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一)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在当今社会,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人才流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情况。
一、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分析1.1 劳动力市场需求量大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劳动力需求量不断增加,尤其是科技、金融、制造业等领域。
1.2 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尽管我国人口众多,但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供给仍然不足,造成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短缺。
1.3 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平衡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偏向低技能、低收入的劳动力,高技能、高收入人才相对稀缺,导致市场供需结构不平衡。
二、劳动力市场培训机制分析2.1 政府加大对人才培训力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员工培训投入,提高整体劳动力素质。
2.2 企业开展内部培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内部培训,通过培训提升员工技能和素质,提高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2.3 专业培训机构发展迅速专业培训机构如培训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等蓬勃发展,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培训资源和选择。
三、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分析3.1 高技能人才薪酬水平较高在我国,高技能人才的薪酬水平明显高于低技能人才,企业愿意为高素质人才支付更高的薪酬。
3.2 行业薪酬差距较大不同行业的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存在差距,一些热门行业如互联网、金融等薪酬水平较高。
3.3 薪酬水平与城乡差距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存在差距,城市劳动力薪酬普遍高于农村劳动力。
四、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分析4.1 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加大,竞争激烈。
4.2 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一些传统行业就业需求减少,新兴行业就业需求增加,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调整。
4.3 人才流动性增强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人才流动性增强,人才更加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和行业。
五、劳动力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展望5.1 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高素质人才培养水平,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标题: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引言概述:我国劳动力市场向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就业环境的变化,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和调整。
本文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1.1 就业人口规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就业人口规模庞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就业人口已经超过8亿人,其中包括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
1.2 就业结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就业需求存在差异。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就业需求逐渐增加。
1.3 就业岗位稳定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可能会受到冲击,但新兴行业和高技能岗位的需求也在增加。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将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二、劳动力市场政策支持2.1 就业政策我国政府向来重视就业问题,实施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和措施,包括促进创业就业、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等。
政府还加大对就业难点群体的帮扶力度,促进全民就业。
2.2 人材引进政策随着人材竞争的加剧,我国也实施了一系列人材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材和急需紧缺人材来我国工作和创业。
政府还加大对留学人员的引进和支持力度。
2.3 劳动力市场监管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也加强了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工作,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益。
三、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3.1 人口老龄化影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这将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政策提出新的挑战。
3.2 技术革新带来机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一些传统行业可能会受到冲击,但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兴起也将为劳动力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培养适应新技术和新产业需求的人材将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任务。
3.3 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阶段,劳动力市场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分析及政策建议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也逐渐凸显。
本文将从市场供给、需求和劳动力结构来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1.市场供给: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逐渐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劳动力供给总量呈现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维持低位,导致劳动人口总量逐年减少。
同时,城市化率的提高也加速了农村人口的流动,成为城市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然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包括教育、技能和社保等方面的不平衡。
2.市场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素质的劳动力需求日益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劳动力市场仍面临着就业岗位不足、薪资水平不高和职业技能不足等问题。
例如,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中低端服务业的就业增速逐渐放缓,高端服务业、新媒体、文化等产业则面临人才缺口。
3.劳动力结构: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呈现出不平衡状态:一方面,大量的劳动力在制造业、农业、建筑业等传统行业工作,另一方面,高端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却缺乏人才。
此外,不少大中城市的房价高企,通勤成本大幅提高也影响了人才的流动。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二、政策建议1.加强人才培养:政府应加强职业技术培训、重视基础教育,并推行职业教育与企业精准对接的人才培育政策。
同时,各行各业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技能培训计划,推广“硬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满足市场需求。
2.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投入,增加劳动力流动的便利性。
同时,政府应加快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规划,增加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保障和福利。
3.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并鼓励企业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我国劳动力资源供需状况分析
我国劳动力资源供需状况分析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国劳动力资源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供给状况相比于过去,中国的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已经趋于饱和。
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预计到2020年,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9.15亿。
虽然劳动力人口的增加数量较大,但是随着就业机会的有限,导致了劳动力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尤其是在一些边缘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由于就业机会的匮乏,导致了大量的闲置劳动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
同时,劳动力的素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尽管中国的教育资源在近些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与之相比,获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数量还是很有限。
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等低素质劳动力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人口对于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二、需求状况与供给状况相比,我国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更加显著。
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下,对于高素质的劳动力的需求持续上升。
相对而言,劳动强度不高的制造业也存在着有效的需求,但是这类需求大多集中在较低技能层面,与劳动力供应的现状相比,劳动力的素质与需求之间的互补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推进,与日俱增的医疗保健需求也在不断推动着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这一趋势在未来还将继续。
三、劳动力市场的挑战在劳动力供需状况的背景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多样化的挑战。
首先,城乡差距的扩大加剧了人口流动趋势,导致很多地方存在劳动力供需的断层。
其次,教育质量的不同以及人员专业技能的匹配失衡,使得许多人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中立足。
此外,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劳动者的谈判能力有限,流转成本较高。
需要通过市场化的劳动力流通机制,才能发挥企业能够发挥最大价值。
而在应对劳动力市场多样化挑战的背景下,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共同努力,在多样化的财政政策、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实现劳动力市场供需之间的平衡。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就业机会则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
劳动力市场,就是指供求关系下的劳动力的价格与数量,是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关系到生产的效率和就业的质量。
因此,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对于了解我国发展经济的实际情况,指导政府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呈现出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
一方面,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劳动力的素质也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工作待遇。
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但劳动力供给一直存在不足的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失衡,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高校毕业生占据大部分就业岗位。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就业状况也逐渐好转,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仍然突出。
许多企业对于找工作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并没有大幅度增加,许多公司反映提交简历的应征者大多是高校毕业生,而高中毕业者占比极少。
2. 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大量的企业职位都属于低技能劳动者,公司面临的问题是招聘工人数量不足。
3. 地域性就业问题。
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导致部分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较大,而招聘岗位数量偏少。
因此,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就造成了社会问题。
4.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社会职场对员工的要求不断增高,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成为必须的过程。
但是,当前国内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还比较少。
在职业技能得不到提升的情况下,很多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需求缺口仍然存在。
二、市场应对措施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紧张局面,应采取下列几种措施:1. 实施职业技能培训。
掌握高额职业技能是首先提高劳动力市场就业率和吸引员工的重要步骤。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引言概述: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是一个关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就业情况、劳动力结构、薪酬水平和就业政策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进行分析。
一、就业情况1.1 就业人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就业人数的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就业人数从过去几十年的几亿人增长到了现在的数亿人,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1.2 就业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我国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就业逐渐减少,而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1.3 就业质量:除了关注就业人数的增长,我们还应该关注就业质量的提高。
随着我国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并且工资待遇也在逐步提高。
二、劳动力结构2.1 年龄结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年龄结构经历了从年轻化到老龄化的转变。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市场将面临着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2.2 教育结构: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教育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整体的劳动力素质。
2.3 技能结构: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传统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
三、薪酬水平3.1 平均工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在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薪酬。
3.2 区域差异:我国的薪酬水平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一线城市的薪酬水平普遍较高,而相对落后的地区薪酬水平相对较低。
3.3 行业差异:不同行业的薪酬水平也存在差异。
高技术产业和金融行业的薪酬水平普遍较高,而一些传统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
四、就业政策4.1 就业促进政策: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促进就业,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扩大就业规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国劳动力供求变化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我国劳动力供求变化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我国劳动力供求的变化是一个复杂且多样化的过程,受到各种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壮大,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新特点。
首先,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总量的增加是一个新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
这导致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给总量的增加,尤其是非农劳动力的增加。
其次,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的调整也是一个新趋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
这导致农村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为主转变。
第三,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新特点。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人们对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领域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这对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新的需求。
第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工呈现出更加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分工日益细化,不同职业和行业的劳动者需具备更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
这对劳动力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五,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结构性失业和就业困难问题的新特点。
虽然劳动力市场供给总量增加,但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一些传统行业的劳动者面临着就业困难和结构性失业的风险。
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第六,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也在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劳动力市场的深化改革,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得到了提升。
灵活就业形式如个体经营、自由职业者等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第七,科技进步推动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和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涌现,这为劳动力市场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模式。
综上所述,我国劳动力供求变化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主要包括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增加、供给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劳动力市场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结构性失业和就业困难问题的存在、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提升以及科技进步的推动。
中国劳动力资源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劳动力资源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在国内就业。
中国劳动力资源市场形势严峻,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中,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就业与失业情况、工资与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结合一些预测与趋势,探讨中国劳动力资源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劳动力供需关系中国人口众多,在劳动力资源供给方面往往不会出现明显的问题,然而,劳动力需求方的需求情况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在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阶段,需求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某些传统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而更高素质、更具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渐增大。
因此,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将更加侧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需求。
二、就业与失业情况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尽管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巨大成功,但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挑战。
部分原因是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匹配,高精尖人才与普通劳动力供应之间的差距较大。
此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城市化进程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一定压力。
然而,随着中国政府推进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逐渐兴起,给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大量的中高端岗位逐渐形成,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
此外,强调创新和创业的政策也为劳动力提供了更多选择。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新兴产业和技术的普及,某些传统劳动力岗位可能会逐渐消失,这将给某些劳动力带来失业风险。
因此,未来劳动力市场将面临就业结构调整、技能培训的需要。
三、工资与福利待遇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工资与福利待遇也逐渐提高。
然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平衡、劳动力供需结构的差异,中国工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一线城市和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标题: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引言概述: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就业、收入分配、社会稳定等方面。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包括劳动力规模、劳动力结构、就业形势、劳动力技能和劳动力流动。
一、劳动力规模1.1 人口规模: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规模庞大,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1.2 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高,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劳动力支持。
1.3 劳动力参与率:我国劳动力参与率逐年提高,这意味着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劳动力结构2.1 行业结构:我国劳动力结构逐渐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变,劳动力向高附加值行业集中。
2.2 技能结构:我国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高技能人才逐渐增多,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
2.3 教育结构: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更多高素质人才。
三、就业形势3.1 就业率:我国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劳动力市场总体相对稳定。
3.2 就业结构:我国就业结构逐渐优化,服务业和高技能行业就业比重增加。
3.3 就业质量:我国就业质量逐步提高,工资水平稳步增长,劳动者福利待遇不断改善。
四、劳动力技能4.1 技能培训:我国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满足市场需求。
4.2 创新能力:我国劳动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经济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4.3 跨领域能力:我国劳动力逐渐具备跨领域能力,能够适应多样化的工作需求。
五、劳动力流动5.1 内部流动:我国劳动力内部流动逐渐加速,人才流动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5.2 外部流动:我国劳动力外部流动逐渐增加,劳务输出和输入促进了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合作与交流。
5.3 海外人才引进:我国积极引进海外人才,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就业形势、薪酬水平、人材培养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1.1 我国劳动力总量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大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1.2 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人口结构的调整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高技能劳动力比例逐渐增加。
1.3 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尽管劳动力总量大,但不同行业、地区之间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部份地区和行业浮现劳动力短缺现象。
二、就业形势2.1 就业结构不断调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就业比例逐渐增加。
2.2 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就业岗位需求与实际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匹配。
2.3 农民工就业问题虽然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农民工就业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三、薪酬水平3.1 薪酬水平逐步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高技能劳动力和紧缺人材的薪酬水平较高。
3.2 城乡薪酬差距缩小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薪酬差距也在缩小,农民工的薪酬水平逐渐提高。
3.3 行业薪酬差异较大不同行业之间的薪酬差异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
四、人材培养4.1 高校人材培养不断改革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人材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改革,注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材。
4.2 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材的重要途径,发展迅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
4.3 人材流动加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材流动日益频繁,人材市场逐渐形成,人材的选择空间也更加广阔。
五、未来发展趋势5.1 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人材供需关系将更加市场化。
国内劳动力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本报告通过对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加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一)劳动力总量1. 总量规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总量保持稳定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国就业人员总数达到9.11亿人。
2. 增长趋势:从增长趋势来看,劳动力总量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仍处于较高水平。
(二)劳动力结构1. 年龄结构:我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占比逐年下降。
2. 性别结构:男性劳动力占比略高于女性,性别比例相对均衡。
3. 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趋势明显,但仍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未实现转移。
(三)劳动力素质1. 教育程度:我国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
2. 技能水平: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一)劳动力市场供需格局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总量将保持稳定,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二)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1.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将呈现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2. 区域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将呈现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三)劳动力市场流动1. 城乡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将减弱,但仍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未实现转移。
2. 区域流动:劳动力市场流动将更加活跃,跨区域流动将成为常态。
五、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一)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1. 劳动力供给过剩:低素质劳动力供给过剩,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劳动力供给方面和劳动力需求方面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目前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情况。
一、劳动力供给方面的状况1.农民工总量增长和地区分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总量持续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城镇常住人口中,农民工占比逐年提升。
此外,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如广东、浙江等省份。
2.农民工技能提升随着政府对于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视,农民工的整体技能水平得到提升,从事的职业范围也得到扩大。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通过技能培训获得了更好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质量,也为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端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劳动力需求方面的状况1.各行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农民工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筑业、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农民工的需求持续旺盛。
此外,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如餐饮业、快递业等也对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劳动力供给短缺的现象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了填补劳动力缺口,各行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同时,劳动力浮动性也会随之增加,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三、供需状况的影响与应对策略1.供需矛盾带来的问题供需矛盾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一方面,供给过剩易造成农民工就业困难和收入下降;另一方面,需求不足会导致劳动力闲置和就业机会减少,影响农民工的获得感和稳定性。
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这些问题。
2.政府角色与服务政府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调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推出就业政策和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来支持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同时,还可以加大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
3.企业责任与社会关注企业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提倡公平就业,确保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劳动条件。
劳动力供求状况调研报告
劳动力供求状况调研报告人力资源市场是劳动力供求的重要场所,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调研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人力资源策略。
一、劳动力供给状况分析1.教育水平提高: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大量高学历的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供给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2.人口结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这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压力,使得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不容乐观。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持续的趋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
4.技能结构不平衡:在劳动力供给中,技能结构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高技能人才的供给相对不足,而低技能的劳动力过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二、劳动力需求状况分析1.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包括制造业、服务业、教育医疗、信息技术等行业的需求较为旺盛。
2.技能要求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力将更受市场的青睐,因此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对较高。
3.人才短缺行业: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导致了一些行业内人才短缺,如养老护理、信息技术开发等行业存在较大的岗位空缺。
4.薪酬水平变化:随着供求状况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对薪酬水平的要求也在变化。
在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情况下,劳动力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并且随着技能要求的提升,对高技能人才的薪酬也在逐渐增加。
三、劳动力供求状况的问题与建议1.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问题。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并提供相应的培训、教育和激励措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高技能工作领域。
2.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培训和转换,提高其技能水平,同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一、背景介绍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市场,是一个涉及就业、失业、工资、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重要领域。
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市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
二、劳动力市场供给分析1. 劳动力人口结构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我国劳动力人口主要集中在18至59岁的年龄段,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2. 教育水平与技能结构我国的劳动力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在逐渐增加。
这使得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更加多样化和灵便化。
同时,技能人材的培养也成为劳动力市场供给的重要方面。
3. 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
这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和城市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1. 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劳动力市场对各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特殊是在创造业、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等领域,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更加迫切。
2.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劳动力市场对不同产业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产业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而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增加。
3. 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差异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存在着地区差异。
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这对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机会的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劳动力市场的问题与挑战1. 就业压力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就业压力。
特殊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农民工就业问题成为了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热点问题。
2. 技能匹配问题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不断变化,劳动力的技能与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也日益突出。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引言概述: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1.1 劳动力市场供给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主要来自农村转移就业人口和城镇居民就业人口。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实施,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市场供给不断增加。
1.2 劳动力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新兴产业和高技能岗位的需求增加,而传统产业和低技能岗位的需求逐渐减少。
1.3 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
一方面,部分地区和行业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二、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分析2.1 薪酬水平差异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行业差异。
一般来说,城市劳动力的薪酬水平要高于农村劳动力;高技能岗位的薪酬水平也要高于低技能岗位。
2.2 薪酬水平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逐渐提升。
但是,薪酬水平提升的速度和幅度存在差异,部分劳动力收入增长缓慢。
2.3 薪酬水平公平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公平性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要实现薪酬水平的公平,需要建立健全的薪酬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分析3.1 就业结构调整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正在发生调整,服务业和高技能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增加,而传统产业和低技能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减少。
3.2 就业岗位稳定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稳定性也在提升。
但是,部分劳动力仍面临着就业岗位不稳定的问题,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3.3 就业环境改善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就业环境改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通过减税降费、扶持创业等政策措施,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就业环境的改善。
中国劳动力供求状况现状与展望
中国劳动力供求状况现状与展望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劳动力供求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近年来,劳动力供求状况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劳动力供求状况的现状及发展展望作一简单介绍。
中国的劳动力供给规模迅猛增长。
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实际用
工人数达到7853万人,比上年增加3820万人,增幅5.3%,这是中国经
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用工数量的首次显著增加,说明劳动力的供给规模
正在不断扩大。
此外,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
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力,以
及高素质的技术劳动力,特别是中高技能劳动力的比重不断增加。
随着经
济发展,劳动力供给的多样化特征逐渐凸显。
劳动力需求概况
中国劳动力需求的总体增长较大,不仅是传统产业的需求持续增长,
而且新兴产业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
2024年底,全国非农劳动力需求约
2.11亿人,比上年增加400万人,增幅约为2%,大规模的劳动力需求不
断扩大。
在劳动力需求的结构上,传统产业需求仍占主导,而新兴产业的需求
则越来越重要。
2021年~2030年我国劳动力供求趋势调研报告5篇范文
2021年~2030年我国劳动力供求趋势调研报告5篇范文第一篇:2021年~2030年我国劳动力供求趋势调研报告02021年~02030年我国劳动力供求趋势调研报告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力供给不仅增速下降,规模也开始出现减少;随着人工成本不断上升,过去长期依赖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减弱。
眼下,我国经济面临持续下行压力,外部经济环境挑战增多,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投资、消费、出口拉动增长和带动就业能力下降,给一些地区和领域的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沿海地区招工难、用工荒和技工短缺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农民工等群体就业质量有待提高,城镇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到来,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受到冲击,一些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些行业对人力资本要求进一步提高。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技术、人口和就业等一系列变化,有必要研究我国劳动力供求趋势,预测未来十年我国劳动力供求规模,并提出适应劳动力市场新形势的对策建议。
我国劳动力供给特征及趋势预测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城镇单位新增就业每年以千万规模保持增长,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以2021年至2021年为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几年保持1300万人以上。
从总量看,我国的部分群体还存在就业压力,但就业总量已经不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就业的结构性风险大于总量风险。
当前,劳动力供不应求成为常态,表现为:一是适龄劳动人口不断下降,劳动力供给规模进一步减少;二是劳动力需求持续增长,市场监测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1以上;三是中等、高等教育扩张延缓推迟了适龄劳动人口进入就业市场,青年劳动参与率有所降低。
从人口角度看,近年来我国人口变动出现“三低”和“三化”特征,“三低”是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三化”是指老龄化、少子化和农村空心化。
浅析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特点(一)
浅析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特点(一)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内涵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交换劳动力的场所,即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生产经营中使用劳动力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换的场所,是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表现为劳动力和货币的交换。
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昀大的不同在于参与交易的对象是人的劳动,但是,劳动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因此,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只能是对劳动力本身和劳动生产率的需求。
同样,劳动供给也在于劳动力所提供的劳动本身。
由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再加上中国劳动力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本身表现出其特殊性。
在目前劳动力供求相互匹配的过程中,会因为劳动力总量与结构两个方面匹配不到位,使得劳动力供求呈现着相应的特点。
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现状和特点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发生了重要转变。
一方面,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转变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
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趋于结束。
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看,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劳动力市场环境有所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但由于劳动力市场转折是长期趋势的开始,因此,需要从劳动参与、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市场发育等方面积极地应对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变化。
劳动力供给的年龄相对高龄化。
从总的水平上考察,在给定人口数量的情况下,决定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所占的比重,而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又和以前的生育率水平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由21世纪上半叶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供给趋势变动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劳动力供给总量的边际递减现象已经发生,劳动力供给绝对数量的减少也将很快出现。
迄今为止,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以及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劳动力市场供给不断增加的基本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一)新时期就业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受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决定的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就业岗位严重不足,除了公开的失业人员以外,还有为数更多的隐性失业人口和就业不足人员。
综合以上因素判断,中国本世纪初的实际失业率在7%以上,未来几年如能达成“十一五规划”设定的就业目标,实际的失业水平可望不至进一步提升。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年龄人口还在继续增长,单是从数量上看,劳动力资源近乎无限供给,这既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也会给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技术选择和就业保障体系构成巨大的压力,这一问题处理不好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章中首先提出的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求“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控制失业规模”。
本文拟分析新时期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尽可能对劳动力供求缺口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
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今后若干年 由于过去长期人口增长的惯性 伴随人口总量的增长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而劳动力供给仍将呈上升趋势。
具体数量如何,国内学界说法不一。
有观点认为,中国男16-59岁、女16-5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1995年为7.31亿人,2000年为7.8亿人,2010年为8.57亿人,2016年达到峰值时为8.7亿人,直到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也不会低于2000年的水平。
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目前很多职工在退休以后仍然另外从业的实际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5-65岁年龄段,那么,1995年的劳动力资源是8.2亿人,2005年超过9亿人,2025年将超过10亿人,其后一直到2050年都会保持在10亿人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的一项预测认为,我国15-59岁人口2000年为8.23亿人,2010年会增加至9.26亿人,2020年达9.41亿人,其后才会逐年减少。
这一预测结果与国外权威机构的预测比较接近。
联合国1994年的预测认为,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为8.32亿人,2010年将增至9.26亿人,2020年达到最高峰9.49亿人;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EIU)和世界银行预测2000年中国15-64岁年龄人口为8.46亿人,到2010年将达9.56亿人。
这个数字要大于法定劳动年龄人口数,因为官方规定的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剔除这部分人口,余下的结果当与前两个方案出入不大。
总之,从从属比(人口负担系数)看,我国目前正处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期”,从现在起,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数量还会继续增长10年左右,绝对数量还会继续增长20年左右,近40年内将始终高于目前的数量,21世纪中期后有所减少也极其有限,劳动力资源近乎无限供给。
二、劳动力参与率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参与率的积便是劳动力实际供给量。
由于我国人口受教育年限参差不齐,兼业、非正规就业和地下经济活动比较普遍,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重新就业,加之农村劳动力不受法定劳动年龄限制,因而我国的劳动力参与率远高于国外一般水平,如按法定劳动年龄人口测算约为95%左右(以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计算出的劳动力参与率分别是94.7%和95.3%),按国际可比口径(15-64岁的人口界定为劳动年龄人口)计算当在85%左右,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尼、巴西分别高出14.4、10.6、30.4、23.6、16.4、19.7个百分点。
今后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受教育年限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更多的非正规就业转化为正规就业,我国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肯定会趋于降低。
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力参与率降低也可能是就业市场恶化的结果,在那种场合,公开的和隐性的失业水平都会提高。
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如能降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的水平,那么本世纪前10年劳动力将每年新增900万以上(比前10年每年多增加约200万人)。
如果超过这一水平,每年将新增1000万以上。
2010年以后,伴随少年人口比重的快速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迅速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所占的比重会明显降低,从而劳动力供给量会逐渐减少,但绝对量仍会增加相当长一段时期。
三、现行统计中的失业人口和失业率我国现行统计中的劳动力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经济活动人口,一个是城乡从业人员。
经济活动人口是指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且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这一指标相当于前文分析中的全社会劳动力供给量。
至于城乡从业人员即是指全社会实际从事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力。
如2000年我国经济活动人口总量为73992万人,从业人员数为72085万人,二者相减为1907万人,占经济活动人口总量的2.58%。
统计中的经济活动人口与城乡从业人员之间的差额是否就是全部公开失业人口?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国,失业有特殊的统计定义和统计范围。
劳动部门规定的登记失业的统计定义为:在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退休年龄以下)有劳动能力,目前无工作、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并按有关规定在劳动部门办理了失业登记的人员,如此得到的失业率称登记失业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78年的5.3%一度下降到1985年的1.8%,然后又逐步上升到2000年的3.1%、2005年的4.2%。
登记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政府得以根据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情况循序渐进地扩大登记失业的规模和比例。
未来5年政府对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规划目标为不超过5%。
统计部门的失业定义是: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的劳动(具体是指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具体是指如有工作两周内可以上班)并正以某种方式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如此得出的失业率被称作调查失业率。
估算的调查失业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4%,90年代后期超过6%,2003年后有所缓和。
从统计范围看,目前失业登记的统计范围基本上是户口在本地的城镇人口,失业调查的范围也是城镇常住人口,这两个范围都不包括广大农村和大量临时进城的农村劳动力,而且也不包括企业下岗职工。
四、隐性失业人口除了上述统计到的公开失业人口外,中国城乡从业人员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就业不足人员和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城市下岗职工,这部分人口理论界统称隐性失业人口。
就业不足人员就业不足人员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工作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
用上述标准判断,我国就业不足人员是大量存在的,这其中有单位的富余人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以及城镇各种工作不饱满、收入较低的就业人员。
就业不足是就业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失业的一种状态,但就业不足人员随时都可能转化为失业人员。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就业不足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要高得多。
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失业保险覆盖面较宽,失业保险水平也较高,劳动力失业后普遍享受失业保险,生活有保障,因此有某些人“盼失业”之说;但我国的失业保障面还比较窄,能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还比较少,失业保险水平也很低,很多劳动力失去工作后也就失去了生活费来源,因此都力求能再从事有收入的劳动,就是处于就业不足状态也总比失业强。
二是我国各类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还没有完全改变“铁饭碗、大锅饭”的机制,单位不能根据生产和工作任务状况随时增减人员,这就使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就业不足状态。
三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再加上户籍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劳动力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特别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还不能自由流向城镇。
下岗职工下岗职工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有企业就业不足人员转化为公开失业人员的一种特殊的过渡形式。
1998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六部门联合发文,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作了明确的界定,即: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的国有企业的正式职工(不含从农村招收的临时合同工)、以及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后参加工作且合同期未满的合同制职工中,因企业生产经营等原因而下岗、没有在社会上找到其他工作的人员。
“下岗”实际就是失业,只是在保障制度上二者有所不同。
政府之所以没有选择让这些失去了工作岗位的人直接失业,乃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企业与职工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信用关系。
就是说,职工一旦被某一单位录用,事实上双方就互相对对方有了一个郑重的承诺。
职工的承诺是不经单位同意则必须永远在这里干,单位一方的承诺是只要你不犯大错就永远雇用你。
这种特殊的事实上存在的终身就业以及养老、医疗保障方面的承诺——即以单位为载体的保障制度——不仅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给予了确认,而且也以低工资制度给以经济意义上的保证。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国家、企业、职工个人间的信用链条不断松动。
首先是国家改变了一次分配定终身的固定工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并鼓励劳动者合理流动;职工个人也不愿终身依附于一个单位,而倾向于自由流动;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也希望根据生产的需要招用人员。
这种制度与认识上的改变一经市场体制的催化,便使得隐蔽于单位内部的冗员大量显现出来。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历史原因,在原有的单位保障体系已难以发挥作用、而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完成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减人增效的目标,政府和企业就选择了让职工离开工作岗位但继续保留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的“下岗”方式,而不是直接失业的方式,并逐步形成了专门适用于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应该说,“下岗”制度的安排,对于保障离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
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1)政府财政压力过大。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中央政府大力推动的结果,而且其出发点更多的是从政治稳定的角度考虑的。
但由于下岗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很差的企业和经济结构调整任务沉重的老工业基地,应由企业负担的部分往往难以按时、足额到位,就是社会筹集部分(主要由失业保险基金承担)也存在很大困难,“确保”的责任自然落到地方政府头上。
而这些地方政府的财政也很紧张,所需资金难以落实。
为此,中央政府只能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将资金的压力转移到自己身上。
(2)社会成本过高。
由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是独立于失业保障体制而存在的,使得各级政府、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不得不在维持正常的失业保障之外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用于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
再从资金的角度看,由于企业和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筹集资金困难的问题,而中央政府对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要求又很高,于是便出现了企业为确保下岗职工生活费的发放而拖欠在岗职工的工资、政府为确保下岗职工生活费的发放而拖欠教师或机关公务员工资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