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2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6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4课件 新人教版

2016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4课件 新人教版

2.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 (1)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 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都减少, 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 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减少的情况: “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其数量的增 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最终 结果比原来数量要大。
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而不会有明显变化。 在该食物网中,若C种群的数量下降,则可由同一营养级的 其他生物(B或E)来弥补,通过食物网中生物这种相互补偿、 相互制约的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可维持平衡状态,生物 的种类和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C
【例4】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动植物,其中由部 分生物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填 “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体内贮存的能量 _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解析】 (1)以植物为起点,鹰为终点的食物链共有4条, 鹰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有 捕食和竞争,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2)寄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小于寄主天敌对其的影响,由 于大量捕杀鼬,导致鼠种群暴发,所以鼠群的种内斗争增强; (3)蘑菇属于分解者,植物体内的能量只能来自于光能, 分解者体内的能量是不能传递给植物的。
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例1】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 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 正确的是 ( )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 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最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共53张PPT)

最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共53张PPT)

32
A.环丙沙星抑制细菌的①过程,红霉素抑制细菌的③过 程
B.青霉素和利福平能抑制DNA复制 C.结核杆菌的②和③过程都发生在细胞核中 D.①~⑤可发生在人体健康细胞中
2019/7/31
33
[解析] 中心法则中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和RNA的逆 转录等都在微观层面体现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使得生物 体的性状得以维持和表现。由题中图表可知,环丙沙星能抑制 细菌的①过程即DNA的复制过程;红霉素能抑制细菌的③过程 即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不能 抑制DNA复制;利福平能抑制细菌的②过程即转录过程,也能 抑制病毒的②④过程即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结核杆菌无细 胞核,其②和③过程主要发生场所均为拟核。人体健康细胞中 不能发生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
2019/7/31
40
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2019/7/31
41
[解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维持生物体正常 的生命活动;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 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 声音,声音大小影响雌性扬子鳄筑巢穴的位置,巢穴位置影响 后代的雌雄比例,可见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信 息必将影响到种群的繁衍。
2019/7/31
34
[答案] A
2019/7/31
35
2.个体水平的信息传递 【典例】 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 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2019/7/31
36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2016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7课件 新人教版

2016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7课件 新人教版

【解析】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基本原则;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 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 【答案】 AB
【例5】 美国白蛾已经悄然潜入北京地区,成为一起严 重的生物入侵事件。 (1)美国白蛾进入北京地区,种群可能呈现“J”型增长, 这除了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充裕等因素以外,主要是因为 ________,它的大量爆发使北京地区________受到威胁。
(5)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④优于③的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沼气池中的能量流向哪些生物类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示可知,苍蝇和蚯蚓以秸秆为食物来源, 属于分解者。 (2)增加生物种类,使其营养结构复杂化,有利于提高生 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3)食物链越长,消耗能量越多,因此增大植物性食物的 比例,可减少能量的消耗,因此供养的人就越多。 (5)途径②、④将废物资源化,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充分利用了能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6)沼气可为人类提供燃料,秸秆中的能量流向沼气池的 微生物;沼渣的能量流向农田里的微生物。
考点三 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注意】 (1)区分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除了保 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 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 护。 (2)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的作用大小:生物 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 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 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 价值。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ppt 1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ppt 1

植被覆盖率(%) 97 8
小型土壤动物 物种数 37 9 个体数 260 28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1 2 3 4
5
问题导练——启迪思维 优化审答
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 生物本身 (4) 种内和种间 (5)人类活动的 干扰 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
答案
(3)群落内部由于 生命活动 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 ) (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
落结构、物种丰富度及群落的稳定性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 有机物总量会逐渐增加,群落结构会变得更加复杂,物种丰 富度会变得更大,群落的稳定性会变得更强。
答案
返回
题组一 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
解题探究
1.云杉林是我国北方针叶林中的优良林,在云杉林被采伐后,一般要经
过下列阶段才能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 2 3 4
解析答案
方法技巧
1.通过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技巧
(1)区分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 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 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简单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2)区分竞争和捕食:竞争是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 争,不直接获取食物;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 获得食物与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存。另外,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 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 而牛吃秸秆。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共53张PPT)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共53张PPT)
[答案] C
[技法归纳] 1.能量流动图解
该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识别该图时要注意 以下几点:(1)明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入射的太阳能并非全 部被生产者吸收;(2)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总和,除了最高营养级 外,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是四个数值之和:本身呼吸消耗的能 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利用的 能量和最高营养级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3)两个相邻营 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
2. 物质循环图解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算法初步、统计、概率的基础知识。1.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中学数学中的算法内容和其他内容是密切联系在一 起的, 比如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数列的求和等。具体来说,需要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含义,理解算法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算法语句,并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在本教科书中,首先通过实例明确了算法的含义,然后结合具 体算法介绍了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条件和循环,以及基本的 算法语句,最后集中介绍了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排序、进位制等典型的几个算法问题,力求表现算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算法意识。2.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把问题用数量化的形式表示,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数量化表示的问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答问题。统计学是研究 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本教科书主要介绍最基本的获取样本数据的方法,以及几种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信息的统计方法,其中包括用样本估计总体分布及数字特征和线性回归等内容。本教科书介绍的统计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关抽样 调查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侧重点放在了介绍获得高质量样本的方法、 方便样本的缺点以及随机样本的简单性质上。教科书首先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统计数据,通过边框的问题和探究栏目引导学生思考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必要性,以及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为强化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性,教科书通过一个著名的预测结果出错的案例,使学生体会抽样不是简 单的从总体中取出几个个体的问题,它关系到最后的统计分析结果是 否可靠。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进了随机样本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情景引入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方法,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最后,通过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三种随机抽样方法的优缺点。3.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型,同时为 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学习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能通过实验、计算器(机)模拟估计 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教科书首先通过具体实例给出了随机事件 的定义,��

2018_2019学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2018_2019学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知识梳理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然增长率
基数大
减少 消耗 加剧
多样性
相关视频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列举环境问题
水资源 臭氧层 荒漠化
全球气候
生物多样性
(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连线)
(3)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影响 ①特点: 全球性 。 ②影响:对生物圈 稳态 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5.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内涵:追求的是 自然、经济、社会 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保护 生物多样性 (2)实现措施保护 环境和资源 建立 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 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深化 拓展
生物多样性的成因
(1)从分子水平上看:
基因DNA多样性 转录 蛋白质多样性 生物性状多样性 ― ― ― → ― ― → 根本原因 翻译 直接原因 体现生物多样性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
B.环境容纳量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曲 线b C.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不可能为图中的c √ 种群数量可能继续增长 B.产生曲线b与曲线a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不同 D.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 (K)为110亿,当世界人口达到 110亿时,
解析 答案
4.“ 赤潮 ” 被喻为 “ 红色幽灵 ”,国际上也称其为 “ 有害藻华 ” ,是海 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 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赤潮发生时水体表现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量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

高三生物课件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9-32

高三生物课件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9-32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考纲导航]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 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由__生__物__群__落___与它的__无__机__环__境____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类型:(将a~j按类型入座) a.海洋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 统 d.森林生态系统 e.农田生态系统 f.果园生态系 统 g.冻原生态系统 h.淡水生态系统 i.荒漠生态系 统 j.人工林生态系统
3.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①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__生__产__者__,后面的都是_消__费__者_, 不含___分__解__者____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营养级一般不超过___5___个,这是因为能量沿食物链 是__逐__级__递__减_____的。
③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只有__捕__食____。 ④某一营养级生物的含义是该营养级的__所__有__生__物____, 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生物种群。
【答案】 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规律总结】 根据各类信息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1)根据能量或者有机物的含量“由多到少”书写食物链
营养级
A
B
C
D
能量(有机物)
15.9 870.7 1.9 141.0
根据能量或者有机物的含量由多到少,可以确定食物链为: B→D→A→C。
(2)根据重金属、DDT等浓度“由少到多”构建食物链(网)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食物网中共含有 3条食物链,分别是森林→松毛虫→蜘蛛→灰喜鹊→狐狸、森 林→松毛虫→灰喜鹊→狐狸、森林→松鼠→狐狸,其中灰喜鹊 和蜘蛛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A正确;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 有蜘蛛、灰喜鹊、狐狸,B正确;大量猎捕灰喜鹊后,狐狸还 可以以松鼠为食,所以狐狸的种群数量不会大幅度下降,C错 误;灰喜鹊是动物,体积较大,运动范围较大,所以最常用的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D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 (1)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 ①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 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 ×100%=增长率,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②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即曲线斜率),其 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
(1)稳定型的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保持稳定。
()
(2)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种群的死亡率间接
影响种群密度的。
()
(3)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4)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
外界因素。
()
(5)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 )
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 可采用该方法。
【例4】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 数法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解析】 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 要注意在调查时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 志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志对象的正常活动,标志物不 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 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具有代表性。
【答案】 C
【答案】 D
【例5】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
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
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
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数 量N0增长到末数量Nt,则这一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和增 长速率分别为:
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 位);
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 年)。
(2)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时, 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 度减小。
联系
2.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野生生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 境阻力,增大K值。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 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 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 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 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 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________、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________(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 捕捉数量为n,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2.年龄组成
①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 的趋势。
【答案】 D
【例2】 (2013·浙江)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 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
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解题时,要抓住图 示中①、②决定种群密度这一信息。由于利用性引诱剂诱杀 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可以推知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①、 ②、③、④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3)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获量,如K/2时捕捞可持续获得最 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获量——最大日捕获量应处 于种群密度最大时。
3.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 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 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出生率和死亡 率情况
> = <
种群数量变 化趋势 增加 波动 降低
所属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注意】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 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 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 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 接相关。
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同时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故稳 定型的出生率不一定最高,D项错误。
【答案】 B
【例3】 (2012·新课标全国)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
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
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
(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
类型 A B C
各年龄分布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________ 基本不变 ________
3.空间特征 常 ①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见 ②________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类 ③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型
考点三 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 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种群增 长速率
K值有无 无K值
有K值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 增长的影响不同
2.决定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 (2)人为因素:________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 物________不断减少。
✓自我校对 一、1.(1)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随机性 等距取样法 (2)①活动
增加。
()
(1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
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
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
()
(12)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K/2值时种群的增
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
(13)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

【解析】 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为20, 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 长率为10%,A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 比例越接近1∶1时,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此时的出生率 就越高,B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 物的繁殖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C项错误;三
【解析】 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 项错误。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 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 样方划分为100 m2左右,B项错误。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 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 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
【答案】 D
考点二 种群密度调查
方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 ①随机取样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
意 ②样方大小适中

事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
项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
•精要点拨 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
()
(14)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突破 考点一 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 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 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 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例1】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