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
从字词教学看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从字词教学看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语文教学有三种境界:走近语文、走进语文、吃进语文。
一、走近语文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运用,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训练搞得轰轰烈烈。
从表面上看,这很合乎新课程的理念,但细究一下,他们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如字词教学。
《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7-8合刊)登载的29篇青年名师的语文教学实录,就有不少教师不重视字词教学。
有的就根本没有字词教学,有的把字词当障碍一扫了之,有的音形义解释不完整。
这些教学实录代表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
当然也有不少教师仍保留字词教学这一教学环节,通常有三种做法:一是少数教师沿袭传统,在教学一篇新课文前,习惯提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生字的注音,生词的字典解释义,然后让学生在课堂笔记上如实记录;二是不少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生字词放在投影上,让学生在黑板上注音、解释;三是也有一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对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或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或是自己查字典解决。
上面的三种做法,好像都比较重视字词教学,但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远远不够,因为这仅仅是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会解释。
这样的教学就属于走近语文,因为字词是组成句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我们不仅要会读、会写、会解释,还应该知道它们在句子、文章中的作用,还要会运用他们。
二、走进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读者必须把抓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
”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也说:“语文教学是最讲究咬文嚼字的。
”语文教学就是字词教学,离开了字词教学的语文课不能称之语文课。
因此即使是阅读教学也应该把重心放在对字词的理解上。
对字词的理解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细读品味。
有些字词初读时令人喜悦或惊奇,然后通过细细地有滋有味的品嚼才能感受它的妙处。
比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梦幻”一词用得非常好,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几个词的关系,这里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气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构成一种难以言传的如梦如幻的意境。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初探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初探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涉及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而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们能够掌握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能力和素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
一、知识的境界知识的境界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重境界。
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它包括文字、语音、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首先要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
教师们需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的认读与理解,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让他们学会正确地运用语法规则进行表达。
还要教会学生学习修辞知识,使他们在表达时能够更加生动、形象。
这些都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
教师们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
文学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只有通过接触文学作品,学生才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语文世界。
从古诗词到现代小说,教师们要带着学生不断地去感知文学的魅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热爱,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能力的境界在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之后,语文教学又需要教师们引导学生培养一定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等。
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不仅是用来理解,更是用来表达的,教师们需要设计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使他们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阅读理解能力也是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情感,从而更好地领略文学的魅力。
写作能力也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教师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写作练习,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表达。
语文教学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词语教学三重境界
的“ 冲突” . 倒是 罗 密欧 与 朱丽 叶夜 晚相 会 时 的对 话
让 人 震撼 不已 。 语 言 的变异 、 感叹 与 陌生 化 。 对 话 的 迫 不及待 和 冠冕 堂 皇地 与 “ 爱” 相 关. 让 人深刻 体 验 爱 的 狂热 、 无畏 与 年轻 的 力 量 。 《 长 亭送 别 》 中崔 莺 莺和 张 生 的难舍 难 分打 动 了 无数 少男 少女 。 到长 亭 途 中 的风 景 画 面 、 送 别 时 的举 杯 共饮 、 别 离前 的担 忧 与嘱 咐 . 三 个场 面构 成 戏 剧 的一个 意 义片 断 。 “ 单 个场 面 难 以凝 聚足 够 的爆 发 力 . 戏剧 以 场面 连缀 的 方式 组 合 更具规 模 的构 造 ” @ 场 面 一 的风 景 渲染 离
知 识碎 片现 象
3 6
中 学 语 文 . 阅 读 教 学 , l l l  ̄
学 生 学 习的 桥梁 . 但 文 言 文成 文 久远 . 学生 难 以 习 得其 法 。 西 南而 望 . 斗折 蛇 行 。 明 灭可 见 。 ” , “ 西南” 译为“ 向
西南” 、 “ 斗” 译为“ 像北 斗星 一 样 ” 、 “ 蛇” 译为“ 像 蛇
三 的叮 嘱 与前 两个 场面 联 系在 一起 . 形 成 巨大 的故 事张力。 崔莺莺的“ 愁” 不 仅 是 离 别之 苦 。 更要 紧 的 是担 心 张生 的变 心 。 如此看来 , 不难 理 解红 娘 的疑
问原 来 另有深 意
考 察 必修课 本 中的主 要戏 剧篇 目 ,从 人 冲 突 、
“ 要 注 意从 单篇 文 本中 , 读 出文体 的 共性 。 ” 住文 本 的文体 特 征 , 建 构 阅读 教学 链 , 遵 体 识文 。 因 体而 教 . 重 构 语文 阅读课 程体 系 . 有利 于 将 单 篇 文
探寻语文教学之“三境界”
但 是 , 语 文 课 堂 上 ,读 错 字 音 、 曲 解 文 意 的 教
编 了大 量 精 美 文 章 。 但 是 ,教 材 所 选 范 文 的 体 裁 等
均 不 同 ,这 就 要 求 教 师 绝 不 能 用 同 一 教 学 模 式 进 行
的 文 字 中有 可 以 自 由 跳 跃 到 其 他 字 段 或 者 文 档 的 链 接 。读 者 可 以从 当前 阅读 位置 直 接 切换 到 超链 接 所 指 向的 任何 其他 位 置 。超 文 本 最 大 的优 越 性 在 于 , 它 把 文 本 潜 在 的 开 放 性 、 阅 读 单 元 离 散 性 等 特 点 和
三个 阶 段 、契诃 夫 小说 的影 响 、 饥 卡》 的 创 作 背
景 ,等 等 。 特 别 有 意 思 的 是 ,学 生 能 在 超 文 本 中 发
信 息 时 代 的 特 征 决 定 了语 文 教 学 内 容 必 须 立 足
于 开 放 ,即 意 味 着 书 本 世 界 向 我 们 的 生 活 、 乃 至 整 个 社 会 的 回 归 。 因 此 ,我 们 要 充 分 利 用 网络 ,把 各
超 文 本 是 网 络 最 为 流 行 的 电 子 文 档 之 一 。 文 档
教 学 ,而 要 根 据 不 同 的 体 裁 确 定 不 同 的 教 学 重 点 ,
选 用 不 同 的 教 学 方 法 ,体 现 出文 体 的 特 点 。 例 如 , 教 学 记 叙 文 ,就 要 引 导 学 生 通 读 全 文 ,
师 不在 少数 。笔者 曾听过 这样 一 堂 语文 课 ,一位 教
师 在教 学 “ 岁 寒 三 友 ” 这 一 主 题 单 元 时 , 引 入 了 王 “ 数
从字词教学看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 :走近语文
随 着新 课 标 的实 施 ,新 教材 的运 用 ,综合 性 学 习 、 探究性 学 习,这 种实践 、那种训 练搞得轰 轰烈烈 。从 表面 上看 ,这很合乎 新教材 的理 念 ,但细究一 下 ,他 们却常常 忽视 了语 文基 本 知识 的教 学 ,如 字 词教 学 。 《 语 文教 学 通讯・ 2 0 0 6 年7 — 8 合刊 》登载 的2 9 篇青年 名师的语文教 学实 录 ,就 有不少教 师不重视 字词教学 ,有 的根本没有 字词教 学 ,有 的把 字 词 当障 碍一 扫 了之 ,有 的音 行义 解 释不 完 整 。这 些教学实 录很有代表 性 ,代表 了平 时的语文教 学的 基 本 情 况 。 当然也 有 不少 教 师仍 保 留 字词教 学 这 一教 学 环 节 ,通 常 有三 种 做 法 :一 是少 数教 师 沿 袭传 统 ,在 教 学 一篇新课 文前 ,习惯提一 块小黑 板 ,上面 写着生 字的注 音 ,生词 的字典解 释义 ,然后 叫学 生在课 堂笔记上如 实记 录 。二是不 少教师 运用现代 化的教学 手段 ,把生字词 打在 投 影上 ,让学生在 黑板上注 音 、解释 。三是 也有一些 教师 运 用现代教 学理念 ,让学生 在预 习课 文的 时候 ,对 自己不 认识 、不理 解的词 或是通过 小组合作 解决 ,或是 自己查字 典解 决 。上 面的三 种做法 ,好像都 比较重视 字词教学 ,但 都 停 留在对 字词教学 最简单 的层面上 ,仅仅是 要求学 生会 读 、会写 、会解释 。这样 的教 学就属 于走近语 文 ,因为字 词是 组成句 子 、文 章的最基本 单位 ,不仅要会 读会写会解 释 ,还 应 该 知道 它 们在 句 子 、文 章 中 的作 用 ,还 要会 运
用。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境界内容摘要: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三大境界,即轻松和谐、富有情趣、浮想联翩、声情并茂和各抒己见、妙语联珠。
关键词:和谐情趣想象各抒己见新大纲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依据创新机制去开拓教学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体现创新教育。
境界之一:轻松和谐、富于情趣亚里斯多德说过:“闭暇出智慧”,也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
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语文课堂才会富于情趣,学生才会对语文有兴趣,才有可能培育创造力。
现在的语文课堂少了一些限制,多了一些宽松,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据了解,英国的学生是围坐在课桌四周的,美国的是茶馆式散坐,做姿更是随便。
我们也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如:老师分析课文,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分析,而不是那样呢?如果斥责其为“废话”,那学生今后还会敢想敢说吗?他的心理必然会产生一种“安全”防护意识,所以我们老师要学会欣赏学生的异议,鼓励他们应有自己的见解,并让他们能畅所欲言。
我国创新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说过“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还学生自由,人参自由了,心理自由了,他们就会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有了这个条件,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如学习《伤仲永》这一篇课文,教师设计“仲永天资聪颖,但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是你该怎么办?你周围有没有类似的同学等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富于情趣的语文话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新就有了动力支持。
境界之二:浮想联翩,声情并茂语文教学已开始从注重繁琐分析走向重视感悟,从注重繁重练习走向重视积累,从注重语言理解走向重视语言运用。
词语盘点教学的“三境界”——关于词语盘点教学的一些思考
亮 、鲁肃 、周瑜等人物。
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喜欢 的一个词语造 句 ;或者选 择 5个词语写 一段话 .可 以发
通 过 “词 语 盘 点 ”梳 理 文 本 ,既 能 有 针 对 性 地 对 课 文 进 行 系 挥 自己的想象写一个小故事 。
统 、有 效 的 回顾 ,又 让 学 生 在 不 知 不 觉 中 积 累 、运 用 了词 语 ,真 是
教学 时 ,学 生每说 出一类词语 ,我都 会鼓励他们 再多说 多记
悟 ,让学生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 中学词用词 ,这是盘 活词语 的一个 几个结构相同的词语。此外 ,我还会 引导学生积 累其他类 型的词
妙 招 。
语 i如 ,ABCB式 词语 、ABCC式词语 、描写人物神态 、心情 、外 貌的
由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 ,它是单元整合后 不同点。利用灵活 的分类识记方法开展词语的积累教学 。
词语 的归类统一 。其编排的最终 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在 口语表达和
以四年级上册 的“词语 盘点”为例 ,教学时 ,我让学 生 自由朗
习作 中灵活应用这些词语。
读这些词语 ,请他们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词语?学生很
1.选 词 回顾 课 文
词语 ,描写风景的词语 ,含数字的词语 、含动物 的词语 ……这样 的
学 习 五 年 级 上 册 “词 语 盘 点 ”三 时 ,我 让 学 生 先 找 出 描 写 鲸 的 词语学习 ,变枯燥 的读一读 、抄一抄 为生动 活泼 、形式多样的分类
词 语 :上 腭 、哺 乳 、退 化 、垂 直 、胎 生 ,再 根 据 这 些 词 语 结 合 文 本 ,复 识记和积累 ,学生乐意 、受益 ,何乐而不为?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三个层面
臧松 刚: 小学语 文词语教 学的三个 层面
・ 3 7・
生( 齐) : 雾凇 。
语的范畴” ,彰显了作者独特的言
生: 主人迎我们 心情 急切 , 所以
师: 谁 能将 “ 饱 和的水 汽、 雾气 、 语 风格 和个 性 的表 达方 式 。 “ 课标” 像飞一样。
霜花 、 雾凇” 之 间的关 系用几 句话 说 所说 的 “ 体会词句表 达情意 的作
能 联 系上 下文 , 理 解 词句 的 意 言 , 重在感受具体色彩 、 体会其 表 思, 体会 课 文 中关 键词 句 表达情 意 达 的效 果与 价值 。
的作用 。能借助词典和生活积 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 第二学段 )
当面对 内容不 同、 风格各异的
师 :课 文 中出现 了这几个 事
清楚呢 ?
师: 下面句子 中还有两个“ 飞”
用” ( 第 二学段 ) 、 “ 体会表达效果 ” 字, 你发 现 没有 ?( 指 生读 ) 生: 空 气 中饱 和 的 水 汽遇 冷 凝 ( 第 三 学 段 )的本质 就是 从 动态 的 师: 迎到我 们 了, 为什 么还要
结 成 小水 滴 , 飘 浮在 空 气 中 , 就 成 层 面揣 摩 言语 成 品 ( 文本 ) 中词 语 “ 飞驰 ” 呢? 这 个 “ 飞” 字 又写 出
词 语 的感 情 色 彩 ,体 会 其 表 达 效 确 要考 验 教师 的判 断力 、 解 读 力 与
果 。( 第 三学 段 ) 生: 雾 气是饱 和 的 水汽 遇 冷凝
执 行 力 。不 过 , 只要教师能在“ 变 结后 飘 浮在 空 中的小 水滴 。 师: 雾 气是飘 浮 在 空 中的 小 小 生: 霜是在 气温 降到 零度 以 下
从字词教学看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从字词教学看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语文教学有三种境界:走近语文、走进语文、吃进语文。
一、走近语文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运用,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训练搞得轰轰烈烈。
从表面上看,这很合乎新课程的理念,但细究一下,他们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如字词教学。
《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7-8合刊)登载的29篇青年名师的语文教学实录,就有不少教师不重视字词教学。
有的就根本没有字词教学,有的把字词当障碍一扫了之,有的音形义解释不完整。
这些教学实录代表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
当然也有不少教师仍保留字词教学这一教学环节,通常有三种做法:一是少数教师沿袭传统,在教学一篇新课文前,习惯提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生字的注音,生词的字典解释义,然后让学生在课堂笔记上如实记录;二是不少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生字词放在投影上,让学生在黑板上注音、解释;三是也有一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对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或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或是自己查字典解决。
上面的三种做法,好像都比较重视字词教学,但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远远不够,因为这仅仅是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会解释。
这样的教学就属于走近语文,因为字词是组成句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我们不仅要会读、会写、会解释,还应该知道它们在句子、文章中的作用,还要会运用他们。
二、走进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读者必须把抓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
”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也说:“语文教学是最讲究咬文嚼字的。
”语文教学就是字词教学,离开了字词教学的语文课不能称之语文课。
因此即使是阅读教学也应该把重心放在对字词的理解上。
对字词的理解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细读品味。
有些字词初读时令人喜悦或惊奇,然后通过细细地有滋有味的品嚼才能感受它的妙处。
比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梦幻”一词用得非常好,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几个词的关系,这里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气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构成一种难以言传的如梦如幻的意境。
把握词语教学的“三个度”
江苏海门市货隆中心小学( 226144) 俞敏作为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词语从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必须要打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教学词语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平等对话、通过阅读来使学生掌握词语,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词语,提高对词语的应用能力,使教学活动获得更好的效果。
一、通过品读感受词语的广度在汉语中,有很多的字、词都会有其特定的意思,往往会使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即词语的广度。
而品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文本或语句,经过精心的组织,引导学生去品读文本,感受词语的广度。
例如,教学《夹竹桃》一课时,文章里面的“和煦”“盛夏”“深秋”几个新词,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意思,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有人能阅读下上面的这段话吗?(在抽了些学生读了后,效果都不好,学生没能读出文章的意境,语言平淡无奇。
)师(引导):孩子们,大家说说春、夏和秋这三种季节从气候上有什么不同?生:区别在温暖,酷热和凉爽。
师:对,说得很好。
那么,刚才他们的朗读有什么可以提高的地方呢?生:要读出这三个季节的天气特点。
师:恩,你很棒。
经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再次阅读的时候,把“和煦”用慢节奏读出了温暖和舒服;把“盛夏”读得较重,音量略高,“深秋”则舒缓、深沉,读出了秋冬深邃。
在上述的教学案例中,教师适时地点拨,不仅让学生有效地品读出语句的感情,还品出了词语所代表的意思,增加了对词语的意境的理解,提高了认识的广度,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通过比较品出词语的准度在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用语巧妙,堪称经典的课文。
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组织,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巧妙。
例如,教学《灰掠鸟》这一课时,文中有一段内容如下:“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教师论文:词语教学中的三个“三”
教师论文:词语教学中的三个“三”叶圣陶先生说过,仅仅知道生字生语的读音与解释,还不能算充分认识;必须熟习它的用例,知道它在某一种场合才可以用,用在另一种场合就不对了,这才真个认识了。
由此可见,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用”,因此,实际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引导学生在文本语境与生活语境的不断转换中,实现由词语的理解到运用。
一、“一波三折”这里的“一波三折”是指一个词语的完整教学必须经历生活义(本义)激活、语境义感悟、语用义揣摩三个层次。
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是这样描写老人外貌的: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教学中,笔者紧扣“褪色”展开教学:1板书“褪”字,借助偏旁,猜测这个字的意思。
2.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褪色的事物?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老旧、破损、颜色灰暗等)3.这段话中的“褪色”说的是什么?(老人的布衣、蓝布包、大塑料袋)从三个“褪色”你能够感受到什么?(老人生活贫苦、拮据等)4.把这段话中的三个“褪色”去掉,再读一读,看看行不行?(不行。
这三个“褪色”的作用一是承接上文,“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的原因之一就是老人“褪色”的标志性穿戴;二是在生活如此艰辛的情况下,老人依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喂海鸥,更能够体现老人对海鸥的喜爱。
)本词语教学片断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褪”字形旁表意的特点,引导学生揣摩“褪”字的本义,接着联系生活中的事物,让“褪色”一词具象化,进而感受该词的“老旧、破损”等生活义。
接着,把它放到文本语境中,感受文本语境义:老人生活得不宽裕。
最后,通过删除“褪色”一词后,与原文对比阅读,体会作者连用三个“褪色”的语用意图。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涵泳,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而要能够从它的本义、生活义出发,这也是学生的前理解,词语教学的起点。
放到文本语境中,感受它在文本语境中所传达的意义,因为“词语只有存在于文章之中才会具备其深刻的意义”。
核心素养背景下语用教学的三重境界
核心素养背景下语用教学的三重境界作者:徐虹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7年第22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具体到语文学科,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
其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教学当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语文素养为目标,着眼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致力于个体生命的发展之需。
可见,语用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有层级地开展语用教学,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及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在此,将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一课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一、基于感知的语言文字运用一篇文章往往会有多种写作方法,而就具体语言文字的运用来说,最直接的莫过于让学生模仿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以积累语言表达的形式,学会言语表达的方法。
例如,《风筝》是一篇精读课文,从语用的教学价值来看,最直接的表达特色是描写心情的词语十分丰富。
其中有直接描写不同心情的词语,如“憧憬”“快乐”“快活”“垂头丧气”;也通过描写各种动作的字词表现心情的变化,如用“托”“牵”“紧”“松”表现急切与期待,用“喊叫”“拼命”“奔跑”表现高兴与激动,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表现着急与伤心等。
为了引导三年级学生学会语言的积累、运用与表达,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即把语用教学的重心放在积累和运用表现不同心情的词语上,并要求学生把文中的这类词语找出来,让他们学会仿照和运用不同心情的词语或各种动作词,来表现教师即将给学生发试卷时的心情以及学生自己的心情。
这种类型的语言文字运用,建立在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模仿和积累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种看似“肤浅”的语言文字运用,对于侧重模仿和积累的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词语教学之”四境”
词语教学之”四境”词语教学之”四境”作者/王其华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最活跃的元素,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是字词。
”但是,现在忽视词语教学,词语教学简单化、边缘化的现象比较普遍。
笔者认为,学习词语不仅要掌握它的音形义,更要感受它的精气神,要摆脱就词解词、单调查字典、机械背词典的僵化的教学状况。
提高词语教学的艺术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关键是要进入词语教学的四种“境界”。
一、擦亮“语境”,让词语的意义清晰起来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是言语活动的环境以及言语环境所创造的能够引发语言滋生复义的“语义场”,它对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起着决定性作用。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这是从字、句、章、篇的相互关系来说明语境对话语意义的表达和理解的重要作用。
阅读教学是发生在特定语境下的,没有任何语言是脱离背景环境的。
词语教学首先要理解它的特定的意义,但是要实现对词语意义的准确把握,绝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孤立地就词解词,而要联系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词语的上下文,在具体情境中领悟词语的内涵。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这个成语,老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然后设问: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的“雪”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出“雪”指战场上环境险恶、敌机封锁、供应困难,战士们空着肚子和敌人作战。
志愿军空着肚子战斗时最需要的是什么?(语文教学论文)(食品)那“炭”又指的是什么呢?学生找出“炭”指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
那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比喻在别人急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结合“雪中送炭”的语言环境,学生不需要查字典,就很容易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且这样的理解最直接、最恰当、最有效。
任何语感都是在一定语境中发生的,擦亮词语的语境,让词语的意义清晰地呈现出来,应该成为词语教学最常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词语教学之”四境”
词语教学之”四境”词语教学之”四境”词语教学之”四境”作者/王其华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最活跃的元素,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是字词。
”但是,现在忽视词语教学,词语教学简单化、边缘化的现象比较普遍。
笔者认为,学习词语不仅要掌握它的音形义,更要感受它的精气神,要摆脱就词解词、单调查字典、机械背词典的僵化的教学状况。
提高词语教学的艺术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关键是要进入词语教学的四种“境界”。
一、擦亮“语境”,让词语的意义清晰起来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是言语活动的环境以及言语环境所创造的能够引发语言滋生复义的“语义场”,它对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起着决定性作用。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这是从字、句、章、篇的相互关系来说明语境对话语意义的表达和理解的重要作用。
阅读教学是发生在特定语境下的,没有任何语言是脱离背景环境的。
词语教学首先要理解它的特定的意义,但是要实现对词语意义的准确把握,绝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孤立地就词解词,而要联系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词语的上下文,在具体情境中领悟词语的内涵。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这个成语,老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然后设问: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的“雪”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出“雪”指战场上环境险恶、敌机封锁、供应困难,战士们空着肚子和敌人作战。
志愿军空着肚子战斗时最需要的是什么?(语文教学论文)(食品)那“炭”又指的是什么呢?学生找出“炭”指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
那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比喻在别人急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结合“雪中送炭”的语言环境,学生不需要查字典,就很容易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且这样的理解最直接、最恰当、最有效。
任何语感都是在一定语境中发生的,擦亮词语的语境,让词语的意义清晰地呈现出来,应该成为词语教学最常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郑俊红一、词语教学的现状1、从教师教学情况分析:如:《小虾》的教学片断: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师:我发现有些词语比较难读(课件出示:大缸、漏过、空隙、撒落、甚至、青苔、竹荫、钳子、立即、一副、搏斗、猛烈、小卵)。
请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词语)师:快来读读,课文对小虾的哪些描写最能吸引你?边读课文边找出来。
这个教学片断,大家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小虾》的初读环节时,只是让学生齐读一遍词语便过了,不少中高年的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的能力;词语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去自学,无须在课堂上浪费时间。
于是,像这样忽略词语教学的现象出现。
甚至有的老师还避过词语教学直奔文本讲解,又或是一读音、二记形、三解词老调重弹。
这可是当今偶有的词语教学现状,这样的词语教学,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2、从学生的习作水平分析:从学生在作文中我们也会看到大量词语使用不当的现象。
3、从学生的考试情况分析:每次单元考,学生在“看拼音写词语”、“选词填空”、“按要求写词语”等题目上,正确率是85%左右,错误的原因大多是写出错字、别字,又或是个别学生对词语理解存在问题,以致于无法正确使用词语。
可见,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积累和运用是存在着问题。
二、词语教学的反思看到这一系列的现象,我们不禁反思:为何经过几年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对词语的掌握会是如此不扎实?怎么办?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关键词语理解得越充分,课文理解就越深刻,学生掌握得越牢固,学习成绩就越理想。
因此,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与基础,中高年级更应该重视词语教学。
那么名家的眼中词语教学又是什么?1、名家眼中的“词语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最初是通过词语来认识世界。
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掌握知识的工具。
薛法根认为: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有血有肉的。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
因此,理解和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是不是语文课的主要标尺。
三、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既然词语教学如此不容忽视,那么,中高年级如何进行有效的词语教学呢?我认为可以沉入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老师教学的境界。
老师在进行词语教学让学生理解词语是要讲究方法与策略。
词语教学方法与策略可以说是琳琅满目。
如:还原语境法、区别比较法、操作演示法、适度追问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借助词典理解法等等,(一)、还原语境——词语教学的唯美境界。
虽然词语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教学要因课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些教学方法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点,词语教学更有效的。
今天,我着重给大家介绍还原语境法。
★1、营造情境,感受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富有描述性的词语,它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营造出震憾人的情感语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词语,营造情境,使学生融入词语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感悟中感受到词语的意境美。
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时,让学生去细心体会“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两个词。
师:你看,你看,在泉水当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啊: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你闭上眼睛看: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看到了吗?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吗?生:我看到了!在静静的月夜,月亮沉浸在水中。
师:你从哪个词语看到月亮就浸在水中?生:静影沉璧。
师:静影沉璧指的就是……生: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师:是啊!你知道那个“璧”指什么?生:璧,指……师:其实啊,你自己仔细看看这个字,我不说,你也能读懂。
静影沉璧的“璧”下面是个什么字?生:“玉”字。
师:对,你猜一下,这个“璧”可能指什么?生:可能指月亮像玉佩一样皎洁,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水中。
师:呵呵,太好了!掌声。
(掌声)老师可没告诉你啊,是你告诉老师的,厉害!那个月亮,那样的皎洁,那样的清纯,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
这种感觉是如何来的?大家把它读出来: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生:(读词)师:太好了。
要把这八个字读到你心里去。
在你面前出现的是那缓缓流淌的一泓清泉,就在那个泉水的底下,那个皎洁的月亮的影子像美玉一样倒影其中: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生:(读词)★2、还原生活,体会场景美当词语成为作家表情达意的工具时,它已不再是文字符号,而是一个个复活的生命。
因此,老师要从生活入手,还原词语原本的现实感,创设生活化语境,引导学生想象所学的词语,促进学生对词语更深刻的理解。
★3、还原文化,斟酌用词美。
词语的意义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词语教学中老师要善于从文本中突破文化语境,让学生感受其丰富的语言表现力,分析琢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如王崧舟老师执教《枫桥夜泊》,抓住历代诗人写钟声的诗句,引导学生斟酌文化魅力。
无论是意境的营造,还是生活的还原,又或是感觉的寻找,都是基于语境还原的教学追求,使学生深入词语之中,获得鲜活的感受,真切的体会,这无疑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给予方法——词语教学的丰实境界。
词语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词语,这才是词语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老师除了在课堂上,扎实地教给学生课文中词语让词语教学进入第一重境界,还需要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丰富词汇、积累词汇。
这便是词语教学的第二重境界——给予方法。
词语的积累决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机械重写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
如果能灵活结合每一个积累词汇的特点,采用分类、重组等方法,进行词语积累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词语重组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积累词语。
要针对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类重组,老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词语,对词语先进行理解、感悟,理解与感悟之后,再给学生充分记忆的时间,学生便掌握积累了相关的词语的规律。
2、分类积累法。
每一篇课文,甚至是每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大量的写同一主题或内容的词语,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词语的特点,让学生分类积累。
再如:教学三下“春天的脚步“这个单元,就引导学生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
就课文中可以积累:再如:一个学习阶段过后,可以引导学生积累结构相似的词语如AABB式、ABCC式的词语,也可以将它们放置一起进行积累。
3、动态积累法。
要使词语积累更加有效,就得把它渗入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的理解词语,能举一反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积累”词语,并把“积累”的词语留在记忆中。
我们可以把词语积累作为主题整合到教学过程。
学习课文之前,布置学生根据词语积累里的重点词语进行预习,读读写写,掌握音、形、借助词语进行质疑;课中巧用词语,对词语进行重组,让学生学会用重组词语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井底之蛙》的教学片断:师:出示课件,看,词语要成组成组地学,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词语搭配的错误,而且说话写文章就会生动有文采。
出示每个自然段中的词组。
1.学生自读。
师:请大家自己把上面的词组读1遍。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从第一个词语读,也可以从最后一个词往前读。
2.正音。
3.词语的变式。
师:接下来我们放松一下,来玩个词语对对碰游戏,让我们聪明的小脑袋也转起来,不过要听清楚要求哦:这里很多词组是课文中的词句拿来组合的,老师读课文中的词句,看谁火眼金睛能快速把这个词找出来。
师: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生:井底之蛙师:来自东海的鳖——生:东海之鳖师:井水刚刚浸没我的两腋——生:浸没两腋师:稀泥没过我的双脚——生:没过双脚师:跨井栏,倚井栏——生:跨井倚栏师:乐趣算是到了极点——生:乐到极点师:四千多年前的夏朝,第一代君王是禹,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第一代国君师汤。
——生:夏禹商汤师:环顾那些虾、蟹、蝌蚪,——生:环顾四周师:右腿已经被绊住——生:绊住右腿师:十年九涝,八年七旱——生:十涝九旱师:独占一口水井——生:独占一井师:鳖接受了青蛙的邀请——生:接受邀请师小结:孩子们,你看,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
我们可以根据说话写作文时的要求,具体地应用。
只要能说通顺,都可以。
4.快速默读课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师:学习完这些词,我们知道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这是怎样的井底之蛙,怎样的东海之鳖,请速默读课文,想一想。
★课件出示:的井底之蛙。
的东海之鳖。
生:快活的青蛙,大快乐的东海之鳖。
生:骄傲的青蛙,见多识广的鳖。
生:爱夸耀的青蛙,自由自在的东海之鳖。
★小结学法。
孩子们,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从段中抓重点的词句来学习体会,这样你也可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当然,精读完课文之后,还可以借助词语进行复述课文、复述情节,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尝试用积累的词语进行表达。
如:《井底之蛙》的教学片断:学完课文第一段,①师生合作复述。
师:青蛙真是乐到极点,看,用上这些词,跟老师一起说说井底之蛙的快乐生活吧。
注意用上这些词。
师:井底之蛙生活在井里可真快活,高兴时——生接:跃出井外,攀缘栏杆,尽情蹦跳师:疲倦了,躲在——生接:井壁窟窿,安然休息师:跳进井水中,井水刚刚——生接:浸没两腋、拖住下巴师:稀泥——生:没过双脚、绵软舒适,环顾四周师: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快活。
师:而且,我——生:独占一井,跨井倚栏、乐到极点师:赶快和我一起——生:分享快乐②同桌互说。
师:小青蛙像这样用屏幕中的词,把井底之蛙的快乐生活,说给同桌听。
③指名1同学说。
师:老师想请一名同学来说,你们帮我推荐一个同学吧。
师:说得太好了,真是出口成章啊,把井底之蛙的小快乐表达地淋漓尽致。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反复读课文,感受到了井底之蛙的快乐,那这一自然段就是围绕着那个重点词来写的——板书:快乐。
是啊,这无数的小小的快乐让井底之蛙满意到了极点。
这种动态积累法,老师就是不断让关键词语反复出现在学生面前,从读音到理解词意到用词复述课文,学生学习整个的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个过程让学生识记在脑子里的词语,不断地被提取,被唤醒才会赋予词语新的生命力,学生便记下这些词语。
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积累词语搭建平台,盘活词语储备,滚动词语积累,不断丰富学生的词语量。
(三)、指向表达——词语教学语用的境界。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达”,简而言之,学生词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
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积累”这二重境界,而应走向词语教学的第三重境界——指向表达。
1、优美词语仿一仿。
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特定的话语情境进行言语实践,让学生活学活用。
2、串词成句填一填。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运用,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更重要的目标的指向表达。
因此,教学词语,要创设词语运用的情景最大限度地让词语增值,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有效的。
3、走进生活用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