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天的任督二脉巡行路线
任督二脉
![任督二脉](https://img.taocdn.com/s3/m/1948db87d4d8d15abe234e54.png)
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任脉: 行于胸腹部正中,总管全身之阴经,称"阴脉之海"督脉: 行于背正中,总管全身之阳经,称"阳脉之海".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
肾生髓,脑为髓海。
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二)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
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任督二脉循行规律
![任督二脉循行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1385678da38376bae1fae08.png)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
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为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内容主要见于《灵枢•经脉》、〈〈素问•骨空论》、《灵枢•逆顺肥瘦》等篇。
现将二者的循行规律及为病特点分别论述如下。
循行规律十二经脉循行规律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腔内脏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指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相交会:足三阳—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部内脏与手三阴经交会。
交接规律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在上肢末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交接在下肢末端。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
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头面部的分布:手足六阳经均行经头面部。
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和头后部。
手_ 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上达目系,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足少阴肾经上抵舌根,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均行达头面之深部或巅顶。
四肢部的分布: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
躯干部的分布: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
循行于腹胸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循行于躯干胸腹面、背面及头面、四肢,均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每侧十二条。
其分布基本上是纵行的。
左右两侧经脉除特殊情况外(如手阳明大肠经在头面部走向对侧),一般不走向对侧。
流注次序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它们首尾相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最后传至足厥阴肝经,复再回到手太阴肺经,如环无端。
练习运转小周天的方法
![练习运转小周天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75aea717c1cfad6185fa73f.png)
小周天只需打通任督二脉即可,大周天则需要打通3条以上经脉,不同功法大周天运转经过的经脉不同,在这里只能给你大同小周天的功法:练法首先,选一清净之室,开窗阖户,空气新鲜,避免风向,然后宽衣解带,静坐床上或沙发上,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
静坐姿势分双盘、单盘、自然盘,任选一种。
坐时要做到三折式,即臀部略向后,腹部稍鼓起,胸部微前俯,不故意做作,以舒适为度。
双手相握置于腹下。
然后微闭双目,安然入静,不思,不看,不听,不动,舌抵上鄂,口中津满随即缓慢咽下。
初练者往往杂念纷纭,时灭时起,可采取随息法消除之。
呼吸要求由缓慢细柔逐渐达到深长,若有若无,一似龟息。
呼气时,意识随气息经胸胃直达小腹,心窝略内陷(即心窝下降法)。
这时,练功者有气息下沉的感觉,即气贯丹田。
意识若不随之而下,即无此感觉,也即有了杂念。
所说随息、心窝下降、气贯丹田,全是意识暗示,现实的呼吸仍然是鼻吸鼻呼,仅在呼气时意识暗示气贯小腹,用此法沉气既可避免产生杂念,又可避免久练后出现胃满胸梗之弊,可谓一举两得。
如此练习三月,小腹必然产生热气,此时即可运气,使通小周天。
小周天有一定线路,即任督二脉,从后上经前下,来回不止,循环不息。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用意识假想丹田有一股热气,由丹田下行,循小腹,抵脐下四寸中极穴,经会阴,过谷道(肛门)至尾闾,沿夹脊棘突中上行,达头顶百会穴,再下颜面,过喉,由胸腹正中线入丹田中。
略顿一顿,仍循前法,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至练功毕时为止。
小周天所说丹田,为脐下一寸五分之气海穴。
练小周天时切忌用力吸气,或拱背挺肩低头使后颈用力提升,否则易生流弊。
必须以意识暗示缓慢引气上升,若无上升感觉,多练多引自然成功。
务必顺序渐进,不急不噪,因势利导。
急躁冒进,要产生偏差。
小周天通达后,即可运用此法治病,但需事前弄清楚病区病灶与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的关系,然后才能引气循经运行,气攻病所,取得预计的效果。
例如,足少阳胆经所属病区病灶或足少阳胆经所过之处有疾病痛痒,即可引气循足少阳胆经运行。
闲话玄门正宗之大小周天
![闲话玄门正宗之大小周天](https://img.taocdn.com/s3/m/7fc77e35915f804d2b16c126.png)
闲话玄门正宗之大小周天在真正的道家玄门正宗的修证中,是根本没有所谓“打通任督二脉”的说法的。
师父传了你本门修证的心法口诀后,你就只管闷着头去苦练,经过几年或是十几年的苦修后,突然一下子你的先天玄关打开,体内先天元精发动,然后就会出现一个先天元精在体内自动冲关破窍,并逐渐填充身体所有经脉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需要你用任何的意念加以干涉,它是完全自发的逐渐就走通你全身所有的经络系统,你就是想要用意念干扰它也做不到,它什么时候能走到哪一步完全不是你的意念控制得了的。
要等到它把处于身体外围的十二正经都走通,并填充满后,才开始向处于经络系统较深层次的奇经八脉灌输。
而先天元精真正开始向督脉灌输,是要在其已经把奇经八脉的其他六脉都填充完毕后才会开始进行的。
等到最后先天元精把任督二脉全部都贯通了的时候,从道家修证的意义上来看,这个时候的人至少都已经是地仙的范畴了。
而整个的这个修证过程,即使根基再好,资质再不得了的人,也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吧!而只有修证到了上述“地仙”境界的人,也才真正谈的上已经开启了人体内一个“小周天”的通道,实现了一个真正的“小周天”运行!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那种所谓“大周天就是真气循人体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运行一圈”的说法,我们就知道其是有多么无知了!因为在真正的道家修证中,如果人体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没有贯通的话,根本就实现不了所谓的“循任督二脉运行一圈”的小周天的运行。
那何来的什么“先通小周天,后运行大周天”的说法?所以,我们说那种认为“小周天就是循任督二脉运行一圈,大周天就是循全身经络运行一圈”的说法,永远都只能是那些“气功大师”的说法罢了。
他们通过“以意引气”的练习,强行调动身体浅表层次的经络气机,让其按一定的线路运行,才会出现这种奇葩的“先通小周天,后通大周天”的荒唐说法。
在真正崇尚实修的道门正宗看来,那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笑话而已。
现在再来看那种认为“修证中没有什么大小周天说法”的观点,也就只能是一些因为没有什么实质修证核心,或是由于根基和自身先天资质所限,始终都没法修到先天玄关开启,并引发先天元精冲关破窍的人的说法而已。
小周天的任督二脉巡行路线
![小周天的任督二脉巡行路线](https://img.taocdn.com/s3/m/e9f868e581c758f5f61f6739.png)
小周天的任督二脉巡行路线小周天运行路线,其基本路径为:下丹田-会阴-尾闾-命门-夹脊-大椎-玉枕-百会-上丹田-鹊桥-重楼-中丹田-下丹田。
顺便说下,道不同,法自然迥异,通与不通,气行深浅,全在其理法认知层次的深浅,此图仅为简便通俗好理解而已。
本义指地球自转一周,既昼夜循环一周;后经引申,被内丹术功法借喻内气在体内沿任、督二脉循环一周,即内气从下丹田出发,经会阴,过肛门,沿脊椎督脉通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到头顶泥丸,再由两耳颊分道而下,会至舌尖,与任脉接,沿胸腹正中下还丹田。
因其范围相对较小,故称小周天。
又称子午周天、取坎填离、水火既济、玉液还丹等。
小周天是古代气功主要流派之一内丹术功法中的第一阶段,即练精化气的过程,也称百日筑基。
内丹术认为:人到成年,由于物欲耗损,精气已不足,必须用先天元气温煦它,使后天精气充实起来,并使之重返先天精气,这就是小周天练精化气的目的。
完成这步功法,就可防病去病。
内丹术,是要求内气在身体内按经络路线,循环周转。
早期曾称为“金液还丹”(宋。
翁葆光《悟真篇注序》),也曾称为“河车搬运”(明·陆潜虚《玄肤论》),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借用了天文学上“周天”的术语(明·伍宋阳《天仙正理》)。
也有把运转的路线,称为“天经”(元·俞玉吾《席上腐谈》)的。
小周天就是指内气从下丹田开始,逆督脉而上,沿任脉而下,经历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上、中、下三丹田和上下鹊桥,上鹊桥在印堂、鼻窍处,下鹊桥在会阴、谷道处)作周流运转。
内丹术中,特别重视任督两脉,正如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的:“任督两脉,人身之子、午也。
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离水火交媾之乡。
”故小周天又称子午周天,或取坎填离、坎离交媾、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等。
子时为阴气已极阳气始动之时,午时则阳气至极转衰,阴气初萌。
故子午代表天体的日月,人体的心肾,卦象中的坎离,方位中的南北。
元代肖延之在《金丹大成集》上说可以用后天八卦图表示。
中医经络任督二脉
![中医经络任督二脉](https://img.taocdn.com/s3/m/030c0e04f12d2af90242e6f8.png)
腰阳关 DU3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 凹陷中。(注:两髂棘最高连线的中点下 方凹陷处。) 【功效】补益阳气,强壮腰肾。 【主治】 1. 腰骶痛,下肢痿痹。 2. 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 【操作】向上微斜刺0.5~1寸;宜灸。
命门 DU4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 凹陷中。 【功效】补肾壮阳,舒筋活络。 【主治】1. 虚损腰痛,头晕,耳鸣。 2. 遗精,阳痿,早泄,带下,不孕,月经 不调。 3. 遗尿,尿频,五更泄。 4. 癫痫,惊恐。 【操作】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5~1寸;宜灸。
甘肃卫生厅举办了为期9天"真气运行学骨干
培训班",声称41名学员打通了"任督二脉"。 而根据《倚天屠龙记》、《连城诀》等金庸 小说记载,古人自行打通任督二脉,大都需 要数年时间习武修行,例如张无忌用了8年, 狄云至少12年。相比之下,9天真算是快的。
甘肃中医学院一位长期从事针灸研究的专家
一、督脉 (一)经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出会阴,经长强沿骶、 腰、背、项正中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 顶,下前额,经鼻柱,止于上唇内。
(二)主治概要
神志病:不寐,痫证,癫狂,昏迷,惊风。 热 病:中暑,高热,疟疾,感冒。 外经病:脱肛,腰骶痛,项背痛,鼻渊。
(三)腧穴
本经共28穴:长强、 腰俞、腰阳关、命门、悬 枢、脊中、中枢、筋缩、 至阳、灵台、神道、身柱、 陶道、大椎、哑门、风府、 脑户、强间、后顶、百会、 前顶、囟会、上星、神庭、 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表示,中医讲究中庸之道,阴阳平衡,推广 养生方法也一样,不能过度地渲染,更不能 神化,否则会误导大众。
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任
十四经脉的循环路线
![十四经脉的循环路线](https://img.taocdn.com/s3/m/f5424a1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8.png)
十四经脉的循环路线十四经脉循行路线十四经脉为十二经脉及督脉,任脉的总称。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特点是:各条经脉的分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每条经脉都有内属脏腑与外络肢节两个部分,每条经脉录属于一个内脏,在脏与脏之间有表(腑)里(脏)相互属、络关系:每条经脉在经气发生病里变化时都有其特殊的症候群表现:各条经脉在体表相应处都有腧穴的分布等。
各经脉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调整机体虚实,治疗疾病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所属经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鱼际、太渊、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共19穴所属经穴: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上廉、下廉、手三里、曲池、肘骨髎、手五理、臂灞、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共45穴所属经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仑、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医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下巨虚、条囗、上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四、足太阴脾经共13穴所属经脉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照海、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天溪、胸乡、周云、大包。
五、手少阴心经共9 穴所属经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所属经穴: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腾腧、天宗、乘风、曲垣、肓外俞、肓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共66穴所属经穴:晴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 . 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附分、魄户、膏肓、神堂、意喜、膈关、魂门、阳纲、艺舍、胃仑、育门、志室、胞盲、秩边、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杨、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通谷、至阴。
第十五章任督二脉ppt课件
![第十五章任督二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b5305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0.png)
口歪齿痛
2
阴挺
虚劳 虚脱
癫狂
噎嗝
治喉疾要穴
特殊性
偏于治疗脑病之喑哑失偏于治疗舌病之喑哑失功用:生津敛液,舒筋活络
穴名 部位
中极 下腹 关元 下腹 气海 下腹 下脘 上腹 中脘 上腹 膻中 胸 天突 颈 廉泉 颈 承浆 颏
主治
1
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 遗尿尿闭泄泻阳痿月经不调
腹痛泄泻遗尿崩漏 腹痛泄泻呕吐 胃痛呕吐腹胀泄泻 气喘胸痛心悸呕吐 咳嗽气喘暴喑咽喉肿痛
学习公约
课程要求
手机调整
全情投入
随时互动
任 脉
15.1 督脉
一、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 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 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 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 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 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 肾。 分支2:从小腹内分出,直上 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 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 再向上至两眼下部中央。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气海
足
关元
中极
阴陵泉
共性
特殊性
元气要穴有培补元气之功,用于元气不
阳气要穴温补元阳,用于真阳不足 水气要穴,摄利小便,多用于通摄水道 湿气要穴功能运化水湿,用于脾虚湿困
功用:温胃散寒,理气散结
功用:健脾和胃,温中化湿
穴位
下脘 中脘
穴位主治鉴别表
共性 治胃疾
特殊性
散而祛之,通肠腑 和而消之,理中气
二、基本功能 任,担任,妊养,故又通“妊”。 (1) 调 节 阴 经 气 血 , 为 “ 阴 脉 之
海”。 (2)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任,
含妊养之义。任脉起于胞中,具 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 的作用。与女子妊娠有关,为生 养之本,故“任主胞胎”。
打通任督二脉、小周天、大周天(真气运行法)
![打通任督二脉、小周天、大周天(真气运行法)](https://img.taocdn.com/s3/m/a0de700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b.png)
打通任督二脉、小周天、大周天(真气运行法)关闭“十人九虚”,以此来形容如今运动少、整日活在空调房、夜生活频繁的都市人群,可谓相当准确。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刘健华副教授指出,对于“虚”人来说,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尤其重要,从中选取穴位用热敷、针刺、艾灸等最能激发人体正气。
此外,足阳明胃经、心包经上的若干穴位也有显著的保健和缓解疼痛之效。
“打通”任督二脉可防病武侠小说常将打通任督二脉当成功力提升的一大要件,用中医理论来分析,这两条重要经脉对保健确有功效。
刘健华说,任脉行走在人体腹部正中,总调全身阴气和气血。
督脉穴位有28个,行走在人体背后的正中,督领全身的阳经,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
由此可见,任督二脉对于统摄全身的气血阴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健华说,任脉上的常用保健穴位有关元、气海,常被人提及的保健穴位“足三里”则在足阳明胃经上。
日常采取揉按、热敷这些穴位,“次数越多越好”,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办公室一族最适合叩打足三里。
该穴位自古便负盛名,古人习惯以艾灸此穴来防胃病、呕吐、腹泻、痢疾、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癫狂等神志病。
刘建华解释,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约在外膝眼下三寸,小腿骨外一横指,按压起来有酸胀感,但不会发麻。
犯头晕头疼不妨捏捏“后脑勺”随着现代人因生活方式改变,坐的时间越来越久,颈椎、腰椎等脊柱病变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刘健华推荐,此类患者的穴位保健应选风池、风府、肾俞、命门四穴,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颈椎患者最适合按压风池和风府穴。
这两穴都在脑后,具体来说,风府穴的位置为“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
风池穴的定位为“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简单来说,就是在风府穴的两侧。
除了可缓解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头疼,刺激风池穴还能起到醒神、提神的作用。
在腰椎上的肾俞穴是膀胱经上的要穴,为“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点五寸”,要找准此穴得花些工夫。
刘健华说,我们日常系腰带的位置,即腰侧两处凸起是髂嵴,它与腰部正中凸起的骨头即第四腰椎棘突相平。
[转载]打通任督二脉详解
![[转载]打通任督二脉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583e15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3.png)
[转载]打通任督⼆脉详解原⽂地址:打通任督⼆脉详解作者:zhwb720321168传统道教后天丹法中的所谓开通⼩周天并⾮就是打通任督⼆脉!因为任脉与督脉在下部有肛门阻隔,上部有⼝腔阻隔,即使分别通了任/督脉,还是处于⾮连通状态中,所以后天丹法打坐时⼀再强调收肛缩阴,⾆顶上腭就是为了⼈为地填补这两个缺⼝.但这两个动作不可能长期保持,⼀旦松开,任督脉还是断开的,所以⽤传统丹法试图让任督⼆脉⼀直保持在连通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问题还是落在任督脉在胸部前后间的断脉上,打通了这段断脉,任督⼆脉就⼀直保持连通,⾝体的阴阳能量就能合⼀,就能在此灵核位置结成光炁团(即丹),不断使光球变⼤,成为胎,胎熟(可以想象成"光卵⼦"成熟)沿中脉进⼊上丹⽥泥丸宫("⼦宫"),与活化的松果体光团(即先天⼀炁,"光精⼦")结合,成为⼤⾦丹("光受精卵"),内含⾦光灼灼的先天阳神.然后在顶轮百会⽳出先天阳神,因为之前打通任督⼆脉间的断脉时已经实现百脉开通⾁⾝⽓化,因⽽先天阳神才可以久居⾁⾝中,否则只能涅磐离开⾁⾝到更⾼维度. 先天阳神居于顶轮,⾦光赫赫,⼈的⾁眼可见,完全不同于后天丹法练出来的阳中之阴的阴神,⾃⼰定中可见,但没有开通天眼的⼈类⾁眼却看不见,因他没有得到先天⼀炁的"受精",故⽆半点光明.先天阳神出现后,他不断地通过炁化⾁⾝的百脉从宇宙中吸取阳炁来促使⾃⼰成长,当⾁⾝⽆法满⾜他的需要时就会⾃动冲出⾁⾝到更⼴阔的宇宙空间中吸取能量,充满能量后⼜回到⾁⾝中.所以这段时间要很勤奋地补充⾃⼰⾁⾝能量,如果你⽆法满⾜你的阳神成长,他就会闹意见,或者你们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他出去后就不回来不愿意待在你的⾁⾝了,那你之前的所有努⼒就⽩费了,⼜要重新练过.这段过程⽐较漫长,快慢取决于你积聚能量的多少,⼤体经过九九⼋⼗⼀化阶段,这在先天丹法中有了详细的介绍. 完成所有这些阶段,⾁⾝变成⽆形⽆状的透明能量体,外罩九彩光环,可以直接飞升回宙⼼⼤罗天了。
四种任督二脉运行路线知识讲解
![四种任督二脉运行路线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c072d7b0b4c2e3f57276363.png)
四种任督二脉运行路线四种任督二脉运行路线当我在几个道家群中讲气通任督二脉有四种运行路线时,不是遭到质疑就是被说成胡编乱造。
所以今用亲身经历过的四种任督二脉运行路线而写,实践者求证后,就知不是胡编乱造了,必是必经之路!四种任督二丹脉全为真气自转运行路线,不是意念领转!(以前曾分散写过三种运行路线,没被大家重视。
)一,气通任督二脉1,通督脉时;气从下丹田经会阴,达背后督脉经后三关,上百会下任脉回下丹田,此为气通督脉。
2,通任脉时;气从下丹田经会阴穴,上任脉经气海穴达颤中穴,上十二重楼。
3,气通任脉时,受颤中穴和十二重楼所阻。
4,任脉之气过十二重楼后,接督脉之气下任脉过尾吕后,方完成气通任督二脉自转。
5,初通督脉时,是受穴位所阻,也叫过后三关,此三穴是下丹田(命门穴)中丹田(灵台穴)上丹田(脑户穴)的后大门。
6,当开;命门穴,灵台穴,脑户穴,才为真正过后三关,命门,夹肌,玉枕。
7,至于有的把尾吕穴当作后三关之一,是任脉接督脉之气过尾吕时需气足,是受尾吕穴阻所至,此处是任督二脉之气交接处,而且有肛门开口处,易漏气,所叫过下桥,弄不好有崩炉危险,古人过此桥采用坐木塞不可取,此时应[夹紧肛门]。
还有过上桥之危险叫漏鼎学说,所以后三关应是开三丹田后大门形成督脉后三关,过桥之危分上桥下桥,最为合理之分。
8,想过上下桥无危险者,先练习任督二脉调息法或奇经八脉调息法,让气先熟习任督二脉运行路线,使气逐步扩宽通道,不至于崩炉漏鼎之危及生命!9,细解气通任督二脉可见我日记[意通任督二脉],是大家所言的气通任督二脉。
10,而很多人只是达气通了督脉,根本没通过任脉,自己为己经气任督二脉了。
11,多数人而可达气通任督二脉,此时的气,除运行气的感觉外,可现运行中凉与热感。
12,此时已开气海穴。
13,而后紧接气通十二经,气通中脉。
14,此时的以精化气还没达止漏体,也谈不上醍醐灌顶了层次了。
二,精通任督二脉1,气从下丹田[经气海穴过阳物经两外肾中间],过会阴经尾吕过后三关达百会,从百会经印堂穴下十二重楼,经颤中穴,经气海穴入下丹田处。
人体任督二脉与十二条经络运行图解
![人体任督二脉与十二条经络运行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fa1020a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1.png)
人体任督二脉与十二条经络运行图解《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者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生命之是否存在,决定于经络;疾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经络活动出了问题;疾病之所以能得到治疗,也是由于经络的作用。
可以说,一切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经络的失控,所以一切疾病都可以通过激发经络的潜能,使其恢复调控和修复人体的治疗的作用。
《黄帝内经》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人身总体上有12条正经与奇经八脉中的任督2脉,409个穴位;人体的经脉隐含着众多的玄机,是人生老病死、起死回生的开关…… 有中医、经络基础者望能学习,以帮助众生找根原、解除病苦为美德也!所有的病,源于二个字,堵和毒!而养生的精髓,源于一个字,通!经络不通,吃再好,再贵的保健品都没用大家都知道,路上堵车的时候,无论你开的100万的车,还是10万的车,一样过不去!因为路不通。
养生也一样!经络通,百病消!经络不通,百病缠绕!健康的基本条件是肠道通,血管通,经络通,脊柱正。
身体出现症状找经络:疲劳透支找脾经精力不足找肾经容易感冒拍肺经人要无病肠要净求生必须通胃经心烦心痛找心经吸收不好小肠经颈肩腰背膀胱经失眠多梦找心包奇难杂症找三焦废物积滞找胆经情志抑郁找肝经人生关键任督通三焦通,百脉通,经络通,全身通,疾病去无踪!人体内像一座宝藏一样,隐藏着许多令人惊奇的神奇宝贝,我们对人体生命深层的了解,实际上比对月球表面的了解还要少;迄今为止,仍不知生命还有多少秘密等待着我们探索呢!经络为了解人体生命的深层开启了一扇大门,困扰传统中医数千年的谜团就隐藏在这里,经络是了解活体生命实质的唯一通路或捷径,也是人们一直企图驾驭生老病死的核心所在,正是它,打破了现代医学思维独行天下的格局,将中医真传引向了无比寻常的结果,经络所载的秘密就像一部天书,现代之人从未能阅读和理解过,这些内容具有破解人类疾病的重要价值,并打开了研究人体生命深层次奥秘的大门,生命的秘密就隐藏在里面,人们应该费力去挖掘、研究经络,因为这是开启和通向生命科学宝藏的唯一钥匙与通道,它的至关重要是毋庸置疑的。
(古图)任督二脉高清图与十二经络图解
![(古图)任督二脉高清图与十二经络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3491723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4.png)
(古图)任督二脉高清图与十二经络图解文字详解十二正经一、十二正经运行方向及规律:1、运行方向。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2、循行规律:手之三阴胸走手,手之三阳手走头,足之三阳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腹。
阳经会于头,阴经会胸腹。
手阳、阴经会于手,足阳、阴经会于足。
3、阴经,阳经在手、臂、足、腿上的运行规律是:内侧:手、足太阳在前(大指向前),少阴在后,厥阳在中间。
外侧:手、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间。
4、阳经中只有胃经在腹部有其经络,因胃经是脾的作用之所在,把营养贯通前后。
二、十二正经运行顺序、流注、表里及其属性(一)、十二正经的运行顺序及经络起始1、十二正经的运行顺序及经络,起始于手太阴肺经。
是十二经第一个开始运行的经络。
其原因是:1)在十二经中,只有肺经是起自于上、中、下三焦,走至大拇指少商穴,是全身之气集中起来开始运转的。
2)肺经运行时间是寅时(3~5时),3~4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4~5点是光明即将到来的时候。
古人把寅时当作一天的开始,十二经的运行是从寅时手太阴肺经开始的。
手太阴肺经于手阳明大肠经同属金,大肠经属阳金,肺经属阴金,这两经相互表里,相互制约。
从治病的角度来说若肺上有火,要泻大肠以治肺,若大肠非常软弱、滑肠不留谷、泄泻、便溏就要泻肺阴,点列缺、合谷,从阴上治阴,从阳上治阳。
一天最好的时辰是四个:子、午、卯、酉。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时)开始运行,卯时是生时,起于商阳终于迎香。
肺滋润了大肠,大肠生肾水,从大肠补肾水,这是中医的理论。
老年人体虚血压高不能补人参,补不进去,要想强肾,怎么补?从大肠经补,大肠是阳金,金生水,阴金生阳水,治疗膀胱的病要从肺经去治。
3、足阳明胃经辰时(7~9时)运行,大家看上面的运行表:太阳对太阳,阳明对阳明,少阴对少阴,厥阳对厥阳,太阳对太阳,少阴对少阴,是非常规律的。
小周天打通法
![小周天打通法](https://img.taocdn.com/s3/m/e067b7d580eb6294dd886c79.png)
一、叩首叩手法(小周天打通法之一)叩首顾名思义就是磕头,有人说磕头也是锻炼吗?那当然,磕头还是道家修身密法之一呢!“学道本无门,叩首先有益”。
但是咱们练的叩首不是头碰地,而是头叩手背。
就象是我们趴在桌上打盹时将额头压在手背上的感觉。
也就是说怕我们的额头直接磕在地板上会疼痛受伤,用手垫着。
这样额头撞在手背上,既不会因接触面太软而无效,也不会觉太硬而受伤。
然后按拜佛叩头的样子。
以额头部分(鼻根至前发际线)撞击手背。
幅度和力度,因人而异,本着由轻而重的原则。
抬头再叩时要有一个头后仰的动作。
十五次为一小节。
接着从鼻根到下巴轻轻“撞揉”手背,反复十次为一小节。
“撞揉”时面部始终与手背相贴进行(“撞揉”时频率要快,如震颤一般)。
两节为一组,动作完成。
若觉不过瘾,可再作两组。
做完此功后,会感觉神清气爽,有明目、醒神、开窍、益智之功效。
可以治疗眼疾(对小儿近视有特效)鼻病(鼻塞即时能通)头痛、头晕等症。
对颈椎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可使任督二脉在头部顺接。
为打通小周天的第一步。
(高血压患者暂不练此功)二、震动尾闾法(小周天打通法之二)双腿盘座,有些人说我盘不上,咱们这个功盘不上正好。
双脚微盘能交叉即可,然后用脚掌外缘骨用力往起站立。
(站的过程中膝盖不可触地)。
刚站一点有人说不行,站不起来,没关系,这个功法本来就不需要完全站立起来,只要臀部离地10至30厘米之间就行。
由于重力作用,臀部落地时整好使尾骨撞击地板。
这个动作就完成了,这种撞击面积较大,所以安全无痛,但为保万无一失。
开始时臀部可垫棉垫。
站起的幅度也宜由小到大。
或面前有人帮忙拽起也可。
主要目的就是要震动尾骨。
使任脉会阴穴与督脉长强穴得以顺接。
这是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一步。
(有骨结核、骨质疏松及急性腰扭伤者,忌用此法)。
别小看这一站一坐,站时吸气整个脊椎督脉气冲灌顶,落下呼气时自然气沉任脉丹田。
乃用意而不用力之妙法。
对妇科病肛肠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可强壮肝肾功能,且能降压安神,治疗腰膝疼痛。
周天如何运转
![周天如何运转](https://img.taocdn.com/s3/m/e7aa003c580216fc700afd37.png)
周天如何运转这是佛门的经典功法、上乘内功。
分为大周天和小周天两种,在此我们这谈小周天一种,小周天易学、易记、易理解。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小周天的循行路线以及路线上的重要穴位。
小周天的路线是人体两道非常重要的经络——任脉和督脉。
任脉在人体前正中线内,督脉再人体后正中线内,两脉在下相交于会阴穴(前后二阴中间),在上相交于龈交穴(上唇内)。
路线知道了,为了小周天的打法,还要掌握线路上的重要穴位,再任脉上有24个穴位,只精选会阴、关元、神阙、中脘、膻中、承浆这6个要穴。
在督脉上有28个穴位,只精选长强、命门、神道、大椎、百会、人中这6个要穴。
小周天运转方法:站、坐、卧均行,固定姿势,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双目微暝,无外界干扰,进入相对的静态。
先用意念内视丹田(即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3-5分钟,意想全身的能量聚集在丹田这个部位,再通过意念调动这个能量推动丹田之元气在任督二脉反复运转;以意引气从关元穴开始缓慢的向下行走,到会阴穴(位于前后阴中间,此穴为任、督、冲三脉的起点,三脉会聚于阴部,又能治二阴疾病,固称会阴);会阴穴打通之后就要越海(肛门)到达督脉最底一个穴位了——长强穴(在尾骨尖端下方凹陷中,此穴又叫阴郗、龟尾、尾闾、上天梯,往上循行的路线比较长,力量比较强,能承受颈、胸、腰椎的重量,因此而得名);过的长强穴向上就要路过督脉上另一个重要穴位——命门穴(位于肚脐的对过第二腰椎棘突下,别称属累、精宫、竹杖,穴当两肾俞的中间,肾之元气值行所,是人体生命重要的门户,故此而得名),走过命门意念继续将气引到后一个穴位——神道穴(在第五胸椎棘突下,别称藏俞,穴当两心俞正中,心神之通道,因而得名);穿过神道在往上行就是又一个督脉上重要的穴位了——大椎穴(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别称百劳、上杼,是最下一个颈椎,其椎又高又大,而得名。
本穴治疗外感热性病首当其冲);通过大椎穴之后进过颈部向上直奔巅顶——百会穴(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别称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头为诸阳之会,穴居巅顶正中,因名),以意引气达到顶峰了,说明意的力量够大的了,再前进就是向下的路程了,下一个穴位是——人中穴(在鼻下唇上鼻唇沟中间,别称鬼宫、水沟,有人认为此穴有起死回生之效,可能就是治疗晕厥一类病吧),人中里面,上唇内,上唇系带与齿龈连接处,名叫龈交,是督脉与任脉的交接地方,周天打到这个地方就要越过天河(嘴)达到彼岸,路过任脉路线上最高的一个穴位——承浆穴(下颌唇沟正中凹陷处,别称下唇、天池、鬼市、悬浆、垂浆,里面口内是储存腺体分泌的口水液体的地方,固得名);往下行走进过颈胸达到下一个任脉上的重要穴位——膻中穴(两乳头之间中部,别称胸膛、元儿、气儿、元见、上气海、中丹田,位于人体中部,内藏综气,带心布令,而得名,打通此穴对心肺诸病有益);过了膻中向下就要进过腹部的一个主要穴位——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别称上纪、胃脘、太仓、胃管,在胃的中部,上下有管道,属胃的募穴,在心与脐连线的正中,因而得名,常运此穴对中焦疾病大有裨益);气过中脘,下一个要穴就是——神阙穴(即肚脐,别称脐中、气合、气舍,是任脉、冲脉、足三阴肾经三经脉之会所,是胎儿与母体的连接处,是先天与后天交接处,神通广大,至关重要,固得此名);过了神阙又回到原点丹田(关元)这个部位,小周天就完整的打完一周了。
打通小周天有妙法(真传丹道小周天功)
![打通小周天有妙法(真传丹道小周天功)](https://img.taocdn.com/s3/m/0b48f1dc58fafab068dc020d.png)
打通小周天有妙法打通小周天的关键是在意守丹田上下功夫, 通过腹式呼吸, 培植丹田内气, 先观想丹田内有一乒乓球大小的气团, 随着吸气而膨胀到鸭蛋大小;呼气时观想气团回复到乒乓球大小。
呼吸要缓、匀、慢,意念要轻、淡。
大约1 个月左右,即可感到丹田胀热,气团存在,说明已初步有了打通小周天的能量物质。
然后,吸气时观想鸭蛋大小的气团膨胀到足球大小;呼气时观想气团回复到鸭蛋大小。
大约 1 个月左右即可感到有气冲开经络通道而到达会阴, 会阴有热胀感、跳动感, 但此时的能量还远远不足以贯通督脉。
尾闾是经络拐弯之处, 气难以通过, 此时千万不可以意领气强通, 应继续意守丹田, 仍运用腹式呼吸增强丹田内气, 当气足以冲开尾闾时,有一股热流就会上升, 自然冲开尾闾关。
到了夹脊关,又无法通过, 这是因为气的体积增大了, 压强就减少了, 所以只有再继续往丹田里“压气”, 待气足够之时, 即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 “噌”的一下就顶过去了。
到了玉枕关又过不去了,脖子酸疼,头脑里轰轰作响,此时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意守丹田,增强能量,待能量充足,犹如水到渠成,“呼” 的一下子又过去了。
沿任脉而下, 热流感充满任督二脉, 形成循环, 往复不止。
此时,你如果吸气,不呼气,怎么吸都行,好像你需要的气永远吸不满;如果有意识地呼气,好像怎么也呼不完, 呼完了再吸, 吸足了再呼, 随心所欲, 舒畅极了。
最后, 呼吸变得细微欲止, 若有若无, 进入了胎息状态。
小周天一通, 必然进入胎息, 这是通周天后很关键的过程及现象, 假若没有这个胎息过程,就是没有真正通小周天。
有些人把时间与精力错误地施于空洞的意通周天,而不是苦练内气,与气功本意背道而驰,势必造成空运周天的恶果。
练功者当慎之!真传丹道小周天功“浑元门”一代宗师萧天义老先生传下来的正宗内丹功的筑基法门,承钟吕一脉,属大道功法,易学易练。
正确修习十多天后,即可“入静”,产生元阳真气;练功百日后,可打通“小周天”;大约经过三百日,真气便会凝结成“内丹”,形若弹圆,色同朱橘,永镇下丹田。
经络知识:任脉|督脉穴位图
![经络知识:任脉|督脉穴位图](https://img.taocdn.com/s3/m/92a7ae4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5.png)
经络知识:任脉|督脉穴位图一、任脉1、穴位图:任脉(共24穴,图1)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图一:任脉穴位图图二:任脉循行示意图2、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腹内向上经前正中线到达咽喉部,再向上环绕口唇,经面部入目眶下。
(图2)3、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
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
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神志病。
4.常用腧穴:中极RN3 膀胱募穴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腹壁线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分布着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关元RN4 小肠募穴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下3寸,前正中线上。
血客和神经分布:血管分布同中极。
分布着12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内部为小肠)。
[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气海RN6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下1。
5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神经分布同石门。
神阙RN8位置:在脐中央。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腹壁下动、静脉。
分布着第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下脘RN10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上2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分布同神阙。
分布着第8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中脘RN12 胃募穴腑会穴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腹壁上动、静脉。
分布着第7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上脘RN12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上5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神经分布骨中脘天突RN22位置: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血管和神经分布: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往下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搏弓。
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前支。
廉泉RN23位置: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颈前静脉。
分布着颈皮神经的分支,舌下神经及吞咽神经的分支。
任脉—运行气血小周天
![任脉—运行气血小周天](https://img.taocdn.com/s3/m/010552e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2.png)
任脉—运行气血小周天提到任督二脉,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金庸小说中高深奇异的武功绝学。
在武侠小说中打通了任督二脉就意味着脱胎换骨,武功突飞猛进。
实际上任督二脉并没有那么神秘,但它们防病治病的功效及养生价值却的确存在。
任脉有妊养、妊娠之意,总管所有阴经的经气,为人体阴脉之海。
它在人体是如何循行分布的呢?分布在任脉上的穴位又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任脉的有关知识。
任脉的循行路线,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任脉分布于人体的前正中线和头面部,而胸腹部正是人体重要脏器所在。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任脉下腹部的穴位主治下焦病,主要是肾、膀胱、大小肠等疾病,也就是泌尿生殖系统及肠道疾病。
位于上腹部的穴位治疗中焦病,主要是脾胃、肝胆疾病。
位于胸部的穴位治疗上焦病,主要就是心肺疾病。
我们重点学习关元、神阙这两个穴位。
关元,关是指机关,元是指元气,这个穴位是下焦元阴元阳出入之处。
关元是人体下丹田所在,也是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
关元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的地方。
找的时候在肚脐和耻骨联合中点假想一条线,上五分之三处就是该穴。
关元主要治疗下焦病,包括泌尿系统、男科病、妇科病及肠道病,关元常用来治疗妇科病。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痛,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说明任脉和女子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元是下焦元阴元阳所在之所,善于补益虚损,治疗经带胎产诸疾病中的虚证。
《续名医类案》就记载说,明代的名医薛立斋治一产妇,产后出现四肢厥逆、自汗、腹痛、泄泻、肠鸣,认为其是阳气虚寒,于是使用生姜、附子、人参等中药,但都未见明显好转,仍有肠鸣、腹痛的症状,后来给产妇艾灸关元百余壮,患者病情逐渐出现好转。
关元还是强壮保健的要穴。
督脉循行图解
![督脉循行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742db25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16.png)
督脉循行图解督脉循行图解==========================================================【图译】[1]督脉的循行,起始于小腹部,当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阴部的“廷孔”--当尿道口外端。
由此分出一络脉,分布外阴部,会合于会阴,绕向肛门之后,它的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
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而连属肾脏。
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
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部,与女子相同。
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
[2]督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沿着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到鼻柱。
[3]督脉别络,名长强,挟脊旁上项,散布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分别走向足太阳经,深入贯膂。
实症,见脊强反折;虚症,见头重、震掉。
取用其络穴。
==========================================================【附】《奇经八脉考》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
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
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
==========================================================【功能】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促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周天的任督二脉巡行路线
小周天运行路线,其基本路径为:下丹田-会阴-尾闾-命门-夹脊-大椎-玉枕-百会-上丹田-鹊桥-重楼-中丹田-下丹田。
顺便说下,道不同,法自然迥异,通与不通,气行深浅,全在其理法认知层次的深浅,此图仅为简便通俗好理解而已。
本义指地球自转一周,既昼夜循环一周;后经引申,被内丹术功法借喻内气在体内沿任、督二脉循环一周,即内气从下丹田出发,经会阴,过肛门,沿脊椎督脉通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到头顶泥丸,再由两耳颊分道而下,会至舌尖,与任脉接,沿胸腹正中下还丹田。
因其范围相对较小,故称小周天。
又称子午周天、取坎填离、水火既济、玉液还丹等。
小周天是古代气功主要流派之一内丹术功法中的第一阶段,即练精化气的过程,也称百日筑基。
内丹术认为:人到成年,由于物欲耗损,精气已不足,必须用先天元气温煦它,使后天精气充实起来,并使之重返先天精气,这就是小周天练精化气的目的。
完成这步功法,就可防病去病。
内丹术,是要求内气在身体内按经络路线,循环周转。
早期曾称为“金液还丹”(宋。
翁葆光《悟真篇注序》),也曾称为“河车搬运”(明·陆潜虚《玄肤论》),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借用了天文学上“周天”的术语(明·伍宋阳《天仙正理》)。
也有把运转的路线,称为“天经”(元·俞玉吾《席上腐谈》)的。
小周天就是指内气从下丹田开始,逆督脉而上,沿任脉而下,经历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上、中、下三丹田和上下鹊桥,上鹊桥在印堂、鼻窍处,下鹊桥在会阴、谷道处)作周流运转。
内丹术中,特别重视任督两脉,正如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的:“任督两脉,人身之子、午也。
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离水火交媾之乡。
”故小周天又称子午周天,或取坎填离、坎离交媾、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等。
子时为阴气已极阳气始动之时,午时则阳气至极转衰,阴气初萌。
故子午代表天体的日月,人体的心肾,卦象中的坎离,方位中的南北。
元代肖延之在《金丹大成集》上说可以用后天八卦图表示。
因为小周天要求后天返还先天,内丹术理论中就用后天八卦图进行指导。
所以着眼点放在坎、离两卦上。
而坎离两卦在后天八卦图中,处于子、午、水、火、日、月等地位,因此有了以上多种名称。
进行小周天功法的锻炼,内气感觉在督任脉上流走,开始于活子时。
在活子时之机,下丹田气动,产生小药,又称真种子。
而后开始督任两脉的流转,并正确地掌握进阳火、退阴符,沐浴等要求,周天有时也按六字气决把嘘、呵、呼、吹、嘻六字,顺次各鼻吸口呼,默念字音各六次,共计三十六次。
小周天循环示意图《太上玉轴六字气诀》)。
练法
首先,选一清净之室,开窗阖户,空气新鲜,避免风向,然后宽衣解带,静坐床上或沙发上,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
静坐姿势分双盘、单盘、自然盘,任选一种。
坐时要做到三折式,即臀部略向后,腹部稍鼓起,胸部微前俯,不故意做作,以舒适为度。
双手相握置于腹下。
然后微闭双目,安然入静,不思,不看,不听,不动,舌抵上鄂,口中津满随即缓慢咽下。
初练者往往杂念纷纭,时灭时起,可采取随息法消除之。
呼吸要求由缓慢细柔逐渐达到深长,若有若无,一似龟息。
呼气时,意识随气息经胸胃直达小腹,心窝略内陷(即心窝下降法)。
这时,练功者有气息下沉的感觉,即气贯丹田。
意识若不随之而下,即无此感觉,也即有了杂念。
所说随息、心窝下降、气贯丹田,全是意识暗示,现实的呼吸仍然是鼻吸鼻呼,仅在呼气时意识暗示气贯小腹,用此法沉气既可避免产生杂念,又可避免久练后出现胃满胸梗之弊,可谓一举两得。
如此练习三月,小腹必然产生热气,此时即可运气,使通小周天。
小周天有一定线路,即任督二脉,从后上经前下,来回不止,循环不息。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用意识假想丹田有一股热气,由丹田下行,循小腹,抵脐下四寸中极穴,经会阴,过谷道(肛门)至尾闾,沿夹脊棘突中上行,达头顶百会穴,再下颜面,过喉,由胸腹正中线入丹田中。
略顿一顿,仍循前法,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至练功毕时为止。
小周天所说丹田,为脐下一寸五分之气海穴。
练小周天时切忌用力吸气,或拱背挺肩低头使后颈用力提升,否则易生流弊。
必须以意识暗示缓慢引气上升,若无上升感觉,多练多引自然成功。
务必顺序渐进,不急不噪,因势利导。
急躁冒进,要产生偏差。
小周天通达后,即可运用此法治病,但需事前弄清楚病区病灶与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的关系,然后才能引气循经运行,气攻病所,取得预计的效果。
例如,足少阳胆经所属病区病灶或足少阳胆经所过之处有疾病痛痒,即可引气循足少阳胆经运行。
具体运行线路,用意识暗示丹田有热气下行,过小腹,绕阴器,过谷道,到尾闾,即向两侧旁开一寸五分沿足太阳膀胱经上行,抵后颈大椎穴会合,上达头顶百会穴,下颜面,向两肩的肩井穴去,然后入腋下三寸渊液穴,至乳前第二肋骨期门穴,斜向脐旁九寸章门穴,直下至环跳穴,再下经风市而至膝下外侧阳陵泉,达踝上三寸悬钟穴而抵终点足底涌泉穴止。
另一种小周天治病运气法,不经过小周天迂回老路,而是以意领气,抄直就捷,直达病所,医治疾病。
此种方法若顺其势,可气到病除,若逆其势,则弄巧成拙,增加病情。
不论是静坐吐纳,周天运气或运气治病,都必须在收功前气沉小腹,然后微开双目,轻伸手足,缓慢移步;切勿匆促,然后按摩八会穴,辅助周天运气之不足。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个聚会穴。
这八个聚会穴是脏会章门穴、腑会中脘穴、气会膻中穴、血会隔俞穴、筋会阳陵泉穴、脉会太渊穴、骨会大抒穴、髓会绝骨穴(穴位部分请参见针灸书籍)。
方法是在练功完毕后搓热手指,揿住穴位,徐徐摩搓至热,或搓36遍。
运气治病者可根据病情选穴。
如胃病属腑,腑会中脘,即摩搓中脘穴至热,或36遍。
肺病属气,气会膻中,即摩搓膻中穴。
肝病属脏,脏会章门,搓章门穴,如此类推。
此外,另有八个穴位也可摩搓:1,拇指背拭目去心火;2,拇指擦鼻润肺;3,拇食指擦耳补肾;4,左右掌心擦面健脾;5,双手掩耳鸣天鼓清头脑;6,左右手搓玉枕关治神经衰落;7,左右掌摩擦腰眼治腰痛,8,摩擦左右足心治高血压、失眠。
最后,双手抱肩摇动全身,使气血流通。
如此练习,每日早晚各一次,也可早晨练一次晚上不练,每次40-60分钟。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