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
巧用中医外治疗法调理肠系膜淋巴结炎
![巧用中医外治疗法调理肠系膜淋巴结炎](https://img.taocdn.com/s3/m/d2452f6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78.png)
巧用中医外治疗法调理肠系膜淋巴结炎什么是肠系膜淋巴结炎西医认为:由于小儿淋巴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屏障功能较差,当孩子反复呼吸道感染或胃肠炎时,细菌病毒通过血液达到回肠淋巴组织,引起炎症,造成的肠胃功能紊乱。
此病症好发于冬春季节,一般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炎“捆绑销售”,是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在中医看来,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腹痛”的范畴,因为孩子脾胃薄弱,易外感时邪(主要是受凉),饮食不节(主要是过食肥甘或寒凉)导致中焦气机不畅或寒凝气滞,气血不养,引起腹痛。
日常表现出来就是:疼痛位置在右下腹,时痛时止,多在饭后时间腹痛。
所以,中医治这个病症常以调理气机、行气止痛为原则,以清热祛湿、消食导滞、健脾化积为主要疗法。
展开剩余74%淋巴结主要集中在哪里?淋巴结比较集中的部位多是在远端回肠与盲肠交汇位置。
此地的淋巴组织最为丰富,也最容易受到感染。
所以疼痛部位以脐周和右下腹为主,但多为一过性疼痛,就是疼一会就好了,位置不固定,孩子也说不出到底哪个位置,这与阑尾炎有显著的区别,后者疼痛部位固定在右下腹。
中医讲究辨证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也不例外,那么应该如何辨证呢?一般以下三种症型多见,但也往往两种症型相合,以内热外寒多见。
湿热蕴结型症状:主要以脐周腹痛为主,拒按,伴有咽红、大便干燥、小便味臊、舌红苔腻、喜凉饮等。
治则:清热化湿,理气止痛配穴:清胃、清补脾、揉板门、逆运八卦、清大肠、平肝、掐四横纹。
中焦积滞型症状:有伤食史,或平时易积食,脘腹胀满、不愿吃饭、吐酸水或大便秘结,舌红苔厚腻、好咽吼红肿。
治则:消食化滞、行气止痛配穴:清胃、清补脾、揉板门、逆运八卦、清大肠、揉天枢、足三里。
脾胃虚寒型症状:体型较瘦弱、面色黄白相间、神疲乏力、不愿吃饭,肌肉松软、喜温喜按、腹痛绵绵时作时止;舌淡苔白,发育迟缓,易受凉腹泻;还要一种情况就是幼时输液过多,或吃了太多的寒凉中药,比如茵栀黄颗粒、蒲地蓝。
治则:温中健脾、益气止痛配穴:补脾、三关、揉板门、顺运八卦、搓小横纹、清大肠、平肝、顺时针摩腹、足三里。
这个长期腹痛的小儿常见病,医生竟说没法治?中医调理用2方
![这个长期腹痛的小儿常见病,医生竟说没法治?中医调理用2方](https://img.taocdn.com/s3/m/2906466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4.png)
这个长期腹痛的小儿常见病,医生竟说没法治?中医调理用2方图片来源:稿定素材“妈妈,我肚子疼!”相信各位家长对这句话都不陌生,最近天气转凉,孩子腹痛的情况更不少见——这往往是不慎着凉造成的。
但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天天喊肚子疼,可又没有明显着凉症状。
有一位家长就在群里分享到:“宝宝几乎每天都说肚子疼,有时候疼得像虾米一样弓起来,有时候说了肚子疼,转眼又跟没事一样了。
给他吃藿香正气、喇叭丸都没什么用。
去医院拍片,医生说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都不知道怎么调理。
”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多见于7岁以下的儿童,好发于冬春季节,也就是现在。
现在患这个病的孩子非常多,但大部分家长都不知道怎么调治,西医往往也难给出具体的治理方案。
该怎么办呢?1什么是肠系膜淋巴结炎?如何辨证?肠系膜淋巴结炎,顾名思义,指的是孩子肠系膜的淋巴结发炎。
肠系膜位于人体的腹腔内,属于腹膜的一部分,是包在小肠和大肠的外面的膜,将肠道与腹腔连接在一起,起到连接和固定的作用。
淋巴结则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遍布全身,如果某一部位的淋巴结发炎了,通常就表示有病原体侵袭人体了。
孩子腹痛,如何判断是不是由肠系膜淋巴结炎引起的呢?肠系膜淋巴结炎通常会和上呼吸道疾病一起出现。
就也就是说,孩子感冒时更容易诱发肠系膜淋巴结炎。
免疫力低、经常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孩子,也更容易患肠系膜淋巴结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发作时,孩子一般会出现腹痛的症状,疼痛主要集中在肚脐周围,其次是右下腹,少数在上腹,大多数疼痛是一阵阵的,时痛时不痛,属于隐隐作痛,往往出现在孩子吃完饭一段时间后,或刚入睡时。
有的时候,还可以发现右下腹扪及小结节样压痛肿块,这就是肠系膜淋巴结。
除了腹痛,有些孩子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甚至会伴有腹泻或便秘的情况,但这些情况发生并不多,更多孩子仅仅会出现不知缘由的隐隐腹痛。
2孩子患肠系膜淋巴结炎根源还是脾胃虚寒“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
”——《诸病源候论·腹痛诸侯》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中医中也算进了腹痛的范畴,中医认为,孩子长期腹痛,脾胃中焦肯定是虚寒的。
小儿腹腔淋巴结炎,经方四两拨千金,一剂知,二剂止
![小儿腹腔淋巴结炎,经方四两拨千金,一剂知,二剂止](https://img.taocdn.com/s3/m/33ec333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4c.png)
小儿腹腔淋巴结炎,经方四两拨千金,一剂知,二剂止
刘某某,女,9岁,腹痛3天。
2020年10月13日初诊。
3天前学校组织室外活动,出了一身大汗后,又贪凉喝了一瓶冷饮,不久出现腹部疼痛,位于中腹部,呈阵发性隐痛。
老师遂电话让某母带到医院就医,腹部彩超检查示:腹腔淋巴结稍大,予抗生素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缓解不明显,后至我处就诊。
查体:脐周深压有痛感。
不畏寒,不发热,不伴恶心、呕吐、腹泻,舌质淡苔白,右关尺沉紧。
证属:腹痛(寒邪内阻)。
治则:温经散寒,缓急止痛。
拟方:理中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处方:制附子10g,先煎半小时,焦白术10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20g,炙甘草10g,艾叶6g,炒小茴10g。
2帖,1帖症状减轻,2帖疼痛消失。
体会:此病看似简单,但也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常见病例,现在很多患儿都是独生子女,兜里都有些零花钱,常会饮冷过度,导致肠道寒邪偏重,出现腹部隐隐作痛,至医院影像检查,结果常常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者查不出原因,门诊大多予以静滴或口服抗生素,但大多疗效不佳,原本一个很简单的病,迁延十余天不愈大有人在。
若发病初期,能知晓运用中医思维,识得个中因,服用附子理中丸,大多两三次即可化解,又何须大费周折,执迷于抗生素治疗呢?毕竟中医认为抗生素是寒凉药,以寒治寒,寒何时休!
此案经方诊治,四两拨千金,一剂知,二剂止,信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药治疗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药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77ebad1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b.png)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药治疗小儿易感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方-----刘启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急慢性腹痛的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脐周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疼痛发作间隙症状较轻,伴见食欲减退,甚至恶心、呕吐、发热、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系症状病变。
常反复发作,据其特点及伴随症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辨证病位在脾及肠胃。
小儿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足,易于感触外邪,脾常不足,易聚湿生痰,复感外邪,邪壅气滞,痰气交阻,结于腹部,“不通则痛”,则生此病。
治宜益气固表,补脾实卫,通络散结,消肿止痛。
方用小儿易感腹痛方。
方药组成:黄芪15克,炒白术8克,防风3克,板蓝根6克,白芍5克,炮山甲2克,蜈蚣1条,甘草3克。
水煎2次混合,分2~3次温服。
功效:益气固表,补脾实卫,解毒散结,消肿止痛。
调护:平素要注意增强小儿体质,预防感冒,不吃生冷、不卫生和不消化食品。
服用中药最好坚持一段时间,以患儿不易感冒、腹痛消失为佳。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刘荔芍药甘草汤加减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作者:谭洪福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病,一般以脐周腹痛,彩超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为特点,西医输液虽可缓解,但往往容易反复发作。
在临证中,笔者诊治过数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用中医辨治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案一解某,男,7岁,2012年4月2日初诊。
平素易腹痛,以脐周为主,曾查腹部彩超示:“肠系膜淋巴结炎”。
每因感冒诱发,伴见咽痛,咳嗽等。
发作时输液治疗可缓解,但腹痛易反复。
现腹痛1天,兼见咽痛,大便秘结,隔日一次。
脉浮略数,舌红苔后部薄黄。
诊断:腹痛;病机:风热犯肺,热结肠胃;治则:清热宣肺,缓急止痛。
处方:银翘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双花15g,连翘15g,射干10g,防风10g,白芍15g,当归15g,白术15g,半夏6g,苏叶10g,陈皮15g,甘草6g。
服药5剂,腹痛消失,共服12剂,随访2年腹痛未复发。
中医经方群治疗小儿腹痛的干货汇总
![中医经方群治疗小儿腹痛的干货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7b2cda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5.png)
中医经方群治疗小儿腹痛的干货汇总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小儿腹痛,许多孩子被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或肿大,青岛中医经方实战群有同道分享自己的医案,许多同道分享自己的经验。
许多中医方法其实很安全,尤其是提到的外治方法,所以分享给患者和读者,可以一试。
广东谢同道:四君子汤加味,并且用到多数中医不太常用的三味,捻子、黄花倒水莲、雪梨干。
捻子补血止痛,黄花倒水莲去肠道湿热。
安阳孙同道:我在儿科学习时的老师,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也是用温药较多,效果不错,开始不解,现在看到分享内容久腹痛者虚与寒这个理论又学习了。
杭州黄同道:肠系淋巴炎我一般用藿香正气散打粉敷贴肚脐,大多数新发病可以一日好。
荷泽吴同道:肠系淋巴结炎一般用脐灸加儿推还行。
滕州张同道:用藿香正气水吸在无菌棉球上放在脐部,外用空贴固定。
聊城韩同道: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针灸、中药都可以,药物外敷也行,如果孩子不愿意针灸或者喝药,可以尝试一下超短波,效果很好,而且做的时候没感觉,孩子容易接受。
株洲易同道:肠系膜淋巴结炎我用小建中汤效果好,小儿易服用。
吉林何同道: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在感冒后易发。
多见于3到7岁儿童,多有进食生冷,或受凉史。
丁桂儿脐贴就好用。
商丘刘同道:肠系膜淋巴结炎,我用藿香正气胶囊两粒填脐紫蔻丸压饼外敷,一次有效。
即墨黄同道:肠系膜淋巴结炎,倪海厦老师推荐用小建中汤。
佛山邓同道:小建中用过,的确不错。
江西齐同道:脐疗效果确实不错,而且无痛苦。
泉州刘同道:肚脐隔盐灸,效果也不错,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每次30分钟,三次愈。
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35例–经方派
![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35例–经方派](https://img.taocdn.com/s3/m/9072ddd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5.png)
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35例–经方派笔者近年来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35例,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经B超检查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患儿,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35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12岁,以5~7岁最为多见;发病均在1周以上。
5例曾经使用抗生素治疗。
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脐周疼痛,持续时间较短,可伴有呕吐或一过性面色苍白,蜷曲按腹,一般能自行缓解,不影响游玩、食欲、睡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或稍高,腹部彩色B超显示可见一枚或数枚肿大肠系膜淋巴结。
临床排除外科急腹症、内科疾病及腹外疾病,对上呼吸道感染伴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者另作其它处理。
2 治疗方法采用柴胡疏肝散:柴胡、芍药各10g,枳壳、川芎、香附、陈皮各6g,甘草5g。
加减:腹痛明显加川楝子、延胡索;腹部觉寒加当归、肉桂;乳食积滞加山楂、鸡内金;大便不通加莱菔子、槟榔;体弱易感冒加黄芪、白术;口渴引饮、舌红少津加生地、石斛;伴呕吐加丁香、吴茱萸。
每天1剂,水煎2次,取汁150~200ml,分早晚2次服。
5剂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经治疗后,35例中,6例显效(治疗3疗程后腹痛未发作,3月后B超复查肠系膜淋巴结缩小至直径小于10mm);26例有效(治疗3疗程以上腹痛未发作,3月后B超复查肠系膜淋巴结明显缩小但未达显效标准;或服药期间腹痛缓和,停药后仍然发作);3例无效(服药1月以上腹痛无任何改善者)。
总有效率为91.43%。
4 病案举例陈某,女,7岁。
2003年8月15日初诊。
半小时前患儿在上课时突发脐周疼痛,蜷曲伏案,脸色苍白,由家长急送来院。
无发热、呕吐,大便正常。
查体见全腹软,无局部压痛及肌肉紧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无增高,B超示腹部可见肿大肠系膜淋巴结1枚,12mm×14mm。
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证属脾虚肝郁,气滞血瘀,治拟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芍药各10g,枳壳、香附、陈皮、延胡索各6g,山楂、鸡内金各15g。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精编版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81b2c1f87c24028915fc3c1.png)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近二、三年来在临床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其发病有增长的趋势,好发年龄以2—6岁的患儿多见,其临床特点为脐周及小腹痛,其时间多发在2—5分钟左右,好发在活动后或晨起及饭后,饮食失节时。
疼痛性质多为非痉挛性,锐痛,较难忍,其病多见于易感儿,反复发热者,素体痰热较重的患儿,多为恣食生冷、肥甘、鱼腥、油腻之品,少食蔬菜的肺胃积热的患儿由于本病的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治疗较慢,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的产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治疗者及患儿家长严格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杜绝含有激素类等化学因素食物的摄入,控制好患儿的食谱,以清淡、易消化、低糖、维生素及植物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为主,并郑重告诫禁食生冷、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物的摄入,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衍生它变,确保早日康复。
Qq158508664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中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炎有优势:1无痛苦2无毒副作用3疗效好,1到2天就临床治愈(腹疼明显减轻或消失),若能坚持用药3付即可病理治愈,淋巴结明显缩小,复发几率小4花费比较少,缘分重要,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5用法:用比较致密的布料缝制一个袋子月15*15cm,把药物装入,放入不锈钢锅内煮沸。
等水温适宜时(以患者能够承受的水温为准),放在神阙穴(即肚脐眼)敷15到30min每天2—3次6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产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7郑重告诫禁食生冷、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物的摄入,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衍生它变,确保早日康复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者病情犯愁,请联系我。
QQ庞运刚免费送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有好方法解孩子病痛,愿为孩子成长护航中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炎有优势:1无痛苦2无毒副作用3疗效好,1到2天就临床治愈(腹疼明显减轻或消失),若能坚持用药3付即可病理治愈,淋巴结明显缩小,复发几率小4花费比较少,缘分重要,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儿科中医指南--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指南)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中医指南--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指南)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b2b44a14791711cc7917f9.png)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 4 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1)患儿可有外感风邪、乳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2)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疼痛性质: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疼痛特点: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等。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 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年)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多见于7 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3)典型症状: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无固定位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偶可在右下腹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
(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5)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最长直径)≥10 mm或短轴(最短直径)≥5 mm,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
较重者可见腹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 4 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1)腹部中寒证: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2)乳食积滞证:脘腹胀满,按之痛甚,嗳腐吞酸,不思乳食,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大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指纹紫滞。
(3)胃肠积热证:腹痛胀满,疼痛拒按,或伴发热,大便秘结,烦躁口渴,手足心热,口唇舌红,舌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指纹紫滞。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怎么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怎么治](https://img.taocdn.com/s3/m/ca21fb9f5727a5e9846a610b.png)
肿 止痛 液调 匀 ,
湿贴 中脘 、
神阙、
天 枢 等 穴 。
每 日 次 1 ,
7 天 为 1 个 疗 程
病 腹 痛 腹 舌 太 2 .
阳
见
:
、
泻、
呕吐 ,
红 ,
苔 白 , 脉缓。
处方 : 桂枝 、
芍 姜 丁 香 白
干 、
、
、
甘草、
附 子、
吴茱 萸各
5
克 ,
穿山甲 3克 ,
共 研 细 末 。 每 次 辨 证 后 取 以 上处 方 中 的 适
】
肠 系 膜 淋 巴 结 炎 在 临 床 上 分 型 辨 证 用
药 。
便 秘 证 阳 明 1 . 见 :
、
舌 红 脉 洪 等 热 象 。
处 方 : 大 黄 、 芒 硝 、 厚 朴 、 枳 实 、 黄 连 、 法
半夏各
5
克 ,
穿山 甲 3克 ,
共 研 细 末。
每
次 辨 证 后 取 以 上 处 方 中 的 适 量 药 物 用 消 ,
邪 、 利 咽 开 音 。 甘 草 补 脾 益 气 、 缓 急 止 痛 、
调 和 诸药 。
冰片苦 寒清热 ,
有
良
好
的
泻
火 、
解 毒 、 止 痛 之 功 效 。
临 床 资 料 【
】
共治疗
30
例年龄
8
个月
至
7
岁
患儿 ,
两天痊愈 的 1 9 例 ,
痊 愈 例 3 天
的 11
。
体 会 【
園 2 〇 1 9 年 7 月 第 7 期
播 贴 敷
【育儿】儿童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
![【育儿】儿童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https://img.taocdn.com/s3/m/f27d023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7.png)
【育儿】儿童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
的中医调理
儿童腹痛病因复杂,若是急性腹痛,多见于急性肠炎,胃炎,胰腺炎,阑尾炎,肠套叠,肠梗阻,肠扭转,急性腹膜炎,疝气等,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找出病因,对症治疗。
若是7岁以下儿童在感冒,咳嗽,扁桃体炎引起发烧时伴有腹痛,表现为隐痛或钝痛按压右下腹或脐周小孩会疼痛加重,通常是由于肠膜淋巴结炎症或者肿大而引起的腹痛。
是门诊中比较常见的儿童腹痛类型,中医来说,是余热未清,积聚肠胃,腹痛并伴有腹胀,间歇性发作,有时候是饭后或者睡觉时腹痛,不爱吃饭,有口气或者口臭,大便酸臭、腹泻或便秘,舌红苔黄厚。
食疗方:火炭母猪红汤
材料:火炭母,猪红,瘦肉,黑枣,生姜。
做法:将火炭母洗净、浸泡,猪红、瘦肉切块。
然后火炭母、瘦肉、生姜和黑枣一起放入煲内,加入清水3碗左右,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煲半小时,加入猪红煮熟约1碗水,即可调味服用。
用量:为3岁以上的孩子量。
3岁以内的孩子,药量、食材、汤水减半。
功效:清湿热,利大肠。
火炭母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猪红除中满腹胀。
日常护理:
1、腹痛时要忌口,饮食要清淡,少吃辛辣、发物、海腥类食物。
【锦囊】中药'忌口'原则,学会就不再迷茫
2、要想小孩少腹痛,就要健好脾胃,这个是根本,脾胃好,消化道疾病就少。
【育儿】春天小孩容易厌食不吃饭,家长用对方法可快速改善
3、多见于热滞引起腹痛,平时有热滞表现时,要及时清除,一般
用清热滞的方法3-5天。
【育儿】小孩不睡觉,口臭大便硬,小儿热滞易发烧(内附食疗方)。
银芍四君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验采撷
![银芍四君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验采撷](https://img.taocdn.com/s3/m/af708b1958f5f61fb636667d.png)
银芍四君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验采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腹痛”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及“痰湿、食积、气滞”有关。
银芍四君汤具有健脾消食、化湿行气的功效,在治疗上标本兼顾,不仅能有效缓解腹痛症状,还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恢复。
标签: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药疗法;银芍四君汤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症,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等,腹痛部位以脐周及右下腹常见,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冬春季节为多,以3~7岁儿童多见[1]。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检出率越来越高[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腹痛”范畴,为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为“脾常不足”,标实为“痰湿、食积、气滞”,在急性期病性以邪实为主,慢性期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3-4]。
临床采用银芍四君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效缩短、减轻腹痛时间和程度,降低复发率,疗效确切。
1 病因病机1.1 “脾常不足”为本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易导致脾胃疾患的发生,《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脾气的运化功能正常,则饮食五谷能化生精津气血为小儿提供充足的养料,促进其生长发育。
明代医家万全认为“人以脾胃为本,所以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也…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食物类型多样化又丰富,多数小儿偏喜食“零食”、肥甘厚腻之物,家长娇惯,小儿索食则予之,长此以往,脾胃多呈虚弱态,亦如《小儿药证直诀》所言:“小儿多因爱惜过当,往往二三岁未与饮食,致脾胃虚弱,平生多病。
”1.2 “痰湿、食积、气滞”为标《证治汇补·痰证》言:“脾为生痰之源”,加之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脏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下降,导致痰湿蕴结肠间,阻碍气机则发为腹痛,亦如《幼幼集成》所言:“惟脾胃不胜,乳哺失调,三焦不运,水饮停滞,冷气抟之,结聚而成癖。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56373d011ca300a6c390bc.png)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1)患儿可有外感风邪、乳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2)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疼痛性质: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疼痛特点: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3)典型症状: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无固定位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偶可在右下腹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
(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5)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最长直径)≥10 mm或短轴(最短直径)≥5 mm,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
较重者可见腹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1)腹部中寒证: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2)乳食积滞证:脘腹胀满,按之痛甚,嗳腐吞酸,不思乳食,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大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指纹紫滞。
(3)胃肠积热证:腹痛胀满,疼痛拒按,或伴发热,大便秘结,烦躁口渴,手足心热,口唇舌红,舌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指纹紫滞。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a43dc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d.png)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1)患儿可有外感风邪、乳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2)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疼痛性质: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疼痛特点: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3)典型症状: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无固定位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偶可在右下腹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
(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5)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最长直径)三10 mm或短轴(最短直径)三5 mm, 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
较重者可见腹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1)腹部中寒证: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2)乳食积滞证:脘腹胀满,按之痛甚,暧腐吞酸,不思乳食,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大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指纹紫滞。
(3)胃肠积热证:腹痛胀满,疼痛拒按,或伴发热,大便秘结,烦躁口渴,手足心热,口唇舌红,舌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指纹紫滞。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治疗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1e18af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b.png)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系,症状表现有腹痛、呕吐发热等,有时候还会伴有便秘或腹泻。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常见的儿童消化系统疾病,有腹痛的部位常在右下方,所以很容易误诊为阑尾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用药一般以消炎为主,治疗的方式也有很多,中西医都有。
中成药可用夏枯草膏,连翘败毒丸。
汤药则应视病情进展程度及病人的临床表现来选择用药。
第一,热邪郁滞。
多为急性淋巴结炎的初起阶段,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有轻度全身不适症状,或发热头痛,口干便秘,舌红。
可选用经验方:金银花10g 公英10g 地丁10g 野菊花10g白芷10g 丹参10g 赤芍10g 生甘草10g发于头颈部及上肢者加升麻9g;发于下肢者加龙胆草,牛膝各10g。
水煎服,日2次。
第二,毒热壅盛。
为淋巴结炎急性期表现,患处疼痛,淋巴结粘连成块,患处中心皮肤有时发红,水肿,伴有高热,寒战,舌红苔黄。
可用:金银花10g 连翘15g 陈皮10g 白芷10g贝母10g 乳香J0g 没药10g 天花粉10g发热重者加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6g;便秘者加大黄8g。
水煎服,每日2次。
外治法可选用金黄散或黄连膏外敷,饮食疗法可取夏枯草30g,绿豆30g,水煮取汁,加适量白糖,每日1剂,日2次。
或用鲜蒲公英50g,鲜夏枯草50g,水煮取汁,加适量白糖调味,每日1剂,日2次。
注意:患者平时应注意劳动保护,避免外伤,若有皮肤损伤则应及时处理,防止感染蔓延。
若患有扁桃体炎,龋齿,手指感染,足癣,疖痈等也应及时抗菌消炎或做适宜的治疗以控制感染。
平日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饮食宜清淡,营养宜均衡,忌食辛辣刺激食品。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探讨及诊治思路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探讨及诊治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d83506e210661ed9ad51f3f5.png)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探讨及诊治思路发表时间:2018-09-30T13:27:24.4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作者:郑丽(通讯作者)李荣平[导读]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为寒邪内阻、胃肠结热、气滞血瘀所致,临证根据不同病因病机来治疗。
(南京中医药大学镇江附属医院<镇江市中医院> 江苏镇江 212003)【摘要】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为寒邪内阻、胃肠结热、气滞血瘀所致,临证根据不同病因病机来治疗,或强调散寒消结为主,或清热散结为主,或以理气消瘀为主,并举验案说明。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寒邪内阻;胃肠结热;气滞血瘀【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016-02 Chinese Medical Etiology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 of 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n children Zheng Li,Li Rong Pin. Zhenji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enji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Zhenjiang 212003,China 【Abstract】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n children may result from cold pathogen resistance, gastrointestinal junction heat and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Its treatment is base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oncentrates on Sanhan Xiaojie or on Qinre Sanjie or on Liqi Xiaoyu. Three proven cases were presented. 【Key words】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Cold pathogen resistance; Gastrointestinal junction heat;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临床上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亦称为Brennelnann综合征[1],临床上以腹痛为主症,部位常见于脐部或右下腹,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便秘,食欲不振等,是儿童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疾病。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c32cb980eb6294dc886c3e.png)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 4 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1)患儿可有外感风邪、乳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2)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疼痛性质: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疼痛特点: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 8 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年)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多见于 7 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3)典型症状: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无固定位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偶可在右下腹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
(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5)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 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最长直径)≥10 mm或短轴(最短直径)≥5 mm,纵横比> 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
较重者可见腹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 4 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年)。
(1)腹部中寒证: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2)乳食积滞证:脘腹胀满,按之痛甚,嗳腐吞酸,不思乳食,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大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指纹紫滞。
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方
![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方](https://img.taocdn.com/s3/m/f7125db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b.png)
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的“腹痛”、“瘰疬”范畴。
患儿以3~8岁最常见。
小儿多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多发肿大淋巴结。
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
其病机主要是毒壅气滞,湿热交阻,不通则痛。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专家崔文成主任医师以解毒燥湿、清热散结为治法,对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之消瘰丸和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消瘰丸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研制出了消瘰止痛颗粒,用于临床,共治疗2000多例,均有较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1典型病例。
王某,男,5岁2个月。
2010年5月10日晚饭2小时后出现腹痛,5~6分钟左右缓解。
此后,活动、晨起时疼痛多次。
后来,因脐周腹痛伴腹胀,腹痛较重,难以忍受,遂由家长陪同,于2010年5月16日10时来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就诊。
患儿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查体:咽红,腹软,未扪及包块,脐部有轻微压痛,脐周叩呈鼓音;舌红、苔黄微腻,脉滑数。
血常规正常。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见多发肿大淋巴结。
诊为腹痛、瘰疬(肠系膜淋巴结炎)。
辨证属湿热蕴结,毒壅气滞。
治以解毒散结,化湿清热,行气止痛。
方用消瘰止痛颗粒:夏枯草0.5克,连翘0.5克,黄连0.5克,牡蛎0.5克,生姜0.5克,木香2克,砂仁0.5克,延胡索1克,白芍1克,浙贝母1克,大枣2克,甘草1克。
全方共计11克。
药物由江苏省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制备,提供单味中药配方颗粒。
服法:每日1剂,水冲100毫升,分3次以上温服。
2010年5月19日复诊,患儿述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晨起时已无腹痛,活动后时有腹痛,舌略红,舌根有少许黄腻苔,脉缓。
证属湿热病后,气阴两伤。
治以益气养阴,佐以祛湿散结。
方以消瘰止痛颗粒加党参、麦冬。
4剂后腹痛症状消失。
随诊3个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未见复发。
消瘰止痛颗粒中,君以牡蛎,化痰、软坚、散结。
臣以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夏枯草、连翘、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肿散结。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cbb22bf3c1c708a1284a44fd.png)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住院患者。
一、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痛(TCD编码:BEZ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编码:I88.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常见证候:腹部中寒证乳食积滞证胃肠积热证气滞血瘀证肺胃热盛证湿热蕴结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住院患者。
2.阵发性腹痛,可伴发热、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3.出现严重腹腔积液、腹膜炎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观察小儿腹痛时的疼痛程度、疼痛性质、持续时间,疼痛诱发因素,压痛部位及反应等主症,同时观察食欲、呕吐、发热、咽痛、二便、睡眠等次症以及舌苔、脉象的特点,并注意上述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尿常规、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3f2206bb2e3f5727a4e9620e.png)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河北邯郸市/徐华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腹 痛”“瘰疬”范畴,患者以3 ~ 8岁最常见。
该病多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腹部彩色多 普勒超声检查示多发肿大淋巴结,严重影 响小儿的正常发育。
其病机主要是毒壅气 滞,湿热交阻,不通则痛。
中医辨治以清 热燥湿、解毒散结为主。
根据中医基础理 论和中药透皮技术相结合,运用消肿止痛 贴结合组方散结止痛散治疗,疗效较好。
【临床资料】选取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58例,男33例,女25例,最大12岁,最小2岁,淋巴结最大的2.2厘米x0.7厘米,其中经 其他治疗后复发5例。
全组病例均经B超 检查,符合腹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
【治疗方法】选药组方:大黄、芒硝、延胡索、良姜各等份,共研细末,组成散结止痛散。
使用方法:每次取散结止痛散3克,以消肿止痛液调制后湿贴神阙穴,每天1次,连用7天为一疗程。
【疗效观察】经1次治疗,腹痛消失者38例;3次淋巴结炎消退明显,体温正常。
次日停用 小金丸、消炎痛,连用上述中药透皮技术 巩固治疗,7天痊愈。
【体会】运用中药透皮技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治疗,腹痛消失者20例。
所有病例经_疗程治疗均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无一例复发。
【典型病例】7岁张姓女童,脐周疼痛,尤以右侧明显,夜间更重,曾在县医院住院输液治疗22天,无效。
遂去邯郸某医院就诊,查B超示:腹腔淋巴结肿大。
继续输液4天,夜间腹痛一直未见减轻,反而更甚,于是前来就诊。
用散结止痛散3克,消肿止痛液调制,湿贴神阙,热敷10分钟,当晚腹痛减轻。
其后连续贴敷7天,一直未疼痛。
每月电话随访1次,连续随访3个月无复发。
【讨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看似不是大病,但西医治疗该病没有较好的疗效。
采用中药透皮技术,运用消肿止痛贴结合组方散结止痛散,消肿止痛、软坚散结,疗效不错,方法简单,安全高效,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编辑丨桔梗并发颈淋巴结炎,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安全快捷、毒副作用小。
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b4c95f9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e.png)
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诊疗难度较大。
针对这种类型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推崇采用外敷结合推拿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认为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的腹痛症状。
本文通过对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的观察,旨在探究这种治疗方法对该疾病的临床疗效,为推广该疗法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
一、患者基本情况本次观察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间在本医院就诊的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
共计纳入50例患儿,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为2岁至10岁不等。
患儿均具备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诊断依据,包括腹痛、腹泻、发热等临床症状。
二、治疗方法本次观察采用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的治疗方法。
首先为患儿进行腹部推拿,采用中医经络穴位推拿手法,辅以理气化湿的推拿技巧;对患儿进行腹痛方外敷,选用艾叶、薄荷等中草药进行外敷和温灸处理,以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散寒的效果。
三、观察指标1.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患儿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的缓解情况;2. 对患儿进行数项生化指标检测,包括白细胞计数、CRP、肝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测;3. 观察患儿的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
四、观察结果治疗后的观察结果显示,50例患儿中,在经过3-5天的治疗后,腹痛、腹泻等症状有所缓解,其中40例患儿(占80%)症状明显缓解,10例患儿(占20%)症状未见好转。
生化指标检测显示患儿白细胞计数、CRP等炎症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五、讨论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方法,以中草药外敷和推拿手法为主要治疗手段,辅以温灸处理,具有疏通经络、祛湿化瘀的作用。
研究表明,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和病程与湿热之邪的侵袭有密切关系,而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方法正以舒经活络、祛湿化湿的作用来对症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1)患儿可有外感风邪、乳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2)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疼痛性质: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疼痛特点: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3)典型症状: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无固定位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偶可在右下腹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
(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5)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最长直径)≥10 mm或短轴(最短直径)≥5 mm,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
较重者可见腹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1)腹部中寒证: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2)乳食积滞证:脘腹胀满,按之痛甚,嗳腐吞酸,不思乳食,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大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指纹紫滞。
(3)胃肠积热证:腹痛胀满,疼痛拒按,或伴发热,大便秘结,烦躁口渴,手足心热,口唇舌红,舌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指纹紫滞。
(4)气滞血瘀证:腹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腹部癥块拒按,肚腹硬胀,青筋暴露,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指纹紫滞。
(5)肺胃热盛证: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咽红,咽痛,喉核赤肿明显或溃烂化脓,或发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6)湿热蕴结证:脐周腹痛拒按,胸闷不舒, 咽红,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腹部中寒证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1)推荐方药:养脏汤加减。
木香、丁香、香附、当归、川芎、肉桂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推拿疗法:揉一窝风,揉外劳宫,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拿肚角等。
(3)灸法:根据病情选择应用艾灸、雷火灸等疗法。
选取胃脘部、神阙、天枢、足三里、气海、脾俞、胃俞等穴位随证加减,每日1次,每次10~15min。
(4)穴位贴敷:以胡椒、丁香、小茴香等为基本处方,粉碎研磨后加姜汁或料酒调匀放在专用贴敷膜上;选取神阙、天枢、中脘等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药贴于相应穴位上,2~5 h取下即可。
(5)中药离子导入:选择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中药,将药物浓煎备用。
每次取药液50~100ml浸入治疗垫,置于中脘、神阙、天枢穴,通过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导入,使药物通过皮肤直接浸透和吸收。
每日1次,每次20min。
(6)中药热熨技术:选择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中药制成中药封包,装入无纺布袋,或者使用盐包,加热至45~50℃,放置于肚脐周围及小腹部热熨敷治疗,每次15~20 min,每天1~2次。
(7)中药泡洗:选用白胡椒、艾叶、透骨草等,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次,每次15~30 min,水温宜在37~40℃。
2.乳食积滞证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1)推荐方药:香砂平胃散加减。
香附、苍术、陈皮、厚朴、砂仁、枳壳、焦山楂、神曲、麦芽、白芍、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推拿疗法:补脾经,顺运八卦,推四横纹,揉板门,清大肠,揉中脘,揉天枢,分腹阴阳,拿肚角等。
(3)穴位贴敷:以鸡内金、厚朴、苍术、麦芽、山楂、丁香、砂仁等为基本处方,粉碎研磨后加姜汁或料酒调匀放在专用贴敷膜上;选取神阙、天枢、中脘等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药贴于相应穴位上,2~5 h取下即可。
(4)中药离子导入:选择消食导滞,行气止痛中药,将药物浓煎备用。
每次取药液50~100 ml浸入治疗垫,置于中脘、神阙、天枢穴,通过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导入,使药物通过皮肤直接浸透和吸收。
每日1次,每次20 min。
3.胃肠结热证治法:通腑泄热,行气止痛。
(1)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等。
肝热犯胃而实热腹痛者,用大柴胡汤加减。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推拿疗法:顺运八卦,清胃经,退六腑,推四横纹等。
(3)穴位贴敷:以大黄、厚朴、枳实、陈皮等为基本处方,粉碎研磨后加料酒调匀放在专用贴敷膜上;选取神阙、天枢、中脘等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药贴于相应穴位上,2~5 h取下即可。
4.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1)推荐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肉桂、干姜、小茴香、蒲黄、五灵脂、赤芍、当归、川芎、延胡索、没药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推拿疗法:补脾经,顺运八卦,推三关,分腹阴阳,摩腹,揉天枢,揉血海等。
(3)中药离子导入:选择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药,将药物浓煎备用。
每次取药液50~100 ml浸入治疗垫,置于中脘、神阙、天枢穴,通过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导入,使药物通过皮肤直接浸透和吸收。
每日1次,每次20 h。
5.肺胃热盛证治法:清泻肺胃,散结止痛(1)推荐方药:凉膈散加减。
芒硝、大黄、栀子、连翘、黄芩、甘草、薄荷、竹叶、赤芍、元胡、枳实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推拿手法:清肺经,清天河水,顺运八卦,清胃,退六腑,推四横纹。
6.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化湿, 理气止痛(1)推荐方药:消瘰丸合香连丸加减。
玄参、牡蛎、黄连、木香、夏枯草、连翘、紫花地丁、延胡索、浙贝母、半夏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推拿手法:清补脾,清大肠,推天柱骨,揉内关,推四横纹,摩腹,捏脊。
(3)穴位贴敷:以黄连、木香、苍术、厚朴等为基本处方,粉碎研磨后加料酒调匀放在专用贴敷膜上;选取神阙、天枢、中脘等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药贴于相应穴位上,2~5 h取下即可。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针刺疗法:取足三里、合谷、中脘、天枢。
一般快速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捻转或提插,较大儿童可留针15 min。
2.耳穴压豆:选穴胃、脾、肝、胆。
实证加三焦、大肠,便秘加直肠。
1日按压3~5次,每周换贴2~3次。
3.拔罐疗法:选取合适的体位,按照拔罐操作技术进行操作,在神阙穴、气海、中脘、天枢以及脾俞、胃俞等相应穴位进行操作。
留罐5~8 min,每天1次。
(三)西药治疗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原发性或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具有自限性。
继发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明确细菌感染的可采用抗生素治疗。
由病毒感染所致者多可自愈,无需抗生素治疗。
同时针对发热、腹痛等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必要时禁食。
若经上述治疗仍不见好转,淋巴结形成脓肿或出现腹膜炎症状,则行手术引流。
(四)护理调摄要点1.饮食调理:注意饮食卫生,忌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不洁食品,防止暴饮暴食。
根据病因给予相应饮食调护。
食积腹痛者暂禁食,或给流质、半流质饮食,热症腹痛者,忌食辛甘厚味,虚寒腹痛宜食甘温之品。
可暂时回避鱼虾、鸡蛋、牛奶等易引起肠道过敏食物。
2.情志调理:减少情志刺激,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情愉悦。
三、疗效评价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陈佑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7年)拟定。
(一)评价标准1.疾病疗效标准(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疼痛减轻的百分数>75%。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消失或基本消失。
(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疼痛减轻的百分数>50%,≤75%。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减小或减少。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但改善并不明显,疼痛减轻的百分数>25%,≤50%。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无消退。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疼痛减轻的百分数≤25%。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无消退。
2.中医证候评价标准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治疗前后量化评分对比,拟定评分标准。
×100%证候疗效数=治疗前证候积分和−治疗后证候积分和治疗前证候积分和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
(二)评价方法1.疾病疗效评价初诊及治疗第7天、14天按照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脸谱疼痛评分法(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FACES法)、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法)、划线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法)进行评价(见图1)。
图1 疼痛评分图示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法患者入院及出院时按照小儿腹痛中医证候积分表进行评价(见表1)。
主症积分0 2(轻)4(中)6(重)疼痛程度无轻微腹痛,时作时止腹痛明显,尚能忍受疼痛难忍,甚则哭闹压痛程度无压痛不明显稍加压不能忍受疼痛拒按疼痛次数无1~2次/日3~5次/日不定时腹痛参考文献:[1]张莉娜.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9(5):384-387.[2]刘莹,刘天婧,王恩波.不同年龄段儿童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12):752-755.[3]李倩,孙远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J].广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3):297-299.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牵头人:崔霞(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要完成人:崔霞(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俊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闫永彬(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平(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