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那些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1级法二班

20114171040

刘丽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那些爱情

简介:《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人物线索:

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过极大变化:从一个低级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写成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作家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时,他又坚决否定一切政治、社会活动(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对改善人们命运的作用,强调母亲——妇女天职的重要性。作家世界观的矛盾构成安娜形象的复杂性。一百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列文则是托尔斯泰式主人公中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他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罗曼·罗兰指出,列文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而且“列文和吉蒂的恋爱,他俩婚后的头几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忆的搬演。

文中吸引我的除了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故事,还有列文和吉蒂的。一份是轰轰烈烈,包含着出轨,抛夫弃子。一份是平淡的,细水长流。但是两者相比,我更喜欢列文和吉蒂的感情,平淡才是真,不顾一切的追求换来的是粉身碎骨,若轰轰烈烈过后要承受剧痛,我宁愿不要。

安娜给予我的感触最多,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死时还没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刚开始的这句话我是一直不能理解,或许是因为这话我本身并不曾体会过,然而,俯观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过的日子,感受过她的内心想法,到后来完全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种对爱的追求的精神,这是一股为爱牺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结局我始终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而且是自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本身是愚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却逼得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个很真诚勇敢的人,但只能从她追求爱情方面来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并不想抨击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爱的方式确实很另类,所以难以避开世俗眼光的看法。

然而,最终感染我们的是她自己那套积极进取,毅然决然的生活方式,并非她的完美主妇形象。安娜是女权主义英雄,在骑马权利仅限男人享有的时代,她跃然马背上,尽显英姿飒爽。她敢于直面圣彼得堡上流社会的鄙夷,拒绝回避冷遇,即便深知自己只会受到人们的斥责和嘲讽,她仍然参演歌剧。安娜饱受旧式俄国父权体系的折磨,桎梏于男女通奸的双重标准。她的哥哥,斯第瓦道德败坏,却从未因其沉迷于女色受到丝毫的指责,而安娜不仅深受舆论的谴责,最后还被迫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外,安娜在孩子和家庭方面尽职尽责,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她在儿子的生日那天偷偷溜回原来的家看望自己的孩子。正因为对儿子谢廖沙的不舍,她才拒绝与卡列宁离婚,虽然离婚会给她渴望已久的自由。

安娜的生活总原则是爱情胜于一切,甚至比责任还重要。她不遗余力的贯彻了此原则。卡列宁让她留在身边,哪怕仅仅是维持婚姻和家庭的表面完整,但是还是遭到安娜的一口回绝。在她与渥伦斯基感情的后期,安娜最担心的是他不再爱她,与她在一起仅仅出于一种责任感。在小说后半部分,文明社会不容她,这是我们普遍接受的社会传统所造成的。她坚持随心生活。在托尔斯泰看来,安娜的这些心态很自私,与列文在最后章节信仰上帝,美满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对于许多读者而言,安娜坚持自己内心的渴望,造就了她追求独立自主和激情四射的生活,在愈加疏远的现代社会中,她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开拓者。

爱情的幻灭是悲剧的直接原因。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憎恨。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渥伦斯基估计过高,

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总体上来说,安娜是一个可敬又可怜、勇敢有冲动的女人,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

一些女权主义评论家认为,《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虽然频繁地以同情和公正的态度对待女权问题,但是却在故事结尾流露出歧视妇女的倾向。托尔斯泰采用的两条平行线索随着女主角故事剧情告终而消失殆尽。小说中最后几乎没有再提到安娜,倒使列文成为了这出秀的明星。他斥责吉蒂带着孩子去树林有违他的命令,他比凯蒂更明白什么是最好的。同样,虽然列文受过宗教的洗礼,但他不打算与妻子分享自己的心得,因为她无法理解其中的道理。小说中的女性无一例外没有深层的哲学寓意,她们只是照顾孩子,忙于家务事。甚至安娜丰富的经历在小说结尾似乎也淡化了很多。托尔斯泰对安娜同情有加,在伯爵夫人称安娜既卑微又卑鄙后,她复杂的处境顿时化作青烟。我们知道伯爵夫人想错了,她认为安娜心胸宽广,高贵大方,小说里也没有人保护安娜或敢于与伯爵辩驳。最后,托尔斯泰好像是在谴责女性追求激情和自主的权利——甚至在引导我们支持安

娜追求这样的权利之后。

渥伦斯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语说,爱江山更爱美人,渥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一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旦为了一个有夫之妇夜夜不能眠,这种情况确实很容易断送他的一生。然而,伏伦斯基豁了出去,为了安娜,他确实曾经放下一切。渥伦斯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人,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样单纯,他想拥有安娜,也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跟安娜仅仅拥有爱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安娜的婚姻问题。

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吉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吉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列文与吉蒂的爱情相较之下显得过于平淡,但是能得到众人祝福,是世俗所能接受的,在外人看来,郎才女貌,天作之和。

不希望自己的爱情有多感人,多么与众不同,我所求的只是一份平淡,一份真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