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认证《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引言:机械原理是一门机械工程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及其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结构化的学习指导。
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1.2 课程代码:MEP1011.3 学时分配: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1.4 先修课程:近代物理学、高等数学、工程力学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理论,了解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理解刚体和弹性体的力学行为,能够应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 熟悉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
2.2 能力目标:- 具备分析和解决机械原理问题的能力,包括力学计算、力学模型建立和实验数据处理等。
- 能够运用机械原理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和创新实践。
2.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积极探索和应用机械原理知识。
-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理论教学:- 刚体力学:刚体的平衡条件、转动定律、角动量和动能等。
- 弹性体力学:胡克定律、弹性形变、应力应变关系和材料破坏等。
- 静力学:平面定位问题、静摩擦力和斜面问题等。
- 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和动量、碰撞和转动惯量等。
3.2 实验教学:- 使用力学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开展机械原理实验,如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胡克定律的验证和静力学问题的实验验证等。
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教学:- 采用教师讲授、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4.2 实验教学:- 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20*******课程名称:机械原理总学时:56学时实验学时:12学时总学分: 3.5学分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责任单位:机电工程学院开课学期:第4学期二、课程简介机械原理课程是高等工科学校本科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机械的一般共性问题,即机构的组成原理、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和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以及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等问题。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绪论、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其他常用机构、机械平衡、机械系统动力学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等。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具有正确识别和表达常用机构并能正确选择常用机构的能力。
课程目标2.具有利用基本知识、原理、特性分析比较机构的能力。
课程目标3.具有运用基本知识、方法和原理拟定、设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机构的能力。
课程目标4.能够按着实验要求,正确构建实验方案的能力。
课程目标5.能够选择并熟练使用常用测量工具、仪器,获取实验数据的能力。
课程目标6.能够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五、课程的内容及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机械原理概述(支撑课程目标1)(1)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课程的性质与学习方法。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支撑课程目标1、2、4、5、6)(1)主要教学内容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机构的组成,机构的运动简图(在实验课中结合实验进一步讲述),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知识点:掌握机器、机构的概念及组成;了解高副低代方法和杆组划分及机构的级别;理解机器、机构、零件、构件、运动副、运动链、约束、自由度等基本概念;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的方法;掌握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自由度计算注意事项。
工程认证《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本课程围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情况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及实践模式,讲授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及工程应用概况。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重视设计构思、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
学生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目标1:掌握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以及分析方法;
目标2:掌握各种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公式和分析方法,并能够熟练的应用;
目标3:掌握机构运动学分析方法;
目标4:掌握各种机构的种类、应用和设计方法;
目标5:掌握机构效率和自锁的分析以及受力分析;
目标6:掌握机构的平衡调节方法;
目标7:能够运用机械工程专业综合知识,对课题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等。
目标8:能够清晰的表达设计中的思想、思路、方案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等,并能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备注:“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有的能力,可以用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描述预期成果达到的程度。
四、课程考核
五、评分标准
作业成绩评分标准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
1.选用教材(告知学生需要购买的教材)
推荐使用教材:机械原理(第七版),孙桓,陈作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主要参考书:
[1] 机械原理,谢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机械原理(第七版),郑文纬,吴克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机械原理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分:_____4、课程总学时:_____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等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让学生了解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和设计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和创新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绪论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机械的组成和发展趋势。
2、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组成要素。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类。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速度瞬心法在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4、平面机构的力分析运动副中的摩擦力分析。
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5、机械的效率和自锁机械的效率计算。
机械的自锁条件。
6、机械的平衡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
平面机构的平衡。
7、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机械的运动方程式。
机械的等效动力学模型。
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
8、连杆机构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
9、凸轮机构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10、齿轮机构齿轮机构的类型和特点。
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
齿轮的加工方法和根切现象。
变位齿轮传动。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1、轮系轮系的类型和应用。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12、其他常用机构间歇运动机构。
螺旋机构。
13、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过程和内容。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评价方法。
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核心知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提供了关于机械系统运动学和力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和维护奠定了基础。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机械系统分析、设计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机械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功能,了解各种机械元件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
2、理解并掌握机械运动学和力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速度、加速度、力的分析,以及构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3、能够根据机械设计需求,进行方案设计、机构选型、力学分析和优化设计。
4、熟悉常用机械设计软件,能够利用软件进行机械系统的模拟和优化。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机械系统概述:机械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分类,机械元件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
2、机械运动学:点的运动学,刚体的平移和旋转,刚体的组合运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机械力学:力的分析,平衡方程,刚体的加速度分析,动力学方程,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4、机构设计:机构的基本类型,机构的运动传递与变换,机构的组合与演化,机构的尺度设计与优化。
5、机械系统设计: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机械系统的力学分析,机械系统的优化设计,机械系统的控制与调试。
6、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介绍与操作,建模与仿真,设计优化,工程图纸生成与打印。
四、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机械原理和机械系统设计的过程。
2、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引入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
五、评估方式1、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提出问题和建议。
2、作业和考试:布置相关作业,进行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检查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基本原理和应用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机械原理基本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能够应用机械原理进行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包括力学原理、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知识;2. 理解机械原理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3. 培养学生应用机械原理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力学基础1.1 物体的静力学平衡1.2 物体的运动学1.3 物体的动力学2. 材料力学2.1 弹性力学基础2.2 塑性力学基础2.3 变形与应变3. 流体力学基础3.1 流体的基本性质和划分 3.2 流体静力学3.3 流体动力学4. 动力传动系统4.1 齿轮传动4.2 带传动4.3 轴承与轴系设计5. 运动学分析5.1 基本运动副5.2 机构运动分析方法5.3 机构设计与优化6. 力学系统动力学分析6.1 单自由度振动系统6.2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6.3 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四、教学方法1. 综合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验室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讲解和示范。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对课程前半部分的知识进行考核;3. 期末考试:对课程全面知识进行综合考核;4.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六、参考教材1. 王凯、李明. 机械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陈扬. 机械原理与设计[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3. 马旭东、杨晓霞. 机械原理[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机械原理课程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机械原理课程旨在介绍机械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系统的运行和设计原则。
通过学习此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机械原理,并应用其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机械系统的运行和设计方法;3. 培养学生的机械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 机械原理的定义和分类- 力、力矩和力的平衡- 运动和力的传递- 齿轮、带传动和链传动的原理与应用2. 原理分析与计算- 静力学基本原理- 动力学基本原理- 独立和约束条件分析- 平衡分析与计算3. 机械系统设计与优化- 设计目标与要求- 各种机械元件的选择和设计- 传动系统设计与优化- 结构与材料的选择与优化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课堂讲解,详细介绍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2.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机械原理在实际中的运行和应用,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原理的工作过程。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4. 课程项目:设计和完成机械系统的小型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考虑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程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估。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全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六、参考教材1. 《机械原理》第十版,作者:赵伟民,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2. 《机械设计手册》第四版,作者:机械工程师学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七、备注本课程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以教师实际授课为准。
学生如有任何问题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祝所有学生在机械原理课程中取得优秀的学术成绩。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
02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的软件工具介 绍与使用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实验设计与 实施
03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的结果分析与 讨论
04
07 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平时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课堂表现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听讲, 及时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
出勤率
保持高出勤率,不迟到、早退 或旷课。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的实 验装置与操作步骤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的数 据处理与分析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的误 差来源与减小误差的方 法
机械传动性能测定实验
01
机械传动性能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02 机械传动性能测定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步骤
03
机械传动性能测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04
机械传动性能的评价指标与讨论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实验
总评成绩计算方法及标准
总评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 绩占70%。
成绩评定标准
平时成绩根据课堂表现、出勤 率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 期末考试成绩根据试卷评阅结
果确定。
总评成绩等级划分
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 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
及格。
谢谢聆听
缺点及适用场合。
带传动的参数选择与计算
掌握带轮直径、带速、中心距等参数 的选择原则,以及传动功率、带张力 等参数的计算方法。
链传动的参数选择与计算
掌握链轮齿数、链节距、中心距等参 数的选择原则,以及传动功率、链张 力等参数的计算方法。
轮系分析与设计
轮系的类型与特点
了解定轴轮系、周转轮系等不同类型轮系的 工作原理和特点。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原理适用班级:2021级车辆、机制(函授)辅导教材:《机械原理》(3D版)徐楠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机械原理》是工科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综合设计能力和机械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项目研究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和机械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1.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治学作风,掌握机械学科的理论基础;2.掌握机构系统模型建立、分析求解和设计方案论证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识别和判断机械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先进设计软件进行机构的建模、分析、设计与仿真,逐步具有应用先进设计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掌握机构性能研究及检测的实验方法,能够针对工程问题确定对应的设计目标和解决方案;5.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研究探索、创新思维和优化设计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理论力学》等。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了解:本课程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习方法第2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理解:运动副、低副、高副等基本概念,能识读机构运动简图。
掌握:1.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方法;2.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3.机构自由度计算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4.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
第6章平面连杆机构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构成及优缺点理解:1.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应用2.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掌握:1.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曲柄的存在条件、急回特性、传力特性、死点位置。
2.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第7章凸轮机构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理解: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掌握: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和凸轮基本尺寸的确定第8章齿轮机构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点;掌握:1.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2.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第9章轮系了解:轮系的分类和应用;掌握:1.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2.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第10章其他常用机构了解:1.常用间歇机构的结构及特点;2.螺旋机构、万向铰链机构的结构及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本课程围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情况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及实践模式,讲授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及工程应用概况。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重视设计构思、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
学生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目标1:掌握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以及分析方法;
目标2:掌握各种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公式和分析方法,并能够熟练的应用;
目标3:掌握机构运动学分析方法;
目标4:掌握各种机构的种类、应用和设计方法;
目标5:掌握机构效率和自锁的分析以及受力分析;
目标6:掌握机构的平衡调节方法;
目标7:能够运用机械工程专业综合知识,对课题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等。
目标8:能够清晰的表达设计中的思想、思路、方案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等,并能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备注:“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有的能力,可以用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描述预期成果达到的程度。
四、课程考核
五、评分标准
作业成绩评分标准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
1.选用教材(告知学生需要购买的教材)
推荐使用教材:机械原理(第七版),孙桓,陈作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主要参考书:
[1] 机械原理,谢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机械原理(第七版),郑文纬,吴克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编,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