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的策略
作者:张研时间:2009-09-14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9)01-0005-12
目录
一、清代县以下芜杂的行政区划 (1)
二、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的依据 (3)
三、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的性质 (5)
首先,里甲随着赋役制度的演变,从“反地域性”向“地域性”靠拢。 (6)
其次,官府不能不向基层社会的固有权力体系妥协。 (10)
第一,“团练”或建或裁,均以国家上层政权的旨意为进退。 (13)
第二,以士绅为主体的固有权力体系近一步加强。 (13)
注释: (14)
一、清代县以下芜杂的行政区划
清代地方政权最低一级为县,国家对县以下的行政区划没有统一规定。从全国诸多方志记载中,可见清代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十分芜杂。
清代县以下行政区以被称做县治的县城(包括散州州城)为中心。
在人们印象中,县城一般自城中十字街分为东西南北4城(或称隅、或称坊),近城之地以东西南北4门为界分为4关厢(或单称关、单称厢);“以坊(厢)为纲”,下辖街、巷。如广东番禺城中有桂贤等14坊;近城有东城、南城2厢,坊厢下有116街42巷①。街、巷之下辖牌、甲。牌、甲编组之法,如黄六鸿所说,“按各街巷之横直长短,单面街挨编,双面街对编”,自第1家到11家内以1家择为10家长,以统10家为1甲,每户悬挂门牌。每晚按户出夫,每街市拨派5人为快壮,各带梆锣器械往来巡逻。大街小巷两端均设栅门,定更后落锁宵禁,急事外出须凭夜行牌(每10家长官发1面)。10甲为1保,每保立保正副各一人,负责地方治安杂务②。实际上就是保甲之法。
然而,除了以保甲编组做为行政区的基础外,各县治的情况并非如此规整。
有的县治不分城内、近城,统称为坊或隅或厢。如江苏高邮州,在城6厢:忠义厢、仁义厢、镇淮厢、孝义厢、太平厢、新太平厢③。
有的县治不分城内、乡间,一体区划。如湖北武昌县,全县统为8乡37里,县治为“县市乡”④;蒲圻县,全县统为4乡44团,县治为“城厢团”⑤。
有的县治为2级行政区,坊厢之下直接为甲,如江西新喻县,城中设5坊,各辖10甲⑥;有的县治为1级行政区,如广东开建县城只有街,不分城内、近城,统设4街;如湖北当阳,不分城、乡,统设48“总”,城内外为上、二、三、四、五“总”,四乡为43“总”,城内外只“总”1级,原来的坊,成了单纯的地名⑦。
有的县治各级行政区并非坊、厢、街、巷之称,如江西南昌县城共13坊;13坊共统14社;14社共领51图⑧。等等。
下为广东肇庆府属县治行政编组概况,从中可见一斑。
县治以外乡村的行政区划,从层级到名称,更是多有不同。
层级乡村行政区划的层级,
有乡→都→图→村4级。县治外以县城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4乡或若干乡;一乡统辖若干都,“以五十步(五尺一步)为率,筑堠一焉,表其都之界”⑩;一都统辖若干图;一图统辖若干村。
如安徽黟县有4乡12都56图,图下为村。如10都3图共17村:韩村、奇墅、万村、里田、梓川、夹溪、历舍、宏村、西头、藩钟山、横山、叶里、梓岭村、溪头、方土充、殿山、鱼山岭下;11都3图共14村:卢村、谢村街、榧树下、岭下、岭头、叶村、羊栈岭、考溪、罗土充、韩家院、石鼓寺、邕溪、牛泉岭、官铺街(11) 等。
有乡→图→村3级。乡下无都,直达图、村。
如江苏宝应县城外分三河、永宁、军下、曹村、王野、孝义、顺义、侯村、白马9乡,乡下各辖2至4图,图下各辖若干村(12)。
有乡→村或图→村2级。乡下无都、图,直达村;或无乡、都,只设图、村。
如河南登封县分大唐、卢刘、大冶、曲高、金店、王石、余柳、余西、吕店9里,在城1保。里下各辖若干村。如大唐里辖唐庄、天中街、新店、马跑村、焦河、玉台、五髑、韩家村、于家村、杨庄、马河、磨儿沟(13) 等。
有不分乡、都、图等层级,只设1级,或都,或图,或总甲,或村。
如山东定陶围绕县城共58村,东方13村、南方14村、西方15村、北方17村。“村或十数庄或廿余庄,共计县属八百七十五庄”(14)。
名称乡村行政区划非但层级不同,名称亦各异。
第1层级,有的地方乡、都并列,乡即都,都即乡。有的地方不称乡,而称区、称场(厂)等。
如广东顺德县有东涌、西淋、马宁3都,都下各辖1乡,都、乡之称互换,东涌、西淋、马宁3都,又称东涌、西淋、马宁3乡(15)。
如新江湖州府乌程县“县治原设23区50都280图224庄”,其南浔镇坐落15、16、17区,42、43、44都(16)。
如江苏常熟“分土画疆由县分场,析为都图”,其支塘镇坐落东1、2、3、4场;28、33、38、40、41、42都(17)。
第2层级,有的地方都与第3层级里的位置互换,里在上,都在下;有的地方不称都,而称保(堡)、社、屯等。
如福建福清县为6隅36里16都112图(18)。如江西德兴县以乡领里,以里领都,以都领图,以图辖村(19);该省婺源、崇仁、金溪、南昌、新建、进贤、奉新、靖安、武宁、义宁、高安、上高、上饶、万年等州县无不如此。
如地跨4县的山东张秋镇,其第2层级有4种名称:属东阿、东平县的谓之社;属阳谷县的谓之都;属寿张县的谓之保;军地错入者谓之屯,“而都、社、保、屯之中,数百家为聚者,则有若庄、若店、若集、若村、若巷、若镇,棋布星列不可胜数”(20)。
第3层级,里、图往往并列,经常互换;又有不少地方不称里、图,而称会、圩、堡、保、练、社、约、镇、铺、牌、地方、团、团镇等。
如广东高要县共10乡3厢61都115里,“每里一图,亦谓之图”(21);安徽宿松县东、南、西、北4乡,每乡6图,图1里,“共二十四里”(22)。
如湖北黄陂,“以乡辖会,以会统保,其来久矣。”(23)
如山东德县清初因袭明朝34里,康熙年间分为26地方,乾隆以后定为6乡34保,加城内外2里为36里(24)。莒州原5乡208社,“后以户口繁衍,立社益多,难于统率”,遂将5乡之下增设20牌,以牌统社,全县共515社(25)。
第4层级,村、庄往往并列,经常互换;又有不少地方不称村、庄,而称屯、保、店、社、约、甲、圩、集、户等。做为1个层级,这些村庄,多是领有诸多自然村的大庄,这大概是由于一些自然村小而分散,必须附于大庄;一些地区清中期后随着人口剧增,不断由大庄劈立新的自然村,“视旧时增置几半”(26),而在行政上仍属大庄的原因。
如浙江建德33庄领有485个小自然村(27)。
广东顺德县西淋都堡下辖图(里),图下辖甲(总户),甲下辖户(子户),户下辖爪(更小的子户)(28)。
从上可知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层次不一、名称驳杂的状况。
二、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的依据
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可从法定社区与传统自然社区两方面认识。
所谓法定社区,是国家区划、人为组织的统治区域和社会群体组织,也可称为行政社区。如前所述,清朝对县以下行政区划未做统一规定,但是,却将其推行的行政编组——里甲与保甲,做为了县以下行政区划的基础。对此,史料多有记载,如:“朝制百一十户为里,里统十甲为一图,甲系于里,里系于乡”(29);“清制以都统图,以图统甲,以甲统户,而村、里分焉”(30);“合保为都,合都为乡,合乡为县”(31)等。
前述诸多行政区名称中的里、图、圩、场、区、甲,即缘于派征赋役目的的里甲编组。
里甲,是官府以人民居住地为基础,令其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的应役纳赋组织。“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凡十年一周”,称为“排年”,“先后则各以丁粮多寡为次”。“图后名曰畸零”。每里编为一册,册之首总为一图。其里中鳏寡孤独不任役者,则带管于百一十户之外。里长甲首负责调查田粮丁数、编造赋役册籍、催办钱粮,清初或有“勾摄公事”之责,负责本里本甲买办、词讼、拘传民事案件当事人及罪犯等。清人有云:“县何以里,里何以长也?所以统一诸村,听命于知县,而佐助其化理者也。”(32) 里长甲首有如国家最低级的半官职人员,虽由编户推举,而《唐明律合编》有:“里长甲首本为办一里一甲公事而设”,妄增里长甲首“拟罪与滥设官吏同”。
做为第3级行政区的里,即是“一百一十户为里”的里;图,即是“每里编为一册,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