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18个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

合集下载

语文18个文言虚词例句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例句翻译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而,é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译文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译文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译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译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译文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译文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以下是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而:
- 拔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 何:
- 苛政猛于虎: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3. 乎: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乃: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 其:
-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译文:XXX怎么能和你相比呢?这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比较,但是他的妻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她的依据是什么呢?实际上,这是因为她爱你深沉。

唉,情感的误判,真是太大了!但是,有谁能忘记感情呢?怎么才能克服这种弊病呢?希望您能教我一个好方法,怎么样?译文:我曾听XXX的高尚品德,于是读了他的《示儿》。

当我读到“XXX北定中原日,家祭XXX告乃翁”这句话时,深感佩服,他真是一位忠贞不渝的人啊!但也有人不屑,说:“这家伙只是为了博取名气。

”众人用理论质问他,他的话说不通,只好道歉。

其实他的话只是夸大其词,他自己也很高傲。

解析:(1)副词,表示暂且、暂时。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而且。

(3)副词,表示暂且、暂时。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而且。

(5)副词,表示如同、像。

(6)副词,表示清澈、明净。

(7)副词,表示暂且、暂时。

译文:“还活着的人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已经死去的人早已长逝”,这不仅仅是发生在某个石壕坑里,而是在中晚唐朝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皇帝仍然每天享受着音乐和舞蹈,还委任奸佞之徒掌管政务,那么唐朝必然会灭亡。

而志士应该像清澈的河水一样纯粹,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没有进步的机会。

即使有着“宁死不屈,不需要酒杯来辞别”的豪气,也无法发挥作用,因为没有用武之地。

解析:(1)复音虚词,表示原因。

(2)代词,表示对象。

(3)副词,表示位置。

(4)复音词,表示原因。

(5)副词,表示时间。

(6)复音词,表示目的、原因。

译文:“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的紧急情况,而不是出于私仇。

”XXX这样说,足以使他成为天下所敬仰的对象。

能够像他一样,以自己的位置和能力去做到这一点,其他人又怎么能够比得上呢?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就知道他不是为了博取名利而行事的。

与他平起平坐的人,XXX也是如此,他在众人中从不失态,前去拜访XXX时,他的度量岂是普通人可以比拟的?这两个人都是以教人向上为目的的。

《文言18个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

《文言18个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

2.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 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 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 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 (7)? 解析: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 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 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 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 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 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 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 办”。
11.也 “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 (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汝之 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 (5)!”
解析:(1)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引 起下文。(2)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3)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4)句末语气助 词,表判断语气。 (5)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 表感叹语气
பைடு நூலகம்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 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 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 (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 (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 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 谨。狐与狼遂去。
注:<名>益处;好处。《鱼我所欲也》:“万钟于我 何~焉。”
jiā ①<动>浮夸;夸大其辞。《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 也,必以信。” ②<动>加上;加于。《鸿门宴》:“樊哙覆其盾于地,~彘肩 上,拔剑切而啖之。”③<动>施加;施用。《廉颇蔺相如列 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兵谋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动>施予;给予。《唐雎不辱使命》:“大王~惠,以大易 小,甚善。”⑤<动>增加;增益。《劝学》:“登高而招,臂 非~长也,而见者远。”⑥<形>厉害;更厉害。《<黄花冈七十 二烈士事略>序》:“杌陧之象视清季有~。”⑦<名>益处;好 处。《鱼我所欲也》:“万钟于我何~焉。”⑧<动>凌驾;欺 凌。《论语?公治长》:“我不欲人之~诸我也。”⑨<动>超过; 胜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胜于赵。” ⑩<动>加以;予以。《过小孤山大孤山》:“尝~营葺,有碑 载其事。”⑾<副>更;更加。《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少矣。”⑿<动>通“嘉”,嘉赏。李陵《答苏武 书》:“闻子之归,……无尺土之封~子之勤。”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18个文言文小故事翻译(精华版)

11.所 “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 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 (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 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 解析:(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 表被动。(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 (事物、地方、情况)等”。(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 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4.也 “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劝勉督责 以行之也(3)。”“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 (5)!”
解析:(1)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2)句末 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3)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4)句 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 (5)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表感叹语 气。 译文: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你 凭什么能恢复它呢?”“我将劝勉并监督(大家和我一 起)来践行它。”“你的话,如同金玉;你的心胸,我 们怎么能比得上啊!”
10.为 “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 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 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 何辞为(11)?
解析:(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3)非虚词用 法,动词,是。(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5)介词,与 “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6)(7)动词,作 为,做。(8)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9)介词,表示动作、 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 “给”、“替”。(1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 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 连词,表并列)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 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 连词,表假设。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 代词,通“尔”。

你,你的)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连词,表转折。

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 连词,表递进。

)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 连词,表修饰。

)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 连词,表承接。

)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 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徐公何(1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 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也?其所据何(3 代词,做宾语,什么。

)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其大也!然何(5 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人能忘情耶?何以(6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常见文言虚词十八个例析

常见文言虚词十八个例析

一、而1.连词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大钳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阁高峻崎岖而且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3.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4.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译文:明达有智慧又忠诚讲信义,宽厚而友爱,尊重贤能之士5.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译文:永州的郊野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白色的花纹。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6.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译文:因此我离开你接着寄食于长安,来寻求微薄的俸禄。

7.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放在地上,拔出剑接着砍碎了它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译文: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10.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译文:我正心惊想要回去,接着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多次检查反省。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1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译文: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14.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译文:确实,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吗?15.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译文: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

18个虚词小故事原文+翻译

18个虚词小故事原文+翻译

18个虚词小故事原文+翻译为而生,生而为人,人之初,性本善。

何为而善?为爱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

《论语》中有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是说,如果你爱别人,别人就会爱你;如果你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

所以我们要学会爱人和尊重人,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当我们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时,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

XXX(1)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嗟乎,XXX之言,XXX(2)其深也!君子者,有道德、有修养、有教养,他们不为自己谋取私利,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利益而违背正义,而是要以正义为准则。

这样的言论真是深刻啊!解析:(1)副词,表示时间,相当于“就”、“便”、“于是”。

(2)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为什么”、“怎么会”。

译文:XXX就说:“君子对待天下,不偏不向,只有正义和公平。

”哎,XXX的话多么深刻啊!君子应该有道德、修养和教养,他们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或者别人的利益而违背正义,而是以正义为准则。

这样的言论真是深刻啊!剔除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改写每段话。

狐狸对狼说:“羊肉真是鲜美啊!你有意思吗?叼一只羊来啃,就能饱口福了。

”狼说:“像猛犬一样怎么行?”狐狸在狗狗中间说:“羊一直在骂人,说的话让人无法忍受,但是你不要生气,不要听从那些谣言,不要害怕主人,只要快乐地追逐,就能摆脱耻辱。

你同意吗?”狗狗笑着说:“想加罪名,却没有证据。

”狗狗意识到狐狸的阴谋,知道路途遥远,保护羊更加谨慎。

狐狸和狼最终离开了。

注释:(1)代词,用作形容词,相当于“多么”、“多么的”。

(2)代词,用作动词后的宾语,相当于“你”。

(3)代词,用作宾语,相当于“它”。

(4)代词,用作主语,相当于“它的”。

(5)代词,用作连词,相当于“就像”、“如同”。

(6)代词,用作形容词,相当于“非常”、“极其”。

(7)代词,用作副词,相当于“难道”、“莫非”。

《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

《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

《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第一篇:《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

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将军如果想打胜仗,可以向我学习。

”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

冯婉贞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而不学习)。

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翻译

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翻译

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翻译"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学得广泛,经常用所学来检验自己的言行。

它可以被翻译成\just\then\,也可以不翻译。

① 因此,我离开你,前往首都吃饭,以争取石斛的工资(索赔声明)。

因此,我离开你,住在长安,以寻求微薄的工资。

②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的,谁可以毫无疑问地知道(教师理论)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的染料,但其颜色比蓝草深。

它可以翻译成\if\if\。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② 武器一接触,士兵们就放下盔甲,把武器拖回来。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很遗憾,我和他一起走出洞穴,未能充分利用参观洞穴的乐趣。

8.表达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二)童“儿”,用作代词,第二人称,翻译为\your\;偶尔,它也被用作主语,翻译为\you\。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 谁严格国家的权力也受到尊重。

(连坡林相如传)为什么?对一个伟大国家的威严表示尊敬。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演示文稿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演示文稿

5.且
“存者且(1副词,暂且、姑且)偷生,死者
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
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连词,
表递进,而且、并且)委政奸佞之人,则
李唐且(3副词,将要)亡,必矣。且夫
(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
议论,况且,再说。)志士且如(5复音词,
就像)河水清且(6连词,表并列关系,
4.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副词,表揣测
语气,大概、或许。或表感叹语气,多

么)鲜乎!君其(2连词,表假设,如
果)有意,叼其(3指示代词,其中的)
一而啖之,得饱其(4第一人称代词,
自己的)口福。”狼曰:“其(5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怎么)如猛犬何?”狐
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第三人
称代词,他们)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
• 兵者,诡道也,须1.戮而力同心。蟹六跪而二 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战乎? 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 也。”婉贞,而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特 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众应之。既而,婉贞 率诸少年结束而出,果大捷。众皆叹:婉 贞,小女子而已;其行,乃巾帼英杰而。
整理课件
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多么鲜美啊!” 您如果想尝一尝,叼来其中的一只吃掉它, 就能够一饱自己的口福了。狼说:“怎么 对付猛犬呢?”狐狸就到猛犬那里离间说: “羊好多次说你坏话,他们说的话不堪入 耳,您却一点不生气,是没听到呢,还是 害怕主人呢?等到他们嬉戏打闹的时候, 我想为您把这耻辱全部洗刷掉。你一定要 答应这事。”猛犬笑着说:“想要给他加 上罪名,难道还怕没有借口吗?”猛犬于 是明白了狐狸的野心,知道守护羊群的道 路很漫长,守护羊群整更理课件加谨慎。狐狸与狼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完整word版)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完整word版)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最新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汇编

最新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汇编

最新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汇编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 可是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窟就无处安家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 而且 "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 , 而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所以我走开你而旅居长安, 以追求微薄的俸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所有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 可是 ""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 , 从蓝草中提炼出来 , 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 若是 "" 若是 " 。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现在若是空手而去 , 没有什么凭信之物 , 那就无法凑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从前踮起脚瞭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随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矗立着,瞭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 你的 "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就是正确的。
4.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 “王师北
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 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 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 乃(7)自高耳。
解析: (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 “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 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 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7) 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2.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 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 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 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 (7)?
解析: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 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 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 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 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 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 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 办”。
《文言18个虚词小故事》解析、译 文版
1.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 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 (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 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 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 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 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
解析: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 相当于“于”,“在”。(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 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 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 助词,表疑问。
注:大王如果处理政事会不费力气,那么大王做的事
3.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人,其家世 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 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 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 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 谅之乎(8)?
• 注:众人质疑其中的原因,寻根究底,他 才不得已道歉。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 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 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 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 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 (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 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1.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 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 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 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 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 而(11)。
译: 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很鲜美啊。如 果你有意品尝,不妨叼一块吃吃,饱饱口福。” 狼说:“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于是狐 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 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 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 嬉戏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一雪前耻。你一定 要答应我。”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 还怕找不到罪名吗?”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 谨慎。狐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
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 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 (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 (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 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 谨。狐与狼遂去。
(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 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 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 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 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解析: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2)连词,表假设, 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 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加强 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12)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 节作用,不译。
译文: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要同心协
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 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将军如果想打胜 仗,可以向我学习。”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冯婉贞广泛的学习并
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 (而不学习)。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 能够取得胜利。(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