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语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中古的聲母情況。 但是,三十六字母產生在唐末宋初,反映宋代的 聲母系統,換言之,三十六字母不能準確地表示 以隋唐音爲代表的中古聲母。 學者研究《切韻》(《廣韻》)的聲母系統,確 定中古聲母,與三十六字母有所不同。
21
22
上古的聲母
23
古無輕唇: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幫滂並明、非敷奉微八個 聲母,前四個稱重唇音,後四個稱輕唇音。清代學者錢大昕 認爲上古沒有輕唇非敷奉微四母,中古讀非敷奉微四母的那 些字,在上古分別讀作重唇音幫滂並明四母。
44
直到明末陳第才徹底批判叶音說。他在《毛詩古音考·自 序》中明確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 轉移,亦勢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讀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 入。”在這一學說的指導下,古音學的研究真正走上正確 的道路。他的《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考》就給《詩 經》、《楚辭》中不合於今音的韻字注明古讀。 如果說陳第是古音學的開路先鋒,顧炎武則是古音學的奠 基者,顧氏分古韻10部,初步確定了古韻分部的規模。運 用離析《唐韻》(即《廣韻》)的方法歸納古韻,不在把 《廣韻》的每一個韻當作不可分割的整體,而是按《詩經》 押韻的實際情況仔細地審定每一個韻字的歸部,從而使古 韻分部複合當時的語音實際。
35
中古的韻母
《廣韻》,宋陳彭年、丘雍等編。這本書是我們迄今為止 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韻書,他是我們研究中古音 的核心材料。 《韻鏡》,宋人編著,作者不可考,這是今天能看到的最 早韻圖。韻圖是古代的聲韻調拼合圖。在韻圖中,聲母的 發音部位、聲母的發音方法、韻母的唇形圓展、韻母的開 口度的大小、聲調的類別都很好地表現了出來。
42
南朝學者沈重“協韻說” 認為先秦詩人押韻時, 可能臨時改變一個字的讀音來求得押韻的和諧。 《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上下其音。 之子于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經典釋文》引用沈重《詩音義》給“南”字注 音說“沈云:‘協句,宜音乃林反。’”
43
到了宋代,學者們仍然沒有明確地認識到語音是 發展變化的,經學家朱熹對《詩經》押韻讀來不 和諧的字,也用臨時改讀字音的方法來解決。即 “叶音說”,“叶”同“協”。 《詩經·小雅·何斯人》:“胡不自北,胡不自 南?胡逝我梁,祇攪我心。” 朱熹《詩集傳》注“南”爲“尼心反”,以便與 “心”押韻。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陳孔奐”,《公羊傳》作“陳 孔瑗”。(奐-匣;瑗-喻三) 《管子·戒篇》“易牙”,《大戴禮·保傅》、《論 衡·遣告》作“狄牙”。(易-喻四;狄-定)
28
29
判定上古聲母相近
30
同紐者爲雙聲。 (日:如、若;溪:叩、敲)
同類同直行,或舌齒同直行者爲準雙聲。 (端照準雙聲:著、彰;照莊:至、臻)
41
上古的韻部
上古韻部,指兩漢以前的語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韻的情況 而分成的若干組。 對於上古韻部的研究,是從讀《詩經》感到不押韻的時候 開始的。《詩經》產生在先秦,隨著時間的推移,語音發 聲了變化。南北朝以後的語音已經與《詩經》時代的語音 有了明顯差異,到唐宋以後,語音變化更大了。但是南北 朝乃至唐宋時代,人們還沒有確立古今語音不同的觀念, 用當時的讀音讀《詩經》,遇到押韻不和諧的地方就臨時 改讀成自己認爲合適的讀音,當時學者把這種做法稱作協 句、叶音(叶也寫作協)。
《論語·季氏》:“且在邦域之中矣。”《釋文》:“‘邦’ 或作‘封’。” (邦-幫;封-非) 《詩經·邶風·谷風》:“匍匐救之”,《禮記·檀弓》引 這句詩作“扶服救之”。 (匍-並;扶-奉) 《释名》:“望,茫也,远视茫茫也。” (望-微;茫-明)
24
古無舌上:中古的三十六字母有端透定泥、知徹澄娘八個 聲母,前四個稱舌頭音,後四母稱舌上音。清代學者錢大 昕認為上古沒有舌上音知徹澄三母,中古讀知徹澄三母的 字,在上古分別讀作舌頭音端透定三母。
《詩》:“追琢其章”,《傳》“追,彫也”。(追-知; 彫-端) 《詩·鄘風·柏舟》:“實惟我特。”《釋文》:“《韓 詩》作直。云相當值也。”(特-定;直-澄) 帶(端)—滯(澄)
25
娘日歸泥: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頭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 半齒音有日母,章炳麟認爲上古沒有娘母和日母,中古讀 娘日兩母的字,在上古均讀作泥母。
39
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是古人用來區分韻母的韻 尾類別的一組術語。
陰聲韻:也簡稱陰聲,指無韻尾或以元音[-u][-i] 收尾的韻。例如:之
陽聲韻:也簡稱陽聲,指以鼻音[-n][-ŋ][-m]收尾
的韻。例如:東 入聲韻:也簡稱入聲,指以塞音[-p][-t][-k]收尾的 韻。例如:屋
40
平水韻
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丁度等人奉命撰寫《禮部 韻略》,作為用韻範本。《禮部韻略》規定當時實際已不能分 辨的可以通用的韻,把《廣韻》206韻歸併爲108韻。 到了南宋時期,金人王文郁編寫了《平水新刊韻略》,分韻 106個。平水是當時的地名,在今山西省臨汾市,王文郁作過 平水書籍。宋理宗時,平水人劉淵編寫了《壬子新刊禮部韻 略》,分韻107個。後來這一類韻書統稱爲《平水韻》,成爲 南宋以後寫近體詩押韻的標準韻書,又被稱作“詩韻”。
今音“泥”、“屔”在泥紐,“尼”、“昵”在娘紐。 “仲尼”,《三蒼》作“仲屔”,《夏堪碑》曰:“仲泥 何㤞”,足證“尼”聲之字古音皆如“屔”、“泥”,有 泥紐,無娘紐也。 “涅”從日聲。《廣雅·釋詁》:“涅,泥也。”“涅而 不緇”(《論語·陽貨》)亦爲“泥而不滓”(《史 記·屈原列傳》)。是“日”、“泥”音同也。
8
上古音的研究沒有韻書可以利用,《詩經》、 《楚辭》等韻文及形聲字成了主要的語音材料。 元人周德清編《中原音韻》,這部韻書是專爲北 方戲曲用韻編寫的,也被稱爲“曲韻”,反映了 元代北方話的口語語音,是我們研究近古代表音 的主要材料。
9
漢語的語音結構
漢字音節=聲+韻+調 聲母,又稱聲紐、聲類、字母(聲母的代表字)、 紐、母等。 韻母=韻頭(介音)+韻腹(主要元音)+韻尾 (收尾音)。
6
古代漢語課程學習歷史語音常識,是爲了解決文言 文閱讀中的詞義問題和更好的賞析古代詩詞和韻文。 前者需要上古音知識,後者需要中古音知識。 學習上古音又必須以中古音爲基礎。這是因爲,中 古漢語語音的材料比較多,研究得比較成熟,結論 比較可靠。現代漢語各方言的語音大都可以從中古 的語音系統中找到來源。瞭解了中古音之後。我們 再從中古音上推上古音,下推近代音就容易了。
同類同橫行者爲旁紐。 (見群旁紐:勁、強;幫並旁紐:背、負)
同類不同橫行者爲準旁紐。 (透神準旁紐:它、蛇;定喻準旁紐:跳、躍)
31
喉與牙,舌與齒爲鄰紐。 (影見鄰紐:影、景;神邪鄰紐:順、馴)
鼻音與鼻音、鼻音與邊音,也算鄰紐。 (疑泥鄰紐:釅、醲;來明鄰紐:令、命)
32
古今漢語的韻母
33
34
古代漢語的語音
1
傳統語言學稱語音爲音韻或聲韻,研究音韻的學 問稱為音韻學,音韻學是古代漢語領域里的一門 重要學科。 章太炎《國語學草創·序》:“音以表言,言以 達意,捨聲音而爲語言文字者,天下無有。”
2
古今語音的差異及演變分期 古今漢語的聲母 古今漢語的韻母 古今漢語的聲調 音韻知識的運用
3
古今漢語的語音和現代有著明顯的差別:
10
古今漢語的聲母
11
12
13
14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中古音的聲母
唐末僧人守溫參照梵文字母創三十字母,爲: 不、芳、並、明 端、透、定、泥 知、徹、澄、日 見、溪、群、來、疑 精、清、從 審、穿、禪、照 心、邪、曉 匣、影、喻
後人增六,是為三十六字母。每一字母代表一個“聲”。
15
16
17
五音、七音和九音是古人分析發音部位的術語
45
①《周南·桃夭》一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②《郑风·山有扶苏》一章“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③《鄘风·干旄》二章“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
者子,何以予之?” ④《召南·何彼襛矣》一章“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⑤《豳风·鸱鸮》二章“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
36
37
韻書中把主元音、收尾音和聲調相同的字歸在一 起的單位,即韻書中的韻。例如《廣韻》有206 韻,就是把26194個字按主元音、收尾音和聲調 是否相同分成的206個單位。 韻母,即漢語音節中聲母之後的部分,但不計聲 調,又稱爲韻類。 韻部,指韻腹、韻尾相同的音節,不計較韻頭和 聲調。
38
清代學者陳澧《切韻考》專門研究《廣韻》,發 明了“反切系聯法”來研究《廣韻》的反切。他 的成果是今人研究《廣韻》音系的基礎。 瑞典漢學家高本漢依據《廣韻》把中古韻母分成 290類,這是四聲分別計算的。如果四聲相配, 則是90類。入聲共有50韻類,如果把入聲從陽聲 中分離出來單立,則是140類。 而今天普通話只有39個韻母。
26
照二歸精、照三歸知: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齒音照穿床審四 母,經陳澧等學者研究,認為這四個聲母在中古當分爲照 二和照三兩組,照二組用“莊初崇生”表示,照三組用 “章昌船書”表示,黃侃認爲中古照二組在上古與精組精 清從心同類,中古照三組在上古與舌上音知徹澄同類。黃 氏贊同錢氏提出的古無舌上,那麼“照三歸知”實際上就 是照三歸舌頭音端透定。
五音 唇 牙 喉 舌

七音
唇 牙 喉 舌 舌齒 齒 齒舌
九音 重 輕 牙 喉 舌 舌 半 半 齒 正
唇唇
頭 上舌齒頭齒
18
19
清濁是古人分析聲母發音方法的術語。三十六字 母中,清和濁表示發輔音時聲帶的顫動和不顫動 的輔音。全清和次清的區別是不送氣和送氣的區 別,而濁音沒有送氣與不送氣的區別,全濁和次 濁的區別就是塞音、塞擦音和鼻音、邊音、半元 音的區別。 三十六字母表中還有“清”、“濁”兩列,共列 出了六個聲母,它們都是擦音。心、審、曉也可 認為是全清聲母,邪、禪、匣也可認為是全濁聲 母。
足(精)-捉(莊) 在(從)-茬(崇) 周(章)-彫(端)
倉(清)-瘡(初) 相(心)-霜(生) 者(章)-都(端)
27
喻三歸匣、喻四歸定:中古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經陳澧 等學者研究,認為實際上是兩個聲母,一爲喻三,一爲喻 四。曾運乾稱喻三爲于母,稱喻四爲喻母。并認爲中古喻 三在上古與匣母同類,中古喻四在上古與定母同類。
或敢侮予?”
46
系联图示:
① 华家周南桃夭 ④ 华车召南何彼襛矣 ② 苏华都且郑风山有扶苏 ③ 旟都组五予鄘风干旄 ⑤ 雨土户予豳风鸱鸮
华家车苏都且旟组五予雨土户
47
江永繼承了顧氏的古音學,分古韻13部。江氏深通等韻學, 精于審音。段玉裁全面繼承顧氏、江氏的研究成果,分古 韻17部。同時提出“同諧聲必同部”的理論,同時應用這 個理論對《詩經》韻字之外的所有漢字做古韻分部工作。 孔廣森分古韻18部,同時提出陰陽對轉理論,王念孫、江 有誥分古韻21部,章炳麟分古韻23部。 戴震採用陰陽入三分法,並且使主元音相通的陰聲韻、陽 聲韻和入聲韻相配,稱爲一類。戴氏分古韻9類25部,黃 氏分古韻11類28部。王力在黃氏28部的基礎上,確定古 韻11類30部。
韻腳(即押韻字):哀、迴、來、 臺、杯,在詩韻“平水韻”裏, 同屬灰韻,它們的主要元音和韻 尾是相同的。今日讀音雖然韻尾 相同,但主要元音卻不同。
4
鳩、洲、逑:幽部 流、求:幽部 得、服、側:職部 采、友:之部 芼、樂:宵、藥
5
漢語語音演變的歷史大致分爲四期: 1.上古音(3世紀以前:周、秦、漢) 2.中古音(4-12世紀:魏晉南北朝、隋、唐、宋) 3.近代音(13-19世紀:元、明、清) 4.現代音(20世紀至今)
7
中古音系一般都指《切韻》和《切韻》系統韻書所反映的 語音系統。 反切法大約產生於東漢末年,是用兩個漢字合注一個漢字 的音,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合成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妥,他果反”。 隋代陸法言編寫韻書《切韻》,注明字的反切,後成爲隋 唐科舉考試的官定韻書,後亡佚。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唐韻》,成爲唐代最權威的韻書。 後亡佚。宋人徐鉉錄於《說文解字》每個字下。 至宋代又出現《廣韻》,取代了《切韻》、《唐韻》并流 傳至今。《廣韻》、《唐韻》完全繼承了《切韻》的語音 系統,可以稱為《切韻》系統韻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