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淮师)汉语言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整理资料
古代汉语1通论期末复习全面内容
![古代汉语1通论期末复习全面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434de43fe4733687e21aa32.png)
通论期末复习(一)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音序排列法{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音字母顺序(词诠)、平水韵106韵(经籍籑诂)}、部首笔画排列(说文解字、辞源、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编码排列法(四角号码)。
2.字典注音方法: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反切法(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3.字典分类:查字音字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中华大字典、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词语典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经籍籑诂)、查虚词及特殊词语(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古代汉语虚词通释;诗词曲语辞汇释)(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古今基本一致(鸡牛)、古今差别大(该—完备;应当、抢—突过,撞;抢劫)、古今同中有异(勉:勉励,鼓舞→+规劝,劝解;给:供应→给予;)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的扩大(菜:素菜、睡:坐着打瞌睡)、词义的缩小(宫:房屋→帝王宫殿、公共活动场所;瓦:陶土烧制的器物→盖屋的瓦片)、词义的转移(汤:开水→食物加水煮成的汁液;荤:有辛味的蔬菜→肉食)3.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古褒今贬(复辟:失位的君主复位→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爪牙:得力帮手→党羽和帮凶)、古贬今褒(锻炼:玩弄法律陷害别人→通过实践使思想觉悟,工作能力提高)、古中性今褒(祥:吉凶的征兆、预兆→吉祥)、古中性今贬(谣言:民间的歌谣谚语→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吹嘘:替人宣扬→说大话)4.古今词义轻重的差异:古轻今重(恨:遗憾,不满→怨恨,仇恨;诛:责备→杀)、古重今轻(怨:怨恨,仇恨→埋怨;感激:感动奋发→感谢)5.古今名物制度不同:尺、秋阳(夏阳)、饭、馒头(包子→面团)(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词本来的意义,但不一定是原始的意义。
抓本义求引申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研究方法(理: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2.辨别本义的依据:字形分析、古书的证据(书证)3.词的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434d98471fe910ef12df866.png)
古代汉语第二册1、园圃: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偏义复词。
偏向于园(果园)2、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同音或近音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3、假借字产生的两种情况:1,本无其字的假借;2,本有其字的假借。
4、注解古书的工作始于汉代。
5、疏,正义: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叫做疏或正义6、集解或注解:一部重要的古代汉语,注解的人非常之多,后人把各家的注解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
例:何宴注《论语》集解。
7、犹:使用这个述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关系。
8、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述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的关系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关系。
例如:《论语·季氏》、《论语·为政》。
9、古书上常有异读的情况,异读有时只表现声调上的差异,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词义的词性的不同。
例如: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
10、古书中改变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与词性的方法叫破读。
11、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词语用来指明古书中多出的文字现象。
12、脱文:简称脱,也叫脱字,这个词语用来指明古书中脱落了的文字现象。
第三册1、中央官制: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邢部;工部2、宋代科举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考经义不考诗赋。
3、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4、唐代武则天时武举开始,后沿用至清代。
5、号是一种别名,除名字以外的一种个人称呼,别号、字号、绰号、谥号、年号、庙号6、封建皇帝在谥号之前还有庙号,如:太祖;高祖;世祖……7、避讳:所谓避讳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回避,结果往往造成语言上的若干混乱。
8、避讳的分类:(1)从等级制度出发,避同树樽。
(避君讳、避亲讳)(2)从述信得观点出发,避凶就吉。
(3)从文明的礼貌出发,避俗就雅。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c7230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1.png)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问题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历史上使用的早期汉语形式。
它起源于上古汉语,经过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包括先秦汉语、魏晋南北朝汉语、隋唐五代汉语等,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汉语的基础。
问题二:古代汉语的特点有哪些?古代汉语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文字形式:古代汉语采用象形、指示和会意法创造出一系列汉字,与现代汉字形式不同。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中的词汇种类繁多,受到了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影响。
3. 语法结构: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例如动宾结构常常颠倒,修饰语在前、修饰词在后等。
4. 发音变化:古代汉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的变化。
问题三:为什么研究古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1. 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文献的基础,通过研究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历史事件和思想。
2. 文学研究:古代汉语是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工具,研究古代汉语有助于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3. 文化传承:研究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守护中国文化,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问题四:如何研究古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 研究基础知识: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语法结构和常用词汇。
2. 阅读古代文献: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包括诗词、散文和历史文献等,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参加专业课程:参加古代汉语相关的专业课程或学术讲座,深入研究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4. 练写作:通过写作练,提高对古代汉语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问题五: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什么?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影响:古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仍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例如传统文化词汇、典故等。
2. 语法变化: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一部分特点,例如句法结构、修饰语的位置等。
3. 文化传统:古代汉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想法,这些古代文化传统依然对现代汉语和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b9bf4e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0.png)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一.名词解释1、疏P674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2、衍文P678“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3、句读P682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4、纪事本末体P708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某一专题的材料集中到一块,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
首创这种体裁的是宋代的的袁枢,他根据《资治通鉴》编了《通鉴纪事本末》,全书共有239个专题,如第一卷的三个专题是:“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
5、引用P876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
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6、代称P879代称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
常见的代称分三种(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2)用泛称xx称。
(3)用特称代泛称。
7、并提P880并提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如:耳目聪明。
8、互文P882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
大学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总结(完整版,自己整理)
![大学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总结(完整版,自己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8d9165316fc700aba68fc30.png)
词汇1词:一定语音形式与一定词汇意义相结合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2词汇:语言中所有的词及固定短语的总汇。
词划分1实词:与虚词相对,有实在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在一定语言环境里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现代汉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等。
古汉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数量词2虚词:与实词相对,不具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表一定语法关系的词。
现汉语:介词连词助词语气。
古汉语: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古今词汇:1古用今废词:a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词:皇帝b因认识事物的改变:祠: 春祭2新产生的词3古今传承词:a古今义同词:自然现象名称亲属称谓肢体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相同b古今义异词4古今词义差异(针对古今传承词)①变化幅度:变化大: 涕:古眼泪,现鼻涕。
变化小: 勤:古辛劳与逸对,今勤快与惰相对②变化结果1词义扩大: 睡2词义缩小:汤:古泛指热水开水3词义转移:行李:使者—衣物4感情色彩变化.贿:财物,中性—贬义5词义局部变异:谢:道歉(常用义)感谢(非常用义)词的本意和引申义:词义、义项1词义:语言中的词所表示的意义2义项:一个词所表示意义的分列项目。
单义词多义词1单义词:只有一个意义的词2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
词义系统:多义词的各义项及各义项之间构成的关系构成词义系统。
词义构成: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即造字时期的意义:鄙本义:边邑。
引申义:本义上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朝:本义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类型:近引申、远引申基础义:词众多义项中直接派生出引申义的意义。
朝:早晨→朝见→朝廷→1朝代2朝向3朝拜假借义:因本无其字,用依声托事方法所产生的意义:景:日光(本义)影(假借义)词义引申途径:1延展引申:将原词义中与新事物有相似点的某一特征突出延展,赋予它新的特点而派生出的意义:隆:山的高处→一般高→事业兴隆。
2条件引申(社会和自然条件):钱本义农具→货币。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https://img.taocdn.com/s3/m/50119da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b.png)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一、古代汉语概述1.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2.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3.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与区别二、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1. 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概念2. 古代汉语的声母演变3. 古代汉语的韵母演变4.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三、古代汉语的词汇1.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2. 古汉语词汇的分类3.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方式4. 古汉语词汇的演变四、古代汉语的语法1.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型2. 古代汉语的词类3.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4.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五、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 比喻2. 拟人3. 排比4. 对偶5. 反问六、古代汉语的文体1. 诗歌2. 散文3. 小说4. 戏剧七、古代汉语的文献1. 经典文献的分类与特点2. 经典文献的阅读与理解3. 经典文献的翻译与注释八、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方法1. 古代汉语的学习技巧2. 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3. 古代汉语的学术资源九、古代汉语的现代应用1. 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 古代汉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3. 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十、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建议1. 重点内容的回顾与总结2. 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3. 考试技巧与答题方法4. 复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结束语:通过本复习题纲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古代汉语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古代汉语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和热爱,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整版)古代汉语考试整理
![(完整版)古代汉语考试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dbebf288bd63186bdebbc6c.png)
古代汉语词汇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写到书面上,也就是一个汉字。
比如:走、则、道、股、远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先秦——魏晋段,以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仿古作品中也是),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部分。
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门路加同义词素信—诚信进—进献疑—嫌疑加加有关词素骨—骨血父—父亲忠—忠孝加反义词素成—成败作—作息寒—寒暑附前缀商—有商虎—老虎爷—阿爷附附后缀卓—卓尔忽—突然石—石头换伐—攻打川—河流股—大腿换成双音词铄—融化遏—阻挡御—抵抗绵延词:是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
又叫“绵延字”、“连语”等。
绵延词的特色:(认识)1、两个不一样的音节密不行分,合起来表示一个完好的意义,即两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可以打开。
2、写在书面上,固然是两个不一样的字,但这两个字不是代表两个词素,而是代表两个音节。
3、绵延词的意义与用来代表音节的那两个字的意义一般是没有关系的。
绵延词中的两个字拆分开来,有的存心义,有的没存心义。
固然有的字能够打开使用,但独自使用时与绵延词的整体意义没关。
参差——长短不齐貌参( shēn)——古代指星名绵延词的词性形容性(多半)《诗经 ?邶风 ? 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朱熹传:“差池,不齐貌。
”名词性(较少)蟋蟀、鸳鸯、勺药、仓庚动词性(极少)婆娑、爬行绵延词的类型双声绵延词忧如崎岖踌躇玲珑参差淋漓相逢首施大方憔倅恍然琵琶叠韵绵延词逍遥隐约玫瑰婀娜霹雳彷徨蹉跎龙钟峥嵘缠绵薜荔纷緼双声叠韵绵延词辗转优游缠绵间关非双声叠韵绵延葡萄浩大倾盆芙蓉铿锵嚣张词忧如迷离囫囵蒺藜脊令(水鸟名)绵延词——因声求义(一)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解说: 1、望视太阳2、望着大海3、仰望貌4、远视貌类推:格式“望×兴叹”望书兴叹望题兴叹望车兴叹望船兴叹望海兴叹望山兴叹叠韵绵延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迷茫直视的样子(二)踌躇解说: 1、犹是犬名。
淮阴师范学院(淮师)古代文学期末考点
![淮阴师范学院(淮师)古代文学期末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167e9ad750e2524de5187e68.png)
第一章:先秦文学上古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间接源头,而《诗经》是直接源头。
神话:《山海经》、《淮南子》、《庄子》、《天问》《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起初称为《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时被列入“五经”,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的编集,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
《诗经》的编排,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风》《雅》《颂》。
《风》共15国风,160篇;《雅》共105篇,分《大雅》《小雅》;《颂》共40篇。
《诗经》的艺术特色:赋(铺陈直叙)、比(隐譬设喻)、兴(触景生情,托物起兴,启发联想和想象)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用词丰富,表达准确,语言富于音乐美《诗经》的巨大成就,使它在文学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推动后世的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历代进步文人在反对形式主义倾向时,常以恢复“风雅”相号召,实质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文学史上,由于作家们向民歌学习,从中吸取营养,常常形成一个时代文学思想和文学体裁的革新。
《诗经》中的艺术手法和语言技巧也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分两类:一是历史散文,主要由各国史官积累的大量档案资料整理加工、编纂成书,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及统治者和策士的言论,主要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二是诸子散文,是各学派阐述各自观点和主张的论说文,主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左传》(编年体)(《左氏春秋转》、《左氏春秋》)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叙事、写人、记言。
《战国策》(国别体)又称《国策》、《国事》、《长书》、《事语》,作者不可考,后西汉刘向整理编校并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淮阴师范学院(淮师)古代汉语期末重点
![淮阴师范学院(淮师)古代汉语期末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265cfcb9ec3d5bbfd0a7468.png)
寺所听亡围为伪文息
寺 官署 所 听 亡 围 为 伪 伐木声 用耳朵听 逃跑 环绕 人牵象助劳 人为 文 纹理 息 喘气
习乡效信须绪阳要采
习 乡 效 信 须 鸟练飞 二人对食 呈现 言语真实 胡须 绪 丝的头 阳 阳光 要 腰 采 采摘
承诚错达当道豆都发
承 诚 错 达 当 道 豆 都 发 承载 心意真诚 镶嵌 道路畅通 两两相当 道路 盛食器具 城邑 把箭发出去
1 老臣病足, (曾)不能疾走 翻译为“竟然”,用在否定句或反问句中,起强调作用 2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3(少)益耆食。 4 老臣贱(息)舒祺。 5 没死以(闻) 。 6(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7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8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9 非(弗)思也。 10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11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2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3 恣君之(所)使之。 14 制, (岩)邑也,虢叔死(焉) , (佗)邑唯命。 15(惊)姜氏 16 今京不(度) 17 无(生)民心 18 夫人将(启)之 19(隧)而相见 20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21 自始合,苟有(险) ,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22 不(介)马而驰之。 23 从左右,皆(肘)之。 24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5 以(劝)事君者。 26 若(望)仆不相(师) 。 27 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28 故祸莫(憯)于欲利。 29 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 30(显)岩穴之士。 31 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本文件由淮师热心学长提供 更多复习资料请访问淮师乐享获取
淮师乐享 分享你所想
21、疏:训释叫注,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注是训诂中最通行的名称。 22、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 23、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 宋 王子韶研究字学,认为汉字(形声字)左边形符标明义类,右边声符标明意 义。 24、十三经:包括《周易正义》 《尚书正义》 《礼记正义》 《毛诗正义》 《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周礼注疏》 《仪礼注疏》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孝经注疏》 《尔雅注疏》 。 25、十三经注疏:十三经以及两汉人对这些经文的注解,以及唐宋人对前人的再 注解,加上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统称十三经注疏。 26、衍文: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27、脱文: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28、反切:反切是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 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 得 出被切字的读音。 29、直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格式是“甲音乙” 。 3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 31、叶音: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运了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 韵的音,即为“叶音” 。 32、破读:就是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者词性的方法。 33、读若:读若是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 有 的读音相近。 34、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唐末和尚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 表字。宋朝扩充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三十六字 母为:帮 滂 并 明,非 敷 奉 微,端 透 定 泥,知 彻 澄 娘,精 清 从 心 邪,照 穿 床 审 禅,见 溪 群 疑,影 喻 晓 匣,来 日。 35、全浊声母:全浊声母指中古汉语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响 音声母称次浊声母或者清浊声母。 在韵图里,全浊声母包括并母、奉母、 定母、澄母、从母、邪母、床母、禅母、群母和匣母,参见守温三十六字 母。 36、平水韵: 《切韵》分韵过于细,不利于作诗。宋平水人刘渊,将同用的韵合 并,成 107 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王文郁改为 106 韵,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 水韵。 37、犯孤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字,除了韵脚之外,就再 没有平声,称作犯孤平。 38、三平调: “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须 用仄声,否则便成了”三平调” 。 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 三平调。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37、阴声韵:“阴声韵”指无韵尾,即直接以元音收尾的韵。 38、阳声韵:“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 等收尾的韵 39、入声韵: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收尾的韵。 40、出韵: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 很少(称为窄韵) ,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41、平分阴阳:指平声分成阴平和阳平两类。其条件是声母的清浊,清声母(包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2a094c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c.png)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下面将提供一些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哪一个使用了古代汉语的“双音节”结构?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 万里长城永不倒,沧海桑田古不变。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答案:A2.下列成语中,哪一个与“君子之交淡如水”意思相近?A. 鸟语花香B. 井底之蛙C. 望洋兴叹D. 隔岸观火答案:A3.下列句子中,哪一个使用了古代汉语的“双音节”结构?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 万里长城永不倒,沧海桑田古不变。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答案:A4.下列句子中,哪一个使用了古代汉语的“双音节”结构?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 万里长城永不倒,沧海桑田古不变。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答案:A二、填空题1.下面这句诗的空缺处应填入什么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欲穷千里目。
答案:海2.下面这句成语的空缺处应填入什么字?()中之龙答案:井3.下面这句成语的空缺处应填入什么字?一鼓作(),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气4.下面这句成语的空缺处应填入什么字?()之痛,别人不懂。
答案:心三、解答题1.请解释下面这句成语的意思:一叶知秋。
答案:一叶知秋是指从细微的现象中能够推断出整个事物的发展趋势或者结果。
就像一片叶子的变化可以预示着秋天的到来一样,人们通过观察细节可以推测出事物的发展方向。
2.请解释下面这句成语的意思:画蛇添足。
答案:画蛇添足是指做一件本来已经很好的事情,却反而多此一举,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完整版)古代汉语期末期末测试卷及重点复习题
![(完整版)古代汉语期末期末测试卷及重点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d4a1a567e009581b6ad9eb71.png)
《古代汉语》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指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甲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祭祀、征战、天时、年成等方面的占卜结果及事后吉凶的应验。
2.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周以前铜也叫金,所以范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就叫金文或吉金文字。
3.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楷书从“八分”汉隶直接演变而来。
它既便于书写,又易于辨认,成为流传至今的正式字体。
汉字由隶书发展为楷书,是汉字形体的第二次重大变革。
4.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草书始于汉初,《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5.象形:所谓象形,就是画出所要表达实物的形体,字形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而成,“日”“越”就是这样的字。
象形字出现得最早,它是创造汉字最原始的方法,成为汉字构形的基础。
6.指事:是指一看可以识别大体,仔细观察方可发现意义所在,“上”“下”就是这样的字。
指事字是用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事物特点的时候,利用标注记号的方法指出所表示事物的要点。
7.会意:所谓会意,就是比并几个字的形体,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的意向,“武”“信”就是这样的字。
8.古今字:是一种分化字,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为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本义: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10.引伸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古汉语期末复习资料.doc
![古汉语期末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6d148889ff00bed5b8f31d67.png)
古汉语(下)复习1.选择题。
10题(10分)2.多项选择。
10题(20分)3.填空题。
20题(20分)4.古文今译。
(15分)5.解答分析。
(35分)代词■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谦称、尊称不是代词。
3、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厥代词■指示代词1、近指“是”、“之”、“此”、“斯”、“兹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注意“是”的指示代词和系词用法的区别: ①语感(汉魏后)。
②前有副词。
③主语是 代词,宾语是名词此必是豫让也。
代词1. 指示代词2、 远指:“夫”、“彼”、“其”3、 旁指:他(“佗”、“它”)4、 然尔5、 焉6、 诸代词7. 疑问代词8. 1、 9. 2、 10. 3、 li. 无定代词2 3 4 5 6 奚>>焉孰胡恶 槪£12. 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13.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代词14. 特殊代词1、者位于动词、形容词,动词性词组或形容 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者”字词组,代词21.特殊代词 22.2、所 23.(1)所+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24.民无所依。
25.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26.(2)所+介+动(词组)(所以) 27.是吾剑之所从坠。
28.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5. 16.表示“ 的人、 的物、 的17.18.19.20.我未见力不足者。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位于数词后,与数词组成“者”字词组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连词29. 与30. 介词“与”和连词“与”的分辨31. 1、“与”字的前后项互换位置后,影响 原意的是介词,没有什么影响的是连词。
32. 2、“与”字前面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
33. 3、介于不同词类的词之间的是介词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遂与外人间隔。
夸父与日逐走。
淮阴师范学院古代汉语大二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淮阴师范学院古代汉语大二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11442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1f.png)
淮阴师范学院古代汉语大二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在古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A不谷B惠C令D陛下2、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3、从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语言现象分析下列句子的加点词,不属于联绵词的是:()A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D子慕予兮善窈窕4、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A制,严邑也。
B是皆秦之罪也。
C南冥者,天池也。
D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二、句子对对碰。
①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
汉字是有独特性格的精灵。
(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②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
(缩写句子。
)③他把药铺里的龙骨全买了回来。
(改成“被”字句)④这真是一点值万金啊!(改成反问句)三、阅读理解奶奶说:“人的一辈子也是一条陡峭的台阶路,需要拼全部的力气去走。
你们现在还小,将来要做一一个有用的人,就得多爬几个这样的台阶,虽然(艰难困难) ,但毕竟是一条向太阳愈走愈近的路。
”1、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请你选择开头或结尾,体会它的妙处,并写下来。
(2 分)答案:一、1.A2.B3.B4.D二、①汉字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独特性格的精灵。
②文字给人灵性。
③药铺里的龙骨全被他买了回来。
④这难道不是一-点值万金吗?三、1、本文以奶奶解释人要走的太阳路作结,既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更加完整,点明主题,深化主旨,又充满哲理,引发读者深思,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713c9e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f.png)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
写出与传统形式3相对应的简化形式。
参考图4分析构词法。
在解释句5中添加标点符号(实词)。
分析特殊句型(语法一)6、词义引申(用图像表示)7、断句及解释加点词句《左传》:《郑伯可·段玉言》:《龚志奇的谬论》;《晋陵公无君》;《齐晋之战》;《史记》:《孙斌》;自荐书;《魏王传》;聊斋一、名词解释1、字符:它是Z语言符号的y系统。
它是帮助o、u和改进Z语言交互的最重要工具。
2.h字:就是hz的符的系y,包括h字所有的字部件、h字中所有的字、h字的t,以及作h字擞z言的o助性符的它c符及其使用t。
(h字是一n以象形字榛本字部件的表意w 系文字。
)3、4、5、6、7、8、象形文字:通过描述一个词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一个词的意义的构词方法。
指向:用指示性符号指代物体的一部分或表达抽象概念。
理解:它是一种构词法,将代表某个物体的两个或多个图形组合起来,以表达新的意思。
形声学:用声音符号表达单词的声音,用形状符号表达词义的一种构词方法。
虚假借用:意思是没有这样的词,所写的词的意思取决于借用的同音词。
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9、W词:也称Q或W词,指一个常用词的不同形式。
10、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语素组合而成的。
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的是,另一个语素只能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
11.同义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语素组成。
12.重叠词:又称重言词,是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而成的双音节词。
13、连绵词: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正义。
14、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字。
15.古今传承词:它们在汉语史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至今仍活跃于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语里的词。
16.本义:指一个词的本义。
它指的是构词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出现时代的原始意义义或最初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它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并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如:“萅”变为“春”“”省为“书”,,是一次重要的简化。
从此,汉字象形的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2.异体字异体字:异体字是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古代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自,例如:猿—猨(声符不同),畧—略(声符、义符的位置不同)。
从文字和词的对应关系看,异体字就是同一词的几个不同字形,即异形同词。
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两个字并驾齐驱,都是常见字,例如:凭—凭,岳—岳,叹—叹;第二类是一个字常见,一个字罕见,例如:时—旹,哲—喆,野—野。
3.通假字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近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假借字(简称借字),例如:庄公寤生,惊姜氏(寤本应用牾)。
4.古今字古今字:古今字是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这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
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搜集了大量古今字,并强调说:“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如:“暮”字本写作“莫”,后来写作“暮”,在“昏暮”这个意义上,“莫”和“暮”是古今字的关系。
(大和太,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
花和华,早生华发)。
两个来源,四种情况夹95.六书六书: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的说法,六书之名始于《周礼》,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首次说出六书的内容,即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并明确提出六书是造字方法。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最详细地解释了六书,他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e qu),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评价)。
6.《尔雅》《尔雅》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尔雅》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
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说文解字》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8.本义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是与词的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词的最早意义,但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
如:豆,本义是古代的盛肉的器具。
9.引申义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例如:活,从本义流动的水引申为有生命的。
10.偏义副词偏义副词:由两个单音近义或反义词素所组成的复音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种复音词称为“偏义副词”,古人称为“复词偏义”或“连类而及”。
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当中的“园圃”偏重于“园”。
11.联绵词联绵词: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解的双音节单纯词称为联绵词。
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是两个音节的标志,它们各自的意义与整个词的意义没有必然联系,“火如爁()焱而不灭”《淮南子·览冥训》()中的“滥焱”就是一个叠韵联绵词。
1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例如:《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的“水”字本是个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这就叫做词类的活用。
13.并提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并提:达到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的行文目的。
如:“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韩信卢绾传》)意思是:夫种无一罪,身死;夫范蠡无一罪,身亡。
14.互文互文:将两个句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组织在一起,语义上相互呼应、补充,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文”。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5.委婉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曲折的表达自己思想的修辞方式,叫做委婉语。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避粗俗,如:“坐乃更衣,稍稍去”中更衣是上厕所的意思;2.避忌讳,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中山陵崩是死的意思;3.避冒犯,如“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4.交际辞令,如“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16.割裂割裂: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割裂开来。
只取其中的一部分,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割裂。
17.笺:笺本指狭条形的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
在训诂学中指补正和订正“传”《毛诗》篇首“郑氏笺”指郑玄《毛诗笺》。
18.右文说“右文说”是一种从声旁推测汉字意义的注释方法,它对字义提出了两个概念:右文说:(1)对字义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类”的概念,一个是“义”的概念,认为“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意思是形声字的义符(左文)仅仅表示事物类别范畴,它的声符(右文)才是“意义”所在,比如:松、柏、桐等,“木”仅仅表示它们的类别是“木”,但不能显示“松”因何称为“松”(2)归纳了声符相同的字的含义,比如:;“浅、钱、残、贱”等字的“右文”都是“戋jian”都含有“小”意。
它的因“声”求“义”使人们看到形声字的声旁除了标音之外,还可以为字义的解释和来源做出提示。
评价:积极方面:揭示了汉字同源词依靠同声符孳乳(不知其义)发展的现象;局限:(1)囿于字形,尚不是对语言中的词进行研究,不适用于研究非同声符的同源词;(2)“右文说”的推理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即便清代学者也有时人提出“凡从某声者必有其义”之类的说法过了头。
19.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我国文史方面最重要的典籍注疏之一,是唐人在总结前人注解工作的基础上,由孔颖达等纂集成《五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又有贾公彦的《周礼疏》和《礼仪疏》,徐彦的《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的《春秋谷梁传疏》,总共九种。
到了宋代,又有刑昺为《论语》《孝经》和《尔雅》作、疏,孙奭(shi第四声)为《孟子》作疏。
汉代人对这些经典的注解以及唐宋人对这些经典注解的再注解,加上唐代陆德明对这些经典的注音,这个著作叫《经典释文》,这些著作合称为《十三经注疏》。
20.衍文“衍文”简称“衍”衍文:,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如“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中的“行”字就是衍文。
(书680)21.脱文“脱文”简称“脱”脱文:,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如“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中“吾”字后应还有一个“岂”字,“岂”就是脱文。
22.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兴起于汉末。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前一个称为反切上字,后一个称为反切下字。
被切字的读音取上字的声母,下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
如“毛,莫袍切”“莫”的声母m和“袍”的,韵母、声调ao,合起来mao,正是“毛”字的读音。
23.直音直音: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的注音方式,即用同音字来注音。
如“筹”注“并音俦”,就是指所引各韵书“寿”都与“俦”同音。
直音法不如反切科学,有时找不到同音字,有时注音的字比被注的字还难认,这就失去了注音的作用了。
24.如字如字:这是指明异读词读音所用的术语。
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其中表示常见的读音叫做本字(如字),其余的读音叫变读。
25.叶音“叶”同“协”叶音:,和“协句”的主张相同。
它认为为了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这完全是主观主义的产物,如“筹叶音除”就没有根据,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事实上,明人陈第、清初顾炎武就已经批判了叶音法。
26.破读破读:破读是词义引申和词性分化的结果,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包括声调的改变),来体现某字在某处词性、词义或者用法有所变化。
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破读的规律是变读为去声,如语(yu,第四声)——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如“重要”与“重复”“爱好”与“好坏”等等。
、27.读若读若:是古代一种注音术语,它的主要作用是注音,例如,“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有时也可以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28.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唐朝末年有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印度梵文的音理,制定了30个字母。
到了宋代,30个字母发展为36个。
这36个字母,大体上代表了唐末宋初时期的汉语声母系统。
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隐喻晓霞,来日。
全清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重唇(双唇音)帮轻唇(唇齿音)非舌头(舌尖中)端舌上(舌面前)知齿头(舌尖前)精正齿(舌叶音)照(舌面后音)(舌根音、半元音)(舌尖旁音)(鼻齿音)见影次清滂敷透彻清穿溪全浊并奉定澄从床群疑喻晓来日匣次浊明微泥娘心审邪禅清浊29.全浊声母全浊声母:中古十个全浊声母字全浊声母唇音:重唇并,轻唇奉;齿音:齿头从、邪,正齿床、禅;舌音:舌头定,舌上澄清;牙音:群;喉音:匣。
这些后来消失的全浊声母,跟声调有很大关系,平声归入相应送气音,仄声归入不送气音。
29.平水韵《广韵》分韵细密,从审音的角度看是有好处的,但是不利于写诗。
后来宋代平水韵: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又经王文郁《平水韵略》合并成106韵。
“平水韵”是后代作诗押韵的标准,又叫做“诗韵”。
30.犯孤平犯孤平:把乙类型格式(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个字或七言第三个字为平声,换成仄声,即为“犯孤平”。
31.三平调“三平调”是指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具体是指丁类型格式(仄仄仄平平)中三平调:五言的第三个字,七言的第五个字都是仄声,不能换成平声,换成平声便成为三个平声并排在一起的“三平调”。
32.阴声韵阴声韵:包括元音韵尾的韵和没有韵尾的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