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型心血管转归研究解读二肽激肽酶Ⅳ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
盘点7种DPP-4抑制剂药物的心血管安全性
![盘点7种DPP-4抑制剂药物的心血管安全性](https://img.taocdn.com/s3/m/004d837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7f.png)
盘点7种DPP-4抑制剂药物的心血管安全性二肽基肽酶 -4(DPP-4)抑制剂格列汀类作为 2 型糖尿病治疗的二线药物,正广泛应用于临床。
尽管如此,格列汀类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目前仍有争论。
近期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Fisman 和Tenenbaum 教授在Cardiovasc Diabetol 杂志发表综述,对格列汀类的临床应用情况、并着重对心血管系统的正负面影响做了详细阐述。
常用格列汀类药物特点格列汀类根据药效动力学特点分为拟肽类和非拟肽类。
拟肽类与DPP-4 共价结合,解离缓慢,能够保持长期的抑制作用;而非拟肽类直接与 DPP-4 活性位点非共价结合,精准、快速地发挥抑制作用。
两者的差异也体现在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目前常用的格列汀类药物主要特点见表 1。
表 1. 常用格列汀类药物的主要特点名称获批时间模拟肽化合物最长半衰期(小时)常用剂量(mg)主要代谢途径阿格列汀 FDA,2013 否嘧啶二酮<21 25,qd 肾阿拉格列汀日本,2012是氰基吡咯烷 <4.5a100,bid肾利格列汀 FDA,2011 否黄嘌呤<40 5,qd 胆汁沙格列汀 FDA,2009 是氰基吡咯烷 <4b5,qd 肾西格列汀 FDA,2006 否β-氨基酸<24 100,qd 肾替格列汀日本,2012是脯氨酰噻唑烷<24 20,qd 肾维格列汀欧盟,2007是氰基吡咯烷 <4.5 50,bid 肾注明:a. 部分活性代谢产物半衰期 <10 小时;b. 部分活性代谢产物半衰期 <7 小时。
目前常用的格列汀类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 西格列汀Green 等报道的 TECOS 研究评估西格列汀治疗后的心血管结局,结果显示西格列汀并未增加 2 型糖尿病的心血管风险。
而且,其它的研究也报道了西格列汀的一些有利作用。
服用西格列汀3 个月后,可显著增加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善内皮功能。
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现状与未来
![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现状与未来](https://img.taocdn.com/s3/m/8c99501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e.png)
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现状与未来彭永德【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是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
在糖尿病治疗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还要了解所使用降糖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争取为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目前在临床中使用的降糖药物,是否能够在良好控制血糖的同时兼具心血管效应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新近进入临床使用的肠促胰素类药物的心血管安全性更是值得关注。
关于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将为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提供更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one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he diabetes treatment,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 patient's level of blood sugar control, to know more about the use of hypoglycemic drugs effects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wil bring greater benefit to the patient. In the clinical use of hypoglycemic drug, whether it can protect against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t the same time in controling glucose level is more worthy of attention. About the cardiovascular safety of DPP-4 inhibitors, large prospective studies will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the cardiovascular safety of DPP-4 inhibitors.【期刊名称】《药品评价》【年(卷),期】2016(013)007【总页数】6页(P13-17,32)【关键词】糖尿病,2型;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心血管安全性【作者】彭永德【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 20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7.1+5糖尿病患者除高血糖外,常存在慢性炎症状态、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等,加之常合并高血压及血脂紊乱,这些均为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效果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6df0f0a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a.png)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效果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是一类新型口服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近年来逐渐增多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情况也相当常见。
如何更好地治疗这一人群成为了临床医师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效果。
DPP-4抑制剂是一类可以抑制糖尿病相关酶DPP-4的药物,通过抑制DPP-4酶降解胰岛素释放素类似肽-1(GLP-1)和胃泌素释放肽(GIP),从而提高GLP-1和GIP的血浆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有助于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从而达到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的。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与异常脂质代谢有关的代谢性肝病。
一些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可高达70%,而且非酒精性脂肪肝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风险有所增加。
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是非常重要的。
在临床上,有不少研究也关注了DPP-4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辅助使用DPP-4抑制剂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时,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还可以改善肝脏脂质代谢,减轻肝脏脂肪堆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生理过程。
一些研究还指出,DPP-4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肝脏纤维化的进行,减轻肝脏纤维化的程度,从而进一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变情况。
也有一些研究显示DPP-4抑制剂并不能明显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情况,甚至有研究表明DPP-4抑制剂可能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增加患者的肝脏风险。
有关DPP-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目前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DPP-4抑制剂是一类重要的糖尿病口服药物,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同时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可能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DPP_4抑制剂的心血管保护作用_汤智慧
![DPP_4抑制剂的心血管保护作用_汤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c3dc826d0b1c59eef9c7b405.png)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作为一类新上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最新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1],DPP-4抑制剂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0.6%~1.1%,与安慰剂相比不易出现低血糖,且不易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既往临床前研究以及初步临床资料显示,DPP-4抑制剂除可有效控制血糖外,可能同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但其上市时间尚短,其长期临床使用的心血管安全性仍是我们关心的主要问题。
目前有关DPP-4抑制剂心血管安全性的诸多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之中,尚无最终结果报告。
例如沙格列汀的SAVOR研究[2]、阿格列汀的EXAMINE研究[3]、西格列汀的TECOS研究[4]、Linagliptin 的CAROLINA研究[5]等。
本文将就DPP-4抑制剂对于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以及正在进行的相关前瞻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DPP-4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其降糖疗效DPP-4抑制剂主要通过阻断DPP-4酶的活性,使其灭活胰高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的作用减弱,从而提高体内GLP-1和GIP的浓度及延长其活性,进而通过发挥葡萄糖依赖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同时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等来降低血糖。
DPP-4抑制剂作为新型降糖药物,其降糖疗效以及安全性已经得到临床的肯定。
在一项为期54周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中,将受试者(n=1091)在完成24周与安慰剂对比的试验后,885例患者继续30周的治疗分为下列5组:西格列汀100mg/d+二甲双胍2000mg/d (n=161)、西格列汀100mg/d+二甲双P rotection of DPP-4 inhibitors oncardiovascular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汤智慧1,2 巴建明11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 2解放军总医院药品保障中心中图分类号 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809(2012)34-0006-05关键词 指南;DPP-4抑制剂;心血管保护;血压;血脂6 药品评价 2012年第9卷第34期胍1000mg/d(n=160)、西格列汀100mg/d(n=141)、二甲双胍1000mg/d(n=147)、二甲双胍2000mg/d(n=153),结果显示,与基线平均HbA1c(8.7%)相比,以上各组HbA1c分别下降1.9%、1.7%、1.4%、1.2%和1.6%,提示单用西格列汀与常规剂量二甲双胍降糖效果相当,与二甲双胍合用可进一步增强降糖效果。
如何看待二肽基肽酶抑制剂治疗糖尿病中的心血管获益
![如何看待二肽基肽酶抑制剂治疗糖尿病中的心血管获益](https://img.taocdn.com/s3/m/30f7706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64.png)
如何看待二肽基肽酶抑制剂治疗糖尿病中的心血管获益
周岩;姬秋和
【期刊名称】《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4(011)001
【摘要】二肽基肽酶(DPP-4)抑制剂是一类新的口服降糖药,其在发挥降糖作用的同时是否具有心血管安全性备受关注.近期发表的SAVOR-TIMI 研究和EXAMINE 研究中未看到沙格列汀和阿格列汀优于安慰剂的心血管获益.本文在回顾二肽基肽酶(DPP-4)抑制剂通过降糖、提升自身胰高糖素样多肽-1以及直接心血管作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SAVOR-TIMI 研究和EXAMINE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时间、受试对象特征、合并用药等,对此两个研究的结果做了讨论.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周岩;姬秋和
【作者单位】解放军四五一医院内分泌科,陕西西安710054;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陕西西安,7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R714.252
【相关文献】
1.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进展 [J], 尹飞;李志红;苑晓超;罗加凯;王鑫
2.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及视网膜并发症的作用 [J], 范洁;刘兴振;
马如飞;邹大进
3.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防治46例糖尿病心血管及视网膜并发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 王志涛
4.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中治疗的研究进展 [J], 黎健南;黄汉伟
5.二肽基肽酶IV及其抑制剂的免疫调节作用与其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J], 高广艺;郭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型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新型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b8806c3866fb84ae55c8dd7.png)
新型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作为新型降糖药物,针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明显,其通过延长抑制DPP-4活性作用时间及促进肝脏分泌胰岛素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根据DPP-4抑制剂药物的不同药理活性、药动学及构效关系等情况,分析降糖药物的使用及研究进展,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标签: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糖尿病;二肽基肽酶-4糖尿病患者多出现各种胰岛素分泌失调及血糖不断升高的情况,严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等,其中以Ⅱ型糖尿病最为显著[1]。
患者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如低血糖、β-细胞功能损伤及体质量增加等,不仅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而且可能会对患者的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
本研究中针对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药效特点及差异予以综述,分析新型降糖药物的临床使用价值。
1 DPP-4成为Ⅱ型糖尿病治疗的最新靶点DPP-4主要由表达于肠道、肾脏、肺部及肝脏的各处细胞膜、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中的766个氨基酸构成,且其存在于内部机体中的底物只有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及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两类。
在完成进食过程后,两类激素的分泌物会随之增加,促进胰岛素分泌以维持机体血糖平衡。
且此类激素可直接刺激β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及存活,改善胰岛素原基因的翻译与转录,并补充其细胞内的胰岛素含量。
研究过程中发现DPP-4可有效抑制内源性肠促胰岛激素完成降解过程,并延长作用时间,因此可将其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2]。
2 DPP-4抑制剂的不同化学性质经调查临床实际应用的DPP-4抑制剂主要为沙格列汀、西格列汀、维格列汀及阿格列汀等,此类药物虽然在作用机制等表现上相同,但是各种药物的结构表现出明显差异。
阿格列汀、西格列汀等药物与氨基酸残基共同发挥作用,而沙格列汀及维格列汀是通过对DPP-4产生抑制作用后呈现出双相过程,由于后者形成可逆复合物,在药物完全清除状态下仍保持抑制作用,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对DPP-4抑制作用更为持久有效。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dc1b82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a.png)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王喜梅【摘要】二肽基肽酶4( DPP-4)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糖尿病治疗药物,近年来研究显示DPP-4抑制剂对心血管系统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引起广大心脏病学者的极大兴趣.DPP-4抑制剂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肌代谢等作用,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稳定心肌缺血时电生理状态,改善心室重构,并动员干细胞至心血管损伤处,促进组织修复.现将DPP-4抑制剂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Dipeptidyl peptidase 4 ( DPP-4) inhibitors are a new class of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PP-4 inhibitor has an important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DPP-4 inhibitor can suppress inflammation, atherosclerosis and improve myocardial metabolism. It results in smaller infarct size, reduces ischemia/repernision injury, stabilizes the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ical state during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improves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 addition, DPP-4 inhibitor can mobilize stem cells to the site of cardiovascular injury, and promote tissue repair. This article reviews recent progress in researching the cardiovascular protective effects of DPP-4 inhibitors.【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2(033)005【总页数】4页(P593-596)【关键词】DPP-4抑制剂;心血管保护【作者】王喜梅【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二肽基肽酶 4(dipeptidyl-peptidase 4 inhibitor,DPP-4)抑制剂作为一类新型的糖尿病治疗药物,通过竞争性结合DPP-4活化部位形成DPP-4复合物,降低酶的催化活性,从而抑制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GIP)的降解速度,延长其半衰期,有效地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6ef8310ba1aa8114431d952.png)
2 . 1 西格 列 汀
西格 列 汀 ( S i t a g l i p t i n ) 是 默 沙 东公 司研 发 的第 一
D P P 一 1 V 抑 制剂 于 1 到 , 是一种 由 7 6 6个 氨 基 酸 组 成 的 丝 氨 酸 蛋 白
1 3 2 0 1 3 )
要 :糖 尿病是 严 重危害 人 类健 康 的疾病 之 一 患病 人 数逐 年 激增 。 二肽 基 肽 酶一 Ⅳ 抑制 剂 通过 抑 制体 内二
肽基肽 酶. Ⅳ 的部分 活性 , 在抑 制肠促 激 素分解 的 同时增 强胰 岛 B细胞 的再 生 能力 , 进 而可 以有效 防止 或 延缓 糖尿 病 的发生 , 改善 糖耐量 异 常 以及 增加胰 岛素 的敏感 性 。二肽 基肽 酶作 为糖尿 病 治 的一个 新靶 点 , 受到 了广 泛 的关注 。本 文对 已经上 市 的二肽基 肽酶一 Ⅳ抑制 剂 的作 用机 制 、 临床 疗效 、 不 良反 应 以及 治 疗 2型糖 尿 病 的
2 D P P . V抑 制剂 临床 疗效 I
国际糖尿 病 联 盟报 告 指 出 , 2 0 1 4年全 球 糖 尿 病 患 者 约 为3 . 8 7 亿, 糖 尿病 的年死 亡人数 约 为 4 9 0万 。 目 前糖 尿病 治疗 药物 主要 以注射 用胰 岛素及 其类 似物 ; 口服磺酰 基脲 类胰 岛素分 泌促 进剂 、 噻 唑烷二 酮和 双
DPP-4抑制剂对心血管影响的系统评价
![DPP-4抑制剂对心血管影响的系统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423052a6529647d272852cc.png)
Hot Topics 热点追踪DPP-4抑制剂对心血管影响的系统评价夏维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摘要] 2型糖尿病的防治不仅要关注血糖,还需重视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的同时,可能给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带来影响。
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抑制剂是较为新型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现已被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心血管安全性也受到关注。
DPP-4抑制剂除了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还可能具有心肌保护、降低血压、降低局部炎症因子的表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降糖外作用,并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
本文系统分析了DPP-4抑制剂对心血管终点事件影响的相关研究,表明DPP-4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心血管安全性。
亚组分析显示,DPP-4抑制剂对老年、病程长,以及合并心血管风险因素或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相似。
[关键词] 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DPP-4抑制剂;心血管效应;心血管安全性[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809(2019)11-0003-06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DPP-4 InhibitorsXIA Wei-bo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Key Laboratory of Endocrinology of Minister of Health,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730, China[Abstract]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not only requires blood glucose control, but also need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o reduce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or antidiabetic medications,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effects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DPP-4 inhibitors are new medic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hich have been widely marketed recent years. The cardiovascular safety of DPP-4 inhibitors have also been well documented. Besides of lowering blood glucose, DPP-4 inhibitors might possess cardiovascular protection effects via protecting myocardium,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reducing the expression of local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improv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The clinical trials with cardiovascular endpoints of DPP-4 inhibitors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 this review. The good cardiovascular safety of DPP-4 inhibitor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as revealed. This safety effects were also observed after reanalysis in the subgroup, such as patient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ng dur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or diseases.[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Antidiabetic Medication; DPP-4 Inhibitor; Cardiovascular Effect; Cardiovascular Safety作者简介:夏维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https://img.taocdn.com/s3/m/bed23d463c1ec5da50e270ed.png)
高血糖素水平两方面考虑 。 而D P P 一 4抑制剂则具有此
种作 用 。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 它以全天分泌、 餐 后增强的方式 , 释放肠促胰 岛激素 , 葡萄糖依赖性促胰
岛 素 多肽 ( g l u c o s e — d e p e n d e n t — i n s u l i n o t r o p i c p o l y p e p — t i d e , G I P )主 要 由 存 在 于 近 端 肠 道 的 K 细 胞 分 泌 ,
摘要 : 通过对二肽基肽酶 一 4 ( d i p e p t i d y l p e p t i d a s e 一 4 , D P P 一 4 ) 抑制剂作用机 制的理论 、 临床研究进行分析 , 发现 D P P 一 4 抑 制 剂 通过对 、 p胰岛细胞 的双向调节功能 , 控制高血糖 水平 , 减轻 和延 缓糖尿病 的进程 , 还能 降低 肾脏损伤 , 改善心肌 缺
恢复正常时则消失。 G L P 一 1 不仅可促进 B细胞葡萄糖 依赖性地释放胰 岛素 ,还可通过葡萄糖依赖模式抑制
细 胞 分 泌胰 高糖 素 ,从 而 抑制 肝脏 葡 萄糖 的产 生 。 G I P和 G L P 一 1分 泌 后 由 D P P 一 4快 速 裂 解 而 失 去 生 物
社 区医学杂志 2 0 1 4 年6 月第 1 2 卷第 1 1 期
J C M, J u n . 2 0 1 4 , V o 1 . 1 2 . N o . 1 1
・
综
述 ・
二肽基肽酶 一 4 抑制剂治疗 2 型糖尿病 的有效性及安全
翟 学君
莱 州市慢性病 防治院社防科 , 山东 2 6 1 4 0 0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进展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8db067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c.png)
㊃综述㊃基金项目:河北省重点科技研究计划(Z L 20140182)通信作者:李志红,E m a i l :l i z h i h o n gl f z @126.c o m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进展尹 飞,李志红,苑晓超,罗加凯,王 鑫(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二科,河北保定071000) 摘 要:二肽基肽酶Ⅳ(D P P -4)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口服降糖药物,它不仅能够抑制D P P -4提高内源性肠促胰素,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还能通过非血糖依赖途径发挥独特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㊁降低血压㊁抑制炎症因子㊁改善心功能㊁降低血脂等㊂自从200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 D A )制定新上市降糖药物与心血管安全性的指导原则后,D P P -4抑制剂成为首个开展以心血管事件为终点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的降糖药物,主要包括4大临床研究,目前已经公布结果的有3项㊂关键词:糖尿病,2型;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中图分类号:R 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7)05-0453-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7.05.0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饮食习惯的转变,2型糖尿病(T 2D M )的发病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㊂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共有3.87亿糖尿病患者,患病率高达8.3%㊂其中490万人死于糖尿病,其中绝大多数死于心血管疾病(C V D )[1-2]㊂有研究显示,调整其他共同危险因素之后,相对于正常对照组,T 2D M 患者发生C V D 的风险增加1倍,40岁以上患者的预期寿命至少减少6年[2]㊂因此,降糖药物的心血管安全性成为其能否上市的重要评价指标㊂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 D A )的建议,二肽基肽酶Ⅳ(D P P -4)抑制剂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探究其对心血管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㊂1 D P P -4抑制剂的生物学作用D P P -4是以二聚体形式存在的高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又称C D 26,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多种细胞表面表达,参与免疫调节㊂其天然底物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G L P -1)㊁葡萄糖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 I P )及其他生长因子㊁趋化因子㊁神经肽和血管活性肽等㊂人体进食后可刺激肠道即时分泌G L P -1,进而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并可抑制胰升糖素分泌,延迟胃排空,降低血糖㊂但是生理条件下,人体内G L P -1可迅速被D P P -4降解,半衰期极其短暂㊂而D P P -4抑制剂能够阻断这一过程,延长G L P -1的半衰期,且不会产生任何的低血糖反应㊂此外,D P P -4抑制剂还可能通过以下非血糖依赖途径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①通过抑制D P P -4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 D F -l α)的降解,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及活性,增强S D F -l α/C X C R 4轴的激活,从而提高血液循环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并改善其功能,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㊂②降低血管系统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 C P -1)㊁C -反应蛋白(C R P )等的表达和生成[3-4],减轻炎症反应,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㊂此外,动物实验显示[5],西格列汀能减少小鼠内脏脂肪组织间质血管片段(S V F )中炎症细胞以及C D 11b +F 4/80+巨噬细胞的数量,还能抑制脂肪组织及胰岛中多种炎症性因子m R N A 的表达,发挥调节代谢和保护血管功能的双重作用㊂③改善缺血的心肌对多巴酚丁胺的反应,从而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射血分数[6]㊂动物实验显示D P P -4抑制剂能够延缓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稳定斑块,并通过蛋白激酶A 减少心肌梗死面积[7-8]㊂④一项临床m e t a 分析[9]显示,D P P -4抑制剂能够明显改善T 2D M 患者的血脂谱,尤其是降低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通过降脂途径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㊂有研究证实,西格列汀降低血糖同时可抑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 MT )进展[10]㊂⑤D P P -4抑制剂还能增加脑钠肽(B N P )水平,从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具有轻微降压作用,发挥心脏保护作用㊂2 D P P -4抑制剂的前瞻性试验分析自从2006年西格列汀作为第一个D P P -4抑制剂在国外上市后,近几年又陆续上市了几种制剂,至今为止我国市场上共有5种D P P -4抑制剂,分别是西格列汀㊁沙格列汀㊁维格列汀㊁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㊂其中西格列汀㊁沙格列汀㊁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都做了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目前已经公布结果的有㊃354㊃‘临床荟萃“ 2017年5月5日第32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5,2017,V o l 32,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S A V O R-T I M I53㊁E X AM I N E㊁T E C O S研究㊂2.1以阿格列汀为研究药物的E X AM I N E试验[11-12]该研究时间为2009年10月至2013年6月,是一项多中心㊁随机㊁双盲㊁安慰剂对照的非劣效性临床试验㊂此研究共纳入5380例T2D M患者,纳入标准为入组前15~90天内曾因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而住院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㊂主要终点事件是心血管死亡㊁非致命性心肌梗死㊁非致命性卒中,主要的次要终点事件除了包括主要终点指标外,还包括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24小时内进行的血管重建㊂最后结果显示阿格列汀组和安慰剂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㊂此外,两组的血管神经性水肿㊁低血糖㊁急慢性胰腺炎㊁恶性肿瘤和透析的发生率相似㊂综上所述,该研究显示阿格列汀不会增加近期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T2D M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㊂2.2以沙格列汀为研究药物的S A V O R-T I M I53试验[13-14]该研究试验设计方面与E X AM I N E相似,亦为非劣效性,属于临床4期试验㊂共纳入了来自全球26个国家的788个地区的16492例受试者,均为具有心脑血管病史或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T2D M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1年㊂主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死亡㊁非致命性心肌梗死㊁非致命性卒中,次要终点事件除了包括主要终点事件外还包括因心力衰竭住院㊁因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住院㊁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㊂结果显示,沙格列汀组和安慰剂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束时沙格列汀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 b A1c)显著低于安慰剂组,研究期间沙格列汀组的低血糖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㊂此外,沙格列汀组和安慰剂组的血小板减少症㊁淋巴细胞减少症㊁感染㊁恶性肿瘤㊁皮肤过敏㊁骨折㊁肝功能异常㊁急慢性胰腺炎的发生率相似㊂结论是沙格列汀不增加T2D M患者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但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沙格列汀组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而E X AM I N E中阿格列汀组和安慰剂组因心力衰竭入院的患者比例并无差异㊂因此,D P P-4抑制剂是否会引起T2D M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增加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心血管安全性问题,因为多项研究[15-16]显示T2D M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且在T2D M患者中,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常常高于其他心血管事件(如中风和急性心肌梗死)㊂2.3以西格列汀为研究药物的T E C O S试验[17-19]该研究由美国杜克临床研究所和牛津大学糖尿病试验单位组成的独立学术研究合作组完成㊂受试者入组期限为2008年12月到2012年7月,中位随访时间约为3年㊂该研究是一项随机㊁双盲㊁安慰剂对照㊁事件驱动型的临床试验,共招募了来自全球38个国家673个地区的受试者,均为有心血管疾病史(如冠状动脉疾病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㊁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T2D M患者㊂主要复合终点为首次发生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㊁非致死性心肌梗死㊁非致死性卒中㊁需要住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次要复合终点包括首次发生复合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㊁非致死性心肌梗死㊁非致死性卒中)㊁全因死亡㊁充血性心力衰竭㊁肾功能变化㊂结果显示西格列汀组与安慰剂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差异:其中心血管死亡分别为4.2%和4.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分别为3.8%和3.9%,非致死性卒中分别为2.0%和2.1%,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率分别为1.5%和1.6%,均无统计学意义;次级终点事件发生率均为10.2%,全因死亡率分别为7.5%和7.3%(P =0.88),因心力衰竭住院率均为3.1%㊂研究结束时西格列汀组H b A1c水平较安慰剂组降低0.29%,研究期间两组患者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为2.2%和1.9%(P=0.33)㊂最后结论是与安慰剂相比,西格列汀不会增加任何不良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尤其是不会增加因心力衰竭引起的住院率㊂3D P 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既往回顾性m e t a分析显示,D P P-4抑制剂不增加T2D M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甚至提示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20]㊂但这些研究由于检验效能低,并不足以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充其量算是医学假设㊂另外一项小型前瞻性的随访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维格列汀并不增加合并心力衰竭的T2D M患者的射血分数,对于心力衰竭的恶化也表现出中性作用,同时维格列汀组的全因死亡率也有所增加(11v s4),但是由于这项研究只包括254例受试者,样本量太小终究说服力不足㊂然而综合本文中以上3大研究可知,D P P-4抑制剂的整体心血管安全性良好,不会增加T2D M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㊂但令许多学者不能释怀的是S A V O R中沙格列汀组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尽管析因分析显示住院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脑钠肽前体基线水平升高[21]㊂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对两组患者的心血管病㊃454㊃‘临床荟萃“2017年5月5日第32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5,2017,V o l32,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死率原因进行分类比较时,由于心力衰竭导致的病死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为0.5%㊂再加上E X AM I N E和T E C O S的结果并未显示D P P-4抑制剂会增加T2D M患者的心力衰竭住院率,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增加心力衰竭住院率并不是所有D P P-4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有可能是同类药物的不同品种之间临床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或是研究纳入人群的地域㊁人种㊁民族等不同所致㊂E X AM I N E和S A V O R使人们开始关注T2D M 患者的心力衰竭问题,最近的一项m e t a分析[22]显示,心力衰竭风险是降糖治疗带来的潜在性损害,部分是由体重增加和治疗方案不同所致㊂这些结果均提示某些降糖药物或者降糖方案可能引起心力衰竭,而在进行研究分析时需要注意患者的重要基线资料的差异,如糖尿病的病程㊁代谢控制程度和治疗背景㊂必须重视降糖药物引起心力衰竭的潜在性危害,并分析其机制,这样才能帮助临床医师识别应用该类降糖药物可能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国外有学者提出在进行临床研究时普遍应用的N Y H A心力衰竭分级有些许不足,而反映病情程度的脑钠肽(B N P)能够很好地识别心力衰竭高危人群㊂关于降糖药物是否真的会增加T2D M 患者心力衰竭风险还是只是揭露了T2D M患者存在的亚临床心血管疾病状态,目前有多种答案㊂其中一个解释是新型降糖药物属于生物学驱动型,虽然它纠正了一个糖尿病状态下受损的机制,但由于不同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不同,纠正后所处的代谢状态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研究不同组织在不同降糖药物作用下的相同代谢状态的胰岛素敏感性㊂另外一个解释是当糖代谢被改善时,认为心脏的胰岛素敏感性和糖消耗量也被相应改善㊂而事实上心脏是一个需要不同能源来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的复杂 机器 ,这种效应可能并不存在㊂有研究表明在实验状态下当心脏的糖摄取和氧化作用都被改善时,心脏的收缩功能并没有被改善而是恶化[23-24]㊂还有一种解释,从S A V O R-T I M I53研究中可以发现,之前有心力衰竭病史或慢性肾脏病史的患者因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最高,提示心力衰竭风险较高的T2D M患者,如有心力衰竭病史㊁慢性肾脏病㊁基线脑钠肽水平较高,在使用沙格列汀后因心力衰竭而住院的风险会增加㊂虽然有研究证实D P P-4抑制剂可全程应用于C K D而无需调整剂量[25]㊂4结语除了以上3项D P 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外,目前正在进行中的还有以利格列汀为研究药物的C A R O L I N A研究(N C T01243424)和C A R M E L I N A研究(N C T01897532),分别开始于2010年和2013年,预计分别为期8年和5年,招募受试者6000例和8300例㊂C A R O L I N A研究采用安慰剂对照,而C A R M E L I N A研究使用格列美脲作为活性药物对照,这两项研究的主要终点与T E C O S 一致㊂从已经完成的D P 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来看,应用D P P-4抑制剂并不会增加T2D M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由于是非劣效性研究,它们是否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确定,期待上述两个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㊂综上所述,D P P-4抑制剂的整体心血管安全性良好,不存在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但是否会增加T2D M心力衰竭住院率,目前研究结果仍不统一,尤其是沙格列汀和阿格列汀㊂因此,临床医师考虑使用D P P4抑制剂时,需要认识到评价任何一种药物的风险及受益存在某些不确定性㊂参考文献:[1]传丰宁,高幼垣,田文青,等.糖尿病伴发贫血的原因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6,8(3):181-183.[2]S e s h a s a iS R,K a p t o g e S,T h o m p s o n A,e t a l.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f a s t i n gg l u c o s e,a n d r i s ko f c a u s e-s p e c i f i cd e a t h[J].NE n g l JM e d,2011,364(9):829-841.[3] F a d i n iG P,B o s c a r o E,A l b i e r o M,e ta l.T h eo r a ld i p e p t i d y lp e p t i d a s e-4i n h i b i t o r s i t a g l i p t i n i n c r e a s e s c i r c u l a t i n g e n d o t h e l i a lp r o g e n i t o r c e l l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t y p e2d i a b e t e s:p o s s i b l e r o l eo f s t r o m a l-d e r i v e df a c t o r-1a l p h a[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10,33(7):1607-1609.[4] M a t s u b a r aJ,S u g i y a m a S,A k i y a m a E,e ta l.D i p e p t i d y lp e p t i d a s e-4i n h i b i t o r,s i t a g l i p t i n,i m p r o v e s e n d o t h e l i a ld y s f u n c t i o n i na s s o c i a t i o nw i t h i t s a n t i-i n f l a mm a t o r yef f e c t s i np a t i e n t sw i t h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d i s e a s e a n du n c o n t r o l l e dd i a b e t e s[J].C i r c J,2013,77(5):1337-1344.[5] D o b r l a nA D,M aQ,L i n d s a y J W,e t a l.D i p e p t i d y l p e p t i d a s e I Vi n h i b i t o r s i t a g l i p t i n r e d u c e s l o c a l i n f l a mm a t i o n i n a d i p o s e t i s s u ea n di n p a n c r e a t i ci s l e t s o f ob e s e m ic e[J].A m J P h y s i o lE n d o c r i n o lM e t a b,2011,300(2):E4l0-E421.[6] R e a dP A,K h a n F Z,H e c k P M,e ta l.D P P-4i n h i b i t i o nb ys i t a g l i p t i ni m p r o v e st h e m y o c a r d i a lr e s p o n s et o d o b u t a m i n es t r e s s a n dm i t i g a t e s s t u n n i n g i na p i l o t s t u d y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d i se a s e[J].C i r cC a r d i o v a s cI m a g i n g,2010,3(2):195-201.[7] V i t t o n eF,L i b e r m a n A,V a s i cD,e ta l.S i t a g l i p t i nr e d u c e sp l a q u e m a c r o p h a g e c o n t e n t a n d s t a b i l i z e s a r t e r i o s c l e r o t i cl e s i o n s i nA p o e(-/-)m i c e[J].D i a b e t o l o g i a,2012,55(8):2267-2275.[8] Y eY,K e y e sK T,Z h a n g C,e t a l.T h e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s i z e-㊃554㊃‘临床荟萃“2017年5月5日第32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5,2017,V o l32,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l i m i t i n g e f f e c to fs i t a g l i p t i ni sP K A-d e p e n d e n t,w h e r e a st h ep r o t e c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p i o g l i t a z o n e i s p a r t i a l l y d e p e n d e n t o nP K A[J].A mJP h y s i o lH e a r tC i r cP h y s i o l,2010,298(5):H1454-1465.[9] M o n a m iM,L a m a n n aC,D e s i d e r iC M,e ta l.D P P-4i n h i b i t o r sa n d l i p i d s: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J].A d vT h e r,2012,29(1):14-25.[10]郭云飞,卢清玉,韩萍,等.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西格列汀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J].临床荟萃,2016,31(9):975-977,982.[11] W h i t eW B,B a k r i sG L,B e r g e n s t a l RM,e t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o fc A rd i o v a s c u l a ro u t c o Me s w i t ha l o g l i p t I N v e r s u ss t a n d a r do fc a r E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y p e2d i a be t e s m e l l i t u s a n d a c u t ec o r o n a r y s y nd r o m e(E X AM I N E):a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s a fe t ys t u d y o ft h e d i p e p t i d y l p e p t i d a s e4i n h i b i t o r a l o g l i p t i n i np a t i e n t sw i t ht y p e2d i a b e t e s w i t ha c u t ec o r o n a r y s y n d r o m e[J].A m H e a r t J,2011,162(4):620-626.[12] W h i t e W B,C a n n o n C P,H e l l e rS R,e ta l.A l o g l i p t i na f t e ra c u t e c o r o n a r y s y n d r o m 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t y p e2d i ab e t e s[J].NE n g l JM e d,2013,369(14):1327-1335.[13]S c i r i c aB M,B h a t tD L,B r a u n w a l dE,e ta l.S a x a g l i p t i na n dc a rd i o v a s c u l a r o u t c o me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y p e2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J].NE n g l JM e d,2013,369(14):1317-1326.[14]S p i n a rJ,S m a h e l o v췍A.S A V O R T I M I53-S a x a g l i p t i n a n dc a rd i o v a s c u l a r o u t c o me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y p e2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J].V n i t rL e k,2013,59(11):1003-1007.[15] L o o kA H E A D R e s e a r c h G r o u p,W i n g R R,B o l i n P,e ta l.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e f f e c t s o f i n t e n s i v e l i f e s t y l e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J].NE n g l JM e d,2013,369(2):145-154.[16] P a r v i n g HH,B r e n n e rB M,M c M u r r a y J J,e ta l.C a r d i o r e n a le n d p o i n t s i na t r i a l of a l i s k i r e n f o r t y p e2d i a b e t e s[J].NE ng lJM e d,2012,367(23):2204-2213.[17] G r e e n J B,B e t h e lMA,P a u l S K,e t a l.R a t i o n a l e,d e s i g n,a n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 o f a 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E v a l u a t i n g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O u t c o m e sw i t h S i t a g l i p t i n(T E C O S)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e d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J].A m H e a r t J,2013,166(6):983-989.[18] B e t h e lMA,G r e e n J B,M i l t o n J,e t a l.R e g i o n a l,a g e a n d s e xd i f fe r e n c e s i nb a s e l i n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f p a t i e n t s e n r o l l e d i n t h eT r i a l E v a l u a t i n g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O u t c o m e s w i t h S i t a g l i p t i n(T E C O S)[J].D i a b e t e sO b e sM e t a b,2015,17(4):395-402.[19] G r e e nJ B,B e t h e l MA,A r m s t r o n g P W,e t a l.E f f e c t o fs i t a g l i p t i no n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o u t c o m e s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J].NE n g l JM e d,2015,373(3):232-242.[20] M o n a m i M,D i c e m b r i n iI,M a r t e l l i D,e t a l.S a f e t y o fd i pe p t i d y l p e p t i d a s e-4i n h i b i t o r s:a m e t a-a n a l y s i s o fr a n d o m i z e dc l i n i c a lt r i a l s[J].C u r r M e d R e s O p i n,2011,(S u p p l3):57-64.[21]S c i r i c a B M,B r a u n w a l d E,R a z I,e t a l.H e a r t f a i l u r e,s a x a g l i p t i n,a n d 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o b s e r v a t i o n s f r o m t h eS A V O R-T I M I53r a n d o m i z e dt r i a l[J].C i r c u l a t i o n,2014,130(18):1579-1588.[22] U d e l l J A,C a v e n d e r MA,B h a t tD L,e t a l.G l u c o s e-l o w e r i n gd r u g so rs t r a te g i e sa n d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o u t c o m e s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o r a t r i s k f o r t y p e2d i a b e t e s:a m e t a-a n a l y s i s o f r a n d o m i s e d 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s[J].L a n c e tD i a b e t e sE n d o c r i n o l, 2015,3(5):356-366.[23] K o l w i c z J r S C,P u r o h i t S,T i a nR.C a r d i a cm e t a b o l i s ma n d i t si n t e r a c t i o n s w i t h c o n t r a c t i o n,g r o w t h,a n d s u r v i v a l o fc a rd i o m y o c y te s[J].C i r cR e s,2013,113(5):603-616.[24] Y a nJ,Y o u n g M E,C u i L,e t a l.I n c r e a s e d g l u c o s e u p t a k e a n do x i d a t i o n i nm o u s e h e a r t s p r e v e n t h i g h f a t t y a c i d o x i d a t i o nb u tc a u s e c a rd i a c d y s f u n c t i o n i n d ie t-i n d u c e d o b e s i t y[J].C i r c u l a t i o n,2009,119(21):2818-2828.[25]张松筠.慢性肾脏病合并糖尿病的治疗[J].临床荟萃,2016,31(6):631-635.收稿日期:2016-11-28编辑:﹏﹏﹏﹏﹏﹏﹏﹏﹏﹏﹏﹏﹏﹏﹏﹏﹏﹏﹏﹏﹏﹏﹏﹏﹏﹏﹏﹏﹏﹏﹏﹏﹏﹏﹏﹏﹏﹏﹏﹏﹏﹏﹏﹏﹏﹏﹏﹏﹏﹏王秋红(上接第452页)[19] F i a l h oAM,B r a g aA B,B r a g aNM B,e t a l.Y o u n g e r s i b l i n g sp l a y am a j o r r o l e i n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t r a n s m i s s i o na m o n gc h i ld re nf r o m al o w-i n c o m ec o mm u n i t y i nt h e N o r t h e a s to fB r a z i l[J].H e l i c o b a c t e r,2010,15(6):491-496.[20] H a n a f i M I,M o h a m e d AM.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i n f e c t i o n:s e r o 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 p r e d i c t o r s a m o n g h e a l t h y i n d i v i d u a l s i nA lM a d i n a h,S a u d iA r a b i a[J].JE g y p tP u b l i c H e a l t h A s s o c,2013,88(1):40-45.[21] S a b b iT,D a l l'O g l i oL,d eA n g e l i sP,e t a l.U t i l i t y o f a s t o o la n t i g e nt e s tt o d e t e c tt h ei n c i d e n c e o f h e l i c ob ac t e r p y l o r ii n f e c t i o n a n d f a m i l i a l a n d c o mm u n i t y e n v i r o m e n t a l r i s kf a c t o r s f o rt h i si n f e c t i o ni n p e d i a t r i cag e[J].P e d i a t r M e dC h i r,2012,34(2):89-95.[22] D o r j iD,D e n d u p T,M a l a t y HM,e ta l.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i nB h u t a n:t h er o l eo f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G e o g r a p h i c l o c a t i o n[J].H e l i c o b a c t e r,2014,19(1):69-73.[23] B a s t o s J,P e l e t e i r oB,P i n t oH,e t a l.P r e v a l e n c e,i n c i d e n c ea n d r i s k f a c t o r s f o rH e l i c ob ac t e r p y l o r i i n f e c t i o n i n a c o h o r t o fP o r t u g u e s e a d o l e s c e n t s(E p i T e e n)[J].D i g L i v e rD i s,2013, 45(4):290-295.[24] O z a y d i n N,T u r k y i l m a z S A,C a l iS.P r e v a l e n c ea n dr i s kf a c t o r s o f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i n T u r k e y:a n a t i o n a l l y-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s c r e e n i n g w i t ht h e C-U r e ab r e a t h t e s t[J].B M CP u b l i cH e a l t h,2013,21(13):1215.[25] C h e n Q,L u H.K y o t o g l o b a l c o n s e n s u s r e p o r t o n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g a s t r i t i s a n d i t s i m p a c t o nC h i n e s e c l i n i c a lp r a c t i c e[J].JD i g D i s,2016,17(6):353-356.[26] K a m a d a T,H a r u m a K,I t o M,e t a l.T i m e T r e n d s i n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I n f e c t i o na n d A t r o p h i cG a s t r i t i sO v e r40Y e a r s i nJ a p a n[J].H e l i c o b a c t e r,2015,20(3):192-198.收稿日期:2016-11-29编辑:武峪峰㊃654㊃‘临床荟萃“2017年5月5日第32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5,2017,V o l32,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型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的安全药理学研究进展
![新型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的安全药理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390739948d7c1c709a145f1.png)
872018.07药物应用新型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的安全药理学研究进展潘伟男1 邓水秀1 张燕琴1 陈 锋2 于 勇11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208 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药学部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8【摘 要】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都与非特异性炎症过程有着紧密关系,并且提示CD26/二肽激肽酶-4(DPP-4)也参与了炎症过程。
DPP-4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高血糖素的释放,通过多种机制调控血糖,还有调节炎症反应的作用。
新型DPP-4抑制剂用于治疗糖尿病,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糖水平,药物安全性较高。
本文就新型DPP-4抑制剂治疗慢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及相关临床试验予以综述。
【关键词】新型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糖尿病;安全药理学1 前言很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非特异性炎症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慢性疾病均有多种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的表现,并伴有免疫细胞浸润、增殖[1]。
为了进一步了解非特异性炎症调节对慢性疾病进展的影响,临床开展了大量的相关试验,研究发现CD26/二肽激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能调节单核/吞噬细胞、T 细胞活化,通过趋化作用参与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过程,因此DPP-4与非特异性炎症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2]。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新型降糖药物DPP-4抑制剂,除了通过抑制DPP-4酶,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进行调节之外,还能控制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多肽(GIP )的降解,提高体内内源性GLP-1及GIP 的水平,从而提升胰岛素水平,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
同时,还能影响CD26/DPP-4的免疫炎症发展过程,在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3],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本文针对新型DPP-4抑制剂抗炎作用和用药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基层医疗机构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临床应用常见问题专家指导建议(2022)要点
![基层医疗机构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临床应用常见问题专家指导建议(2022)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a329ca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60.png)
基层医疗机构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临床应用常见问题专家指导建议(2022)要点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作用机制独特,降糖疗效确切,具有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和体重,使用简便等特点。
DPP-4i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同时也存在认识不足和使用欠规范的问题。
一、DPP-4i的降糖机制DPP-4i主要通过抑制DPP-4 活性,降低GLP-1在体内的失活,提高内源性GLP-1在生理浓度范围内的作用强度和时间而降低血糖。
二、DPP-4i的规格、用法、用量和适应证目前我国共5种DPP-4i制剂获批用于临床治疗T2DM,分别是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其制剂用法、用量和联合用药见表1。
一般情况下,T2DM患者服用DPP-4i时无需调整剂量,但肾功能不全患者除利格列汀外,其他品种需根据药品说明书酌情减小剂量。
大多数DPP-4i为口服,qd,每次1片,减小药物剂量不仅操作不便还可能影响降糖效果。
三、DPP-4i的使用时机1. 存在二甲双胍禁忌证或不耐受以及老年T2DM患者,可单药起始DPP-4i治疗。
2. 二甲双胍单药且经充分剂量调整治疗3个月后,血糖控制仍未达个体化目标患者,尤其是餐后血糖(PPG)控制不佳患者,可联合DPP-4i治疗。
3. 大剂量(≥2000mg/d)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因胃肠道反应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低剂量(≤1000mg/d)二甲双胍联合DPP-4i治疗。
4. 在其他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出现不良反应(如低血糖、体重明显增加)时,可考虑将导致低血糖或体重增加的药物改为DPP-4i。
5. 短期Ins强化治疗的新诊断T2DM患者,部分患者高血糖得到控制或缓解后可改为DPP-4i单药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6. 基线HbA1c≥7.5% 的新诊断T2DM患者,DPP-4i可作为起始联合治疗的降糖药物选择之一。
四、DPP-4i的临床应用DPP-4i可单独使用,也可与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SU、TZD、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 抑制剂(SGLT2i)及Ins联用。
DPP-4抑制剂利格列汀的心血管安全性——CARMELINA研究解读
![DPP-4抑制剂利格列汀的心血管安全性——CARMELINA研究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1c8fe5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f.png)
DPP-4抑制剂利格列汀的心血管安全性——CARMELINA研究解读纪立农【期刊名称】《《药品评价》》【年(卷),期】2018(015)0z1【摘要】自2008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针对降糖药物心血管安全性行业标准发布后,新上市降糖药物均开展了各自的心血管结局研究.近年,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抑制剂在指南及临床应用中的地位逐步升高,其有效性、心血管安全性和耐受性均受到关注.目前,针对DPP-4抑制剂这一类药物的心血管安全性的研究已经完成了4项,其中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是第54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EASD)年会上正式公布的CARMELINA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在心血管和(或)肾脏疾病高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利格列汀与安慰剂相比具有相似的长期心血管与肾脏安全性.本文将对这一研究结果及其对于临床实践的意义进行解读.【总页数】4页(P38-41)【作者】纪立农【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相关文献】1.DPP-4抑制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评价 [J], 高蕾莉2.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现状与未来 [J], 彭永德3.DPP-4抑制剂利格列汀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J], 母义明;朱大龙;黄仲义4.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研究 [J], 陈丹丹;李湘;李毅芳;张海涛;夏萃;刘薇;孝俊5.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研究 [J], 陈丹丹;李湘;李毅芳;张海涛;夏萃;刘薇;孝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心血管保护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264713a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64.png)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高颖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4(20)1
【摘要】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是一类治疗糖尿病的新型药物,除有降糖作用外,还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同时,DPP-4抑制剂还可以通过降低血脂起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素,但对高血压的影响尚不明确.目前关于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阿格列汀、利格列汀等)对心血管事件影响的前瞻性研究尚在进行之中,这将进一步完善DPP-4抑制剂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
【总页数】4页(P102-105)
【作者】高颖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7.15
【相关文献】
1.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王喜梅
2.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和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J], 安建中;洪蕾;乔世刚;王琛
3.α糖苷酶抑制剂与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价值 [J], 韩娥
4.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甘精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BMI及低血
糖发生率的影响 [J], 张铮杰
5.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 [J], 熊芳菲;王丽宏;车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26a5246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0.png)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张石革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年(卷),期】2013(013)004
【摘要】目的: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的问世是21世纪药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其作用途径独特,迂回在胰岛β细胞和胰岛素之外,通过抑制DPP-4活性延长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作用时间和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本文对其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方法:通过对国内外近期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内源性的GLP-1的降解,提高GLP-1的水平,进而促进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产生,从而控制血糖的稳定.DPP-Ⅳ抑制剂具有不影响体质量和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优势,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5页(P301-305)
【作者】张石革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7.1+5
【相关文献】
1.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和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J], 安建中;洪蕾;乔世刚;王琛
2.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J], 单玲;鲁丽;李延彬;杨榕
3.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 [J], 张石革;牛诚
4.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及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 张燕;冯燕
5.二甲双胍联合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及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J], 陈翠环;冯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肾结局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肾结局](https://img.taocdn.com/s3/m/72bf233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f.png)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肾结局周赛君(综述);于珮(审校)【期刊名称】《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年(卷),期】2022(31)5【摘要】慢性肾脏病(CKD)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大多数口服降糖药及其代谢产物由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时半衰期延长,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低血糖及其他相关不良反应风险。
合并CKD 的T2DM患者在选择降糖药时,应充分考虑肾功能情况,优选具有肾脏获益证据、经肾脏排泄少、低血糖风险低的药物。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作用机制独特,降糖疗效确切,不增加体重和低血糖风险,且使用简便,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4种DPP-4i开展的大型心血管结局研究(CVOT)在不同肾功能状态的T2DM患者中,评估了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不同DPP-4i虽降糖疗效相似,但药物特点及心肾结局存在一定差异。
本综述基于CVOT,归纳比较了不同肾功能状态患者使用DPP-4i的心血管安全性和肾脏相关结局,并对DPP-4i的潜在肾脏获益及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合并CKD的T2DM患者的治疗提供循证参考。
【总页数】6页(P465-469)【作者】周赛君(综述);于珮(审校)【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相关文献】1.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治疗作用2.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中的使用情况3.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效果4.二肽基肽酶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控制及HOMA-IR的影响5.降低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事件风险:加用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优于胰岛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PP-4i在亚洲人群长期心血管安全性最新分析结果!
![DPP-4i在亚洲人群长期心血管安全性最新分析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beaba97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f6.png)
DPP-4i在亚洲人群长期心血管安全性最新分析结果!200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了关于《治疗2型糖尿病新药的心血管风险评价指导原则》,要求所有新上市的降糖药物均需评价其心血管(CV)安全性。
自2008年颁布该行业标准后,多种降糖药物进行了上市前或上市后的心血管结局研究(CVOT)。
2018-2019年,DPP-4(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利格列汀的两大CVOT——CARMELINA及CAROLINA相继发表研究结果,为利格列汀提供了长期心血管安全性证据。
值得一提的是,CAROLINA研究是DPP-4i中目前唯一与阳性药物对照的CVOT。
今年6月,CAROLINA 亚洲亚组人群数据发布,进一步完善了利格列汀心血管安全性,为亚洲2型糖尿病(T2DM)人群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再添新证!CAROLINA研究,降糖药物心血管安全性的又一力证!CAROLINA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对照的临床试验[1],从43个囯家的600多个中心纳入6033名心血管风险因素升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旨在评估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使用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的心血管安全性。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至首次发生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非致死性卒中(3P-MACE)的时间。
CAROLINA的设计独具匠心,一方面,纳入的患者是糖尿病相对早期且合并心血管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另一方面,这是DPP-4i中目前唯一一个使用阳性对照的CVOT,对照组选择第三代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
两种药物都是临床常用药物,经典磺脲类药物与新型降糖药DPP-4i的头对头PK,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CAROLINA研究结果显示,在总体人群中,与格列美脲相比,利格列汀不增加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3P-MACE)风险。
与格列美脲相比,利格列汀在达到相似的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情况下,显著降低低血糖事件的相对风险达77%(HR 0.23,95%CI 0.21-0.26,p<0.0001);格列美脲组中超过1/3的患者(37.7%)发生任意低血糖事件,利格列汀组仅为1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血糖药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1⁃2]。
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8年正式出台了相关的指导原则,要求所有新的降糖药必须评估其心血管安全性。
因此,多种新型降糖药二肽激肽酶Ⅳ(DPP⁃4)抑制剂类药物纷纷开展了心血管转归的临床试验,其中两项大型临床试验——“阿格列汀与标准疗法对近期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心血管安全性的影响比较”(EXAMINE研究,NCT00968708)和“T2DM患者使用沙格列汀的心血管结果评估”(SAVOR研究,NCT01107886)的结果率先于2013年发表。
本文主要通过解读大型心血管转归临床研究来探讨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
一、T2DM患者降血糖治疗的心血管获益或风险T2DM和心血管疾病常常相伴而行,且前者是后者的危险因素之一。
既往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增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3]。
T2DM患者的HbA1c每下降1%,心肌梗死(心梗)的发生率可降低14%[4]。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证实了强化血糖控制能够显著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长期随访也显示强化降糖可以减少大血管事件的风险[5⁃6]。
然而,控制糖尿病心血管风险行动(ACCORD)、糖尿病治疗和血管保护行动:百普乐与达美康缓释片对照评估研究(ADVANCE)和退伍军人糖尿病试验(VADT)等几项重要的大型临床研究却没有显示出强化降糖治疗的心血管获益[7⁃9]。
从这一系列的临床研究中可以认识到,与单纯的强化降糖干预相比,综合管理多种危险因素对于减少心血管风险更为有效,尤其在病程长、伴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中,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设定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降糖药本身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8年12月,FDA更新了产业指导原则,明确要求对糖尿病药物的心血管风险进行安全性评价[10]。
二、FDA心血管安全性指导原则概述与解读FDA于2008年出台的指导原则明确要求[10]:(1)在试验方案的设计阶段,应当考虑设计周期、入选标准和心血管终点事件的一致性,以便后续的Meta分析;(2)在临床试验的实施阶段,申办者需要成立独立的数据和安全性监察委员会,对心血管事件进行裁决;(3)临床试验的规模更大,周期更长,且必须包括心血管风险高危人群,比如晚期、老年患者和伴有一定程度肾脏损伤的患者。
在心血管风险的评估阶段,上市前的研究药物必须和对照组比较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列出明确的风险比(HR)95%双侧置信区间(CI)的上限。
可以通过2/3期研究的Meta分析来得出数据,或再单独做一个大型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
如果上市前申请该心血管事件发生率HR的95%CI上限<1.3,并且总体的风险受益分析能够支持上市许可,通常不再需要进行上市后的安全性临床试验;如果HR的95%CI上限≥1.8,则该药物的心血管风险是不可接受的;如果HR的95%CI上限在1.3~1.8之间,且总体的风险收益分析支持批准,一般需要进行上市后的临床研究来证实HR的95%CI上限小于1.3。
三、DPP⁃4抑制剂心血管风险的前期研究DPP⁃4抑制剂通过对DPP⁃4酶的抑制作用,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在体内的含量。
GLP⁃1可以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11]。
临床研究中显示DPP⁃4抑制剂可以改善心血管风险因素,例如降低餐后高血糖,不增加体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改善餐后血脂,降低炎症标志物,减少氧化应激,改善内皮功能和降低血小板聚集[12]。
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41959例T2DM患者,从短期和中期的临床研究中可以发现DPP⁃4抑制剂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13]。
在另一项Meta分析中,有4168例T2DM患者接受阿格列汀治疗,1169例接受其他降糖药治疗,691例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阿格列汀和其他降糖药之间主要心血管不良反应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635,97.5%单侧CI0~1.41)[14]。
由此初步显示了DPP⁃4抑制剂潜在的心血管受益,但仍需大型的心血管转归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
四、EXAMINE研究和SAVOR研究的设计和结果介绍试验设计方面,EXAMINE研究是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检验非劣效性的3期试验,旨在明确T2DM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应用阿格列汀(alogliptin)治疗后,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是否非劣于安慰剂[15]。
该研究的对象为入组前15~90d内曾因ACS入院的T2DM患者。
受试者随机接受阿格列汀或安慰剂治疗,也接受按照地区标准原则对T2DM和心血管风险因素预防的治疗方案。
EXAMINE研究的主要终点指标采用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新视野·从大型心血管转归研究解读二肽激肽酶Ⅳ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李焱DOI: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5.05.015作者单位: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复合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和非致死性卒中。
主要的次要终点指标为扩展的MACE复合终点,即包括主要终点指标和不稳定心绞痛发作所致24h内实施血运重建治疗[16]。
而SAVOR⁃TIMI53试验以沙格列汀(saxagliptin)为研究药物,在设计思路上与EXAMINE试验相似,为非劣效性研究;受试人群为有心脑血管病史或合并多种心血管风险因素的T2DM患者;主要终点MACE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和非致死性缺血性卒中,扩展的MACE次要终点指标除主要终点指标外还包括因心衰住院、因实施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而住院和因不稳定心绞痛住院[17]。
试验结果方面,EXAMINE研究共纳入5380例患者,研究时间为2009年10月至2013年6月。
阿格列汀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患者基线特征匹配,伴随用药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其他降糖药(如胰岛素、二甲双胍、磺脲类)和钙通道拮抗剂等,中位随访期18个月。
阿格列汀组有305例主要终点事件(11.3%);安慰剂组中有316例主要终点事件(11.8%),HR为0.96(重复95%CI单侧上限1.16),结果显示非劣效(P=0.32)。
主要的次要终点指标阿格列汀组发生344例(12.7%),安慰剂组发生359例(13.4%),HR为0.95(重复95%CI单侧上限1.14),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26)。
研究末阿格列汀组较基线HbA1c下降显著高于安慰剂组(-0.33%和0.03%,P<0.001)。
阿格列汀组和安慰剂组全因死亡发生率无差异(P=0.23),分别为6.5%和5.7%。
此外,低血糖、胰腺炎、血管性水肿、胰腺癌和透析的发生率两组相似。
其中,由于心力衰竭(心衰)入院的患者,阿格列汀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3.1%和2.9%(HR=1.07,95%CI为0.79~1.46,P=0.657)[16]。
而SAVOR⁃TIMI53研究共有16429例患者入选,沙格列汀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特征匹配,中位随访期2.1年。
沙格列汀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7.3%,安慰剂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7.2%,HR为1.00(95%CI0.89~1.12,P= 0.99)。
沙格列汀组的次要终点指标与安慰剂组也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2.8%和12.4%,HR为1.02(95%CI0.94~1.11;P< 0.001)。
研究末沙格列汀组的HbA1c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分别为7.7%和7.9%,P<0.001)。
此外,沙格列汀不增加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心梗、缺血性卒中、因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住院的风险;沙格列汀组心衰住院的比例和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沙格列汀组和安慰剂组心衰住院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5%和2.8%(HR1.27,95%CI1.07~1.51,P=0.007)[17]。
两项试验比较,EXAMINE研究样本量少于SAVOR研究,中位随访期短于SAVOR研究,但EXAMINE研究选择的受试人群心血管风险较SAVOR研究更高。
EXAMINE研究入组人群中位年龄61岁,T2DM病程7.1年,约88%的患者既往发生过心梗;SAVOR研究入组人群平均年龄为65岁,糖尿病病程10.3年,约38%的患者既往有过心梗。
EXAMINE研究中合并心血管药物治疗的比例高于SAVOR 研究。
两个研究的基线HbA1c均为8.0%。
研究结果显示,阿格列汀和沙格列汀与安慰剂相比,都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心衰入院的患者比例,在EXAMINE研究中无显著差异;在SAVOR研究中,沙格列汀组因心衰住院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一项Meta分析也发现DPP⁃4抑制剂增加心衰风险的趋势有统计学意义,但目前的证据并不足以证明心衰风险确实存在[18]。
FDA 要求沙格列汀制造商提供相关临床数据以便进行全面分析来进一步核查是否存在心衰相关性。
此外,EXAMINE研究中,阿格列汀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阿格列汀组6.7%,安慰剂组6.5%,P=0.74);但SAVOR研究中,沙格列汀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分别是15.3%和13.4%,P< 0.001)。
根据基线降糖药物的情况和HbA1c水平进行分层分析发现,沙格列汀治疗低血糖发生率的增加仅限于使用磺脲类药物的受试者,且在基线HbA1c<7%的受试者中,沙格列汀显著增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率(HR1.86)。
而在基线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胰岛素联合其他降糖药治疗和未使用降糖药的患者中,沙格列汀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
这两项临床研究都没有显示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能最主要原因是研究人群的高心血管风险以及随访时间较短。
两项研究的受试人群年龄大、病程长、心血管风险高。
特别是EXAMINE研究中,受试者的心血管风险属于极高危。
由于这些高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存在,患者全程接受临床标准治疗,其他降糖药和改善心血管功能药物双管齐下,共同帮助患者改善病情。
而临床观察时间也只有1.5~2.1年。
因此很难观察到心血管风险的改善。
UKPDS研究纳入人群为新诊断的T2DM患者,平均随访10年后发现对血糖的控制可以降低微血管并发症、心梗和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6]。
由此提示我们,如果要研究DPP⁃4抑制剂可能的心血管受益,应该选择心血管风险较低的人群并且增加随访时间,才有可能发现潜在的心血管受益。
五、DPP⁃4抑制剂心血管转归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目前正在进行中的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转归研究有:以西格列汀为研究药物的TECOS研究(NCT00790205)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开始于2008年,预计为期6年,招募14000例有心血管病史的T2DM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