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2)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吗?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解放战争。
4.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重大战役及其意义。
2.结合教材内容,对《双十协定》、《五四指示》等重要历史文件进行解读。
1.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和困惑,通过典型案例、实证数据等手段,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
3.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理性的观点。
4.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5.观看一部关于解放战争的纪录片或电影,如《大决战》、《解放》等,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影片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观点鲜明,感悟深刻,字数在800字左右。
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质量,按时提交。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提高。
4.通过学习解放战争时期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质和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细节、深入分析和辩证思考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16课抗日战争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下列基本史实: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史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3)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抗日战争,包括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的抗日这两方面。

学习这段历史,教师要设法将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这一特定背景中,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局面的形成之间的联系;从具体的战役中归纳出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积极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再次严重践踏了中国的主权,从而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共合作抗战,最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借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深刻认识到“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重点难点1.重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与自制的历史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运用“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7课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7课解放战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三、教学策略
2.设计相关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请问同学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了解?解放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2.解放战争的过程:详细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战斗经过和战果。
3.解放战争的意义:阐述解放战争对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讲述彭德怀、林彪等将领的英勇事迹,以及普通战士的奉献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解放战争中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一场战役或人物。
3.持续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的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结合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出与当下时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使他们对解放战争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这种结合时事热点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七课解放战争教案(2)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七课解放战争教案(2)

第17课解放战争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2019-2020年高中历史《解放战争》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解放战争》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解放战争》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及影视和其他媒介的了解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会比较熟悉,但往往零碎而不系统,且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历史现象的分析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上。

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阶段的斗争及结果,因而带有综括性,教学中要适当注意。

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重庆谈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认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从而理解当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意义。

通过战决战的学习,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2、能力目标分析重庆谈判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和平民主道路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对立双方的目的、力量对比等因素分析历史事物变化发展的方法。

总结中国共产党斗争的重大活动,弄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线索。

朗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体会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

3、知识目标蒋介石企图建立对全国的独裁统治;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渡江作战、解放南京、追歼残敌。

4、教学重点难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

二、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重庆谈判”和“三大战役’’的影像资料三、设计思路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想、讨论等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以两张图片来导入新课。

提问 1、这分别是哪两位英雄人物?2、可以简单介绍他们的事迹吗?3、这两个事迹都发生在中国哪一段革命战争时期?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一堂课的开始,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导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7《解放战争》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7《解放战争》教学设计(共1课时)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点,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现象的洞察力。
3.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4.针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设计教学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4.运用生动的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军事策略有哪些异同?
2.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最为关键?
3.解放战争对我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4.从解放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定信仰,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发展。
3.崇尚正义
4.尊重历史,珍视和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解放战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充满好奇,但可能对战争的具体过程、深层原因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

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过程与方法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

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是其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看视频,思考网上出现的“蒋粉儿”、“国粉儿”、“民国范儿”现象。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国民政府的覆灭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解放战争这一课。

多媒体展示本课三个问题:1.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如何?2.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进行了哪些斗争?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壹:引导学生阅读多媒体材料,分析第一个问题: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全国人民、国民党、共产党的意图,得出主要矛盾的变化;贰、面对这种现实状况,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采取了怎样的对策?提示学生从政治、军事、经济三方面斗争来分析:一、政治斗争1.重庆谈判请学生看书找出国民党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目的,老师归纳。

(1)目的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拖延时间。

共产党:争取和平。

(2)结果:签订《双十协定》(3)协定内容:提问:在重庆谈判中有哪些问题未能达成协议?学生回答: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定。

所以后来又召开政协会议。

强调此为焦点问题。

2.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成果: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解放战争》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解放战争》

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一历史优秀教案:《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复习内容:内战的全面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复习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复习难点: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自主学习一、内战的面爆发:1背景:(1)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原因:(2)重庆谈判:①目的:争取,揭露美蒋阴谋。

②时间:1945年8月底~1945年10月10日。

③结果:签订《》:和平建国,坚决________,召开________,保证_______等。

对和_________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3)政治协商会议:①时间、地点:1946年初,。

②结果:通过了有利于的政协协议。

2概况:(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战况:①人民解放军采取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②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两大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1.战略反攻:1947年6月, _______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1)辽沈战役:①时间:年9月,辽沈战役首先打响。

②战况: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解放。

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

③战果:解放 _ 全境。

(2)淮海战役:①解放军以为中心先后歼灭 _ 兵团和 ___ 兵团。

②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军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3)平津战役:①部队: __ 解放军和解放军。

②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后, ________接受改编,1949年1月 __ 和平解放。

(4)意义:①三大战役共歼敌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战果上看,在 ___ 战争史乃至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

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进攻;土地改革;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国共北平和谈;渡江战役;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2.能力培养⑴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⑶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⑷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内战的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学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些胜利对世界和中国的政治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政局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历史的走向将会怎样发展呢?我们今天就学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第17课解放战争)讲授新课一、内战的爆发1、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提问: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是如何阴谋发动内战的?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

寻求美国援助,积极准备内战。

(运兵、借款、物资)玩弄假和平的阴谋---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提问:蒋介石为什么要三次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当时的形势,认识蒋介石通过两面手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从人民利益出发,尽一切努力制止内战,寻求和平、民主、团结的道路。

另一方面,用真和谈来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谈的阴谋,争取那些对蒋介石抱有幻想的中间势力。

毛泽东一行到8月底到达重庆,经过43天的谈判,国民党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高一历史必修1_《解放战争》参考学案2

高一历史必修1_《解放战争》参考学案2

第17 课解放战争★: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本课重点:(由理解课标得来)1、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高考大纲: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课知识梳理一、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性质与社会矛盾(一)、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由中日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二、抗日战争后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一)、重庆谈判1、背景(原因)(1)、国民党方面: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2)、中国共产党方面:为争取和平,揭穿美蒋阴谋,毛泽东等人于1945年8月赴重庆谈判。

2、时间:1945.8----1945.103、结果:签订《双十协定》(又称《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内容①、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②、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6年初2、结果: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1)、内容: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

三、人民解放战争(国共第2次内战)时间(1946——1949)(一)、内战爆发1、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材料:1946年10月10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后见报纸上登载消息“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他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感悟历史:“和平已经死了”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了政协协议。

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第17课解放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历程。这一时期,战争形势复杂多变,战略策略层出不穷,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深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的爆发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斗争、战略决战、和平谈判及其破裂、解放战争的胜利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史论结合,以丰富的史料支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教师强调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小组合作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历史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历史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重庆谈判:(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

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7课解放战争

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7课解放战争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解放战争的基本情况。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解放战争背景、过程、影响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
1.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分析国内外形势。
2.讲解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战略,分析其意义。
3.讲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
4.讲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
5.观看一部关于解放战争的电影或纪录片,如《大决战》、《英雄儿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500字。观后感要求体现学生对电影情节、人物塑造、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理解。
6.搜集解放战争时期的歌曲、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选取一首作品进行朗诵或演唱,录制视频,并在课堂上分享。
4.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理解新中国成立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讨论、史料分析、地图解读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放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开展小组合作,选取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人物传记,不少于800字。传记需涵盖人物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等方面,并联系现实生活,阐述其对新时期的启示。
4.针对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堂讨论,撰写一篇论文,不少于1000字。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照片包括解放军战士、人民群众支前、战场上的激烈战斗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照片背后的历史吗?这段历史对新中国有着怎样的意义?今天我们将学习解放战争这一章节,一起去探寻这段历史的奥秘。”

课时17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设计与

课时17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设计与
此外,结合学科特点,本案例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和时空观念,使学生在掌握解放战争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时,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和指导,促进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组评,鼓励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2.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究解放战争的过程和意义;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相关任务,如分析解放战争的某个战役或英雄人物;
2.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利用教室内的道具和教学资源,模拟战争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3.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战争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如“解放战争的背景是什么?”,“解放战争的战役特点有哪些?”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2)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2)优质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如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

图表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和概况,学生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提高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面临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赴重庆与国民党和谈,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命运,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这一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内战的爆发”教学要点: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②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③政治协商会议;④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二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二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二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土地改革;北平和谈;掌握解放战争的过程,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典型的历史材料、图片和地图,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做一定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划分阶段;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3)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教学建议本课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球民主的潮流”的最后一课,也是近代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的最重要的一步,学生们已经学完了之前的整整七课书,对于近代中国是如何落后,又如何开始走向近代化、民主化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

同时,学生通过影视资料等途径对本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本课史实内容多,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线索。

对解放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知识跨度大,理论性强,学生不易掌握。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多媒体显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这是1955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蒋介石,名字前面没有任何头衔。

背景是一个国民党的士兵孤单的守望着大海,对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

蒋的脸上是无奈,还是失望?也许心里还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输给了共产党、输给了毛泽东?为什么呢?同学想知道答案吗?也许通过今天“解放战争”的学习,可以揭示这个答案。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 学案2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  学案2

解放战争【学习目标】1.了解重庆谈判、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发动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学习重难点】1.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学习过程】一、主题一:(检查预学)回答下列问题:(1)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为何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体现了蒋介石怎样的策略?(2)1945年重庆谈判的成果是什么?1946年政协会议的成果又是什么?(3)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结果如何?(4)解放军发动战略反攻的标志是什么?(5)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什么?(6)阅读课文,完成下表三大战役时间作战部队指挥者胜利结果意义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淮海战役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邓小平陈毅平津战役华北解放军东北解放军聂荣臻林彪二、主题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和部分任务分别是什么?外线指什么?三、内战爆发背景1.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3.政治协商会议。

四、内战爆发过程1.战略防御——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进攻——刘邓挺进大别山。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背景:北平和谈。

4、战略决胜。

渡江战役。

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意义:国内、国际、思想。

2.胜利的基本经验。

六、课堂小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面临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赴重庆与国民党和谈,表明了争取和平的由衷。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命运,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详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这一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不简易理解。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12.30)
对比北平和谈和重庆谈判背景的例外,说出北平谈判的过程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必要性
②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播放影视资料《渡江战役》,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了解战役的经过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严重意义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
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补充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变化的情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②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从国共两个方面分析谈判的原因。
材料一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严重问题,急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计,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急迫悬念之至。——蒋中正八月十四日
D永远结束了中华民族被奴役、被侵略的历史
4.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意义?
5.【延伸拓展】结合七届二中全会内容,讨论“两个务必”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1921—1949),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网络: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中国历史博物馆网、白鹿书院影视:
《渡江战役》
六、学习评价建议
1.在重庆谈判过程中,国民党始终不承认()
①召开政协商会议②人民的民主、解放权利③解放区的民主权利④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摘自毛泽东抵渝在飞机场的书面谈话问题:1、分析材料一说明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的理由是什么?从材料二分析,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问题2、分析材料三,共产党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③政协会议
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进一步认清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
④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材料二: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简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可做。——陶希圣
材料三:本人此次来渝,系应国民政府蒋介石先生之邀请,商计结合建国大计……目前最急迫者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统治。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例外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漠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严重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役队

挥员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迅速胜利的原因,理解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宏伟胜利
引导学生探究北平和平解放对今天北京发展的意义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宏伟胜利
①北平和谈
首先出示资料,使学生理解毛泽东所发出的“将革命进行到部时间严重
地点解放歼敌敌人首领
地区数量
底”的宏伟号召
“中国人民将要在宏伟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能用纯正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地重视政治斗争的方法。……现在摆在中国人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明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三、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目“内战的爆发”
教学要点: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②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③政治协商会议;④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第二目“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教学要点: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②三大战役。
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宏伟胜利”
教学要点:①北平和谈;②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和思想三个方面来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5.小结: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辛斗争,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宏伟胜利,中国走上了和平、民主、统一、独立发展的道路。
五、教学资源建议
书籍: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
出示图片2005年“胡连会”(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其破冰之旅时提到:“当年走得不简易,现在回来不简易”。为何他说当初走得不简易?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从而导入解放战争。
2.内战的爆发
运用课本材料,并合适补充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
图表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和概况,学生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提高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宏伟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借助内战爆发形势图,以及战争初期敌我力量对比图,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形势,分析解放军的作战方针。
3.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结合教材79页“资料回放”中的材料,明确我军第二年作战任务
出示敌人重点进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解放军战略反攻方向
②三大战役
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役概况;指导学生制表,总结归纳三大战役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宏伟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如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宏伟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以下历史事件()
①淮海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渡江战役④平津战役A.①④②③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D.④①③②
3.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揭开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