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与客家 一段不堪回首的恩怨情仇
中国最能打的省份:械斗13年,死人上百万,够狠
咸丰四年(1854年),当曾国藩发表战斗檄文《讨粤匪檄》,号召天下读书人共同抵制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洪秀全早已攻下南京。
这个来自广东花县的客家人,早期活动和传教的地方,都是客家人聚集地。
拜上帝会的核心成员,也以客家人为主。
道光三十年(1850年),八月。
广西贵县一个客家富户,名叫温亚玉,打算纳已同土著汉人订婚的一个壮族女子为妾,遭到土著汉人的反对。
这件小事,引起了贵县客家人与土著汉人间大规模的械斗。
客家人败北后,房屋被土著汉人纵火烧掉。
大约3000名无家可归的客家人,干脆加入了拜上帝会,寻求庇护,并成为金田村燎原之势的重要火种。
凝聚力强而习惯于武力自卫的客家人,在不断的移民迁徙过程中,在与比邻而居的土著的对峙中,自成一系,极易触发暴力行为。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正是土客矛盾激化结出来的“奇葩”。
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民间械斗的升级版。
与此同时,他的家乡同胞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血腥大械斗。
但在太平天国的“光环”下,这场战争,被遗忘了。
▲广东台山碉楼,曾经是土客械斗的产物。
1咸丰皇帝曾向福建布政使张集馨打听民间械斗的情形。
以下是君臣的部分对话实录。
咸丰帝:械斗是何情形?张集馨:即战国合纵连横之意。
大村住一族,同姓数千百家;小村住一族,同姓数十家及百余家不等。
大姓欺凌小姓,而小姓不甘被欺,纠数十庄小姓而与大族相斗。
咸丰帝:地方官不往弹压么?张集馨:臣前过惠安时,见械斗方起,部伍亦甚整齐。
大姓红旗,小姓白旗,枪炮刀矛,器械具备,闻金而进,见火而退。
当其斗酣时,官即禁谕,概不遵依。
颇有父帮大姓,子帮小姓,互相击斗,绝不相顾者。
咸丰帝:杀伤后便当如何完结?张集馨:大姓如击毙小姓二十命,小姓仅击毙大姓十命,除相抵外,照数需索命价,互讼到官。
官往查拿,早经逃逸……咸丰帝:命价每名若干?张集馨:闻雇主给尸亲(死者家属)三十洋元,于祠堂公所供一忠勇公牌位……这个江苏仪征人还跟皇帝调侃,说这些民间械斗的死难者“勇则有之,忠则未必也”。
关于客家的起源和另外见解
“客家”─ 误会的历史、历史的误会引言今天,“客家”这个名字好象已经是毫不含糊地,成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呼。
据罗香林先生的考证,他们的祖先由中原经过五次大迁徙来到华南,因为沿海的平原已经被土著占据,所以只能在广东、福建和江西间的山区落户。
由于他们保持了祖先的语言和习惯,经千年而不衰,所以他们觉得跟邻近的民族不一样。
而他们南迁时曾经被称为“客户”,所以引以为荣,自称“客”或“客家”,发音也就是Hakka。
上面是一般的经典描述。
但是,只要我们细心地将近年发掘出来的事实和数据比较,我们发现这个近乎完美的故事,跟过去和现在的很多现象、记载和数据并不相符。
整个理论的最大漏洞,在于假设目前讲嘉应方言的人,自古以来无论身在何方都认为自己是“客家人”。
实际上,嘉应方言使用者直至很晚近,才接受这个名字:在广东客粤杂处的地区,只有两百多年,而在“纯客家”地区,则不到两百年;在其它省份和地区就更晚,例如台湾基本上是1945年以后,在四川更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就是在今天,好些地方的嘉应方言使用者,也不接受、甚至不知道“客家”这个名字,来代表自己的语言文化。
就是说,“客家”不是一个自称,而是一个他称。
目前很多书本上对客家的描写,是对历史的一场误会。
嘉应方言使用者采用“客家中原说”,最初的目的是要来自辩,但后来就变成了部份人的自大与部份人的自卑。
迟迟不知道自己是“客家”的嘉应方言使用者,伸手拥抱这个值得自豪的名称,但最先出现“客家”这个名称的地方,后来也是客家话和客家文化最早消失的地方。
如果我们探索历史人口的流动情形,便发现中国的南方人口,无论嘴巴讲甚么方言,都是北方移民的后裔,一般都符合书本中对“客家人”的定义。
但不是每个南方人都称得上客家人,尤其是跟嘉应话使用者曾经有直接冲突的广府人和闽南人。
而其他比较偏远的地方,就算居民使用的方言跟嘉应话不能相通,却很多时候被冠上客家的称号,尽管当地居民明言拒绝。
出于整个客家历史误会的延续,广东中部和北部的很多“本地人”就被一些学者称为“客家”或“老客家”。
在富庶的广东,为什么说,客家人惹不起?
传说这是来源于北方过年吃饺子做馅的习俗风格。 南迁之后的客家人发现岭南地区不适合中种麦,没难以生产面粉,于是演变成将各种各样的食 物用酿的方式赋予了新的美食灵感,以此寄托祖先的思念。
△客家咸菜 由于早期客家人多数住在山区,对于经常漂泊的客家人来说,盐渍食品是非常方便的选择,加 上长期劳动体力耗费大,咸而肥腻的菜肴,才能补充他们身体所需要的盐份和能量。 吃咸成了客家人的味觉基因,并一代代流传下来。在《舌尖上的中国》客家菜最重的一笔墨, 就是盐焗鸡。
“盐焗”这种特殊的制作手法是客家族群的独特烹饪技艺,更是祖辈们一种巧手天工的偶作。 起初只是为了方便贮存食物,便将整只鸡都放入盐堆里腌制封存,没想到蒸熟之后味道反而香 浓可口。
△梅州东山书院,客家人大多外出求学蔚然成风,像客都梅州重视文教,向来就有“文化之乡”之 称 这就是客家人独有的硬劲脾气,就像九连真人在《莫欺少年穷》那首歌唱得那样“求神毛用!民 古兼炯!涯阿民,定会出人头地!”
这句说白了,就是一个道理:求神都没有用,哭也没有用,要出人头地还是得靠自己。
客家少年阿民就是这样一个倔强年轻人,父母希望阿民留在身边,他顶着祖辈们的训斥和争 执,卯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想要上山下山离乡打拼,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江西宁都肉丸,赣味版客家菜 虽然现今更多年轻人注重清淡健康,少油少盐轻饮食的生活方式被广泛推广开来。但无论如 何,客家人遍布全世界,怎么变口味都难以改变,那是客家人难以替代的家乡口味和味蕾记 忆,多少华侨漂泊在外,为的就是那一口咸香。 说白了,我们都是精神客家人 临海环境赋予潮汕先民敢为人先,勇敢开拓的人文性格。而靠山的客家人,则具有山的品格 ——低调沉稳、坚韧不拔。 在谢重光的《客家文化述论》里就有说到客家人的特质——“在山谷间自耕自食、自相嫁娶、自 生自灭,游离于王朝政治权利和文化控制之外,自成一个天地” 客居他乡的客家先民,在这种恶劣的山区环境下,比谁都知道安身立命的重要性。他们向来踏 实肯干,讲究务实稳重。
客家往事(三篇)
创作评谭□温燕霞客家往事红丝线红丝线、绣鞋头,绣只鸟儿成双对,绣只鸳鸯水里游,绣只荷包跟郎走啊,绣根腰带把郎锁,绣块头帕遮风雨啊,绣件衣衫把妹嫁,绣个百年好合贴上门啊,绣个子子孙孙喜盈盈。
奶奶的歌声穿过夏夜懊热、浓稠的夜色,顽强地从记忆的隙缝里飘来,袅袅的在我眼前颤动。
我眼前一亮,似乎看见三十多年前的那盏油灯“噗”地爆出粗壮的灯花,奶奶瘦小的身影倏地占据了整面墙,浅浅地黑出几分奇异。
当奶奶坐在嘎吱嘎吱响的竹椅上,端着竹绷,扬起手腕,熟练而又优雅地穿针引线时,那纤细如发的红丝线竟在灯光下膨大成麻束。
它们随着奶奶的动作舒卷变幻,仿佛一个奇异的生命体,把那堵石灰已经剥落的墙面装点得婀娜多姿。
儿时,坐在竹椅上看奶奶绣花、做鞋、打套底是我每晚至大的乐趣。
奶奶的女红全村闻名,她纳的鞋底针脚密实,像坚硬的云片糕,不怕水浸,上脚后四五年磨不烂;她绣的花朵栩栩如生,仿佛见了阳光、沾了露水就会张开叶片、舒展花瓣;她做的衣裤合身、熨帖,技艺堪比裁缝。
奶奶还会搓麻绳,打草鞋,织葛布、麻布,奶奶……作为一个客家女人,奶奶掌握了诸多劳动技能,让懂事后的我羡慕不已。
其中,我最羡慕的是奶奶的绣工。
绣花是项精细活,需有闲时和闲心。
对于那时的奶奶而言,晚上也许是闲时,但她年近六旬,眼力不济,虽说有老花镜,可油灯昏暗,这“闲时”也因此大打折扣,而“闲心”在奶奶身上难得一见。
自1945年公爹去世后,守寡的奶奶独自拉扯大了父亲和姑姑,然后又帮着母亲养育我和弟弟,一直忙忙碌碌,难得有份闲适。
然而,闲时不多、闲心全无的奶奶却在粗放中完成了细致的绣花活计,且“作品”生动、精美得令人赞叹。
用邻居的话来说,奶奶的手指是“老天爷用砂纸磨过的———溜滑”(灵活)。
这质朴的语言其实是种至高的评价,奶奶听了,脸上偶尔会闪过几许得意之色。
说也怪,那时奶奶绣花的技术并没有打动我,让我念念不忘的是那些红的绿的黄的蓝的紫的丝线。
我喜欢它们的柔细、软适,还有那份湿润的色泽、光彩。
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的最突出的精神特质各是什么?
⼴府⼈、潮汕⼈、客家⼈的最突出的精神特质各是什么?⼴府⼈代表黄飞鸿⼴府⼈乐天务实⼴义的⼴府⼈分布范围与粤语⽅⾔区⼀致,主要居住在珠江流域、西江流域、粤西岭⾕台地区和粤北地区,珠江三⾓洲是粤语⽅⾔的核⼼地带。
⼴府⼈的精神特质主要是乐天务实,其主要表现有三个⽅⾯:1.创新性。
⼴府⼈⼀般不尚空谈,⽐较求真务实,⽐较聪明,⼀般不习惯于墨守成规,⽐较容易接受新⽣事物,⽐较善于改⾰进取,开拓创新。
2.兼容性。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相对⽽⾔,⼴府⼈对外来的经济、政治、⽂化具有最⼴博的胸怀,他们海纳百川,最容易接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并善于兼容。
⼴府⼈代表易建联3.民族性。
⼴府⼈作为⼴东⼈当之⽆愧的代表,往往⽐其他地区的⼈具有更强的民族主义情结和更多的忠肝义胆。
⼴东历史上的很多爱国主义重⼤事件,如近代的虎门销烟、三元⾥⼈民抗英、黄花岗之役,⼤多发⽣在⼴府⼈聚居的地区。
潮汕⼈代表马化腾潮汕⼈⾃强不息潮汕⼈主要分布在⼴东沿海地区。
潮汕⼈是古闽越(东越)后裔融合于汉族的⼀⽀,其精神特质既有别于作为南越后裔的⼴府⼈,更与中原世胄的客家⼈不同,是⼴东⼈精神⽂化的⼀个重要群落。
潮汕⼈的精神特质是⾃强不息。
其主要表现有三个⽅⾯:1.凝聚性。
潮汕⼈的⽼乡认同感很强烈。
在海外华⼈圈中都设有很有影响的潮汕会馆,只要有⼈说起潮汕话,潮汕⼈就会⼀见如故,分外亲热。
2.冒险性。
潮汕⼈很勇敢,敢闯、敢试、敢冒风险。
潮汕地区地狭⼈稠,⼈⼝、资源和环境⽭盾很⼤。
这⽚仅占全国千分之⼀的⼟地必须养活占全国1%的⼈⼝。
独特的⾃然和⼈⽂环境,不堪重负的⼈⼝压⼒,在很⼤程度上迫使潮汕⼈冒着⽣命危险向海洋索取⽣活资料,或者漂洋过海⼤批出外闯荡谋⽣,这就使潮汕⼈具有了⾮同寻常的冒险精神。
3.重商性。
潮汕⼈好经商,善经商。
潮汕地区地少⼈多,地扼闽粤交通要道,江河海洋运输发达,经商条件得天独厚,因⽽潮汕⼈乐于经商。
客家⼈代表曾宪梓客家⼈厚德载物客家⼈主要分布在东江流域和兴梅地区,近代客家⼈主要落籍于珠江三⾓洲,散处地区遍及⼴东全省。
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各民系性格特点
广府人前凤凰卫视主持人梁冬(南海人)说:广州人太现实,什么都讲‘着数',只有有‘着数’的事广府人才会去做。
广州人对空头理论不感兴趣,也没有工夫空谈哲理、人生,对政治也不感兴趣.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世界发展.只顾及自己所属的小圈子,只关心自己的房价和股票。
人人都为了钱忙忙碌碌,整日东奔西跑。
看重的是效益和价值,不注重形式和外表。
表现出更多的功利主义(或工具化)倾向。
“叹"这个词在人们的意识中一般有感叹、叹息之意。
而在广州,叹茶,叹花,叹粥,叹色,叹补,叹歌,叹生猛,叹温泉,叹风水,叹世界.这里的“叹”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而“叹世界”可以说是广州人心态的一个最好的表现,反映出广州人享受生活、积极向上、务实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态度。
广州某一酒楼有这样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尽甘甜,拿壶酒来.有外省人说,广州人从早到晚都在喝茶。
早上有早茶,中午有中午茶,下午有下午茶,晚上有晚茶。
确实,广州的茶楼永远都是那样一种熙熙攘攘、人声喧嚣的景象。
“广州人吃在嘴里,上海人穿在身上"不仅仅只是会吃,讲究吃,更主要的是敢吃,无论是海滩上的沙虫、水田中的禾虫、龙虱、还是缫丝后的蚕蛹、扑灯自投罗网的桂花蝉,或是害虫地老虎和竹虫,以及蛰人野蜂的幼虫等,均是广州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林语堂先生认为不仅广州人的饮食嗜好,而且其“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图进取的性格都源出“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这显然是古代南方粤人血统的强烈混合物”。
广州人反映在饮食上是崇尚清淡,原汁原味;在衣着、卧室器物上则素朴从简,广州人衣着随意,自由,个性化强,重在舒适,年轻人求新奇但并不求华饰.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木棉树高大挺拔,质朴、苍劲的枝杆上火红的大花争相怒放,花谢过后才是绿叶的勃勃新发,实用主义显露无疑。
从建筑上看,代表广府文化风格的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广州陈家祠等建筑,汇集了石雕、砖雕、木雕、门画等大量的装饰艺术,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这种精细、浓艳、密实的特点反映了广府人精明、会享受的个性。
冲突、记录与记忆——清代广东土客械斗横冈战役的民间叙事
文化遗产2019年第6期冲突、记录与记忆清代广东土客械斗横冈战役的民间叙事李铭建[摘要]咸丰同治年间,广东西南部的土著(广府人)与客家的大规模械斗持续了十三年,死亡人数过百万,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造成了持续至今的影响。
客民围攻开平县横冈村土著的战役,在民国《开平县志》中被标志为台(山)、开(平)、恩(平)大范围土客械斗的“受害之始”。
通过收集和考察、分析亲历者的纪事诗、回忆录,村落的族谱,以及现存的坟莹、碑铭、民间节庆、仪式、习俗和口头传说,可以一定程度上还原横冈战役的缘起、过程和相关场景,呈现这一事件在民间叙事中的种种建构形态,也有助于我们反思族群冲突的认识误区。
[关键词]广东土客械斗民间叙事〔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19)06-142-10一、研究缘起清朝后期的国家管制失控,造成了中国各地多次严重的社会动荡。
1850-1870年间,发生在陕西的回乱和发生在广东五邑(今江门地区)的土客械斗是两个震撼朝野的民变事件。
这两次社会动荡,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直接影响了清朝晚期的社会、经济、民生和国际关系。
但是这一类民间冲突,不是民间与政府的冲突(即所谓的农民起义),而是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
相比同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场反抗政府的农民起义,这两场族群冲突一直没有成为学界研究热点。
就广东土客大械斗而言,迄今只有刘平的《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是一部较为详细的研究著作。
①而“被遗忘的”这个书名也意味深长,似乎昭示了这类研究领域面临的一种处境。
那就是人们(从官方到民间)对于事件本身选择了遗忘。
这种遗忘,可以理解为人类对痛苦经历自然产生的心理保护机制,当然也有着政治管理的考量。
但是,正如学者指出的,记忆虽然痛苦,但是遗忘并非一个理性的行为:“倾听干过’灭族屠杀'的人现身说法,是难以忍受的痛苦经验。
但是,如果我们拒绝面对它,了解它,总有一天会轮到我们成为凶手,或者沦为受难者。
明清潮汕村落集体冲突的历史根源——从紫云村的一段往事说起
通过对村中老人 的探访 , 笔者基本摸清 了此次冲突的过程和时间。下面是笔者整理 的紫云村 老人关 于本次事件的描述 : 康熙年间, 云南吴三桂、 福建耿精忠、 广西尚可喜联合反清 , 以至多地一 时陷于无政府状 态, 乡村各姓
广东 省有 三 大 民系 : 广 府人 给人 以热 情 好 客 的 印 象 , 客 家 人 朴 实 无华 , 潮 汕 人 则 以 经 商 和 团结 著 称 。
潮汕人 的商业文化特点是抱团, 潮汕商人集体之间的互帮互助也是促成商业领域潮汕人善于经商 的原 因
之一。然而 , 历史上的潮汕人并不是 一块铁板 。潮汕地 区位 于闽粤两省交界处 , 历史上 由于远离行政 中 心, 成为许多少数 民族 、 其他族群的聚居之所 。明清时期 , 潮汕地区农村一片狼藉 , 外有倭寇侵扰 , 内部各 村之间冲突不断 , 在潮汕地 区形成难 以想象的纷争局面。有关 明清时期潮汕地 区村落集体冲突的历史根
第5 期
黄悦标 : 明清潮汕村落集体冲突的历史根源
8 7
丁 不 满千 , 但 为保 卫 乡土 , 众 志成城奋 起反 击 , 敌屡 攻 不下 , 又纠 集远近 村庄 1 0 8乡村 民 , 筑文 祠 [ 位 于今 该
镇“ 百货大楼” 旁, 2 0 世纪 9 o 年代拆建为商品房] 为总指挥部 , 以为长期 对我 乡进行 围攻 , 毁我 田地, 绝我 粮道 , 幸我村三面环海, 北凭石桥凭险固守, 夜间遣勇士袭敌寻粮 , 乡中乏粮草 , 则劈楼楹木桶为燃 , 与敌持
战3 年之久, 敌人 亡我 乡阴计 终不 能得 逞 , 后 蒙道韵 、 上 林 两 乡绅 出面调 解 , 双 方 久战 已筋 疲 力尽 , 遂 同意
广府与客家 一段不堪回首的恩怨情仇
广府与客家一段不堪回首的恩怨情仇同为一族,同在一省,比邻而居,但语言和习俗却差异甚大,以致彼此间颇多嫌隙,互有龃龉,说的就是广东的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
上个月在广东自驾旅行,我们的行程从客家文化始,中经潮汕文化区,至广府文化终,算是初步接触了广东的三大民系,也有了点皮毛认识。
沙湾镇,始建于宋,一座广府文化的博物馆。
从沙湾古镇看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异同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广东人≠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
广东是地理概念,而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是民系概念,广东人应该是指包括上述三大民系,加之雷州、疍家以及各少数民族在内所有广东境内的居民。
三街六市的沙湾,曾经的商贾凑集之地。
自驾行程的最后一站,我们拜访了广府文化的典型代表,位于番禺的沙湾古镇。
所谓广府,即广州府,明清的行政区域之名,其称呼一直沿用至民初,方去“府”字而改称广州。
广州府自明清设立以来,经贸繁荣、文教昌盛,不但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其政治经济状况,在广东全省也处于领先地位。
而沙湾古镇距广州市中心只有三十公里,荟萃了几乎所有广府文化的精髓。
沙湾的标志性建筑:何氏祖祠留耕堂。
其实,从根上说,广府人和客家人同祖同宗,都是中原移民,只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别(本篇不谈潮汕文化)。
广府人最早的根是秦朝遗民,到了唐末和宋末的社会动荡时期,中原氏族纷纷避乱南下,经江西大余,再翻越梅岭关到达南雄珠玑巷。
他们不熟悉岭南的情况,不敢贸然再南下,便在珠玑巷安顿下来并重新创业。
无论土客,均重诗书育人,。
若干年后,这些中原人逐渐适应了岭南的气候和生活习惯,又顺北江来到了珠三角,首先在这片富饶的土地扎根繁衍。
在广府文化中,就有贡生罗贵,带领珠玑巷97户33姓,伐竹木而结筏,南逃珠三角的故事。
故,广府人多称自己是来自珠玑巷,并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地”。
留耕堂,被誉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
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在汉民族的集体信仰崇拜和传统的岁时年节上,并无根本的不同。
广府人和客家人经常吵吵嚷嚷的三点争论,你怎么看?
广府人和客家人经常吵吵嚷嚷的三点争论,你怎么看?最近在头条和各类论坛网络平台经常能看到客家人和广府人的一些争论,双方各执一词,有的恼羞成怒还贬低对方,让人很费解。
笔者实在看不过去,今天我就两个民系网友经常发生争执的三个点拿出来说一下。
第一,关于一些历史名人的祖籍出身是广府还是客家的争论,比如国父孙中山先生。
广府人根据孙中山的出生地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和祖上停留过东莞县上沙村,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广府文化片区,所以广府一致认定孙是广府人,在广府百年文化名人录中孙中山也位列其中。
而客家人根据孙中山的祖籍落户在河源市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村,而且在2011年即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为纪念世纪伟人、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河源市政府特别邀请了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在孙屋举行了隆重的铜像荣归祖籍安落仪式,至今那里还保留着孙中山祖籍纪念馆。
所以,客家人特别是河源人一致认定孙中山先生祖籍是客家人。
我结合了双方的凭据论点,综合认为孙中山先生祖上原是客家人,后家族迁徙定居东莞后融入当地,经历一两代人后又迁徙到香山,此时已完全融入了广府文化,成为当时的新广府人。
对此争论,我认为应该这样描述:孙中山祖上是客家人,但他本人是新一代广府人!第二,关于广东一些地市主流文化是客家还是广府的争执,比如深圳。
深圳的辖区近现代变化很大,以前是宝安县,而宝安县原居民就是客家人,说客家话的。
现东北部的龙岗和坪山以前是惠州辖区,惠州一直以来都是客家主流文化,所以龙岗和坪山本地也基本都是客家人。
而广府人大多是分布在珠江沿岸及深圳河沿岸的福田和罗湖区域,大多是后移民的深圳本地人,人数相对客家人较少。
但因为深圳地处珠三角广府强势文化区域,当地便自然而然地向粤语文化圈学习靠拢。
所以,现在深圳的粤语文化盖过了客家,粤语成为仅次于普通话的官方第二通行语言。
广府网友根据深圳市区罗湖福田通行白话,且深圳身处珠三角和香港的粤语文化圈,就认为深圳算是广府人城市。
被遗忘的广东土客大械斗:伤亡百万、经济受损,使客家人流落异乡
被遗忘的广东土客大械斗:伤亡百万、经济受损,使客家人流落异乡1854年,中国广东地区发生大械斗。
当地的土著居民,与外来的客家宗族之间交战长达14年。
最终,客家人因为缺粮少弹,加之当时瘟疫横行,被清军镇压。
在放弃一切抵抗之后,客家人任由朝廷处置。
而清政府则以“大口八两,小口四两”的待遇,按人头向客家人发放盘缠。
再由官兵押解,将客家居民发往湖南、福建、海南等地遣散,使客家人流落异乡。
在这场大械斗中,清政府从最初的任其发展,到最后的武力镇压,处置方式上,很大程度上激化了土客之间的矛盾,加剧了客家人的悲惨局面。
致使土客两个宗族间百万人伤亡,当地经济受损严重!那么,这场惨绝人寰的大械斗,起因为何,中间又有怎样的过程,而清政府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人口迁徙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明说:1.客家人与土家人的矛盾所谓客家人,并非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而是一个汉族民系,是中原汉人南下迁徙的特殊产物,客,也意为异地寄留之人。
在明清战乱之际,外有清兵入关,内有农民起义军,再加上王朝末年,瘟疫流行、天灾横行,整个中国珠江下游流域人口锐减,地多荒芜,一直没有充足的人口在此地进行耕种生产。
到达康熙年间,台湾问题突出,为了防止郑氏内侵,清廷采取沿海禁令。
然而,迁海政策不利于民生,大量沿海居民生计受损,清政府就鼓励广东地区招民垦荒,缓解沿海禁令所带来的流民生存问题。
在清政府的鼓励之下,大量的沿海居民外迁到广东地区,他们被冠以“客家人”的称号。
在最初的迁徙过程中,客家人与当地土著间的相处还算和谐,虽然偶有摩擦,但一直没有发生什么大规模的冲突。
客家人形象然而,最开始的和平氛围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随着时间的延伸,人口的增长,土客两个宗族之间的相处,再也没有了最开始时候的和气。
因为地方习俗,以及土地争端,两个宗族之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嫌隙。
土家人与客家人之间矛盾的最为突显的地方,就在于语言不同,以至于后来双方之间发生的械斗,称之为“分声械斗。
旧闻新说▍不能忘却的历史:广府人与客家人的大械斗——历时13年、波及17县、伤亡过百万…
旧闻新说▍不能忘却的历史:⼴府⼈与客家⼈的⼤械⽃——历时13年、波及17县、伤亡过百万…导读说到⼴东⼈,⼀般就是指“⼴府⼈”、“客家⼈”和“潮汕⼈”三⼤组成部分,但是⽆论是哪⼀部分,都是从内陆或者邻省迁移到⼴东⽽来的。
⼴东的⼴府⼈也即“⼟⼈”和客家⼈都由中原迁来,只因迁来的时间有先有后,先⼊为主,后⾄为客,故有⼟客之分。
到清初,⼴东“三分天下”的形势是这样的:客家⼈位于粤东北、潮汕⼈位居粤东南、⼴府⼈位居粤中与粤东。
三个族系共同创造了独特的岭南⽂化和岭南⽂明。
但是,很少⼈会记起这样⼀件重⼤的历史事件:咸丰同治年间(1854—1867)⼴东⼟客⼤械⽃,也就是⼴府⼈与客家⼈之间的⼤械⽃。
这场械⽃起于粤中粤东部之鹤⼭,延及开平、恩平、⾼明、新兴、新宁、阳春等17县,绵延13载,屠杀过百万。
其规模之⼤、死伤之众、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
今天,《⼴州旧闻》打开这段沉重的历史,更进⼀步彰显当下的和谐、和平是如此的珍贵。
上图就是⼴府⼈、客家⼈、潮汕⼈的⼤致分布图。
黄⾊区域为⼴府⼈、粉⾊区域为客家⼈、绿⾊区域为潮汕⼈。
“⽃祸”惨状这场“⽃祸”持续了多久?13年。
⽃祸始于咸丰四年(1854),⽌于同治六年(1867),持续13年。
这场⽃祸涉及了多⼤区域?⽃祸起于鹤⼭,恩平、开平、⾼要,蔓延到⾼明、新兴、新宁、阳春、阳江,⼜延及到新会、四会、罗东、东安、电⽩、信宜、茂名等肇庆府、⼴州府、⾼州府、罗定洲⼀共17个县的范围。
这场“⽃祸”死了多少⼈?死伤超过百万。
“客家⼈”客家⼈的定义有很多种,但是客家的“五次迁徙说”是被⼤家认可的,即是在历史上的“两晋时期”、“唐、五代之际”、“宋末⾦⼈南侵”、“明末清军⼊关”四次迁徙,另外⼀次迁徙就是本⽂讲到的“⼟客⼤战”后,客家⼈从⼴东的中东部迁徙到江西赣州、海南岛、⾹港、澳门等地。
这五次迁徙,奠定了今天客家⼈在⼴东、全国乃⾄全球的分布。
01⽬前全球有多少客家⼈?说法有很多种,有6300万之说,有4500万之说,有6650万之说,甚⾄有⼀亿⼈之说,不过⼴东⽬前客家⼈有1662万⼈。
无良副教授邓文初贬损客家人
无良副教授邓文初贬损客家人在网络上,有客家题材的视频或者文章出现,总有一小批反客人士出现,这个是非常奇怪的现象。
客家人从古到今,从中原南下,途经多地居住,如江西福建广东,因为是外来,所以古时候常常会和先来者(所谓的土人)发生一些摩擦,特别是在清朝时期,广东土客械斗,更加是风闻一时。
当时土客民间械斗,也引起土客文人之间的笔战。
一些土人文人为了贬低客家人,一方面说客家人不是广东人,另外一方面又污蔑客家人是少数民族。
客家人文人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不得不应战,其中最知名的是广东兴宁人罗香林。
罗香林先生(1906~1978)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毕业,曾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华侨史专家、民族学家、客家学的奠基人、族谱学创立者,是近现代人文社会学术界的杰出人物。
一个百年前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到现在还是有余波浮现。
从反客人士发出的图片或者信息来看,一个是台湾什么客家教授说客家人是畲族人,另外是客家人在不同地方的信息,还有令人意外的是一个反客人士发出的截图是一个叫邓文初的贬损客家人的文章“为什么许多民族会沉迷于捏造历史-兼论客家神话”。
我先说台湾什么客家教授说客家人是畲族人的事。
台湾因为一些人出现的台独思维,一些台湾学者研究方向已经走偏,有台湾学者研究出来台湾人不是汉人,是荷兰人和台湾原住民的后代。
所以有台湾什么客家教授说客家人不是汉人,是畲族人,也不足奇怪,这些人所提的论据,也是荒唐可笑,不值一驳。
我这一篇文章主要是想谈这个叫邓文初的人和他的文章。
邓文初是什么人呢,在百度找到的资料是:邓文初,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1968年生,湖南宝庆人。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思想史专业;2005年浙江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毕业,获史学博士学位。
曾在媒体做过编辑、记者与策划。
湖南宝庆在哪里?现代地图湖南并没有宝庆这个地方,再查发现湖南宝庆是湖南省邵阳市旧称,邵阳市下辖3个区、6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分别是: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武冈市。
历史上广东土人和客家人十几年大械斗,双方死伤各数十万
历史上广东土人和客家人十几年大械斗,双方死伤各数十万广东的土人跟客家人本事同根同源,都是同中原迁去的,只因有先后,所以才有了客家人一说。
开始同居一地融洽的相处了上百年,与一家人一样。
事情就是开始从这里转折的。
在清朝咸丰年间爆发了农民起义,开始不分土客,都共同的打击敌人。
后来一个客家地主幼子被杀,这地主不惜倾家荡产招募客家的壮丁的开始报复,别说这个人还有一些能耐,帮助清兵收复了一些失地,但是却趁机的洗劫财产,这就损害了土人地主的利益了,有利益就会有斗争。
土人扬言,客民挟官铲土。
为了各自的利益争斗开始了,土人要驱逐客家人,客家人也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从此械斗开始了。
双方各自训练壮丁,相互的防备。
往往两个土家客家两人人的争斗就会引发双方大规模的械斗。
双方相互攻击报复,根据记载咸丰六年五月初十于恩平松柏山的土客3县会斗,死亡就达2000余人。
六月初十深井大门的械斗,死亡1600余人。
九月初十,大湖山械斗,死亡1600余人,双方成了不死不休的状态。
斗争也开始越来越激烈,苦的全是老百姓。
客家人福同团,统一了客家壮丁的指挥,开始进攻广海城,双方死伤无数。
当时省政府看来这是造反,于是派兵镇压了福同团,壮丁怎么会是训练有素的官兵对手,这样福同团解散。
经过十几年的械斗双方伤亡数十万,根据一个县志的记载,土客械斗中互相残杀至死者达23000人以上,还有2万人在离乱中染上瘟疫致死,这种械斗记载数不胜数。
后来双方议和才止住了杀掠。
双方械斗规模可不亚于一场小型的战争,械斗的后果当然非常惨重,一场大规模的械斗下来,经常会有几十人伤亡,而且常常会结成世仇,数数代代打下去,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就更不用说那时候形成的碉堡样式的房子,这不是为了防止土匪的。
但是这些在建国后械斗都不存在了,土客早就相互通婚,在不会有历史上的这样大规模的械斗了。
都是炎黄子孙一家人。
粤客正统争夺战,械斗战败的客家人,失去主动权
粤客正统争夺战,械斗战败的客家人,失去主动权正统争夺战我们知道广东有三大族群,早年粤客之间的矛盾相当严重,彼此进行全方位的人身攻击,套路多种多样。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两个族群存在竞争关系往往会拿自己是当地土著说事,如美国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亚的土著人,新西兰的毛利人在各自国家均因在当地居住历史远远比近代迁入的欧洲殖民者久远而认为自己理应为主人。
但是当年无论是说粤语的广府人还是说客家话的客家人,却对自号广东土著没有太大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把自己说成是“中原贵胄”的后代,对方则是当地蛮夷,如顺德人黄节编写的《广东乡土历史》里就说客家人“非粤种,亦非汉种”。
在这种背景下,粤语和客家话也纷纷被当作是正统的象征和证据。
广府方面,陈第的《广州音说》声言:“广州方音合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者,约有数端……至广中人声音之所以善者,盖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中,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故以隋唐韵书切语核之而密合如此也。
”一下把粤语拔高至隋唐时中原音的地位。
反过来,客家话则“硬直”、“入耳吵吵”。
编辑当然,对这种明目张胆的抹黑,客家也不甘示弱。
如客家人徐旭曾的《丰湖杂记》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记载:“客人语言,虽与内陆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故初离乡井,行经内陆,随处都可相通;惟与土人之风俗语言,至今犹未能强而同之,彼土人以吾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彼同也,故仍称吾为客人,吾客人亦以彼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吾同也,故仍自称为客人。
客者对土而言,土与客之风俗语言不能同。
则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阅数百年,亦犹诸今日也。
”客家话既然“甚正”,也无怪乎客家人要“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了。
编辑土客械斗造成客家人口锐减虽然早期南下的汉语是顺利地把当地的百越语言“强而同之”了,但是到了客家南迁的时候,广府人在珠江三角洲已经站稳脚跟,并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强而同之”显然是不太可能了。
随着广东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客之间因生存竞争而产生的对立情绪也不断滋生,加之清廷从中挑拨,甚至引发了大规模械斗。
被遗忘的广东土客大械斗:伤亡数百万,导致客家人远走他乡
被遗忘的广东土客大械斗:伤亡数百万,导致客家人远走他乡咸丰同治年间1854-1867广东土客(广府人与客家人)大械斗是一件被人们遗忘或曰忽略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场械斗起于粤中西部之鹤山,延及开平、恩平、高明、新兴、新宁、阳春等十几县,绵延十几载,屠杀过百万。
其规模之大、死伤之众、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
因被当时的政府及后来的学者视为“民间私斗”而不予重视,加上当时有太平军、洪兵、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一浪又一浪的历史波澜,在中国近现代这个特殊时期里,这场械斗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死角。
•根本原因:人口增长,生存竞争自明朝晚期以来,土客冲突现象就是社会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增长使人均土地占有比率降低到了危险的地步,促使众多的家庭族群转而寻找新的生存策略,其中包括弃农从商和移民。
移民方式之一就是男性的乔迁——离家外出打工赚钱(包括海外),另一种方式就是全家全族甚至整个乡迁往外地,寻求新的可供耕种的土地。
在福建和广东,后面这种情况有时是与暴力相伴随的。
客家人因为人口膨胀而进入广东东部、并进而进入广州(明清的广州包括珠三角洲大部分)西部地区。
引发这些地区的新的紧张关系。
宗族械斗之风已成为东南地区的一种暴力传统,种族内部形成包括语言习俗的特别具有爆炸性的氛围。
勤劳而且具有凝聚力、并且习惯于武力自卫的客家移民,在与比邻而居的土著的对峙中自成一系,及易触发暴力行为,竞争的后果之一便是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另一后果就是广东土客大械斗的发生。
客家先民迁移过程中,为了对付迁移途中强盗,土匪及不欢迎他们的土著,客家人的家族均是半军事化的组织。
女的均是大脚婆,包揽家务活和农活,男的都是半军事化的战士,具有极具强略的攻击性。
同时,客家人十分善于修巩防御工事,土楼和围龙屋就是明证。
而且客家人的家族之间,也存在着极端残忍的乡族械斗,这些地锻炼了“客家战士们”。
当然广东的广府人也不是省油的灯,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强悍好斗”、“奸滑好讼”,其家族间,大族欺负小族,大房欺负小房,强房欺负弱房,令客家人也相形见拙。
古代广府人、潮州人、客家人,为何互相不服、内斗不断?
古代广府人、潮州人、客家人,为何互相不服、内斗不断?在中国,没有一个省能像广东省那样,坐拥界限分明的三个族群。
那么广府,潮汕和客家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这还得从先秦时说起,当时广东还是一个叫百越国的地方,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进攻百越,当地百姓就逃到了东南亚,秦军与部分百越人结合,成了后来的广府人。
与此同时,从福建迁来了一批汉民,这就是最早的潮汕人。
广府人原本想跟潮汕人称兄道弟,奈何自己是先秦旧裔,对方却是楚界汉民,语言不通三观不合,于是骂骂咧咧地分居了。
这时从北边来了一批客家人,客家人到得太迟便只能跑到山沟沟里讨生活,每日耕田养殖,只待发家致富。
直到宋朝,越来越多的客家人从北方迁过来,人多地少,客家人掂了掂手里的金银,就把广府人的田宅买了过来。
好不容易把潮汕人赶回去的广府人,猛一回头,发现客家人居然把自己的农地、宅子甚至坟地都买了,真是忍无可忍。
于是,乡绅们开始倡议乡规民约,禁止向客家人出手田宅,两族间怨气越积越深。
起初是人身攻击。
客家人说自己是中原贵胄,但广府人却不是汉人,地位卑贱。
广府人说自己的粤语是中原音,不像客家话难听刺耳。
紧接着,就是聚众斗殴,最惨的一次竟打了十四年,这是怎么回事?那是1854年,广东天地会举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史称洪兵起义。
这些洪兵大多为广府人,于是无能的清政府想出个馊主意,他们在原本就势同水火的广府与客家两族间,极力挑拨是非,想利用客家人来剿灭洪兵。
械斗开始时,双方聚集武装,入室抢掠妇女和财物,互相残杀,乃至放火烧村。
客家赢了广府就聚集力量报复,如此反复波及8个县几十万人命,起义是压下去了,但两族人却陷入了无休止的拉锯战。
打到第十个年头,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清政府突然发现,客民开始从广西集结力量,跟太平天国势力搅在一起,于是大举围剿客民。
客民被迫投降后,清军拍拍屁股走人了,广府人一看,客民不行了,又杀了回来。
客家人匆忙在开平建起碉楼,以防不测。
有人可能会问了,那潮汕人去哪了?原来,他们在坐山观虎斗,有些跑去香港、泰国、缅甸、老挝等地发展势力,时至今日,潮州帮派的势力已遍布全球。
被遗忘的战争:广东土客大械斗
被遗忘的战争:广东土客大械斗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间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械斗。
这场械斗规模之大,死伤之多,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
但因为它被当时的政府及后来的学者视为“民间私斗”而不予重视,加上当时有太平军、洪兵、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关系国家社稷的事件和战争,这场械斗渐渐退隐到后台,成为了被当时的政治和后来的学者所共同忽视的隐伏在背景中的骚动。
在中国近代史这个热门领域里,这场械斗却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死角。
原来,广东的土人和客家人都由中原迁来,只因迁来的时间有先有后,先入为主,后至为客,故有土客之分。
自雍正年间,惠州、潮州客家人迁到新宁(即今台山)、开平垦殖以后,土人与客家人和平相处,达百余年之久。
红巾军起义失败之后,广东清政府大规模地捕杀起义农民。
于是地主阶级为了本身利益,又挑拨起土人与客家人之间的械斗。
这场械斗从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起于鹤山,延及开平、恩平、高明、新宁、阳江等县。
其中又以新宁祸乱最甚。
勤劳而具有凝聚力、并且习惯于武力自卫的客家移民,在与比邻而居的土著的对峙中自成一系,极易触发暴力行为,竞争的后果之一便是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另一后果便是引发了广东的土客大械斗。
客家人移入广州-肇庆之后,与这一地区即珠江三角洲西部诸县土著(即广府人)相比,其人数相对较少。
19世纪前期,弥漫于该地区的经济萧条加剧了土客矛盾,为大规模冲突创造了条件。
经济因素固然重要,却仍然不足以解释这场冲突之残酷,文化的、“种族”的因素也是暴力发生的强大动力。
广府人把客家人称为“匪”,自以为与之水火不容。
反之,客家人认为广府人生性残忍,不能信任。
这些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敌意与经济竞争互相影响,使双方陷入一场致命的、迁延十数年的战争。
这场大规模冲突正是四邑,即新宁、开平、恩平和新会四县——的广府人与客家人向海外大规模移民的背景。
面对人口大量死亡、经济一蹶不振的情形,成千上万的广府人与客家人开始踏上前往东南亚、夏威夷和旧金山的路途。
岭南秘事——惨烈的土客械斗
岭南秘事——惨烈的土客械斗土客械斗一事,在过去的历史学界是一件有意无意的忌讳。
人民因为利益而互动刀兵的事情总归是不利于团结。
到八十年代后,乃有学者慢慢开始收集整理民间史料,逐步还原了在19世纪广东广西二省土人和客家人流血冲突之真相。
两广地区的土客纠纷而论,土是指两省本地居民,客是指从别处迁徙到两广地区的新居民。
两广地区地处偏僻,战争波及较少。
一旦中原地区有战乱,中原地区居民就不断逃亡到两广地区。
随着客家居民在两广的增多,土客矛盾也随着争夺耕地、水源以及风俗冲突而日趋增长。
在明朝时期,两广的土客矛盾尚不尖锐,随着满清和郑氏在福建和台湾的对峙,从北方迁移到两广的客家人越来越多。
自清朝中叶开始,土客之间的冲突逐步激烈和不受控制。
1土客冲突的大规模爆发源于1854年的洪兵起义,这是在两广地区活跃多年的天地会组织策的一次规模庞大的农民总暴动。
天地会多由本地人组成,相对的,官府就多招募客家人为勇丁来进行镇压,称之为客勇。
客勇在讨伐战中的活跃一方面扭转了土客对峙中客家人的后来者劣势,加强了客家人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则对本地人造成了大量伤亡和破坏。
本土的父老把这些伤害自然不会归咎于官府,而是全都归罪于奋勇作战的客勇。
于是从1854年(咸丰四年)开始,两广地区爆发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血腥惨烈大范围土客械斗。
最先是清朝政府大肆搜剿洪兵暴动的余党,于是客家民多指土人村落为匪村,并大举进攻土村,土人则还以残酷报复。
据记载,客家先指某村为匪村,得到官府许可后组织人手大举进攻,杀死男丁,掠夺妇女财物,烧毁屋村,称之为“铲村”。
被进攻的一方则联络旁村反过来攻打进攻的村落,互相攻掠,争斗难休。
激斗之下百姓罹难者无数,村社化为废墟,田园沦为荒野。
据不完全统计,仅不到一年时间里,广东恩平一县内被攻打的土村就有400余个,七月客勇围攻松柏山,杀死土人2000余人,遗尸满山谷。
咸丰六年,土人反攻,杀死客家较精干的丁壮500余人,客家人被迫逃亡他乡,不料半路又被土勇联合劫杀,老弱妇孺死者四千余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府与客家一段不堪回首的恩怨情仇
同为一族,同在一省,比邻而居,但语言和习俗却差异甚大,以致彼此间颇多嫌隙,互有龃龉,说的就是广东的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
上个月在广东自驾旅行,我们的行程从客家文化始,中经潮汕文化区,至广府文化终,算是初步接触了广东的三大民系,也有了点皮毛认识。
沙湾镇,始建于宋,一座广府文化的博物馆。
从沙湾古镇看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异同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广东人≠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
广东是地理概念,而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是民系概念,广东人应该是指包括上述三大民系,加之雷州、疍家以及各少数民族在内所有广东境内的居民。
三街六市的沙湾,曾经的商贾凑集之地。
自驾行程的最后一站,我们拜访了广府文化的典型代表,位于番禺的沙湾古镇。
所谓广府,即广州府,明清的行政区域之名,其称呼一直沿用至民初,方去“府”字而改称广州。
广州府自明清设立以来,经贸繁荣、文教昌盛,不但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其政治经济状况,在广东全省也处于领先地位。
而沙湾古镇距广州市中心只有三十公里,荟萃了几乎所有广府文化的精髓。
沙湾的标志性建筑:何氏祖祠留耕堂。
其实,从根上说,广府人和客家人同祖同宗,都是中原移民,只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别(本篇不谈潮汕文化)。
广府人最早的根是秦朝遗民,到了唐末和宋
末的社会动荡时期,中原氏族纷纷避乱南下,经江西大余,再翻越梅岭关到达南雄珠玑巷。
他们不熟悉岭南的情况,不敢贸然再南下,便在珠玑巷安顿下来并重新创业。
无论土客,均重诗书育人,。
若干年后,这些中原人逐渐适应了岭南的
气候和生活习惯,又顺北江来到了珠三角,首先在这片富饶的土地扎根繁衍。
在广府文化中,就有贡生罗贵,带领珠玑巷97户33姓,伐竹木而结筏,南逃珠三角的故事。
故,广府人多称自己是来自珠玑巷,并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地”。
留耕堂,被誉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
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在汉民族的集体信仰崇拜和传统的岁时年节上,并无根本的不同。
两者最大的差别在方言,前者说粤语,后者说客家话,各自独立,自成体系,从来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广东话。
先来的广府人对后到的客家人的歧视,也首先凸显在语言上,谓客人的语言是“南蛮结舌”,而客家人则称自己
才是正统的中原古音。
这就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即所谓“分声之争”。
当然,对于北方的朋友,要弄清两者的区别
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沙湾,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
平日里,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是有些许差异:广府人喜粤剧,近代的广东音乐更一度风靡全国;而客家人则喜汉剧,逢年节必搭台唱戏。
广府人饮食清淡,客家人口味浓厚。
传统的广府人天天给财神爷上香,而客家人除了节日的敬亲祭祖外,相对的祭拜要少许多。
客家人最重教,科举做
官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而广府人则善经商,与海外的联系更多。
不同的还有广府人的过年花市,客家人的“洗骨二次葬”,等等。
何少霞,沙湾广东音乐三杰之一。
在民居方面,客家地处偏远,居山靠山,典型的围屋都偏重防御功能,带有浓重的割据性质。
广府人捷足了富庶的珠三角,有山有水好风光,所建民居多为小天井,大纵深,生活质量要比客家人高不少。
客家围屋的精髓在“围”,而广府民居最亮眼的是“镬耳”(音获,俗称官帽)墙,寓意“独占鳌头”,只有获取了功名的人方有资格采用,亦是家境殷实的象征。
除此外,以蠔壳代替青砖筑屋,也是广府民居的一大特色,据说是冬暖夏凉。
沙湾的镬耳墙,老百姓称之“官帽”。
但无论有怎样的不同,广府人与客家人依然是“亲家”关系。
且不提宋元交替,明清易朝,他们曾相互激励,并肩作战,抵抗外虏。
只看近代戊戌变法的首领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是广府人,而黄遵宪、陈宝箴、刘光第,则是客家人。
到了辛亥革命,更是广府人、客家人的精诚合作,才使广东成为这场革命的根据地。
无论是北伐还是东征,无论是成立护法政府还是省港大罢工,两大民系都是共克时艰,相互扶持,绝不轻言失败。
镬耳墙是广府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广府人和客家人因迁入广东的时间有先有后,先入则为主,后至则为客,故有土客之分。
也许真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尽管大家都是中原汉人的后裔,却在1856年至1867年间,基于
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十三年的土客大械斗。
虽然古人并无文物保护意识,但这堵墙却历经了八百年风雨。
民国方志用“屠戮百余万,焚毁数千村”、“老幼皆诛夷,死亡亦无算”来描述其惨烈程度。
这场械斗规模之大,死亡之众,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算是空前了,但因为是“民间私斗”,加之当年的太平天国、洪兵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迭起,这场“被遗忘的战争”便成了人们记忆的死角。
古时,里巷有门,黎明开启,入夜即关。
先说说这场械斗的起因吧。
闽粤赣交界处,土地资源本就稀缺,客家人的多年经营,更致人口膨胀,生存日窘。
于是,客家人便寻求向西发展,渐次进入了广府人的地盘。
客家人的迁徙往往是全族、全村乃至全乡的迁徙,对占据着优势资源的广府人是极大的威胁。
平日里,广府人向来瞧不起客家人,也从不与其通婚,而客家人尚气争胜的性格,也使他们绝不肯向土著低头,生存之争的矛盾由此产生。
展示广府文化中的婚俗文化。
为了生存,客家人均是半军事化家族组织,具有极强的战斗性。
而广府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也以“强悍好斗”著名。
咸丰同治年间,广西太平军兴起、广东洪兵反清,两支力量攻城略地,加之境外列强入侵,清政府首尾难顾,无力抽身顾及民间斗祸,致使土客械斗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长达十三年,屠戮百余万人的大械斗。
蠔壳筑屋,广府民居的一大特色。
这场土客械斗的直接导火索源于广东洪兵暴动
(因暴动者头裹红巾,也叫红巾军),腐败的清政府无力出兵镇压,便鼓励地方政府招募民团清剿。
巧的是,洪兵中土人(即广府人)居多。
于是,用心险恶的官府便将客家人组成客勇民团,对洪兵进行剿杀。
渐渐地,客勇民团偏离了预定的镇压洪兵的轨道,开始报复与之有仇的广府人,大规模械斗由此形成。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沙湾古镇,国家4A 级旅游景点。
械斗的初期,客勇们攻寨夺村,反客为主,大有对土人赶尽杀绝之势,随后双方进入胶着状态,最终,广府人凭借人口势多,经济雄厚,也以剿灭洪兵为名,重金贿赂官府,出兵围歼客勇,客家全线败退。
械斗最激烈的时候,双方互斗凶狠,铲村灭族,残不相让,一时间,广东各地,死尸遍地,惨不忍睹。
巷内何氏,明清两朝均出进士。
举个例子。
咸丰七年(1875年)正月,新宁县客家战败,西迁途中,被广府人察觉,设伏袭击,客家被杀者逾四千人。
汲取此次教训,之后客家人凡携眷迁徙,途径土民聚集地时,都要用棉花塞住小孩的嘴巴,或用鸦片烟膏涂口,让小孩醉而不啼。
因此而被闷死的孩子不在少数。
沙湾古镇的制高点:水绿山青塔。
咸丰皇帝曾向属下大臣张集馨询问械斗情况,张答:“臣前过惠安,见械斗起,部伍亦甚整齐。
大姓(即土人)红旗,小姓白旗,枪炮刀矛,器械具备,闻金而进,见火而退。
当其斗酣时,官即禁谕,概不遵依”。
又答:有“战国合纵连横之意。
大村住一族,同姓数千百家;小村住一族,
同姓数十家及百余家不等。
大姓欺凌小姓,而小姓不甘被欺,纠数十庄小姓而与大族斗。
”祠堂里的族训。
史载,当时的土客双方均已进入军事化状态:“人皆佩剑,户尽佩刀,巨炮洋枪,视为故物,碉楼寨栏,俨若长城”。
为平息械斗,清政府最初采取的是助土人,剿客家,但损兵折将,收效不大,还不为土人领情。
最终,清政府认识到客家并非洪兵,土客双方也心生厌战情绪,遂议和双方,结束了械斗。
广东音乐的古工尺谱与现代简谱对照乐本。
而为解决土客械斗问题,清政府又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大量遣散珠三角的客家人,导致珠三角地区客家人口锐减,粤语在和客家话的竞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散居的客家人逐渐被粤语同化,土客之间也互相通婚。
但在客家大本营的梅州、惠阳等地,客家话的地位仍然牢不可破。
这场惨烈的大械斗,还导致了客家人的第五次大迁徙,导致了五邑地区的广府人与客家人冒险走上“猪仔”之旅,开始大规模移民海外。
沙湾街巷。
土客械斗的教训土客械斗虽已过百年,但其影响深远。
清末民初,土客间仍时有冲突,甚至在学者间也爆发了一场舌战,并导致客家研究的发轫。
上世纪中叶,至少在海外,土客矛盾依然存在。
好在国内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员的流动,土客矛盾已基本消弭。
土客械斗留给我们的教训是多重的。
一个强大、公正、廉洁、为民着想的中央政府;一个不断向前发展、永远欣欣向荣的经济;一个文明、高效的解决
争端的机制。
如此三者具备,我们的民族才不至于再次陷入手足相残的恶性循环中。
三稔厅,广东音乐博物馆中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