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农民图式

合集下载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油画《拾穗者》是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通过艺术语言表达了勤劳、朴实、乐观的精神内涵。

画中的拾穗者是一位农民,肩上背着一筐子丰收的稻谷,挥舞着镰刀,忙碌而满足地工作着。

整幅画面充满了阳光和活力,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乡村景象。

从画面的构图和色彩运用方面来看,艺术家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效果来突出拾穗者的形象。

画面左右呼应,左侧的拾穗者与右侧的金黄色稻谷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拾穗者的形象更加凸显。

画面的色调以金黄色和土黄色为主,勾勒出一片金灿灿的丰收景象,给人一种温暖、明朗的感觉。

整个画面没有过多的花哨和修饰,艺术家通过简洁而鲜明的色彩和构图直接表达出了丰收的喜悦和欢乐。

从细节的刻画和笔触的运用方面来看,艺术家通过细腻而自然的笔触,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拾穗者的形象。

拾穗者虽然身材瘦小,但是面部透露着坚毅和自信。

他的眼睛灼灼有神,透露出他对未来的期盼和信心。

在他粗糙的手指和双肩上还有一层沉甸甸的劳作的痕迹,这些细节的刻画使得拾穗者的形象更加真实,也更加具有感染力。

艺术家运用了流畅而有力的笔触,为画面增添了一种力量和生命力。

所有这些细节的刻画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者仿佛可以感受到拾穗者的辛勤劳动和丰收的喜悦。

从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方面来看,油画《拾穗者》表达了对劳动和勤劳精神的赞美,并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

拾穗者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形象,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丰收,而他的笑容也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画面中充满了勃勃生机和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以鼓舞和启发。

艺术家通过这幅作品向人们传递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崇高,也表达了对农民的敬意和温暖的祝福。

油画《拾穗者》以其鲜明的色彩、细腻的细节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勤劳、朴实、乐观的精神内涵。

通过这幅作品,艺术家讴歌了劳动的伟大和丰收的喜悦,也传递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

这幅作品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让人深思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油画贫农的儿子赏析

油画贫农的儿子赏析

油画贫农的儿子赏析油画是一种充满艺术气息的绘画形式,它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展现着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而油画《贫农的儿子》则是一幅充满深刻内涵的作品,它通过对贫困家庭中儿子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幅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探寻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

首先,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构图和色彩运用入手。

整幅画面以贫困的农村家庭为背景,画面中央是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一个年轻的儿子正在劳作。

画面的色调以暗淡的色彩为主,整体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

艺术家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巧妙地表现了农村家庭的困境和压力。

同时,画面中的儿子形象也是一大亮点,他的身姿挺拔,面部表情坚毅,透露出一种坚韧和坚毅的气质。

这种对比的色彩运用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整幅画面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引起了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我们可以从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入手。

《贫农的儿子》这幅作品所描绘的是一个贫困家庭中的儿子形象,这一题材本身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在当代社会,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往往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他们需要承受着来自生活的压力和挫折,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一种乐观和坚韧的态度。

艺术家通过对这一题材的描绘,展现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对人性的赞美,同时也呼吁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

这种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使得这幅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最后,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入手。

《贫农的儿子》这幅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写实主义的风格,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对光影的运用,使整幅画面充满了生动和真实感。

同时,艺术家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表现和对背景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赞美。

整幅画面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的向往,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和鼓舞。

这种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这幅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贫农的儿子》是一幅充满深刻内涵和情感表达的油画作品,它通过对贫困家庭中儿子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油画《拾穗者》是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它以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村劳动者的生活场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现实面貌,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油画《拾穗者》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农村劳动者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画面中,一位农村妇女挽着一捆稻谷,她的身形略显瘦削,但面部表情却充满了毅力和坚定。

她穿着朴素的衣物,头戴斗笠,脚踏泥土,一双粗糙的手在收割稻谷。

画面中的色彩明亮,线条简洁而有力,让人对于农村劳动者的辛勤劳作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普通的风景画,更是通过艺术手法对农村生活进行的真实而生动的描绘。

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是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

在过去的时代,中国农村是农业主导的社会形态,农民是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力量。

他们辛勤劳作,勤劳朴实,是中国社会中最基础的劳动者。

受到种种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农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农民生活困苦,劳动条件艰苦,劳动收益少。

其中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引起了艺术家的关注和思考,他们通过艺术作品来记录和反映农民的生活现状,为他们发声,呼吁社会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

《拾穗者》这幅作品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现状,更是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实主义创作兴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社会问题突出,人民生活困苦,国家前途命运堪忧。

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力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关注人民的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国家的前途,努力创作出富有人民性、现实性和时代性的作品。

而《拾穗者》这幅作品正是具有这些特点的杰出代表之一。

中国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性,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它关注人民的疾苦,呼唤社会的公平正义。

《拾穗者》以农村劳动者为题材,真实地描绘了农村的生活现状,其作品的真实性和现实性都体现了中国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试论构图形式与情感表达——析珂勒惠支《农民战争》组画

试论构图形式与情感表达——析珂勒惠支《农民战争》组画
卓 长 春 ( 苏省 解 放 军 理 工 大 学 工程 兵 工程 学 院教 员 20 3 江 1 06)
联系 , 也是 感情 上 的联 系 。圆洞 门里压 印的 力量 在这 幅 画中得 到
摘要 :任何 一幅画都 有构 图,而且 关于构 图的论文 已经很 多,
这 个题 目也 是 老 生 常谈 。本 文 未 对 构 图 的 原 理进 行 全 面论 述 , 只 就 构 了爆 发 。这 种爆 发 是通 过画 面 的构 图得 到体 现 的 。没有 一条 不是
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教员试论构图形式与情感表达析珂勒惠支农民战争组画卓长春江苏省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教员210036通过对这首奏鸣曲的研究本人在对肖邦为钢琴作出贡献表示钦佩的同时更深深地为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主义精神而打动
文 艺评 论
试论构 图形 பைடு நூலகம்与情感表达
析珂勒 惠支 《 民战争 》组画 农
鸣 。这种共 鸣 ,也 成为 了作 品具有 感染 力 的基础 。 作 品的第 六 幅 《 战场 》 ,在这 幅 画 的构 图 中,我 们可 以 发现 画家 用 水平 线和 垂直 线 作为 画面 的主 要 结构 。画 面 中老妇 人位 于 竖方 向 的中心 位 置 ,她 身后 的地 平线 被老 妇人 的 身体 几乎 平均 分 为对 称 的两 段 ,这种 极 为典 型 的稳 定型 构 图,排 斥 了画面 的运 动 感 ,正是 表现 悲痛 的气氛 所 需要 的 。从横 的 方 向看 ,地平 线位 于
我 们 知 道 ,每 一 幅 画 都 有 构 图 ,本 文不 对 构 图原 理 进 行 论 述 ,只 对有 关 构 图最重 要 的课题 之 一 :构 图形 式与 情 感 的互动 进 行 分 析 。在 绘 画 作 品 中具 有 优 美 流 畅 的 线 条 ,奇 特 、 巧妙 的构 图,这 并不 能说 明就是 ~件 至 上艺 术 品 。只有 当人 们默 默 地站 在 某 一幅 画面 前 ,沉 思 的时候 ,这才 是真 正 受到 了感 动 。这 种 的感 动 也是 一种 作 品与 观众 在情 感上 的互动 ,这 样 的作 品才 是 真正 的 艺 术之 作 。珂勒 惠 支 的 《 民战争 》组 画 就是 这样 。而 要 观众 受 农 到 感动 ,创 作主 体 在创 作 时必须 先 要 让 自己受 到 感动 ,画 家在 感 动 之外 还要 通过 各 种外 在 的画面 语 言 ,如 构 图、线 条 、造 型 、色 彩 等等 ,在此 基础 上 以达致 人性 最深 处 。 《 夫 》是 《 民战争 》 的第 一幅 ,从构 图上 看突 出之 处 是 耕 农 具 有很 多 的水平 线 。我 们 发现 不仅 横 贯耕 夫脚 下 的地 是一 条水 平 线 ,作 为刚 耕玩 的 土地 的边 缘 的整 齐度 ,足 见 画家 明显 的主观 意 图。越 过耕 夫肩 部 的地 平线 是 一条 水平 线 ,而 且我 们可 以注 意 到 画 家把 耕夫 的肩 部 统一 置于 地平 线 的 同一水 平 线上 ,天 上 云块 的 边 缘也 以水 平线 来 表现 。作 为 几乎 横 贯整个 画 面 的三条 水平 线 又 为 前面 耕夫 的小 腿 组成 的横 线和 云块 中的横 线所 加 强 。这 许多 水 平 线所 形成 的基 调 、所 创造 的气 氛 和感 情 ,表现 出了社 会 最底 层 的耕夫 的被 生活 所 迫所 承 受 的痛 苦 , 强有 力 的表达 了画家 起来 的 同情之 心 。同 时 ,在画 面上 部 ,云 的边 缘压 的很低 ,将 要 要砸 到 耕 夫 的头顶 ,加 上 地平 线又 拉 的很 高 ,几 乎就 压在 耕 夫 的背上 。 画 面 左 边 的边 线 又 与 耕 夫 的脸 贴 的 很近 ,几 乎 就 挡 在 耕 夫 的 眼 前 。这 些构 图的处 理都 极 为有 效地 表达 出画面 的沉 闷 、压 抑 的气 氛 和农 民被 压迫 得 快窒 息 的生存 状 态 。斜线 树立 上 ,耕 夫 的动态 线 与画 面最 突 的地 平线 成3 度 角相 交 ,组 成与 水平 线 极为 协调 的 0 关 系,加 强和 丰 富 了一 水平 线为 主 的基 本 构 图。 《 洞 门里 的 武 装 》 中 ,在 阴 暗 的 圆洞 门下 武 装 起 来 的 农 圆 民,在 狭 窄 的阶梯 上奋 力 蜂拥 向上 。整个 画面 的 构 图就是 从左 下 角 到右 上角 的一 条 斜弧 线 ,组 成 了构 图上 极强 的 “ ” 。一般 情 势 况 下 ,在方 形或 长 方形 的画面 里 ,斜 线 比水平 线和 垂 直线 更 富有 动 感 ,而对 角线 则 是斜 线构 图中动 感最 强 的 。然而 ,珂 勒 惠支 并 不满 足 于这 最 强 的 “ ”,她 将左 下 角 的斜 弧 线 引 向左上 方 ,与 势 圆洞 门的外 形连 接 起来 ,组成 了一 个螺 旋 形 。对角 斜 弧线 与螺 旋 形 相结 合 的构 图所 产生 的爆 发 力 ,正 是作 品 的感情 赖 以表 达 的基 础 。它 创造 了一种 压抑 中将要 爆发 的 感情 , 一种 可怕 的力 量 。作 品的主 题正 是在这 感情 的表 达 中得 到了不 言而 喻 的体现 。 《 抗 》 的 幅 面 较 大 ,人 物 众 多 , 是组 画里 主要 的一 幅 。 反 这 幅画 与 《 圆洞 门里 的武 装 》有 一种 联系 ,这 不仅 仅 是 内容上 的

浅谈乡土题材油画

浅谈乡土题材油画

浅谈乡土题材油画乡土题材油画是中国传统油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它以描绘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乡村风景为主题。

该题材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独特风土人情与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乡土题材油画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潮中。

在农村土地改革和合作社化运动的推动下,各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土题材油画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了这一时期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况,既有农民的辛勤劳动,又有新生活的奋斗和追求。

乡土题材油画的创作多以静态的乡村风景为主,并注重刻画人物的精神境界和情感表达。

画家们用饱满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将乡村的丰收场景、农民的生活场景、大地的拥抱等乡土气息浓郁的景象展现出来。

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孩子们在稻田中奔跑、老人们在田野间劳作、妇女们在汲水、男人们在劳动的场景,这些都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真实一面。

乡土题材油画中的人物形象多是农村劳动者,他们的形象通常是阳光、豪迈、坚毅的,还有一种浓重的乡土气息。

画家们通过刻画农民的神态、动作和表情,表达出农民劳动的光荣和辛勤。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们默默地劳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他们带着自豪和愉悦的笑容,创造出美丽的家园。

除了描绘农民的工作场景,乡土题材油画还注重对乡村民俗和传统文化的表现。

画家们通过刻画民间的传统习俗、节日庆祝活动等,展现了农民的丰富的精神活动和传统文化的内涵。

这些作品以它们的明亮色调、独特的构图和丰富多彩的画面,赋予了乡土题材油画以独特的审美特点。

乡土题材油画是一种呈现农村生活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了乡村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和人物形象,彰显了农民的奋斗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乡土题材油画在表达农民劳动的也凸显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现代社会中,乡土题材油画仍然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并对塑造这个时代乡村形象,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1. 引言1.1 介绍油画《拾穗者》油画《拾穗者》是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由著名画家许农创作于1974年。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位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表现了劳动者艰辛劳动的形象。

作品采用了明亮的色彩和粗犷的线条,展现了农民朴实、勤劳的品质。

画中农民的面部表情刻画了坚毅、坚韧和不畏艰辛的精神,给人一种力量和鼓舞。

油画《拾穗者》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致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民的实际生活,为中国现实主义创作开创了新的思路。

这幅作品以其真实的表现方式成为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典范之一,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

油画《拾穗者》的出现使观众更多地关注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引起了人们对劳动者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反思。

通过《拾穗者》,观众可以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辛苦和农村生活的朴素,从而产生对劳动价值和社会正义的尊重和关注。

1.2 引出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背景中国现实主义在20世纪初兴起,是一种从社会现实中汲取素材、关注人民生活、反映社会问题的艺术创作风格。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正经历着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人民生活贫困艰辛,社会问题丛生。

这种背景下,中国现实主义创作者们深入基层,走进农村和城市的底层群众,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况,体现人民的伟大精神和真实生活面貌。

中国现实主义创作者们通过自己的作品,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公,呼唤社会正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他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追求,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之路。

这些作品无疑给当代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激励着后人继续关注社会现实,探索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艺术创作注入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

2. 正文2.1 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品中描绘了一位农民弯腰在田间地头拾割麦穗的场景,整个画面充满了勤劳、朴实和自给自足的氛围。

建国以来农民题材油画中的表现

建国以来农民题材油画中的表现

文艺天地ISHUTIANDIY Jul. 2016 July 29对于佛教徒来说,佛教精神的领悟不能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必须同实践相结合才能显现意义。

个人道行的提升是不够的,佛教徒还应怀有普渡众生的慈悲之心,为广弘佛法做出努力。

佛法的传播不是孤立的,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佛教徒也要有“来自十方、回报十方”的感恩理念,“知恩报恩”,积极投身于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公共性构建的方式,同时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并非全能和完美,其引发的社会价值冲突剧烈,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网络技术是坏东西或者价值不确定。

基于网络技术公共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状况来看,不是网络技术的扩展直接影响到佛教传播的庸俗化,而是只有在必要前提下面,网络技术才能对佛教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汉地,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主要文献载体是简帛,不仅锦帛,竹简书写的成本也相当高。

当时身无长物的僧侣集团在汉地传播佛教,只能是口耳相传,这种传播方式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口耳相传的优势为佛教在汉地初传期的生存与发展赢得了空间。

但是,口语传播要求僧侣与信众同时在场,这种方式有严格的空间限制,使佛教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受限;而口语传播在时间层面上的弊端更甚,加大了传播内容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

继中国汉传佛教口语传播之后的书写印刷传播时代,以造纸术的技术革命为起始,直到网络传播时代而逐渐结束。

技术的发展无疑为佛教的传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技术的公共性扩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佛性的庸俗化。

佛教口语传播是听觉信息,书写印刷是视觉信息,两者的传播介质是单一的。

而网络时代的多媒体打破了文字媒介、声音媒介之间的鸿沟,使佛教传播获得了视觉、听觉、触觉“ 三维”立体传播效果。

但是,网络“三维”的吸引,也可能使初学者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无法理性地潜心于佛教精义,而是感性地陶醉于影音图文。

有些不良商家甚至以此为载体传播与佛教教义相违背的不法影音图文,而这些初学者缺乏辨别的能力,被庸俗不堪的读物所吸引,佛性泯灭。

郑艺农民题材油画作品中的形式语言探析

郑艺农民题材油画作品中的形式语言探析

2020·03郑艺1961年出生于哈尔滨,在那个穷苦的年代,他用独特的绘画风格展现对农民的特殊情感。

作为写实派的画家,郑艺并不拘泥于刻板的实物绘画,他将农民内心的美好向往与乐观积极的精神融入绘画中。

稳定的绘画风格带给观者深刻的印象,深红的颜色描绘出的农民形象,让人感受到人物与土地的默契、对大地的热爱。

2018年2月28日,郑艺在北京逝世。

郑艺老师这一生用他的绘画作品传达农民带给他的感动。

一、构图表现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的构图不仅是画面中所画内容的布局,更是创作者内心的表达。

郑艺的表现农民形象的画作大部分是一个人的构图,将农民形象安置于画面前方,画面总体视野空旷、宽广,这样的安排凸显了人物的主体地位。

构图形式具有非常稳定的特性,多以平稳分割的地平线和蔚蓝的天空为背景,利用黄金分割原则来分配画面,给人平稳、踏实的感觉。

构图看似简单,实则都是精心安排、刻意设置的,这种画面刻意的整合,在郑艺的绘画图式中,属于一种理想图式,是对欧洲古典主义油画图式的借鉴。

古典主义油画模仿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形式,崇尚理性,要求简洁,表现的人物地位较高。

例如《共享和谐》,笔者第一眼看到这幅作品时就被深深吸引了,不只因为独特的农民气息的绘画风格,作品整幅画面运用的构图手法也独具一格,构图手法在画面中交替使用,画面整体的平衡度把握得非常到位。

首先,郑艺的观察视角和大部分画家不同,画面构图的视点不在近处的草垛上,也不在某一个人物上。

整幅作品流露出一种安详与泰然,传达出东北农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自身性格的豁达,暖色光线微微映照,厚厚的干草垛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人物与干草垛共同处在视觉中心,使草垛、农民和暖阳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其次,画面采用了三角形构图方式,一群农民在草垛上的各种站、坐姿形成三角形构图,而草垛则设计成与人物错开的三角,合在一起有点类似五角星,从而产生了一种非比寻常而又耐人寻味的情感张力。

由于暖光的投射,人物呈三角形构图,又处在草垛三角形构图中,更加凸显画面的张力。

中国当代油画的农民图式

中国当代油画的农民图式

中国当代油画的农民图式作者:罗良艺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以农民为主题的当代油画创作,分析不同艺术家表现的农民形象,因其地域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因而不同艺术家笔下的农民形象有所差异。

作者首先从当代艺术家罗中立的乡土艺术开始分析,乡土艺术表现的是在土地上劳动、生活的农民,表现了他们的纯净富足的精神世界;其次以忻东旺、徐唯辛画笔中农民工形象为代表,表现了离开了土地的农民工,原有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其精神状态发生了改变;再次分析艺术家从农民的某种特质中,将农民形象符号化,与现实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承载了更丰富的思想内函。

通过这些作品的分析,了解当下以农民为题材的油画创作状态,为油画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乡土;农民;农民工;符号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国的油画艺术也在不断的演变,从原有的“苏派”模式,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艺术去政治化,更体现艺术的人文观注其中一部分艺术家用画笔记录了当下普通农民图式。

中国的农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民这一角色,因社会的变迁,其社会地位与精神面貌,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大部分农民从原来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工象潮水一样涌向城市,满足了外资、独资、私营等等企业急需的劳动力,也加速了城市的发展,但城乡的差距却越来越来大,贫富分化严重。

艺术家用画笔记录了这一切,当代的艺术家有罗中立、王宏剑、忻东旺、徐唯辛、段建伟等等。

一、乡土农民乡土油画的兴起,离不开艺术家罗中立,其油画作品《父亲》,是从伤痕艺术到乡土艺术转折标志。

父亲这个图式也是代表着当时亲历文革,历经磨难的一位普通老农民,同时具有明显时代的烙印。

罗中立留学回来后,其风格发生很大改变,但仔细分析,其内容与作品《父亲》有着必然联系,他由原来表现一个个体到表现一个群体,同样是巴蜀农民,其看似原生态的表现手法,但这种手法更有力的表现了大巴山的农民特点,尽管油画作品《灯光系列》、《农忙时节》等,都有裸体形象,在作品《红五月》有性的成分,但表现得那么纯净,那么自然。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摘要】油画《拾穗者》通过艺术语言展现了丰收的喜悦与劳作的辛苦。

在色彩运用上,艺术家运用了丰富的暖色调,展现出阳光明媚的田野景象。

构图上突出了拾穗者的动作和姿态,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笔触风格细腻而富有力量感,巧妙地表现了拾穗过程中的细节。

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展现出农民勤劳朴实的形象。

背景与环境的营造则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氛围感。

油画《拾穗者》凸显出丰收的喜悦和农民劳作的辛勤,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观众通过欣赏这幅作品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勤劳与快乐的美好。

艺术家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是要表达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致敬和对丰收的庆祝。

【关键词】油画《拾穗者》、艺术语言、色彩、构图、笔触、人物形象、背景、氛围、艺术价值、启示、创作意图、艺术家1. 引言1.1 介绍油画《拾穗者》《拾穗者》,是著名荷兰画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油画描绘了一个农民在麦田中辛勤劳作的场景,农民挑着收割的稻谷,背着一担沉甸甸的谷穗,身体微微弯曲,步履匆匆。

画面中充满了勤劳与朴实的氛围,展现了农民的劳作精神和勤劳致富的态度。

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色彩表现,使这幅作品栩栩如生,让观者仿佛可以感受到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和快乐。

《拾穗者》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描绘农民劳作场景的油画,更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

通过这幅作品,艺术家展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敬意,传递了对农民们默默付出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这幅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展现了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通过这幅作品,观者可以不仅仅看到一幅美丽的画面,更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劳动、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1.2 探讨艺术语言在该油画中的表达油画《拾穗者》是一幅描绘农民在田间劳作的作品,艺术家通过色彩、构图、笔触、人物形象和背景等方面的表达,展现出了丰富的艺术语言。

在这幅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十分讲究,暖色调的黄色和棕色主导整幅画面,给人一种温暖和宁静的感觉。

农民画作品及赏析

农民画作品及赏析

农民画作品及赏析一、引言农民画,作为一种源自我国农村的独特艺术形式,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表现内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农民画不仅仅是绘画作品,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一种民间文化的传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农民画的定义、特点、分类、赏析方法,并以具体作品为例进行分析,最后展望农民画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二、农民画作品分类与特点(一)按题材分类1.农村生活:这类作品以农民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点滴,如劳作、嬉戏、赶集等。

2.农耕文化:作品反映了我国农耕文明的特色,如丰收、祭祀、耕作等。

3.民间传说: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传承了我国民间传统文化。

4.自然风光: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如山水、田野、湖泊等。

(二)按风格分类1.写实主义:作品以真实的生活场景为原型,细腻地描绘出农民画的现实主义风貌。

2.抽象主义: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农民画的内涵,充满想象力和创意。

3.民间艺术风格:融合了剪纸、刺绣、民间工艺等元素,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

三、农民画赏析方法1.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传达的主题,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

2.艺术表现手法:关注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造型等表现手法,以及画家独特的创意。

3.审美价值: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等方面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

4.文化内涵: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民间文化、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

四、具体作品赏析(一)贾平凹《黄河岸边的村庄》1.主题思想:这幅作品展现了黄河岸边村庄的景象,传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艺术表现:画中运用粗犷的线条、鲜明的色彩,表现出黄河流域的粗犷之美。

3.审美价值:作品具有较高的形式美和意境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文化内涵:反映了我国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传承了民间文化。

(二)李焕民《沐浴阳光》1.主题思想:作品描绘了农村孩子沐浴阳光的场景,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艺术表现:运用细腻的笔触、温馨的色彩,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美好瞬间。

农民形象变迁

农民形象变迁

20世纪中国农民形象发展农民为什么发生形象变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史究竟是一部"温暖的记忆",抑或是一部"苦涩的记忆"?20世纪中国油画艺术中的农民形象发展大致经历了战争时期、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阶段,由于每个时期的社会、艺术背景不同、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不同、表现农民形象的方法不同,我国油画艺术中的农民形象因而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与特征,承载了不同的文化意义。

一、建国初期(1949~1957年):农民物质生活得到初步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图为:1938年肖斯百—农民肖像1 938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炮火连天多难的时刻,广大的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农民生活处于极度贫苦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国家主权的完全独立,从此结束了自近代以来一百多年"四分五裂"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一个和平建设的新时代,这是我国亿万农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得以改善、安居乐业的最根本的政治保障.图中:1953年农民在耕作,高粱茁壮成长,农民脸上洋溢着笑容。

从1950年冬季开始到1952年底结束,中国大陆地区(除西藏和新疆外)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三大改造包括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数前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我国彻底废除了。

1955年图中的农民下车捡路上遗留的麦穗,农民甚至粮食的珍贵和生产的艰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年):农民物质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但精神生活比较充实。

1957年冬至1958年春,我国农村地区掀起了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积肥运动的高潮,"全国投入水利工程建设的劳动力。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油画《拾穗者》是著名现实主义画家许钦良在1963年创作的作品,该作品通过油画的形式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农民艰苦劳作的场景和生活状态。

这幅作品代表了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精华,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在油画《拾穗者》中,许钦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表现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

作品中的农民抬头挺胸,双手紧紧握住收获的稻穗,一脸满足的笑容,表现出农民在艰辛劳作后收获的喜悦和满足感。

而背景中田野的风景和远处的村庄也烘托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这种对农民劳作场景的真实展现,让人们感受到了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劳作生活的尊重和敬意。

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困境和挑战。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民生活条件艰苦,劳作环境恶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革也面临巨大挑战。

油画《拾穗者》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诞生,它通过真实地描绘了农村劳作场景,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状态。

作品展现了农民的朴素真诚、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一种怀旧和留恋。

这种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呈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表现途径。

油画《拾穗者》对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创作的总方针是“以工农兵为主体,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风格”。

在这一时期,一大批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作品涌现出来,其中以描绘农村社会生活的作品最为突出。

油画《拾穗者》正是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典型代表,在艺术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作品以其真实、饱满、生动的表现形式,成功地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场景,为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创作贡献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浅谈乡土题材油画

浅谈乡土题材油画

浅谈乡土题材油画
乡土题材油画指的是以乡村生活、农民劳动、自然风景等为题材的油画作品。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乡土题材油画在中国艺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持久的魅力。

乡土题材油画在描绘乡村风景和乡民生活方面,通常以细腻和细致的画风出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大胆的色彩运用,展现出乡村的美丽和朴实。

乡土题材油画也通常以大片的平淡色调和简单的构图来表现乡村的宁静和纯真。

乡土题材油画的艺术创作,既有对农民生活、自然景色的真实描绘,也有对乡村精神和乡土文化的塑造。

在一些乡土题材油画中,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法将乡村和农民劳动与乡土文化、传统习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

乡土题材油画在塑造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可谓功不可没。

乡土题材油画还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现了乡村的变迁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许多农民逐渐离开乡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乡土题材油画通过对这些变化的描绘和表达,记录了乡村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并传递了艺术家对乡村的关注和思考。

乡土题材油画在表现乡村的美丽和特色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

乡村的自然景色和农民的劳动场景,虽然平凡却充满着生命力和力量。

乡土题材油画通过艺术手法将这些场景展现在观者面前,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农民勤劳的精神。

乡土题材油画也表现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敬意,使观者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油画《拾穗者》是中国著名画家范曾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创作于1953年,以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场景。

这幅作品在描绘农民劳动场景的也融入了艺术家对农民生活的关怀和热爱,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杰出代表之一。

《拾穗者》这幅油画作品呈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在田间拾取麦穗的场景,画面中有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劳动的氛围。

艺术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妇女的身姿和面部表情,展现出她们劳动时的专注和辛劳。

画面中的田野、麦穗和村庄也被细致地描绘出来,呈现出农村生活的朴实与丰富。

这幅作品通过鲜明的光影对比和细致入微的细节描绘,展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真实,传达了艺术家对农民劳动生活的敬意和关怀。

这幅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正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真实写照。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村社会生活呈现出了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的特点。

农民劳动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力,而范曾正是通过《拾穗者》这样的作品,向世人展现了农村劳动场景,向人们展示了农村的真实生活,生动再现了农民在田间地头的艰苦劳作与朴实生活。

《拾穗者》这幅作品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艺创作也受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艺术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社会现实,用艺术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呈现真实生活的面貌。

而《拾穗者》作为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杰出代表之一,不仅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在社会生活的反映和社会意义的塑造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拾穗者》这样的作品,艺术家们向人们展现了农村劳动的真实场景和农民的朴实生活,展现了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根基,他们的劳动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农民的劳动场景和生活状态,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真实地了解农村生活,还可以唤起人们对农民劳动的尊敬和关怀。

浅谈乡土题材油画

浅谈乡土题材油画

浅谈乡土题材油画乡土题材油画是指以乡村风景、民俗文化为题材的油画作品。

这种题材的油画作品通常表现了乡村美景、民俗风情、农耕生活等内容,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了乡村的生机和美好。

乡土题材油画在中国艺术界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记录了中国乡村的变迁与发展,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本文将从乡土题材油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当代艺术的重要意义。

一、乡土题材油画的起源乡土题材油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在这个时期,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艺术家们开始将乡村风景作为绘画的题材,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技法,表现了乡村的宁静、自然和纯朴。

在中国,乡土题材油画的发展也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引进,中国艺术界开始出现了以乡村为题材的油画作品,例如黄宾虹的《巴山夜雨图》、齐白石的《竹石图》等作品都表现了中国乡村的风景和文化。

乡土题材油画的发展历程中,一些艺术家还通过创新的表现手法,在油画作品中融入了当代审美观念和艺术理念。

李建忠的《土地》系列作品,通过夸张的造型和抽象的表现手法,呈现了乡村土地的肥沃与灵性,体现了艺术家对乡土题材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乡土题材油画以乡村风景、民俗文化为题材,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性:乡土题材油画以其真实性而著称,艺术家们通过对乡村的切身感受和深入观察,绘制出了真实、生动的乡村风景和民俗风情。

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民俗性:乡土题材油画在刻画乡村文化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民俗性。

艺术家们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的美丽风景、朴素生活和丰富文化,使观者们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氛围。

3. 情感性:乡土题材油画在表现方式上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艺术家们通过对乡村的热爱与情感的表达,赋予了作品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情感共鸣,使乡土题材油画更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乡土题材油画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表现形式。

1950、60年代春耕画,大龄网友: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时代

1950、60年代春耕画,大龄网友: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时代

1950、60年代春耕画,大龄网友: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时代1950、60年代春耕画,大龄网友:满满的回忆啊!大图模式蒋兆和《春耕》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中国农业和别的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农业非常讲究时令、节气,无论是春耕、夏耘还是秋收、冬藏,都以时令和节气为依据,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上千年。

对于绝大多数农村人而言,春耕几乎是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在春季播种之前,农人们都会将土地耕耘一遍。

立春之后,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全国性的大春耕就开始了。

大图模式周怀民《春耕》很多画家们也会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繁忙的春耕景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1950、60年代左右的春耕画,这些春耕画的作者,都是当年非常知名的一些画家,比如傅抱石、古元、蒋兆和、周怀民、魏紫熙、钱瘦铁等著名画家,他们中的很多人本就来自农村,他们的作品也来得更加自然、真实,不少大龄网友看了这些作品后纷纷感叹: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时代、满满的回忆啊!大图模式蒋兆和春雨社员荷锄话农时 1963年作这幅《社员荷锄话农时》,就是我国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的作品,蒋兆和是著名的现代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人物画造型严谨、笔墨精到,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也尤为生动。

这幅画描绘的就是上世纪60年代,一对年轻的社员夫妇荷锄走在春耕路上的场景,整个画面朴实自然,生动地展现出了小夫妻“春耕话农时”的一幕。

古元作品《春播》再看这幅水彩画,这幅画是著名画家古元的作品《春播》,画面中描绘的是春耕时节一队劳动人民挑着担子行走在水田间的景象,整个画面质朴自然,色彩清新秀丽,看见这个场景,相信很多南方的农村小伙伴,一下子就会想起春耕时节的家乡。

傅抱石宋文治魏紫熙等画家合作这幅画作于1957年,由傅抱石宋文治魏紫熙等几位著名画家共同合作完成,画面描绘的是两位农民扛着工具准备去耕作的场景。

一位中年农民和一位青年农民肩上扛着农具,有说有笑地走在乡间的土路上,在他们身后是广袤的土地和淡淡的远山,整个画面朴实、生动而又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油画的农民图式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以农民为主题的当代油画创作,分析不同艺术家表现的农民形象,因其地域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农民形象因时代的变迁产生相应的变化,因而不同艺术家笔下的农民形象有所差异,但都饱含了中国传统农民的优良品质。

作者首先从当代艺术家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分析乡土艺术,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以及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乡土艺术表现的是在土地上劳动、生活的农民,表现了他们的纯净富足的精神世界;其次以忻东旺、徐唯辛画笔中农民工形象为代表,表现了离开了土地的农民工,原有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其精神状态发生了改变;再次分析艺术家从农民的某种特质中,将农民形象符号化,与现实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承载了更丰富的思想内函。

通过这些作品的分析,了解当下以农民为题材的油画创作状态,为油画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字:乡土、农民、农民工、符号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国的油画艺术也在不断的演变,从原有的“苏派”模式,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艺术去政治化,更体现艺术的人文观注。

其中一部分艺术家用画笔记录了当下普通百姓图式。

中国的农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民这一角色,因社会的变迁,其社会地位与精神面貌,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超级人口的
大国,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大部分农民从原来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工象潮水一样涌向城市,满足了外资、独资、私营等等企业急需的劳动力,也加速了城市的发展,但城乡的差距却越来越来大,贫富分化严重。

人们的生存状态发生的改变,精神状态也同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用画笔记录当下农民图式的艺术家有罗中立、王宏剑、忻东旺、徐唯辛、段建伟等等。

一、乡土农民
乡土油画的兴起,离不开艺术家罗中立,其油画作品《父亲》,是从伤痕艺术到乡土艺术转折标志。

父亲这个图式也是代表着当时亲历文革,历经磨难的一位普通老百姓,同时具有明显时代的铬印。

罗中立留学回来后,其风格发生很大改变,原来作品中的超写实手法不见了,其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其表现当下的纯朴的巴蜀农民生活,但仔细分析,其内容与作品《父亲》有着必然联系,他由原来表现一个个体到表现一个群体,同样是巴蜀农民,其看似原生态的表现手法,但这种手法更有力的表现了大巴山的农民特点,尽管油画作品《灯光系列》、《农忙时节》等很多作品中,都有裸体形象,在作品《红五月》有性的成分,但表现得那么纯净,那么自然。

其关注的是大巴山的农民生活,记录其生活的多个细节,表现了大巴山的农民丰富的田园生活,突显其富足富精神生活,大巴山是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少有的一片净土。

著名艺术家王宏剑,其众多的创作中,如《黄河花园》、《官庄塬》、《黄河古驿》等作品,题材来源于黄河流域的农民,其通过写实的表现手法,表现农民的劳动和生活的情景,同时也反映了农民勤劳善良的本质。

艺术家通过画笔生动的记录了当下历史进程中的农民的状态。

当代呈现乡土风格的优秀艺术作品很多,有美籍画家李自健的作品,其作品表现是儿时的农村,记录了那时的人与物,同时也充满
了画家对故土的思念。

表现乡土内容的油画作品还有陈丹青的《泪水洒满丰收田》、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孙为民的《收土豆》等等,这些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对乡土的深厚感情。

二、离开土地的农民工
农民工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现在的农民工既是农民又是工厂的工人。

当下表现农民工的艺术家很多,代表人物有忻东旺、徐唯辛等。

忻东旺是一名善长表现农民工的艺术家,其出生于河北张家口的康保县忻家村,其对农民也有着深厚的情感,其早期的作品《成城》,画面是表现的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情景,表现了改革开放出现的民工潮,表现农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从农村成群结队的来的城市。

忻东旺对农民工一直非常关注,这个群体如一群迁徙的候鸟,如作品《打工》、《无措》等,这些作品都是表现农民工为了生活,他们抛家弃口,来到城里,虽然长期在城市工作,但无法融入这个城市,他们看到城市的变迁,向往城市的生活,生活的艰辛,内心充满复杂的情绪,家庭的责任重重的压在肩上,他们在原来纯朴与木讷的形象上,多了一丝无奈的神情。

这也是忻东旺后来的表现农民工的形象。

当下著名艺术家徐唯辛,画笔下的的矿工系列作品,《矿工肖像》系列表现的是矿工大头像,以伟人像的形式出现,但其细节刻画表现出人生的苦难,看完让人心情沉重,其描写的矿工是背井离乡的农民,其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忍受巨大的压力,进入矿井作业,这些形象不唯美,但引起观众的共鸣,甚至引发人们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

一幅看似简单的图形,却承载了很丰富的内容。

表现当下农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家有很多,如:李节平作品《小夫妻》、崔先进的油画《曙光》等,这也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呈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也突显了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及对社会问题的一种关注与思考,体现了艺术家的一种社会责任。

三、农民的形象符号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部分艺术家把农民角色,从其个体中脱离出来,用一个有代表现性的形象,表现当下的农民群体,著名的艺术家有宫立龙、段建伟、段正渠等
北方艺术家宫立龙表现的是北方农民的形象,油画作品《双人舞》、《幸福生活》、《麦浪滚滚》等作品都表现了一群快乐生活的农民形象,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具有北方农民形象普遍特性的图式,其将其敦厚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了北方农民的那种单纯与乐观精神,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溢于画外,感染了每一位观众。

段建伟、段正渠两位都有着共同创作特点的艺术家,其创作内容都是中原地区的农民形象,两位艺术家笔下的形象,其具体的特征被模糊化。

段建伟作品《走路》、《玉米》、《指引》等等,其作品中的形象表现为目光呆滞,行为笨拙,如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风格,其表现出了画面的拙味,同时也表现了农民的那种原始的状态。

段正渠作品《大鱼系列》、《信天游》等,其吸取了野兽派卢奥的表现特点,表现风格粗犷,动作夸张,人物形象手脚粗大,线条表现力强。

作品中的农民特点鲜明,表现了农民纯朴,单纯的农村生活。

这些艺术家都希望通过用最本质的符号,表现农民的精神状态,让简单的符号表现丰富的内涵。

农民题材是我国当下艺术创作中,不可缺的一个题材,农民品质给我们当下的艺术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农村的生活给我们很多艺术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农民形象为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素材。

当代的艺术家主要是从乡土农民、农民工、农民符号化这三方面进行描述,通过这几方面来表现不同艺术家的观念与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代艺术家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小彦:《艺术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2]刘淳:《中国油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
[3]潘公凯:《自觉与中国现代性的探询》,人民出版社,2010年
[4]克莱门特.格林柏格(美):《艺术与文化》,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出版社,200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