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形 成 期 ( 1956-1970年)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知识应用期 ( 1970-1988年) 集成发展期 ( 1986年至今)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创立了演绎法。他提出的三段论至今仍然是演绎推理的 最基本出发点。
AI的严格定义依赖于对智能的定义,即要定义人工智能,首先应该定义智能;但 智能本身也还无严格定义。
一般解释: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称机 器智能、计算机智能。
1.1.1 人工智能的定义
知识与智能 知识 人们通过体验、学习或联想而知晓的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包括事实、
能理论框架,使人工智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AI研究
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长沙艰难成立,其后长期得不到国内科技界的认同,只能 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直到2004年,才得以“返祖归宗”,挂靠到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
1985年前,人工智能在西方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在苏联却受到批判;我国人工智 能也与“特异功能”一起受到质疑,人工智能学科群专著不能公开出版。
(表处理语言)。 1961年,明斯基发表了“走向人工智能的步骤”的论文,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1965年,鲁宾逊提出了归结(消解)原理。费根鲍姆开发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
用于质谱仪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由于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和成果做出了过高的预言,而这些语言的失败,给人工智能的声誉造成重大伤害。 当时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下列三个局限性:
第一章绪论
(1)农业的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农业具有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土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等一般特征。
由于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实现的,它是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基础。亦可理解为: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
社会功能包括为农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社区活动;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可以消除贫困,替代社会福利保障。
粮食安全功能指所有人在人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其构成要素为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等。其实现途径为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依靠进口及二者结合。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反之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除了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供给之外,还要发挥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已经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保护其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维持其高度农业保护政策的口实。
第1章机械原理-绪论
2.零件 -独立的制造单元(制造的单元体) 零件 构件 -独立的运动单元(运动的单元体) 内燃机 曲柄滑块机构
一个构件是由一个零件如内燃机中活塞 或多个零件刚性组成。彼此之间无相对运动。 如内燃机中连杆
湘潭大学
套筒
螺栓
垫圈 螺母
连杆体 轴瓦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同学们在今后的工 作岗位上将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通用或专用机 械,因此必须掌握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
设计出满足功能与制造要求的机构和机械零件 任务 研究的内容:
(1)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2)常用机构及传动设计 (3)通用零件设计 (4)有关机械总体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5)机械现代设计方法与手段的概念和特点
内燃机
2.工件自动载送装置 含带传动、蜗杆传动、 凸轮机构、连杆机构等。
滑杆左移时,夹持器将 工件夹住。
滑杆带着工件右移时,夹 持器动爪受挡块的压迫将 工件松开,工件落入载送 器被传送到下一道工序。
动画
强调代替人类完成有用工作
机器的共有特征:
①人造的实物组合体;
工件 定爪 动爪 装配夹具 工件载送器
天然工具 ——→简单机器 ——→工业革命 ——→现代机器
人类在征服自然中
改革开放后:我国机械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任何机械都经历了:简单→复杂的发展过程。 以起重机为例,它经历了: 斜面 →杠杆 →起重轱辘 →滑轮组→手动(电动)葫芦 →现代起重机 (包括:龙门吊、鹤式吊、汽车吊、卷扬机、叉车、电梯-电脑控制)。
典型机器的分析: 1.内燃机 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变位曲轴的连续 转动,该组合体称为:曲柄滑块机构 凸轮和顶杆用来启闭进气阀和排气阀; 称为:凸轮机构 两个齿轮用来保证进、排气阀与活塞之 间形成协调动作, 称为:齿轮机构 各部分协调动作的结果,就将燃料中化 学能转化为曲轴旋转的机械能。
第1章 绪论
《森林防火条例 》
1988年1月16日国务院公布,自1988年3月15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森林防火组织
森林火灾的预防 森林火灾的扑救 森林火灾的调查和统计 奖励与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火 火 火!
什么是火?
火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可燃物与氧等 助燃物质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并伴有放 热发光的燃烧现象。
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
损失严重
1987年 中国大兴安岭 133万公顷
大面积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偏远山区和林区 森林火灾波动性大 目前森林火灾大幅下降
我国林火管理目标
从生态观点出发,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和现代技 术的理论水平,进行综合森林防火规划,采用人 为和天然的多种防火措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 使森林火灾的发生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并将森 林火灾的损失限制在一定经济水平,充分发挥火 的有益生态效益,以维护生态平衡,繁荣林区经 济。
——最大限度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与发展,充分 发挥林火的生态效益。
四、我国森林火灾划分标准
分类
五、我国森林防火管理法律 制度及依据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森林防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六、森林防火主要内容
林火基础理论 林火与环境 林火与生态系统 森林火灾预防 林火扑救 火的应用 林火评价
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虽然防火灭 火手段先进,但由于地广林多,加之受气侯的影响,森 林火灾仍然很严重。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威威”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诞生于2007年4月4日,名字叫“威 威”,其名字与保卫的“卫”字谐音。 防火虎“威威”身穿森林消防制服,背负风力灭火机,帽徽 为中国森林防火徽标,胸前的“CFFM”是“CHINA FOREST FIRE MANAGEMENT”(中国森林防火)的英文 缩写。
第一章 绪论
测绘 测设
5
1.2 地球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自然形体 不规则的曲面。 不规则的曲面。 最高点: 8844.43米 最高点:珠峰 8844.43米, 最低点: 11022米 最低点:马氏海沟 -11022米。 相差约20km 20km。 相差约20km。 在不规则的曲面上无法进行 计算和绘图。 计算和绘图。 人们找寻一个理想几何体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需满足二个条件: 需满足二个条件: 1、与地球自然形体十分接近 2、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6 0
24
°
°
°
6、高斯平面坐标系的建立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轴,赤道投影为Y’轴, 赤道投影为Y 原点为O 原点为O‘轴,X’,Y‘称为坐标自然值。 称为坐标自然值。
25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 西移500千米, 500千米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将X‘西移500千米,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X,Y称为坐标通用值。 称为坐标通用值。 X=X‘ X=X‘ 带号N 500000米 带号N Y'+500000米 Y=
18
2、高斯投影的原理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将椭球面按 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平面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N 中 央 子 午 线
c
赤道
S
பைடு நூலகம்
19
3、高斯投影特点 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中央子午线长度不变 经线和纬线长度有所变形
中 央 子 午 线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在小范围内可以用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的影响 地面上AB两点 地面上AB两点 AB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逻辑学课程课件)第一章绪论
一、形式逻辑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辅助工具
资料:形式逻辑的作用———从未知到已知的方法
二、形式逻辑是论证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必要工具
例如:有一份关于重大责任事故案的判决中写道:“李XX在这次事故中 不负责任”。
还有一份判决书中:“由于被告王XX长期与流氓鬼混,经常旷工,致使 该厂连续3个多月没有完成生产任务。”
第二节 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
逻 辑
形式逻辑
归纳逻辑 演绎逻辑
传统的演绎逻辑 现代的演绎逻辑
数理逻辑 内涵逻辑
数理逻辑与形式逻辑
数理逻辑是近三百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数理逻辑在它发展的初期,是 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形式逻辑中的某些问题。例如,用数学中原来代表数量的变 项“x”、“y”、“z”来代表概念,用数学中原来代表数量运算的符号“+”“”、“X”来代表概念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由概念构成的判断形式转变为类似数 学的公式。
如,“逻辑性强”,“不合逻 辑”。
(4)逻辑学。
如,“逻辑讲座”。
练习题
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逻辑”一词的含义 1. 帝国主义者的逻辑和人民的逻辑是这样的不同,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
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 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客观事物的规律) 2. 写文章要讲逻辑。(思维的规律性) 3. 在某些人看来,清官比贪官还要坏,这真是奇怪的逻辑。(特殊的理论、观点) 4. 关于思维过程本身有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逻辑学) 5. 干部要学点逻辑与文法。(逻辑学)
(1)三种基本思维形式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式
(2)四种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 律)的内容和逻辑要求;
第1章 绪 论
• 为表示分子的立体形象可用立体 结构式:
H C H H H
科学的步伐是不会被“鸿沟” 阻止的。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 勒(1800—1882)首次从无机物人工 合成了有机化合物——尿素.给 “生命力论一次巨大冲击。 维勒起初是想用氰作用于氨水 以制取氰酸铵(NH4CN0)、然而却 意外地得到一种白色晶状物质, 经分折这是一种与动物机体内的 代谢产物尿素相同的物质。这一 实验结果震动了整个化学界。
B
+
H
+
• 酸与碱的关系:
• 酸放出质子后产生的酸根即为该酸的 共轭碱。 • 碱与质子结合后形成的质子化合物即 为该碱的共轭酸。 • 酸越强,它的共轭碱越弱 • 碱越强,它的共轭酸越弱。
• 酸
CH3COOH H2SO4
碱
H2O CH3OH
碱的共轭酸 酸的共轭碱
H3O+ CH3O+H2 CH3COOHSO4-
4、共价键的极性和极化之间区别
• 键的极性是由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产 生的,其大小取决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之 差。键的极性是键的内在性质,是永恒的 现象。而键的极化则是在外界电场作用下 产生的,是一种暂时现象,当外界电场除 去后即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
三、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分类
• 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有机化合物分子 结构中能反映出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有时又叫功能基,功能团。 • 有机化合物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按 照骨架分类,另一种按照化学性质分类。
• 异裂(heterlysis): 另一种断裂方式是成键的一对电子保留 在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上,由此而产生 正负离子。按异裂而产生正负离子的 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
第一章绪论
高速公路直道与弯道的连接
路面的剪切破坏
2. 工程构件的刚度问题
Space Shuttle Discovery
3. 工程构件的稳定问题
3.本课程的任务
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与构件的材料、 截面形状与尺寸、成本有关。 材料力学就是通过对构件承载能力的研究,找到构 件的截面尺寸、截面形状及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质与所受 载荷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在既安全可靠又经济节省的 前提下,为构件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合理的截面尺寸、截 面形状。
2、均匀性假设: 认为变形固体整个体积内各点处的 力学性质相同。
3、各向同性假设: 认为变形固体沿各个方向的力学性 质相同(不适合所有的材料)。
4. 小变形假设: 指构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量远 小于构件的尺寸。
材料力学研究的变形通常局限于小变形范围——小变形前提
小变形前提条件的作用:
1)小变形前提保证构件处于纯弹性变形范围
内力:外力作用引起构件内部附加的相互作用力。 内力的特点:
①连续分布于截面上各处; ②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求内力的方法 — — 截面法:用以显示和求解内力的方法,其步骤为:
F5 F1
F2
F4 F3
①截开:在待求内力的截面处假想地将构件截分为两部分, 取其中一部分为研究对象——分离体;
②代替: 用内力代替弃去部分对分离体的作用; —— 通常为分布内力系
a
n
y
L c
nb
mm
P
mOm Mm Nm
P
x
解:1、沿m-m截面截开,取上半部分:
Y 0
Nm - P = 0 ∴ Nm = P
MO ( F ) 0 Pa Mm 0, Mm Pa
第一章 绪论
农业标准化工作包括农业标准化体系、 农业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可 体系。
2、农业标准体系 (1)国家标准:是指对全国经济技术发 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 展有重大意义,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 标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编制计划和 组织草拟,并统一审批、编号和发布。 (2)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是指我国全国性的农业 行业标准 行业范围内的统一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 而又需要在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技术要求, 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 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规范生产加工, 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 一切农副产品。 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 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
有机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生产基地在最近 三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 种子或种苗来自于自然界,未经基因工程 技术改造过;生产基地应建立长期的土地 培肥、植物保护、作物轮作和畜禽养殖计 划;生产基地无水土流失、风蚀及其他环 境问题;
农产品的污染就其性质来说,可归结为 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污染:主要是有毒霉菌污染 化学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包括农药、重金属、来源 于包装材料的有害物质。(如塑料中的 聚氯乙烯及其添加剂、印刷油墨中的多 氯联苯等)
(3)农产品的感官评定 农产品的色泽、气味、规格、密度、容 重等形态特征是农产品感官检验的重要 技术指标,是不可忽视的检验项目,可 据此进行定等分级。
农产品质量认证 (1)无公害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出自良好的生态 无公害农产品 环境,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 程生产或加工,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 安全允许范围内,经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委 员会认定的产品。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 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 命活动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 绿色食品的认证机构是农业部中国绿色 食品发展中心,各省的绿色食品办公室 负责初审工作。
1 第一章 绪论 生物分离工程.
原料液中常存在降解目标产物的杂质, 如可水解目标蛋白质的蛋白酶。
4 生物产品要求高质量
生物产物一般用作医药、食品和化妆品, 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因此,要求分离纯 化过程必须除去原料液中含有的热原 (pyrogen)及具有免疫原性的异性蛋白等 有害人类健康的物质,并且防止这类物质 在操作过程中从外界混入。
分离,又称速度分离法。动力为压力差、电位梯度和磁场 梯度,如超滤、反渗析、电渗析、电泳和磁泳
扩散分离根据溶质在两相中分配平衡状态的差异实现分 离,又称平衡分离法。动力为偏离平衡态的浓度差,如蒸 馏、蒸发、吸收、萃取、结晶、吸附和离子交换等。
四、生物分离工程的一般步骤和单元操作
1、一般步骤
1) 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 2) 初步纯化(或称产物的的提取); 3) 高度纯化(产物的精制); 4) 成品加工。
2、一般工艺过程:
发酵液
预处理
加热 调pH值 絮凝
碎片分离
离心分离 萃取 过滤 错流过滤
初步纯化
沉淀 吸附 萃取 超滤
细胞分离
沉降
离心分离 过滤
错流过滤
高度纯化
层析 亲和
离子交换 憎水
吸附 电泳
胞外产物
细胞破碎
匀化 研磨 溶胞
成品加工
无菌过滤 超虑 冷冻干燥 喷雾干燥
结晶
五、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选择标准
2 化学性质
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 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 光化学性质:激光激发、离子化
3 生物学性质
分子识别:生物亲和力、生物学识别 传输性质:生物膜运输 反应、响应、控制:酶反应、免疫系统
机械分离:非均相 大小、密度差异,如过滤、重力沉淀、 离心沉淀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刚开始接触一门学科,人们首先往往会提出一些比较普遍性的问题。
比如:这门学科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和性质?它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及不同之处在哪里?它研究那些方面的问题?它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本章就将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详细的介绍社会心理学的涵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定义及特征(一)国外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西方社会心理学界普遍使用的定义是来自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权威奥尔波特(G. W. Allport)对社会心理学涵义的规定:“社会心理学是设法了解与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这个他人存在包括实际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暗指的存在”。
①社会心理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比较关注具体的个人行为和心理问题是如何受到社会的影响。
阿伦森(E. Aronson)在《社会心理学入门》一书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别人的信念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②社会心理学要解释的就是人是怎样受影响的?为什么接受影响?究竟这个影响是什么?增加或减少社会影响效果的变因是什么?这些影响的效果是永久的还是短暂的?那些变因能增加或减少社会影响效果的长久性吗?另一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特.巴克(K. W. Back)在他的著作《社会心理学》中补充说道:“社会心理学家对于导致一个人改变他对别人的态度的过程很感兴趣”;“只有当某个个体受到与他相互作用的社会成员的影响或者这些成员受到该个体影响的时候,社会心理学家才去考察这个个体。
”③对某一个人,其他人会做出一定的反应,此人对这些反应必定会有所知觉,这种知觉会影响到他看待自己的方式,而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种知觉影响是怎样作用于知觉者的整个过程。
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一个个体与群体相交叉的领域。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古畑和孝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社会心理学是关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现象,用一定的客观的共同手段去探讨,完全实证地归纳出在这类现象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性、法则性和一般性的学科”。
第一章 绪论
19
1.2.2状态与状态函数 状态性质的分类: 几何性质:体积、面积 力学性质:压力、表面张力、密度 电磁性质:电流、磁场强度 化学性质:摩尔数、摩尔分数
热力学性质:温度、熵、内能、焓、亥姆霍兹自由 能、吉布斯自由能
对于组成不变的均相封闭系统(简单可压缩系) 来说,两个独立的变量就可以确定系统的状态。
3
1.1.2热力学的发展史
1.1.2 热力学的发展史
科学予以知识,而历史予以智慧!一门科学的历史,
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部分。
热力学发展史,约可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此时期累积了大量的实验与观察的结果,并制造出 蒸气机,对于“热”的本质展开研究与争论。在19世纪 前半叶,首先出现了卡诺理论,热机理论(第二定律的 前身)和功热互换的原理(第一定律的基础)。
概括出的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为基础,引出热力学能、
焓、熵、亥姆赫兹函数、吉布斯函数,加上P、V、T等可
直接测定的宏观量作为系统的宏观性质,经过归纳与演绎 推理,得到一系列热力学公式、结论,用来解决物质变化 过程的能量平衡、相平衡和反应平衡等问题。
8
1.1.3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热力学的特点:不涉及物质内部粒子的微观结 构,只涉及物质系统前后状态的宏观性质。
33
1.2.4过程与途径 非静态过程不能用状态图上的一条实曲线来表示,为了
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用一条虚线来表示它,但是该曲线没
有其他的任何意义。
P
A
非静态过程
B
o
V
准静态过程是一种理想的极限,但作为热力学的基础,我 们要着重研究它。
34
1.2.4过程与途径
典型的几种过程:
第1章绪论
扩展学科及内容
原生动物学 寄生虫学 软体动物学 甲壳动物学 蛛形学 昆虫学 鱼类学
新兴学科-----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
返回
动物学发展简史
主要了解下列人物(著作)及其伟大贡献 西方国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二、分类的基本原则
物种(species)
概念:种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
殖上相互隔离,并占有一个特殊的生态位 (niche)。
自然种群 互交 特殊现象: 地理隔离 马x驴 骡
虎x狮
虎狮
三、 种的命名
采用国际通用方法
学名(Science name)由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
双名法:属名 + 种本名 人的学名:Homo sapiens 三名法:属名 + 种本名 + 亚种名 亚种北狐:Vulpes vulpes schiliensis
第1章 绪 论
1.1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
1.2
动物学的概念 1.3 动物学发展简史
..\动物学目录.ppt返回
1.1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
目前全世界有动物174万种 动物分布的范围:
山峰---7x1.6093
大海深处---6x1.6093 20.9209km
小知识
动物在分界中的地位
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门
标记兰色者为主要学习内容
小资料
亚种——是一个种内的地理种群或生态种群与同类任何
其它种群有别。亚种用于表示动物,变种用于表示植物.
第一章 绪论
人文主义思想在17世纪至18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要尊重 儿童,对儿童进行教育,就要依据儿童的天性。
社会发展
大工业想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近代自然科学
请同学们阅读第9-10页,回答以下问题: 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社会发展与儿童观产生有何关系? 3.近代自然科学与儿童观产生有何关系?
(一)社会的发展和新儿童观的产生
欧洲中世纪时,宗教统治着一切,教育被教会垄断,儿童通常 被看作是小大人,人们并不把儿童作为生命中的一个独立阶段来看待。
称号: “美国心理学之父”———开创了美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青少年心理学之父”——使用科学方法对青少年心理研究的第一人 “心理学界的达尔文”
运用当时的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复演说的观点来说明个 体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你所认为的“学前儿童”指的是多大年龄的儿童?
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正式接受小学教育之前
学
(一般为六七岁)的儿童
前
儿
童
3-6岁的儿童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 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需要描述学前儿童在身体动作、认知、语言、
实验
情境中不常出现 应与自然情况下
“点红测验” 的行为;
可能不一致。
3.保证情境相同。
皮亚杰在观察儿童 玩游戏。
视觉悬崖实验
点红测验
自然观察当中,如何减小 观察误差? 1.把摄像机放在一个隐蔽 的地方拍摄观察对象 2.在正式观察之前,先让 观察对象在这个情景当中 待一段时间,让观察对象 习惯观察者的存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第一部分学习指导生理学、机体、机体功能的概念;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学习生理学的目的。
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一节兴奋性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繁盛反应的能(特征)。
一、刺激与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是引起反应的条件。
按刺激性质分为:物理刺激、化学刺激、生物刺激、社会心理性刺激(生理学多用电刺激)。
刺激具备的条件: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反应: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是刺激引起的结果。
反应的形式:兴奋:机体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或者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机体受刺激后,由活动变为相对静止,或者活动由强变弱。
二、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刺激刺(激强度等于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值的刺激。
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兴奋性∝1/阈值。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兴奋性搞、反应迅速明显、能产生动作电位)。
三、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表1-1)表1-1 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分期对刺激的反应兴奋性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强大的刺激不起反应基本消失相对不应期对阈上刺激其反应降低超常期对阈下刺激其反应稍微增高低常期对阈上刺激其反应稍微降低绝对不应期的意义:决定组织单位时间内反应的最多次数。
第二节人体与环境一、人体与外环境外环境:人体生活的自然界,人体与外环境相互影响。
二、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稳态: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意义: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的反射。
教学论(第一章:绪论)
教学论的发展期(20世纪早期)的特点
第一,在深入探讨已有的 “为什么教学” 、 “教学是什么”、“教学什么”和“怎样 教学”等问题的同时,重新提出了“应该 怎样教学”的问题,这实质上就是“教学 价值”问题。
三、教学论的发展期—— 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的背景
从经济上来说,资本主义从自由走向垄断,再到多样 化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与此相应, 教学思想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 展影响深远。 从政治上来说,战后,资本主义民主呈现多元化的趋 势,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则是一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科学技术来说,新的科学技术使知识总量大增,教 育技术也有很大发展。 从教育背景来说,从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 到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普遍进行教育改革,延长义 务教育年限,加强科学教育,改革课程与学制,精英 教育、天才教育、创造教育和终身教育得到认同。 所有这些使教学论的发展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近代教学论的三个阶段
17 世纪 —— 现实主义教学论,代表人物是捷克 的夸麦纽斯与英国的洛克; 18 世纪 —— 儿童发展理论的初步建立,代表人 物为法国的卢梭与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19 世纪 —— 传统教学论的形成,时代造就了德 国三位大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倍尔、第斯 多惠。
近代教学论的特点
现代教学论的特点
(1)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 (2)重视教学的科学化、民主化; (3)重视知识、智力与个性的和谐 发展; (4)百家争鸣,学派林立。
现代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实验主义教学论(20世纪初); 实用主义教学论(20世纪上半叶); 永恒主义教学论(30-50年代盛行); 要素主义教学论(30年代产生); 新行为主义教学论(30年代开始流行); 人本主义教学论(50年代开始流行); 结构主义教学论(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1.简述园林的概念及其内涵。
园林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古典园林的狭义角度看,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遵循艺术规律,运用造园要素,从而构成一个文化美学意味浓、视觉景观美、物质功能全的游憩和居住环境。
从现代园林发展角度看,广义上的园林早已发展成为概念更为宽泛且深远的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不仅包括各类公园、城镇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等,还包括人类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的活动,集自然生态、风景与人文历史、科技艺术于一体,为人类社会提供自然生态的、文明的生存环境。
2.试述园林产生的背景及其性质功能。
(1)背景:园林的形成离不开大自然的造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需要等三大背景。
(2)性质:①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又分为私有属性和公有属性。
古代园林大多是供少数富裕阶层游憩、享乐的花园或别墅庭园,普通民众可享用的公共园林很少,因而具有私有性。
而近现代园林是为满足社会全体居民游憩娱乐需要而建设的公共场所,从而具有公有性。
②自然属性。
园林中浓郁的林冠、新鲜的花朵、明媚的水体、动人的鸣禽、俊秀的山石、优美的建筑及栩栩如生的雕像艺术等都是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艺术景观。
虽然各园的景观千差万别,但是都改变不了美的本质。
(3)功能:①狩猎②游玩③观赏④休憩⑤祭祀⑥集会、演说⑦文体娱乐⑧饮食3.简述园林的类型划分与构成要素。
(一)类型划分(1)按园林构园方式区分①规则式园林②自然式园林③混合式园林(2)按园林的从属关系区分①皇家园林②寺观园林③私家(贵族)园林④陵寝(寝庙)园林⑤公共园林(3)按园林功能用途区分①综合性园林②专门性园林③专题园林④纪念性园林⑤自然保护区园林此外,园林类型还可以按国别划分,如中国园林、英国园林、法国园林、日本园林、印度园林等不胜枚举。
(二)园林的基本要素:(1)建筑(2)山石(3)水体(4)植物(5)动物4.世界园林发展有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世界园林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四大文明阶段。
第一章绪论
第1章绪论中国行政制度史是以中国历代行政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以现代政治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行政制度的历史发展变化为主线,分专题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君主、中央行政、地方行政、行政监察、官吏选拔、官吏管理、胥吏、公文,以及教科文卫等各方面的制度。
中国行政制度史着重分析历代行政制度对行政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从中国行政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1.1中国行政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每一独立存在的学科,都有其研究对象,或者说矛盾的特殊性。
毛泽东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因此,对某一现象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
”①中国行政制度史研究的对象从广义来说,举凡中国历史上与行政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
只有将行政制度的研究置放于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总体之内进行,才可能动态地、全面地理解行政制度,这是深入理解中国行政制度史的必由之路。
上述内容覆盖的时间,为夏商周三代奴隶制社会时期与秦汉至明清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
封建制国家的行政制度,有些虽然渊源于奴隶制国家,但由于奴隶制及其以前的社会,年代久远,文献也不足为征,所以本书便把重点放在秦汉至明清这段封建制时代。
至于秦以前的奴隶制时期行政制度,只做简要介绍。
众所周知,中国的文明史与巴比伦、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国不同,这些国家曾多次被异族征服,都遭受过外来文明的侵略,因此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古老文化都未能完整、独立地保存下来。
只有在华夏大地上孕育生长的中华文化,一直连绵未断,持续发展。
从传说时代的黄帝开始,直到现在,中华文化传统一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和主体的纯洁性,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
这就决定了中国行政制度史的时间跨度大,地域辽阔,对象广博,内容丰富完整,对它的研究概括起来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历史上的行政管理及其效果,包括行政体制、行政机构设置、行政权力运行、行政环境、行政文化、行政思想,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电子线路(第三版) 高吉祥 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高频电子线路(第2版) 通信电子线路 曾兴雯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严国萍 编著,科学出版社
通信电子电路
李树德 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9/26/2017
第1章 绪论
5
• 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matlab仿真 • 开展专题讨论课
9/26/2017
9/26/2017 第1章 绪论 13
1.1通信系统的概念
信号源
发送设备
信道
噪声源
接收设备 接收设备
收信装置
接收设备的作用:接收传送过来的信号,并进行处理, 以恢复发送端的基带信号。 对接收设备的要求:由于信号在传输和恢复的过程中存 在着干扰和失真,接收设备要尽量减少这种失真。
9/26/2017
第1章 绪论
9/26/2017 第1章 绪论 25
1.4调制的通信系统
9/26/2017
第1章 绪论
26
1.4调制的通信系统
二、为什么要调制?
(1)与无线电波有效辐射条件有关(从切实可
行的天线出发) (2)满足多路复用的需要
9/26/2017
第1章 绪论
27
1.4调制的通信系统
c 3 10 300km •若信号频率为1kHz,根据 f 1000
调制的通信系统: 无线电广播发射系统 无线电广播接收系统------超外差接收机
9/26/2017 第1章 绪论 30
1.4调制的通信系统
调幅发射机组成框图
9/26/2017
第1章 绪论
31
1.4调制的通信系统
高频部分
• 主振级:由石英晶体振荡器产生频率稳定度高的载波; • 缓冲级:实质上是一种吸收功率小,工作稳定的放大 级,其作用是减弱后级对主振级的影响; • 倍频器:将载波频率提高到需要的频率值; • 高频放大器:高频放大以提高输出功率;
接收设备
收信装置 收信装置
收信装置:将接收设备输出的电信号变换成原来形式信 号的装置,如还原声音的喇叭,恢复图像的显像管等。 噪声源:指信道中的噪声及分散在通信系统中其他各处 噪声的集中表示。
9/26/2017 第1章 绪论 16
目 录
1.1 通信系统的概念
1.2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1.3 无线电波的频段划分 1.4 调制的通信系统 1.5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9/26/2017
第1章 绪论
22
表1-1 无线电波的波(频)段划分表
波段(频段)
超长波 (甚低频) 长波 (低频) 中波 (中频) 狭 短波 义 (高频) 超短波 (甚高频)
符号
VLF LF
波长范围
100000 ~ 10000m 10000 ~ 1000m 1000 ~ 100m 100~10m 10~1m 1~0.1m 10~1cm 10~1mm
通信电子线路
电信学院 张沛泓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通信电子线路又称高频电子线路,或非线性电子 电路,主要研究通信电子电路中的基本单元电路 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 课程学时:64学时(其中授课52学时) • 前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
9/26/2017
第1章 绪论
9/26/2017
第1章 绪论
17
1.2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传播特性:传播方式、传播距离、传播特点
不同频段的无线电信号,其传播特性不同。 同一信道对不同频率的信号传播特性是不同的。 传播方式:绕射(地波)传播、折射和反射(天波)传 播、直射传播等
决定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的关键因素是:
频率范围
3~30KHz 30~300KHz
应用范围
音频、电话、数据终端 电力线通信、海上导航
MF
HF VHF UHF SHF EHF
300KHz~3MHz
3~30MHz 30~300MHz 300~3000MHz 3~30GHz 30~300GHz
第1章 绪论
AM广播、业余无线电
短波广播、业余无线电 FM广播、电视、导航、移 动通信
9/26/2017 第1章 绪论 12
1.1通信系统的概念
信号源
发送设备 发送设备
信道
噪声源
接收设备
收信装置
发送设备的作用:将电信号变换为适应于信道传输特性 的信号的一种装置。或者说将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信道的传 输特性的信号。 对基带信号进行变换的原因:由于要传输的信息种类多 样,其对应的基带信号特性各异,这些基带信号往往并不适 合信道的直接传输。
第1章 绪论
3
第 1章
绪论
第2章 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第3章 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 第4章 正弦波振荡器 第5章 振幅调制及其解调
第6章 角度调制及其解调
第7章 变频器 第8章 锁相环路及其他反馈控制电路
9/26/2017 第1章 绪论 4
高频电子线路(第五版) 张肃文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 谢嘉奎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9/26/2017
第1章 绪论
19Βιβλιοθήκη 录1.1 通信系统的概念
1.2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1.3 无线电波的频段划分 1.4 调制的通信系统 1.5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9/26/2017
第1章 绪论
20
1.3无线电波波段的划分
• 在各种无线电系统中,信息是依靠高频无线电波 来传递的,那么应该如何选择高频载波的频率呢? • 无线电波频率范围很宽: 从几十千赫------几万兆赫的电磁波 为了便于分析和应用,习惯上将无线电的频率范 围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即对频率或波长进行分段, 称为频段或波段。 无线电波在空间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 波长 、频率 f 和电磁波传播速度 c 的关系:
9/26/2017
第1章 绪论
9
无线电通信发展简史
原始手段
古代烽火 近代旗语
有线通信
无线通信
三个里程碑: ①1907 Lee de forest李.德.福雷斯特发明电子三极管 ②1948 W.Shockley肖克莱发明晶体三极管 ③60年代 集成电路、数字电路的出现
9/26/2017 第1章 绪论
9/26/2017 第1章 绪论 32
1.4调制的通信系统
调制器 其功能是使高频载波信号幅度按低频信号大 小变化的幅度调制,然后经发射天线以电磁波形 式向远方辐射。
9/26/2017
第1章 绪论
33
1.4调制的通信系统
低频部分 该部分主要由话筒(或录音带等)、低频电压 放大器、低频功率放大器组成。 这样将使低频电信号通过逐级放大获得所需的 功率电平,然后对高频(载波)进行调幅。
9/26/2017
第1章 绪论
34
1.4调制的通信系统
接收设备接收的信号特点:①信号频率高;②信 号功率微弱;③多个信号同时出现在接收端。
……
640KHz 870KHz 1MHz
…… f
接收的信号
电磁波
接 收 天 线 直接放大式接收机框图
特点:接收机的灵敏度(接收弱信号的能力)较高, 输出功率较大,特别适用于固定频率的接收。
第1章 绪论
6
成绩评定方式:
总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平时成绩)*80%+实验 成绩*20%
其中:期末考试闭卷,占理论授课的60% 平时成绩40分,包括出勤10分、作业10分、 综合训练20分。
9/26/2017
第1章 绪论
7
9/26/2017
第1章 绪论
8
目 录
1.1 通信系统的概念
1.2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1.3 无线电波的频段划分 1.4 调制的通信系统 1.5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缺点:对于不同的频率,接收机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区 分不同电台的能力)变换较剧烈。
9/26/2017 第1章 绪论 35
1.4调制的通信系统
接收到的不同载频的微弱高频已调信号变成统一的中频 已调信号,再进行中频放大。同时兼顾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 混频器是超外差式接收机的核心。 我国规定中频频率:调幅广播465KHz;调频广播10.7MHz。
1.4调制的通信系统 思考:无线电如何将声音传送到远方?
声音变成电信号; 把这种低频电信号装载到高频电振荡上 ( 即调 制 ); 通过与高频电振荡波长相当的天线把信号有效 的辐射出去。
9/26/2017
第1章 绪论
29
1.4调制的通信系统 三、什么是解调?
解调: 在接收信号的一方(接收端),从收到 的已调信号中把调制信号恢复出来。 检波------调幅波的解调。 鉴频------调频波的解调。
9/26/2017 第1章 绪论 36
目 录
1.1 通信系统的概念
1.2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1.3 无线电波的频段划分 1.4 调制的通信系统 1.5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9/26/2017
第1章 绪论
37
1.5 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
《通信电子线路》主要内容有: 谐振回路 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 倍频器 正弦波振荡器 变频器 振幅调制及检波电路 角度调制及解调电路 锁相环路等。
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应包括哪几部分组成呢?
9/26/2017
第1章 绪论
11
1.1通信系统的概念
信号源 信号源
发送设备
信道
噪声源
接收设备
收信装置
指要传送的原始信息,如文字、数据、语音、音 乐、图像等,一般是非电量。在实际的通信电子电 路中传输的是各种电信号,为此就需要将各种形式 的信息转变成电信号。 常见的信号源:话筒 摄像机 各种传感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