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有关种群密度的计算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_种群密度效应(3篇)

实验报告_种群密度效应(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种群密度效应的概念,掌握种群密度效应的测定方法,并分析种群密度效应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种群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重要的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物种个体平均重量W与密度d的乘积是个常数Ki,最后Ki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随着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即自疏现象。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不同密度的植物种群(如小麦、玉米等)2. 实验仪器:尺子、计数器、剪刀、电子天平、计算机等四、实验方法1. 选取不同密度的植物种群,分别测量其种群密度。

2. 对每个种群进行随机取样,测量个体平均重量。

3.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每个种群的平均重量与种群密度的乘积Ki。

4. 分析种群密度效应的影响因素。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选取不同密度的植物种群。

2. 使用尺子测量每个种群的生长区域,记录数据。

3. 使用计数器统计每个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计算种群密度。

4. 对每个种群进行随机取样,每组随机取10个个体。

5. 使用剪刀将取样个体从种群中剪下,放入电子天平称重。

6. 记录每个个体的重量,计算每个种群的平均重量。

7. 使用计算机计算每个种群的平均重量与种群密度的乘积Ki。

8. 分析种群密度效应的影响因素。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密度的植物种群的平均重量与种群密度的乘积Ki基本一致,符合产量恒定法则。

2.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自疏现象逐渐明显,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

3. 种群密度效应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竞争、空间限制、光照、温度等。

4.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密度效应会导致种群个体死亡,降低种群数量。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种群密度效应确实存在,并符合产量恒定法则。

种群密度效应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竞争、空间限制、光照、温度等。

在实际生产中,应合理控制种群密度,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种群数量的稳定。

计算专题

计算专题

类型1
类型2
类型3
类型4
类型5
类型6
热点题型特训
1、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 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 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5 ℃ 10 ℃ 20 ℃ 25 ℃ 30 ℃ 35 ℃ 项目 光照条件下CO2 1 1.8 3.2 3.7 3.5 3 吸收量/(mg· h-1) 黑暗条件下CO2 0.5 0.75 1 2.3 3 3.5 释放量/(mg· h-1)
题型概述
在高中生物教科书中许多知识都可以量化,涉及的定量计算题主要是依
据生物学原理,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计算题的考查核心在 于通过定量计算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定量计算题的取材主要涉及蛋白质、DNA、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细胞分
裂、遗传育种、基因频率、种群数量、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等方面的内容。此 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应用,以及对各种生
A
类型1
类型2
类型3
类型4
类型5
类型6
热点题型特训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基因频率=某基因总数÷某基因和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基因型频率是指群体中具有某一基因型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某基因型的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
1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子频率+2杂合子频率。 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 A、a 频率之和等于 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 等于 1。A+a=1;AA+Aa+aa=1。 AA 的基因型频率=A×A;aa 的基因型频率=a×a;Aa 的基因型频率 =2×A×a。 1 1 A 的基因频率=AA+2Aa;a 的基因频率=aa+2Aa。Biblioteka 类型1类型2类型3

高考生物计算公式总结8篇

高考生物计算公式总结8篇

高考生物计算公式总结8篇篇1一、遗传学部分1. 基因频率的计算: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中,某个基因占该种群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

计算时,需要知道该种群中某个基因的数量除以该种群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总数。

例如,假设一个种群中有100个A基因和200个a 基因,则A基因的频率为100÷300=1/3。

2. 遗传病的概率计算:对于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其发病率可通过患者人数除以总人口数来计算。

例如,一个地区有10万人,其中500人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该病的发病率为500÷100000=1/200。

二、生物化学部分1. 酶活力的计算:酶活力是指酶催化特定反应的能力,通常以酶的浓度或活性单位来表示。

计算时,需要知道反应速率、底物浓度和酶浓度之间的关系,即Km=底物浓度/(反应速率/酶浓度)。

例如,已知某酶在底物浓度为1mM时的反应速率为1U/mL,则该酶的Km值为1mM/(1U/mL)=1mM。

2. 生物大分子的计算:对于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可通过氨基酸或核苷酸的数目乘以各自的相对原子质量来计算。

例如,一个由5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50×128=6400。

三、生态学部分1. 种群密度的计算: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某个种群的数量。

计算时,需要知道该种群在一定空间内的数量和该空间的面积或体积。

例如,一个湖泊中有100只鸭子和200只天鹅,湖泊的面积为10平方公里,则鸭子的种群密度为100÷10=10只/平方公里。

2. 生物多样性的计算: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生物种类的丰富度和分布情况。

计算时,需要知道某个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生物的种类数和每个种类的数量。

例如,一个地区有10种不同的植物和5种不同的动物,每种植物和动物的数量分别为100和50,则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0×100+5×50)/(10+5)=8.33。

植物种群密度分析(1)

植物种群密度分析(1)

实验三植物种群密度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植物种群的密度与频度的计算方法2、了解种群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二、实验原理种群特征指标很多,植物的密度、频度等。

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的描述,是植物群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个体数。

D(密度)=N(样地内某物种个体数)|S(样地面积)频度是指某物种在样本总体中的出现率。

F(频度)=n1(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N(样地总数)X100%在理论上,物种的密度和频度反映的是该物种在一定环境内空间分布特征,是种群生物学特征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或选择的结果。

其数值的大小影响种间或种内关系,进而影响种群生存竞争。

三、仪器设备1、实验器材:样方测绳(100M)、皮尺(50M)等2、调查统计表四、实验步骤1、样地的选择(1)确定样地:样地是指能够反映植物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地段。

根据具体情况在室外就近选择乔木、灌木、或草地样方。

(2)确定样方大小:乔木样方面积为20X20M2;灌木面积为5X5M2;草本面积为1X1M2.(3)取样方法:随机设置样方10-30个(根据具体情况确定)2、确定研究物种在样地内选择2-10种植物(一般每个小组选择2种)、识别物种名称并编号。

3、数据的调查(1)在一个样方内调查选定物种的数量,并做记录。

(2)在随机设置的N个样方内调查选定物种出现情况,并做记录。

4、数据计算密度的计算D(密度)=N(样地内某物种个体数)|S(样地面积)面积单位M2频度的计算F(频度)=n1(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N(样地总数)X100%数据记录于表中。

五、实验要求(1)样地选择典型、精确样方面积(2)植物个体数量准确,一般样方数量不少于10个。

(3)认真将数据填入表格六、实验结果。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10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10
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 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②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 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 建立模型:
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思考】种群数量变化符合以上公式时,种群数量 变化曲线一定是“J”型吗?
不一定, λ>1时,曲线呈J形;λ<1时,种群数 量逐年较少,曲线呈下降趋势。
环境容纳量: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2021·广东高考)如图所示为某“S”型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a C.c
B.b D.d
解析:种群呈“S”型增长时,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 会加剧,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由题图可知,b 点 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b 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 增加,表示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 答案:B
能力一 借助种群增长曲线分析,考查模型构建能力
1.(2021·湖南高考)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
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答案:B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
()
曲线
B.图中点 a 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
【小试牛刀】关于种群的增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C A.引人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形增长 B.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 C.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 趋势 D.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 “S" 形增长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2021-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2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2021-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2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估算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为样方法;估算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 (1)样方法: ①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 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②适用范围:一般是植物,也可以用于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 动物(如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③常见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的估计值
答案:A
解析: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要随机取样, 不能选取该植被分布比较集中的地点,样方一般是正方形。 计数时要取多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
二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重难归纳
1.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尤其是研究一座城市人 口的变化时,迁入率和迁出率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4.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 中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只)。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量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解析:植物和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 群密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调查其种群密度。
特别提醒 使用标记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1)标记不能过分醒目。 (2)标记物不会在短期内脱落。 (3)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产生影响。

种群和群落中几种实验调查方法解读

种群和群落中几种实验调查方法解读

种群和群落中几种实验调查方法解读作者:潘建英等来源:《中学生理科应试》2015年第03期近几年高考命题中多涉及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有关试题.本文归纳了种群和群落中几种调查方法,并利用典型例题解读,供学习参考.一、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法——样方法1.调查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2.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步骤内容1准备:观察地形,分析有无安全隐患,提出注意事项.2确定调查对象:确定本小组要调查的种群.3选取样方:样方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如果种群个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放大.常用的取样方法为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如图所示,则该样方中个体数目计数方法如下(注:图中,“○”代表个体):a.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b.位于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4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并做好记录.5计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注意事项①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双子叶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②注意事项:生物个体分布范围较大,取样要随机,不能有主观因素.③调查误差分析:对调查对象认识不准,统计偏差;样方的数目、大小不统一;调查地段种群分布不均匀;计数时对各生长期的个体统计不全.例1学校周围生长着很多植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对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设计如下调查步骤:(1)选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2)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利用(如图1)取5个样方(若在较长的范围内调查,可采用)(如图2).图1图2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如下表样方N1N2N3N4N5种群密度(株/m2)3715x4其中第四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图3则N4样方中x= 株/m2.(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分析以上设计步骤,思考下列问题:①填充调查步骤中的空白.②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三点错误并加以改正.a. ,b. ,c. .③若某同学选取样方的统计数量明显比其他同学的高,可能的原因是在 .因此选择样方的关键是要做到 .④若他们调查的对象是白杨树,所采取的调查方法应该是 .答案:①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8.②a.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 cm×100 cm,取样方法不对,b.应在草原中随机取样,c.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③密度高的地方选取样方,随机取样.④逐个计数法.二、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法——标志重捕法项目内容调查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捉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操作步骤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捕获数N2标记数N0→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为:NN1=N2N0)注意事项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②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③注意事项a.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b.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过分醒目易被捕食.c.标志符号持续存留时间不短于研究时间.d.数量变动:在研究期间,没有较多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较多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归纳提炼】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调查方法生物类别逐个计数法范围小、个体大估算法样方法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的密度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黑光灯诱捕趋光性昆虫例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N1×N2/N0,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N0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2.答案:D三、微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法——抽样检测法1.实验原理(1)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培养基中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3)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显微镜计数.2.实验流程(1)酵母菌培养类型、条件,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目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4)重复(2)、(3)步骤: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5)绘图分析: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3.注意事项(1)该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①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③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计算1 mL菌液的数量.(2)血球计数板计数法:血球计数板有两种方格网,如图4所示,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图4计算方法:大方格长度为 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400×104×稀释倍数.例3依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培养;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请纠正该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2)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血细胞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现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现观察到图5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方格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个.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采取的做法是.解析本题考查微生物密度调查方法,及血细胞计数板使用方法.要理解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要求及其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原理.在实验过程中,对酵母菌的总数进行计算是很难的,所以要采用抽样检测法,每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时,都要进行振荡,目的是让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减少计数的误差;培养酵母菌时,要提供酵母菌生活的最适条件,包括温度、无菌条件等,所以不应该放在冰箱里进行培养;7天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连续7天每天都要进行取样、观察、计数,而不是仅在第7天进行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要注意多取样,取平均值,尽量减少误差.计算酵母菌总数时,要先计算出每个计数室中酵母菌的数量,然后乘酵母菌总体积.所以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的总数为:4480×400×100×1 000÷0.1=2.2×108个.答案:(1)①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②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③应连续七天,每天观察、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2)2.2×108 多取样、取平均值(收稿日期:2014-09-13)。

计算种群密度

计算种群密度

组别 1 2 株数 0 2 /m2
3 3
4 3
5 4
6 12
7 4
8 2
9 3
10 3
43
[解析] (1)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生产、合理利用
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如害 虫防治。 (2)取样调查要求随机取样才具有科学性。计数样方内部和相 邻两边及顶角的所有个体。
32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就可以作 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33
(3)调查时注意事项 ①调查时,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 ②选取样方时,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原则随机选取,不能随意更换
位置和面积。
③样方数目的确定。取样多少随调查地段的总体面积而定。总体 面积大,样方数多些。一般地说,选取的样方越多,求得的种群密 度越接近实际情况。
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
39
【例析2】 (2011· 济南模拟)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元。种群 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40
(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举一 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害虫防治(只要合理均可) 。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33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
1
教材基础回扣 一、种群的特征 1.概念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1]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 的[2]数量特征。
②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2
③调查方法 a.样方法:提出问题→[3]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b.标志重捕法

种群密度的概念

种群密度的概念

种群密度的概念
种群密度名词解释:描述某生物种群多度的定量指标。

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某种生物的数量,可用个体数目或生物量表示。

如1公顷草地上有15只黄羊,1立方米水体中有10条鲤鱼,1公顷林地上有300吨马尾松等,都表示种群密度。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种群的繁殖特性、年龄结构和性比、种间和种内关系以及光照、温度、降水等因素。

种群密度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前者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目,后者表示生物数量多少的相对指标。

例如,每两天平均每公顷土地上新增加100个梅花鹿的粪堆,每只鹿平均每天排粪5堆,据此可估计出鹿的密度为10头/公顷(绝对密度),其相对密度为100粪堆/公顷。

研究种群密度及其动态规律是种群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对发展有益生物和控制有害生物有重要意义。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种群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和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是一个随环境条件和调查时间而变化的变量,它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种群密度调查则是构建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基础。

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逐个计数法,适用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统计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值,是一种精准的方法。

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种群个体数繁多,其大小不一,再加之因动物的穴居、隐藏和飞翔等原因,逐一计数是很困难的,这时常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取样调查法(估算法),这就是经常用到的另一种方法。

根据不同种生物的特点采用不同取样调查法进行调查,取样调查法可分为以下几种:对植物和昆虫卵及蚜虫、跳喃等动物种群密度测定常采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测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微生物种群密度测定常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血细胞计数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活菌计数法);对土壤中小动物物种丰富度测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对紫外线敏感的夜间活动的昆虫种群密度测定常采用黑光灯诱捕计数法等。

01样方法1.1定义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称为样方法。

取样方法常常以点状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为主。

(1)点状取样法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是5点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

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图1)。

(2)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图2)。

1.2适用范围植物和昆虫卵及蚜虫、跳蝻等动物等。

1.3方法步骤确定调查对象一选择调查地段一确定样方一设计计数记录表一计数统计一计算种群密度。

2020届 二轮复习 种群与群落(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作业 (全国通用)

2020届  二轮复习 种群与群落(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作业 (全国通用)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十种群与群落(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1、如图示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志的有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A.15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3、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注意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舞農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只(M×n)÷m 只6、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研究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B.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C.标志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D.进行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富的区域7、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杨扬(绍兴县鉴湖中学312033)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农业生产和渔业捕捞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这就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在调查那些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但是,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常见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1)使用范围:大多数植物,某些身体微小,不易标记,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例如蚯蚓等土壤动物。

(2)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例如:选取1m2草地,计算蒲公英为20棵,则该样方的蒲公英密度为20/1=20(棵/m2)。

(3)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

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如图1)图1 图2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如图2)(3)注意事项:①不能随意更换位置和面积。

②选取总面积大的相应样方也应多取些。

③计数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④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的面积也应不同。

⑤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邻近的平均值。

例1、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试举一例:。

(2)某班同学对公园附近的一块林地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该地面积为长500m,宽30m,计15000m2,随机选取10个样方,由每一小组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

则该样方取样方法为,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总结(修改版)

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总结(修改版)

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总结一、有关蛋白质的计算:例1:现有氨基酸6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610个,羧基总数为6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为() A、598,2和2 B、598,12和10 C、599,1和1 D、599,11和9例2、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图所示),这些多肽中共有的肽键数为()A、31 B、32 C、34 D、35例3、测得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又测得胰岛素分子量约为5646,由此推断含有的肽链条数和氨基酸个()A.1和44 B.1和51 C.2和51 D.2和44.答:B A C二、物质分子的穿膜问题:1、膜层数=磷脂双分子层数=2×磷脂分子2、线粒体、叶绿体双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3、一层管壁是一层细胞是两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4、在血浆中O2通过红细胞运输,其他物质不通过。

5、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共穿过0层膜。

6、分泌蛋白及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共穿过0层生物膜,因为是通过膜泡运输的,并没有穿膜。

7、(一)吸入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及被利用时的穿膜层数:1层肺泡壁+2层毛细血管壁+红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2+2×2+2+1=9层膜=9层磷脂双分子层=18层磷脂分子。

注:若是“被利用”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二)CO2从组织细胞至排出体外时的穿膜层数: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1层肺泡壁=1+2×2+2=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注:若是“从产生场所”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三)葡萄糖从小肠吸收至组织细胞需穿膜的层数:1层小肠上皮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膜=2+2×2+1=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例1、若某一植物细胞线粒体中产生的一个CO2扩散进入一个相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则该CO2分子穿过层生物膜(层磷脂双分子层;层磷脂分子)。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精选)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精选)
N=(4+6+8+8+9)/5=7只/m2
N=70000只/hm2(注意:1hm2=10000m2)
17
某学生在测定一个生物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中的山毛榉 的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
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 km、宽1 km的长方形地块;
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
1.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 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 的密度
2.取样器取样法(土壤小 动物)
3.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微 生物)
27
小结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逐个计数
直接 间接
2.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估算(取样调查)
估算方法
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 样方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记重捕法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需 要调查种群数量
汉中朱鹮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4
调查黄杨的种群密度
6
昆虫卵
7
一、样方法:
1.样方的定位:
相对均匀分布,需简单随机取样; 其他情况,分层随机取样,即将区域 分为若干亚区域,然后在亚区域进行 随机取样。
8
一、样方法:
2.样方的大小
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草本植物:1m2 小型灌木:16m2 大型乔木:100m2
N=(42×38)/12=133只
25
模拟实验
现有材料:青豆若 干,黑豆50颗,请 设计实验流程并估 算青豆的数量
取出50粒青豆换 成50粒黑豆放回 杯中,混合均匀。 闭眼后随机抓取10颗 豆,统计黑豆的数量
估算瓶中黄豆的总数。
将豆放回,重复测 算多次,求平均值。
26

酵母菌计算种群密度公式

酵母菌计算种群密度公式

酵母菌计算种群密度公式摘要:本文旨在介绍如何计算酵母菌种群密度。

首先,介绍了计算酵母菌种群密度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其中包括使用电子显微镜(EM),浸渍染料法,基因技术,以及平均分子量(MW)等。

然后,介绍了计算酵母菌种群密度的相关公式,其中包括计算酵母菌浓度公式,使用细胞计数法计算种群密度公式,以及使用索信菌浓度测定法计算种群密度公式。

最后,着重介绍了通过使用索信菌浓度测定法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步骤及计算公式。

总之,正确计算酵母菌种群密度非常重要,因为这不仅可以使得我们准确了解环境的微生物成分,还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新的酵母制剂。

一、不同方法计算酵母菌种群密度1. 电子显微镜(EM):使用电子显微镜可以对酵母菌进行实时计算,可以用来研究酵母菌的形态。

2. 浸渍染料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不同染料的酵母菌的含量,有助于找到细胞的数量。

3. 基因技术:这一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酵母菌的种群分布。

4. 平均分子量(MW):这是一种测量酵母菌密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得出单位体积中粒子的个数。

二、计算酵母菌种群密度的相关公式1. 计算酵母菌浓度公式:浓度(c)= 10^6 ×单位体积中细胞数量(N)/体积(V)2. 使用细胞计数法计算种群密度公式:种群密度(N/ml)= 10^6 ×计数的细胞数量(N)/计数的体积(ml)3. 使用索信菌浓度测定法计算种群密度公式:种群密度(N/ml)= 测定总索信菌数量(N)/测定体积(ml)三、使用索信菌浓度测定法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1. 在一定规模的培养基中种植有索信菌的酵母菌,并在环境中调节培养基组成(如pH值,氧气浓度等),使得酵母菌可以适应环境。

2. 将索信菌种植的培养基中的酵母菌采样,并按体积的大小划分采样杯。

3. 将各个采样杯中的悬浮液进行电镜观察,以确定各个采样室中的细胞数量,计算出每个室的株数/ml。

4. 最后,将所有采样室的株数/ml进行求和,以确定酵母菌种群密度。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十 种群与群落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含答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十 种群与群落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含答案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十种群与群落(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1、如图示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志的有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A.15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 50 28 22重捕50 10 32 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3、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注意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舞農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只(M×n)÷m 只6、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研究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B.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C.标志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D.进行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富的区域7、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专题17 种群和群落-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专题17 种群和群落-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专题17 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 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1)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捕捉数量为n,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比较:2.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例如:若某城市2012年出生10人,死亡2人,迁入20人,迁出13人,该城市总人口数为1 000人。

(1)出生率=新出生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0‰(2)死亡率=死亡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3)迁入率=迁入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0‰(4)迁出率=迁出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3‰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三.空间特征—⎩⎪⎨⎪⎧①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②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③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均匀性分布型 随机分布型 集群分布型四、存活曲线1、类型Ⅰ(凸型):如:人类,很多高等动物2、类型Ⅰ(对角线型):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3、类型Ⅰ(凹型):如:牡蛎和树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计算公式:Nt= N 0λtλ代表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 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J”型增长时,λ>1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 时为02. K 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1)K 值的应用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 值。

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

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

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某个物种的个体数量与该区域的面积或体积之比。

它是生态学中用来描述生物群落结构和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形式,通常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公式。

常见的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包括:1. 密度=个体数量/单位面积:这是最简单和直接的种群密度计算公式。

通过将某个物种的个体数量除以所研究区域的单位面积,可以得到该物种在该区域内的密度。

例如,某公园内有100只鸟类,公园的面积为10平方公里,则该鸟类的密度为100/10 = 10只/平方公里。

2. 密度=个体数量/单位体积:当研究对象为水生生物或者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时,可以采用这个公式。

这种情况下,个体数量除以单位体积可以得到密度。

例如,某河流的水域中有1000只鱼类,水域的体积为100立方米,则该鱼类的密度为1000/100 = 10只/立方米。

3. 密度=个体数量/活动面积:这个公式适用于一些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例如鸟类和兽类。

由于这些动物并不是一直都在研究区域内活动,因此将个体数量除以它们实际活动的面积可以更准确地表示其密度。

例如,某山区内有100只猴子,猴子实际活动的面积为50平方公里,则该猴子的密度为100/50 = 2只/平方公里。

除了上述常见的计算公式,种群密度的计算还可以考虑其他因素,如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

同时,种群密度的计算也受限于研究方法和实际调查的可行性。

例如,野外调查难度大、时间长、成本高,往往需要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和数据收集方式。

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为生态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标。

通过分析和监测种群密度的变化,可以评估生物群落的健康状况、生境质量以及物种适应力等。

在实际应用中,种群密度的计算为制定保护策略和进行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如,合理估计种群密度可以更好地确定捕捞限额、划定保护区域和制定物种保护计划。

总结来说,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不同而选择的。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介绍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介绍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介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介绍样方法(1)取样调查中的两个概念①样方: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叫做样方。

②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调查结果偏大。

③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2)常用取样①点状取样法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A,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

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

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图B,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

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 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 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1 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样方法的两种边角统计方式如下图(红色为需统计边线)样方法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必须选择一个该种群分布较均匀的地块,使其具良好的代表性;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样方法的两种边角统计方式④计算:取各样方平均数。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

统计原理:根据自由活动的生物在一定区域内被调查与自然个体数的比例关系对自然个体总数进行数学推断。

理论计算公式:N=M×n/m。

前提或假设:调查期间数量稳定;标志个体均匀分布在全部个体之中;标志操作不影响动物的行为和死亡。

群落种类优势度计算公式

群落种类优势度计算公式

群落种类优势度计算公式引言:群落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由一组相互依存的生物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种类优势度是指群落中某一种群相对于其他种群的数量或生物量占优的程度。

通过计算群落种类优势度,我们可以了解群落中各个种群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一、群落种类优势度的定义群落种类优势度是衡量某一种群在群落中的重要性的指标,通常使用相对种群密度或相对生物量来计算。

相对种群密度是指某一种群的个体数与群落中所有种群个体数之比;相对生物量是指某一种群的生物量与群落中所有种群生物量之比。

二、计算公式1. 相对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相对种群密度 = 某一种群个体数 / 群落中所有种群个体数之和2. 相对生物量的计算公式:相对生物量 = 某一种群生物量 / 群落中所有种群生物量之和三、群落种类优势度的意义群落种类优势度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群落中各个种群的相对重要性和生态地位。

具体意义如下:1. 揭示群落结构:通过计算群落种类优势度,可以了解群落中各个种群的相对丰富程度和重要性,进而揭示群落的结构和组成。

2. 评估物种对群落影响:种群的优势度反映了其在群落中的竞争能力和适应性,高优势度的物种可能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较大影响。

3.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了解群落中各个物种的优势度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关键物种,进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

4. 指导生态恢复:对于受到干扰或破坏的生态系统,通过计算群落种类优势度,可以评估不同物种的恢复能力,指导生态恢复工作的进行。

四、群落种类优势度计算实例假设一个群落中有4个物种A、B、C、D,它们的个体数分别为100、200、150、50。

现在我们来计算它们的相对种群密度和相对生物量。

1. 计算相对种群密度:物种A的相对种群密度 = 100 / (100 + 200 + 150 + 50) = 0.2物种B的相对种群密度 = 200 / (100 + 200 + 150 + 50) = 0.4物种C的相对种群密度 = 150 / (100 + 200 + 150 + 50) = 0.3物种D的相对种群密度 = 50 / (100 + 200 + 150 + 50) = 0.12. 计算相对生物量:假设物种A、B、C、D的生物量分别为10、20、15、5,单位为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有关种群密度的计算
【知识回顾】
1.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进行重捕,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计算公式
【精选练习】
1.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000m 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每个样点4m 2,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株。

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
A .15000
B .16250
C .17500
D .70000
2.“标志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 )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 )占总捕获数(n )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 。

(1hm 2=10000m 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 )的计算公式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 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 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
为 。

m
n M N 重捕的标志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初次捕获标志数个体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