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归纳: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第一篇: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能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3.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4.教育媒介: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5.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
6.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8.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人类思维对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归纳。
9.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0.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向人们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也叫“产婆术”或“苏格拉底发”,后人将这种发放概括为四个部分。
即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11.教育国家化:是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制度,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12.(国家)教育目的:即指教育预期达到的目标,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应了教育在人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教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称谓,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
教师作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人群,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大责任。
招聘教师的过程中,除了评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为大家简要解释一些教师招聘中必备的名词。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学相关名词解释1.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反映教育问题本质、揭示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体系。
在教师招聘中,理解和掌握一些教育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等,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理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育方式: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巧。
了解教育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方式和途径。
了解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等,可以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学科相关名词解释4.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指各个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概念和理论。
招聘教师时,应对应相应学科的知识要求有所了解,如数学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知识,语文的词汇、语法和阅读技巧等。
5.教材:教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辅助教材、教学工具等。
了解教材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评估与考试:评估与考试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检测和评价工作。
了解评估与考试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管理相关名词解释7.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工作。
了解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组织班级学习活动,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汇总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汇总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个人的身心向积极方面的变化。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的各种教育,时间上的延展、空间上的包容。
全民教育是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
基础教育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人力资本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等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教育内容是学校向学生传授的人类优秀经验的综合,它包括学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所含有的一切内容。
课外活动是学校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年龄特征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环境是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对人的生存和生活起作用的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附答案)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附答案)1.教师职业能力:是老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
2.职业威望:是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的相对地位、所有社会成员......根据个人的职业给予他的敬意程度。
3.智慧技能:是人运用语言、符号、规则、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动作技能:是人通过某种特定动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
5.教学能力: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也可以说,就是老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6.教学认知能力:是指对各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手段等的领会、分析、判断能力。
主要表现为: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分析教材能力、了解学生能力。
7.教学设计能力:是指老师课前对各种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策略、方法、环境等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
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教学策略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
8.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力。
包括:教学活动的反思能力、对教师自我心理因素的反思能力。
9.教学实施能力:是指老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方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
包括:课堂调控能力、实施教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
10.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措施。
11.德育能力: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思想、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12.第一印象:是指教师对学生最初的认识和感受,也称“最初印象”,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13.现象---本质法:这种方法就是直接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学生有个较客观的评价。
14.效应---本体法:这种方法就是从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开始,抓住事物变化后产生的效应,由认识事物变化后所产生的效应来认识事物本体。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尊敬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
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重点)汇总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规则的公民。
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天性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
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7.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8.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教育管理体制。
它包括了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六艺:是两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0.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1.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2.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
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3.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来就像一块内板,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1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1. 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去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4.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5.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精细加工策略: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7.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9教学测量:借助于学业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
10晕轮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总体印象影响到对论文题目的评价。
1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师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
这里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自我修养的过程;二是通过修养活动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12.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3.分科课程:亦称“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科学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学科教学的课程。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1、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学科课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
3、经验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4、综合课程: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5、校本课程: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6、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7、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8、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9、形式教育: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10、实质教育: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11、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即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归纳: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希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的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4.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6.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7.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8.成熟的概念:成熟是指儿童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和能力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9.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和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
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
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10.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12.学生的义务:是指在公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学校、教育及学生的特点而规定的对学生的限制和要求。
教师编制考试(小学语文名词解释归类)
名词解释:1.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及人的道德的发展2. 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3. 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工作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4. 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解决世界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5.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6.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7. 国家课程---是有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8.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9. 图式---主体的一种内部认知结构,是可重复而概括化了的动机模式。
10.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佳话的分学科展开。
11.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真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2. 依法执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13. 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14. 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者选用的课程。
15. 正式群体---在学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者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16. 内发论---有关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发展成熟机制决定的。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及其发展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叫做教育。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4.【教育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5.【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6.【六艺】“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产婆术】苏格拉底提出,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
这种问答分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8.【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
他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9.【实质教育论】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
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赛等人。
10.【形式教育论】它认为普通授有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感能力、发展能力并据此设置送程和选择教材,而知识的传授无关紧要。
这种教育理论以英国的教育家洛克为代表。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学习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汇总
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现场教学时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通常需要有关现场人员的参加。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教师招聘考试-题目-名词解释
新课程标准小学英语课程的价值: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是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小学英语课程的任务: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剪卡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章教育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反馈的形式全民教育,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发,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第二章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以及人的道德的发展。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
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念。
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地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第三章学校,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校长负责制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所谓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教育制度广义的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诅咒术系统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行政体制,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第四章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招聘试题及名词解释
一单选。
1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目的 B 教育方针 C 教育目标D 教育政策2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认知活动 B 智育活动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3 ——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在世纪之交。
我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构建符合素质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A 1999B 2001C 2002D 20034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A杜威 B 夸美纽斯 C 华生D 赫尔巴特5“生而知之”的天才论,“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都是——观点.A环境决定论 B 实践决定论 C 经验决定论D 遗传决定论6 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A谈话论 B 谈论法 C 讲授法D 实验法7 观察,计算,做广播体操,都属于技能中的——类型。
A一般技能 B 特殊技能 C 动作技能D 操作技能8 ——是教师备课上课的主要依据。
A教学大纲 B 教科书 C 参考书D填写进度计划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明在教学过程应该贯彻——的原则A启发性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直观性D 因材施教10 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A知道自我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11 按学生的成绩分班,属于测验中的——。
A安置性测验 B 形成性测验 C 指代性测验D 总结性测验12 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A童年期 B 少年期 C 青年初期D 青年晚期13 张明的感受性低,耐受性高,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反应迅速灵活。
这种气质属于——A多血质 B 粘液质C胆汁质D 抑郁质14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个无底洞,没有明显的时空界限,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A复杂性和创造性 B 主体性和示范性C 长期性和间接性D 连续性和广延性15 ——指出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20XX年教师聘请考试教宗249个名词解释汇总
20XX年教师聘请考试教宗249个名词解释汇总20XX年教师聘请考试教宗249个名词解释汇总1.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一具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阶段的教育进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对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2.人格:人格是指一具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具人区不于他人的特征之一。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
3.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制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要经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日子中美好的事物来举行。
经过艺术举行的美育算是艺术教育。
在人的全面进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4.教科书:教科书,算是狭义的教材。
教科书是一具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
又称课本、教材。
5.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
它从说述者的故事开始,以对故事举行诠释为其要紧任务,重在对叙事材料及意义的研究。
6.替代性强化:由班杜拉提出的,指学习者经过观看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身教重于言传”是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7.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那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具漂亮的传奇。
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个儿用象牙雕刻的漂亮女孩,并希翼女孩可以变成活生生的真人。
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给予了女孩雕像以生命,最后皮格马利翁与自个儿钟爱的女孩结为伉俪。
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举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进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应用,因此又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后来,罗森塔尔经过实验举行了验证。
8.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优选解释整理重点汇总
一、教育学看法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术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看法的所有活动。
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必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育成必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露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种学校教育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种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终生教育: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全民教育: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益,且一定接受必定程度的教育。
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必定适龄少儿、少年免费实行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一定予以保证,拥有必定的强迫性。
教育结构:往常指包含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样不一样种类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率构成。
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术以及其余近似的能够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学校文化:一所学校在长久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建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可和依照的价值看法系统、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采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教育现代化:鉴于传统教育,踊跃汲取外国优异教育成就,创建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教育内容:学校向学生教授的人类优异经验的综合,它包含学校的课程、教材和教课指导资料所含有的全部内容。
课外活动: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讲堂教课相当合,在讲堂教课以外对学生身心实行多种教育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人的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所有人生过程中,不停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色向踊跃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年纪特色 :在发展的不一样年纪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实质的特色。
发展要点期: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合形成的期间。
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期间,相同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名词解释: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希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的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4.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6.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7.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8.成熟的概念:成熟是指儿童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和能力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9.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和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
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
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10.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12.学生的义务:是指在公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学校、教育及学生的特点而规定的对学生的限制和要求。
13.教育能力: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14.课程评价的内涵: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它应当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如教育测验,对课程做出量的分析,即量的评价;根据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质的分析、说明和坚定,即质的评价。
15.课程实施的概念: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他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6.教学计划的概念:是指导和规定课程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和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17.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8.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9.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1.个别教学制:个别教学主要是由学生个人和适合个别教学的教材内容发生接触,并辅之以师生之间的直接关系。
他更强调发挥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出发。
22.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专以表示未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以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24.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活动。
25.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6.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27.班级: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
它通常由老师、一群学生及环境组成,通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为学生的各种活动提供了条件;班级是学生结交好友的场所。
28.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是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才、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29.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着,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者多重角色,担负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30.民主管理模式: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和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名词解释31.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和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32.素质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身心文化素质、培养人的健全个性的发展性教育活动。
33.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34.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35.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36.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向上的发展。
37.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38.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39.人际关系:人和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40.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教师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
41.教育机制:教师在处理各种突发的教育问题时,要有能够迅速作出判断的并快速反应的能力。
所谓教育机制是指教师关于敏锐的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
42.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43.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主动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5.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46.问题解决: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成功的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过程。
47.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
48.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4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促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50.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51.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52.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及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53.操行评定:按一定的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进行的评价。
54.调查研究法:是借助样本分析,达到弄清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方法。
55.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成为关键期。
5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之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57.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和支配行为的力量。
58.班级管理的原则: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主要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59.文化融合:将不同质、不同源的文化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法则之一。
60.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
61.德育内容:是指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用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
62.积极强化: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加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
63.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可观的、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64.正迁移:指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具有助益性的作用及学习者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
65.团体相倚管理:是课堂管理的一种特殊技术。
它是指在课堂管理中,把强化物和学生团体的行为表现联系起来,针对学生团体的行为表现来决定是否实施强化物。
66.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包括以下具体含义:(1)是某一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类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个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