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气候变化PPT (2)

合集下载

全球气候变暖PPT优秀课件

全球气候变暖PPT优秀课件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阿尔卑斯山脉-意大利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阿尔卑斯山脉-瑞士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北极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事实告诉我们---
变暖是真的 而且确实是全球性的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全球变暖正遭受的质疑பைடு நூலகம்
“世纪大骗局”?--

0

温( ℃-0.5 度) 距 -1.0 平 0.6 (
0.4
温 度 0.2
)距 平0 ( ℃ ) -0.2
-0.4
中国与世界气温变化
Baseline:1970~200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Base line:1961-1990,IPCC,2001)
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3、非极地冰川大范围缩小,雪盖面积下降,永久性 冻 土退化
长江源最大冰川近40年退缩4000米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4、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更频繁和强烈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5、动植物生长范围向高海拔移动,生长周期和习性随 之变化,粮食安全受到影响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生物锐减。全球变暖打乱了不同物种间成百上千万种处于微妙平衡中的生 态关系。瑞士南部每年出现地面霜冻现象的天数骤降,而同时,入侵的外 来物种数量则急剧上升,它们迅速占据了新创造出来的生态位置。世界上 许多物种如今正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有一部分已经灭绝。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上升1~2mm 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加 非极地冰川大范围缩小,雪盖面积下降,永久性 冻土退化 厄尔尼诺事件更频繁和强烈 动植物生长范围向高海拔移动,生长周期和习性随之变化,

古气候 第五讲1

古气候 第五讲1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00 Clay
Chiloparts ODP 677 18O 0 0.5 6 5 4 3
0
L1
Chiloparts ODP 677 18O 0 0.5 6 5 4 3
古气候变化原因(二)
一、岩石圈变动与气候变迁 二、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 三、全新世气候变化原因
古气候变化三个时间尺度
1、亚轨道尺度(sub-orbital time scales, 101-103年)-太阳活动(solar activity) 驱动 2、轨道尺度(orbital-scale)-日照(insolation) 季节、纬度配置变化驱动 3、构造尺度(tectonical-scale)-岩石圈构造 变化驱动
地史时期板块 的裂解、漂移 、会聚、拼合 、碰撞及造山 、成盆等过程 不可逆地控制 了全球气候的 演变
古生代晚期泛大陆复原图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地形、海陆配置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
大气、大洋环流
气候变化
新生代构造尺度气候事件 发生的“开关”(valve)在海洋
7-8Ma白令海峡开通
0 100 200 300 30 20 10 160
L32 S32 L33
10 20 30 40 50 60
Depth(m)
L6 S6
S1 L2 L3 L4 L5 S5 S4 S2 S3
170 180 190 200 210 220
Depth(m)
Red
S7 S8 L9 S9 S10 S11 S12 S13 S14 L15 S15 S17 S19 S20 S22 L24 S24 L25 S25 S26 L27 S27 S28 S30 S31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 变迁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现代科学将地质时代划为太古代、元古代、 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人类产生以来的250万年被称为新生代第四 纪。因为在这二三百万年间地球上出现了 人类祖先,故有人称第四纪为“灵生代”。
1.第四纪初期中国气候形成三大区:受夏季海 洋影响的湿润季风区、向干燥方向发展的干燥 区、向高寒方向发展的青藏高原区
从春秋到秦汉时期,有一个长达800年左右 的温暖期。(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1.汉代气候温暖是造就汉代文明的重要因素。气候 变化引起了植物带的变化移动,也是农耕区的扩 大与缩小,也影响了农牧民族势力消长和经济文 化的变化。
2.从东汉开始,中国进入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一个长达600年的相对寒冷期。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1225 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 万户千门日往来。”说明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 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 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 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 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5.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 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 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 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 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 度全部冻死。

全球气候变化PPT课件

全球气候变化PPT课件
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 有效措施 ④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全球气候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性波动变化 图2.28 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波动上升
图2.29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 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 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 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 通的生物燃料至少提高到10%,将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少 20%。
课堂反馈和课外延伸
1.“全球变暖”将导致多方面的变化,下列变化中
能发生的是:
c
A.海平面上升
B.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事件增加
C.冰川覆盖面积扩大
D D.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2.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海水入侵
②海岸侵蚀加强
③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
④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不可
3.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是: B
A.北半球高纬度和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减少
B.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
C.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减少
D.大部分热带沙漠将会消失
4.下列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C
①发展中国家人多,应负主要责任 ②多使用清洁能源③对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不要随意扔废 旧电池!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减少二氧化碳 的排放!

气候变迁ppt课件

气候变迁ppt课件

一、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一)概念
气候: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 计状态。以冷、暖、干、湿等特征来衡量。 天气:指短期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 综合表现。短期内的气象要素和气象现象在一定 地域内综合表现的大气物理状况。 历史气候: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 历史时期的气候。
《齐民要术》:枣树生叶在四月上旬,晚今半个月左右。 石榴树过冬,“十月中旬以莆藁裹而缠之,不裏则冻死。”
[六]隋唐时期的温暖气候
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537),南兖砀郡(安徽砀山)发 现大象,捕送邺城。
唐玄宗时期,皇宫及曲江池有梅树。
武宗时期,长安城中种有柑桔树,并结果。柑桔树吸能抵 抗-8ºC的最低气温,现在西安每年的绝对最低气温都在- 8ºC以下,甚至有时降到-14ºC以下,柑桔树和梅树都不能 生存。
具体表现: 气候温暖:
黑龙江、吉林等处当进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C以上, 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比现在高6°C以上。
黄河下游和长江各在年均气温比现在高2 °C-3 °C, 正月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 °C-5 °C。
天山北麓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 °C左右。
珠穆朗玛峰北坡河曲谷地里亚村的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 在高3 °C左右。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温暖气候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诗•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有梅。
陈国在今山东西部。 曹国在河南东部及安徽北部。 《荀子•富国篇》: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一岁而再获之。 《吕氏春秋• 任地篇》:“冬至(12月23日)后五旬七 日(约为二月中旬)菖生,菖者,百草之先也,于是始 耕”。现在陕西三月上旬才生菖莆,季节晚于当时约10天。
宋初的气温仍较温暖,宋太祖建隆三年(962),黄陂的 象南来食稼。乾德二年(964),有象入南阳,虞人杀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 - 全球气候变化(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 - 全球气候变化(共19张PPT)

6.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B. 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6.A 7.C 8.B
C. 暖湿—暖干—暖湿交替变化
D. 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7.引起其气候周期性变化的自然因子
最可能的是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1.C 2.C 3.D
2. 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措施有
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②禁止燃烧矿物燃料 ③禁止滥伐森林,坚持采伐与抚育更
新相结合 ④加强国际间合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们把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代气候变化
(2) 从空间分布(乙图)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_地__域__差__异______, 其中,中纬度地区_明__显__变__暖___,低纬度地区变___暖__不__明__显___。
(3) 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 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这一切都起源于……
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
1.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2. 了解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可能影响。 3. 掌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阅读课本46~47页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A. 1982年
B. 1990年
C. 2006年

全球气候的变化

全球气候的变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一、不同时期地球气候的变化状况
时期 近现代 (近一两 百年来) 图示 变化特点 气温呈上升 趋势;降水 量变化显著 (温带、热带 增加,亚热 带减少) 影响 冰盖、冰 川面积减 少,全球 海平面上 升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分析近代气候变化 的背景和依据,而近代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历史 时期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呈
(5)另外,全球变暖还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如 下图所示:
3.对策
[例1]
(2011·江苏高考)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
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
了 A.地壳活动加剧 C.黄赤交角增大 ( B.日地距离缩短 D.全球气候变暖 ( ) )
波动上升趋势。其原因:一是地球正处于地质
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期的后期;二是近一两百年 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大量排放温室气 体和毁坏森林,加剧了温室效应,从而使气温 呈上升趋势。
2.影响 (1)气候变化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3)对工业的影响:
(4)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一、不同时期地球气候的变化状况
时期 地质时期 (距今1万 年以前) 图示 变化特点 冷暖干湿交替, 变化周期长短 不一,新生代 以湿润期为主 影响
海陆变迁
历史时期 (近1万年 以来)
公元前5000年 到公元前1500 年为温暖期; 15世纪以来为 寒冷期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
中世纪气候变迁
隋唐时期的气候变迁
温暖期
隋唐时期,中国气候处于相对温暖期 ,气温较现今偏高。据历史记载和树 木年轮等资料分析,当时长安(今西 安)地区冬季无雪,梅花等南方植物 在北方广泛分布。
降水变化
隋唐时期降水波动较大,既有长时间 干旱,也有洪涝灾害发生。黄河、长 江等大河的水位变化较大,对农业生 产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
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会 增加。中国未来可能面临更多的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 气候事件。
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可能导致生物多样 性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未来需要关注生 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
对应对气候变迁的建议和倡议
民和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中世纪应对气候变迁的措施和策略
林业保护
中世纪时期,人们开始重视林业 资源的保护,通过植树造林、封 山育林等措施,增加森林覆盖面
积,以改善气候环境。
灾害预警和应对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气象 灾害信息,组织民众采取应对措施 ,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
农业多元化
推广农业多元化种植模式,增加作 物种类和种植面积,降低气候变化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气候变迁
秦代气候
汉代气候
秦代(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业发 展。然而,秦代晚期可能出现了一次 短暂的气候变冷事件。
西汉时期(约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气候继续波动,既有温暖湿润的 时期,也有寒冷干燥的时期。东汉时 期(约公元25年-公元220年),气 候整体偏干,降水减少。
21世纪初,中国极端气候事件 增多,如暴雨、洪涝、干旱、 高温等。

第一章 历史时期气候

第一章 历史时期气候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研究表明相对适中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 是文明产生的自然条件。在距今5000至4000 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气候比现在高 2度,降雨量高于现在,导致气候温暖湿润, 土壤、植被都有利于石器农具耕作农业的发展, 人口增长,城市形成,经济活动的频繁导致人 们交流的需要产生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如偃师 二里头文化。
历史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另外一种表述):



1、冷暖交替:冰期、间冰期,五千年来四个 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2、温暖期变化趋势:短与弱 3、寒冷期的变化趋势:长与强 4、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特征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全新世大暖期 南宋寒冷期 明清宇宙期 二、简答 近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是什么?


(四)仪器观测时期:1900年以来的气候 波动时期 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仪器观测时期。1911 年,中国政府建立正规的气象站,从此进 入了仪器观察时期。


20世纪以来,我国的气候属于历史时期由 1400年开始的第四个寒冷时期。进入20世纪 后,我国的气候变化,大致以40年代为界,划 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 的40年代,是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时期,在我国 为近600年来第四个寒冷期的第三暖期。 此后,我国就进入了气温总的趋势是下降的时 期,也是我国近600年来第四个寒冷时期的第 四冷期。


1、第一冷期 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 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 时间。 2、第二冷期 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 (1720)止,约100年之久。 3、第三冷期 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 止的50年间,为第三冷期。

全球气候变化(共12张PPT)

全球气候变化(共12张PPT)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 人类那些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
燃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砍伐森林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主要影响 使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变化
• 主要后果1 海平面上升 区被淹没
较低的沿海地
• 原因 温升导致 胀
极地冰盖融化 海水膨
• 主要后果2 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 响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 树木; 终身之 计,莫 如树人 。2021年8月2021/8/112021/8/112021/8/118/11/2021

16、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 重要。 因为解 决问题 也许仅 是一个 数学上 或实验 上的技 能而已 ,而提 出新的 问题, 却需要 有创造 性的想 像力, 而且标 志着科 学的真 正进步 。2021/8/112021/8/11August 11, 2021
• 主要后果3 对全球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
案例3 活动1
• 冰川范围的可能变化及理由
全球冰川范围可能缩小 理由 —全球变暖
• 海洋面积的可能变化及理由
海洋面积可能扩大 理由—冰川融化 海水膨胀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活动2
• 你认为应当采取那些措施减少大气中二氧 化碳的数量?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低碳经济; 控制人口增长;保护森林,开展植树造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资料为辛召整理
二.寒暖交替对先唐时期文明的影响
(一)黄河文明的产生
1. 距今5000年,从地中海到 印度地区由湿润 → 干燥的 转变,出现荒漠化,大河则 成为文明的发祥地。
2. 距今4000年,气候干燥寒 冷,疾风气候变迁,大陆性
加强。
3. 公元前2100--前1800年中 国北方出现了由洪水 → 干 旱的过程。
• 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600年到1000年左右间的一个相对温暖湿润
的时期。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 • 南宋寒冷期: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
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
冷为主。 • 明清宇宙期:从1400年到1900年,又称“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三)明清小冰期(1500-1850)与社会变动
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有“明清小冰期”之称。 有的专家认为,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因为整个银河系、 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臵而使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 间物质密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故又称为“明清宇宙期”。
④ 火山活动:火山在历史上每个世纪平均都会发生几次喷发,都会影响几年 的气候变化,火山尘会阻断太阳辐射,造成气温下降。
⑤ 洋流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冰洋的温度涨落。 ⑥ 人为因素:燃烧化石燃料,制造水泥,排放了大量的CO2和飘尘,此外还 有土地利用、臭氧层破坏、畜牧业和农业活动、森林砍伐等,都会对气候 有不同范围的影响。
以上资料由莫宇利整理 参考文献:《中国历朝气候变化》
葛全胜等著
名词解释 • 冰后期: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
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称为冰后
期,这时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 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5000年,世界进入一个温暖湿润的时 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 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 有明显的体现。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 是其代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气候变化对蒙古帝国兴衰的影响
在蒙古帝国西征之前以及西征过程中,当时 欧亚草原气候暖湿,既没有出现显著的干旱也没 有突然降温的证据,因此,前人关于蒙古西征源 于当时草原气候恶化的认识可能与事实相悖。但 可以知道:暖湿气候为蒙古帝国的兴起与西迁提 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征战带来了便利。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清代可分为短暂气候寒冷期、前中期气候相对温暖期和中后期 气候寒冷期三个阶段。 清代温度变化在空间上存在两个特征:一是全国各区域温度变 化趋势基本一致;二是西部、华南地区与东中部地区温度变化 位相相反。 明清时期处于一种灾荒、动荡、迁移的情况,农民为生存 挣扎,农业技术的革新环境受到影响;人口膨胀问题使依靠土 地资源以拓荒为主的投入成为满足生存的主要手段,减少投入 而提高效益的技术创新诱发性因素受到抑制,技术投入就更加 不足,这些都成为明清以来综合国力在世界日益下降的重要原 因。
南宋
元 明
金(女真)
蒙古 瓦剌、鞑靼、女真
南移东迁
南迁东移 北移四面扩张

满族
南移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图为中国历史气候变迁与移民、战乱关系图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二)南宋以来长达800年左右的寒冷期对中国历史 进程影响
1. 由于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处于一种高雅状态,威 胁中原农业民族。 2. 由于气候寒冷,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衰落,中国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南移成为定局。
二.寒暖交替对先唐时期文明的影响
(三)《禹贡》九州土壤考证表
二.寒暖交替对先唐时期文明的影响
(四)长江流域文明萌芽的表现
1. 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中已有大型建筑和文字。
2.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表明,在公园前12世纪已有城 墙、青铜器、陶器。
3. 成都十二桥商代陶轮上有早期巴蜀右文字。
(五)长江流域文明产生的条件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
一.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二.寒暖交替对先唐时期文明的影响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一.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1.距今万年中国的气温波动
①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 ②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第一个寒冷期。
③春秋开始到西汉末年的温暖期。
④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时期。 ⑤唐北宋温暖期。 ⑥1000年到1200年左右的南宋温暖期。 ⑦1200年至1300年的元代温暖期。
原因: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迫使猿从树 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 影响:使部分猿类空出前肢,促进手的变化,便于而后的 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一.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6.关于人类产生的学说
①劳动创造说
②冰川外因说
③气候变化说
7.冰后期的环境变化和影响
环境变化:气温转暖,降水量增加 影响:有利于各个地区旱地农作物的生长,有 利于人类原始发展,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 创造了条件
(八)气候对北部农牧界限的影响
1.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发展,使黄河流域以农 耕为主。 2. 东汉时期,北方民族南下,使农牧区界线被打 乱,形成一个农牧业杂处的交错过渡带。 3. 唐农耕区与半农半牧业的界线有所北移,使唐 代农耕面积扩大。
二.寒暖交替对先唐时期文化的影响
(九)温暖湿润气候对唐代农业经济影响的 表现
两图为《清明上河图》 表现出的汴京繁荣。运 河漕运是汴京繁荣的主 要原因之一,而漕运的 发达时以在中国西北在 气候条件恶化条件下的 经济衰落为背景的。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在近2000年间,以1230年为界,前期相对温暖,后 期相对寒冷。这就是说,880年至1230年这300多年间是 一个气候转折的过渡时期。不过,以今天的气候标准来看, 这仍是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即我们指的中世纪温暖 期。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个时期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 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其中8世纪中叶和12世纪是这300 多年间两个比较明显的突变时期,而12世纪的突变在尺度 上应比8世纪更大。
图为秦时兵马俑图,体现了强大的秦 王朝的气度,而这种强大的基础是温 暖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发达农耕文明。
二.寒暖交替对先唐时期文明的影响
(二)黄河文明产生的有利条件
1.气候条件:全球气候转向干燥,大陆性特点显著, 但黄河流域的气候在当时还属于比较湿润的。 2.土壤条件:黄河流域为黄土,土质疏松,对旧石 器时代的人来说易于耕种。 3.地形条件:黄河流域地貌复杂,不仅有黄土高坡, 还在其间夹杂着盆地、谷地、平原。 4.植被条件: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间,黄河流 域有良好的植被覆盖,还有沼泽。
二.寒暖交替对先唐时期文化的影响
(七)气候对先唐时期文明影响的表现
1. 夏商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促使农业的 发展,社会稳定。
2. 西周时期,在西周末年出现寒冷期,气候干燥寒 冷,农业发展缓慢,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3. 春秋战国,秦、西汉温暖时期,政局稳定,存在 时间长。 4. 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存在时间短。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气候变化对清农业的影响
占城稻的推广: 占城稻生长期短,早春播种可在时间上避开 旱涝灾害多发的夏秋之交时段,使得收成有所保 障;同事,占城稻收割之后较长时间内光热条件 仍极优渥,使得收割其稻茬复生再结实或种植其 他作物成为可能;此外,占城稻较粳稻出米多, 质优价廉,迎合了中产以下家庭的需求。
灾时期。
历史气候资源的收集方法
我国历史气候史料的丰富是世界各国都不能企及的。龚高 法等认为, 它的来源包括四个方面: ①系统的观测资料; ②水、旱、霜、雪、雹等异常气象记载; ③各种自然地理因子的记载; ④物候、生物分布和农事等记载。第一类资源从天气日记、 雨量观测记录、雨雪分寸记录和晴雨录中去收集;第二类 从二十四史、诗文集、地方志和类书中收集;第三类从笔 记、游记、地理书和类书中收集; 第四类从历书、古农书 和医书中去收集。
五代以后,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核心地区也越来越靠近东 部,威胁中国南方的北方游牧民族也在向东退役。与之相应的 是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东亚民族的战争舞 台整体东移,这里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历史人地轨迹。 历史气候研究表明,近2000年中国历史气候,前1000年 相对温暖湿润,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五代以后,在这样的环 境背景下,北方民族辽、金、蒙古、满人入主中原建立政权。
史时期我国北方汉族地区的农业形态也受到极大的破坏,使中
国北方从经济上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抗衡的力量,穷于应付 游牧民族南下的威胁;经济越来越困难,也加重了内乱,戎马
蹂躏,更使北方汉族地区经济衰落。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中国历史上南下中原农业区的核心游牧民族活动范围变化表
朝代 秦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隋 唐 五代 北宋 民族 匈奴 匈奴 鲜卑 鲜卑 多民族 东突厥 西突厥 回纥 契丹 辽(契丹) 北移西迁 南移东迁 南移东迁 南迁 西迁北移 北移 南移东迁 南移东迁 变迁
1. 造成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
2. 种植北界北移,产品出现多样化。
3. 使可供农牧生长时间长,生长周期缩短,熟制和复种指数 提高。 4. 农作物单产提高,粮食总量增加。 5. 水利建设发展迅速。 6. 为南方地区的开发提供保证。
以上资料为文敏整理 参考资料:《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程明道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邹逸麟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2.地形平坦,地势低平。 3.河流流量比较稳定,利于灌溉。 4.植被覆盖率高。 5.土壤肥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