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化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卫生学》 名词解释

《卫生学》 名词解释

1.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绝对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2.absorption吸收: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3.acid rain酸雨: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所有降水.4.active chlorine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称为有效氯,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的均为有效氯.5.air ionization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及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与中性分子结合成为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这种产生空气正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6.Air pollution大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来源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7.asphyxiating gas窒息性气体:指一类进入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或组织利用O2的能力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O2的有害气体.8.atomsphere大气圈: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圈.9.auditory adapation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0-15dB,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10.auditory fatigue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15-30dB,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此现象称为听觉疲劳. 11.basal metabolic基础代谢:是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基础代谢水平用基础代谢率来表示,指单位时间内人体基础代谢所消耗的能量.12.bioactivation生物活化作用:经过生物转化,环境污染物毒物增加,如对硫磷,乐果;苯并(a)芘、芳香胺.13.bioconcentration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经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另一物质,某些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在生物体蓄积,使体内浓度明显高于环境的现象.14.bio-geochemistry disease生物-地球化学疾病:由于某些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所引起的疾病.15.biological value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衡量蛋白质利用率的最常用指标,是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留和利用的部分.通常用储留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数表示,吸收氮=摄入氮-(粪氮+粪内源氮),储留氮=摄入氮-(尿氮+尿内源氮).16.biomagnification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17.biomarker生物标志物:血液、尿液、毛发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18.biomarker生物学标记物:生物样品(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作为评价体内化学物的生物检测指标.19.biosphere生物圈:指在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它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20.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进入体内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使其本身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分为第一阶段降解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作用)、第二阶段结合反应.21.black foot disease黑脚病:在台湾南部沿海砷中毒病区发现的由于下肢动脉狭窄、阻塞引起的脚部干性坏疽.临床表现为间隙发作性脚趾发冷发白、脉搏微弱、疼痛、间隙性跛行,一般是大脚趾先发病,然后向中心发展,皮肤变黑坏死.22.coag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混凝沉淀:天然水中的细小悬浮物,特别是胶体颗粒,难以用自然沉淀的方法加以去除,需加入适当的混凝剂才能将细微颗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降.plementary action互补作用:指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是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豆类缺蛋氨酸、谷类缺赖氨酸.plimentary action25.detoxication生物解毒作用:经过体内的Ⅰ相和Ⅱ相反应,环境污染物极性增高、水溶性增加有利于排泄,多数化学物经代谢后毒性降低的现象.26.dietary fibers膳食纤维:指食物中不能被消化利用的纤维性物质.根据目前的分析方法测出的膳食纤维的组分大致可分为:总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27.distribution分布:环境污染物吸收入体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28.dose-effect relationship剂量-效应关系:化学物摄入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些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29.dose-respons relationship剂量-反应关系: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以%表示.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异常反应的剂量-反应曲线:S型曲线、抛物线及直线;人体必需的元素及化合物曲线为V型曲线或U型曲线.30.ecological balance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31.ecosystem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32.endemic arseniasis地方性砷中毒:某些地区居民由于长期饮用含砷过高的水或暴露燃用高砷煤的空气而致的一种地方病.33.endemic cretinism地方性克汀病:较严重的缺碘性甲状腺肿病区出现的一种病,出生后有不同程度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甲状腺肿. 34.Endemic disease地方病:由于某些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所引起的疾病.35.endemic fluorosis地方性氟中毒:由于一定地区的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使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36.endocrine disruptors内分泌干扰物质: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37.Environmental pathogenic factor环境致病因素:环境中的的异常变化超过人类正常生理调节范围,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的改变,严重可导致病理性改变.38.environmental pollution环境污染: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39.environmental self purification环境自净作用:环境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逐渐降解,转化使其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40.Environment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41.essential amino acid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共8种:缬、亮、异亮、苏、苯丙、色、蛋、赖,对婴幼儿而言,组也是必需氨基酸.42.essential fatty acid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而又不可缺少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严格说是指w-6系亚油酸和w-3系的a-亚油酸.43.essential trace elements必需微量元素:指在微量元素中必须通过食物获得的元素,包括铁锌硒碘铜锰氟氯钴镍锡硅钒钼.44.eutrophication富营养化: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45.filtration过滤:浑水通过石英砂等滤料层,以截留水中悬浮杂质和微生物等的净水过程.46.food chain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通过食物链才得以进行的.47.food poisoning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48.food web食物网: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错形成的网状结构.49.food-borne disease食源性疾病: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50.functional accumulation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物质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51.functional accumulation功能蓄积:长期接触某些环境污染物后体内不一定能检出该物质,但可引起机能改变并积累,表现出病理征象.52.genetoxic遗传毒性:环境中化学元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DNA和遗传过程的改变53.geochemical disease地球化学疾病:某些地区因地球化学成分异常使得水源水中某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增多,可以引起地方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54.Greenhouse effect温室效应:由于生产和生活中大量燃料的燃烧而产生大量CO2并排出大气,又因大面积森林砍伐而缺乏足够的植物来吸收CO2,使大气中CO2含量上升,CO2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报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55.Health effect spectrum健康效应谱:从预防医学的观点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将生理、生化效应和病理效应看做连续的健康效应谱,人群对环境因素反应的健康效应谱,呈金字塔型或称冰山现象.56.health effects spectrum健康效应谱: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生理生化效应和病理效应看作连续的健康效应谱57.health健康: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58.heat acclimatization热适应:指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59.heat cramp热痉挛:是一种高温中暑现象.在干热环境条件下劳动,出汗过度,随汗液排出很多NaCl,发生肢体和腹壁肌肉的痉挛现象.患者体温并不升高.补充食盐水即可缓解.60.heat radiation热辐射:指温度较高的物体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发的能量.61.heat stroke热射病: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的疾病,多发生在强干热型或湿热型高温作业.62.high-risk group高危人群:由于环境污染物影响整个人群,其中包括了由于上述诸多个体因素不同而对该物质特别敏感的人,即高危人群,这部分人群比正常人群更易于受到环境污染物的损害.63.High-susceptibility group高敏感人群:由于环境污染物影响整个人群,其中包括了由于上述诸多个体因素不同而对该物质特别敏感的人,即高敏感人群,这部分人群比正常人群更易于受到环境污染物的损害.64.Indoor microclimate室内小气候:指室内环境中(或建筑物内)的气候,主要是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周围墙壁等物体表面温度)四个气象因素组成.室内小气候必须维持机体的温热平衡或体温调节机能处在正常状态中.65.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碘缺乏病: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包括多种疾病形式,如在缺碘地区出现的相当数量的胎儿早产、死产、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智力发育障碍、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等.66.irritative gases刺激性气体:是对皮肤、眼、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的统称.67.legal occupational disease法定职业病:根据国家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以法规形式确定的确定为法定职业病的患者依法享有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不在法定职业病范围内的不能享有职业病待遇.68.limiting amino acid限制氨基酸:人体在合成蛋白质过程中,各种氨基酸需要适宜的比例,因某种氨基酸过少或缺乏,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吸收利用,称限制氨基酸.谷类缺乏赖氨酸,豆类缺乏蛋氨酸.69.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的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低剂量.70.mac最高容许浓度: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71.material accumulation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的现象.72.maximal tolerance dose ,MTD/LD0最大耐受剂量: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死亡最高剂量.73.median lethal dose ,LD50半数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半数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74.metallothionein金属硫蛋白:肝脏可合成的一种富含半胱氨酸、分子量为6000-10000、易与镉、汞、锌、铜、铁等金属离子结合的低分子蛋白.75.minimal lethal dose ,LD01最小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个别死亡最小剂量.76.minsmata disease水俣病: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地区发生的由于当地居民长期食用该水湾中含有甲基汞甚高的鱼贝类而引起的一种公害病.77.natural environment自然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78.nitrogen balance氮平衡:是衡量机体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体内组织蛋白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动态平衡状况.氮平衡=摄入氮-(尿氮+粪氮+经皮肤排出的氮). 79.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的一种物质未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高剂量.80.nutrients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即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六大类.81.nutrition营养: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82.occupation disease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所引起的特定疾病.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是指政府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83.occupational con-traindication职业禁忌症:某些疾病(或某种生理缺陷),其患者如从事某种职业便会因职业性危害因素而使病情加重或易于发生事故,这使一些人不适合参加某种作业.84.occupational hazards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人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85.occupational health surveillance职业健康监护:指以预防为目的,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的检查和分析,从而发现早起健康损害的重要措施.86.occupational injury工伤: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87.Occupational stigma职业特征:有些作用轻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虽然有时不至于引起病理损害,但可引起一些体表改变,这些改变尚在生理范围之内,顾可视为机体的一种代偿性或适应性变化,称为职业特征.88.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永久性听阈上移:随着接触噪声时间的延长,会出现在前一次接触噪声引起的听力改变尚未完全恢复前便再次接触噪声,听觉疲劳则逐渐加重,听力改变不能恢复变为永久性听阈位移.89.photochemical smog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Nox和烃类污染物在强烈日光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氧化剂,蓄积于空气中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一种浅蓝色烟雾.90.pneumoconiosis尘肺病:即肺尘埃沉着病,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有粉尘在肺内阻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91.primary pollutant一次污染物: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如SO3,H2S,CO,CO2等,称为第一污染物.92.Primary prevention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者减少疾病发生.93.primitive environment原生环境:天然形成,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其间空气、水、土壤及适宜阳光和微小气候有益健康,但有地区差异不良影响(地方病)94.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由于热能和蛋白质缺乏而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儿童,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严重时可使生长发育障碍和智力迟钝,病儿抵抗力低,易感染,死亡率高.95.public nuisancedisease公害病: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96.secondary environment次生环境:受人类活动程度影响,忽视环境保护,质量变化,使生态平衡破坏,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可引起公害.97.secondary pollutants二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如SO3,H2SO4,NO2,HNO3,醛,酮等.98.Secondary prevention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99.segmental vibratio disease 局部振动病:又称手臂振动病,指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100.Silicosis矽肺:由于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游离型SiO2含量较高的粉尘达一定量后引起的以肺组织进行性、纤维性、结节性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01.specific dynamic action(SDA)102.storage depot贮存库:有些组织器官中化学物含量高,但未见明显的毒作用103.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暂时性听阈位移: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15-30dB,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此现象称为听觉疲劳.上述听阈提高属生理性疲劳,也称为暂时性听阈位移.104.Teriary prevention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105.tertiary prevention三级预防(综合预防):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采取的相应预防或干预措施,将预防策略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称为三级预防或三水平预防.106.thermic effect of food TEF食物的热效应(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消耗.这是摄食后一系列消化吸收合成活动以及营养素及营养素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成人每日由于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而额外增加的能量消耗相当于基础代谢的10%.107.threshold阈值: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使用动物)产生某种效应的最低剂量或暴露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暴露浓度就可观察不到或预计不会发生某种效应.108.toxicant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就能引起机体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109.toxicity毒性:化学物质能够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是化学物质引起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固有特性.110.water pollution水体污染: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111.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介水传染病:指通过引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112.work in hot environment高温作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分为干热作业、湿热作业、夏季露天作业.113.work related diseases职业相关疾病:在人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使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现患疾病加重114.安全限值:对存在有害效应阈值的化学物,安全限值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及各种环境介质中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所规定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的限制量.。

卫生化学

卫生化学

卫生化学是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

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样品处理的目的与要求:①是被测组分从复杂的样品中分离出来,制成便于测定的溶液形式②除去对分析测定有干扰的基体物质③如果被测组分的浓度较低,还需要进行浓缩富集④如果被测成分用选定的方法难以检测,还需要通过样品衍生化处理使其定量的转化为另一种易于检测的化合物①分解法处理样品时,分解必须完全,不能造成被测组分的损失,待测组分的回收率应足够高②样品不能被污染,不能引入待测组分和干扰测定的物质③试剂的消耗应尽可能少,方法简单易行速度快,对环境和人员的污染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某一溶液对紫外可见光区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光度,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Lambert-Beer定律: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影响beer定律的因素:1光因素:①非单色光的影响,beer定律只适用于入射光为单色光的情况下。

②杂散光的影响,从单色器得到的光,有些与所需单色光的波长相隔较远不在谱带宽度范围内,称为杂散光,样品溶液一般不吸收杂散光而造成负偏离。

2 溶液的物理和化学因素,当溶液的浓度过高,均匀性差,溶液中的吸光物质发生偏离,缔合配位或配合物组成变化时,均可导致吸光度改变,偏离beer定律。

分光光度计的主要组成部分:1光源能在所需光谱区域内产生连续光谱。

2单色器将来自光源的连续光谱按波长顺序色散,并能选择出所需的单色光。

色散元件是主要部分,包括棱镜和光栅 3吸收池装溶液 4检测器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包括电光管和广电信增管5 显示系统将检测器输出的信号转换成透光度和吸光度显示出来。

测量条件的选择:对测量波长,吸光度读数范围,参比溶液等加以选择。

1测量波长的选择:根据绘制的被测组分的吸收光谱选择测量的波长。

2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大多数分光光度计的△T在+0.002~+0.01之间,且△T在透光度的整个读数区间范围内为定值,3参比溶液的选择,应根据不同情况,在溶剂参比,试剂参比,试样参比,平行操作参比中合理选用。

卫生化学笔记

卫生化学笔记

卫生化学笔记绪论1.1卫生化学的概述定义:卫生化学是指应用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变化规律。

是一门预防医学与分析化学的交叉学科。

是预防医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化学学科。

(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分析科学)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已达到疾病预防、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学科。

卫生化学的主要任务*评价环境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制定卫生标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信息和方法卫生化学的发展方向1灵敏度和选择性2时空多维信息3微环境的表征和测定4生物大分子及生物活性的表征和测定5联用技术和仪器的智能化6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1.2卫生分析的一般过程方法的选择与测定方法的性能评价线性范围:在该浓度范围内检测信号和待测待测物浓度成正比检出限:区分于噪音的最低检出浓度精密度:多次测定结果互相接近的程度回收率:测定结果与理论值的比值方法学比较:和参考方法同时测定相同的标准品评价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第二章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1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采集的三个原则: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

样品采集的一般要求*总要求:不污染、不损失*采样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减少失误*采样方法:符合标准和规范,科学合理*采样器具:根据采样标准和方法准备*采样记录:日期、地点、批次等重要信息*样品分装:共检验、复检、备查和仲裁使用生物材料的采集常用材料1血液(采样后两个小时内测定)全血、血浆、血清2尿液(常温两小时内测定)晨尿、随机尿、24小时尿3唾液4呼出气酒驾、幽杆菌测定5毛发吸毒、重金属暴露6组织(24到48小时内完成测定)尸检、术后2.2 样品的预处理(占了60%)意义:1样品基体复杂,存在很多影响测定的干扰因素,需要对干扰组分分离2待测组分含量低,超出了检测方法的检出限,需要进行富集浓缩。

期考卫生化学总结

期考卫生化学总结
答:样品处理的目的:是被测组分从复杂的样品中分离出来,制成便于测定的溶液;出去对分析测定有干扰的基体物质;当被测组分的浓度较低,进行浓缩富集;通过化学反应是被测组分转化成易于测定的形式。样品处理的总原则是防止被测组分损失和被污染。
进行样品处理的要求:分解法处理样品时,分解必须安全,不能造成被测组分的损失 ,待测组分的回收率映足够高;样品不能被污染,不能引入待测组分和干扰测定的物质;试剂的消耗应尽可能少,方法简单易行,速度快,对环境和人员污染小
第四章
1、electromagnetic spectrum(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按波长或频率顺序排列称为电磁波谱。
2、Absorption spectrum/curve(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测定吸光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以波长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
3、transmittance(透光度):指透过光强度It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 用T表示。T=It/I0
4、absorbance(吸光度):入射光强度与透射光强度的比值的对数值。A=lg(I0/It)=lg(1/T)=KbcT=10-A
5、molarabsorptivity(摩尔吸光系数):指在一定波长下,溶液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
6、standard curve(标准曲线法):配置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在选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得一直线。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测定试样溶液的吸光度,然后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于吸光度的试样溶液浓度。
答: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值符合的程度,精确度是指对同一均匀试样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坟山程度,准确度反映了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大小,决定分析结果的可靠程度:精密度反映了测定过程中随机误差的大小,表现了测定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精确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密度才有可能获得高准确度的测定结果.

人卫卫生化学第七版名词解释

人卫卫生化学第七版名词解释

误差error:在分析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致使测定结果与待测组分的真实含量不完全一致,他们之间的差值称为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分析过程中某些确定因素引起的随机误差:是由于分析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用误差来衡量。

是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指标,决定分析结果的准确程度精密度:是指对同一均匀试样,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相互接近程度。

反映了测定值的再现性。

是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

用偏差来衡量检出限:指对某一特定的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和显著水平内,可以从样品中定量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值可疑值:在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时,得出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甚至个别测定值偏差很大。

这些偏差较大的数据称为可疑值显著性检验:是用统计学方法检验两个分析结果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以此推断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从而判断测定结果或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质量控制:是指为保持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光谱分析法:是根据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它是基于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发射或吸收光谱的波长或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S:是根据物质分子对紫外光(200-400nm)和可见光(400-760nm)的吸收特征和吸收程度对待测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吸光度:吸光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的度量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稀的,均匀的吸光物质溶液时,物质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及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是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吸收光谱(吸收曲线):测定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以波长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成为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吸收峰:吸收曲线上凸起的部分称为吸收峰最大吸收波长:吸收曲线上最大吸收峰峰顶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标准曲线法:配置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再选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得一直线。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名词解释

Chp 1 人类和环境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具有活力、自调节能力和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称为健康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健康的基础。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后者为主。

公害(public 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

特点:区域性,多为人为,连续污染,受害人数多,动植物同时受害。

靶器官:多数情况下污染物贮存的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用部位,称为靶部位(靶组织或靶器官)贮存库:化学物含量高,但不显示明显毒作用的部位;血浆蛋白(白蛋白为主)是暂时贮存库; 肝、肾、脂肪组织是多数污染物的贮存库.eg硫蛋白(metallothionein)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

生物监测指标(生物标记物):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即生物标记物致突变作用: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发生可遗传改变的作用致突变性:化学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剂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主要反映环境因素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某一特定生物效应发生在群体的频率之间关系Chp2生活环境和健康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如SO2、H2S、CO、CO2等。

卫生化学考试重点(南方医科大学版)

卫生化学考试重点(南方医科大学版)

名词解释(觉得以下的名词解释比较重要,特别是划线部分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通过试样蒸汽时被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由特征谱线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共振吸收线:原子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

锐线光源:发射线比吸收线窄得多,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一致并有足够强度的光源。

特征浓度:产生1%吸收或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量浓度。

灵敏度:在一定条件下,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改变一个单位时引起测量信号的变化程度。

荧光猝灭:激发态原子和其他粒子碰撞,把一部分能量转换成热运动及其他形式的能量,产生非荧光去激发过程,使荧光减弱或完全不发生的现象。

荧光:某些结构的分子或原子受一定波长的光激发(产生吸收),由基态变为激发态;在从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会发射出比吸收光波长更长的光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级至低 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

分子荧光:由基态分子受一定波长的光(紫外、可见、红外)激发而产生的,是由第一电子激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开始的。

电位分析法:利用原电池的电动势来测定离子的浓度。

电导分析法:测量待测液的导电能力以确定待测物的含量。

库伦分析法:测量电解过程中被测物质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所消耗的电量来确定物质含量。

伏安法:测量电解过程中电流与电压曲线为基础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标准电极电位:在25℃,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都等于1mol/L 时的电极电位。

液接点位:在两种不同离子的溶液或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接触界面上,存在着微小的电位差,称之为液体接界电位,简称液接电位,其大小一般不超过0.03 V 。

指示电极:电极电位随待测液离子活度(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对离子呈Nernst 响应。

参比电极:在指定温度下、压力下,电位已知,并且不随待测溶液的组成改变而改变的电极。

选择性系数(Ki ,j ):能产生相同电位时待测离子i 与干扰离子j 的活度比电导率( ):即电阻率的倒数,表示两个相距1米,面积为1平方米的平行电极间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卫生化学

卫生化学

1.卫生化学(sanitary chemistry):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2.卫生化学的分析对象是预防医学所需要的卫生试样(空气、水、食品、生物材料),3.卫生分析的一般过程:1.采样2.试样预处理3.选择方法及测定4.分析数据的处理与结果表达4.分析结果的表示:1. 待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通常以待测组分实际存在形式的含量表示2.待测组分的含量表示方法1)固体试样质量分数2)液体试样①物质的量浓度:待测组分的物质的量除以试液的体积,常用单位mol ·L-1 。

②质量摩尔浓度:待测组分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常用单位mol ·kg-1。

③质量分数:待测组分的质量除以试液的质量。

④体积分数:待测组分的体积除以试液的体积。

⑤摩尔分数:待测组分的物质的量除以试液的物质的量。

⑥质量浓度:待测组分的质量除以试液的体积。

(3)气体试样通常用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表示。

如果选择的分析方法没有检测到目标分析物,应以“未检出”作为报告结果,而不应报告为“零”。

5.样品采集的原则1. 代表性和均匀性2. 典型性3. 适时性6.采样方式1、随机抽样:总体中每份样品被抽取的概率都相同的抽样方法。

2、系统抽样:用于已经掌握了样品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并按规律采样。

3、指定性抽样:有某种特殊检测目的的样品的采集。

7.空气采集方法:1、直接采样法(集气法):将空气样品收集在容器内,带回实验室分析适用范围: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较高或测定方法灵敏度高(不适于气溶胶)采样工具:大注射器、真空瓶、塑料袋等。

★采样方法:(1)注射器法:50ml、100ml(2)真空法:①抽真空②在采样点打开活塞(3)置换法:①迅速抽大于集气瓶6—10倍的空气②充满水2、浓缩采样法(富集法):(1)溶液吸收法:大量空气通过吸收液,有害物质(待测物质)被吸收或溶解。

沈阳药科大学2016卫生化学重点

沈阳药科大学2016卫生化学重点

卫生化学的概念:卫生化学是从事环境的检验方法和新分析技术的探讨和研究的一门学科。

属预防医学范畴.元素分析方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

粗纤维定义:不被烯酸和稀碱水解,不溶或难溶于乙醚或乙烯的细胞膜成分。

主要包括纤维素,木质素和戊聚糖等多糖类。

测氨基酸性氮方法(Vanskke法):α-氨基与亚硝酸反应然后测定生成的氮气体积。

令NaNO2余HAc作用产生NO,将装置内的空白全部置换成NO。

然后将检液导入装置中,使之产生氮气,反应完毕后NO余碱性KMnO4溶液接触被氧化吸收,此时只剩下氮气一种气体。

还原糖测定方法:somogyl法,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能使二价铜离子还原成低价红色氧化亚铜,再以砷钼酸溶解并形成蓝色化合物,蓝色的深浅与糖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可作比色定量测定。

粗脂肪定义:食物用乙醚或石油醚提取后,滤去溶液后所得,干燥物质在食品分析称为粗脂肪。

这种干燥物除脂肪外,还含有色素,挥发油及树脂等物质,固有粗脂肪之称。

及其测定方法(盖勒法)在乳脂计中加入H2SO4 10ml,延壁缓缓加入牛乳11ml,不要混合,加异丙醇1ml,用橡皮塞塞紧,用力振摇使成均匀液,无块状,呈棕色,置65-70℃水域中5分钟,调节橡皮塞,是脂肪助恰好在刻度范围内,读取即为样品中脂肪的百分比含量。

脂肪过氧化物价定义:按规定方法测得的检样油脂1g从KI游离出来的碘的毫克数COD:化学耗氧量,水中还原性物质氧化所消耗的氧的量,以mg/L表示。

BOD:生化需氧量,指水中的有机物,在需氧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以mg/L表示。

需氯量:水中加氯后经过一定时间,残留一定量的游离型余氯所需的氯量。

感受温度:气温为T,气湿为100%,气流为0的情况下,与此有相同感觉的各种气温,气湿和气流的综合状态定位感觉温度TPM2.5,10,100定义:空气动力学下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微粒.羊毛线法测色素酸碱性:天然色素:淡红或淡紫,滴稀氨水变绿,水洗后不能复原人工合成碱性色素:大多不能变色,仅少许淡淡变色,滴氨水多不变色,即使变色经水洗后可复原人工合成酸性色素:毛线可吸附溶液中大多色素使溶液变浅,经氨水解吸后褪色,再放入色素中仍吸附色素区分人工色素和天然色素的方法:人工色素在酸碱中不褪色。

卫化 名词解释

卫化 名词解释

1.准确度测量值与被测组分真实在之间的接近程度2.精确度对同一组分进行多次测定结果的分离程度3.检出限某一特定的分析方法,在给定置信概率下,定性检出待测物质最小浓度4.评价置信区间分析结果的真实值所在的范围及真实值在此范围内的概率5.可疑数据/ 离群值对同一组分进行多次测定,某个测量值比其他测量值明显偏大偏小6.标准曲线配置不同的标准系列,在同一实验条件下测定,横坐标物质浓度,纵坐标相应信号强度7.工作曲线测定生物材料样品,基体对待测组分影响大,采用与基体相同不含待测组分的样品,加入待测组分标准液的方法绘制标准曲线8.实验室认可权威机构对实验室及其人员进行特定类型检测,校准做出正式认证的程序,是正式表明该实验室具备实施特定检测,校准能力的第三方证明分子荧光1.荧光:较高激发态分子经过无辐射跃迁降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再以光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返回基态2.荧光效率:发射荧光的量子数与吸收激发光的量子数3.激发光谱:固定荧光波长,改变激发光的波长,测定荧光强度的变化,激发光波长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4.荧光强度:固定激发光波长和强度,测定不同荧光波长下的荧光强度,荧光波长横坐标,荧光强度纵坐标5.瑞利散射光:光子和物质发生碰撞时候,未发生能量交换,只是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波长和激发光相同6.拉曼散射光:光子与物质发生能量交换原子吸收1.共振线:原子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电子激发态,产生的吸收线谱“共振吸收线”从第一电子激发态返回基态,产生的发射线谱“共振发射线”2.多普勒展宽:由原子无规则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展宽3.压力展宽:被测原子与其他元素原子,分子碰撞引起的线谱展宽4.峰值吸收:吸收线中心频率对应的峰值吸收系数5.锐线光源:发射线与吸收线中心频率一致,但发射线半展宽要比吸收线窄得多的光源6.原子化:将待测元素转换为能吸收特征辐射的基态原子蒸汽7.半展宽:原子吸收谱线最大吸收系数一半,谱线上两点之间波长之差8.释放剂:消除化学干扰的方法,与干扰组分结合生成稳定,难挥发的化合物,使得待测元素释放出来9.保护剂:与待测元素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阻止待测元素与干扰物质形成稳定的,难挥发的化合物。

卫生化学名词解释

卫生化学名词解释

卫生化学: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分配达到平衡时,溶质在有机相中的浓度与溶质在水相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分配系数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某组分分离富集到另一种溶剂中的过程系统误差:由某些确定的原因引起的误差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或不可测误差,遵从正态分布规律,可通过增加测定次数减小误差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精密度:对同一均匀试样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分散程度灵敏度:测定方法对待测物质的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值的变化程度检出限:对某一特定的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可以从样品中定量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空白试验:不加样品,采用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试剂和用量,进行平行操作所得的结果。

用于扣除样品中试剂本底和计算检验方法的检出限朗伯-比尔定律:在一定条件下,吸光物质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瑞利散射光:波长与激发光波长相同的散射光荧光:由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的各振动能级,发出的光荧光熄灭:荧光强度下降或荧光强度与浓度不呈线性的现象激发光谱:固定荧光波长,连续改变激发光波长,测定不同激发光波长下的荧光强度,以荧光强度对激发光波长作图所得的光谱图荧光光谱:固定激发光波长和强度,连续改变荧光波长,测定不同激发光波长下的荧光强度,以荧光强度对荧光波长作图所得的光谱图拉曼散射光:波长与激发光不同的散射光荧光效率:激发态分子发射荧光的光子数与基态分子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之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基于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特征辐射的吸收程度来测量该元素含量的一种分析方法电离干扰:在高温条件下,原子会电离,使基态原子数减少,吸光度下降,这种干扰称为电离干扰化学干扰:由于被测元素原子与共存组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稳定的化合物,从而降低被测元素的原子化效率而引起的干扰释放剂: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时,用于消除化学干扰的试剂。

2023年卫生化学基础知识解读

2023年卫生化学基础知识解读

二、卫生化学的发展概况
卫生化学的发展与分析仪器的发展历史 紧密相关。
50年代-仪器化 60年代-电子化 70年代-计算机化 80年代-智能化 90年代-信息化 21世纪-仿生化和进一步信息智能化
①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②提高分析方法的选择性 ③扩展时空多维信息
④微型化和微环境的表征与测定 ⑤形态分析与表征 ⑥生物大分子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表征 与测定 ⑦联用技术及联用仪器的组合 ⑧仪器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2023年卫生化学基础 知识解读
什么是卫生化学?
预防医学
卫生 化学
分析化学
是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 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 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一、卫生化学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任务:
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 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
三、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生物分析与生命科学
光谱分析
色谱分析
六大活跃领域
电化学分析
质谱
质谱联用技术
四、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1 按任务分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2 按对象分类:有机分析、无机分析 3 按原理分类:化学分析 仪器分析 4 按分析所需试样用量分类:
常量、半微量、微量、超微量分析 5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光谱法 光学分析法(Optical Analysis)
非光谱法

电位分析法
器 电化学分析法(Electroanalysis) 电导分析 和库仑分析法


伏安法和电位溶出法
法 色谱法(Chromatography):柱、薄层、GC、HPLC
其它方法

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化学》

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化学》

2023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化学》CATALOGUE 目录•卫生化学概述•卫生化学基础知识•卫生化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卫生化学的实验方法•卫生化学的未来发展•结论与展望01卫生化学概述卫生化学定义与特点卫生化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涉及化学、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卫生化学在预防医学中的作用包括检测和鉴定环境有害因素、研究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等。

卫生化学是一门应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中的化学问题的学科。

卫生化学在预防医学中的重要性卫生化学在预防医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基础。

通过研究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测定方法、污染物的毒理学和生物学性质等,为制定环境保护和健康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卫生化学还涉及药物的分析测定方法、临床化学等,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化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卫生化学将继续关注新兴的环境污染物和健康问题,加强相关研究。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预防医学领域的发展。

发展快速、准确、高灵敏度的分析测定方法,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卫生化学还将积极应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02卫生化学基础知识分子中的电子运动状态和能量的量子化,以及电子排布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分子轨道理论原子间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共价键,以及共价键的类型、极性和键长等。

共价键与分子构型分子结构与性质反应速率与速率方程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

反应机理与速率定律探讨反应机理、速率定律以及复杂反应体系的反应速率方程等。

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物质的分类根据化学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结构,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如有机物、无机物等。

化学物质的命名采用国际通用的命名法,为各类化学物质进行命名,如醇、酸、酯等。

化学物质的分类与命名介绍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如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仪器分析基本原理涉及样品的采集、处理、分离、纯化和制备等基本技术,为进一步学习仪器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卫生化学

卫生化学

1卫生化学(sanitary chemistry)是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2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溶质A在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中的分配达到平衡时,A在有机相与水相中浓度的比值为常数。

用KD表示3萃取效率:是指物质被萃取到有机相的百分率,即被萃取物质在有机相中量与被萃取物质总量只比。

4分配比:在一定温度下,溶质A在两相中分配达到平衡时,A在有机相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总浓度与在水相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总浓度之比。

5有效数字:旨指在测量中能实际测得的有实际意义的数字。

6L-B定律;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7光谱分析法:是指利用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所吸收或发射辐射的特征和强度而建立起来的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方法。

8紫外可见光光度法:研究溶液中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可见光谱区(200-800nm)的辐射的吸收来进行的一种分析方法。

9摩尔吸光系数: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稀的、均匀的吸光物质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光程的长度乘积成正比。

10显色反应:将待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反应,有配位反应、偶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11荧光:自然界存在这样一类物质,当吸收了外界能量后,能发出不同波长和不同强度的光,一旦外界能源消失,则这种光也随之消失,这种光称为荧光。

12荧光分析法:就是利用物质的荧光特征和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13激发光谱:表示不同激发辐射波长引起物质发射某一波长荧光的相对效率14荧光光谱:表示荧光物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波长的相对强度15荧光效率:荧光物质吸光后所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与所吸收光的光量子数之比16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产生的光谱17原子发射光谱:激发态原子发射出相同频率的辐射回到基态,由此而产生的光谱18共振吸收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电子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19共振发射线:当电子从第一激发态返回基态时,则发射相同频率的光,产生的发射谱线20电化学分析法:是以被测试液的电化学性质为基础,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卫生化学的名词解释

卫生化学的名词解释

卫生化学的名词解释卫生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健康和环境卫生的学科,主要探讨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的影响。

下面将对卫生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核心内容。

1. 毒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能力。

化学物质的毒性与其浓度、接触方式以及暴露时间密切相关。

毒性影响可以涉及不同方面,如致癌性、致畸性、神经毒性等。

卫生化学通过研究毒性机理和评估方法,帮助人们认识和减少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危害。

2. 暴露:暴露是指人体或环境接触到化学物质的过程。

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吸入、摄入、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暴露时间和方式决定了影响的程度。

卫生化学通过研究暴露途径和暴露量的评估方法,以及暴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来降低暴露风险。

3. 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是指对暴露于化学物质的人群进行卫生风险评估,以估计与该化学物质相关的健康效应风险。

该评估包括确定暴露水平、剂量响应关系、生物学可变性等因素,旨在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数据,进行风险管理和监控。

4. 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估: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估是指对化学物质进行的全面评估,以确定其在规定条件下的使用是否安全。

评估包括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毒性特征、暴露水平等因素。

卫生化学通过安全性评估,为行业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提供依据,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5. 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对生物体内有害物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定量检测和评估。

通过采集人体样本,如血液、尿液、毛发等,分析化学物质的含量,可以了解人体的暴露程度和对化学物质的反应。

生物监测为卫生化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并可以应用于职业健康监测和环境暴露评估。

6. 环境化学毒性:环境化学毒性研究化学物质对环境中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通过生物累积、生物传递等途径进入生态系统,可能对植物、动物等造成损害。

环境化学毒性研究通过评估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卫生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与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

医学生化名词解释

医学生化名词解释

医学生化名词解释1.手性碳原子:连接四个不相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2.必需脂肪酸:人体不可缺少且不能自身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脂肪酸。

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3.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4.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分子在溶液中成为兼性离子,且所带正负电荷数相等时,该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5.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在某些理化因素的影响下,失去水化膜和电荷并使空间结构受到破坏,从而使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6.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在酶分子外表形成特殊结构的区域,能催化底物生成产物,这一区域叫酶的活性中心。

7.酶原: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并不表现酶的活力,这种无活性状态的酶的前身物称酶原8.酶原的激活:酶原经某种因素作用后,转变成有活力的酶,此种过程称酶原的激活9.同工酶:指其催化的化学反响相同,而酶的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性质不同的一组酶10.竞争性抑制:由于抑制剂在结构上与底物相似,相互竞争酶的活性中心,是致酶的催化速度降低的作用11.维生素:能够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称为维生素12.生物氧化:营养物在活细胞内经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 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13.呼吸链:是定位于线粒体内膜由一组排列有序的H+和电子递体构成的功能单位也称电子传递链14.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底物因脱氢,脱水等作用而使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然后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形成ATP的过程15.氧化磷酸化: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时,所释放的能量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16.糖酵解: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17.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生成大量ATP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18.糖异生:由乳酸,丙酮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19.乳酸循环: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6-磷酸,经糖酵解途径变成乳酸后,乳酸可经血液循环到肝脏,通过糖的异生作用合成肝糖原或葡萄糖,此循环称乳酸循环20,脂肪发动: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被组织酶逐步水解为自由脂肪酸和甘油供其他组织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发动21.必需脂肪酸:人体必需脂肪酸为体内需要但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22.B-氧化:脂肪酸经活化变成脂肪酸-COA进入线粒体逐步降解。

(参考资料)卫生学名词解释总结

(参考资料)卫生学名词解释总结

①蛋白质互补作用由于各种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不同,可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②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共八种(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赖氨酸)。

③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要影响其它氨基酸的利用。

④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指人体不能合成而又不可缺少,必需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

⑤营养性疾病因体内各种营养素过多或过少,或不平衡引起机体营养过剩或营养缺乏以及营养代谢异常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⑥营养缺乏病指长期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而造成的严重营养低下,并出现各种相应临床表现或病征。

⑦食物添加剂(food additives)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 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型)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⑧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SDA)也称食物热效应(thermic effect of food,TEF),是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消耗,是人体摄食后一系列消化、吸收、合成活动以及营养素及营养素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中消耗的能量。

蛋白质在食物中特殊动力作用最大。

⑨实质等同原则(substantial equivalence)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实质等同性原则,如果一种新食品或食品成分与已存在的食品或食品成分实质等同,就安全而言,它们可以同等对待,即新食品或食品成分能够被认为与传统食品或食品成分一样安全。

⑩赫恩氏小体(Heinz body)又名变性珠蛋白小体,是亚硝酸盐类及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在体内经代谢转化产生的中间代谢物。

卫生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卫生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卫生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1. 卫生化学的基础知识卫生化学是研究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治理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的一门科学。

在卫生化学中,重要的概念包括有害物质的识别、分析、评价、监测和控制。

卫生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空气、水、土壤和生物体等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质。

2. 有害物质的形成和传播有害物质是指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其形成和传播方式有多种。

比如,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生活燃烧和自然源等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影响人类健康;水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等途径进入水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工业废渣的填埋、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矿山开采等途径进入土壤,污染土壤环境。

有害物质还可以通过食物链和生物体的生物富集作用传播,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3. 空气污染物质的评价和监测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等。

这些污染物质是由于工业、交通、生活燃烧等活动产生的。

为了评价和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需要建立适当的采样和分析方法,准确测定各种污染物质的浓度,评价空气质量,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政策和措施。

卫生化学研究对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形成、行为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

4. 水质和土壤污染物质的评价和监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物质、微生物等。

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农药残留、石油类等。

对水质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评价和监测,需要建立适当的采样和分析方法,准确测定各种污染物质的浓度,评价水质和土壤质量,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卫生化学在水质和土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形成、迁移和影响方面做出了积极的研究,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

5. 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卫生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不同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空气中的颗粒物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可引起肝肾损害、免疫系统损伤和肿瘤等;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卫生化学知识点.

卫生化学知识点.

20007级预防医学卫生化学知识点卫生化学:是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的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系统误差 ----误差的主要来源指由分析过程中某些确定的、经常性的因素而引起的误差,又称可测误差。

特点:重现性、单向性、恒定性、可测性分类:1.、方法误差: 溶解损失、终点误差-用其他方法校正 2、仪器误差: 刻度不准、砝码磨损-校准 3、试剂误差: 不纯-空白实验、对照试验 4、操作误差: 刻度观察、颜色判断随机误差:指由分析过程中一系列有关因素微小的随机波动而引起的误差,又称偶然误差。

特点:双向性、不可测性、服从正态分布规律减免方法:通过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降低。

准确度: 测定结果与真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衡量。

准确度的表示方法:1、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真值间的差值, 用 E 表示。

E = x - xT2、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占真值的百分比,用Er 表示。

Er =E/xT = x - xT /xT ×100%Eg :分析天平称量两物体的质量各为1.6380 g 和0.1637 g ,假定两者的真实质量分别为1.6381 g 和0.1638 g ,则两者称量的绝对误差分别为:(1.6380-1.6381) g = -0.0001 g (0.1637-0.1638) g = -0.0001 g两者称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0001\1.6381*100%=-0.006% -0.0001\0.1638*100%=-0.06 绝对误差相等,相对误差并不一定相同。

精密度: 平行测定结果相互靠近的程度,用偏差衡量。

精密度的表示方法:1绝对偏差(di ) :测定结果与平均值之差2平均偏差d :各偏差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称为单次测定的平均偏差,又称算术平均偏差。

3相对平均偏差(dr ):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4标准偏差(s )有限次测定时,标准偏差称为样本标准差,以 s 表示 5相对标准偏差:6标准偏差比平均偏差能更正确、更灵敏地反映测定值的精密度,能更好地说明数据的分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差:(error)在分析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致使测定结果与待测组分的真实含量不完全一致,他们之间的差值称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分析过程中某些确定因素引起的。

随机误差:是由于分析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用误差来衡量。

是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指标,决定分析结果的准确程度。

精密度;是指对同一均匀试样,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相互接近程度。

反映了测定值的再现性。

是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

用偏差来衡量。

检出限:指对某一特定的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和显著水平内,可以从样品中定量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值。

可疑值:在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时,得出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甚至个别测定值偏差很大。

这些偏差较大的数据称为可疑值。

显著性检验:是用统计学方法检验两个分析结果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以此推断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从而判断测定结果或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质量控制:是指为保持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光谱分析法:是根据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它是基于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发射或吸收光谱的波长或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S)是根据物质分子对紫外光(200-400nm)和可见光(400-760nm)的吸收特征和吸收程度对待测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稀的,均匀的吸光物质溶液时,物质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及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是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

吸收光谱(吸收曲线):测定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以波长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成为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

最大吸收波长:吸收曲线上最大吸收峰峰顶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

吸收峰:吸收曲线上凸起的部分称为吸收峰
标准曲线法:配置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再选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得一直线。

在完全相同额条件下测定试样溶液的吸光度,然后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于吸光度的试样溶液浓度。

显色反应:将待测组分转变为吸收系数较大的有色物的过程。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也称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元素的基态原子蒸汽对特征谱线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共振吸收线:当电子由基态跃迁至第一电子激发态时。

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

共振发射线:从第一电子激发态回到基态所发出的频率相同的谱线称~。

谱线轮廓:发射线或吸收线的谱线强度随频率或波长不同而改变称为谱线轮廓。

积分吸收:在吸收线轮廓内,吸收系数的积分称为积分吸收,它表示吸收的全部能量。

从理论上可以得出积分吸收与原子蒸汽中吸收辐射的原子数成正比。

峰值吸收:当用锐线光源做原子吸收测定时,可采用峰值吸收法测量原子吸收值。

峰值吸收时直接测量吸收轮廓的中心频率所对应的峰值原子吸收系数,从而确定蒸汽中原子的浓度。

灵敏度:指被测元素浓度改变一个单位时吸收值的变化量。

特征浓度:指产生1%吸收或0.0044吸光度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浓度或量。

(原子吸收光度法中,习惯用特征浓度。


电离干扰:在高温条件下,原子会电离,使基态原子数减少,吸光度下降,这种干扰称为电离干扰。

分子荧光: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能量后,分子的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至任意激发态,通过同类分子或其他分子(如溶剂)碰撞,将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了一部分,由所处的激发态能级下降至第一电子激发态最低震动能级。

由第一电子激发态最低震动能级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下降至基态的任何震动能级,这时发出来的光称之分子荧光。

荧光熄灭或荧光猝灭: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或荧光强度与浓度不成线性关系的现象称为荧光熄灭。

激发光谱:是指不同激发波长的光辐射引起物质发射某一波长荧光所得的谱图。

发射光谱(荧光光谱):固定激发光波长与强度,连续改变荧光物质发射光的波长,并测定不同波长时所发射的荧光强度,以荧光强度对荧光波长作图即可得到荧光光谱。

荧光效率:又称为荧光量子产率,是指激发态分子发射荧光的光子数与基态分子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之比。

瑞利散射光: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弹性碰撞时,不发生能量的交换,仅仅是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其波长和激光波长相同,这种散射光称锐利散射光。

拉曼散射光: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在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同时,光子与物质还发生能量交换,使光子能量减小或者增加,光的波长增长或变短,这两种散射光称为拉曼散射光。

去活化过程:处于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通常以辐射跃迁方式或无辐射跃迁方式再回到基态,这个过程称为~
化学电池:是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变的装置,分为原电池和电解池两种。

原电池:能够自发的将本身的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化学电池称为~
标准氢电极:在任何温度下,标准氢电极的相对平衡点为都为零。

电极电位: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电位差称为~
参比电极:是指在温度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其电极电位值准确已知,且不随待测溶液的改变而改变的电极
指示电极:是指在温度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其电极电位随着被测溶液中待测离子的活动变化而改变,即能够指示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的变化,这类电极称为指示电极。

离子选择电极(ISE):离子选择电极是一类电化学传感体,他的电位与溶液中给定的离子活度的对数称线性关系。

色谱法(层析法):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的分离分析方法,应用于复杂化合物及多组分混合物的分离和分析。

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之比称为~。

分配比:也称容量因子,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之比。

保留时间:是从进样开始到组分浓度出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

死时间:是固定相不滞留组分的时间,及流动相流过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

调整保留时间:是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可以用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求得。

吸附等温线: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吸附剂表面被吸附达到平衡时,组分在两项中浓度相对关系的曲线称~。

用于描述组分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规律,即横坐标为组分在流动相上的浓度,纵坐标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有三种类型线性等温线,凸型等温线,凹形等温线。

正向色谱法:是以急性较强的溶剂为固定液,极性较弱的溶剂作为流动相,适宜分离极性化合物。

反相色谱法:是用非极性或极性较小的溶剂为固定液,极性溶剂作为流动相,适宜分离非极性或弱极性化合物、
比移值(Rf):是溶质分子移动距离,与流动相分子移动距离之比,是平面色谱基本的定性参数。

取值范围(0,1)。

边缘效应:是指同一组分的斑点在薄层板中部比在边缘移动速度慢,板上斑点中部的Rf值比边缘的Rf值小的现象。

防止边缘效应的方法是用溶剂饱和展开槽和薄层板,将薄层板两边的吸附剂刮去一到两厘米。

液固色谱法:又称吸附柱色谱法,是利用吸附剂(固定相)对样品中各组分吸附能力的不同,在两相做相对运动时,导致各组分再色谱柱中产生差速迁移,使保留时间不同而分离。

气相色谱法:是以气体做流动相的柱色谱仪器分析方法。

色谱图:也称流出曲线,组分浓度或质量经检测器转换成电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色谱图,。

色谱峰:色谱柱分离后的流出组分通过检测器系统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的微分曲线。

基线:指在正常操作条件下,仅有载气通过检测器系统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的曲线。

保留值:可用保留时间或保留体积表示,用于指明色谱峰的位置。

分离度:是以相邻两个组分保留值之差,与其平均峰底宽之比表示,可定量描述两个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

程序升温:在进行气象色谱操作中,柱温按设定的程序随时间称线性或非线性增加为程序升温。

是用于宽沸程的多组分混合试样分离。

梯度洗脱:是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程序不断改变流动相的配比,使溶剂极性、离子强度或PH 改变,从而改进复杂样品的分离,改善峰型、缩短分析时间,提高分离效率。

化学键合固定相:利用化学反应将固定液的有机集团键合在载体(硅胶)表面所形成的固定相。

分子离子峰:一般出现于m/z最大处,位于质谱图右端;
碎片离子峰:质谱图上的峰大部分是碎片离子峰;
同位素离子峰:在分子离子峰的右边1或2个质量单位处出现(M+1)或(M+2)同位素离子峰,可以通过同位素峰的统计分布来确定有机物的元素构成。

基频率:指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振动能级由基态(υ=0)跃迁至第一激发态(υ=1)所产生的吸收峰。

可作为基团的特征吸收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