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安全局WiFi监控内部绝密档案
网络安全事件案例2022

网络安全事件案例2022网络安全事件案例: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监控事件事件简介:2013年,美国前中央情报局(CIA)员工爱德华·斯诺登向《卫报》等媒体透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大规模监控计划,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轩然大波。
斯诺登泄露的文件显示,NSA通过合作伙伴公司的支持,直接获取了全球各大科技巨头如谷歌、苹果、微软等公司的用户数据,实施了大规模无差别的网络监控。
事件过程:斯诺登的披露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各界对于NSA的监控计划表示愤怒和担忧。
据斯诺登披露的文件显示,NSA通过合作伙伴公司的支持,实施了大规模无差别的网络监控,主要包括:电话数据获取、网络监控、电子邮件和视频通话等通信内容获取。
• 电话数据获取:NSA通过合作伙伴公司向电信运营商获取了全球范围内的电话通信数据,包括通话时间、通话双方的电话号码、通话地点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分析和追踪潜在的恐怖分子和犯罪嫌疑人。
• 网络监控:NSA利用全球网络中的弱点和后门,获取了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流量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分析和判别网络威胁,并及时采取对应的安全措施。
• 电子邮件和视频通话获取:NSA通过合作伙伴公司获取了全球范围内的电子邮件和视频通话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分析和追踪潜在的恐怖分子和犯罪嫌疑人。
事件影响:NSA监控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巨大争议和关注。
人们对于个人隐私权的担忧再度被引起,各界对于NSA的监控计划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这次事件也引发了全球各国对于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讨论和立法。
• 全球范围内的质疑和批评:斯诺登的披露使得全球各国和国际组织对于NSA的监控计划进行了谴责和批评。
尤其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于NSA的监控行为表示愤怒,并要求美国政府给予解释和道歉。
• 个人隐私权的担忧:NSA监控事件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个人隐私权的关注和担忧。
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个人隐私权的边界和权衡。
• 全球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讨论和立法:NSA监控事件促使全球各国开始重视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并进行了相关立法。
美国的网络监管

美国的网络监管前一段时间,“谷歌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专门为此发表了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讲,指责“有些国家竖起了电子屏障,阻止本国人民分享世界上的一部分网络”。
由于媒介领域的“西强我弱”及其所引发的传播效应,世界范围内的媒体和社会精英多数都在讨论中国的互联网监管问题,大部分美国人和西方发达国家都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不适当的网络信息监管行为才导致谷歌公司退出中国大陆。
事实上,依据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实施必要的管理是各国通行的做法,美国也不例外。
高声宣扬“网络自由”的美国,从来都没有对互联网“疏于”防范和管控。
美国通过各种途径,对网络实施着当今世界最成熟和最有效率的监控和管制措施。
不论是战略层面还是策略层面,不论是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美国都是当今世界在这一领域最具实力和最具执行力的国家。
(一) 监控和管制网络信息首先是为了国家安全“9·11”事件之后,反恐、确保国家安全成了美压倒一切的标准。
当网络传播内容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就会受到严格监视。
为防范可能出现的恐怖袭击,美国通过了两项与网络传播有关的法律:一是《爱国者法》,二是《国土安全法》。
通过这两部法律,公众在网络上的信息包括私人信息在必要情况下都可以受到监视。
此外,美国政界还对美国《联邦刑法》、《刑事诉讼法》、《1978年外国情报法》、《1934年通信法》等进行修订,授权国家安全和司法部门对涉及专门化学武器或恐怖行为、计算机欺诈及滥用等行为进行电话、谈话和电子通信监听,并允许电子通信和远程计算机服务商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向政府部门提供用户的电子通信,以便政府掌控涉及国家安全的第一手互联网信息。
据美国司法部的调查报告,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在2002-2006年间,通过电子邮件、便条和打电话等方式,窃取数千份美国民众的通话记录。
此外,据2007年度美国《信息自由法》解密文件显示,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创建有“数字信息收集系统网络”,用于秘密窃听和监控邮件。
绝密档案:“蓝皮书计划”始末

绝密档案:“蓝皮书计划”始末作者:Admin来源:《科技视界》 2011年第35期蓝皮书计划是美国空军为调查UFO而成立的一项研究计划。
这项计划于1952年正式展开,1969年12月被终止,整项计划进行了18年。
从“号志计划”到“蓝皮书计划”1947年,美国商人阿诺德首次发现UFO时,美国尚未有足够的重视,只是在俄亥州莱特帕特森空军基地设立了一处调研组织,负责调查此类现象,这项计划当时被称为“优先件—211A”,密级为“限阅”,也称“号志计划”。
两周后,当美国空军一架P51侦察机遭遇不明飞行物坠毁后,方才引起国防部的关注,遂制定了“迹象计划”,1952年将其改名为“蓝皮书计划”。
“蓝皮书计划”旨在调查评估美国境内和设于其他国家基地呈报的UFO报告,以确定这些UFO是否会威胁美国的安全。
计划起初归航空技术情报中心管理,后又移交给外国技术局。
1964年4月24日,当索科洛事件发生后,全美国引起了轰动,美国空军将此事件列入“蓝皮书计划”,并专门邀请天文学家开始进行调查。
虽然索科洛事件最终调研无果,但已充分引发了公众对UFO的浓厚兴趣。
美国空军也迅速发展相关调研究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流的调研小组,成员包括科学家和其他技术人员,地点设在美国宇航科学考察站、通用电气公司实验室和一些大学。
1966年春,美国再掀UFO热潮,这次热潮大约持续了两年时间,也使公众了解UFO的热情空前高涨,但空军总部却毫不理会,未做出明确答复,只是含糊其辞地说无法做出合理解释。
这种态度使相当部分的批评者认为“蓝皮书计划”缺少资历适当的科技人员,目的只是掩饰真相,以安民心。
从1964年到1966年连续发生的上述事件,惊动了当时的总统约翰逊。
在约翰逊的关注下,美国空军当年出资50万美元与科罗拉多大学签订了一项协议,委托杰出物理学家、美国科家促进协会前会长、著名科学家爱德华康顿博士领导科罗拉多大学一组科学家对UFO事件展开深入调研,“蓝皮书计划”由此演变为“科罗拉多计划”。
2013年的网络安全事件

2013年的网络安全事件自2013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许多重大的网络安全事件。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事件:1. 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爆料:2013年6月,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员工爱德华·斯诺登披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大规模监控计划,引起了全球的轰动。
这个事件使人们意识到了对于个人隐私的侵犯以及国家间的网络间谍活动。
2. 目标公司的数据泄露:2013年11月,美国零售巨头目标公司遭到了一次大规模的数据泄露事件,泄露了数百万客户的信用卡和个人信息。
这次事件引起了公众对于零售业安全性的担忧,并使得企业开始重视客户数据的保护。
3. Flashback病毒:2013年4月,被称为Flashback的Mac OSX恶意软件出现,感染了数十万台苹果电脑。
这个病毒通过利用Mac OS X系统的漏洞,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密码,并将其发送给黑客。
这次事件使得Mac用户意识到了他们也会面临网络安全威胁。
4. 中国黑客攻击:2013年2月,据美国网络安全公司Mandiant披露,中国黑客攻击了美国多家公司和政府机构的网络系统。
这次事件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并导致了中美两国之间的网络安全争端。
5. Twitter和AP(美联社)的被黑事件:2013年4月,匿名黑客攻击了美联社的Twitter账户,发布了一条虚假报导称白宫发生了爆炸,并导致了美国股市的剧烈波动。
这个事件凸显了社交媒体的安全性问题,并引发了关于虚假信息传播的讨论。
综上所述,2013年是网络安全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众多的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警觉。
这些事件使得个人和企业意识到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促使他们采取更多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数据和隐私。
网络安全的威胁在过去几年里不断增加,因此,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
网络安全 斯诺登

网络安全斯诺登网络安全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防范并保护网络免受各种网络威胁和攻击。
而斯诺登事件则是2013年爆发的一起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网络安全事件,揭示出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进行大规模网络监控和信息收集的行为,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斯诺登是一名前中央情报局(CIA)和NSA的承包商员工,他通过泄露高度机密的NSA文件,揭露了美国政府和其他国家政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大规模网络监控和信息收集活动,令人们深感震惊和担忧。
他曾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他之所以泄露这些机密信息,是因为他担心这些监视活动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损害了民主和自由。
斯诺登泄露的文件中揭示了NSA利用各种手段,包括监听电话通信、监控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等,收集和分析全球各种网络数据的情报收集活动。
这些文件还显示,NSA已经攻击了包括盟友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通信网络,并在没有适当的法律程序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进行了广泛的数据收集和监视。
斯诺登事件引发了全球各国对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关注。
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开始呼吁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
在国际舆论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作出一些改变,承诺更加透明和负责任地进行网络监控活动,并加强监督和法律规范。
斯诺登事件对于网络安全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个人隐私在数字时代的重要性和脆弱性,进一步加强了对网络安全的重视。
各国加强了对网络安全的立法和监管,提升了信息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
同时,也激发了社会对于保护个人隐私权利的呼声,促使企业和组织采取行动,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在网络安全领域,斯诺登事件也提醒人们,网络安全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共同解决。
只有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网络安全规范和法律,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网络威胁和攻击,保护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
综上所述,斯诺登事件是一起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网络安全事件,揭示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网络监控和信息收集活动。
美政府可任意窥探云端信息 他国信息安全遭挑战

美政府可任意窥探云端信息他国信息安全
遭挑战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30日消息,美国新出台的立法规定,美国情报部门能够在无搜查证的情况下,监视存储在美国境内计算机系统里的一切信息。
这意味着,其他国家电脑用户上传到云存储服务(苹果的iCloud和谷歌的云端硬盘)的私人信息能够被美国政府无条件获得。
这项名为《外国情报监听法案》的新法规规定,美国政府可以在不告知用户的情况下,访问所有储存在该国计算机系统上的文件和照片。
同时,该法案还允许美政府机构访问非美国公民存储在该国境内计算机上的电子信息。
报道指出,外来信息一旦通过大西洋海底电缆传入美国,就会被拦截并大量存储。
根据这项法案,美国国家安全机构、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能够以单纯的政治原因获取任何可能关系到美国外交政策的信息,这意味着宗教团体、组织和记者都可能成为目标。
前微软欧洲首席隐私顾问卡斯帕•鲍登(Caspar Bowden)说,“这项法案意味着美国可以通过云服务使一切国外数据归为己有,并不被人发现。
”
对与电脑用户来说,云存储服务是一种廉价又安全的信息存储方式。
用户无需再节省自己的存储空间,而可以通过网络将信息上传到中央计算机服务器上。
除了个人用户,许多公司都在云系统上备份信息。
一位谷歌公司发言人说:“美国政府(和欧洲政府)经由他们的执法机构访问特定类型的数据是有可能的。
我们认为这种访问数据的形式值得商榷,并应当更加透明化。
”。
曾在美国发生过的网络泄密事件

的失泄密问题都与网络直接相关,网络已经成为
当前失泄密的主要渠道,网络窃密已成为对我们
威胁最大的窃密方式,防范网络失泄密已成为保
密工作的主战场,网络保密防范薄弱的问题已到
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2020/3/22
4
1、互联网已成为对我们威胁最大的窃密方式
互联网的发明者是美国国防部,当时美国人把 计算机互连互通起来的初衷是想建立一个战时打不 烂的通信网,随着互联网在世界各地的互连互通, 和平时期却成了一张无孔不入的窃密网。早在10年 前,信息技术已经相当普及的美国,就遭到了来自 世界各地的网络攻击:
2020/3/22
8
—— 如果说失控纸质文件后被境外情报 机关获取的可能性并不一定是100%,那么在 许多国家都新设立了网上情报机构的当今世
界,网上泄密被敌对势力及各国情报机构获 取的概率就一定超过了100%,有时好几个国 家的情报机构同时获得了在网上所泄露的国
家秘密,甚至还出现了境外私人网站为机关
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的历史时期,谁 不懂保密、不会保密、不善保密,谁就会成 为网络泄密的责任者和网络窃密的被利用者。 它不仅会给企业利益带来难以挽回的巨大损 失,也必然会给企业员工的家庭幸福和个人 前途招来难以估量的意外伤害。这次集中的 彩虹总厂涉密人员保密培训包括了涉密人员 应知应会的保密形势教育、保密警示教育、 保密科普教育和保密法制教育四个方面的内 容。
2020/3/22
10
四是经费投入明显加大,实践证明仅仅一个网 络的保密防范投入就达到甚至超过总建网投入的 15-20%,还不包括全员培训与技术更新等方面的费 用;五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过去几十年不变的传 统保密措施往往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窃密
手段的不断翻新而不得不随之改变;六是管理难 度明显增大,由于前面几个明显变化必然导致全方 位、全过程、全员化保密管理的难度空前增大,
20141010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最高级别 核心机密

20141010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最高级别核心机密爱德华·斯诺登再度爆料,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最高级别的“核心机密”行动,称NSA在中国、德国、韩国等多个国家派驻间谍,并通过“物理破坏”手段损毁、入侵网络设备。
监控中国文件显示,NSA不仅通过网络远程监控,还通过“人力情报”(HUMINT)项目以“定点袭击”(TAREX, target exploitation)的方式挖取机密。
NSA把中国、韩国和德国列为“定点袭击”的主要目标,甚至在北京设置了“定点袭击前哨站”。
文件写道,“定点袭击”人员被安置在大使馆和其他“海外地点”,却没有对“海外地点”做出进一步说明;而“前哨站”的人究竟做些什么,他们行动的频繁程度也不得而知。
然而,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中国、韩国和德国作为3个电子通讯设备的生产大国,都是NSA监控的重点对象,中国尤其“备受关照”。
与此同时,不止美国国外,其境内夏威夷、得克萨斯和佐治亚等地也散步有“定点袭击”人员的身影。
“定点袭击”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直到现在,泄露出来的有关信息依然少之又少,没有外人知道“定点袭击”的规模究竟有多大。
NSA对中国的监控项目还获取了中央情报局(CIA)、联邦调查局(FBI)和国防情报局(DIA)的支持,这主要得益于“鱼鹰哨”项目带来的的跨情报系统合作。
要问“鱼鹰哨”是什么,还得提起“老鹰哨兵”。
老鹰哨兵本次曝光的文件成稿于2004年,主要讲述一项名叫“老鹰哨兵”的监控项目。
要知道,“老鹰哨兵”只是代号,其真正含义是“保护美国网络空间”的机密项目。
“老鹰哨兵”按照职能区别共分为6个项目,包括:“鹰哨”(网络间谍)、“猎鹰哨”(网络防御)、“鱼鹰哨”(跨情报系统合作)、“乌鸦哨”(破解加密系统)、“秃鹫哨”(网络袭击)、以及“猫头鹰哨”(私企合作)。
到2004年文件成稿之时,这些项目已经运转多时。
斯诺登爆料显示,它们直到2012年还在实施监控行为。
斯诺登事件一周年回顾之网络监控政策_本刊

特别策划
� Special Report
斯诺登事件一周年回顾之 网络监控政策
本 刊
编者按:斯诺登事件发生后,我们得以窥见美国网络空间政策的另一面。与美国近年来公开发布的一系列 宣扬“维护国际网络秩序”“倡导和平民主”等理念的文件完全不同,下面所列斯诺登披露的绝密级政策文件 显示了美国为了国家利益,时刻在“磨刀霍霍”,加紧提高网络空间对抗能力,对他国实施全方位、高强度的 网络监控。
Special Report �
特别策划
情报机构所取得的成绩、经历的 失败及设定的目标进行了阐述。 自 2001 年“ 9 · 11 ”恐怖袭击之 后,美国情报部门的雇员扩充到
谓“流氓国家”,还包括日本、 德国、法国等传统盟友和联合 国。长期目标部分明确了6个长期 监控目标,分别是中国、朝鲜、 伊拉克、伊朗、俄罗斯和委内瑞 拉,监控重点是上述国家影响美 国利益的战略方向、计划、意图 和能力,涵盖政治、军事、经 济、外交等诸多领域。
《美国信号情报发展战略 (2012—2016)》(SIGINT Strategy 2012-2016)
该文件指出了 2012 至 2016 年国家安全局信号情报的总体目 标、发展思路和价值准则,分析 了所处的形势,展望了发展前 景,并从5个方面提出了工作重 点,主要包括实施情报分析革 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合作关系 破解敌方通信防御系统,整合各 项情报能力支撑网络作战,为情 报工作人员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高效管理情报工作任务。文件指 出,为国家提供具有决定性作用 的信号情报,全方位增进美国国 家安全利益是信号情报工作的总 体目标。文件要求,要动员所有 可能的信号情报、人力情报资 源,以工业基础设施为目标,破 解敌方的密码项目,并通过商业 关系、间谍和第二方、第三方合 作伙伴,对全球商业密码市场施 加影响。 END
网络安全棱镜计划

网络安全棱镜计划网络安全棱镜计划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在2013年曝光的一个秘密计划,目的是通过监控全球互联网络流量,以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
该计划被曝光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争议,并对个人隐私和自由权利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
网络安全棱镜计划的运作方式是通过监控全球范围内的电话和互联网通信,收集和分析各种类型的信息,包括电话记录、电子邮件、短信、社交媒体帖子等。
据报道,该计划还涉及与美国各大科技公司合作,直接从其服务器中获取数据。
这些活动都是在未经授权且没有透明度的情况下进行的,引发了众多国家和个人的担忧。
网络安全棱镜计划的支持者主张该计划对于打击恐怖分子和保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他们认为,在恐怖主义日益威胁全球安全的背景下,必须采取各种手段来收集情报,以便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恐怖袭击。
此外,他们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隐私问题并不重要,因为只有那些有罪行为的人才会受到监控的影响。
然而,网络安全棱镜计划的反对者指出,这种广泛的监控活动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和自由权利。
他们认为,个人的通信记录和在线活动应该受到法律保护,而不应该随意被政府机构访问和控制。
此外,他们指出,网络安全棱镜计划存在滥用的风险,政府有可能将这些信息用于其他目的,例如商业间谍活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改革提案被提出来。
首先,应该增加对网络安全棱镜计划的监督和透明度。
政府机构应该遵守严格的法律和行为准则,确保其活动不会过度侵犯公民的个人权利。
其次,应该限制政府的权力,防止其滥用收集到的信息。
合适的监管机构应该对政府的活动进行严格的审查,并确保其遵守法律和道德要求。
最后,个人隐私权利教育应该得到加强,人们应该了解和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利。
网络安全棱镜计划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权利之间的平衡。
在制定和执行此类计划时,必须确保公众的信任和参与,并找到一种平衡的方式,既能确保国家的安全,又能保护个人的权利和隐私。
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一个和谐和安全的社会。
网络泄密案例

网络泄密案例网络泄密是指机密信息通过网络渠道被非法获取、传播或利用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泄密案例层出不穷,给个人、企业甚至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网络泄密案例,以警示大家对网络安全的重视。
首先,2013年爱德华·斯诺登事件是一起轰动全球的网络泄密案例。
斯诺登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前雇员,他泄露了大量美国政府的秘密文件,揭露了美国政府对全球互联网监控的情况,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轰动和争议。
这一事件不仅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引发了全球对网络隐私和监控的关注。
其次,2014年索尼影业遭遇了一起严重的网络泄密事件。
黑客组织入侵了索尼影业的网络系统,窃取了大量电子邮件、合同和电影剧本等机密信息,并公之于众。
这一事件不仅对索尼影业的商业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公司的声誉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了一起典型的商业网络泄密案例。
再者,2017年的“惊天大盗”案是一起涉及全球多个国家的网络泄密案例。
一群黑客通过网络渠道入侵了多家全球知名企业的网络系统,窃取了大量的商业机密和个人信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这一案例揭示了网络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对网络安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最后,2019年的“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是一起涉及个人隐私的网络泄密案例。
据报道,数百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并用于商业目的,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关注和争议。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人们在使用互联网时要注意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加强对网络隐私的保护和监管。
综上所述,网络泄密案例屡离不骇,给个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威胁。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加强对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的保护,同时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和防范,共同维护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福利。
FBI监视——以信息安全为名 行不法监控之实

FBI监视——以信息安全为名行不法监控之实自从棱镜门事件以来,相信全世界都对“监听”“监控”等字眼异常的敏感,而被监听、被监控绝对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作为普通人存在的市民来说,对于政府发起的或者说政府默认的监听监控行为实在是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即使表示反对和抗议也不见得会有多大的成效。
因此将重点转投他处,利用身边可以采用的技术资源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起来是最实际的做法。
但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监控权利被滥用的事实。
下面就让信息安全方面的专家山丽网安来告诉大家吧。
普通人身边的“监控帝国”政府采购监控软件监控国民美国一位技术专家在一次演讲中揭示了一个藏在普通市民身边的“监控帝国”。
他表示,西方政府通过购买科技公司的监控技术以到达入侵个人电脑、盗取文件、监控国民的目的,而这一切都发生的神不知鬼不觉。
2011年“阿拉伯之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引起了其他集权国家的“担忧”。
于是,一些国家加强了对激进分子、异见分子和新闻媒体的监控。
一位巴林的反政府人士被当局抓捕,他告诉我们,审讯人展示了他个人电话和短信记录。
如今,政府监听电话和监控短信都不是秘密了。
正因如此,许多人避免使用电话,而使用其他网络通讯工具,比如网络电话。
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政府监视,但事实上这样并没有用。
过去几年,多家西方公司在出口监控技术。
除了窃听或截听个人通信外,他们也可以入侵你的电脑,利用网络摄像机或者是麦克风,来盗取你电脑里的文件。
同年,当埃及穆巴拉克政府倒台之时,激进分子突击了秘密警察办公室。
他们发现了一份来自伽玛国际公司的文件。
伽玛是一家德国公司,专门生产监视软件,产品只卖给政府。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政府本身没有实力来开发这种高端软件,因此西方高科技公司就有了这样的市场。
他们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技术,伽玛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
在这个产业中,除了伽玛之外,另外一大巨头是一家意大利公司,名为骇客团队。
网络安全局 美国

网络安全局美国网络安全局(CISA)是美国联邦政府负责协调、监督和加强网络安全的机构。
CISA的成立是对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增多的回应,旨在保护美国的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
下面是关于CISA的文章。
网络安全局(CISA)是美国政府的重要部门,负责协调、监督和加强全国范围内的网络安全工作。
该机构的成立是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网络安全威胁,保护美国的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
CISA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制定网络安全标准、确保信息共享和提供安全技术支持来帮助各级政府和私营部门加强网络安全。
CISA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网络安全威胁情报系统,收集、分析并分享关键信息,以及识别、评估和减轻网络安全威胁。
此外,CISA还提供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网络防御能力建设和恢复力强化的咨询和援助。
CISA致力于与私营部门、学术界和其他国家的网络安全机构合作,以共同努力应对全球网络威胁。
该机构将国际合作视为加强网络安全的关键,与其他国家的安全机构分享信息和经验,并进行联合演习和培训,以提高各方的应对能力和协同工作。
在应对网络威胁方面,CISA发挥着关键作用。
该机构监测全国范围内的网络威胁,并及时向相关当事方提供警报和建议。
此外,CISA还指导各级政府和私营部门制定和实施网络安全计划,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各方提高应对网络威胁的能力。
CISA还推动网络安全文化的普及和提高。
该机构鼓励公民、企业和组织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供有关网络威胁和预防措施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安全行为的指导。
CISA认为,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合作,才能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然而,CISA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复杂和智能化,黑客和网络犯罪团伙的攻击手段不断进化。
此外,私营部门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仍然存在障碍,限制了网络安全的整体效果。
总而言之,网络安全局(CISA)是美国政府的重要机构,专门负责协调、监督和加强网络安全工作。
通过与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CISA致力于保护美国的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提高网络安全防御和恢复能力。
绝密档案:“蓝皮书计划”始末

《 康顿报告》就此成为否定 U O研究意 义的典型代 F 表作。
这 份报告 刚 一发表 就引 起 了科 学界 的一 片非
“ 科罗拉多计划 ” 到了致命 打击 . 受 为它 服务 的
一
些科学 家也逐渐离去 ,为了完成美 国空军 当年签 汀的协 议 ,康顿博十 不得 不在 3年 之后 .也 就是 16 9 9年 , 匆匆作冉了《 康顿报告》 。这份报告共 10 0 5
奥秘
认 已知 的飞行器。 只有 7 l 0 宗确 是无法解释 . 也就是 说, 真正不 明的 U O案例仅 占 6 F %左有 康顿博十在 最后认 为, 长达 2 年的 U O研究毫无意 义。 1 F 没有理 由再作进一频广泛研究 ,并称 :我们大可以假定在 “
美 国空军威胁到美国安全这一观点 , 他们也强调 . 没有 但 并
证据表 明报 告巾提到的不 明 物来 自外太空 , 随即“ 蓝皮 书 计划” 开始走 向瓦解。美国空 军将计划 巾的所有数据 和档
案分成 机密等 级 ,送到 美国
国家档 案管理 局储存 ,一些 机密性较低 的案件之后被 陆
续解密 公开 , 仍有部分 “ 但 绝 对机密” 档案被隐藏至今 。 可 以说 ,康顿报 告》的出现终 《
Sc e c i n e& t c ol b vi on e hn o  ̄ s i
21 年 1 0 1 2月第 3 期 5
科 技 视 界
域外视界
绝 密档案 : C 皮 书 计 划 ” 末 G 篮 绐
■ Ad i a r n
“ 蓝皮书计划” 旨在调企评估美国境 内和设于其 他 国家基地 呈报 的 U ' F O报告 .以确定这些 U O是 F
美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利器—NSA互联网监控能力浅析

美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利器
—NSA互联网监控能力浅析
朱 滨
2001年9月11日,当很多美国
人还对1995年的俄克拉荷马城爆
. All Rights Reserved.
讽刺NSA监控活动的漫画62 军事文摘
2014.12
术;利用商用或专用信息安全系统或设备中的加密漏洞;对商用或专用加密信息安全系统和设备的加密机制进行修改以便对其加外,NSA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还采
取了人工智能技术和实时处理技
术。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在
海量数据中发现数据类型、发现
用谷歌地图实施跟踪、文档跟踪与
提取、发现新的Web服务等。
结 语
正在兴建的NSA犹他州超级数据中心
.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安全局 美国

网络安全局美国
网络安全局是美国政府负责维护网络安全的机构。
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国家的信息系统免受网络攻击、数据泄露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威胁。
网络安全局负责监测和分析网络威胁,并提供及时的警报和安全建议。
他们与其他国家的网络安全机构合作,共享安全信息和打击跨国网络犯罪活动。
除了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外,网络安全局还与私营部门、学术界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为了加强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局利用先进的技术来保护国家的信息系统。
他们积极研发和部署网络安全工具和防御系统,包括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和安全加密技术。
他们还提供网络安全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公众和私营行业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防护能力。
在网络安全局的指导下,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网络安全政策和法律,以确保公共和私人部门的网络安全。
他们制定了网络安全标准和最佳实践,要求各个机构和企业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其网络系统和敏感信息。
网络安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对于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安全局扮演着保护国家网络安全的重要角色,努力应对不断增加的网络威胁和攻击。
他们致力于建立更加安全和可靠的网络环境,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公众的权益。
监听帝国美利坚:计算机不联网仍可用无线电入侵

监听帝国美利坚:计算机不联网仍可用无线电入侵26日,我国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发布了《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揭露了美国利用自己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等领域的霸权,在全球范围内肆无忌惮、大搞监听的恶劣行径。
其监听范围之广、内容之多、技术之高无不令人瞠目。
这种违反国际法、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也理应受到世人谴责。
美国人煞费苦心地打造了一个被媒体称为“美式监听帝国”的全球监控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进行秘密监听。
在其国安局的监听名单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德国总理默克尔、巴西总统罗塞夫等国际组织或国家领导人赫然在列。
美国不只监听世界政要,普通民众同样难逃其监控网。
拿出你的手机看看,如果它是装有苹果或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或者你是“愤怒的小鸟”或《魔兽世界》的超级玩家,又或者你是Facebook(脸谱)或Twitter(推特)的用户,那么你的相关信息早已在山姆大叔的掌控之中。
外国企业当然也是美国的监听对象。
就在美国政府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监听了全世界,但我们不为本国企业谋福利”时,中情局早已利用所截获情报,帮助波音公司从欧洲空中客车集团手中夺走了沙特阿拉伯的一份重要订单;美国官员一直将我国互联网巨头华为公司视为安全威胁,担心它在自己的设备中植入“后门”,然而事实却是美国安局直接向华为的网络植入自己的“后门”。
山姆大叔口头上说的是虚伪的一套,而真实的做派却是在不遗余力地谋求网络霸权。
这种双重标准无疑是彻头彻尾的“强盗逻辑”。
当然,美国的网络霸权主要凭借其在技术上的优势。
诸如谷歌、微软、雅虎等全球主要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都来自美国,美国安局可以直接进入他们的服务器和数据库获取数据。
另外,美国安局不仅可以从移动设备应用程序(App)中抓取个人数据,还向全球近10万台计算机植入专门软件,即使计算机没有联网,美国安局仍可通过无线电波入侵,即便不上网者也不能幸免。
对于一向以“人权卫士”自居的美国来说,此时又将民众的隐私权置于何地?更令人愤怒的是,山姆大叔似乎对中国“情有独钟”。
ds544案保障措施

DS544案保障措施DS544案是指美国国家安全局在2013年曝光的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监控计划,该计划通过监控互联网传输的数据,对全球范围内的个人和组织进行监视。
该案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涉及到个人隐私、国家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保障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技术保障措施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一种保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DS544案中,网络监控计划是通过监控互联网传输的数据来进行监视的,而加密技术可以有效地隐藏数据内容,使得监控者无法读取其中的信息。
因此,各国政府和组织在实施网络通讯时,普遍采用加密技术来保护数据的安全。
匿名技术匿名技术是一种可以隐藏数据来源的技术。
在网络通讯中,通过使用匿名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网络监控者追踪和监视个人和组织的网络活动。
一些组织和个人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技术来保护自己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一种可以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的技术。
在实施网络通讯时,通过使用防火墙技术,可以有效的防范网络攻击和窃取数据的行为,从而保护个人和组织的信息安全。
政策保障措施数据隐私保护法规数据隐私保护法规是一种对组织和个人信息采集、处理和存储的监管规范。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对个人和组织的信息隐私进行保护。
例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法规 (GDPR) 就规定了严格的数据处理程序和数据保护规范,保障了个人和组织的数据隐私权益。
公开透明度的要求公开透明度是指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公开其信息收集和监视的范围、目的、方式和数据处理程序等信息。
通过公开透明度的要求,可以避免政府和组织滥用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权力,保护个人和组织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个人保障措施注意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个人在进行网络通讯时,应当注意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
个人不应该泄露个人信息和密码等敏感信息,同时应当加强密码强度、更改密码等措施,保护自己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美国数据保密管理制度

美国数据保密管理制度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数据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数据的需求和重要性越来越高,同时数据泄露和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加强对数据的保护和管理,其中美国作为全球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数据保密管理制度自然也备受瞩目。
美国的数据保密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方面。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美国政府严格规定了所有属于国家机密的数据必须严格保密,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和使用这些数据。
而对于商业机密,美国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专利、商标、版权等制度来保护商业机密,确保企业的创新成果得到合法保护。
此外,美国还设立了专门的数据保护机构,如数据保护局(Data Protection Agency)、国家信息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等,负责监督和管理国家的数据安全工作。
同时,美国也对个人隐私保护非常重视。
根据《隐私法案》(Privacy Act),任何使用公民个人信息的机构必须遵守一系列规定,包括仅在必要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不得盗用他人信息、不得滥用信息等。
此外,美国还设立了专门的个人隐私保护机构,如美国隐私委员会(Privacy Commission),负责监督和管理个人隐私保护工作。
除了政府机构和法律制度的保护,美国还非常重视企业自身的数据保密管理工作。
各大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加强员工培训等措施,保护企业和客户数据的安全。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数据保密管理,美国企业还经常聘请专业的信息安全顾问和审计师,定期对企业的数据安全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估。
总的来说,美国的数据保密管理制度相对完善,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各方面都非常重视数据安全工作。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据泄露事件的不断发生,数据保密管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美国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数据保密管理制度,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数据安全问题,确保数据的安全和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sues with IP look-up data:
is it actually revealing, or is it opaque is the data even current, or is it out-of-date was the data ever accurate in the first place
Very many airports and hotels served by large Boingo private network
not seen in aperture; traffic seems to return via local Akamai node
7
TOP SECRET
Tradecraft Development Data Set
TOP SECRET
IP Profiling Analytics & Mission Impacts
Tradecraft Developer CSEC – Network Analysis Centre May 10, 2012
TOP SECRET
Example IP Profile Problem
TOP SECRET
Mission Impact of IP Png Task Force (TCTF)
a 5-Eyes effort to enable the SIGINT system to provide real-time alerts of events of interest alert to: target country location changes, webmail logins with time-limited cookies etc.
Target appears on IP address, wish to understand network context more fully
Example Quova look-up & response for
Lat. 60.00 Long: -95.00 (in frozen tundra W. of Hudson Bay) City: unknown Country: Canada, Operator: Bell Canada, Sympatico
Follow IDs forward in time to next IP & note delta time
Next IP sorted by most popular:
1 Hr.
2 Hr.
3 Hr.
4 Hr.
5 Hr.
Δ time
…
Many clusters will resolve to other Airports!
TOP SECRET
Effect of Invalid Geo Information
Long Longitude scale is non-linear a t
Geo incongruence: displacement of seed location from distribution center strongly suggests data error
8
TOP SECRET
Hop Geo Profile From CDN Airport Intl. Terminal
Long Longitude scale is non-linear a t
most far-flung sites are wireless gateways with many other wireless gateways in set
4
TOP SECRET
Profiling Travel Nodes – Next Step
Follow IDs backward and forward in recent time
Later IP clusters of: - other intl. airports - domestic airports - major intl. hotels - etc.
2
TOP SECRET
Objectives
Develop new analytics to provide richer contextual data about a network address Apply analytics against Tipping & Cueing objectives Build upon artefact of techniques to develop new needle-in-a-haystack analytic – contact chaining across air-gaps
Dominant pattern is each ID is seen briefly, just once – as expected 13
TOP SECRET
Profiles of Discovered Hotel
Many IDs present over a few days
14
Time/days →
Earlier IP clusters of: - local hotels - domestic airports - local transportation hubs - local internet cafes - etc.
5
TOP SECRET
IP Hopping Forward in Time
6
TOP SECRET
Data Reality
The analytic produced excellent profiles, but was more complex than initial concept suggests
Data had limited aperture – Canadian Special Source
300 ID Total on IP Common IDs
200
100
0 1 2 3 4 5 6 7 8
Individual IP number in range of 8 For wireless gateway, range behaviour is revealing Most IDs seen on an IP are also scattered across entire range ID totals & traffic across full range is very high 18
TOP SECRET
Profiles of Discovered Enterprise
Time/days →
Regular temporal presence (M-F) with local geographic span Contrasts well against travel/roaming nodes 15
major CDN ISPs team with US email majors, losing travel coverage
Behaviour at airports
little lingering on arrival; arrivals using phones, not WiFi still, some Wi-Fi use when waiting for connecting flight/baggage different terminals: domestic/international; also private lounges
Etc.
11
TOP SECRET
“Discovered” Other CDN Airport IP
Domestic terminal
Closeness of majority of hopped-to IPs confirms geo data
But, domestic airport can also look like a busy hotel ...
10
TOP SECRET
Hop-Out Destinations Seen
Other domestic airports
Other terminals, lounges, transport hubs Hotels in many cities
Mobile gateways in many cities
TOP SECRET
Discovered Coffee Shop, Library
Coffee shop
Time/days →
Library
Time/days →
Similar patterns of mixed temporal & local geographic presence
TOP SECRET
Profiled/seed IP location: Square = geographic location
Hopped-to IP location: Line height = numbers of unique hopped-to IPs at location
Effect of invalid seed geo information readily apparent
3
TOP SECRET
Analytic Concept – Start with Travel Node
Begin with single seed Wi-Fi IP address of intl. airport
Assemble set of user IDs seen on network address over two weeks
Targets/Enemies still target air travel and hot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