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15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在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主要是以读者自 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的本文符号进 行着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 话。这是由本文转为作品并被读者接受的过 程。是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阶段。这是文学 作品由第一本文转化为第二本文并由现实的 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2、对同一作品,不同接受心境可能导致不同 的阅读境界。
接受心境产生的原因
1、与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 2、与主体身体状况有关。 3、与自然环境(地理,天气)有关。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学鉴赏是一个 从“隐在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转化的过程。 “隐在的读者”(又译“隐含的读者)也是 伊瑟尔提出来的。他说:“在文学作品的写 作过程中,作者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 读者”,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 述故事并与其对话的过程。因此,读者的作 用已经蕴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
主要有下述五种:
1、审美动机 目的在于怡情悦性,调节精神,净 化心灵。
2、求知动机 目的在于作品中获取知识,各人期 待不同。
3、受教动机 企图通过阅读使自己受到教育,或 昂扬或警惕。
4、批评动机 主要是为了评论作品。 5、借鉴动机 从阅读中获取写作经验,教训。
接受心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 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 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 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 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主要有 欣赏、抑郁、虚静三种情况。
(3) 选材及文体特点也决定着隐含读者。
“隐在的读者”毕竟不等于现实的读者。 “隐在的读者”仅仅存在于文本之中,是意 念化的、朦胧的、不确定的,实际上只是意 味着文本潜能在阅读中得以实现的各种可能 性,并没有对读者如何实现作出明确的限定。 而现实的读者则存在于文本之外,是具体的、 特殊的、限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期 待视界,每次阅读只能实现文本的一种或几 种可能性,绝对实现不了文本的所有可能性。 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实现总是存在着差异。
第十五章 文 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文学接受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 野,在特定接受动机支配下,在特定心境影 响下展开的。现在分述如下:
一、 期待视野 二、 接受动机 三、 接受心境 四、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当代德国美学家姚斯提出了一个重要 的概念——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 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 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鲁迅说,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 读者的眼光就有种种:红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 宫闱秘事”。
第二,与其它科学著作相比,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 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象科 学著作那样准确、严密和清晰。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 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字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
它分为文体,形象和意蕴期待三层。
文体期待由文学类型或者体裁引发的期待指向。 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或某种题目如 《红与黑》等,都可以引发期待。
形象期待由作品中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 待。如一个人物的第一次出场,会使人期待 他未来的行为,命运。如《简爱》中的简爱。
意蕴期待对作品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 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期待着合乎 自己的预测。如《红楼梦》。
贾平凹《废都》
贾平凹想把社会转型期中文人的无奈与 尴尬,把他们的心灵史呈现出来。但他呈现 的方式却又是迥异于以往的,所以读出了一 种悲凉。海德格尔的《诗·语言·思》反复引 用贺尔德林的一句诗:“在一个贫乏的时代 里,诗人何为?”
接受心境对阅读的影响
1、欣悦时,平庸之作也会得到审美享受;抑 郁时,好作品不一定读出味来;虚静时可能 洞悟事物本质。
伊瑟尔对“隐在的读者”的解释提醒人 们注意读者的活动并不是在作家的创作活动 结束,作品到达读者手中之后才启动的,而 是从一开始就介入了作家的创作活动,作为 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深深地嵌入了作品之中。
原因
(1) 作家创作动机决定了隐含读者的存在。如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
(2) 作家赋予的作品的内涵会导致隐含读者。 如《阿Q正传》的内涵期待着能正确理解其 意义的特定读者。
“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是接受 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术语,在这里, 可以理解为文本中所存在着的吸纳读 者参与创造的结构。它是由伊瑟尔提出
的:文学作品使用描写语言,它必然包括 了许多不确定意义和意义空白点,而这些 不确定的意义和空白点是产生艺术效果的
根本出发点,成为“召唤结构”。
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并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 蕴。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 的再创造特征。
文学接受的再创造特征:
(1)英伽登的“填空”理论;(2)伊瑟尔 的“对话”理论;(3)中国古文论的“兴味” 说。
“填空”、“对话”、“兴味”产生 的原因。
第一,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读者看到的文学作品只是 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构成审美 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成、色彩、线条之类。文学本文中 的文字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 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 伴随读者的再创造因素。
期待视野的原因
1、生活实践,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 观;
2、一定的文学素养; 3、特定的心理机制(男、女;青少年性,它的多功能性便 与读者的各种精神需要,各种接受动机或 各种价值取向有关。读者的接受动机不同, 作品对读者所发挥的作用便有所不同。文 学的各种功能与读者的不同接受动机之间 存在着明显的对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