二)思维的基本过程(心智操作)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概括 4.具体化和系统化 (三)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3.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 (1)直觉式 (2)分析式 (3)试误式 (4)顿悟式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动机强度 (2)思维定势 (3)功能固着 (4)迁移 (5)个性差异 (四)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2.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激情 3.应激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四、挫折 (一)挫折的概念 (二)挫折后的表现形式 1.挫折后的积极表现形式 2.挫折后消极的表现形式 3.挫折后妥协的表现形式 (三)处理挫折的策略 1.情境转移 2.精神宣泄 3.代偿转移 4.心理咨询 5.宽容受挫者
第三节 意志过程 一、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1.意志的定义 2.意志的特征 (二)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 二、意志的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 2.目的的确定
课程标准
一 课程名称 心理学 二 建议课时 72 三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师范相关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心理学课 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之一,是体现师范性、培养 合格教师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及教材教法、教育实 习等教育系列课程的基础。公共心理学教材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的 知识和技能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完善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优化学生 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并在将来的教学岗位上就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推 己及人,从而善于运用心理学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完善学生的心理 和行为,这将有利于他们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 四 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开设的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
记忆 定义:人脑对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种类:(1)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过程:
(1)识记 种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目的和任务、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方法等 (2)保持和遗忘 保持:质和量方面 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再现 再认:曾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辨认出来。 回忆:事物不在面前时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 (三)内容编排、体系
六 教学目标要求
6学时
本课程的目标主要是: 1. 知识目标: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重点掌握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 ——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意志、需要、动机、 智力、人格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了解心理学研究 的基本原则、程序及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有初步的 认识 2. 技能(能力)目标: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 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认知过程中感知的基本 概念,了解了感知的种类和一般规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认知过程中的
记忆。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都失去了记忆,会变成什么样 子?此导语既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与小结,又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展 开,利于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
1.心理学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了解、理 解、分析儿童心理现象与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心理学原 理探究儿童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等。
2.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全面体现心理学课程 的基本理念。
3.课程由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活动构成,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实 践活动为辅。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性,教学内容新颖、充 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一)注意的广度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三、注意的心理机制 (一)过滤器理论 (二)衰减模型理论 (三)反应选择模型理论 四、注意与学习 (一)要善于运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 (1)教师要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组织学生的注意。 (2)激发学生的注意要考虑其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 态。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随意注意 (1)加深学生对活动任务的理解 (2)根据教学中的具体情况,采用一些方法促使学生注意。 (3)让学生采用自我监控的方法调节注意。 (4)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三)交替利用两种注意以维持课堂注意 思考题: 1.分析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因素。 2.引起和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3.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与调节学习的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12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并掌握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概念。 2.掌握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基本 概念和规律。 3.能利用所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要点: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知觉的概念 (二)感觉、知觉的分类 1.感觉的分类 2.知觉的分类 (三)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2.感觉的适应 3.感觉对比 4.感觉的相互作用 5.联觉 (四)知觉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