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个培养学生的数感的教学案例
培养数学兴趣: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这是一篇关于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兴趣的教案,旨在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在初学阶段就能够喜欢数学并且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们:1. 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掌握1-10数字的基本认知和简单计算。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二、教学内容1. 数字认知为了确保学生们在数学上取得好的成绩,他们需要先学会数字的认知和计算。
我们将关注数字部分的教学。
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1 数字书写练习通过让学生书写数字的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字和它的书写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绘制一个数字,通过练习让学生模仿和书写。
教师还可以印制练习纸,供学生在课后练习使用。
1.2 数字游戏数字游戏可以帮助学生们巩固他们的数字认知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安排一个数字找不同游戏,这个游戏中,教师将放置两个数字并将其中一个数字稍微修改,要求学生找出不同之处并标出来。
1.3 数字拼图数字拼图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们巩固数字的认知。
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数字拆分成两半并混合,将学生们组织成小组,让他们通过重新组合数字来练习。
2. 简单计算一旦学生们掌握了数字的基本认知,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开始掌握简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2.1 加法和减法游戏加法和减法游戏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数字的联系,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数字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在纸牌上写入简单的加法和减法方程式,让学生们通过卡牌的摆放方式练习计算。
2.2 数学问题解决通过在教室中提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数字的逻辑。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如果一条短线的长度为1,一长线的长度应该是多少?2.3 数字拼图和方程式重组通过制作数字拼图和生成数字方程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字的联系以及简单的计算方法。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4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4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数数;【教学难点】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小棒、铅笔【教学设计】一、数铅笔教师出示铅笔,比一比,谁数铅笔的方法多。
(学生可能会一根一根地数,十根十根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如果铅笔非常多,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一十一十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二、说一说1、圈一圈,数一数2、问:下面画了几个圈?你怎样数比较快?你是怎样数的?把你数的方法表示出来。
3、用圆圈圈起来。
4、请几名学生回答。
三、拨一拨1、拿出计数器,做拨数游戏。
2、一个学生说数,另一个同学拨珠子,并说说方法。
四、练一练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2、看谁数得快?请同学们找出格子的'规律,小组讨论。
(一个一个地数;移一移,再十个十个地数)看谁的方法最好?3、接力赛找出女孩子数数的规律,男孩子按此规律接着往下说,看谁发现规律最快?女生:34,36,38(相差2)男生:40,42,44女生:20,30,40(相差10)男生:50,60,70女生:45,50,55(相差5)男生:60,65,70女生:22,32,42(相差10)男生:52,62,72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9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
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案例
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案例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培养学生数感的那些事儿!
就说我有一次上课吧,教孩子们认识数字 10。
我可不是简单地告诉他
们这是 10 哦,我会拿出一堆糖果,问孩子们:“哇,这里有这么多糖果,
我们来数数看有多少呀?”孩子们那个兴奋劲啊,眼睛都放光了。
然后我们一起数,数到 10 的时候,孩子们脸上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这就是
10 呀!
还有一次,在讲加减法的时候,我把教室变成了一个小商店。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玩买东西的游戏咯!”我给每个孩子一些虚拟的货币,然后让他们来买东西。
小明同学就问:“老师,这个铅笔多少钱呀?”我说:“3 块钱哦。
”他给了我 5 块钱,我问其他孩子:“那我要找给他多少钱呀?”孩子们就开始叽叽喳喳地算起来了。
这不就把加减法给学活了嘛!
再说说小组活动。
我把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哎呀,这个难题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解决呀!”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那氛围可热烈了。
小红说:“我觉得可以这样。
”小黄马上反驳:“不对不对,应该那样。
”最后大家得出了一个超级棒的答案,那种成就感真是无与伦比。
培养学生数感真的超级重要啊!这就像是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学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数感可不是天生的,而是要我们通过有趣的教学方法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
不是吗?我们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呀!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爱上数学,成为数学小达人!。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一数》优秀教学案例
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实践数的组成与分解,找出不同的分解方法。
2.小组分享: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点评并总结。
3.问题探究:针对数的计算,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案,如“小猴子摘了23个桃子,吃掉了8个,还剩多少个?”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活动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小组合作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四)反思与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运用任务驱动法,设计富有挑战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共同成长。
4.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能准确理解自然数的含义,了解数位、计数单位等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数数技能,能够熟练地进行正序数数、倒序数数、跳数等,提高学生的数感能力。
3.使学生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能够将一个数分解为几个数的和,了解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4.培养学生运用数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例如进行数的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在每个环节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认知。同时,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他人过程中,学会欣赏、尊重、理解他人,培养良好的评价素养。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创新实践:数感教学案例分析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创新实践:数感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一:11-20数的认识在2022年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从而培养数感、符号感和抽象思维。
此过程为教师的教学指出了清晰的思路:①从几何直观出发,构建理解。
②以逻辑推理,搭建桥梁。
③落实符号抽象,培养数感。
马云鹏教授也在《认识数感与发展数感》一文中将数感总结为学生对于数和运算、数量关系和运算结果等自觉性、主动性应用的能力,数感不仅仅局限于数的领域,数感更是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应用数学的态度与意识。
[]数感强的孩子,总能主动、自觉地在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中搭建起数学模型的桥梁,实现现实问题数学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本课例11-20以内数的认识中,孩子们所需要构建的“数概念”,不仅仅是局限于数的形和态、读和写、表示数量等显性知识,而是要在几何直观之中挖掘数概念背后的“理”,这个“理”贯穿了孩子们小学六年的学习时光,更横越了数域的界限,就似一个窗户纸,薄而隐性,这个理便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位值、数位、计数单位”。
2022年小学数学新课标第一次将“计数单位”纳入至数与代数部分,强调以计数单位为核心,贯穿于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落实内容结构化、核心概念一致性。
那么对于一年级的这节课,我们便要将这颗美丽的数感种子埋下去,我在等待有那么一天,当孩子们学习到百以内数的认识时,就会迁移出这节课(11-20以内)的数感,去主动抽象出“用一根大橡皮圈捆住十位上的十捆小棒,以百位上的1个珠子来代替”,数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又在悄无声息中输出,孩子们的数感也逐渐丰满!沪教版教材中认识11-20,是通过分、圈、数、连四个过程,先分类,再圈起来,然后数一数,最后将海底世界中的小生物们和抽象出来的数朋友一一对应连起来,从而简单的实现认数环节。
此时孩子们的圈还是与第一单元“圈”的意义简单保持一致——即整体对应一个数。
到了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突然360度大反转,让孩子们开始十个一圈,十个一数,但此时发现很多孩子还是停留在整体连一个“数”的一一对应思维,不习惯于十个一圈,更疑惑于为何要十个一圈?思维的定势阻碍了学生数感的发展和对于隐性数概念的深刻剖析,教材的编写直观有余,我们的教研团队在思考,11-20数的认识这部分能否抽象出隐性数感?如何让刚入学两个月的儿童便初步体会到计数单位、进率和数位?实际上,前面的圈仅仅是区分“类群”的过程,而一年级下册的圈,才圈出了真实的数概念背后的道“理”。
关于数感的小学数学典型教学案例
关于数感的小学数学典型教学案例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加上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传统,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部分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难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分强调结果记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1)题海战术。
为了追求成绩,教师布置大量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题,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2)过度强调公式、定理。
在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公式、定理的记忆,而忽略了这些公式、定理背后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难以形成深刻的数学理解。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无法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影响了问题的解决。
(1)概念教学流于形式。
部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解释和举例,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缺乏有效的概念辨析。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相似、相近概念的辨析,使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首先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深入理解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将知识教学与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
以培养数感为抓手,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
任 务 的 ,它想 请 大家 帮 它设 计 一 幅 图 ,(出示一 个 图形 ,
பைடு நூலகம்分 数 的 。
2./J、组长 汇 总 ,注意 去掉 重复 的分 数 。
只露 出一 个部 分 ):
一 130一
课 程 篇
师:同学们,你们瞧,露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 将 培 养学 生 的数感 真正 落实 到实 处 。 案例 反思
分 析 :兴 趣是 最好 的老 师 ,通 过 “我 是 小 小设 计 师 ” 的游戏,让孩子们经过 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创造 出更多
的分 数 。通过 这样 的操 作活 动 ,给学生 创 造 了广 阔 的探
究 空 间 ,激 发 了学生 的思维 。借 助 “为什 么 同样 是 8个 圆
圈 ,却创造出了这么多分数”这一问题深度引领 ,引导学
案例 背景 :
小 组 汇报交 流找 的分 数 。
《义务教育 数学课程标 准》明确 提出 lO个核心素 养 ,即数感 、符号意识 、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 一 念 、运 算 能力 、推理 能 力 、模 型思 想 、应用 意 识 和 创新 意
师 :同学 们 找 到 了这 么 多分 数 ,谁 能 用 自己 的话 说 说 ,什 么是 分数 ?
加 深 对分 数 的意义 的理 解 ,逐 渐 生成 数 感 ,并 学 会 用 分 生 2:我同意你 的想法 ,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
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 中。
取 的份数 也不 一样 ,所 以我们 才创 造 出 了这么 多分 数 。
精 彩 回放 :
师 :同学们 太 了不起 了 ,我们 在创造 分 数 的过 程 中 。
1、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字数不
1、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字数不少于400)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
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
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
例如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豆子》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家长辅助孩子用豆子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拍照记录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实用价值。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同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有条理的思考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豆子,学习数的概念。
2.通过数豆子,让学生掌握数的顺序、数的读写方法。
3.利用豆子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让学生理解数的构成。
4.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运算。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培养他们的数感和运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4.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反思和概括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的促进成长
本案例强调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提高能力。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互相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彼此的成长。
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棵树》优秀教学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又一亮点。通过合理的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
4.反思与评价提高自我认知
本案例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互相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给予及时、具体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感和空间观念。
2.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关注同伴的优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首先通过展示一幅五彩斑斓的树林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中有多少棵树吗?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数这些树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各小组讨论如何用数字和图形表示树的数量,并进行分类和统计。
3.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共同完成任务。
4.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数、分类和统计的方法,强化知识点。
以情境为载体,在数数中培养数感——《10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10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本次教学案例的主题是“10的认识”,旨在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数数中培养数感。
首先,我们以一个小故事开始:小明和小红在一起玩游戏,小明拿出10个石头,小红拿
出9个石头,小明说:“我比你多一个!”小红说:“你多一个,我们一共有多少个?”小明说:“一共有19个!”
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们对10的认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以一个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们进行实践。
我们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10人,每人拿一张纸牌,上面写着1-10
的数字,然后让学生们按照1-10的顺序排列,最后,让学生们计算一共有多少张纸牌。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10的认识,并且可以通过实践来培养数感。
本次教学案例的实施,让学生们对10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学生们在数数中培
养了数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继续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幼儿园小班数数探索:趣味数字游戏教学案例
幼儿园小班数数探索:趣味数字游戏教学案例在幼儿园教育中,数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数学学科中的基础,也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兴趣的重要途径。
而对于小班幼儿,如何通过趣味数字游戏来进行数数教学,是一项挑战性也是乐趣十足的任务。
本文将通过探索趣味数字游戏教学案例,来共享一些关于幼儿园小班数数探索的实践经验和个人见解。
1. 游戏一:数字找我在小班幼儿园数数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字找我游戏来培养孩子们对数字的认知能力。
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可以在教室的墙上贴上从1到10的数字卡片,然后设计一些动作和声音,例如“跳三下”、“摸到八”等,让孩子们根据要求找到对应的数字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巩固数字的认知,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2. 游戏二:数字接龙数字接龙是一个能够培养孩子逻辑思维和注意力的趣味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按照顺序报数,例如“1、2、3、4、5……”,然后设定一些规则,比如报到5的倍数时要喊“龙”,报到7的倍数时要喊“接龙”,这样孩子们就需要在报数的同时注意观察和分辨数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游戏三:数字拼图数字拼图是一个很好的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数字。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由数字组成的拼图卡片,例如1、2、3……,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卡片上的数字组合成相应的图形,比如1和2可以组成一个大门,3和4可以组成一朵花等等。
这样既能让孩子们在拼图的过程中认识数字,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游戏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小班数数教学中,趣味数字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这些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对数字的兴趣,还可以在玩耍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日常的数数教学中,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趣味数字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数数的知识。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数数老师,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趣味数字游戏在数数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有多少点子》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2.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点子的概念和数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达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使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积极思考,勇于尝试,坚持不懈。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勤奋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3.点子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点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数、标记等,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点子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点子图,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点子的数量和变化。
2.交流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对图形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感。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达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发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小学生数学数感的目标的教案
培养小学生数学数感的目标的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小学生数学数感的目标。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意义,培养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2.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数学直觉和数学敏感性。
3.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和数学敏感性。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和数学敏感性。
3.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四、教学过程。
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a.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b.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c. 鼓励学生多参加数学竞赛和活动,提高他们的数学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和数学敏感性。
a.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数学直觉。
b.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美妙。
c. 鼓励学生多进行数学探究和实践,培养他们的数学敏感性。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a. 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
b.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逻辑推理解决数学问题。
c. 鼓励学生多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互助互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呈现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物教具,利用具体的教学实物、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增强学习效果。
幼儿数感培养教案
幼儿数感培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数感的概念,认识数感的重要性;2. 培养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3. 提升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4. 发展数字敏感性和数学智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实物物品、手工材料。
2. 学生准备:纸、铅笔、计算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实物,激发学生对数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数感的概念,并重点强调数感在幼儿阶段的重要性。
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数感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游戏活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感训练的游戏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根据节拍进行拍手或跳舞,并引导学生感受和掌握节奏感。
4. 观察比较(10分钟)教师出示两组不同数量的物品,并让学生观察和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差异,并帮助他们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和归纳。
5.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他们在观察比较中得到的结论,并将其归纳为数学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目多少”和“大小关系”等概念,并解释其与数感的关系。
6.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数感拓展延伸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些有序排列的数字,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数感训练的活动,并互相交流分享。
7. 小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小结和反思。
学生可以自主表达对数感培养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游戏、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等不同的活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数感。
通过思维训练和逻辑推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
但是,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加入更多的示范和练习,确保学生对数感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数字敏感度,培养数学兴趣五以内序数中班数学教案
提高学生数字敏感度,培养数学兴趣五以内序数中班数学教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提高学生的数字敏感度,培养数学兴趣,是教育的目标之一。
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和逻辑能力的科学,而提高这些能力需要不断的锻炼和挑战。
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和兴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节以“五以内序数”为主题的中班数学教案,以此展示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数字敏感度,培养数学兴趣。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五以内的数字序数,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2. 培养学生加、减法的基本技能;3. 提高学生的数字敏感度,培养数学兴趣。
二、前置知识1. 学生需要掌握五以内数字的读写和基本大小关系;2. 学生需要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过程1. 热身环节:数字接力在教学前,将教室内的桌子、椅子、黑板、书柜等物品用数字进行标注,并将数字写在小卡片上,放在教室内的随机位置。
在热身环节中,老师可让学生自由活动,当老师喊出数字后,学生必须跑到教室内的标着这个数字的物品面前,并将小卡片取下,上交给老师。
速度最快、数量最多的学生获胜。
通过数字接力这个游戏,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在游戏中追逐数字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减少了枯燥感,并提升了学生的运动能力。
2. 讲解五以内序数借助教学装备或现场场地,让学生举起手指,及示意具体数字的个数。
在现场教室内,可以利用简笔画标注教室内十多件物品,展现“两把椅子”丶“三件衣服”丶“四个花瓶”等数字组合,并让学生数一数物品的数量。
教师还可以使用幼儿科学课本上的内容,以图片、故事等形式带着小朋友认识数字。
3. 序数匹配游戏将五张纸板分别标有 1 2 3 4 5,每个纸板上贴上可爱的小动物画像,让学生将动物画像贴到相应的数字纸板上。
教师可以刻意将画像的数量和程度随意进行调整,让学生进行分配与匹配。
学生在进行游戏时,既能快速认识单词,又能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同时培养其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
4. 加减运算练习在教学中,需要加入一些计算元素,帮助学生提高加减计算能力。
数感的理解与实例分析
数感的理解与实例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数感的理解与实例分析马云鹏 (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2001 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已经提出数感的概念。
近些年来,数感更加为人所知,同时对于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积累了很多经验。
在本专题中将就如何理解数感以及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数感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一、数感的含意《标准》对数感的表述是“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标准中对数感的表示是一种外延的表述,即描述了数感的若干个表现,而没有用内涵概念界定的方式,从而避免了相关概念的混淆。
从两个方面理解数感,首先是数的理解与表示。
数是数量的抽象,而抽象出的数如何表示不同的数量,这就涉及到了数制即数表示的方式;其次要恰当地运用数解决问题。
【案例 1 】 [1]由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十分丰富,认识 1000 这个较大的数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以把认识 1000 作为认识大数的开始,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通过 1000 感悟生活中的大数。
1 .分组活动加深培养学生的数感把班级的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承担下面任务之一:A 组通过调查说明: 1000 是一个不大的数;B 组通过调查说明: 1000 是一个不小的数;C 组通过调查说明: 1000 是一个很大的数。
课前引导每一个小组制订调查计划,并且在课前完成调查。
在综合与实践课上,让每一小组介绍调查的结果,并且发表感想。
无论是制订计划还是发表感想,教师都应当加强指导。
比如,学生可以制订下面的计划、发表相应的感想:承担第一项任务的小组,可以计划:数出 1000 粒小米、大米或者黄豆,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测量 1000 毫米的距离,发现 1000 毫米并不很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撰写一个培养学生的数感的教学案例
一、课前谈话
根据班级平时的奖励措施,如:表现好的奖红花,10朵红花换一个金苹果。
我和学生轻松地聊了起来。
“今天上课认真,发言积极的小朋友,希望老师奖什么?”
“红花和金苹果,你更喜欢什么?为什么?”学生兴奋地说:“我喜欢金苹果,因为一个金苹果相当于10朵红花。
”
[从现实材料入手,几句谈话既组织了教学,又渗透了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为下面学习新知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
二、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成为小学生后,爸爸妈妈非常关心你们的学习,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学习用品。
”教师边说边拿出一个放了许多铅笔的笔筒,“猜猜,这里有几枝铅笔?”“10枝”、“14枝”、“19枝”等,他们猜得兴趣盎然,神采飞扬。
然后运用数数来验证,结果是12枝。
再次猜另一个笔筒的铅笔枝数,又一次数铅笔枝数,结果是20枝。
[从猜测到验证,让学生感到数数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这样既了解学生的起点,初步感
知数的相对大小,又体验到1枝1枝地数,数得速度慢、麻烦,引发学主动探究的欲望。
]
三、自主探究
1.摆小棒,感知“十”。
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然后汇报摆的方法:①1根1根地摆;②2根2根地摆;③5根5根地摆;④一边10根,另一边2根等8种摆法。
但一边摆10根,另一边摆2根的同学很少,个别学生操作时无从入手,他们不理解“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
”“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意见很不一致,根本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
我不作任何解释,只是安排了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眼力最好”。
师生一起观看课件,第一幅画面,1根1根地摆,画面出现约2秒钟后马上消失,问:刚才画面上出现的是几根小棒?学生无奈地摇摇头。
第二幅画面2根2根地摆,方法同上,学生又是无奈地摇摇头。
第三幅画面把10根扎成一捆,当课件一出现时,学生非常兴奋,异口同声地叫起来:12根。
“其实三幅画面上出现的都是12根,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我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
”“我也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
”……学生的意见基本统一。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