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其十四)》教材理解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全诗赏析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全诗赏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赏析:《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唐朝诗仙李白的作品,此诗是李白诗歌中惟一的一首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写作,亦是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的珍贵。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
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
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
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
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
“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
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
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注释赏析-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 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 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 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 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 “李杜”。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 “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 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 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 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 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 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 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 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 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 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 《李太白集》。
• 第十四首写秋浦夜晚冶炼的劳动场面。 黑夜冶炼,火照天地,红星迸溅,紫烟 腾空,场面壮观。冶炼工人边劳动边唱 歌,使得寒川变得火热。据《新唐书· 地 】 • ⒃赧(nǎn):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指冶 炼工的脸被火映红。
【赏析】
• 秋浦:唐代属池州府,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池州秋浦县: “秋浦水,在县西八十里。”秋浦水,一名秋 浦河。公元753、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二、 三载)间李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往来于池、 歙诸州,《秋浦歌》十七首即此时游寓秋浦所 作。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浦歌·其十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四首。
此诗是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作品,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珍贵。
全诗展示了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诗人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作品原文秋浦歌⑴炉火照天地⑵,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⑶,歌曲动寒川。
词句注释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⑶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白话译文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创作背景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
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
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
《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
一说此诗大约天宝十二年(753年)。
作品鉴赏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
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
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
《秋浦歌 炉火照天地》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秋浦歌·炉火照天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四首。
此诗是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作品,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珍贵。
全诗展示了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诗人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作品原文:秋浦歌⑴炉火照天地⑵,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⑶,歌曲动寒川。
词句注释: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⑶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白话译文: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创作背景: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
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
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
《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
一说此诗大约天宝十二年(753年)。
作品鉴赏: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
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
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
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
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
《秋浦歌(其十四)》李白唐诗鉴赏
《秋浦歌(其十四)》李白唐诗鉴赏【作品介绍】《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唐朝诗仙李白的作品,此诗是李白诗歌中惟一的一首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写作,亦是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的珍贵。
【原文】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赏析】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
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
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
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
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
“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
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
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秋浦歌(其十四)》教案(精选3篇)
《秋浦歌(其十四)》教案(精选3篇)《秋浦歌(其十四)》篇1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同类诗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李白与杜甫写作风格的区别。
4、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并能默写。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情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在校本课程“名人名诗”中学了近二十首李白的诗。
李白成了我们跨时空的朋友。
出示李白图片,对这朋友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秋浦歌》。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后十年,漫游到此,写了一组诗,共十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五首。
这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
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利用学生以前的积累,穿越时空,一千多年前的李白仿佛就是近在身边的朋友。
」二、初读,了解诗意1、谁先来跟李白打了招呼,字正腔圆地念一念这首《秋浦歌》。
指名读——齐读丈、长、霜是押韵的韵脚,后鼻音读准才有味道。
2、诗读准了,读通了,接下来要了解诗意,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多读,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图片,结合课内外的资料,争取自己读懂这首诗。
3、课本中有哪几个字的注释?缘,由于,因为。
现在我们使用的缘故、缘由都有这个意思。
谁先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你能读一读这首诗吗?4、我的白发有三千丈,因为我的愁怨也是这样长。
我竟不知道明镜里映出的白发,是从哪里来的?是啊,我们仿佛看见李白对镜自怜、自悲、自叹,最后竟背转身不忍再看了。
你看。
5、播放动画。
「立足于学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学、交流。
之后,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播放此首诗的动画,起到理解与感悟的升华。
」三、探究,体悟诗情1、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情感,诗中用了哪个字?2、朋友之间贵在知心。
你们知道李白愁什么,以至白发三千丈吗?以你对李白的了解,静下心想想,假如你就是镜子前的李白,见到自己满头的白发,你会想到些什么?交流、朗读3、师激情:往事的种种都涌上心头,自己空怀远大的抱负,但屡遭挫折。
《秋浦歌(其十四》教案(精选
《秋浦歌(其十四》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具体章节为《秋浦歌》中的第十四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秋浦歌(其十四)》这首古诗的解读、分析、鉴赏以及相关文学常识的拓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秋浦歌(其十四)》的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会运用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韵律、修辞等。
3. 感受我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理解《秋浦歌(其十四)》的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运用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让学生齐读《秋浦歌(其十四)》,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解读:分析诗歌的题目、作者、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赏析:从意境、韵律、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例题讲解:结合诗歌内容,讲解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并赏析另一首秋浦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秋浦歌(其十四)》2. 板书内容:作者:李白背景:秋天的江南内容:秋浦歌第十四首艺术特色:意境优美、韵律和谐、修辞丰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鉴赏并分析《秋浦歌(其十五)》。
2. 答案要求:结合诗歌内容,从意境、韵律、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李白的诗歌,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诗人的秋浦歌作品,进行横向比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解读和分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内容和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要求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解读和分析《秋浦歌(其十四)》的教学内容解读和分析是教学的基础。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诗词翻译及赏析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诗词翻译及赏析《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前言】《秋浦歌·炉火照天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四首。
此诗是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作品,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珍贵。
全诗展示了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诗人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注释】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⑶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翻译】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赏析】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
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
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
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
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
李白喜用此词。
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
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
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
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
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
秋浦歌(其十四)
译意: 炉火熊熊,红星四溅,天地 被炉火照得通明。 炉火映红了工 人的脸庞,工人通红的脸庞又使 夜晚的月色更加明亮 ,冶炼工人 们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 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 了。
解读: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一首 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篇。它所 塑造的工人形象鲜明生动,描摹的劳动 场景真实而热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 罕见的,堪称珍品。
秋浦歌(其十四)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创作背景: 《秋浦歌》共有十七首(其十四) 是李白天宝十三载(754)由金陵 至宣城,往来于池、歙诸州时游秋 浦而作。由于生活范围的局限,李 白诗歌中直接描写劳动场面的很少。 《秋浦歌》(十四)描写冶炼工人 的劳动场。因为少,也因为精心 而作,便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 品。
《秋浦歌(其十四)》教材理解
《秋浦歌(其十四)》教材理解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
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
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
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
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
“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
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
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象,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的意思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一首古典诗歌,它描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索。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秋浦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岁月易逝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所呈现的情感和意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让我们来分析《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这首诗的内容。
这首诗以秋浦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氛围。
诗中出现了“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这样的句子。
这些描写展现了秋浦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将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首诗更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作者通过对秋浦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他也深刻地意识到了岁月易逝和生命无常的真实性,这种内在的矛盾和冲突,为整首诗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
正是这种真挚的情感和对生命深刻的理解,使得《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成为一首引人深思的佳作。
让我们来谈谈我个人对《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的理解和感悟。
在我的看来,这首诗所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以及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都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首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真理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宝贵和时间的珍贵。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一首富有内涵和情感的诗歌,它通过对秋浦景色的描绘和对生命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希望通过我的解读,你也能对这首诗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经典之作,它所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以及对岁月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深深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中红星的意思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中红星的意思
诗意: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红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脸膛红彤彤的冶炼工人们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下,边劳动边唱歌,嘹亮的声音使冰冷的河水都荡漾了起来。
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唐朝诗仙李白的作品,此诗是李白诗歌中惟一的一首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写作,亦是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的珍贵。
《秋浦歌其第十四首》说课稿
《秋浦歌其第十四首》说课稿《秋浦歌其第十四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育同学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秋浦歌》李白对其加以缔造性的发挥,而生成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词汇赧郎,用来表达他对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劳苦大众的由衷的敬佩之情,工人们的脸庞由于炉火的烘烤,由于劳动的紧急,在月色的覆盖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缔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兴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心情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缔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原来就非常敏感的诗人以剧烈的内心震撼,假如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
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遗忘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珍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缔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丽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缔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千载之下,我们都好像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二.说同学教学对象是五班级同学,他们已学过不少古诗,初步把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同学感悟语言,体会感情,观赏意境,培育感悟力量、表达力量和实践力量。
依据同学实际、融入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较难。
我依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主动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秋浦歌(其十四)》李白唐诗鉴赏
《秋浦歌(其十四)》李白唐诗鉴赏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秋浦歌(其十四)》李白唐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秋浦歌(其十四)》李白唐诗鉴赏篇1秋浦歌(其十四)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诗鉴赏秋浦,湖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
《秋浦歌》共十七首,是李白被唐玄宗“赐金还山”后在天宝十三年(754)漫游秋浦时所作的组诗。
诗人在这组诗中表达了对长安和家乡的思念,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之情,同时,也描绘了秋浦的风土人情及当地劳动人民生活和劳动的图画。
这里所选的诗为第十四首。
诗中,诗人以极大的热情讴歌和赞美了在漫游过程中接触到的冶炼工人和他们的劳动,格调高昂、明快。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这两句诗首先从视觉的角度来展现冶炼场夜间劳动的场景,从侧面赞美了冶炼工人的创造性劳动。
首句“炉火照天地”,气势恢宏,以夸张的笔调给读者眼前一亮,天地光辉的感觉。
而次句“红星乱紫烟”,则是描写冶炼炉外火星四射,浓烟滚滚的景象,富于动态的美感。
一个“乱”字,用得出神入化,将炉火飞溅的场面和冶炼工人夜间作业的紧张状态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
而这火光熊熊、火星飞舞、浓烟滚滚的壮观景象,正是冶炼工人挥汗如雨、艰苦劳动所创造的,于是从诗人饱含激情的描绘中,我们自然而然地也就会想到这壮观场面的制造者冶炼工人。
这样就为冶炼工人的正式出场拉开了帷幕,酝酿了环境气氛,因此全诗后两句的描写就显得更加自然流畅、亲切感人。
诗的三、四句“郝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大意是:被炉火映红了脸膛的冶炼工人们,在明月朗朗的夜晚,一边劳动,一边充满豪情地歌唱,歌声响彻了寒夜中的秋浦水。
这两句诗是对富于力量和劳动热情的冶炼工人进行直接赞美。
这里,诗人首先抓住“赧”的外貌特征进行描绘,从而将一批面映炉火红光、热情工作的劳动者的群像栩栩如生地给描绘出来了。
五年级语文下册《秋浦歌(其十四)》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秋浦歌(其十四)》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准确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同类诗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李白与杜甫写作风格的区别。
4、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并能默写。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情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在校本课程“名人名诗”中学了近二十首李白的诗。
李白成了我们跨时空的朋友。
出示李白图片,对这朋友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秋浦歌》。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后十年,漫游到此,写了一组诗,共十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五首。
这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
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利用学生以前的积累,穿越时空,一千多年前的李白仿佛就是近在身边的朋友。
」二、初读,了解诗意1、谁先来跟李白打了招呼,字正腔圆地念一念这首《秋浦歌》。
指名读——齐读丈、长、霜是押韵的韵脚,后鼻音读准才有味道。
2、诗读准了,读通了,接下来要了解诗意,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多读,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图片,结合课内外的资料,争取自己读懂这首诗。
3、课本中有哪几个字的注释?缘,因为,因为。
现在我们使用的缘故、缘由都有这个意思。
谁先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你能读一读这首诗吗?4、我的白发有三千丈,因为我的愁怨也是这样长。
我竟不知道明镜里映出的白发,是从哪里来的?是啊,我们仿佛看见李白对镜自怜、自悲、自叹,最后竟背转身不忍再看了。
你看。
5、播放动画。
「立足于学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学、交流。
之后,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播放此首诗的动画,起到理解与感悟的升华。
」三、探究,体悟诗情1、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情感,诗中用了哪个字?2、朋友之间贵在知心。
你们知道李白愁什么,以至白发三千丈吗?以你对李白的了解,静下心想想,假如你就是镜子前的李白,见到自己满头的白发,你会想到些什么?交流、朗读3、师激情:往事的种种都涌上心头,自己空怀远大的抱负,但屡遭挫折。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诗词翻译及赏析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诗词翻译及赏析《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前言】《秋浦歌·炉火照天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四首。
此诗是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作品,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珍贵。
全诗展示了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诗人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注释】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⑶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翻译】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赏析】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
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
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
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
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
李白喜用此词。
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
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
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
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
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
李白《秋浦歌》古诗原文及译文
李白《秋浦歌》古诗原文及译文李白《秋浦歌》古诗原文及译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秋浦歌》古诗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浦歌(第十四首)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孙长江红彤彤的炉火照彻了天地,红星四溅,紫烟蒸腾。
健美强壮的冶炼工人啊,在这样的'一个明月夜里,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嘹亮的歌声使那寒冷的河水都荡漾了起来。
百字赏析文孙长江李白的千古绝唱《秋浦歌》(第十四首),一开篇,便将一幅色调明快、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捧献在了读者眼前。
前两句中“照”、“乱”二字,看似平易,实为难得。
“照”,透彻,卓然;“乱”,热烈,亢奋。
第三句中的“赧”,本为因害羞而脸红,李白不会不知;可用于“赧郎”,就将冶炼工人健美、强壮、勤劳、朴实、热情、豪放、乐观,以及在炉火映照下的情趣,传达得无一遗漏。
末句“歌曲”又起,“寒川”不“寒”;并非是那歌声有多美,倒是诗人情怀中滚涌着惊叹,奔涌着兴奋,喷涌着歌颂!拓展: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诗歌鉴赏范文精选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诗歌鉴赏唐代: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注释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⑶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参考资料: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294 .佚名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
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
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
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
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
李白喜用此词。
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
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
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
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
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
此说难以确证。
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
“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
这种解释是通达的。
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浦歌(其十四)》教材理解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
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
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
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
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
“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
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
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
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象,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