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内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28第八章病机:津液失常内生五邪疾病传变

② 特点:阳气亢奋,火热内扰
③ 表现: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
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甚则狂躁昏 迷。还可见某些局部症状如
心火上炎— 口舌生疮。 胃火炽盛 — 齿龈红肿疼痛、口干、
口臭。
肝火上炎 — 目赤肿痛 胆火炽盛 — 口苦、耳鸣、耳聋
(2)火热虚证
① 成因:精亏血少,阴液耗损。
1、地势高而干燥或久晴少雨:
病证易化热、化燥,伤阴耗津。病变 热重于湿。
2、地势低而潮湿,或阴雨连绵
易伤阳气,病变湿盛热微。若湿 盛患者,易转为寒湿病证。
(五)生活状况因素:
饮食、起居、劳逸、 情志、房事等,通过影 响正气而干扰疾病的过 程。
三、疾病传变的形式(规律)
(一)病位传变: 1、含义:在病变过程中,病变部
2、病邪性质影响疾病传变的路径。 如:外感风寒之邪,多六经传变; 温病多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外 感病因多从表传里;内伤病因, 主要是脏腑传变,可表里相及。
3、病邪性质影响病性变化。病 邪的从化主要由体质因素决 定外,病性的变化与病邪属 性亦有一定联系。
如:燥易从热而化,湿易从 寒而化。
(四)地域因素与气候因素: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 别
• 内生“五邪”由脏腑及精气血津液 功能失常而产生,属内伤病的病机; 外感六淫由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失常 而产生,属于外感病的病因。
• 内生“五邪”病机所反映的病证, 多为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外 感六淫邪气所致的病证,多为表证、 实证。
(一)内风(风气内动)
1、概念:风气内动,即“内风”, 是与外感相对,指脏腑气血失调, 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理 变化。 如叶天士所云:“内风乃身中阳 气之变动。”因其病变似风邪动摇、 多变和急骤之性,故以风名之。其 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肝风内 动”。
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通常外生“六淫”,我们都知道是指自热界中出现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变化,当人体正气不足时,这六气异常所引起的外来邪气致病现象。
那什么是内生“五邪”?就是指我们体内同样会生成风、寒、湿、燥、火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由于体内脏器机能环境所生,而非外界季节变化所致。
比如我们常见的女性来例假后会出现怕冷的反应。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也就是说我们在外界感受到的物理现象,在人体内部也会产生。
你看为什么在广东很多人经常会感觉心里发热,为什么凉茶在广东卖得很红火?就是我们体内产生了热和火,为什么天凉也会感觉火气很大?这里就告诉大家是“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六淫的现象。
就是说首先是由于我们内在脏腑出现异常了而导致的现象,这里要注意说的是“类似”六淫现象。
好象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怎么降火都降不下来,内里总是热,如大便干燥反复出现,怎么也降不了火。
其实是因为没有去对照内生“五邪”的原理。
其实这些症状是与脏气有直接关系的,内在脏气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内热还在继续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在调整病例过程中,为什么不能阻止一些症状反复出现的原因。
我们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往往在谈到风、寒、湿、燥、火,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外界的原因,其实人体内有五脏,在中医里,五脏就是五行,也是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同时也代表五种季节变化,这些变化是我们体内的小宇宙所自然形成的。
过去讲过,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人是生存在宇宙之间,天、地、人叫三才,宇宙产生四季,宇宙是大世界,人体是小世界,也就是说人体相当于一个小宇宙,为什么现代科学还不能完全解释人体的原因就在这里,什么时候科学家把宇宙研究透了,才能真正了解人体的奥秘。
在人体这个小宇宙内,五脏就是四季,也如同大自然会产生五邪。
“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这句话很重要,为什么?给大家举个例子。
中医基础理论:6 第七章病机 第三节 内生五邪

10
一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三、湿浊内生
【概念】脾气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机变化 【病机特点】 “脾虚生湿” 【形成因素】过食肥甘,恣食生冷;或素体肥胖,喜静少动,致
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所致
四 津伤化燥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谢 谢!
寒之气弥漫的病机变化。
【病机特点】 多见脾、肾阳虚
阳气虚衰
温煦失职,虚寒内生、血脉绌急收引 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
四 津伤化燥
五
【形成因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
邪,过食生冷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四)血虚生风
【概念】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形成因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
津伤化燥 【临床表现】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
五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9
一
二、寒从中生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概念】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
第七章 病 机
1
第三节 内生五邪
2
第三节 内生五邪
3
一
第三节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概念】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
二 寒从中生
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 病机变化
三
湿浊内生
四 津伤化燥
五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和气血津液等功能失常,人体内部会产生类似外感六淫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将它们统称为内生五邪,分别是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
(暑是外邪,不会内生)内风(风气内动)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形成的病理变化,主要特征有眩晕、抽搐、震颤等不自主动作。
内风的特征是肢体有“动摇不定”的风的特性,肝主筋司运动,动作与肝的生理功能有关,所以风气内动又称肝风内动。
风气内动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四种:热极生风:阳主动,热邪太盛阳升无制会化风;此外热邪灼伤阴液,筋脉失养也会引起内风症状。
以高热、手足抽搐有力为主要特征。
肝阳化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或肝肾阳虚阳浮不敛,都会导致肝阳上亢化风。
以眩晕,肢颤,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
血虚生风:肝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以手足麻木,震颤或蠕动无力为主要特征。
阴虚风动:肝阴亏虚,特征在肝血虚的基础上加热象。
内寒(寒从中生)内寒是体内阳气虚衰,温煦气化不够,导致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主要特征有冷、白、稀、润、静。
内寒就是阳虚的产物,阳虚的机理已经在基本病机中讲过。
内湿(湿浊内生)内湿主要是脾不运湿引起湿浊内生的病理变化,内湿可停滞于三焦任何部位阻滞气机,以中焦最为常见。
脾不运湿是因为脾阳虚衰,津液不化,脾阳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所以脾肾阳虚都会引起湿浊内生。
湿性黏滞,容易阻滞气机,湿邪停滞于不同部位有不同症状。
如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喘;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也可出现颈项强急、屈伸不利等。
内燥(津伤化燥)内燥主要是由阴津不足,人体器官组织濡润不够引起的病理变化,以干燥、枯涩、失润为主要特征。
内燥主要是由阴虚内热伤津耗液,或汗、吐、下致津液大量丧失,或津液化源不足引起。
内燥病变常发生于肺、胃、肾和大肠,肺燥则干咳无痰或咯血;胃燥则胃脘嘈杂痞闷,饥不欲食;肾燥则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肠燥则排便不畅,大便干燥。
内生五邪:火热津伤湿浊寒生风动!(临床水平提高篇)

内生五邪:火热津伤湿浊寒生风动!(临床水平提高篇)一、内生五邪之火热内生(一)内火的含义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
“内火”,是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J.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火热内扰导致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
火与热同类,均属于阳,故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
因此,火与热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
(二)内火的病理变化1.人身之阳气,在正常情况下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的作用,为生理之火,;中医称之为“少火”;。
但是.,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机能亢奋,以致伤阴耗液,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浊、瘀血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
邪郁化火的主要机理,实质上也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机体阳气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所致。
3.五志过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五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日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4.阴虚火旺:阴虚火旺属虚火,多由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一般来说,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
而阴虚火旺,其临床所见,火热征象则往往较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
如阴虚而引起的牙痛、咽痛、口干唇燥、骨蒸潮热、颧红等,均为虚火上炎所致。
总之,火热内生的病理不外虚实两端。
实火者,多源于阳气有余,或因邪郁化火,或因五志化火等。
其病势急速,病程较短,多表现为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甚则狂躁、昏迷、舌红苔黄燥、脉洪数等症。
虚火多由于精亏血少,阴虚不能制阳,虚阳上亢所致。
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主要特征为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
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
一、风气内动风气内动,即“内风”。
指脏腑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理变化。
又称肝风内动,简称肝风。
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和血虚生风、血燥生风。
(一)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指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状态。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
其病为实。
临床可见高热、神昏、抽搐、痉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为临床特征。
(二)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是指肝阳偏亢,或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致肝阳亢逆无制而动风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情志所伤,肝郁化火;或年老肝肾阴亏;或操劳过度等,耗伤肝肾之阴,导致阴虚阳亢,风气内动。
临床可见筋惕肉晌,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喁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三)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指阴气衰竭,宁静、抑制功能减退而动风的病理状态。
多见于热病后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气和津液大量亏损变生内风。
临床可见筋挛肉晌,手足蠕动等动风之症。
(四)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是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变化。
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则虚风内动。
多见于温热病末期,以及失血、贫血疾患之中。
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五)血燥生风血燥生风,指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生风的病理变化。
多由久病伤阴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等原因所导致,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搔痒或落皮屑等症状,多见于牛皮癣、皮肤瘙痒症等疾患之中。
二、寒从中生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变化。
多因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机体失于温煦而成。
内寒多责之于心、肺、脾、肾,且与脾、肾关系密切,而尤以肾阳虚衰为著。
中医基础理论之内生五邪

• 【临床表现】 由于津液亏少,
不足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 窍,从而燥热便由内而生,故 临床多见干燥不润等病变。
(五)火热内生
【概 念】火热内生,又称“内 火”或“内热”, 与外火相对。
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
致火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1.阳气过盛化火
人身之阳气在正常的情况下, 有温煦脏腑经络等作用----中 医学称之为“少火”。 在病理情况下,阳气过盛,机 能亢奋,必然使物质的消耗增 加,以致伤阴耗津。----此种 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 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 便是火”。
【临床表现】 常可随湿邪阻滞部 位的不同而异。
湿滞经脉----头闷重如裹,肢
体重着或屈伸不利。
湿阻中焦----黄疸。
湿滞下焦----腹胀便溏、小便 不利。
(四)津伤化燥
【概 念】 津伤化燥,又 称“内燥”。与外燥相对。 是指体内津液耗伤而干燥少
津的病理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形成原因】久病伤津耗液, 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 血失精导致津液亏少,以及 热性病过程中的热盛伤津等 所致。
2.邪郁化火
一是外感六淫病邪,在疾病过程中 ,皆可郁滞而从阳化热化火,如 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 、瘀血、结石等)和食积、虫积 等,亦能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
• 又称为“五志之火”。
• 多指由于情志刺激,影响了
脏腑精气阴阳的协调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或亢逆,气郁
日久则可化热,气逆自可化 火,因之火热内生。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血燥生风
1.肝阳化风
中医学“内生五邪”——火热内生

中医学“内生五邪”——火热内生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与外火相对而言,指脏腑阴阳失调,而致火热内扰的病机变化。
一、病因火热内生,多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五志化火,或气血塞滞,病邪郁结,郁而化火所致。
二、病机火与热同类,均属于阳,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
故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
三、分类火热内生有虚实之分,阳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化火多属实火;阴虚火旺则属虚火。
1.阳盛化火阳盛化火,指阳邪过盛,导致机体阳气有余,功能亢奋,化为火热的病机变化。
在生理状态下,人体的阳气具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促进功能活动的作用,中医学称为“少火”。
在疾病状态下的阳邪亢盛,称为“壮火”,又称“气有余便是火”。
阳盛则热,可见壮热、面赤、烦躁、大汗、舌红、脉数等症状;阳盛则阴病,火热之邪伤阴耗液,可见口渴,尿少,便秘等症状。
2.邪郁化火邪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外感六淫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皆可郁滞而从阳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其二,病理产物郁积(如痰浊、瘀血、结石等)和食积、虫积等,亦能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为“五志之火”,指由于情志刺激,影响脏腑精气阴阳的协调平衡,导致气机郁结或亢逆,气郁日久则可化热,气逆自可化火,因之火热内生。
如情志内伤,抑郁不畅,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4.阴虚火旺阴虚火旺,又称阴虚之火,属虚火。
多由于阴液大伤,阴虚阳亢,虚热虚火内生。
一般而言,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
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火旺,多见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的火热征象,如虚火上炎所致的牙痛,齿衄,咽痛,颧红等。
四、内火与外火的区别与联系内火的病机特点为脏腑功能失调,阳气亢盛,或邪郁化火,或五志过极,或阴虚火旺,此类病机所致的实火或虚火,病位在里在脏腑;外感火热病邪袭表,病位在表在肺卫,伴有表证。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生五邪——心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生五邪——心的病机我们现在开始上课,讲第三个问题:内燥和外燥的关系。
先讲它的区别。
外燥是感受六淫的燥邪而来,它侵袭人体的部位主要病在肺、胃。
(1)它在临床上有表证: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这是表证的最一般的特征。
将来学习辨证,学习证候学的时候,辨证学的时候,表证是最一般的特征。
(2)燥,它也有干的特征:有津亏,表现为肌肤、官窍、津液枯涸的表现.内燥,(1)是由机体内的津亏,津亏证。
(2)机体内的精血亏损而导致的内燥。
它初可以表现为肌肤孔窍燥之外,主要是以肺、胃、肠、肾燥为主,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感受的邪气从外而来和从内而来,累及的脏腑,外燥主要在肺、胃,而内燥以肺、胃、肠、肾为主,精血下夺,将来学习温病的时候,主要是肝、肾精血亏损,亏损到极点了,表现为形体羸瘦、肌肤干燥的特征。
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是阴津、精血亏损。
由内燥,机体素有津液精血亏损,也最容易招致外燥。
而外燥侵袭机体,病久也必然伤及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津液精血,最终也会导致内燥,这是它们之间的联系。
五、内火内生五邪,讲最后一个——内火。
(一)内火是火热内生的简称。
查词书,词条叫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又习称内热。
注意在习称的内热和内火,严格说它俩有区别,火为热之极,但是一般情况下,又常常把它俩来混称。
是指机体阳盛有余,或者是阴虚阳亢,或者是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称之为内火。
火热内生,这里选择了或,说了几个或。
(1)阳盛至极,也可导致内火。
阴虚至极,阴虚而火旺,也可导致火。
病邪积聚,郁久也可化火,都可以导致火热内扰,表现为机体的机能功能活动相对亢奋这样一种病理变化。
(2)火和热的关系。
虽然我们现在从一般将内火和内热混称,严格来说,两者还有微细的差别:其一、火和热属性相同,都属阳。
其二、程度有差异。
所以中医理论讲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由热到火。
一般而言,在文献上,中医的历代文献上,常常把用外来的热、外来的火、外火,一般习称为外热。
中医基础内五邪

中医基础内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
因此,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风气内动风气内动,即是“内风”。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反映,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即指明了这些临床表现,不仅与风邪为病同类,而且亦指出了与肝相关。
风气内动,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证指南》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体内阳气之变动有多种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替,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轻则可见筋惕肉闰,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服歪斜,或为半身不遂。
甚则血随气逆而发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播灼肝经,使其筋脉失其濡养,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临床表现,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涵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
此属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筋孪肉闰,手足蠕动。
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血虚生风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
内生五邪

精气血津液、脏腑失调 类似风、寒、湿、燥、火(热) 五种不同特性的病理变化。 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
㈠风
病机特点:(1)善行数变、主动, (2)与肝关系密切关,故又称“肝风” 或“肝风内动”。 临床表现 : 以动摇症状为主 —— 眩晕、振颤、抽 搐 形成机理:(1) 肝阳化风 (2) 热极生风 (3) 阴虚风动 (4) 血虚生风
㈢湿
1、病机特点 (1)湿性重浊、粘滞。 (2)湿易阻碍气机。 2、临床表现 症状沉重、分泌排泄物秽浊粘滞。 3、形成机理 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水湿 湿邪伤脾——脾失健运——滋生内湿 内湿素盛——易感外湿—— 脾虚湿盛
㈣燥
1、病机特点 燥性干涩,津液亏枯失于濡润。 2、临床表现 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见干燥 枯涩之症。(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 涩、皲裂、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 3、形成机理(1)感受燥邪 (2)津液亏虚
(3)阴虚风动
原因:热病后期阴亏,久病伤阴。 特点:阴液耗竭,筋脉失养,内生 表现:筋挛肉目闰,手足蠕动
(4)血虚生风
原因:生血不足,失血过多,久病耗血。 特点:肝血不足,血不荣络,筋脉失养,虚风 内动。 表现: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手足拘挛不 伸。
㈡寒
1、病机特点:脾肾阳虚 (1)阴寒内盛,失于温煦 (2)寒性凝滞收引 2、临床表现 多见于阴寒清冷之象、凝滞收引之征。 3、形成机理 (1)阳气虚衰,虚寒内生。 (2)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弥漫 寒从中生 (3)外寒内入
㈤ 热(火)
1.病机特点 ①(火)热之性炎上 ②(火)热易伤津耗气 ③(火)热易生风动血 2.临床表现 阳热亢盛之症,伤津耗气之候… 3.形成机理 ①外热内侵 ②邪郁化火 实证 ③情志过激化火 ④阴虚生热 虚证
中医病机:内生五邪

中医病机:内生五邪1、人体会内生五邪。
比如,激动手会抖,叫风气内动。
我碰到炒股炒到手发抖的患者,叫他服用复方甘草片就好了。
甘能缓急也。
可见,着急激动多疾病,平静淡定少痛苦。
2、《黄帝内经》讲:“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一位中风、口眼歪斜的患者。
我说:“一定是暴饮暴食加暴躁脾气。
就像暴风雨会摧垮掉道路建设一样,暴烈的性子也会让经络地震,脏腑海啸,从而偏瘫不救。
”他认识到这点后,细嚼慢咽,平心静气,杜绝外缘,半个月就恢复了。
据说,鸽子跟人中风相比,鸽子更快恢复。
原因是,鸽子更不容易发脾气。
所以,人要是不轻易发脾气,很多病都很容易痊愈。
俗话说发脾气是本能,能管控好脾气,那就是本事了!管好脾气就等于管好身体。
古人讲:“肝为五脏六腑之贼。
”说的就是暴急的脾气,会打劫五脏六腑,将十二经络洗劫一空。
所以,发完脾气后,人一般特累、特想躺、干活特没劲。
3、寒从中生。
人年老后,自动不想吃水果、凉水、冰饮。
因为没有这些凉冷之物,他自动都会怕冷。
《黄帝内经》讲:“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所以我常用桂附理中丸、肾气丸,轻松治愈夜尿清长、手脚怕凉、关节冷痛、大便稀溏等虚冷疾病。
这并非真的是阴寒生冷,实乃脏腑阳火不足。
4、人如果觉得绝望,没希望时,身体会凉,即便大热天都暖不了。
人如果觉得有希望时,身体温暖,即便大冬天都冷不了。
所以,癌症、绝症,一般是心有绝望,才有绝症;心有内寒,才引动外寒。
所以,孙思邈讲过,要突破癌瘤绝症,需要在心跟口两处把好关。
怎么把好关?善言不离口,乱想莫经心。
不是善良的话不要讲出嘴巴,不是正能量的念头不要留在心里。
也就是说,杜绝心灰意冷,杜绝冷言冷语,这就杜绝了寒从中生。
我始终认为,肌肉血脉筋骨的寒气,再重都容易医;而心念的冷意寒气,再轻都不好治。
那么,该怎么治呢?还是《伤寒论》群方之首——桂枝汤。
张仲景一般只论到身体、形体伤寒,他的著作没有论到年头伤寒,我用桂枝汤治疗念头伤寒,疗愈心灰意冷众生,沮丧消极众生,抑郁轻生众生,常有神来之效。
内生“五邪”(一)

我们不要总是停留在下医阶段,要真正理解中医的概念,要知道怎样将疾病形成的过程原理灌输到病人的思想中。能够在与病人沟通时,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对方,告诉他这个病是如何形成的,说出他病发以前的问题,年轻时是怎样的,现在又是怎样情况,根据现状推断出以前,用最短的话把病人一生的经历讲明白,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中医。
“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这句话很重要,为什么?给大家举个例子。
上个月我去深圳吃饭时,一个人来我们桌给我们一起吃饭的一个朋友敬酒,当时我就对我的朋友说:“这个人今后恐怕要安装心脏支架,他的心脏病已经到一定程度了。”昨天我这个朋友打电话来,那人刚做了两个支架。
大家要明白这个原理,现代人都光盯着病,但忽略了这个病的过程。什么叫过程?就是从症状到疾病的发展过程当中,人体会产生
就象有的人总是感觉冷,穿很多衣服也感到寒,去医院检查也没什么病,就是冷。其实这就是内生“五邪”,是从症到病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正常人应该能感觉到天气冷暖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该冷就会觉得冷,该热就感到热,但是生活中许多人是不知冷不知热。这就是将来形成疾病的过程中的一个征兆。尤其是在南方,大家对季节变化的感觉好象都不太明显,其实这是处于最容易产生疾病的过程当中,中医基础理论告诉我们,从对“五邪”的判断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我们将来不要走入下医,起码要做个中医,真正的中医关注的是什么?――病理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不是简单不变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忽视基础理论。现在很多人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很贪,恨不得多学几样,什么书都要看,什么东西都去猎取。这就象你要盖大楼,地基都没打好,就想着盖200层,能不塌吗?你打的是20层的地基就只能盖20层楼,打的10层地基就只能盖10层,不可能打10层地基盖20层楼,总有一天要塌的。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及人卫出版社《王绵之方剂学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内生五气(邪)病机内生五气(邪)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
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因此,所谓内生“五气”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天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人亦应之。
人的脏腑功能活动,也会在体内产生与天之六气相类似的变化。
因其生之于内,故称之为“内生六气”或“内六气”,与天之外六气相对。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气之正者为化,气之邪者为变。
失其和则为邪气,天之六气异常,习称“外六淫”、“六淫”;内生六气的异常,习称“内六淫”。
在内伤疾病中,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类似外六淫所致的病理变化,通常归咎于“内六淫”。
暑邪纯属外邪,而无“内暑”之说,故“内六淫”实为“内五淫”。
六气之偏颇为邪气,所以,一般称“内五淫”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
内风(风气内动)一、内风的含义内风,又称肝风内动,是指脏腑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动风之征的病理变化。
因风自内生,故有风气内动之称,内风的病机特点为肝风内动。
内风的病理变化似外感六淫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故以风名之。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简称肝风。
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其病理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风动之征为基本特征。
内风包括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血燥生风、痰瘀生风等。
二、内风的病理变化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和痰瘀生风等。
内生五邪名词解释中医

内生五邪名词解释中医
“内生五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五种邪病,即寒、热、湿、风、燥。
这五种邪病的产生与人体内部的经络、气血、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人体内部的经络如果不畅或者气血的运行不畅,就容易导致寒邪入侵;情绪不稳定或者压力过大也容易导致湿邪入侵;风邪、燥邪等外来邪病也常常与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内生五邪对人体健康有害,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
来预防和治疗这些邪病。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按摩等。
中医之五邪

中医之五邪
五邪是指“虚邪”、“实邪”、“贼邪”、“微邪”、“正邪”五种病邪的合称。
这是从五行生克关系来说明五脏受病的情况。
在《难经五十难》中有记载:
凡病邪从生我(母)的方面传来,称为“虚邪”;
病从我生(子)的方面传来,称为“实邪”;
病邪从克我的方面传来,称为“贼邪”;
病邪从我克的方面传来,称为“微邪”;
本脏受到同一属性的病邪侵犯而致病的,称为“正邪”。
临床上,病邪的虚、实、微、贼等性质,主要从临床表现的轻重而定,不应据此生搬硬套。
指风、寒、湿、雾、伤食等五种病邪(《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指中风、伤暑、饮食劳倦,伤寒,中湿(见《难经四十九难》:「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全]中医基础理论-心小肠肺大肠的病机+内生五邪
![[全]中医基础理论-心小肠肺大肠的病机+内生五邪](https://img.taocdn.com/s3/m/2530eaf383c4bb4cf6ecd15a.png)
中医基础理论-心小肠肺大肠的病机+内生五邪心的病机心主血脉,藏神;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心的病变,对人体的影响都主要体现在血脉和神志上。
所以心的病机以血液运行失常和神志活动异常为主要特征。
心气、心阳失调心的阳气偏盛主要表现为心火亢盛和痰火扰心心火亢盛:是心的阳热炽盛,心的功能亢盛的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1、热盛伤津,会有口渴喜冷饮、小便灼热、大便干结等火热炽盛的一般特征;2、热扰心神,使心神失守,会有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症状;3、热盛动血,迫血妄行,会有脉洪数(脉洪大急速)和各种出血症状。
4、此外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会出现舌尖赤痛、口舌生疮等症状;5、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下移会出现小便频、赤、涩、痛等症状。
痰火扰心:是火热与痰浊结合扰乱心神,导致神志异常的病理变化。
除了有火热炽盛的表现外还有痰浊内盛的一般特征,痰易蒙蔽清窍会出现神志不清、烦躁不寐、狂躁、神昏谵语等神志错乱的表现。
心的阳气偏衰主要表现为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心气虚:是心气不足,心的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有:1、心气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无力,会有脉细弱、面色苍白等全身气虚的一般特征;2、心气虚衰,血脉不充,血不养心使心神失守,会有心悸、精神萎靡、神疲等症状。
心阳虚:是心阳不振,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除了有全身阳虚的虚寒征象外,主要表现有:1、血寒则凝,心血行不畅,会有心悸、胸闷、脉涩而无力等症状;严重的寒凝血瘀阻滞心脉,心血瘀阻会有心刺痛或闷痛、四肢厥冷、脉结代等;2、心神不足,与心气虚相比多了寒象。
心气虚的主要表现是功能减退,心阳虚除了功能减退还有虚寒内生的表现。
心阳虚病情加重会导致心阳暴脱,表现为心的病理特征加亡阳症状,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舌谈或紫暗,脉微欲绝等。
心阴、心血失调心的阴血失调主要表现为心血虚、心阴虚和心血瘀阻心血虚:是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的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1、心血不足,血脉空虚,头面官窍失于濡养,会有脉细弱、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无华等全身血虚的一般特征;2、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亏虚导致血不养心,会有心悸、失眠、多梦等心神失养的症状。
中医的五恶、五液、五病、五邪、五脏所藏、五脏所主及五劳所伤

中医的五恶、五液、五病、五邪、五脏所藏、五脏所主及五劳
所伤
五味入胃后,先入所喜脏腑,酸味入肝脏,辛味入肺脏,苦味入心脏,咸味入肾脏,甜味入脾脏,这就是五味所入。
五脏气的病征,心气失常会出现嗳气,肺气失常会出现咳嗽,肝气失常会出现多言,脾气失常会出现吞酸,肾气失常会出现哈欠、喷嚏,胃气失常时气机上逆,出现呕吐或恐惧,大肠、小肠功能失常泄泻,下焦水气泛溢形成水肿病,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通,膀胱失去约束,遗尿,胆气失常出现发火,这些就是五病。
五脏精气相并所形成的疾病是:精气并于心就喜,精气并于肺就悲,精气并于肝就忧,精气并于脾就畏惧,精气并于肾就恐,这些就是五并。
五脏各有厌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这是五恶。
五脏化生五液:心脏津液为汗,肺脏津液为涕,肝脏津液为泪,脾脏津液为涎,肾脏津液为唾,这是五液。
五味各有所禁:辛味走气,不要多吃辛味食物;咸味走血,不要多吃过咸的食物;苦味走骨,不要多吃苦味药物;甜味走肉,不要多吃甜味食物;酸味走筋,不要多吃酸味食物,这些是五禁,让病人不要吃得过多。
五种疾病发生: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这些是五病所发。
五邪伤人的病征是:邪气入于阳分出现狂症,邪气入于阴分出现
痹症,邪气内搏阳分出现巅顶疾病,邪气内搏阴分出现声音嘶哑,邪气由阳分进入阴分病人安静,邪气由阴分出于阳分病人多怒,这些是五乱。
五脏各有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是五脏所藏。
五脏各有主宰:心血脉,肺皮毛,肝筋膜,脾肌肉,肾骨髓,这些是五脏所主。
五种过度劳累有所伤:过久视物伤血,过久躺卧伤气,过久坐伤肉,过久站立伤骨,过久行走伤筋,这些是五劳所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内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
因此,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即是“内风”。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反映,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即指明了这些临床表现,不仅与风邪为病同类,而且亦指出了与肝相关。
风气内动,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证指南》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体内阳气之变动有多种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替,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轻则可见筋惕肉闰,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服歪斜,或为半身不遂。
甚则血随气逆而发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播灼肝经,使其筋脉失其濡养,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临床表现,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涵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
此属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筋孪肉闰,手足蠕动。
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血虚生风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
此外,尚有血燥生风,此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
其病机是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动而生风。
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
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其病机有如下几方面:
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从而表现为阳热不足,温煦失职,虚寒内生;或血脉收缩、血行减慢等“收引”症状。
如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
《素问·举痛论》说:
“寒则气收”,这主要与脾肾阳虚不足有关。
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
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
故脾肾阳气虚衰,则温煦失职,最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
阳气虚衰,则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阳不化阴,代谢活动障碍或减退,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
如水湿、痰饮之类。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临床多见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水肿等,此多由阳气不足,蒸化无权,津液不能化气所致。
阳虚阴盛之寒从中生,与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所引起的寒证,即“内寒”与“外寒”之间,不仅有所区别,而且还有联系。
其区别是,“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临床特点则主要是以寒为主,或许亦可因寒邪伤阳而兼虚象,但仍以寒为主。
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是寒邪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机体阳气,而最终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病。
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动化水谷和水湿)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
内湿的产生,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发生障碍所致。
于是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
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
因此,内湿不仅是脾阳虚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且与肾有密切关系。
肾主水液,肾阳为诸阳之本,故在肾阳虚衰时,亦必然影响及脾之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
反之,由于湿为阴邪,湿胜则可损伤阳气,因之湿浊内困,久之必损及脾阳肾阳,而致阳虚湿盛之证。
湿性重浊粘滞,多阻遏气机,故其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
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湿浊虽可阻滞于机体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湿阻中焦脾胃为主,因此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证。
此外,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在其形成方面虽然有所区别,但二者亦常相互影响。
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则滋生内湿。
故临床所见,脾失健运,内湿素盛之体,亦每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津伤化燥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
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因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液少,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的热邪伤阴或湿邪化燥等所致。
由于津液亏少,不足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窍,从而燥热便由内而生,故临床多见干燥不润等病变。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
”
一般来说,阴津亏损,可产生内燥。
而实热伤津亦可导致燥热内生。
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
内燥病变,临床多见津液枯涸的阴虚内热之证,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燥热之象。
如以肺燥为主,还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时,则胃阴虚,可伴见舌光红无苔;若系肠燥,则兼见便秘等症。
故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
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
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火与热同类,均属于阳,故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
因此,火与热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
但是,火热内生却有虚实之分,其病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阳气过盛化火:人身之阳气在正常的情况下,本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之作用,中医学称之为“少火”。
但是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机能亢奋,必然使物质的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液。
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
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瘀血等)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
邪郁化火的主要机理,实质上也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所致。
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为“五志之火”。
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的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
如情志内伤,抑郁不畅,则常能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阴虚火旺:此属虚火。
多由于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一般来说,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
而阴虚火旺,其临床所见火热征象则往往较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
如:阴虚而引起的牙痛、咽痛、口干唇燥、骨蒸、升火颧红等,均为虚火上炎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