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转型期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转型期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考号:姓名:王敬波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儒家、古代教育、古代文学的态度来论述他的传统文化观,分析陈独秀在思想转型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从而分析他对近代思想启蒙的作用,并且透析出其传统文化观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传统文化观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重要人物,在革命时期由于“右”的错误而遭批判,之后继续坚持投降主义,可以说他的一生经历是坎坷的。但他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分析他的传统文化观,透析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对陈独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文化的概念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上创造的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1)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陈独秀所作文章的对象——思想、文学、教育都是属于文化的。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对文化是有自己的见解的。他曾说:“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样。”(2)由此我们可知,陈独秀认为文化是一个独立于军事政治之外的个体,而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一个文化体系下包含着诸多细之又细的分支。
陈独秀生于19世纪晚期,正当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时。他少时苦读四书五经,习作八股考上秀才。在青年时期他接受的依然是传统的仕途教育。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开始创办《新青年》,在当时死气沉沉,风雨如晦的社会政治空气下开始了开创性的启蒙工作。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表了多篇文章阐述自己的理想与对传统文化的观点。据分析,其文章不外从思想革新、文学革新、教育革新三大方向入手。革新就是要改革创新,而其对象便是传统的思想、文学、教育诸方面。
二、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一)对传统伦理及宗法制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是富有伦理特性的,自汉武帝独尊儒术起,儒家学说就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到封建社会后期却日渐阻碍中国社会的转型,成为新文化运动首要推翻的对象。陈独秀在对比中西文化差异时,也明确指出了东洋民族的三大特性:即以安息为本位,以家族为本位,以感情为本位。同时指出:“儒者不尚力争,何况于战?”由此可知,他首先是肯定中国文化是爱平和尚安息雍容文雅的,同时他把当时中国的被征服地位归咎于中国文化的这一特性,其中应当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当时,中国封建的政治统治已经被推翻,但要在思想上彻底推翻封建统治,其阻力很大。但是要在思想上彻底解放人们,就要首先推翻长达两千年来对孔儒的顶礼膜拜。陈独秀把中国的落后归因于儒家的“恶斗死,宁忍辱。”在当时儒家思想,伦理纲常仍十分厚重的中国社会,无疑是一惊空响雷,对动摇儒家的正统地位是有重要影响的。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有宗法型特征,它导致了中国文化形成了伦理型范式,这种范式所带来的正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它的负价值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制,陈独秀也进行了犀利的分析,认为忠孝美谈是封建时代的道德,“未尝无可歌可泣之事”,但仍是有十分明显的局限的。“然律以今日文明社会之组织,宗法制度之恶果,盖有四焉:一曰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一曰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一曰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一曰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东洋民族社会种种卑劣不法残酷衰微之象,皆以此四者为之因。”(3)在此他十分明确的指出了宗法制在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所积淀的陋习,并由此指出了种种卑劣不法、残酷衰微之象的根源是万恶的宗法制。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他这样评价儒学以及宗法制,论述是犀利的,他的这种勇气也是值得钦佩的。在几千年来特别强调伦理、强调道德、强调义务、强调他人,而排斥压抑个人特别是个体感性生命的中国,这些言论实在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这种把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而又特别强调前者的人生目的论,无疑给独立平等自由的人权主张奠定了更为深厚的理论基础,从而使人的觉醒人的解放的呼声在神州大地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对儒家的态度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正统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学说,其创始人是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综观儒学的发展历史,自先秦至明清的两千余年,始终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的,那就是志存天下,积极用世。儒家是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的,最能体现这种意识的便是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那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
由于这种忧患意识,使得儒家与宗教主张的离世脱俗大不相同。但是历来对于将儒家称为宗教总是有争论的,陈独秀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道家之老子与儒家之孔子,均非教主。其立说之实质,绝无宗教家言。夫孔教之名词既不能成立,……”(4)在他那里孔子言说“不论生死,不语鬼神”,“儒以道得民,以六艺为教”。是与宗教相区别的。但是陈独秀要想在思想上解放人们,就必须首先打破人们对孔儒的崇拜,就要反孔。因而他论证了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反孔的必要性。“现代立宪国家,无论君主共和,皆有政党。律以儒家教孝教从之义—岂能自择其党,以为左右袒耶?”“妇人参政运动,亦现代文明妇人生活之一端,律以孔教,……妇人参政,岂非奇谈?”(5)在此他十分有力的论证了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的相悖之处,故而反对儒家提倡的有碍自由与科学、民主发展的地方,反对那些封建时代的旧道德,从而提倡一种新道德,激励人们从腐朽的封建旧道德中解放出来,为了民主与科学而奋斗。但陈独秀在反孔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认孔子的价值。“在现代知识的评定之下,孔子有没有价值?我敢肯定的说有。”(6)那么在陈独秀那里孔子的价值又何在呢?“孔子的第一价值是非宗教迷信的态度。”同时他还列举了些许孔子言论来说明孔子非宗教迷信的这一态度,诸如“子不语怪、力、乱、神。”“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7)原始儒家是远鬼神的。“孔子的第二价值是建立君、父、夫三权一体的礼教。”(8)在陈独秀看来,孔子的这一价值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固然一文不值,而且应当受到批判,但他并没有否认“孔子在立教的当时,也有它相当的价值。”孔子立教的目的就在于使那些封建诸侯大夫认识到君臣之义,维持那日就离析分崩的社会。由此可知,孔子学说还是有相当价值的。但在当时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解放时代,反孔却是必要的。陈独秀是反孔的,但他所反对的只是与现代生活相悖,有碍人们思想解放的腐朽旧思想,而并非原始儒家。
(三)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态度
中国古代社会是非常强调伦理道德的,由此中国传统文化便具有了一些伦理道德特性。道德是人们在长期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由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良好的社会道德可以使整个社会井然有序。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是在法律之外的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软力量。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那么在陈独秀那里什么才是中国固有的旧道德呢?“忠、孝、贞节三样,却是中国固有的道德……”(9)因为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要素都是这三样滋生助长的。诸如中国的礼教、纲常、风俗、政治、法律等都是从这三样道德中演绎出来的,它是阻碍中国进步的,要想使得人们思想解放,使中国完全从旧有腐朽的躯壳中解脱出来,就必须抛弃那万恶的旧道德。但要抛弃的是阻碍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