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

合集下载

初一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初一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更丰富?
• 有哪位同学知道《女史箴图》的创作灵感 来源于什么?以及跟这幅画有关的逸事?
“女史”是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 西晋惠帝是个弱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 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 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
龙门石窟
位于今河 南洛阳市南 的龙门山。 北朝
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历经
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雕凿不绝。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
碑刻题记2800余块。
zxxk
共有近11万尊大小佛像,虽经一千多年的风化和上世纪30年代外国掠夺者的盗窃
祖 冲 之
南 朝
天 文 学
数 学 家

数 学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 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
此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著有《缀术》
天文 测算一年时间 机械 制造千里船、水碓磨
课堂小结
人 朝 称 领 代表作 物 代 谓域
特点
王 东 书 书 “天下第一
羲 晋 圣 法 行书”

《兰亭序》
顾东 恺晋 之
绘 《女史箴图》 ①绘画题材广泛 画 《洛神赋图》 ②笔下人物线条优美,
破坏,仍然保持了相当可观的面貌。
龙门石窟
讲授新课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流失于美国的龙门文物
讲授新课
诸城北朝晚期菩萨像佩饰的精细复杂和 四川成都万佛寺出土的北周天和二年(567 年)菩萨雕像饰有复杂的佩饰相近,风格都 明显受到原有的南朝造像的影响。万佛寺天 和二年菩萨像所以与西北地区周造像风格不 同,应是北周占有四川地区受到原来当地南 朝造像影响的产物。青州地区在北魏占领前 也曾为南朝属地,东晋安帝六年灭南燕,青 州入东晋版图,后属刘宋,政治上的隶属关 系也自然会影响到艺术风格的演化。青州造 像组合方式以及佩饰精细敏褥的造型特征, 都可能是来自南朝遗留的风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咱们明白仓颉造字的传奇,也明白半坡人面网纹盆上的符号,或许还看过贺兰山的岩画,或许还听说鲁迅小说里孔乙已说,回字有五种写法。

这些都与咱们今天看到的汉字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固然火星文与此无关!一、甲骨文1.时期:朝,2.材料:是刻写在上的文字。

3.地位: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

汉字是由它进展而来的。

4.意义:从朝始我国有了靠得住的文字记载。

二、金文盛行于,铸刻上的文字。

意义:三、小篆和隶书朝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显现隶书。

朝时,隶书普遍利用。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形成于后期,成熟于时期。

1. 电影《英雄》中有如此一个场景: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十八种写法。

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

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属于()A.甲骨文B. 金文C. 小篆D. 隶书2. 我国文字演变的进程正确的选项是()A.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隶书一楷书B.金文一甲骨文一小篆一楷书一隶书C.甲骨文一金文一隶书一小篆一楷书D.甲骨文一小篆一金文一楷书一隶书3.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靠得住的文字材料的是()A.甲骨文B.金文C.铭文D.隶书Ⅲ预习自测4.以下有关西周文字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西周时期,铸有文字青铜器增多B.这些文字为后人研究西周的历史留下宝贵的资料C.西周的甲骨文比商朝更普遍D.西周的文字叫做金文或铭文5.以下各时期所对应的文字不正确的选项是()A.商朝——甲骨文B.周朝——金文C.秦朝——小篆D.三国——铭文7.《尚书》中记载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那时人们利用的文字主若是()A.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小篆8.隶书与小篆相较,能够慢慢流行,主若是因为()A.隶书比小篆美观B.隶书比小篆有观赏价值C.隶书比小篆书写简便D.国家统一命令使用隶书9.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不管是隶书、楷书,仍是草书、行书,追溯其进展渊源,都离不开A.象形文字B.甲骨文C.金文D.小篆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历史地位及价值如何?说说汉字的演变历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课件
的书影。它的作者是( C )
A. 贾思勰 B. 张仲景 C. 郦道元 D. 祖冲之
4、有一位北方人,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 果树的栽培技术研究,他想了解我国古代北
方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C )
A.《九章算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
7、他创立了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
(2)顾恺之:a.生活年代:
b.特点: c.代表作:
《女史箴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我们在欣赏王羲之和顾恺之的作品时, 一方面为他们的艺术魅力惊叹,另一方 面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哪些精神?
虚心好学、博采众长、 持之以恒、认真、专注。
3.雕塑
北魏时期,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两大宝库是什么?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为什么选择在这两个地方?
他的什么著作? 3.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
北朝
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一、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二、科学家祖冲之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祖冲之有哪些贡献?
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 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
“祖冲之山”
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
颗小行星名为“祖冲之星”
2、科学家祖冲之 (1)数学:① ② (2)天文: ① ② (3)机械制造:
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曾给人画肖
像却不点眼睛,就怕点了眼睛画中的人会说话。
引文叙述的这位画家及其生活时代是( D )
A.西晋 顾恺之
B.东晋 王羲之
C.西晋 王羲之
D.东晋 顾恺之
6、周杰伦创作的歌曲《兰亭序》:“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
难拓你的美……”你唱起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

七年级历史第20课课件

七年级历史第20课课件

洛 阳 龙 门 石 窟
平城
洛阳
返回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494年) 平城气候干旱,农业不发达 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 原 统治中原 因 保守势力大,不利于改革 北方柔然的进攻威胁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1、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 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改用汉姓,与汉通婚 实行汉制,学习汉礼法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你能做对吗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A、氐 B、鲜卑 B、管仲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 • • • •
• •
• • • • •

• • • • • •
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222年----581年) 时代特征:封建国家在分裂中民族融合,继续发展. 考点: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的形成; 江南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三国鼎立的形成: 1.官渡之战:①经过:200年,河南的曹操(实行屯田, 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在官渡大败骄 傲轻敌的河北袁绍(以少胜多).②意义: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①经过:208年,统一北方的曹操意统一全国,率领20万军队南下,南方的刘备 与孙权被迫联合(诸葛亮和周瑜)共同抗曹,最终以少胜多大败曹军.②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 的局面. 3.三国鼎立:①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魏,定都洛阳(北方),东汉灭亡.②221年刘备, 成都称帝,建蜀(西南).③222年,孙权称王,建吴,定都建业(今南京)――(江南).④意 义:结束长期混战割据,实现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基础.⑤三国时间段:(222年 ――魏灭蜀). 4. 夷洲:今天的台湾。最早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二..西晋:(226年—316年) 短暂的统一 1. 建立:①过程:266年司马炎篡夺魏国帝位建立西晋定都洛阳;②统一全国:280年灭吴国结束 分裂重新统一全国。 2. 灭亡:原因:统治的腐朽(皇帝弱智);八王之乱(争权的内乱)耗尽国立;压迫少数民族。 过程:316年内迁匈奴起义灭亡西晋。 三.五胡内迁:①时间:东汉末年以来;②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迁往黄河流域。③意 义: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南方的经济开发。 四.淝水之战: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②北方:氐族人 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2.时间:公元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VS东 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 有利条件。 .相关成语: 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战前 投鞭断流,战中 草木皆兵, 战后 风声鹤唳。 五.江南经济的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a.自然条件优越;b.南迁的人民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c.统治者的 重视;d.人民的辛勤劳动;e.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a.开始使用绿 肥b.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

科技成就主要讲述了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及科学家祖冲之所获得的成就;文化成就主要讲述了书法、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的发展。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声和反映,科学技术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要将科技、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进程的基础上,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感受古代科技文化的高超水平,树立文化自信;学习科学家、艺术家身上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精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2. 通过学习本课,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特征内在的联系,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龙门金刚》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视频当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我国石窟文化之美。

石窟文化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佛教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样一个民族大交融的时代,还孕育出了怎样辉煌的科技与文化呢?(二)新课讲授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简介:贾思勰,北魏到东魏时期杰出的农学家。

贾思勰曾任郡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从民间歌谣谚语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证明和丰富。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①《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②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③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④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鲜卑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汉 穆 陆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 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 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 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 汉族互为姻亲。
动脑筋Βιβλιοθήκη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 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 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 什么?
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 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孝文帝诏书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 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魏书]
改易服饰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4世纪后期(386年),我 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 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方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 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 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 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 · · · · 才藻富瞻, 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朝民歌欣赏
注:此歌产生 于北魏时期。 敕勒川,阴山下, 敕勒族民歌,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本为鲜卑语, 后译为汉语。
《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北魏建立以及统一 中国北方的史实,知道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 原因;理解并记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以及影响; 理解并记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知道北朝。 2、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历史比较的 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 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 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

第二十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交融,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

(2)方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吸收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改革、创新,这成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前提。

【教材问题解答】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教材P97 “材料研读”)在农业生中,人们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只有根据天时和土壤条件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

1、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

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

想一想:北方的农林品种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方?这反映出了什么?(教材P102“课后活动”)东晋时期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及农作物品种。

这反映出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2、中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请你试着为这枚纪念币中的人物写一个简要的介绍。

(教材P102“课后活动”)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均有重要成就。

他与其子合著《缀术》,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他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七年级 历史 上册(人教部编版)第四单元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七年级 历史 上册(人教部编版)第四单元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 隶书,为古今之冠,作《兰亭 集序》,论者称其笔势,以为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 伯敦、导所器重。……性好鹅 ,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 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 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 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画中所描绘的洛神端庄美丽,时而徜徉于水面,“凌波微 步”;时而飘忽遨游于云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含 情脉脉,仪态万千。
同时,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
5、辉煌的雕塑艺术: 背景: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 许多石窟。
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他们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 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
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 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内容: 地位:
总结了生产经验 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强 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 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 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锺繇: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 家、政治家。推动了楷书(小 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 书鼻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共21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共21张PPT)

《齐民要术》有什么特殊意义?
《齐民要术》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特殊的 作用,一直到北宋年间,政府还将《齐民要术》刻 印成册,发给地方官,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而且 《齐民要术》还是我国古代现存的第一步完整的农 业科学著作,它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简述贾思勰的生平和齐民要术的成就。 贾思勰,南北朝时期北魏人,他的足迹遍及今山 西、河南、河北及山东各地,考察这些地区的农业 生产情况,后来他又从事过农业、畜牧业的实践活 动。 齐民要术全书正文10卷,92篇,另有《自序》和 《杂说》各1篇,约12万字,几乎对所有农业生产活 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科是贾思勰 把理论与实践紧密、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由此, 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读书要联系实际、要 学以致用。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插图
《齐民要术》的含义 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齐民”指一般群众, 老百姓。《齐民要术》的 含义是一般群众的生产生 活的重要方法。 主要内容:总结了农、 林、牧、副、渔等方面的 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 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 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 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王羲之
阅读教材,说说王羲之 是怎样成为大书法家的,对 我们有何启发?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他 立志专精,勤学苦练,走路、 休息都在琢磨字体的结构、 架势和笔法。他练习书法时, 姿势端正,方法正确,而且 精神集中。执笔、运笔都有 一套完整的理论。
欣赏王羲之《兰亭 集序》的图片,说说王 羲之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 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 浮云,矫若惊龙”。《兰 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 称为“书圣”。
二、祖冲之和圆周率
简介:祖冲之,南北 朝杰出的科学家。自幼博 览群书,刻苦钻研古文和 数学,尤喜科学技术。他 注意学习古人的研究成果, 但不迷信古人,他注重实 践,总是通过实践来检验 书本知识,也检验自己的 某些设想是否正确。由于 他的刻苦学习,终于成为 一代大科学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南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一、北方政局及特点
(鲜卑族拓跋部) 北魏 西魏 宋、齐、梁
东魏

北周
北齐
隋 陈
梁、陈
政 权 分 立 分 、 裂 混 战 民 、 族 融 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北魏骑马佣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胡床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平城
洛阳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仔细认真的默读课 文P114----117页,在书上标 清知识点,完成“自求新知 ”的习题,6分钟后,看谁标 的清晰,记得准确。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自求新知
1、哪年、哪朝统一了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 3、北魏孝文帝颁布了哪些改革措 施? 4、他的改革有哪些影响?
独 贺

陆 贺 刘 楼

孤 楼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结汉亲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 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 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 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 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如“孝武帝”、“孝明帝” 等。这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 项改革内容?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D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 C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A、氐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学习目标
1、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 融合的基本史实。 2、知道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 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 实。 3、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 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 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总结了农、林、 牧、副、渔等方面的 生产技术,内容十分 丰富;
强调农业生产要 遵循自然规律,种植 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 ,不误农时;
要改进生产技术 和工具,还提出了多 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 宝贵思想。
《齐民要术》
“齐民”指一般群众, 一般老百姓; “齐民要术”含义为一 般群众(老百姓)生产 生活的重要方法,其中 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祖冲之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 天文科测算结果只差50秒。制定出当时 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指南车
水碓 (duì)磨
千里船
圆转不穷, 而司方如一
粮食加工工具 以水为动力 主要用于
谷类去皮 磨面
日行千余里
后世对祖冲之的肯定和纪念
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 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 1964年,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 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书法 __东__汉__以后,书法成为艺术。 __钟__繇__和_胡__昭___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
钟胡 氏氏 小豪 巧放
钟繇(yáo) 锺繇
胡昭
钟繇(151年- 230年),字元 常。今河南许昌 人。三国时期曹 魏著名书法家、 政治家。推动了 楷书的发展,被 后世尊为“楷书 鼻祖”。
“钟繇书法,高古纯 朴,超妙入神。”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曹魏 钟繇
楷书《宣示表》
东晋 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北朝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1961年被国务院 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知识点二 科学家祖冲之 2.祖冲之的贡献
栏目索引
栏目索引
例2 (2019辽宁铁岭昌图期末)我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 祖冲之在数学上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 A.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B.求得圆周率为3.141 6 C.创制出《大明历》 D.制造出指南车、千里船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我国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求出 了圆周率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 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人,领先世界近千年。 答案 A
栏目索引
例1 (2019广西河池凤山期末)贾思勰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农业生产要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他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农业 生产要 ( ) A.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B.勤劳致富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不误农时,因地种植 解析 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中,总结了 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等 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 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故选D。 答案 D
栏目索引
例5 (2019湖南长沙雨花期末)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 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 ( ) A.石窟 B.书法 C.山水画 D.诗歌 解析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 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 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故选A。 答案 A
栏目索引
4.书法艺术的发展及其代表
(1)汉代——兴起。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共25张)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共25张)

未之奇。及长,辩赡,以
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
今之冠,作《兰亭集序》,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
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
伯敦、导所器重。……性好
鹅,山阴(shān yīn)有一道
士,养好鹅,之往观焉,
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
云:“为写《道德经》,
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
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 第十六页,共26页。
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我们可以 学习贾思勰的哪些(nǎxiē)精神?
第六页,共26页。
01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评价
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先生(xiān sheng)称《齐民要术》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贾思勰“自序”所说(suǒ shuō):“花草之流……盖 不足存”,因而在书中没有一句关于花色花香的记述。
第五页,共26页。
如今我搜集经传书籍,援引民间歌谣; 向有经验的老成之士询问求教,并通过 实践(shíjiàn)验证;从耕种田地之术到 酿造、腌制之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 产的技术经验。帮助谋生的经验技术, 无不都写在书里。
贾思勰(xié)
后魏高阳太守,齐郡益都人,撰 《齐民要术》,采据经传,爰及歌谣, 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 醯醢,资生(zī shēnɡ)之业,靡不毕书。 举凡五谷、瓜果、蔬菜、树木之栽培, 牲畜、家禽、鱼类之饲养,酒、酱、醋、 豉脯、羹、臛(肉羹)、葅(泡菜)、饼、 饭、饴、糖之制作,及煮胶、造笔墨之 法,皆有论述。 ——《魏书.贾思勰传》
《齐民要术(qí mín yào shù)》
“齐民”指一般群众,一般老百姓; “齐民要术”含义为一般群众(老百姓)生产生 活(shēnghuó)的重要方法,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 农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A.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B.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
C.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
D.强调兴修水利的重要性
《 宣
胡昭
胡肥锺瘦(曹魏)
示 西晋 设置书博士,规定用
表 》
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
王羲之(书圣)
【东晋时期】“书圣” 王羲之。当时人 称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 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 是《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 书”。
绘画
1、种类: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 2、代表人物:顾恺之 3、所属朝代:东晋 4、擅长种类:人物画 5、代表作品:《 《女 洛史神赋箴图图》》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雕塑
南北朝时期的佛像,继承了秦 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 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 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中外 文化 交融
三、书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绘画与雕塑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依山开凿。存有主要洞窟45个,石雕造像 51000余躯,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 库。
指南车
水碓磨
千里船
圆转不穷, 而司方如一
粮食加工工具 以水为动力 主要用于
谷类去皮 磨面
日行百余里
祖冲之山 祖冲之星
1967年,国 际天文学联合会把 月球上的一个环形 山命名为“祖冲之 山”;紫金山天文 台将该台发现的一 颗小行星,命名为 “祖冲之星”。
(一)书法
书法、绘画与雕塑
◎居延汉简 ◎马王堆汉墓帛书
材料研读: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思考:材料体现了贾思勰的哪一观点?
——《齐民要术·种谷》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ppt课件

因地种植。
精选ppt课件
6
“魏割晋之南弥北朝细的,科技与文化 数材学料所成研失就读弥少,割
之又割,以至 于不可割,则 与圆合体而无 所失矣圆。周”率=圆周:直径
把圆周率精确 到小数点后的 第7位数字—— 3.1415926(7) 比欧洲人早了 1000年。
三国刘徽的“割圆术” 求出圆周率为3.1416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小故事: 竹扇题字
有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 竹扇在集上叫卖。竹扇很简陋,没什么装饰,卖不出 去,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很同情老婆婆,就上前 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
给你题上字,怎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 样热心,就把竹扇交给他。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 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 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 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 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
《齐民要术.种谷》 顺应天时,裁量地理,
写道:“顺天时, 根基规律办事,那么用
量地利,则用力少 力少而成功却多,如果
而成功多。任情返 道,劳而无获。”
放纵情欲违背大道,就 会劳动而没有收获。
想一想,为什么 贾思勰强调农业
《齐民要术》书影
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其精
生产要顺应天时 髓即在于用地与养地相结
地利?合要,顺集应约事经物营的,发努展力规提高律单,位不面误积农产时量,。
[秦汉]
草书
行书
[魏晋]
小篆
[秦]
魏碑体
[北魏]
精选ppt课件
14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精品教学课件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大明历》; 了解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 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艺术成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 通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了解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发 展过程中的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认识到继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任务五
雕塑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龙门山与 香山上。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 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 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 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 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 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2000年,龙门石窟被联合国科 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学习任务六 文学
诗:曹操父子、陶渊明
民歌:北朝民歌慷慨豪迈, 南方民歌细腻婉转
当堂训练
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科技与文化能够取得辉煌成果的原因有哪些?
(1)北方各族人民的大交融。 (2)江南地区的开发。 (3)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4)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机械制造
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学习任务二
祖冲之成就
日行百余里
指南车
连环画中的“水碓磨”
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祖冲之千里船
学习任务二
其他方面成就
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 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的重点; • 3、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是本课的难点。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主要内容
•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讨论活动
• 1、北魏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什么时候统一 了黄河流域?
• 2、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是如何在生产、生活 上相互影响的?
北魏和这四个王朝统称为什么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措施
1、禁用鲜卑语。在朝中必须使用汉语。 2、禁穿胡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 3、禁用鲜卑姓氏。改为汉姓,皇族由拓跋改姓元。 4、鼓励联姻。要求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5、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 6、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尊老养老。 意义影响 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 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 本史实;
• 2、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 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 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重点难点
• 1、本课的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学
北朝裤褶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讨论活动
• 1、北魏孝文帝何时将都城从哪里迁到洛阳? • 2、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 3、洛阳城又是如何发展的?
北魏文明太后
北魏冯太后(442~490),汉族人。14岁时被选为北 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
拓跋濬死后,冯 氏临朝听政,执 掌北魏政权二十 多年。北魏孝文 帝尊冯氏为太皇 太后,在冯氏的 指导和辅佐下, 把“太和改制” 推向了高潮。冯 太后被史称为 “文明太后” 。
语言与服饰的汉化 (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 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高祖 记》 翻译: 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正式命令:“不 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有违反的,就罢免他的官职。”
从普通百姓到皇帝、大臣的服饰均已汉化
姓氏与礼法的汉化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2、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 各民族大量进 入中原地区,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生活 习俗上日益接近,差距日益缩小。
魏晋南北朝的更替
魏 三国 蜀
吴 220—280
西晋 266—316
十六国 东晋
317—420
北魏 宋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朝 北周


420—589
陈 南朝
北方民族 大融合
迁都原因:
洛阳“居天下之中”有“九州腹地”之称,自然条 件优越,地理位置适中。
在洛阳能够更好地接受汉族文化,更好地加强对中 原的统治。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讨论活动
• 1、北魏孝文帝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 2、这些改革有何意义? • 3、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到如此
大的作用,原因何在? • 4、后来北魏分裂,先后出现了哪四个王朝?
亚明课件
YAMINGKEJIAN
中国历史
yccym@
复习
时间
19-江南地区的开发 大事记
263年 魏国灭蜀 266年 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80年 西晋灭吴统一中国
316年 匈奴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317年 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350年 383年
前秦建立 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汉姓 元 穆 陆
鲜卑姓 贺赖 独孤 贺楼
汉姓 贺 刘 楼
自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 倡以孝治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合中能够起到如此大的作用, 原因是:
1、早年受到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 促进民族融合,有重要影响;
南方经济 大发展
课时小结
时间
大事记
386年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
439年 鲜卑族拓跋氏统一黄河流域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1、穿汉服。
2、说汉语。
3、改汉姓。
4、与汉通婚。
5、采用汉的官制、律令。6、学习汉族礼法。
课堂作业
• 完成《填充图册》相关题目
谢谢合作 再见
北魏
北魏(386~557)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 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拓跋魏,元 魏。
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拓跋部起源地—嘎仙洞
从大兴安岭走 出来的民族
嘎仙洞
民族融合的趋势
生活习俗 服饰 裤褶服的流行 饮食 农产品成主食
生产技术 北方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农 业生产技术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年),北魏王朝的第六 位皇帝,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 五岁。公元490年亲政。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
北魏平城
平城(今山西大同) 北魏时期都城
迁都原因: 平城自然条件恶劣 平城地理位置偏北
北魏平城遗迹
北魏都城洛阳
洛阳的发展: 设施—宏伟壮观 人口—五十万左右 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