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冶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研究进展
2019年第40卷第11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83・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研究进展**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7150061)作者简介:张可欣(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
△通信作者:李慧臻,E -mail :ctjenny@ 126. com张可欣打李慧臻"(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50;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摘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为慢性胃炎最主要致病因素,根除Hp 可显著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目前 西药杀菌治疗Hp 根除率85% -94%,其疗效一直受到抗生素耐药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彩响。
大量实验可证实部分中药具有抑杀Hp 作用;部分临床研究亦表明,辨证应用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提高Hp 根除率,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西药治疗副 作用方面有明显优势,以期为进一步提高Hp 相关性胃炎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证型;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文献研究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 -2349(2019)11 -0083 -03Research Progress in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 associated Gastritis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ANG Ke - xin 1, LI Hui - zhen 2(7.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ianjin 300150, China ;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ianjin 300150, China)[Abstract] Helicobacter pylori ( Hp) infec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 of chronic gastritis. Eradication of Hp can significantly im prove the gastric mucos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At present , the eradication rate of Hp is 85 —94% , and its efficacy has been resistant toantibiotic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drugs and medications.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s can confirm that some Chinese medicines have the effect of inhibiting Hp and some clinical studies have also shown that the differentiation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p eradication rat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improv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reducing the side effects of western medicine , which will provide a ref 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Hp - related gastritis.[Key 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 - associated gastritis , TCM syndrome , TCM treatment ,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literature review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 Hp )感染为慢性胃炎最 主要的致病因素,根除Hp 可显著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目前西药杀菌治疗Hp 根除率85% -94%[1]O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将Hp 相关性胃炎定义为一种感染性疾病,治疗方 面建议无论有无症状和并发症,均应行Hp 根除治疗。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澳大利亚学者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于1982年首先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简称Hp),并因此获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Hp为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菌,可以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且与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1]。
世界上超过50%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我国Hp感染率为40%-90%,平均为59% [2]。
临床使用西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案疗效较好,但存在细菌耐药性、药物副作用大及病人依从性差等弊端,使临床效果受到影响。
因此近年来中医学者对Hp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临床研究进展1.病机中医认为HP感染相关性胃病多属“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有学者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基础。
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HP感染属中医“邪气”,病邪乘虚而人,或正虚邪恋,出现虚实并见,本虚标实,或生寒、或化热,出现胃脘疼痛、胀满、嘈杂等症状。
周正华等[3]研究认为Hp所导致胃病的病机实质以“脾虚”为本,“湿阻”为标,康美清[4]研究发现脾胃虚弱证和湿热证患者Hp感染均较高,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Hp侵袭致脾胃功能下降,日久虚弱,故脾胃亏虚是Hp能侵入体内引起疾病的前提之一,而脾胃湿热又是Hp易感环境,所以Hp致病同时存在因虚致实、因实致虚两种病机。
2.辩证关于HP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中医注重辨证分型,主要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健脾益气、和胃助运、清热化湿、滋阴益胃等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其在缓解症状方面效果明显。
许多学者认为HP感染以脾胃湿热、肝郁气滞等证型感染率较高,而脾胃虚弱等证型感染率较低。
如李东灿等[5]研究了7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同时选择43例同病脾胃气虚证患者和10例健康人分别作为对照。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发病率和流行病学特征与环境和人类遗传因素有关。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是采用胃肠道保护药、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但是随着抗生素滥用的增加,药物耐受性的产生和其他副作用的出现,患者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需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1. 胃炎用药常用的基本中药和中成药(1)黄连:具有清热解毒、降火止痛的功效,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炎。
(3)厚朴:具有温胃止呕、降气逐饮的作用,能够改善胃肠功能。
(4)五味子:具有化湿燥、降逆平肝的作用,对保护胃肠黏膜有良好的作用。
(5)大黄:可以消除消化道的酸性物质,具有通便、解毒的功能。
(6)参附白芍汤:可以调和营卫、健脾胃,具有保护胃肠黏膜和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
(1)中药治疗: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疗效高于西药,中药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并可以缩短幽门螺旋杆菌的转阴期。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调整人体机能,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达到治疗目的。
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改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症状,缩短病程,并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提高胃肠道运动能力的作用。
(3)拔罐治疗:拔罐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加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胃肠运动,对生理失衡引起的病症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如胃胀、食欲不振、腹泻等。
(4)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肠道功能,改善上消化道的自净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具有优越性,中药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且能够缩短幽门螺旋杆菌的转阴期。
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发展,但是在使用中还需要注意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01 引言
03 未来研究方向
目录
02
中医药对幽门螺旋杆 菌的抑制作用
04 结论
05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病 原菌,是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多种消化系统疾 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幽门螺旋杆菌对传统西药的耐 药性逐渐增强,使得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中医药的治疗作用逐渐 受到。本次演示将综述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疾病方面的研 究进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组织学检查、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 和粪便抗原检测等。治疗手段包括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近 年来还出现了以幽门螺杆菌疫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手段。
研究成果与不足
研究成果与不足
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们已经明确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 包括其独特的生存环境、致病物质和耐药机制。然而,尽管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不断进步,仍存在诊断准确率不高和治疗耐药性问题。此外,疫苗免疫治疗效果 仍需进一步验证。
内容摘要
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 年龄、性别、体质、疾病阶段等,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 式是中医的独特之处,也是其与西医的重要区别。
内容摘要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一些研究表明,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减少耐药性,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容摘要
总的来说,中医对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尽管 中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 讨。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地探讨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 的运用,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加强中西医结合的 治疗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进步。
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相关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炎类型,其主要病理特点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黏膜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
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
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临床经验。
本文目的是系统评述近年来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
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并总结概括其治疗效果和机制。
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搜集近年来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
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从临床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中医药治疗方案、疗效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系统分类
整理,并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概括。
结果:通过文献检索,找到了35篇符合要求的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
采用中药治疗的研究占绝大多数,还有少数使用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进行治
疗的研究。
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主要药物包括华蟾素、连翘、黄连、枸杞子、甘草等。
研究结果表明,中医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幽
门螺杆菌的清除。
治疗效果较好,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中医药治疗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和潜在的作用机制。
中医药能够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对幽门螺杆
菌感染引起的胃炎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由于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数量
较少且质量差异较大,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验证其疗效和机制,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
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陈海生【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17(024)021【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11日~2017年1月5日收治的82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遵循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西药治疗,观察组予以中医综合疗法.观察两组的溃疡愈合率、幽门螺旋杆菌转阴率、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溃疡愈合率为95.12%、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97.56%,反酸评分为(0.56±0.08)分、饱胀评分为(0.44±0.17)分、嗳气评分为(0.32±0.11)分、腹痛评分为(0.24±0.10)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5.68±2.0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溃疡愈合率(75.61%)、幽门螺杆菌转阴率(73.17%)、反酸评分[(1.47±0.35)分]、饱胀评分[(1.25±0.83)分]、暖气评分[(1.14±0.51)分]、腹痛评分[(1.03±0.29)分]、生活质量评分[(75.34±3.49)分](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予以中医综合疗法的效果较佳.【总页数】3页(P92-94)【作者】陈海生【作者单位】广东省饶平县华侨医院脾胃病科,广东饶平515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3+9【相关文献】1.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 [J], 赵洁萍;王晓丽;李莉2.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J], 莫雅娴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30例疗效观察 [J], 钟琳;王海燕;贺敬波;郑粤湘4.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J], 焦玉涛5.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J], 叶惠珍;张智明;黄振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
o sr ain a dc n at ec rt ee e t f og o p . s l :heo sr aing o ettl f ce c shg e a a f e b e v t n o t s uai f c u s Reut t b e t u i t a iin ywa ih r h nt t o r h t v o t r w s v o r p nh o e t h o t h
M eh d : l o a t r y o i s o i td c r n cg s i s 1 c s s d v d d i t r u sr n o l, 0 c s si e c n o r u r t o s He i b c e lr s c ae h o i a t t a e , i i e ot c p a ri 1 0 n wo g 0 p a d m y 5 a e t o t l o p we e n h r g g v n Lo e ,d mp r o e r a e t h e o s r a i n r u g v n De o t n o i e e i e s c o e i n t t n ,t b e v t g o p i e c c i f Ch n s me i i e r a me t e s r a me t d em o o d cn t t n ,4 we k t t n , e e
cnrl o p tedf rn ebt en tet o gop a inf at( < . ) C n ls n tet dt nlC ieemeiiei te o t u ,h iee c e e ru sw ss ic og r w h w g i n P 00 . o c i :h a io a hns dc n h 5 uo r i n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使用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并且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因此人们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研究逐渐增多。
1. 中药抗菌活性研究:许多中药被发现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活性,如火麻仁、金钱草、桑白皮等。
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探究中药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抑制作用和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2. 中药抗菌机制研究:中药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抗菌作用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抑菌机制、对细菌膜脂质的破坏、对毒力因子的抑制等。
研究人员通过分离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研究其抗菌机制,为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3. 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的研究: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耐药性日益增加,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比较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与单独使用抗生素的疗效,探讨中药对抗生素的协同作用和增强抗菌活性的机制。
4. 中药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长期使用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中药被发现具有一定的胃黏膜保护作用,如芦荟、三七、甘草等。
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探究中药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为中药治疗胃炎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研究在抗菌活性、抗菌机制、联合治疗和胃黏膜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由于中医药涵盖的成分众多、药效复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析其治疗作用机制,并进行临床实验验证其安全性和疗效。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为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提供更好的指导和临床应用。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治疗机理和临床实验设计。
首先介绍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背景和研究目的,以及中医综合方法的研究意义。
随后详细阐述了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原理,并对临床实验设计进行了描述。
通过临床效果观察和治疗机理探讨,揭示了中医综合方法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有效性。
最后对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进行结论总结。
该研究有望为中医综合方法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上提供理论支持和临床指导。
【关键词】中医,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综合方法, 临床效果, 治疗机理, 临床实验, 结论,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胃部感染疾病,其主要原因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够在胃黏膜内生存繁殖的螺旋状细菌,它通过在胃部产生尿素酶和毒素,破坏胃部黏膜,导致胃部炎症和组织损伤,进而引发胃炎等疾病。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实验,观察中医综合方法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中医综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胃部内镜检查结果,评估中医综合方法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具体目的包括:1.评估中医综合方法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包括症状缓解情况、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等。
2.探讨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机理,包括药物成分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调节胃黏膜免疫功能等。
3.为患者提供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减少抗生素使用带来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幽门螺杆菌(H. pylori)相关性胃炎是一种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也是胃溃疡、消化道出血和胃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潜力。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主要通过调整患者的整体平衡来实现,包括中医药食疗、中医药方剂和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
1. 中医药食疗:中医药食疗是指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中医药食疗具有重要作用。
常用的食疗方法包括食用蒜、葱、姜、桂皮等富含抗菌活性的食材,以及饮用花草茶和绿茶等抗菌作用的饮料等。
2. 中医药方剂:中医药方剂是指由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的治疗药物,具有独特的药效和疗效。
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许多中医药方剂被广泛应用。
保和丸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开发的,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方剂,具有改善胃炎症状、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治疗疾病的疗法。
针灸疗法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一项临床研究发现,针灸能够显著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炎症状,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还相对有限,但已经有一些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在改善症状和杀灭幽门螺杆菌方面具有潜力。
中医药食疗、中医药方剂和针灸疗法都可以用作辅助治疗手段,与西医药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相结合,以提高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程度、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等。
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结合定期复查和评估疗效来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3-10T07:20:06.379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月22期作者:胡顺装[导读]胡顺装(东海惠民医院;江苏省连云港222300)【摘要】在临床上常见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感染情况下,患者会发生慢性炎症反应,机体相应病症会出现。
出现胃病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患者正常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一定影响,西医在治疗过程中采用抗生素,但是容易将细菌耐药性提高,下降患者整体治疗效果,近几年来,临床提出中医治疗,本文对其进展进行了相关综述,为临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在慢性感染中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进入胃部后,处于酸性环境,大量繁殖,对胃部造成损伤,将免疫反应以及炎性反应诱导,在感染这一病菌之后,患者会出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胃病,主要临床症状是腹胀、反酸、嗳气等,若未能及时治疗患者,胃部恶性肿瘤发生可能会大大增加,临床常用西药治疗此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对患者肠道菌群平衡造成影响,因此,临床提出中医药治疗,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可以将患者不良反应减少,提高患者治疗疗效。
本文分析了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供相关人员参考。
1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药抗Hp感染的认知中医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正气不足,因为脾胃虚弱,导致外邪入侵。
在中医学上,此病属于“胃脘痛”、“痞满”、“泛酸”等范畴,认为患者存在饮食不节情况,脾胃虚弱,为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提供了一定前提。
脾胃虚弱会导致患者出现气虚、血瘀的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肠病发生几率会进一步增加。
为了有效治疗此病,前提是对患者脾胃功能进行改善,为患者调理正气,将邪气摒除。
在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过程中、通过辨证论治,将中药复方制剂应用,不拘泥于某一味中药的抗菌作用,属于临床推荐的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方法。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是一种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要原因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传统中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发生与人体体质失衡、脾胃虚弱、湿气困滞等因素相关。
采用综合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调整人体的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中医推拿、中医调理饮食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苓桂术甘汤、四逆散、保和丸等。
这些中药方剂具有温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能够帮助调理胃肠功能,提高胃肠道内的抵抗力,减轻炎症症状。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庭、关元等。
中医推拿是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来刺激身体的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恢复。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捏、推拿、拨叩等。
中医调理饮食是基于中医理论来进行饮食调节,以达到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效果。
中医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饮食不当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改善胃肠道环境,削弱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具体的饮食调理包括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持饮食的规律性等。
研究表明,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在采用中医综合方法治疗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下降,胃炎症状减轻。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通过中药调理饮食和针灸治疗,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明显改善,自身免疫功能增强,胃炎症状明显改善。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中医治疗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医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且坚持长期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肠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导致的慢性胃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虽然西医药物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其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等问题,患者对中医药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
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医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是由于胃气郁结、湿热蕴结所致。
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舒肝理气、清热燥湿。
与西医抗生素直接杀灭细菌不同,中医药治疗更注重调理整体的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自身抵抗力,从而达到清除细菌的目的。
据研究表明,中药中的大黄、黄连、苦参等具有很好的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抑制菌体的生长和繁殖。
一些中药还可以改善胃肠道环境,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的存活空间,达到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目的。
二、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中医药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总有效率约为80%,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中医药治疗还具有较好的耐药性,患者长期服用也不易产生耐药性。
三、中医药治疗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个性化治疗。
2. 配合饮食调理: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慢性胃炎的康复很重要,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 规范用药:患者在用药期间应该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规范用药,不应自行增减剂量或者中断治疗。
4. 定期复查:治疗期间患者应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四、前景展望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研究领域,中医药治疗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需要加强对中医药治疗机制的深入研究,探索更多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活性的中药,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其疗效。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摘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感染疾病,传统治疗方法存在着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等问题。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综述了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疗效评价以及研究进展。
通过对中药复方、针灸等治疗方法的探讨发现,中医药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展现出了重要作用,并且有望成为未来治疗该疾病的重要选择。
研究认为,中医药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具有显著疗效,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中医药、幽门螺旋杆菌、慢性胃炎、治疗、研究进展、临床实践、疗效评价、针灸、中药复方、疗效、发展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有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被不断探索和总结。
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理论基础扎实,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目前,针灸疗法、中药复方、中成药等多种中医药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对于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评价、疗效机制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深化理论探讨,完善临床实践,为慢性胃炎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疗效和机制,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总结当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诊疗现状,明确中医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分析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探讨其疗效评价方法;三是归纳针灸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评价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中药复方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四是探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和治疗概况
C i i a e e r h l c lrs ac n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 jun lo tn m dc e a d eh o h r a y h n s o ra f e o e ii n tn p am c h n ・1 9 ・ 5
感 ,大黄 、黄 连、丹参 、黄 芩 、甘 草 、延 胡索 、生地 等 具 有杀灭幽 门螺 旋杆 菌作 用 ,其余 药物 只有 抑菌 作用 ,敏 感
药 物 相 互 配 伍 其 抑 菌 作 用 多 为 协 同 或 相 加 ,而 自 及 、生 地 与它药配伍则多无 关 ,甚 至拮抗 。陈波 华等 根据 临床 实 践筛选 出部分 中药 ,分别 行纸 片法 抑菌 实验及 试管 法抑 菌 实 验 ,结果 黄连 、大 黄在纸 片法 及试 管法 中都 有 明显 的抑 菌作用 ,乌梅也有 一定 的抑 菌作 用 ,而桂枝 、延胡 索 、三 七 、厚朴 、党参 在纸 片法上 有不 同程 度 的抑 菌作 用 ,但 试 管法却 未显 示 出抑菌 作用 。王 正祥 。运 用纸 片法 对 5 。 1种 常用抗感染 中草药进 行抗 幽 门螺旋 杆菌 抑制 试验 ,结 果显 示 幽 门螺 旋 杆 菌 对 石 榴 皮 、 黄 连 、生 大 黄 高 度 敏 感 ,对 乌 梅 、生地榆 、玫瑰花 、诃 子 、虎杖 、丁香 、三七 中度敏 感。 用琼脂稀释法对 中度 敏感 中草 药进 一步 定量研 究 ,发 现生 大黄 、黄连对幽 门螺旋 杆 菌有极 高 的杀 菌作用 ,最低抑 菌 浓度分别 为 0 4 m / l和 0 0 m / l .25 g m .6 g m ,石 榴 皮 、玫 瑰 花 也呈现较好 的 抑菌 作 用 ,抑 菌浓 度 均 为 19 m / l .6 g m 。苟 奎 斌 等 选用 1 5味具 有抗 菌 、消炎 、杀虫 作用 的中 药 ,经 醇提 、水提法 以中药 提 取液 行 体外 抑 菌 试 验 ,结 果 黄连 、 大 黄 、黄柏 、黄芩 、虎杖 、丁香 均有 较 强 的抑 菌 效能 ,桑 寄 生 、苍术 、苦参有 中等 抑 菌 效 能 ,与 氨 苄青 霉素 比较 , 均 为 强 敏感 度 。 2 治 疗 研 究 21 单方应用 . 宋希 仁等 用大黄醇 提片和呋喃唑酮治疗幽 门螺旋杆 菌相关性 胃炎 7 3例 ,其 清除率分别为 8 . %和 7 % 。两组 86 0 比较无 显 著性 差 异 ( P>0 0 ) .5 ,但 临床 总 有 效 率分 别 为 9 . % 和 7 % ,症 状 缓 解 平 均 天 数 为 1. 6天 和 2 . 24 5 3 2± 24± 8 2天 ,大黄 优于 呋 喃唑酮 ( . P<0 0 . 5和 P>0 叭 ) . 。张越 林 采用 随机对 照的方法 ,应用单 味青木 香治疗 幽 门螺杆 菌感染 胃炎 3 0例 ,并用西 医规 范的三联疗 法治疗此病 患者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近年来,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逐渐成为中医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部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它会引起各种胃病,并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传统中医学认为,胃炎的形成与脾胃虚弱、湿热蕴结、气滞血涌等因素有关,因此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传统方法包括中草药剂型和针灸疗法。
中草药剂型主要是采用抗菌、消炎、护胃的中草药进行调配,以达到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的目的。
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连、黄芩、木香、白芍等,它们具有较强的抗菌和消炎作用,并能够有效改善胃黏膜炎症,减轻胃痛和胃灼热等症状。
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针刺穴位刺激,调节胃脾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使胃肠功能恢复正常,促进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消除。
传统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疗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单一的中药治疗难以彻底消除病菌。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的新方法。
一项研究发现,中药三黄薏苡仁颗粒与西药阿莫西林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 eradication 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另外一项研究表明,中药黄芩素与来曲唑联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较单独应用黄芩素或来曲唑更佳,且能显著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机制,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临床医生也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临床治疗观察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临床治疗观察目的对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探讨。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症状、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进行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洛赛克、吗丁啉口服治疗,共四周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四周治疗后,观察组治愈患者31例(62%),显效患者10例(20%),有效患者7例(14%),无效患者2例(4%),总有效率96%;对照组治愈患者26例(52%),显效患者7例(14%),有效患者7例(14%),无效患者10例(20%),总有效率80%。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比较呈现明显的差异,0.05。
1.2 治疗方法其中观察组采用理气健脾和胃降逆中医治疗,给予患者服用汤药,处方为:藿香12g、薏苡仁30g、党参10g、佩兰12g、白蔻仁10g、茯苓12g、苍术12g、厚朴10g、菖蒲12g,其中偏寒湿体质患者加半夏10g、干姜10g、陈皮10g,偏湿热体质患者加黄连6g、黄芩10g,每日一剂,以250ml水煎熬后取汁,分两次温服;对照组患者给予洛赛克胶囊20mg,每日两次,早、晚空腹口服,吗丁啉片10mg,每日三次,每次于餐前30分钟口服,四周为一疗程。
详细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前后胀气、胃脘疼痛、暖气、胃脘部压痛、胃脘部烧灼感等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疗程结束给予所有患者胃镜检查。
1.3 疗效评定标准经临床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作胃镜检查胃黏膜无异常现象为治愈;显效指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镜检查胃黏膜明显改善;有效是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好转,经胃镜检查显示胆汁反流趋于减少,胃黏膜病变也处于好转恢复期;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作胃镜检查无任何好转现象的则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本文所选取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全部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数据以-(-以)±s表示,以a=0.05为检验水准。
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临床研究王明跃【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000)010【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Hp associated gastriti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Methods Selected 100 cases of chronic gastritis patients our hospital received in 2007. Average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the 50 cases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ndard triple therapy,the others in treatment group with triple combined with Jiawei Zuojin Aucklandia and Coptis decoction treatment. Comparatively analyzed of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and observed the recurrences. Results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the two group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rates and curative effects. The improveing symptoms and the recurrence rat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gastritis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way has better effect,less clinical using time,lower recurrence rate,and obvious advantage in clinic.%目的:研究分析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使用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冶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8-08-03T15:06:25.97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3月第6期作者:常爱红
[导读] 中医冶方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有比西医常规治疗更加显著的临床疗效。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射洪县洋溪中心卫生院 629202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冶方对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进行随机分组,分入对照组的40例患者仅采取西医常规治疗,分入研究组的40例患者加用中医冶方——半夏泻心汤。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HP转阴率。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研究组HP转阴率92.5%,对照组HP转阴率72.5%,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冶方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有比西医常规治疗更加显著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冶方;西医四联疗法;HP转阴率
幽门螺旋杆菌是引发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致病菌,患者多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疼痛等临床表现,临床多以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进行治疗,但是这些方法可以引发一定的不良反应[1]。
对于这种情况,临床可以选用中医冶方——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以提高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本文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试探究中医冶方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进行随机分组,两组各有患者40例。
对比资料: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8~78岁,平均(48.08±10.22)岁。
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19~77岁,平均(48.12±10.14)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等资料,差异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对比可正常进行。
1.2 方法
对照组作常规四联治疗,患者所使用的四种药物及其用法用量如下:①克拉霉素:每日早、晚餐后服用1次,每次500mg;②雷贝拉唑:每日早、晚餐前30分钟服用1次,每次20mg;③阿莫西林:每日早、晚餐后服用1次,每次1g;④胶体次枸橼酸铋胶囊:每日早、晚餐前30分钟服用,每次240mg。
治疗时间为10日。
研究组除了按照与对照组相同的用法用量进行常规四联治疗,另加用中医冶方——半夏泻心汤,其组方为:半夏9g、干姜6g、人参6g、黄芩6g、大枣3g、黄连3f、炙甘草6g,以500mL水进行文火煎煮,30分钟后过滤100mL,在滤渣后再次加300mL水,如此反复滤渣、加水三次,浓缩到300mL,放入冰箱(4℃)中备用。
研究组患者以每次100mL,每日2次的频率用药,连续10日。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效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若患者的主要症状消失且次要症状显著缓解,胃镜检查可发现黏膜急性炎症显著改善,组织活检病理结果显示肠化生与异型增生显著减轻、腺体萎缩,则可认为是显效;若主要症状有所减轻,胃镜检查发现黏膜病变范围至少缩小了50%,胃黏膜炎症也稍有减轻,则可认为是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则为无效[2]。
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3.2 HP转阴率
治疗结束后停药4周,为患者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患者的HP转阴率。
令患者吞入使用同位素13C标记过的含有尿素的药丸,幽门螺杆菌中的尿激酶会胃肠道中与药丸发生反应,分解成13CO2,其经胃肠道吸收并进入血液,随血液进入肺部,通过呼气排出体外,以专用仪器收集,可测定患者的HP阳性率与阴性率[3]。
1.4 统计学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所有数据使用19.0版的统计学软件包SPSS检验。
计数资料治疗效果、HP转阴率均使用(n,%)形式表示,检验卡方值。
两组的数据若统计计算为P<0.05,那么则有统计学意义存在于分组结果中。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5,P=0.012<0.05)。
具体见表1。
2.2 HP复查即呼气试验结果
研究组转阴率为92.5%,对照组转阴率为72.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X2=5.541,P=0.019<0.05)。
具体见表2。
3 讨论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是消化科常见疾病,消化液腐蚀与幽门螺旋杆菌是主要致病因素。
对于此病,临床多进行西医四联治疗。
在本文中,对照组采用的四联疗法共涉及了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以及果胶铋四种药物,其中雷贝拉唑可以长时间地发挥出强效抑酸效果,减轻胃酸给胃黏膜造成的破坏,控制遏制胃黏膜损伤的继续发展;而阿莫西林可以破坏幽门螺旋杆菌的细胞壁,使得克拉霉素可以大量进入到幽门螺旋杆菌细胞中,发挥强效杀灭病菌效果;果胶铋则能预防其他三种抗菌药物过早出现耐药性,同时其还可以减轻胃酸给炎症部位带来的刺激,降低患者的疼痛感[4]。
四联疗法可谓是当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主要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阿莫西林和果胶铋会引起恶心等不良反应症状,并且即使有果胶铋的保护,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多多少少会引发一定的耐药性,正是这些安全性上的欠缺使得四联疗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而研究组则从中医角度针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气虚”的内因进行治疗,《内经》有云,邪之所奏,其气必虚。
湿热与湿邪使得患者气虚、体内抵抗力降低,幽门螺旋杆菌趁虚而入,阻碍正常胃气升降,其所造成的湿浊黏滞伤害了患者的脾胃,若要有效治疗,必须要健脾理气、散痞泻热。
而中医冶方——半夏泻心汤则恰好具有这样的药理作用,药方中的黄芩可以清热祛湿,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半夏可以镇吐,降低胃液酸度,保护胃黏膜,大枣可以补中益气,人参所含有的人参皂苷可以加强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甘草含有的甘草总黄酮可以修复胃黏膜损伤,诸药合用可以达到清热化湿与理气和胃的治疗目标[5]。
见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对照组75%)、HP转阴率92.5%(对照组72.5%),正是中医冶方显著疗效的直接体现。
结语:
中医冶方可以显著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HP转阴率,将其与西医疗法合用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敏,陈宝贵.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05):95-97.
[2]聂丰,张小平,顾艳丽.二藤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33例疗效观察[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7,31(02):127-129.
[3]陈晓燕.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4):6562+6564.
[4]代文英,梁佳勐,王巧玲.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60例[J].河南中医,2016,36(08):1321-1322.
[5]靳华.益气清热活血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92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7):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