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一轮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师说》ppt(优秀课件)
![《师说》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2dd52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d.png)
结构清晰
语言简练
逻辑严密
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使得文章易于理解,同时增强了说服力。
文章各部分之间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使得整体论述更加有力和深入。
03
02
01
03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句话打破了传统的师生观念,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和相互学习的可能性。
0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孔子形象
学生在文章中呈现出虚心求教、勤奋好学的形象。通过与孔子的对话和交流,学生逐渐领悟到了学习的真谛和意义,从而实现了自我成长和进步。这一形象塑造体现了作者对学习者的肯定和鼓励。
学生形象
03
CHAPTER
教育思想探讨与启示
韩愈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倡尊师重道。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德育和智育的并重。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领会《师说》中教育思想的精髓,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尊敬老师、以礼待人的具体做法和心得体会。
尊敬老师,礼貌待人
引导学生认识到倾听老师教诲、认真学习是对老师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倾听老师教诲,认真学习
倡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心老师的生活和工作,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观点,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和职责,同时也指出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0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和疑难的必然性,从而凸显了教师“解惑”职责的重要性。
作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在《师说》中被塑造成一个博学多才、循循善诱的良师形象。这一形象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孔子的崇敬和赞美,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教师的期望和追求。
语言简练
逻辑严密
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使得文章易于理解,同时增强了说服力。
文章各部分之间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使得整体论述更加有力和深入。
03
02
01
03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句话打破了传统的师生观念,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和相互学习的可能性。
0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孔子形象
学生在文章中呈现出虚心求教、勤奋好学的形象。通过与孔子的对话和交流,学生逐渐领悟到了学习的真谛和意义,从而实现了自我成长和进步。这一形象塑造体现了作者对学习者的肯定和鼓励。
学生形象
03
CHAPTER
教育思想探讨与启示
韩愈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倡尊师重道。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德育和智育的并重。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领会《师说》中教育思想的精髓,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尊敬老师、以礼待人的具体做法和心得体会。
尊敬老师,礼貌待人
引导学生认识到倾听老师教诲、认真学习是对老师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倾听老师教诲,认真学习
倡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心老师的生活和工作,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观点,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和职责,同时也指出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0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和疑难的必然性,从而凸显了教师“解惑”职责的重要性。
作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在《师说》中被塑造成一个博学多才、循循善诱的良师形象。这一形象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孔子的崇敬和赞美,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教师的期望和追求。
高三一轮复习《师说》精品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师说》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ca03d27f1922791688e8d8.png)
《师说》
韩 愈
复习
用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结构助词 的 谁,哪 “于”在 (名词)老师 那些(代) (连词)转折关系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连词)顺承 本来“于”比
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一.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指有专门学问人。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 与介词“以”结合,译 为㈠用来……办法(方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式、工具、依据等); 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连词。
古:无论,不论。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 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 育的学校。
4、彼与Leabharlann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耻师:以从师为耻
焉:语气词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 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 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之:指示代词,这些 则:连词,就
相师:相互学习
不拘于时, 学于余。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重点背诵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韩 愈
复习
用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结构助词 的 谁,哪 “于”在 (名词)老师 那些(代) (连词)转折关系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连词)顺承 本来“于”比
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一.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指有专门学问人。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 与介词“以”结合,译 为㈠用来……办法(方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式、工具、依据等); 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连词。
古:无论,不论。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 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 育的学校。
4、彼与Leabharlann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耻师:以从师为耻
焉:语气词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 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 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之:指示代词,这些 则:连词,就
相师:相互学习
不拘于时, 学于余。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重点背诵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师说》一轮复习课件
![《师说》一轮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d0b448f242336c1fb95e31.png)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 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 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 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 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 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 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 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 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 在教师备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 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 需要特别尊敬。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 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针对的情况不一 样,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尊师重教的 风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 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 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 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 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 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 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 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 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 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 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 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 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 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 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论,不分,动词。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代词,代方位,是动词的前置宾语, 这里可译成“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 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 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 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 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 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 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 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 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 在教师备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 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 需要特别尊敬。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 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针对的情况不一 样,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尊师重教的 风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 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 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 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 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 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 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 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 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 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 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 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 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 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 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论,不分,动词。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代词,代方位,是动词的前置宾语, 这里可译成“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师说》课件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师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da791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b.png)
动词,有疑惑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迷惑
道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 年相若也,道类似也
道德学问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气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引导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取道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道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
自然规律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原因
通 • 六艺传经皆通习之 齐明、周最……乐毅之徒通其意 鸣之不能通其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不懂句子停顿,不理解疑惑,有的(指前者)向老师 请教,有的(指后者)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 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 处。
3.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 近乎谄媚了。
特别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C.“世果群怪聚骂”与“其可怪也欤”(《师说》)两
句中的“怪”字含义相同。
感到奇特
D.“指目牵引”与“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两
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目”字含义不同。
使眼色/眼睛
《师说》素材积累
角度一: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被 传为佳话的尊师范例,不胜枚举。韩愈面对当时“耻 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 ,还作《师说》,对师道做了精辟的论述。徐特立坚 持兴办平民教育,毛泽东视他为一生的先生。那些勤 奋的为师者,谦逊的从师者书写了一个个永恒不变的 尊师重教的诗篇,为华夏莘莘学子树立了尊师的榜样 和典范。
高三一轮复习《师说》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师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bce70d5a8102d277a22f1d.png)
[⑥评劾点城]此固题县也令是一相人当妄成杀熟人的者题型了,在于
考A查.考①生②对⑥文章B的.理①解③能④力和分析问题的
能C力.。②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C 的一项是:(3分)(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 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惑而不从师 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10.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1.而耻学于师 1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辍耕之垄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助,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代知识,道理)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助,取独)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助,取独)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助,取独)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 (代,代这件事)
⑦彼童子之师 (助词,的) ⑧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代,代童子) 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宾语前置的标志)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
D 正的一组是:(3分)(
)
【①答所案与】交D游,皆一时长老
【②解公析虽】以①职讲事的之是,涣而少鄙时其的为事人,还未为官;
②③是虽说为涣政鄙极视宽王,蒙而正用怙法势必骄当横,体现的是
涣④为公人礼性之格甚,厚不,能以体备现乡为举官公正;④说的
是⑤涣传爱上惜旨人,才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 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 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 (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 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师说》知识点总结(适用于新课、一轮复习)课件(28张PPT)
![《师说》知识点总结(适用于新课、一轮复习)课件(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b14edcb5acfa1c7ab00cc0a.png)
句末助词)];今之众人( 一般人),其下( 低于,不及)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以……为耻)学
于师。是故圣( 圣人)益圣( 圣明),愚( 愚人)益愚( 愚昧)。圣人之所以( ……的原因)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表推测语气,)大皆概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
其对身于(
自)也己,则(
却)耻师焉,惑( 糊涂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 泛指文字的诵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从师,
学习 )焉,或不( 同“否”)焉,小学( 小的方面学习 )而大遗( 大的方面丢弃 ),吾未见其
明( 聪明,明智 )也。巫医乐师百工( 各种手工艺人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类 ),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相似 )也,道相似也。位
欲。”王无复言
道: 说,讲
(14)(2017·天津高考)岁凶,横道.伤杀 (15)(2017·浙江高考)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
道: 道路 道: 志趣
5.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a.则耻师焉: 从师,拜师。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不及。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a.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b.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因此无论高贵,无论低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 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 认为近于谄媚。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文言文阅读-《劝学》、《师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文言文阅读-《劝学》、《师说》](https://img.taocdn.com/s3/m/3edea76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0.png)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不__明___句__读__,__不__能__解__决__疑__惑__,__有__的__(_指__“__句__读__之__不__知__”__)向___老__师__学__习__, 有__的__(_指__“__惑__之__不__解__”__)_不__向__老__师__学__习__,__小__的__方__面__要__学__习__,__大___的__方__面__却__放__ 弃__了___,__我__没__看__出__那__种__人__的__明__智__之__处__。__(_得__分__点__:__以__“__之__”__为__标__志___的__宾__语__ 前__置__句__;__“__或__”__,__有__的__;__“__小__”__“__大___”__,__小__的__方__面__,__大__的__方__面__;__“__遗__”__, 放__弃__;__“__明__”__,__明__智__之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项意思相同。 B项“以羊易之”的“易”指替换。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 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 来督促。等到考取进士时,(韩愈)在公卿之间投送自己的文章,曾担任过宰相的郑 余庆大力为他传布名声,因此他在当时很出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
《劝学》《师说》
复习任务
1. 梳 理 积 累 两 文 中 的 文 言 基 础 知 识 , 重 点 掌 握 古 今 异 义 词 和 多 义 实 词 “中”“已”“常”“攻”。 2.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师说》一轮复习课件
![《师说》一轮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7078b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3.png)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判断句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表示老师是 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 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被动句
如“不拘于时”表示不 被时俗限制;“而耻学 于师”表示以向老师学
习为耻。
倒装句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 不解”表示不理解句读 ,不能解决疑惑,正常 语序应为“不知句读,
不解惑”。
省略句
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之)”表示现在他们 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 (他);“(人)爱其 子,择师而教之”表示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 ,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形象塑造和意境营造技巧探讨
形象塑造
《师说》通过描绘教师的形象,如“师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使读者对 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 时也表达了对教师的尊敬之情。
意境营造
文章通过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 营造出一种尊师重道的浓厚氛围,使读者 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从师学习的重视和 对教师的崇敬。
其他教育类古文
如《爱莲说》、《陋室铭 》等,让学生接触更多古 代教育类文章,拓宽视野 。
迁移应用能力训练及实践活动设计
辩论活动
组织学生就“现代教育是否需要 尊师重教”进行辩论,提高学生
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以《师说》为蓝本,写一 篇现代版的议论文,探讨现代教育 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话题。
《师说》一轮复习课件
汇报人:XX 2024-01-23
目 录
• 引言 • 原文解读与赏析 • 重点字词梳理与归纳 • 思想内容与价值观念探讨 • 艺术手法与审美鉴赏 • 知识拓展与迁移应用
01
引言
复习目的与要求
01
掌握《师说》的基本思 想、主要内容和艺术特 色
《师说》一轮复习课件解析
![《师说》一轮复习课件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0f0bc4a58da0116c17493a.png)
“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 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 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 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 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 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 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 从师( cóng )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 “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 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
二、作者及古文运动
韩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
愈
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
像
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
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
部”。死后谥“文”无惑?(韩愈《师说》) (福建卷)
2、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广东卷)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
。
(韩愈《师说》(江苏卷)
4、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_,君子
不齿,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唐散文《师
惑之不解有,的或人( )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
见其明也。
通“否”。
第三段 巫医(
古代用巫术医术
为)人乐治病师的百人 工(
泛指各行各业
的)工之匠艺人人 ,不耻相
师。有士“如大此如夫此”之的族( 类),曰师曰弟子云者 意味,此译为“等
( ),则等”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差不多
“彼与彼年相若( )阿也谀,,道奉承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
《师说》复习PPT演示课件
![《师说》复习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7137e9e45c3b3567ec8bc7.png)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
13
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14
❖素材积累,写作运用
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安、焉等。
10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信自 未有之 不欺余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有否定词 2、都由代词 (“自”“之”“余”)充当宾语。
结论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词:不、未、莫、无等
11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夫晋,何厌之有? 3、唯命是从 4、唯利是图
不知句读、不解惑 有何厌 唯从命 唯图利
结论三:用 “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 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2
2、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
今之众人
一般人、普通人
6
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15
❖ 1、一丝严谨,镌出金色之光。为师者说: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老师,正因为你那宽广的胸怀,深 奥的哲思,不凡的睿智,一视同仁的严谨,才 有我们的进步与成长。“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您耐心的讲解着,细心的规划着, 为我们解开心中的疑惑,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 找出错误的所在,你是一位渡船的贤者,掌着 智慧的舵,划着岁月的桨,在人生的海洋,几 渡往来。(《为师者说》)
2023年《师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课件第2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2023年《师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课件第2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https://img.taocdn.com/s3/m/98ffd57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8.png)
第一节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教材回扣·夯实“四基”
状元笔记
题型突破·提高“四能”
教材回扣·夯实“四基”
基础知识
1.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
a − b > 0 ⇔ a________b,
=
(1)作差法ቐa − b = 0 ⇔ a________b,
a,b∈R
<
a − b < 0 ⇔ a________b.
C.若1>-1,2>-2,1×2= −1 × −2 ,故C不正确;
D.若1>-1,2>-2,1× −2 = −1 ×2,故D不正确.
故选A.
)
(2)[2022·广东金山中学月考]已知b<a<0,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
1 1
2
A.ab>a
B. <
1
1
C.a+ <b+
b
a
b a
b
D. <1
a
答案:A
解析:根据等式的性质可知A正确;B错误;D错误;
1
1
当b=-3,a=-2时,a+ >b+,故C不正确;
故选A.
题型三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代数式的范围
[例3] 已知-1<x<4,2<y<3,则x-y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3x+
2y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4,2)
(1,18)
[典例3] (1)[2022·河北沧州月考]若实数a,b满足a2 <ab <a,则(
1 1
A. <
B. b + 1< a + 1
教材回扣·夯实“四基”
状元笔记
题型突破·提高“四能”
教材回扣·夯实“四基”
基础知识
1.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
a − b > 0 ⇔ a________b,
=
(1)作差法ቐa − b = 0 ⇔ a________b,
a,b∈R
<
a − b < 0 ⇔ a________b.
C.若1>-1,2>-2,1×2= −1 × −2 ,故C不正确;
D.若1>-1,2>-2,1× −2 = −1 ×2,故D不正确.
故选A.
)
(2)[2022·广东金山中学月考]已知b<a<0,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
1 1
2
A.ab>a
B. <
1
1
C.a+ <b+
b
a
b a
b
D. <1
a
答案:A
解析:根据等式的性质可知A正确;B错误;D错误;
1
1
当b=-3,a=-2时,a+ >b+,故C不正确;
故选A.
题型三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代数式的范围
[例3] 已知-1<x<4,2<y<3,则x-y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3x+
2y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4,2)
(1,18)
[典例3] (1)[2022·河北沧州月考]若实数a,b满足a2 <ab <a,则(
1 1
A. <
B. b + 1< a + 1
高三一轮复习师说公开课ppt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师说公开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6197241eb91a37f1115c6e.png)
慈父见背。
府吏见丁宁。
君既若见录。
嬉戏莫相忘。
誓天不相负。
儿童相. 见不相识。
达标检测
1.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
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广东卷)
A)(06年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B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然,籍何以至此。 3.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陋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惟利是图 。 惟命是从。
.
规律四:介词的宾语前置。介宾 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 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奚以知其然也?
.
规律五:“相”指“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 可译为“我,你,她,他”, “见”译为 “我”,这时“相”“见”是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判断句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状语后置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 判断句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5.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
6. 不拘于时
状语后置 被动句
.
拓展延伸
.
宾语前置类型
规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一项是( ) D
A、陈利兵而谁何。 B、惟兄嫂是依。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蹑足行伍之间,而. 倔起阡陌之中。
府吏见丁宁。
君既若见录。
嬉戏莫相忘。
誓天不相负。
儿童相. 见不相识。
达标检测
1.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
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广东卷)
A)(06年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B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然,籍何以至此。 3.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陋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惟利是图 。 惟命是从。
.
规律四:介词的宾语前置。介宾 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 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奚以知其然也?
.
规律五:“相”指“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 可译为“我,你,她,他”, “见”译为 “我”,这时“相”“见”是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判断句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状语后置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 判断句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5.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
6. 不拘于时
状语后置 被动句
.
拓展延伸
.
宾语前置类型
规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一项是( ) D
A、陈利兵而谁何。 B、惟兄嫂是依。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蹑足行伍之间,而. 倔起阡陌之中。
《师说》复习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
![《师说》复习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d31ced0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8.png)
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
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1、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 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证明观点
孔子师郯子、苌弘、
“学者必有师”
师襄、老聃。
“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 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论证方法: 说明谁可为师 后,术业有专攻。
欤(欤yú,语气词,表感!叹。)
1、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 “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 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其皆出于此乎?”
2、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在从 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 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 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我文所辞语说意的已传尽处授为道句理,未,尽解而答需停疑顿难的问地方题为的读老。)师。
原文追踪复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
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嘉(赞许,嘉奖)
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
贻(赠送,赠予)
说》来赠送他。
阅读分析第四段
1、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 的观点,那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说明写作原因 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
阅读分析第四段
分说
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论明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高三数学《师说》系列一轮复习 圆的方程课件 理 新人教B
![高三数学《师说》系列一轮复习 圆的方程课件 理 新人教B](https://img.taocdn.com/s3/m/c8e0368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9.png)
相交 R-r<d<R+ M 有两组实数解 r
内切 内含
d=R-r d<R-r
M 有一组实数解 M 无实数解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62022/1/16January 16,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62022/1/162022/1/161/16/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62022/1/16
点评 确定圆的方程需要三个独立条件,“选标准,定参数” 是解题的基本方法.其中,选标准是指根据已知条件选恰当的圆的 方程的形式,进而确定其中三个参数 .
变式迁移 1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圆的方程: (1)圆心在 x 轴上,半径为 5,且过点 A(2,-3); (2)过点 A(1,2)和 B(1,10),且与直线 x-2y-1=0 相切.
示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还需要加上(DA)2+(EA)2-4AF>0, 即 D2+E2-4AF>0.
(4)常见圆的方程 ①圆心在原点的圆,标准方程:x2+y2=r2;一般方程:x2+y2 -r2=0. ②过原点的圆,标准方程:(x-a)2+(y-b)2=a2+b2;一般方 程:x2+y2+Dx+Ey=0. ③圆心在 x 轴上的圆,标准方程:(x-a)2+y2=r2;一般方程: x2+y2+Dx+F=0. ④圆心在 y 轴上的圆,标准方程:x2+(y-b)2=r2;一般方程: x2+y2+Ey+F=0. ⑤与 x 轴相切的圆,标准方程:(x-a)2+(y-b)2=b2;一般方
10.2《师说》复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复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f9fed2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f.png)
完成下面情景默写。 ❖ 1、《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
之为师;而“__生__乎__吾__后__,___其_,闻_道__也__亦__先__乎__吾__,_,吾__从__而__师__之__。____”。
❖ 2、《师说》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师__者__,___所__以__传,道__受__业__解__惑__也__。____”。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古: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 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指许多人
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而耻学于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 7、《师说》中指出,应该辩证看待老师与弟子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是__故__弟__子__不__必__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 8、《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_闻__道_有__先__后___术__业_,有_专__攻_____________”两句 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是为陈述 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 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 心 论 点 : 古 之 学 者 必 有 师
1、中心论点
第 一(一段) 部 分
提出中心论点, 阐述师的作用 和择师的标准
2、师的作用 3、择师的标准
阐 述 道 理
“难”字写出师学习的重要性。
一轮复习《师说》课件
![一轮复习《师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aee9dd195f312b3169a5b8.png)
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表假设关系 “那么”
引出结果
“就”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表并列关系
违背则组秀,官盛则近谀
入则孝,出则悌 4、表转折关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二、副词
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其
一、代词
•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她 的”“它的”(包括复数)。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2.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她,它。 •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 3.第一人称代词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你”。 •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译为“那(些,个,里)”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译为“这”,“这个”“这些” •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那中间的”,后面多为数词。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 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课前巩固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惑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在(动作行为处所)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比(比较对象)
不拘于时
介词,表被动
一词多义
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连词,表转折,“但是”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连词,表条件结果, “就”
谓语前面,表判断,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 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动词。
{ 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老师 。名词。 从师。动词。
{ 从
惑而不从师
跟从。动词。
见渔人,乃大惊,闻所从来。 自。介词。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有的与现代汉语相同,有的不同,试加
以辨析。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 “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 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
二、作者及古文运动
韩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
愈
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
像
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
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
部”。死后谥“文”,故又称
1、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吾从而师之
跟随,而——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说的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差不多。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先和后
不信自 未有之 不欺余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有否定词 2、都由代词 (“自”“之”“余”)充当宾语。
结论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词:不、未、莫、无等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C )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不子复不齿,不(可值齿得,知提同)起,语矣等,对气看今。待不助其起巫词。智医乃乐(竟师百)反工不之能人及,,君
其可怪也欤( )!
翻译链接
固定的老师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不一曰定: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 必( )不如师,师不必学贤习于,研弟究 子,闻道有 先之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吾后,其闻道也学亦习道先理乎吾,岂吾,从哪而师之。 吾吾乎师?道(是故)也( ,),夫无因庸此(( ))贵知无无其论贱年、,之不无分后长生无于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从师学习的风尚
嗟乎!师道(
低于
)之不传超出也久矣!欲却人之无惑以…也…难为矣耻!
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 进学解》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今日积累: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2..对A韩此.愈诗首的赏联《析直左有接迁误写至的出蓝一自关项己示是获侄罪(孙被湘贬》)的中原表因明,韩“愈朝效奏忠”朝与廷“的夕态贬度”和对 比决,心让的人诗感句觉是欲到__为诗_圣_人明__除命_弊_运事_,变,__肯化_将_的衰_急_朽_惜剧_残_。。年 3.B以.景颔来联寓表前明途诗坎人坷的难心料迹的:句不子惜:残云年横秦为岭皇家上何,在革,弊雪除拥蓝害关。马不前。它 与李C白.《颈行联路即难景》抒里情的,“表欲现渡了黄河诗冰人塞忧川,家,将伤登国太行的雪情满怀山。“。马”不有前异”曲表 现是同4.了以工这诗马之首人写妙诗内人。抒心。发的了矛作盾者与怎痛样苦的,思也想让感人情联忠?想而到获马罪致的远悲的愤“忧瘦伤马。”,都 5.D细.致尾体联会写“诗云人横向秦侄岭孙家韩何湘在交,代雪后拥事蓝,关显马得不从前容”、两宁句静诗,,表分现析了 诗诗人人这豁是一达怎两、样句乐融借观情景的于抒思景情想,。境抒云界发横。途秦中岭感、受雪的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 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意之悲。
“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 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 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 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 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 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 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 从师( cóng )
师说
韩愈
1、 ,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福建卷)
2、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广东卷)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
。
(韩愈《师说》(江苏卷)
4、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_,君子
不齿,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唐散文《师
一词多义
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他 代词,那些 代词,指圣人 代词,指“闻道 先乎吾”的 人 副词,大概 前指士大夫,后语气词
一词多义
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蚓无爪牙之利 吾欲之南海
李氏子蟠,年十七,时好俗古文,六艺 经传皆通习赞之许,不拘于时( ),学于余赠。送 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1、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2、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
代词,他 代词,这些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助词,提宾的标志 代词,代“六艺经传” 代词,我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到、往
一词多义
乎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词 ,“于”在 介词,“于”比 句末语气词,呢
一词多义
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介词,向(动作行为对象)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 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 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 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 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 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 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 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道理 道德学问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
1 无贵无贱 2 圣人无常师
特殊句式
无论 没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操何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在安 为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 “操”“在”“为”的宾语。
说》)(全国新课标卷)
5、爱其子, ,于其身也, ,惑矣!(韩
愈《师说》)(江西卷)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翻译】古人做学问是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时
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 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 自通过实践才行。
惑之不解有,的或人( )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
见其明也。
通“否”。
第三段 巫医(
古代用巫术医术
为)人乐治病师的百人 工(
泛指各行各业
的)工之匠艺人人 ,不耻相
师。有士“如大此如夫此”之的族( 类),曰师曰弟子云者 意味,此译为“等
( ),则等”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差不多
“彼与彼年相若( )阿也谀,,道奉承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
【鉴赏】 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 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 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遗”,即保留。“无遗力”, 毫无保留,竭尽全力以赴。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
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读书( dú ) 不能( bù ) 传道( chuán )从容( cóng )
老聃( dān ) 蟠( pán ) 苌弘( cháng ) 近谀( yú ) 作师说以贻( yí)之
冉( rǎn ) 潘( pān) 长幼( zhǎng) 须臾( yú ) 怡( yí )
用来……的、
古之传学授。者通(“授求)”必学有的人师,师者,所…懂…以得的(凭借)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那(,指)示之代者词, 孰终( 能 不)先无 解本乎惑矣来(?。惑生)吾而 乎相,当不吾吾于从前“从师,于而”,其师其( 之( ()闻)他为( ,知惑“))以人,道道也之称、生也,为代懂乎固师词得”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D )
❖ A、何陋之有? ❖ B、唯余马首是瞻。 ❖ C、时不我待。 ❖ D、马之千里者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