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溶解度(2)导学案
第九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 第二课时溶解度学习目标: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涵义2、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4、知道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学习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课前预习知识回顾:1、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接近饱和的不饱和溶液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溶质、()温度或()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剂或()温度预习检查4、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5、以横坐标表示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6、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一定时溶解在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7、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20 。
8、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9、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课内探究学习任务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自主学习: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合作探究:1、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各是多少?2、请你根据P36表1中KNO3的溶解度,绘制出KNO3的溶解度曲线:精讲点拨:1、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43.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课题: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课时安排: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设计者:马学军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知识: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技能: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认识溶解度、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重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新课预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在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时,你认为应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要素?2.通过学习,你认为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哪些意义?有哪些应用?(提示:可从溶解度曲线的点、线表示的意义以及物质结晶方法的选择上等方面进行归纳)3.要将一杯接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你可采用哪些方法?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现在我们先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板书):①什么叫做溶液;②溶液是由什么组成的;③什么叫做溶质、溶剂。
④蔗糖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⑤氯化钠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又分别是什么?我们知道氯化钠能溶于水中,但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题2《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33页,快速阅读活动与探究的第一个实验。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阅读教材33—34页,完成下列表格)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氯化钠,搅拌再加15mL水,搅拌内容学习注解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5g硝酸钾,搅拌冷却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大部分固体物质)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三)浓溶液与稀溶液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含溶质较少的溶液——。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九章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思路清晰。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绘图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新知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习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探究点一溶解度的含义[情景展示][问题探究] 你能判断上面四个烧杯内各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吗?为了反映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化学上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怎样规定的?[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要反映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必须看在相同温度下,用等质量的溶剂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即引入溶解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该物质的质量.判断一个数值是否为溶解度,需要看是否同时满足“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几个要素。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继续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与溶质或溶剂的质量无关)和温度。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二溶解度曲线[情景展示] 以下是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问题探究]从溶解度曲线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溶解度曲线直观地反映了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课题2溶解度(2)
2.溶液饱和与否的判断及证明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①加溶剂 ②一般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①加溶质 ②蒸发溶剂 ③一般降温
4.结晶:
降温结晶
蒸发结晶
二、溶解度
1.溶解性: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
(2)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饱和 12
2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在20℃ 时,将20g食盐投入到50g水中,所得食盐 溶液的质量是( B) A.70g B.68g C.36g D.86g
3 . 20℃时,在盛有10g水的烧杯中加入3g某 物质,充分溶解后,还有1g剩余。 (1)所得溶液时该物质在20℃时的 饱和 _________ 溶液; (2)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其中,溶 质的质量为______g,溶剂的质量为_____g; (3)若温度不变,继续向烧杯中加入10g水, 所得溶液时该物质的_______溶液。
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硝 酸 铵 溶 0.20 解 度
0.15 0.10/g/ Nhomakorabeag
0.05
硝 酸 钠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硝 酸 钾
氯化铵 氯化钾 氯化钠
硼酸
温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 温度
讨论: 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1.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难溶物质 微溶物质
可溶物质
易溶物质
20℃
0.01克
1克
溶解度教案(二)2篇
溶解度教案(二)溶解度教案(二)精选2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根本原理;2. 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3. 可以应用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4. 溶解度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原理,讲解计算方法和应用;2. 实验法:进展几个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现象;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展溶解度的计算和应用问题的讨论,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讲解: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解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种类等〕。
3. 实验:进展几个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现象,通过实验结果引发学生对溶解度计算的考虑。
4. 计算: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给出一些例题进展讲解和解答。
5. 应用:结合生活实例或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溶解度应用问题。
6. 总结:归纳溶解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要点,强调关键点和易错点。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稳固所学知识。
教学辅助工具:1. 例如图或实验装置:用于讲解和展示溶解现象;2. 计算器:用于溶解度的计算;3. 教材或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和学生复习。
评估方法:1.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计算和应用问题,检查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现象和计算结果的分析才能和表达才能。
教学拓展:1. 涉及溶解度的相关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生活科学等;2. 引导学生开展更多的实验探究,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和应用才能;3. 进一步讨论溶解度的实际应用,如提纯技术、药品制剂等。
溶解度教案(二)精选2篇(二)教案:溶解度〔一〕教学目的: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
3.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的运用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强调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与饱和度的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运用,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重难点: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际问题,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重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与溶液的饱和度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掌握在不同温度下,固体和液体溶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3.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了解这些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程度。
4.能够运用所学的溶解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溶解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数据分析,掌握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让学生学会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探讨影响因素:分组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生活实践,应用溶解度知识:设计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作业要求书写工整,表达清晰,体现学生的思考过程。
第9单元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9.2溶解度(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道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涵义;2.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能根据固体溶解度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课前预习】一种溶质溶解在溶剂里受温度、溶剂的量的影响。
如何定量地描述溶质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就需要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要求必须是在、、才可以。
【情境导入】二、自主探究:一、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涵义【阅读】课本P36第二段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②标准;③状态;④单位。
2.固体溶解度的涵义:【讨论】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的涵义。
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
此时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g,溶剂质量 g,溶液质量g,该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练习:氯化钾在30℃时的溶解度是37g,则此温度下配制得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三者间的质量比为________。
【知识拓展】1.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g溶剂中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此时的溶解度(用S表示),此时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2.通过溶解度(S)可得知:此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间的质量关系,即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三者的质量比为:(用S表示)。
同时得到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有、。
练习:在一定温度下,mg水中溶解某物质ng,溶液恰好达到饱和。
此温度下该物质溶解度为g。
二、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阅读】课本P36资料,知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与溶解度之间的联系。
通常把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有关。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物理量,通常用具体数字表示。
在数轴上表示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温度 20℃):练习:在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为0.0013g,该物质属于物质。
初中化学_第九章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2.溶解度曲线。
难点: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媒体】多媒体【授课教案】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作业布置: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学情分析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的认识溶液。
本课题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本课题学习中所需要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的曲线等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这样的问题:1、对运用溶解度概念时忽视条件,如温度或是溶剂的量不确定时运用溶解度概念。
2、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
例如,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
3、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例如,认为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忽略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特例。
4、对列表法和作图法的数据处理方法理解很浅,造成从表和图中正确提取信息困难。
例如,从溶解度曲线图读取的溶解度数据不正确。
效果分析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
如“溶解度”概念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总结出溶解度的四要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在讲解溶解度的基础知识时,我使用了图表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组成部分和原理,但部分学生对于图表的理解并不到位,未来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图表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本质。
③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板书应展示溶解度曲线的判断方法,以及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采用彩色粉笔、图案设计等手段,增加板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在介绍溶解度的概念时,可以使用生动的图片或图标来展示溶解度的四要素;在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时,可以使用图表或示意图来展示溶质、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在介绍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时,可以使用流程图来展示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观察评价: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环节,我会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通过观察,我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测试评价:在课堂小结环节,我会通过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例如,我会提问学生:“溶解度的概念是什么?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或者设计一个小测试,让学生写出溶解度的四要素。通过测试,我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复习学案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复习学案【考点透视】一、考点要求1.记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
3.认识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4.认识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二、命题落点1.以选择、填空等形式考查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如例1。
2.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程度的考查,对影响溶解度因素的分析和认识的考查,如例2。
3.对于溶解度曲线的认识与利用能力以及看图、识图能力的考查,如例3。
4.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的分析及以此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例4。
例1.下列有关固态物质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就是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B.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C.将热饱和溶液降温时,一定会析出晶体D.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不饱和溶液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理解这个概念时,要注意(溶质为固态)如下几个关键: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②同种溶质溶解的量不能继续增加(但其它溶质可以继续溶解)。
比较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浓稀,一定要在同温下进行比较。
如A中未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也未指明是不是同种溶质,故不正确。
B中未指明“相同温度”,也不正确。
C中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的,有些溶质的溶解度(如氢氧化钙)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故C不正确。
答案:D。
例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
根据这一条件及溶解度的含义,判断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A.100g水溶解36g食盐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B.200C时,100g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g食盐C.200C时,把136g食盐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6g食盐D.饱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大家对于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课题2 溶解度(解析版)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了解物质的溶解性;2·认识常见物质的溶解度特征;3·学会运用溶解度曲线;4·了解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及其特征。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国北方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食盐(NaCl)和纯碱(Na2CO3),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固体物质溶解度一、阅读课本,观看PPT,完成学案。
1、根据探究,明确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的条件有:相同温度、等量的同种溶剂、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2、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3、溶解度的四要素:(1)条件:一定温度;(2)标准:100克溶剂(一般指水)。
(3)溶液状态:饱和状态;(4)单位:质量(克)。
4、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根据探究总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
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质量无关。
5、思考:我们在学习中常常遇到“易溶”“难溶”等概念,表示什么意思呢?溶解性易容可溶微溶难溶溶解度/g(20 ℃) >10g 1-10g 0.01-1g <0.01g溶解是绝对的,不溶是相当的,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6、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表格法、列表法:(2)溶解度曲线。
7、溶解度曲线含义(1)溶解度曲线中点的含义:①曲线上的点:该温度某物质的溶解度;②两条线的交点: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③曲线上方的点:该温度下的过饱和溶液;④曲线下方的点: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2)曲线的含义: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
8、溶解度曲线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降温结晶:(又叫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
初中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
课题2溶解度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本课题分析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
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以学生亲自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建议如下:1.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活动与探究,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有一定的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理解之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如溶剂量或温度发生变化,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2.要引导学生结合海水制盐,利用下式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3.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规定“一定的温度”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100 g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教师能够用形象的比喻来协助学生思考。
例如,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度哪个大吗?如果都用一杯水,你能判断吗?当学生理解应对溶剂量作规定后,教师就能够明确指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100 g 溶剂为依据,这是人为规定的。
用学生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能够协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
第九单元 课题2 第2课时 溶解度(2)-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师讲课稿(人教版)
课堂小结
二、溶解度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气体物质溶解度
定义 四要素 影响因素 表示方法
课堂练习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除去混在甲中的乙物质 D.只有甲能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
度
/ g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71.3
7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38 169 202 246
(2)溶解度曲线
探究
a.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 示温度,根据表9-1所提供的数据, 在图9-11的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溶 解度曲线
200
溶 190 解 180 度 170
( 160
克 )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硝酸铵 硝酸钾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
硝酸钠
氯化铵
氯化钠 硼酸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例如:硝酸钠、氯 化铵等。 ②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例如:氯化钠。
温度( ℃ )
“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9-2-2溶解度第二课时导学案
樊城区学校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课题:课题2 溶解度(2)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知道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2、我会利用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
会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3、建立物质是变化的观点。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8分钟)【基础落实】★1.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有以下方法: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 C.加水 D.加硝酸钾(1)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2)能使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3)能增大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是________;(4)能减小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是________。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其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绝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例如_____;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____,例如_____;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例如_____。
4.以下做法能改变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是________A.升高温度B.增加溶质C.增加溶剂D.增大压强E.把固体研细F.搅拌G.振荡5.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
(1)t1℃时,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2)t2℃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3)在t2℃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成A、B、C三种饱和溶液,其中以_____为溶质的饱和溶液质量大。
(4)M点表示的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食盐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最主要的错误是未指明()A.100g水中B.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C.温度 D.36g为最大量7.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液体中冒出,此时溶解度变小是因为()A.温度升高B.温度降低C.压强增大 D.压强减小【发展水平】★★8.20℃时,50g水中溶解18g食盐达到饱和,则20℃时,NaCl的溶解度是( )A.18B.18gC.36D.36g9.60℃时,100g水溶解20.94g氢氧化钡恰好饱和,则氢氧化钡属于()A.易溶物质B.可溶物质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10.右图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它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分别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三种方法,均能够变成饱和溶液的是()A.X溶液B.Y溶液C.Z溶液 D.X、Y溶液11.以下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1)在________℃时,A和B物质的t℃时,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填“大”或“小”);溶解度相等。
溶解度教学案第二课时
课题2《溶解度》教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
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学习过程:知识回顾1.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饱和溶液?的质2.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室温下,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量是否相同?____新课学习: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固体的溶解度:依据探究活动,找出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___、____、____、_____。
思考:“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二者都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1)溶解性:定性的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2)溶解度: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物物质是没有的。
习惯上把难溶物质叫做“不溶”物质。
(1)溶解度表【活动与探究】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2)溶解度曲线: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例如_____。
2.下列做法能改变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是________A.升高温度B.增加溶质C.增加溶剂D.增大压强 E .把固体研细3.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 1℃时,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2)t 2℃时,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3)在t 2℃时,分别用100g 水配制成A 、B 、C 三种饱和溶液,其中以_____为溶质的饱和溶液质量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案
课题2 溶解度(两课时)第二课时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可投影展示以下内容)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
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投影展示)(指导学生完成)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食盐的溶解度是36℃B.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C.食盐的溶解度是100克D.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①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2)
主备人:姚娟娟审核人:邱芳玉、马瑞丽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涵义;
2、能根据固体溶解度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自主学习】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涵义
【阅读】课本P36第一段文字,完成下列习题。
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里的溶解度。
强调:应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时,必须注意“四要素”:①一个条件;②一个标准;③一个状态;④一个单位。
【讨论】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涵义。
【练习】氯化钾在30℃时的溶解度是37g,则此温度下配制得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三者间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
【小结】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g溶剂中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此时的溶解度(用S表示),此时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讨论】通过溶解度(S)可得知:此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间的质量关系,即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三者的质量比为:(用S表示)。
【阅读】课本P36“资料”,回答:
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等有关。
【当堂训练】
1、在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5.5g。
此时氯化钾溶液中溶质质量g,溶剂质量g,溶液质量g,该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100g水中溶解20g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NaCl的溶解度为20g
B.在20℃时,把2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 C.在20℃时,把20gNaCl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 D.在3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7gNaCl恰好饱和,则30℃时NaCl的溶解度为37g 3、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
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21
C.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0:21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4、60℃时,将某物质的饱和溶液12.5克,蒸干得到2.5克固体,则60℃时该物质溶解度为()
A.25克B.20克C.20D.25
5、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60℃时将70g硝酸钾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A.120g B.110g C.105g D.100g
6、A、B、C、D四个烧杯分别盛有50g水,在相同的温度下,向四个烧杯中依次加入27g、9g、36g、18g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图所示。
经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中盛有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保持温度不变,如果将A、B烧杯中的物质混合后,溶液刚好达到饱和,则该物质在50g水中最多能溶解该溶质g。
(1)从表中可得到的一条信息是。
(2)在2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氯化铵,形成氯化铵的(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至60℃时,溶液的质量为g,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